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築塾代誌

放築塾代誌 思考、觀察、想像
以建築人的角度切入,富涵建築、生活、人文、特色空間等多元內容,讓建築不再只是繁瑣的結構計算及看不懂的平面配置圖。帶給您一本易讀、引發共鳴、的建築月刊雜誌。
(2)

於 2015 年 7 月號正式創刊

以建築人的角度切入,富涵蓋建築、生活、人文、特色空間等多元豐富內容。

建築不再只是繁瑣的結構計算、看不懂的平面配置圖,將建築帶入生活,反映社會現況與人道關懷,帶給您一本易讀、引發共鳴、具有影響力的建築月刊雜誌。

《放築塾代誌 no.106》2024 4月號-112年專技建築師設計閱卷公佈後之局部樣本檢視撰文:陳明城 建築師-112年專技建築師設計及格人數485人,及格率17.69%,與敷地及格人數227人,及格率8.33%相較,設計及格人數比敷地及...
08/04/2024

《放築塾代誌 no.106》2024 4月號

-

112年專技建築師設計閱卷公佈後之局部樣本檢視
撰文:陳明城 建築師

-

112年專技建築師設計及格人數485人,及格率17.69%,與敷地及格人數227人,及格率8.33%相較,設計及格人數比敷地及格人數高出一倍有餘。是繼97年17.28%後再創新高,當然還沒到94年的22.75%。

專技設計、敷地考試幾乎是同一批考生,設計、敷地考試也幾乎是同一件事,但卻會在同一年度出現超乎一倍的及格率這種事,乃因術科考試閱卷是存乎閱卷老師的主觀意識,應該是連考選部都難置一喙。事實上敷地考試及格率108年才降至個位數,107年之前每年都是雙位數,甚至100年20.95%、96年23.15%、93年24.21%。93年敷地可說極接近1/4應考人及格。正因術科考試閱卷存乎閱卷老師的主觀意識,所以也長久為考生所詬病。

然而術科考試關乎考生上榜與否至鉅,所以考生也只好在考後多方理解所謂閱卷標準,以策勵來茲,雖然明年、後年⋯⋯,又是另一位老師,另一套標準,但這卻又是不得已中唯一的辦法,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

112年專技建築師設計就已知的及格、不及格樣本,約略可看出其閱卷梗概,樣本數雖不多,但雖不中,亦不遠矣。本文整理其梗概,提供給仍得參加術科考試的考生參考,為方便說明比對,會以圖文夾雜的方式呈現。從考生的疑惑到閱卷的標準,約略整理如下:

1.操場南北向擺置或東西向擺置也可以?⋯⋯(*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6》2024 4月號)

-

#放築塾代誌
#建築師考試
#建築計畫
#建築設計
#建築設計與計畫

《放築塾代誌 no.106》2024 4月號-小城故事多17 下淡水溪畔雙城記——里港撰文/圖:魏廷羽-里港古稱「阿里港」,其地名源由眾說紛紜,主要為當時有個名為阿里(可能是原住民)的居民在此地販賣冷食,使得來往通商的人開始稱此地為「阿里」...
07/04/2024

《放築塾代誌 no.106》2024 4月號

-

小城故事多17 下淡水溪畔雙城記——里港
撰文/圖:魏廷羽

-

里港古稱「阿里港」,其地名源由眾說紛紜,主要為當時有個名為阿里(可能是原住民)的居民在此地販賣冷食,使得來往通商的人開始稱此地為「阿里」。側面說明了阿里這塊區域為重要的通商路線,實際上此處位於三溪的交會處,分別為旗山溪、荖濃溪與下淡水溪(高屏溪),更是下淡水溪航路的終站河港,成為聯繫旗山、美濃、高樹等地的中繼站,如此優越的地理區位,使得北岸卓加與南岸阿里港很早就形成港口城鎮,當時雙慈宮建廟選址時,兩鎮互相爭奪,最終阿里港勝出,卓加往後也慢慢沒落了。

郁永河曾說過:「諸羅、鳳山無民,所隸皆土著番人。」由於下淡水溪的阻隔,早在明鄭時期,漢人雖已在西岸的鳳山等地從事開墾拓荒,但東岸一直都是塔樓社的天下。漢人大規模進入屏東開墾遲至康熙中期開始,當時兩大族群有著明顯不同的開發策略。客家人沿著水源充沛的山麓沖積扇占墾內陸平原一帶,就是埔、竹田、萬巒、麟洛、佳冬等地。閩南人則開發下淡水溪至沿海一帶,也就是萬丹、東港與本文的里港等地。康熙六十年發生了朱一貴之亂,為抵禦叛軍,居民沿著下淡水溪佈建防線,使得朱一貴部隊進攻兩日內便慘敗,當時藍鼎元隨堂兄南澳總兵藍廷珍入台平定變亂,平叛之後,百餘宗族、兵員直接落腳阿里港墾荒開發,有了此生力軍,藍氏成為阿里港最有權勢的家族。⋯⋯(*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6》2024 4月號)

-

圖:里港唯一的日治洋樓-韓氏洋樓群

-

#放築塾代誌

#里港

《放築塾代誌 no.106》2024 4月號-草圖—看見建築的一種方式Drawing is seeing and believing苗栗韓舍撰文/圖:廖偉立 建築師 立建築工作所 Ambi Studio-建築不是一個個體的存在,而是企圖與周...
06/04/2024

《放築塾代誌 no.106》2024 4月號

-

草圖—看見建築的一種方式Drawing is seeing and believing
苗栗韓舍
撰文/圖:廖偉立 建築師 立建築工作所 Ambi Studio

-
建築不是一個個體的存在,而是企圖與周遭環境緊密的互動,並使活動、生活其間的人們,產生地方感、生活感、存在感,並且不斷持續發射強烈的訊息與時間、空間不斷的對話。建築與人及環境是充滿有機的、開放的不斷碰撞/融合與分解/再造、理性/感性、世俗/神聖不斷地相互激發出多重的、機動的、不確定的、彈性的能量與意義。而對建築的空間、結構、構造、材料的態度是迂迴、間接、有機、混雜、浸透、交錯、醞釀、發酵、複調……生成的過程。⋯⋯(*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6》2024 4月號)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

-

圖:苗栗韓舍

-

#放築塾代誌

#立建築工作所
#廖偉立建築師
#台灣建築師

《放築塾代誌 no.106》2024 4月號-代官山跨時空對場作撰文/圖:陳明城 建築師-東京代官山因著蔦屋書店成為近來赴日旅遊的熱門景點,但蔦屋書店旁的代官山集合住宅Hillside Terrace Complex是大師楨文彥的心血作品,...
05/04/2024

《放築塾代誌 no.106》2024 4月號

-

代官山跨時空對場作
撰文/圖:陳明城 建築師

-

東京代官山因著蔦屋書店成為近來赴日旅遊的熱門景點,但蔦屋書店旁的代官山集合住宅Hillside Terrace Complex是大師楨文彥的心血作品,從1967年開始到1992年為止,分階段地建設起來,設計週期長達25年,是包含住宅、店舖、辦公等在內的綜合建築群,在建築人眼中早已名聞遐邇,參訪者絡繹於途。近20年後開幕的蔦屋書店更是近悅遠來,為代官山帶來更大人氣,半世紀多以來舊山手通兩旁地塊寫下的都市傳奇非常值得探究。

1972年7月15日pm3:32,位於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市,引用現代建築設計理念設計、建造並且得到CIAM建築師獎的布魯特-依果(Pruitt-Igoe)住宅建築,在爆破中安樂死。查理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將此事件宣言為:現代建築之死,且視為後現代建築開始崛起的新契機。

不可諱言的,此繼範裘利1966年出版 《建築的複雜性與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吹起對現代建築批判號角後的重量級宣判,對現代建築無異是一記重拳,開展了後現代主義風潮的一段風光歲月,但無論是楨文彥1967開始的Hillside Terrace Complex或英國建築師Mark Dytham和合夥人太太義大利建築師Astrid Klein設計於2011年12月5日正式開幕的代官山蔦屋書店(代官山T-SITE)都堅守現代建築精神與語彙。⋯⋯(*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6》2024 4月號)

-

#放築塾代誌
#代官山集合住宅
#蔦屋書店
#代官山
Terrace Complex

《放築塾代誌 no.106》2024 4月號-淺草寺與晴空塔:歷史水平軸與現代垂直軸撰文/圖:黃任遠-前言此次日本行最值得玩味的就是新舊交織的都市地景。前篇《從地面到天際:宮下公園如何重新定義公共空間》可見在奧運與都市各方面發展壓力下,細長...
04/04/2024

《放築塾代誌 no.106》2024 4月號

-

淺草寺與晴空塔:歷史水平軸與現代垂直軸
撰文/圖:黃任遠

-

前言

此次日本行最值得玩味的就是新舊交織的都市地景。前篇《從地面到天際:宮下公園如何重新定義公共空間》可見在奧運與都市各方面發展壓力下,細長的宮下公園向天空與地底爭取空間,垂直的進化過程。江東區的清澄庭園則被都市包圍,環繞遊走水池時,仍能窺見樹梢間若隱若現的都市建築輪廓。淺草寺歷史街廓也不例外,展現了古今交融的都市風貌。

淺草文化觀光中心

淺草寺也是在都市中被保留下來的著名歷史區域,從淺草車站出來走一個街廓,雷門巨大的燈籠即映入眼簾。過了馬路後回頭才發現隈研吾設計的淺草文化觀光中心。周邊區域三層樓到十層樓皆有,淺草中心雖為地上八層,但平均一層樓高達4.8公尺,是極為醒目的地標。

欲在此區新建一處遊客中心,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如何避免與淺草寺的歷史紋理產生衝突。若能呼應廟宇前方水平展開的空間軸線,打造出低矮斜屋頂的町屋街景,將是理想的設計。但要在基地面積僅326平方公尺容納下觀光諮詢站、大中小型會議室、多功能室、展示空間與咖啡廳等功能,建築量體勢必只能垂直發展。

建築師隈研吾採用的策略是在垂直的建築量體「雕刻」出斜屋頂,把雙斜、單斜的斜屋頂疊成一棟房子。斜屋頂向外出簷,而斜屋頂與水平樓板之間的空隙在外立面內凹,斜屋頂採用深色鍍鋁鋅鋼板瓦,進一步強化「凹退」的感受,讓每一棟「斜屋頂町屋」更加立體,不僅僅像一層裝飾的外皮。玻璃立面外的杉木格柵深度達30公分,提供溫潤的質地與遮陽,側面最窄處寬僅1.5公分,又產生精緻的細節。⋯⋯(*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6》2024 4月號)

-

#放築塾代誌
#淺草寺
#晴空塔

《放築塾代誌 no.106》2024 4月號​目錄品空間04 淺草寺與晴空塔:歷史水平軸與現代垂直軸 品空間10 代官山跨時空對場作 品建築22 草圖——看見建築的一種方式:苗栗韓舍 魚夫繪葉28 臺中僅存的演武場,臺灣未來漫畫博物館 歷史...
02/04/2024

《放築塾代誌 no.106》2024 4月號

目錄

品空間
04 淺草寺與晴空塔:歷史水平軸與現代垂直軸

品空間
10 代官山跨時空對場作

品建築
22 草圖——看見建築的一種方式:苗栗韓舍

魚夫繪葉
28 臺中僅存的演武場,臺灣未來漫畫博物館

歷史台灣
32

⼩城故事多
17 下淡水溪畔雙城記——里港

設敷解題
38 112年專技建築師設計閱卷公佈後之局部樣本檢視

案例解析
44 代官山集合住宅

《放築塾代誌 no.105》2024 3月號-上青雲橋、白雲橋登佛國境界——記慶州佛國寺撰文/圖:陳明城 建築師-佛國寺與石窟庵被認為是新羅佛教藝術的經典代表,位於慶尚北道慶州市「吞吐雲彩」的吐含山(745m)山腰處,以春櫻、秋楓與古蹟相映...
09/03/2024

《放築塾代誌 no.105》2024 3月號

-

上青雲橋、白雲橋登佛國境界——記慶州佛國寺
撰文/圖:陳明城 建築師

-

佛國寺與石窟庵被認為是新羅佛教藝術的經典代表,位於慶尚北道慶州市「吞吐雲彩」的吐含山(745m)山腰處,以春櫻、秋楓與古蹟相映成趣成為韓國重要的宗教旅遊勝地。佛國寺始建於新羅法興王15年(西元528年),距今有超過一千四百年的歷史。寺內多寶塔、釋迦塔、青雲橋和白雲橋、蓮華橋和七寶橋、金銅毗盧遮那佛坐像,以及金銅阿彌陀如來坐像等六個文物被列為韓國國寶。1995年,佛國寺和附近的石窟庵一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9年12月,佛國寺被列為韓國指定史蹟第502號。

在超過一千四百年的歷史中,應該有許多增建與毀損,大體上木構造經多次更疊,而石構造可能保有千年前之原貌。至於整體格局則是不斷調整、疊加後之結果,但由於建寺於西元528年可謂佛教東傳之初始年代,所以仍有其原初之古貌,值得參訪、探討。⋯⋯(*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5》2024 3月號)

-

#放築塾代誌
#韓國景點
#佛國寺
#佛塔

《放築塾代誌 no.105》2024 3月號-考試與實務之間撰文/圖:林柏鈞-各位朋友好,相信在準備建築師考試中,大家會逐漸認同地景的訓練,是及格與否關鍵之一,在快速設計4 ~ 8 小時中,建築要滿足基地、題目、結構、動線、量體還要精彩且取...
08/03/2024

《放築塾代誌 no.105》2024 3月號

-

考試與實務之間
撰文/圖:林柏鈞

-
各位朋友好,相信在準備建築師考試中,大家會逐漸認同地景的訓練,是及格與否關鍵之一,在快速設計4 ~ 8 小時中,建築要滿足基地、題目、結構、動線、量體還要精彩且取得閱卷者認同,相當受限,相較之下地景在表現情境氛圍與設計意圖時,條件自由許多。

在執行實務案子中,考量業主需求、預算、維護、安全、法規、基地既有元素等,能應用到的設計手法往往容易受限,「抓大放小、運用對比、不要每處都做滿設計、一個設計決策有多個理由支持」,是一種介於考試與實務之間,可以綜合思考的設計模式。⋯⋯(*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5》2024 3月號)

-

#放築塾代誌
#建築計畫
#建築設計

《放築塾代誌 no.105》2024 3月號​-​⼩城故事多16 稻田上的紡織城——和美撰文/圖:魏廷羽​-​和美的漢人開發始於明鄭時期,當時左武衛武平侯劉國軒率兵駐紮於半線,並在周遭實施屯田制,除了鞏固明鄭勢力並撫番之外,自給自足的糧食也...
07/03/2024

《放築塾代誌 no.105》2024 3月號

-

⼩城故事多16 稻田上的紡織城——和美
撰文/圖:魏廷羽

-

和美的漢人開發始於明鄭時期,當時左武衛武平侯劉國軒率兵駐紮於半線,並在周遭實施屯田制,除了鞏固明鄭勢力並撫番之外,自給自足的糧食也有可供應軍隊,兵丁的墾植打響了和美發展的序曲。直到二十多年後納入大清版圖,雖然禁海令讓和美的人口成長與農業發展一度停滯,但隨著禁令鬆弛,大量移民又持續湧入台灣尋找新天地。此時彰化平原有兩個重要城市,分別為鹿港與彰化。鹿港為對外貿易港口;彰化則為政治與經濟中心,處在兩城之間的和美,隨著水利設施的修築讓水田面積不斷增加,逐漸吸引眾多漢人前來定居。

伊能嘉矩在1909年的「大日本地名辭書序編─台灣篇」中提及"嘉慶初年的和美線庄,東至彰化,南達鹿港,因交通便利而形成地方性市集。"書中以大篇幅描述彰化與鹿港,但和美只有寥寥數句,足見當年發展規模的落差。和美在康雍乾時期,周遭仍然是以散村形式存在,並沒有明顯的市街機能。直到嘉慶道光年間,才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並在同治之後逐漸形成街肆。⋯⋯(*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5》2024 3月號)

-

圖:1945年 和美全景模擬圖

-

#放築塾代誌

#和美鎮
#街屋

《放築塾代誌 no.105》2024 3月號​-​從地面到天際:宮下公園如何重新定義公共空間撰文/圖:黃任遠​-宮下公園是夾在明治通與山手線、崎京線的細長梭形隙地,寬度約30-40公尺,總長330公尺,道路(美竹通)攔腰貫通公園中央,南側緊...
06/03/2024

《放築塾代誌 no.105》2024 3月號

-

從地面到天際:宮下公園如何重新定義公共空間
撰文/圖:黃任遠

-
宮下公園是夾在明治通與山手線、崎京線的細長梭形隙地,寬度約30-40公尺,總長330公尺,道路(美竹通)攔腰貫通公園中央,南側緊鄰澀谷車站,北側距離800公尺為國立代代木競技場與明治神宮御苑。

宮下公園的改造與兩次的東京奧運息息相關。1953年建成的宮下公園是一平面公園,1964年東京奧運時因應停車需求,改建為停車場,停車場上方興建一層屋頂作為公園,以櫸木為主要植栽,其高度、冠幅與茂盛程度與行道樹相當,幾乎將整個停車空間隱藏在綠意當中。公園中有滑板場與兒童遊樂場等設施,也是許多日劇的經典場景。

要登上此公園,除了公園街廓內的中段大階梯,北端點兩座小階梯,另有連結東側街廓的人行天橋。當時並未考量電梯等任何無障礙設施。因結構逐漸老舊,隨著澀谷全區的都市更新計畫及因應2020年東京奧運,改造為3層樓+屋頂的新宮下公園,北端更矗立著一座18層的旅館,因應奧運大量的住宿需求。⋯⋯(*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5》2024 3月號)

-

圖:宮下公園

-

#放築塾代誌
#日本景點
#宮下公園
#公共設施

《放築塾代誌 no.105》2024 3月號-草圖—看見建築的一種方式Drawing is seeing and believing高雄市81氣爆紀念裝置藝術計畫撰文/圖:廖偉立 建築師 立建築工作所 Ambi Studio-建築不是一個個...
05/03/2024

《放築塾代誌 no.105》2024 3月號

-

草圖—看見建築的一種方式Drawing is seeing and believing
高雄市81氣爆紀念裝置藝術計畫
撰文/圖:廖偉立 建築師 立建築工作所 Ambi Studio

-
建築不是一個個體的存在,而是企圖與周遭環境緊密的互動,並使活動、生活其間的人們,產生地方感、生活感、存在感,並且不斷持續發射強烈的訊息與時間、空間不斷的對話。建築與人及環境是充滿有機的、開放的不斷碰撞/融合與分解/再造、理性/感性、世俗/神聖不斷地相互激發出多重的、機動的、不確定的、彈性的能量與意義。而對建築的空間、結構、構造、材料的態度是迂迴、間接、有機、混雜、浸透、交錯、醞釀、發酵、複調……生成的過程。⋯⋯(*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5》2024 3月號)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

-

圖:高雄市81氣爆紀念裝置藝術計畫

-

#放築塾代誌

#立建築工作所
#廖偉立建築師
#台灣建築師
#裝置藝術

《放築塾代誌 no.105》2024 3月號​目錄品空間04 上青雲橋、白雲橋登佛國境界——記慶州佛國寺 品空間18 從地面到天際:宮下公園如何重新定義公共空間 品建築24 草圖——看見建築的一種方式:高雄市81氣爆紀念裝置藝術計畫 魚夫繪...
02/03/2024

《放築塾代誌 no.105》2024 3月號

目錄

品空間
04 上青雲橋、白雲橋登佛國境界——記慶州佛國寺

品空間
18 從地面到天際:宮下公園如何重新定義公共空間

品建築
24 草圖——看見建築的一種方式:高雄市81氣爆紀念裝置藝術計畫

魚夫繪葉
32 有如童話故事般的旗山車站

歷史台灣
36 ⼩城故事多16 稻田上的紡織城——和美

空間論述
42 考試與實務之間

設敷解題
48 112專技敷地及格圖例解說

案例解析

52 澳洲 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旗杆花園+澳洲 墨爾本濱海港區Ⅱ

《放築塾代誌 no.104》2024 2月號​-​上野國際兒童圖書館補遺撰文/圖:陳明城 建築師-​上期撰寫《上野國際兒童圖書館》一文,有些資料未及辨正,今特再撰《上野國際兒童圖書館補遺》一文,補上百年建築過程的一些點滴,並就網路上的一些謬...
04/02/2024

《放築塾代誌 no.104》2024 2月號

-

上野國際兒童圖書館補遺
撰文/圖:陳明城 建築師

-

上期撰寫《上野國際兒童圖書館》一文,有些資料未及辨正,今特再撰《上野國際兒童圖書館補遺》一文,補上百年建築過程的一些點滴,並就網路上的一些謬誤加以澄清,以避免繼續以訛傳訛。⋯⋯(*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4》2024 2月號)

-

圖: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第一期(繪圖:陳俊宏)

-

#放築塾代誌
#國際兒童圖書館
#日本建築
#安藤忠雄
#帝國圖書館

《放築塾代誌 no.104》2024 2月號-小城故事多15 山海河之間的煙囪與神社——通霄撰文/圖:魏廷羽-通霄古稱為「吞霄」、「屯霄」。聽其音便可知是從平埔族語音譯而來,原來此處為道卡斯族屯消社之居住地。明鄭時期,大將劉國軒與大肚王國之...
03/02/2024

《放築塾代誌 no.104》2024 2月號

-

小城故事多15 山海河之間的煙囪與神社——通霄
撰文/圖:魏廷羽

-

通霄古稱為「吞霄」、「屯霄」。聽其音便可知是從平埔族語音譯而來,原來此處為道卡斯族屯消社之居住地。明鄭時期,大將劉國軒與大肚王國之間的慘烈戰爭結束之後,劉國軒居高臨下坐鎮大甲鐵砧山,並開始發揮影響力至崩山八社與後壠五社,屯消社屬於崩山八社之一,社族人至此便開始大量與漢人接觸。

苗栗地形起伏大,丘陵多而平原少,明鄭政權的軍事力量雖影響到此,由於開發誘因少與原漢衝突仍存,漢人來此定居的數量仍然不多。過了數十年台灣進入了清領時期,尤其在康熙至乾隆年間,大肚王國正式滅亡之後,使平埔族的影響力更加衰敗,漢人便大量進入通霄屯墾居住。其中閩南人開墾範圍主要為沿海平原,而客家人則以山間河谷盆地為主。兩族群之交會點就是通霄舊街。

通霄舊街原為屯消社的原始棲生地,舊街範圍約今日的忠孝街至信義路一帶,緊鄰一旁有著通霄溪與南勢溪,兩溪皆可停泊商船,因此迅速成為商業貿易的熱絡節點,通霄港也是苗栗少數可聯外的通商河港。當時從台灣與福建等地運來的貨物,再分批進入銅鑼、苗栗、三義等處,反之,三地的山產亦往外輸出。因此有了"吞銷"之一說,也就是吞吐貨物與銷售商品,可見當年盛況空前。⋯⋯(*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4》2024 2月號)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

-

圖:通霄神社之石燈籠與拜殿

-

#放築塾代誌

#苗栗通霄
#通霄
#台灣景點
#通霄神社

《放築塾代誌 no.104》2024 2月號-清澄白河——東京漸被注意的一顆明珠撰文/圖:黃任遠-旅店風光清澄白河因其便利的河運系統,在明治時代設立工業區。隨著工業式微轉型為住宅區。1995年東京都現代美術館(MOT)開幕後,帶動倉庫與工廠...
02/02/2024

《放築塾代誌 no.104》2024 2月號

-

清澄白河——東京漸被注意的一顆明珠
撰文/圖:黃任遠

-

旅店風光

清澄白河因其便利的河運系統,在明治時代設立工業區。隨著工業式微轉型為住宅區。1995年東京都現代美術館(MOT)開幕後,帶動倉庫與工廠的改造,使它們變身為藝廊,藝文活動也開始在這個地區蓬勃發展。2015年美國藍瓶咖啡在清澄白河開設首家海外分店,進一步促進咖啡與慢活文化在此區蔓延開來。

抵達日本搭車到清澄白河站出站後,街道意外地寧靜,一路走向隅田川旁的Hotel「Lyuro東京清澄」,行人更逐漸稀少,散發清幽的氣氛。在街道上因有混凝土堤防的阻隔,尚無法直接察覺到水岸空間。

堤防保護人們免受洪氾威脅,卻阻隔人與水岸的聯繫。經過一系列的努力,包括日本河川法一系列限制放寬,以及地方團體不斷嘗試,人們逐漸可以更親近地使用水岸。如鴨川納涼床與北濱土佐堀川等,其二樓餐廳露臺搭接至堤防上方,讓人盡享河岸風光。⋯⋯(*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4》2024 2月號)

-

圖:清澄白河
-

#放築塾代誌
#清澄白河
#行腳迴響
#日本景點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

【📣課程推廣】|空間 x 文學|建築寫作的設計與構築
01/02/2024

【📣課程推廣】|空間 x 文學|建築寫作的設計與構築

草圖—看見建築的一種方式Drawing is seeing and believing台北某建築師事務所改造撰文/圖:廖偉立 建築師 立建築工作所 Ambi Studio​-​建築不是一個個體的存在,而是企圖與周遭環境緊密的互動,並使活動、...
01/02/2024

草圖—看見建築的一種方式Drawing is seeing and believing
台北某建築師事務所改造
撰文/圖:廖偉立 建築師 立建築工作所 Ambi Studio

-

建築不是一個個體的存在,而是企圖與周遭環境緊密的互動,並使活動、生活其間的人們,產生地方感、生活感、存在感,並且不斷持續發射強烈的訊息與時間、空間不斷的對話。建築與人及環境是充滿有機的、開放的不斷碰撞/融合與分解/再造、理性/感性、世俗/神聖不斷地相互激發出多重的、機動的、不確定的、彈性的能量與意義。而對建築的空間、結構、構造、材料的態度是迂迴、間接、有機、混雜、浸透、交錯、醞釀、發酵、複調……生成的過程。⋯⋯(*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4》2024 2月號)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

-

圖:台北某建築師事務所改造

-

#放築塾代誌

#立建築工作所
#廖偉立建築師
#台灣建築師
#建築速寫

《放築塾代誌 no.104》2024 2月號​目錄迴響04 清澄白河——東京漸被注意的一顆明珠品建築12 草圖——看見建築的一種方式:台北某建築師事務所改造魚夫繪葉20 高雄第一家台灣人的戲院歷史台灣24 ⼩城故事多15 山海河之間的煙囪與...
31/01/2024

《放築塾代誌 no.104》2024 2月號

目錄

迴響
04 清澄白河——東京漸被注意的一顆明珠

品建築
12 草圖——看見建築的一種方式:台北某建築師事務所改造

魚夫繪葉
20 高雄第一家台灣人的戲院

歷史台灣
24 ⼩城故事多15 山海河之間的煙囪與神社——通霄

品建築
30 上野國際兒童圖書館補遺

設敷解題
40 從「都市設計」、「空間圍封」談近三年專技敷地解題

迴響
48 探訪歷史的記憶——金門行腳

案例解析
52 Nueva 學校 希爾斯伯勒校區Ⅵ

-

封面攝影:黃任遠

《放築塾代誌 no.103》2024 1月號-草圖—看見建築的一種方式Drawing is seeing and believing正濱漁港跨港景觀橋競圖首獎(未執行)撰文/圖:廖偉立 建築師 立建築工作所 Ambi Studio-建築不是...
11/01/2024

《放築塾代誌 no.103》2024 1月號

-

草圖—看見建築的一種方式Drawing is seeing and believing
正濱漁港跨港景觀橋競圖首獎(未執行)
撰文/圖:廖偉立 建築師 立建築工作所 Ambi Studio

-
建築不是一個個體的存在,而是企圖與周遭環境緊密的互動,並使活動、生活其間的人們,產生地方感、生活感、存在感,並且不斷持續發射強烈的訊息與時間、空間不斷的對話。建築與人及環境是充滿有機的、開放的不斷碰撞/融合與分解/再造、理性/感性、世俗/神聖不斷地相互激發出多重的、機動的、不確定的、彈性的能量與意義。而對建築的空間、結構、構造、材料的態度是迂迴、間接、有機、混雜、浸透、交錯、醞釀、發酵、複調……生成的過程。⋯⋯(*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3》2024 1月號)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

-

圖:正濱漁港跨港景觀橋競圖首獎(未執行)

-

#放築塾代誌

#立建築工作所
#廖偉立建築師
#台灣建築師
#正濱漁港

《放築塾代誌 no.103》2024 1月號​-​小城故事多14 開蘭橋頭堡——頭城撰文/圖:魏廷羽​-​頭城處於平原與山區收縮之處,農耕地區狹小,當年官方沒有把開發最早的頭城當作政治中心也是相當理性的判斷。頭城作為蘭陽平原之咽喉,發展基礎...
10/01/2024

《放築塾代誌 no.103》2024 1月號

-

小城故事多14 開蘭橋頭堡——頭城
撰文/圖:魏廷羽

-

頭城處於平原與山區收縮之處,農耕地區狹小,當年官方沒有把開發最早的頭城當作政治中心也是相當理性的判斷。頭城作為蘭陽平原之咽喉,發展基礎一直以貿易與交通導向為主,也就是往北連接的烏石港與淡蘭古道為主要命脈,因此頭城市區也以南北向的和平街為主。和平街又以慶元宮為中心點分為南段與北段,當時北段貿易昌盛,是對外部世界的窗口,從烏石港進出的貨物,再由小船運至慶元宮前停泊,進行商品交易買賣,使此處成為重要的貨物轉運站,盧纘祥故宅前方的大水塘更是當年小舟迴船的重要水域。龐大的商機吸引大量商人前來,如行郊「十三行」與林本源租館,都是至今少見的清代商貿遺址。和平街南段則有渡口可至宜蘭縣城等地,是通往政治中心與農林產地的河港門戶。整段和平街北起北門福德祠,南至南門福德祠,中央為慶元宮,展現清代頭城的城區範圍。⋯⋯(*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3》2024 1月號)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


-

圖:盧纘祥宅前方大水塘與水上亭榭遺址

-

#放築塾代誌
#頭城
#盧纘祥宅
#慶元宮
#福德祠

《放築塾代誌 no.103》2024 1月號-都市藝術地標 德國賽多夫的廣告柱雕像撰文/圖:黃健敏 建築師-走出杜塞多夫(Dusseldorf)中央火車站,迎面瞧見一件吸睛的戶外作品:有個人高高站立在馬路中間的廣告柱上,手握相機在拍照,似乎...
09/01/2024

《放築塾代誌 no.103》2024 1月號

-

都市藝術地標 德國賽多夫的廣告柱雕像
撰文/圖:黃健敏 建築師

-

走出杜塞多夫(Dusseldorf)中央火車站,迎面瞧見一件吸睛的戶外作品:有個人高高站立在馬路中間的廣告柱上,手握相機在拍照,似乎在補捉每位匆匆的旅客,嘗試留下人們珍貴的身影。在作為都市門戶的火車站前,這個幽默的作品,為都市建立了良好友善的形象,堪稱是很成功的都市廣告。從火車站走到兩個街廓遠的日裔社區「小東京」(Little Tokyo),在街角又遇見另一個相似的廣告住,這回是一個小男孩騎坐在父親的肩膀上,依然以很寫實的手法呈現人物。

接連邂逅兩個以廣告柱為基座的街頭作品,心想這不太可能是都市的形象廣告吧?在閱讀了杜塞多夫觀光指南後,方知這是藝術家克里斯多福.波格勒(Christoph Poggeler,1958-)別出心裁的雕塑作品,在杜塞多夫共計設置了十件之多。許多都市總會將戶外藝術列為文化資產之一,以之作為吸引觀光客的賣點,通常以塗鴉、壁畫、或是公共藝術為主流,杜塞多夫的廣告柱藝術堪稱是獨特的呈現手法。自己一向對在公共場所的藝術品有興緻,每到一個都市必然走街穿巷積極的尋訪,因此決定在杜塞多夫逗留期間,一一走訪這十個廣告柱作品。⋯⋯(*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3》2024 1月號)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

-

圖:杜塞多夫中央火車站前的廣告柱雕像攝影師

-

#放築塾代誌
#杜塞多夫
#公共藝術

Poggeler

《放築塾代誌 no.103》2024 1月號​-​上野國際兒童圖書館撰文/圖:陳明城 建築師​-​從上野車站進入上野公園,經東京文化會館、西洋美術館,可抵東北、西南走向的主軸上野恩賜公園竹之台廣場(竹の台広場),經大噴水池,端點是東京國立博...
08/01/2024

《放築塾代誌 no.103》2024 1月號

-

上野國際兒童圖書館
撰文/圖:陳明城 建築師

-

從上野車站進入上野公園,經東京文化會館、西洋美術館,可抵東北、西南走向的主軸上野恩賜公園竹之台廣場(竹の台広場),經大噴水池,端點是東京國立博物館,會看到都道452號道路,左轉沿寬廣的藝術散步道(藝術の散步道)前行,會遇到舊東京藝術學校演奏禮堂(旧東京音楽学校奏楽堂),朝向對街左側街口會看到土黃磚色的黑田紀念館及其旁的上島咖啡,右側街口矗立的小棟建築是早年重要的京成本線博物館動物園站(已停用),由黑田記念館前行,經遮掩在兒童圖書館前的文化財保護藝術研究助成財團大樓後,上野國際兒童圖書館赫然矗立在眼前,第一個印象是:前廣場怎麼會如此逼仄?

完全沒有其前身「帝國博物館」該有的恢弘格局。經爬梳史料後才頓悟,原來這棟樓僅是原帝國圖書館的東翼樓(昭和時期往南側主樓又增建一部分,始構成了現在的格局),其前世、今生錯綜複雜,值得探究解謎。⋯⋯(*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3》2024 1月號)

-

圖:帝國圖書館
紅區:1906年(明治39年)完成開館
橘區:1929年(昭和4年)增築竣工
綠區:1928年(昭和3年)黑田紀念館
(繪圖:陳俊宏)

-

#放築塾代誌
#國際兒童圖書館
#日本建築
#安藤忠雄
#帝國圖書館

《放築塾代誌 no.103》2024 1月號​目錄公共藝術04 都市藝術地標 德國賽多夫的廣告柱雕像 品建築12 草圖——看見建築的一種方式:正濱漁港跨港景觀橋競圖首獎(未執行) 魚夫繪葉18 南台灣設備最風光的電影院的一頁滄桑 歷史台灣2...
05/01/2024

《放築塾代誌 no.103》2024 1月號

目錄

公共藝術
04 都市藝術地標 德國賽多夫的廣告柱雕像

品建築
12 草圖——看見建築的一種方式:正濱漁港跨港景觀橋競圖首獎(未執行)

魚夫繪葉
18 南台灣設備最風光的電影院的一頁滄桑

歷史台灣
22 ⼩城故事多14 開蘭橋頭堡——頭城

品建築
28 上野國際兒童圖書館

案例解析
38 孝泉民族小學+西寶國民小學Ⅳ

展覽推薦
50 臺北市立美術館歡慶40週年,宣布2024年度重點計畫

2024 Happy New Year🎉🎉🎉🎉
29/12/2023

2024 Happy New Year🎉🎉🎉🎉

《放築塾代誌 no.102》2023 12月號-Woonerf 行人友善的設計概念——生活化道路 韓國釜山市西面文化路介紹撰文/圖:陳明城 建築師-生活化道路的推動在1971年於荷蘭的臺夫特(Delft)被實際運用。進而在1975年被荷蘭政...
09/12/2023

《放築塾代誌 no.102》2023 12月號

-

Woonerf 行人友善的設計概念——生活化道路 韓國釜山市西面文化路介紹
撰文/圖:陳明城 建築師

-

生活化道路的推動在1971年於荷蘭的臺夫特(Delft)被實際運用。進而在1975年被荷蘭政府採用為政策,並訂定為設計道路的標準。相同的政策在德國、北歐諸國及英國都陸續被實施。在亞洲,日本、韓國、台灣等都市也多所效尤。本文介紹韓國釜山市西面文化路的生活道路之觀察。

釜山為韓國第二大城市也是最大的港口城市,人口237萬人。城市臨海,海岸線綿長,市區內有丘陵地形,或許是如一釜器其間卻散佈著丘陵山巒因名「釜山」,釜山近年也成為國人旅遊、遊學的重要城市。

西面是釜山地鐵1號線與釜山地鐵2號線沿線交會的一座轉乘車站,位於韓國釜山廣域市釜山鎮區釜田洞西面交叉路。算是釜山市中心區,文化路位在西面主要道路交叉點旁邊,(但卻未直接接達交差點),文化路能規畫成為生活道路,有其地理區位之條件,約500m彎曲的生活道路沒有紅綠燈,規劃成以人行為主,行車為輔的生活道路,檢視其彎曲及坡度走向,或許文化路之前身是條水道——目前在道路東側有條象徵水道之淺水道。(112年建築師專技考試術科都市設計與敷地計畫考科題目基地上也有一條曾存在的歷史水道。)

文化路生活道路遵循Woonerf 生活道路的規劃原則,在原本就曲折的道路上,將道路進一步左彎右區,以降低車速,在路口也運用顛簸路面以降低車速,且在擴增的人行道上增設座椅、植栽等設施。提供優良景觀與人行及坐憩空間。⋯⋯(*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2》2023 12月號)

-

圖:韓國釜山市西面文化路

-

#放築塾代誌
#道路設計
#韓國釜山
#文化路
-ro

《放築塾代誌 no.102》2023 12月號-⼩城故事多13 中台灣入山前哨站——草屯撰文/圖:魏廷羽-位於台灣中央的南投縣,筆者一直以為與台北北投互為一南一北的呼應。此一廂情願的猜測並非空穴來風。其實真有一個名叫北投的傳統領域,但不在台...
08/12/2023

《放築塾代誌 no.102》2023 12月號

-

⼩城故事多13 中台灣入山前哨站——草屯
撰文/圖:魏廷羽

-

位於台灣中央的南投縣,筆者一直以為與台北北投互為一南一北的呼應。此一廂情願的猜測並非空穴來風。其實真有一個名叫北投的傳統領域,但不在台北,而就位在與南投一河之隔的草屯。

草屯原本為洪雅平埔族北投社的領域,但清雍正年間,由於清廷准許漢人向平埔族租地耕種(贌耕),因此大量漢人蜂擁而至。加上頻繁與北投社買賣交易,因此在北投社部落(番社內)旁發展出了北投新街與舊街兩大漢人街庄,與南投街、集集街與林圯埔街(竹山)共同成為當時南投縣四大商業中心。加上當時為教化原住民而設立的土番社學與登瀛書院,都足見北投之繁華熱鬧與 文風鼎盛。

隨著漢人暗自買斷平埔族的土地以拓展自己族群的勢力,經年累月下來讓平埔族經濟實力下滑,加上大量漢人移入,早已使得族群比例逐漸往漢族傾斜。更讓北投街的經濟活動不如以往。此時發生了牡丹社事件,讓清廷取消一切入山渡海禁令並開山撫番,國姓、埔里成為開拓者眼中的流著奶與蜜的處女地。但北投街當初是以部落經濟發展而起的,並不具備交通區位優勢。相比之下,反而草鞋墩更具有潛力,因此物資與人力相繼從北面的台中與西面的彰化齊聚入山的前哨站——草鞋墩。此時就是草鞋墩登場的時刻,也是北投街讓世人遺忘的開端。⋯⋯(*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2》2023 12月號)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

-

圖:草屯公學校之禮堂

-

#放築塾代誌

#小城故事多
#草屯
#登瀛書院
#北投舊街

《放築塾代誌 no.102》2023 12月號-草圖—看見建築的一種方式Drawing is seeing and believing員林穀倉改造計畫撰文/圖:廖偉立 建築師 立建築工作所 Ambi Studio-建築不是一個個體的存在,而...
07/12/2023

《放築塾代誌 no.102》2023 12月號

-

草圖—看見建築的一種方式Drawing is seeing and believing
員林穀倉改造計畫
撰文/圖:廖偉立 建築師 立建築工作所 Ambi Studio

-

建築不是一個個體的存在,而是企圖與周遭環境緊密的互動,並使活動、生活其間的人們,產生地方感、生活感、存在感,並且不斷持續發射強烈的訊息與時間、空間不斷的對話。建築與人及環境是充滿有機的、開放的不斷碰撞/融合與分解/再造、理性/感性、世俗/神聖不斷地相互激發出多重的、機動的、不確定的、彈性的能量與意義。而對建築的空間、結構、構造、材料的態度是迂迴、間接、有機、混雜、浸透、交錯、醞釀、發酵、複調……生成的過程。⋯⋯(*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2》2023 12月號)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

-

圖:員林穀倉改造計畫

-

#放築塾代誌

#立建築工作所
#廖偉立建築師
#台灣建築師
#員林穀倉改造計畫

《放築塾代誌 no.102》2023 12月號​-曠野、茅草與建築師──從丹麥瓦登海岸遊客中心思辨文明與自然的協同撰文/圖:許恆魁​-​「自然深深讓我在情感上對它著迷而又無所適從,有時也感受到自我的渺小。(I can feel emotio...
06/12/2023

《放築塾代誌 no.102》2023 12月號

-

曠野、茅草與建築師──從丹麥瓦登海岸遊客中心思辨文明與自然的協同
撰文/圖:許恆魁

-

「自然深深讓我在情感上對它著迷而又無所適從,有時也感受到自我的渺小。(I can feel emotionally captivated by nature, overwhelmed and sometimes even insignificant to it.)」──多蒂.曼德魯普-波爾森(Dorte Mandrup-Poulsen,2023)


北方與建築師:多蒂.曼德魯普-波爾森


多蒂.曼德魯普-波爾森(Dorte Mandrup-Poulsen,1961 年 7 月 28 日出生,以下簡稱曼德魯普-波爾森)是位來自丹麥的建築師,目前在位於丹麥的Dorte Mandrup Arkitekter A/S事務所(以下簡稱A/S,成立於1999年)擔任創意總監。至今事務所已累積各種建築類型,其中不斷思考自然與自身的關係;她在1991年於丹麥的奧胡斯建築學院(Aarhus School of Architecture)畢業,並於美國格蘭維爾州立學院(Glenville State University,簡稱 G.S.C)藝術系學習雕塑及陶藝約一年的時間,隨後回到家鄉投入建築相關業務;而在成立 A/S之前,曾與尼爾斯.福爾桑(Niels Fuglsang)共同創立福爾桑與曼德魯普.波爾森聯合事務所(Fuglsang & Mandrup-Poulsen),這些經歷展現出主要建築生涯是以丹麥為核心,並立基於此在北緯區域擴展,拓展事務所案件(丹麥、瑞典、加拿大等),她觀察、思考以及嘗試在自然與文化之間做一個協調者和觀察者。


「我們不可能輕易地遠離自然。也許我們應該不僅是詢問自然與文化如何共存,還要探問如何透過一種有意義且無害的方式與自然交互作用。(We cannot simply step out of nature. Instead of asking if nature and culture can exist together, maybe we should rather ask how they can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a meaningful and less harmful way.)」──多蒂.曼德魯普-波爾森(Dorte Mandrup-Poulsen,2023)


在丹麥及其它北歐地區,自然環境影響著人們生活以及思想,如記載於神話的力量大多源自於自然現象或元素,嚴酷的環境下人類太過渺小,多數時候難以與巨大的自然抗衡。於北歐成長的曼德魯普-波爾森透過建築思索著自然與文明之間的隔閡,又或者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她在於〈文化及自然中追尋平衡(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一文中提出上述的理念,這種探索與自然關係的思維展現在他位於格陵蘭的作品伊盧利薩特冰峽灣遊客中心(Ilulissat Icefjord Centre, Greenland, 2021年竣工),以及設於因努伊特遺產中心(Inuit Heritage Centre, Canada, 2023贏得競圖),兩者同樣具有遊客服務功能並建立於曠野之中,皆屬於依努特因(Inuit)文化所涵蓋範圍,位處時常積雪的北緯地區,但兩個建築的基地卻位處十分遙遠的不同國家。⋯⋯(*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2》2023 12月號)

-

圖:建築成為荒野的焦點(引自 iguzzini.com)

-

#放築塾代誌
Mandrup-Poulsen
#學學課程
#建築寫作的設計與構築

《放築塾代誌 no.102》2023 12月號​-​從「絆腳石」到同性戀紀念碑撰文/圖:黃健敏 建築師​-​在歐洲旅行,漫步街頭是最佳的體驗方式之一,迤邐之際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石塊鋪面的馬路有一方小小的銅片嵌著,銅片...
05/12/2023

《放築塾代誌 no.102》2023 12月號

-

從「絆腳石」到同性戀紀念碑
撰文/圖:黃健敏 建築師

-

在歐洲旅行,漫步街頭是最佳的體驗方式之一,迤邐之際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石塊鋪面的馬路有一方小小的銅片嵌著,銅片上有文字與數字,對德文不瞭解,不明白其意涵。到了德國首都柏林,在路途中遇到銅片的機會更多;在萊比錫,投宿的旅館門前也有小銅片。走在阿姆斯特丹的昔日猶太人住宅社區,小銅片更是觸目可見。何以不同的都市總會出現相同的小銅片?小銅片可有什麼故事?上網站谷歌搜尋,這些小銅片居然是一位藝術家堅持的一項頗特殊的紀念創作。


德國納粹掌權主政期間,許多猶太人、吉普賽人、同性戀者被關入集中營,被屠殺。自1933年起,吉普賽人就被迫害,由於沒有宗教信仰的紀錄,吉普賽人就被以人種學研究的特徵加以認定。在入侵波蘭之後,約三萬吉普賽人被拘禁至集中營。在集中營內,吉普賽人身上有黑色三角形的標誌,以便與有大衛之星標誌的猶太人區分。在惡名昭彰的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就曾「消毒」了二萬三千名吉普賽人。納粹對猶太人的滅族屠殺更不在話下,當猶太人被迫離家,就是走向了死亡之旅,許許多多的猶太人是不可能再回家矣。


德國藝術家甘特.狄尼格(Gunter Demnig,1947-)於1992年12月16日在科隆市府前安置了第一顆「Stolpersteine),那是一個十公分見方的小銅片,銅片鐫刻著奧斯威辛法令的第一行文字,而當天正是奧斯威辛法令頒布的五十周年紀念日。初始甘特.狄尼格構想的對象是吉普賽人,誌記他們被迫害的史實。甘特.狄尼格將構想寫成書,1993年名為《狂妄自大:歐洲藝術方案》(Megalomania : Art Project For Europe)一書刊行,1994年他創作了二百五十個「絆腳石」在科隆聖安東尼教堂(St. Anthony’s Church)舉辦展覽。這二百五十個「絆腳石」於1995年被設置在科隆各處的人行道,1996年「絆腳石」出現在柏林,1997年奧地利薩爾斯堡的聖格奧爾根(St. Georgern)設置了兩個。看似這項跨國的藝術活動頗成功,事實這項行動藝術並不被所有政府認定批可,有些政府認為這是破壞公物的行為。許多反對的人士認為將人名鑲在地面,任由人們走踏,是對逝者的不敬。有些人擔心「絆腳石」會造成房價下跌,有些人憂慮怕遭到極端右翼人士的莫名攻擊,總之理由或藉口可以有千百種。慕尼黑就是反對的最顯著案例,市府於2014年立法禁止「絆腳石」的設置。然而有更多人認同,使得「絆腳石」幾乎傳遍歐洲,至2023年10月累計設置了十二萬餘個左右。⋯⋯(*完整內容請見《放築塾代誌 no.102》2023 12月號)

-

圖: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地面的小銅片

-

#放築塾代誌
#公共藝術
Demnig

#紀念碑

Address

中正區新生南路一段54巷18號
Taipei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放築塾代誌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放築塾代誌:

Videos

Share

Category

Nearby media companies


Other Magazines in Taipei

Sho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