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8/2024
【大溪解密! 一條河如何造就古鎮的興衰】
說到桃園大溪,您會想到什麼呢?
老街、老宅、豆干還是木雕?
這些代表大溪的關鍵字看起來毫無關連,但將他們置於大漢溪的脈絡,所有沉睡的故事都在河水裡活了起來。
最初,大溪原名為「大姑陷」,這個名稱源自於平埔族霄裡社人對大漢溪的稱呼「Takoham」,意為「大水」。隨著漢人移民的到來,因「陷」字不吉利,便依據地勢改稱「大姑崁」。清朝同治年間,當地出了位舉人李騰芳,鄉民為彰顯科舉功名,又將地名改為「大科崁」。
清末時期,劉銘傳巡撫在此設立撫墾總局,積極推動樟腦產業,並將「大科崁」改為「大嵙崁」。日治時期,地名再度更迭,成為今日所熟知的「大溪」。
從前大漢溪的河運便利,船隊將茶葉、樟腦、木材等重要物資往運往艋舺( 萬華)、滬尾( 淡水) 。而林本源家族為躲避戰來到大溪,興建大宅“通議第”,並在大溪大量收買墾權,成為大租戶,並經營米、鹽、木材等運輸事業,造就大溪「崁津歸帆」榮景。
相傳大溪豆干的起源,是來自於一位從福建漳州移居台灣的林絨先生,以大溪優良的水質為基底,將紅糖煮焦成糖烏,加入香料用來滷,製作五香黑豆干的技術,製成色澤深褐、口感Q彈、香氣濃郁的豆干。
由於大漢溪上游拉拉山盛產檜木、梢楠、烏心石、梧桐等優良木材,讓大溪木雕容易取得良材擁有得天獨厚的地利之便,其中紅木神桌獨特精細的雕紋最為聞名,而地方先輩在木藝基礎上引入傳統祀神藝陣神將(俗名:大仙尪),讓大溪地區擁有上百尊的大仙尪。
然而,隨著大漢溪水不再豐沛,河運也不再具優勢,大溪的產業結構也隨之調整。昔日的商港風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觀光產業的崛起。大溪老街、李騰芳古宅、大溪橋等歷史建築,以及周邊的自然風光,共同勾勒出大溪獨特的人文風貌。無論是走進老街感受時光流逝的痕跡,還是漫步在河岸邊欣賞夕陽美景,都能讓人深刻體會到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