30/08/2024
謝謝考古隊一員 天井逅書 Meet Books 的分享,希望大家能夠持續關注相關議題!
因為 新南12文創實驗商行 房東學姊說「為啥書店長只在自己臉書上推書,但都沒有在書店粉專貼文」
所以我就把自己臉書的貼文轉過來了喔(懶散)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做史學研究的人,可能對這句名言並不陌生。做研究本身就是「找」,一種嘗試尋找未知的過程,而有時甚至「要如何尋找?」都是一種未知。
我是在2012年開始參與黃俊銘老師研究室的阿里山林業與鐵道研究的,不是很久的當年其實欠缺很多,史料不全、專業分工落差、書籍的內容簡要或是只有文字描述、檔案下落不明或是還不知道在哪裡、耆老們眾說紛紜;熟悉山林的國玄學長得邊拎著我這個累贅,邊看著沒有標示任何路線的紙本地圖,對照陳玉峰老師書中的簡圖,在蒼鬱的林間上下來回推測路跡。即使10年間,我漸漸勉強看的懂一些其他學科的資料、意外的找到了一些檔案、公開資料庫又增加了幾個,要從中尋找出某條不知真名的鐵路,仍是個充滿問號的不知從哪開始的行程。
要說明這有多困難本身就是困難的事,文獻也是、口訪也是,總有某處不夠清晰,攝影影像做為研究工具看似是最可靠的,畢竟「所見即所得」,且其必然是曾經真實的存在。
但,前提有兩個。
你要先找到歷史影像(這其實比找文獻還難)
你要知道你看到了什麽(而這更難)
相對來說航照影像似乎比較好申請(而且也只有兩個單位有),但要在影像中找尋「某年」山林中的鐵路,還是需要「某年」剛好有拍到。更重要的是,你不僅要會看路,也要會看山、看水、看房子、看索道、看集材機(的痕跡),更要會看樹;在一片看似重複貼上的地景中,找出那一私不同的痕跡。除了要有一雙好的眼睛外,也要知道,這一切都是有關聯的;不同學科的知識重疊在現實的時空中,得要先參考多少不知道有沒有用的資料,才能勉強在看到時,有一些彷彿來自天上的啟發。
我很榮幸的參與了湯姆集結的「鹿屈山線考古隊」(雖然因為在山裡很菜,而第一次就傷退XD)。而這本《復返阿里山 一場跨時空的立體飛覽,一段失落鐵路的現地追尋》就是團隊走入航照圖裡的「追尋」行動,疊合了所有龐大的資訊,將現實與昔日的光影重新疊合的成果。讓那些在現場曾被登山客看見,卻不知緣由的痕跡,與那些在圖紙文書中簡略帶過,而猶如荒野傳奇的林業故事,一同疊合成了我們遺失許久的真實拼圖,補上了從嘉義~阿里山霧林間的林業與生活歷史的現場證據。
除了天井逅書有書外,湯姆自己的書店 好土 : home to 不僅有書、有咖啡、有作者本人、有大溝、還有天井!!!但這樣深厚的文化場域,卻很有可能因一時土地開發的衝動而成為泡影。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MvfrdStYDk7Tvo1R/?mibextid=qi2Omg
拜託喜歡書、歷史、文化的大家一同關注,也歡迎大家多多前往購書,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