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藝文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藝文 關鍵評論網 藝文版 Culture是每種生活方式集結混搭成的集合體。

透過這個頻道,我們看見充滿個人風格卻又生活感十足的文化體現。

歡迎來到,TNL關鍵評論網之藝文版。
(6)

2024臺灣文博會即將在 8月 23日至9月1日於臺南盛大登場,文化部公布文博會的主題為「寶島百面」,企圖探索臺灣多元文化的豐富性,並呼應文化部「1624臺灣歷史教室」的核心精神,期待打造本屆文博會為「百面趣味」,絕對有趣的大型歷史教室。主...
15/07/2024

2024臺灣文博會即將在 8月 23日至9月1日於臺南盛大登場,文化部公布文博會的主題為「寶島百面」,企圖探索臺灣多元文化的豐富性,並呼應文化部「1624臺灣歷史教室」的核心精神,期待打造本屆文博會為「百面趣味」,絕對有趣的大型歷史教室。主視覺則運用象徵「百面」的連續幾何圖紋,賦予文化全新樣貌。

#合作內容 by 臺灣文博會 Creative Expo Taiwan
#2024臺灣文博會 #臺灣文博會 #文博會 #寶島百面 #臺南

2024臺灣文博會即將在8月23日至9月1日於臺南盛大登場,文化部今(15)日公布文博會的主題為「寶島百面」,企圖探索臺灣多元文化的豐富性,並呼應文化部「1624臺灣歷史教室」的核心精神,期待打造本屆文博會為「百面趣味」...

一年又到此時,你的「聆聽軌跡」是什麼?Spotify與Apple Music都正式揭曉了2023年度回顧活動,近年各音樂平台的年度回顧成為每逢年底社群上廣泛討論的話題。2016年,  首次推出  #年度回顧 功能,發布時間通常在11月底至1...
30/11/2023

一年又到此時,你的「聆聽軌跡」是什麼?

Spotify與Apple Music都正式揭曉了2023年度回顧活動,近年各音樂平台的年度回顧成為每逢年底社群上廣泛討論的話題。

2016年, 首次推出 #年度回顧 功能,發布時間通常在11月底至12月初之間。這項功能透過大數據分析來「客製化」每一位用戶的聆聽軌跡,讓用戶回顧自己一整年聽過的歌曲,並能在社群平台上分享。

Spotify的年度回顧功能一推出,迅速引起大眾討論。許多人在收到年度回顧報告後,相繼分享至社群,與朋友們交流彼此的歌單。後來, 、 等音樂串流平台也陸續跟進,推出類似功能。

這使得年度回顧成為一個受歡迎的社群話題,讓大家共同回憶、分享音樂的美好時光。不過討論度最高的,仍然是率先推出年度回顧功能的Spotify。

為了保持用戶的新鮮感,Spotify每年都會在年度回顧報告中引入新功能,將報告「 #故事化」,讓用戶每年都能從中獲得新的驚喜,也因此Spotify成為年度回顧的佼佼者,也成為社群討論的焦點。

像是在2022年,Spotify就在回顧報告裡,將時下流行的 融入其中,透過個人聆聽習慣,幫用戶評斷MBTI人格。而在今年,Spotify則在回顧報告中加入「Me in 2023」與「Sound Town」兩種功能。

🎧「Me in 2023」顯示你的12種聆聽性格

這項功能將顯示12種聆聽性格中,哪一種最能夠描述用戶在Spotify上今年的聆聽內容總結。例如,「Shapeshifter」代表用戶傾向快速切換不同歌手的歌曲;「Luminary」則表示相對於他人更喜愛輕快節奏的音樂;而「Alchemist」則表明用戶傾向創建更多的個人歌單。

🎧「Sound Town」用音樂為你配對城市

這項功能會根據用戶的聆聽習慣和共同的歌手喜好,為用戶配對一座城市,凸顯全球不同群體之間驚人的相似聆聽習慣,這也是2023年度回顧希望強調的特點。

此外,讓「年度回顧」功能風靡的另一原因,無疑是這些音樂平台充分利用人們在社群媒體上的「 #分享慾」。

很多人都說,從一個人聽什麼樣的音樂,可以看出個人品味。而音樂串流平台正是抓住了用戶這種心理狀態,透過大數據分析,這些平台不僅能夠客製化用戶的聆聽回顧清單,還提供了分享功能,使用戶能夠將自己的聆聽歷史分享到社群媒體上,盡情展現個人獨特的音樂品味,也賦予「年度回顧」儀式感,讓用戶每到年末,無不引頸期盼「年度回顧」的到來。

今年的你,回顧一整年的音樂聆聽軌跡了嗎?不妨跟著大家一起點開常用的音樂串流,在社群上與大家一起交流年度歌單吧! #附圖是小編今年的聆聽軌跡~

🎧 看Spotify與Apple Music揭曉的完整榜單:https://bit.ly/40ZSMQA

#音樂 #串流音樂|Photo Credit: 小編的年度歌單

坂本龍一「鏡:KAGAMI」亞洲首演就在台灣!「鏡:KAGAMI」是坂本龍一意志下產生的作品,由坂本龍一、Tin Drum科技公司合作開發,結合展覽與混合實境(MR)技術,在坂本龍一逝世1週年之際,觀眾將走入大師最後的獨奏會,聆聽坂本龍一演...
28/11/2023

坂本龍一「鏡:KAGAMI」亞洲首演就在台灣!

「鏡:KAGAMI」是坂本龍一意志下產生的作品,由坂本龍一、Tin Drum科技公司合作開發,結合展覽與混合實境(MR)技術,在坂本龍一逝世1週年之際,觀眾將走入大師最後的獨奏會,聆聽坂本龍一演奏與生命緊密連結的10首經典曲目,紀念這位永遠的大師。

國家兩廳院27日公布2024年台灣國際藝術節節目,其中坂本龍一的「鏡:KAGAMI」作品詢問度最高,國家兩廳院表示,整個演出前半段會有記錄坂本龍一的展覽,聞得到知名設計師緒方慎一郎為大師量身打造的氣味,後面才會帶上頭顯設備,觀賞坂本龍一演奏。

Photo Credit: 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Luigi and Iango|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傳

#坂本龍一 #國家兩廳院

 #金馬60|明星,是無可取代的:林青霞第60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頒給林青霞,身為「曾經不是青霞影迷」,但「愈來愈珍惜青霞」的影友會一員,我是相當相當感動的。身旁有好些朋友跟我一樣,兒時只認識林青霞的美貌,看不出她的表演有多精彩、有多少層次和...
26/11/2023

#金馬60|明星,是無可取代的:林青霞

第60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頒給林青霞,身為「曾經不是青霞影迷」,但「愈來愈珍惜青霞」的影友會一員,我是相當相當感動的。

身旁有好些朋友跟我一樣,兒時只認識林青霞的美貌,看不出她的表演有多精彩、有多少層次和深度。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年歲漸長,不好說是「漸漸看懂」了青霞,但確實漸漸明白為什麼我們全都應該「好好珍惜」林青霞。

明星,是無可取代的。

她有她表演上的侷限,有她既定的「戲路」和所謂的「型」,然而,當戲路對了,當「型」對了,當表演的幅度不需要廣闊到涵蓋整套光譜,而只需聚焦在那個她最擅長的區段時,她就是天王巨星,她就是浩瀚銀海中最閃亮的織女星,她就是百花園裡艷冠群芳的花魁。

黑暗之中白光一打,在銀幕上,她就是江雁容,她就是杜小雙,她就是段宛露,她就是楊慧敏,除此之外,她也是賈寶玉,是曹雲,是井底鏡中的倩女幽魂,是頭戴金色假髮的過客,是撲朔迷離「快樂得不得了」的東方不敗。

她還是三毛和張愛玲的疊影,是「很難演」的白色山茶花,更是全世界華人心目中永遠的雲之凡......

🎬 完整文章|千萬句的「我愛你」,承載了全球影迷對林青霞的仰慕:https://bit.ly/3RekaHw

🎬 終身成就獎林青霞:從千里之外歸來,在生我養我的地方獲電影界最高榮譽:https://bit.ly/47snjcd

Photo Credit: 金馬獎執委會
#2023金馬獎 #金馬獎 #終身成就獎 #林青霞

 #金馬60|最佳導演《老狐狸》蕭雅全:「在有廖泰來這樣父親的前提下,廖界何其有幸在這個年紀遇到了老狐狸」「我記得第一檔宣傳有標語寫『回到美好的1990年』,那時候就被下面留言罵,說1990年哪裡美好,但我拍《老狐狸》壓根就不是要去讚美或批...
26/11/2023

#金馬60|最佳導演《老狐狸》蕭雅全:「在有廖泰來這樣父親的前提下,廖界何其有幸在這個年紀遇到了老狐狸」

「我記得第一檔宣傳有標語寫『回到美好的1990年』,那時候就被下面留言罵,說1990年哪裡美好,但我拍《老狐狸》壓根就不是要去讚美或批評『1990年』,對我來說,懷舊和年代不是重點」

今(2023)年金馬獎最佳導演的蕭雅全,如此形容這部電影。《老狐狸》時空背景設定在1990年台灣,從一個十歲小男孩的視角出發,藉其面對的內在掙扎,討論台灣社會當代矛盾和混亂。

問起蕭雅全主人公角色,他表示,會選擇以 #十歲 的廖界視角展開敘事,乃因十歲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關鍵的時期,在這個年歲,正如電影開始自卡所示——一個孩子的世界可能發生重大的轉變。

「十歲是一個人價值觀被形塑非常關鍵的時候,所以你也能發現,在我們熟悉的宮﨑駿電影裡,他總是讓故事主角落在十歲的男孩或女孩身上。」

廖界正如蕭雅全的孩子、他自己,甚是更多銀幕前觀眾童年的樣子,每天或許正在從家裡到學校的短短路上,我們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佇立麵攤前的交叉路口,往另一個方向走,上一輛陌生的車,就是另一個世界。

《老狐狸》中廖界所看見的兩種世界、兩種人,分別是由父親廖泰來(劉冠廷 飾)和謝老闆(陳慕義 飾)所形塑的,兩人與廖界的關係,也幾乎像是兩種父親的角色。

問起父子角色的設定在蕭雅全創作脈絡中的意義,他坦言:「其實我從來就沒有對父子關係特別執著,甚至對我來說,我不會把《范保德》理解成一部父子關係的作品。」

回憶起《范保德》,對蕭雅全來說,其中「尋父」的母題從不在真正找尋「父親」,而是尋根。如同許多文學作品,乃至其他經典電影,當角色出發尋找父親,他們在找的常常是一個消失的根,或與之相關的答案。

回到《老狐狸》,此次的父子和親情關係反倒更明確,廖泰來與廖界、謝老闆與老狐狸,乃至謝老闆的亡母與他,角色們張弛拉出一張三代的網,我們在其中看見孩子,或說身為創作者的蕭雅全在找的答案——該怎麼長大?佇立交叉路口的孩子,該怎麼走?

「我必須說,在有廖泰來這樣父親的前提下,廖界何其有幸在這個年紀遇到了老狐狸」,蕭雅全說.......

🎬 完整專訪:https://bit.ly/3QZ9yLh

Photo Credit: 華映娛樂提供
#金馬獎 #2023金馬獎 #老狐狸 #最佳導演 #蕭雅全 #陳慕義 #劉冠廷 #白潤音

 #金馬60|吳慷仁Kang Ren Wu:「我一開始也很兩難,因為我們做表演不是就在追求一個真實?」採訪日當天,吳慷仁才剛馬不停蹄地從金鐘頒獎典禮、東京影展、金馬司法影展記者會等連續工作中抽身。即便行程滿檔,卻依舊感受到他保持著對工作一貫...
26/11/2023

#金馬60|吳慷仁Kang Ren Wu:「我一開始也很兩難,因為我們做表演不是就在追求一個真實?」

採訪日當天,吳慷仁才剛馬不停蹄地從金鐘頒獎典禮、東京影展、金馬司法影展記者會等連續工作中抽身。即便行程滿檔,卻依舊感受到他保持著對工作一貫的專注與和藹。

他為電影《 #富都青年》遠赴大馬為曬黑瘦身,一舉獲得第60屆金馬影帝。

《富都青年》講述一對兄弟 #阿邦( #吳慷仁 飾演) 與 #阿迪( #陳澤耀 飾演),兩人因為沒有身份證而必須到處打工賺錢、躲避警察盤查。

一內一外的性格使得他們在面對生活的態度上大不相同,也因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讓兩人生活產生劇變。吳慷仁飾演的阿邦,是一名無法說話的市場殺雞工。

為了讓手語溝通及表演逼真,劇組除了事前聘請專業的手語老師之外,演員們也與許多瘖啞人士相處並做田野調查。

然而,真正的手語使用者,溝通時除了手語與力道之外,臉部表情也是表達時非常重要的一環,這讓身為演員的吳慷仁一開始非常掙扎。
「因為真正的手語使用者,表情真的是很豐富,豐富到如果放在大銀幕裡面是有點誇張。」

他說,當時擔任監製的李心潔 Sinje Lee非常擔心......

🎬 完整專訪:https://bit.ly/3QYlX1Q

#2023金馬獎|Photo Credit: 鄭雅竹攝影、甲上娛樂

過世前都沒能實現,達利與他三公尺高的「巨蛋」夢「將1000顆以上的蛋白與蛋黃分開,之後分別倒入鋁製模具,再煮成巨大水煮蛋⋯⋯這顆蛋最終要放在藝廊裡,開放所有參觀者使用長約一公尺左右的湯匙挖水煮蛋來吃,湯匙一定要這麼長才挖得到裡面的蛋黃,這樣...
16/11/2023

過世前都沒能實現,達利與他三公尺高的「巨蛋」夢

「將1000顆以上的蛋白與蛋黃分開,之後分別倒入鋁製模具,再煮成巨大水煮蛋⋯⋯這顆蛋最終要放在藝廊裡,開放所有參觀者使用長約一公尺左右的湯匙挖水煮蛋來吃,湯匙一定要這麼長才挖得到裡面的蛋黃,這樣大家才能確認那是真正的蛋。」

知名超現實主義畫家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以他畫筆下軟趴趴的鐘表聞名於世,但他其實也對 #蛋 有某種迷戀。他在1938年想出了用雞蛋來打造約三公尺高的巨型水煮蛋的創作計畫,然而達利在過世前都沒有機會付諸實現。

「過去的料理史上也有其他用蛋做成的巨蛋——但達利所構想出這麼大的規模卻是前所未有。」料理史學家卡洛琳・C・楊(Carolin C. Young)與藝術家友人查爾斯・佛斯特-霍爾(Charles Foster-Hall)在2000年代中期曾試圖重啟這項計畫。

「這顯示了這個超現實主義的大膽構想(也就是達利的計畫)其實完全滿足了自古以來就存在(但可能很小眾)的念頭——人類對於 #巨蛋 的渴求。」過了一下她又補充道:「為什麼要製作巨型蛋?但又為什麼不呢?」

#15萬5000顆大雞蛋

三公尺高的水煮蛋想起來好像是個簡單的計畫,然而就如很多不算繁複的計畫,實行起來所需耗費的人力、物力卻不容小覷。要完成這件作品,大約要花掉 #15萬5000顆 大雞蛋,還要要召集大批志願者戴上手套在夠冷的環境下手工把蛋黃與蛋白一一分開。

另外還需要一對可以組合的巨大蛋白模具,並且要在這個模具裡噴上碳酸鈣來製作巨大蛋殼。別忘了,也要有用來製作球狀蛋黃的模具。再來還必須在蛋裡插入彼此有精準間距的加熱鐵棒,才能確保整顆蛋受熱均勻卻又不破壞結構。

雖然靠重力就能讓分為兩半的蛋殼模具緊緊靠在一起,但最後還是得額外在接縫處噴上碳酸鈣,並且細細打磨,這樣才能創造出完好無缺又能在觀眾面前直接敲開外殼的巨大水煮蛋。怎麼展示這顆巨型水煮蛋又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必須要有夠大、夠穩的蛋杯才行。

#巨大湯匙與巨大玻璃杯

而為了維持蛋的清潔與衛生,用來挖取蛋的巨大湯匙還得放在裝了肥皂水的巨大玻璃杯裡。展出結束後,還要處理最後那已經放了一週、吃剩且開始發臭,又重達8340公斤的蛋,處理的方式還得不破壞生態才行。

這也就不難想像為什麼楊和佛斯特-霍爾事前得徵求大批專家的意見,其中包括了分子料理大師艾維・提斯(Hervé This)、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的工程師,以及一整個建築團隊........

#巨大水煮蛋的夢想最後還是沒有實現

兩位創作者對於這項計畫的永續性,以及過程中造成的浪費究竟是否合乎比例,最後還是無法達成共識——但這個概念對我來說實在太有趣了。不管是那膽識過人的想像,還是付諸實踐所需的巨大動員規模都深深吸引著我。

我不禁想像,如果真的實現了,而且自己還參與其中會是什麼情景。我猜自己會在冷藏庫裡,和其他有相同熱情的人因為一起把十幾萬顆雞蛋的蛋白與蛋黃分開來,而建立出革命情感。要是能跟後代子孫述說這個奇妙的故事,該有多好啊。

像這樣創造出一顆可以吃的巨大雞蛋,讓人不禁感覺那就像在毫無設限的夢幻世界裡舉辦宴會,而在我童年記憶裡的神話世界中,真的有高達三公尺的水煮蛋.......

---

#小編讀後感

如果有機會,還真的想參與這項計畫!這篇書摘同時也提到人類幾世紀來「丟雞蛋」的歷史,非常有趣:https://bit.ly/3SK3F7g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精選書摘 #蛋的多重宇宙 #達利 #巨蛋 #查爾斯佛斯特

Address

菸廠路88號四樓
Taipei
11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藝文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藝文:

Videos

Share

Nearby media companies


Other Media/News Companies in Taipei

Sho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