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島當代藝文誌|攝影家彭瑞麟與我們的「時代資料庫」ft. 彭雅倫
#Podcast|藝術家後代如何面對藝術家遺產? 🎧 Apple Podcast|https://bit.ly/3SZjfLF
▍𝗔𝗥𝗧𝗯𝗶𝗲𝗻𝗰𝗲 𝗣𝗼𝗱𝗰𝗮𝘀𝘁|S2EP80
▍華麗島當代藝文誌|攝影家彭瑞麟與我們的「時代資料庫」ft. 彭雅倫
在日治台灣開始攝影創作的藝術家 #彭瑞麟,出身於新竹客庄的漢醫家庭,藝術啟蒙雖為繪畫,但卻以台灣第一位攝影學士著名。
在他十五年的攝影創作生涯中,從在日時期開始接觸的畫意攝影與後來廣州從軍時期的紀實攝影,形式幅度極廣。
現今由其後代彭雅倫主持經營的粉絲頁「彭瑞麟與我們的時代」與「彭瑞麟資料庫」也已上線,在整理家族長輩的遺產時,雅倫遇過那些挑戰呢?我們就邀請她來分享一路走來到當下的心路歷程。
▍主持人|陳飛豪
▍來賓|彭雅倫(藝文工作者,彭瑞麟後代)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 收聽連結
Apple Podcast|https://bit.ly/3SZjfLF
Spotify|https://spoti.fi/4c7v1tW
KKBOX|https://bit.ly/46w9MAX
Firstory|https://bit.ly/3WRsRue
▍來賓介紹
#彭雅倫,「彭瑞麟與我們的時代」臉書專頁、「彭瑞麟資料庫」共同創辦人與管理者。甫以〈落木.無邊〉作品獲得「亻厓等記得:客庄在地記憶的紀念形式徵件」首獎、2024年獲邀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駐館藝術家。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展覽《創世的松茸》,創作橫跨十年家鄉地景的轉變,其中展出〈我們一起這裡〉曾於2013年獲竹塹奧斯卡紀錄片銀獎。
說明:本集節目中,出現的客家詞彙,以受訪者彭雅倫的海陸腔為準,其中「阿公 a+ gungˋ」為爺爺、「阿婆 a+ po」為奶奶、「阿伯 a+ bag」為伯父,發音與台語「父親」的「阿爸 a-pah」接近,特此說明。
《典藏.今藝術&投資》2024年8月號新刊
📣 新刊發行《典藏.今藝術&投資 (Artco Monthly & Investment)》2024 年 8 月號 ➤➤ https://reurl.cc/M8mL5K
▍學院是藝術平庸的推手?如是我聞的臺灣藝術高教現場
近年來,臺灣三大藝術學校校長均引發不少爭議,這些對當事人的不滿並非偶然,而是在校長遴選過程中逐漸顯影。在各種爭執與政治中,往往對教育本質的思考甚微,對個人利益的考量居多。教育不是遊戲,更不應是個人創作的材料、野心的工具。那麼,大學藝術教育究竟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2023 年底,我在資料搜尋的過程中意外發現巴黎雙年展在 2020 年疫情期間舉辦了一場探討藝術現狀、挑戰與未來的線上交流活動。在看到「為什麼藝術學校是平庸的推手?」(Pourquoi les écoles d’art sont-elles les promoteurs de la médiocrité ?)此一子題時,震驚之餘也不禁想起臺灣的處境。
尤其當文化部近年意圖以「藝術國家隊」作為政策指導方針,但無論是藝術家的養成還是遴選委員的組成,我們都高度仰賴學院系統。如此的「國家隊」,其追求和塑造的目標又是什麼呢?
這半年來,我不時以「學院是藝術平庸的推手嗎?」詢問身邊友人。絕大多數點頭如搗蒜,或直接說:「勇敢點,把問號拿掉。」那麼,我們的美術高等教育究竟面臨哪些問題?使得身處其中的制定者、參與者、受教者⋯⋯,莫不感到心灰意冷?如果我們依舊相信藝術具有創新、反抗、提問的意義與力量,那麼,是時候讓我們正視屬於我們的問題,思索未來的方向了。(企劃|朱貽安)
▍主題系列文章 ✍️
.學院是藝術平庸的推手?如是我聞的臺灣藝術高教現場
.學院能夠教出藝術家嗎?
.九仞高牆的裡裡外外—一個圖騰與禁忌下的公共空間"
.提問的藝術
謎迷音|給替代空間的陋室銘──feat. 立方計劃空間 & 水谷藝術
#Podcast|如今的替代空間還能替代什麼呢? 🎧 Apple Podcast|https://bit.ly/3LC7hn6
▍𝗔𝗥𝗧𝗯𝗶𝗲𝗻𝗰𝗲 𝗣𝗼𝗱𝗰𝗮𝘀𝘁|S2EP79
▍謎迷音|給替代空間的陋室銘──feat. 立方計劃空間 & 水谷藝術
替代空間之所以與藝術空間不一樣,或許是因為它的經營者更期望,這個空間更能有某種特定的態度或本質,而不只是單純做展覽與藝術推廣。而替代空間的出現,在臺灣也有它與藝術機構與藝術市場對話的異質性實踐與主題。
近年來,替代空間也隨著藝術生態改變,如今的替代空間還能替代什麼呢?本輯邀請要邁向15年的立方計劃空間,與成立10年的水谷藝術等兩個空間團隊,來談談他們承接了哪些替代空間的核心價值。這些空間跟他們所身處的環境有什麼關聯?而他們又是怎麼看「替代」空間在今天的異質共存?
▍主持人|陳晞
▍來賓|立方計劃空間(鄭慧華、羅悅全、區秀詒)、水谷藝術(彭才瑄)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 收聽連結
Apple Podcast|https://bit.ly/3LC7hn6
Spotify|https://bit.ly/3LBxh1O
KKBOX|https://bit.ly/4bTcNw7
Firstory|https://bit.ly/3LV9REV
▍來賓介紹
鄭慧華(立方計劃空間藝術總監/策展人)
鄭慧華是立方計劃空間的共同成立者,她以「拓展策展」為實踐,致力於與藝術家、文化行動者及研究者的深度合作,並發展長期的研究暨策展計畫。自2010年起,她共同推動台灣現代聲響文化的研究,並以立方計劃空間為平台,將其延伸至展覽、出版、線上資料庫及網路廣播電台等多種文化形式的實踐。鄭慧華策劃過的展覽包括:「液態之愛」(2020,台北)、「現實秘境」(2016-2018台北、吉隆坡、首爾)以及「聽見,以及那些未被聽見的──台灣社會
《典藏.今藝術&投資》2024年7月號新刊
📣 新刊發行《典藏.今藝術&投資 (Artco Monthly & Investment)》2024 年 7 月號 ➤➤ https://reurl.cc/M8mL5K
👼 童年的美術館——兒童與藝術共融的機構實踐與思考
以 #兒童 為目標受眾的文化藝術教育,在少子化社會中逐漸成為親職教養的重要關註面向,也隨著體制外實驗教育在臺灣的進一步推廣,在提升未來競爭力的普遍渴求中佔據一席之地。兒童美術館或美術館中的兒童區,在世界範圍內已有超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演進,近二十年來在臺灣也逐漸為美術館、博物館界所重視,中間更可大致觀察到從靜態到動態、從單向教育到互動共融的軌跡。
本次專題聚焦這一交錯著教育學、心理學、博物館學、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等眾多跨域內容的主題,主要將之置於美術館/博物館的營運、策畫與實踐層面上觀察。博物館學學者 #黃心蓉 為我們爬梳國際上主流與特色型的實踐脈絡;具實務與理論學習背景的 #王惇蕙 聚焦於近年來開始在國際上被廣泛討論、實踐且理論化的「兒童友善博物館」課題;有著許多兒童設計實務經驗與思考的 #林宇儂 則從自身工作出發,探討兒童參與藝術策展的多元可能。
專題的另一部分,則由編輯部分別訪談觀察在此領域多有深耕的美術館、博物館,幾篇整理報導依各館設立兒童空間的時間排序:高雄市立美術館 兒童美術館(2005 年)、國立台灣美術館 (兒童遊戲室 2005 年、臺灣兒童藝術基地 2022 年)、朱銘美術館 Juming Museum 兒童藝術中心(2007 年)、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兒童學藝中心(2008 年)、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兒童藝術教育中心(2014 年)、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八德館 2018 年、青埔館 2024 年)。希冀以此勾勒出臺灣美術館、博物
V-Touch展覽|戰鬥之城・終,回到我們面對的真實世界
「這個計畫某部分來講,我以這樣的方式去回應我們現在社會所面對的一些問題跟轉變。」——藝術家張立人
「#戰鬥之城・終」集結藝術家 #張立人 耗時超過十年的作品,此次於 MoNTUE北師美術館 完整展出。此系列作品汲取並挪用漫畫、電影、動畫、影視媒體等大眾文化的形式及元素,除了可以在其中看到張立人緊扣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呈現這十年來關於核能、資本主義高漲、貧富差距擴大的社會現象等議題,亦從虛構的故事中看到對於當代生活的寓言。這個展覽幾乎也可作為藝術家創作生涯的一個階段性代表,恰好回望自己藝術生涯十多年來的發展,也思考下個階段該邁向何方。
這次展覽是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的實踐,該計畫積極向全球徵件,透過美術館專業資源與協助,支持新世代創作者。這次首次以藝術家駐地的形式規劃,並邀請評論人擔任藝術家駐館期間的觀察員,在後續生產展覽評論。本片也邀請北師美術館執行總監 #王若璇 從機構端分享美術館的角色與考量。亦從觀察員 #謝鎮逸 的角度來看張立人十多年來的創作思考,以及從評論生產端來看,觀察員與一般的評論生產的狀態差異,這次全新的展覽製作模式又如何能給未來的藝術展覽更多參考和省思。
▍延伸閱讀|張立人「戰鬥之城:終」在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迎來14年系列創作大集結 https://artouch.com/art-news/content-140450.html
🔔 訂閱「典藏ARTouch」YT頻道,開啟小鈴鐺,觀看更多藝術影音單元 »» https://bit.ly/3ym1YB8
#V_Touch展覽 #戰鬥之城終
謎迷音|愛如潮潮水水——潮流藝術與潮流文化的潮水退了?! ft. Kea&Shawn
#Podcast| 🎧 Apple Podcast|https://bit.ly/4b5el5K
▍𝗔𝗥𝗧𝗯𝗶𝗲𝗻𝗰𝗲 𝗣𝗼𝗱𝗰𝗮𝘀𝘁|S2EP77
▍謎迷音|愛如潮潮水水——潮流藝術與潮流文化的潮水退了?! ft. Kea&Shawn
自去年開始,藝術博覽會中逐漸出現「潮流藝術的潮水退了」的聲浪,在藝博會中,我們越來越少見到那些通常會被大家視為 #潮流藝術 的藝術作品。也因為潮流藝術在市場上總是以行銷明星般的手法被宣傳著,而鮮少被冷靜地討論它的好與壞。
有些人認為,潮流藝術不過是具有時尚文化資本與娛樂經濟資本的素人藝術家作品。但也有人認為,這個不被藝術學院討論、從「圈外」誕生、被市場炒作的藝術類別,其實承襲著不同的文化價值。
大概在2010年代開始,藝術市場逐漸出現「潮流藝術」這四個字,它是中文世界獨創的分類,在英文的語境裡,通常被認為與「Urban Art」較為接近。而潮流藝術的內裡,則揉雜著街頭藝術、塗鴉藝術、低眉藝術、藝術玩具,乃至於村上隆的「超扁平」美學。這讓我不禁好奇,那潮流藝術跟潮流文化在亞洲的誕生有什麼樣的關係?它們之間又有哪些同質與異質的地方?潮水退了之後,我們可以怎麼討論它?
▍主持人|陳晞
▍來賓|
#ShawnCHANG|《Juksy 街星》總編輯
#KeaTSAI|DOPENESS ART LAB 創辦人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 收聽連結
Apple Podcast|https://bit.ly/4b5el5K
Spotify|https://bit.ly/3VLlqUT
KKBOX|https://bit.ly/4c5opwY
Firstory|https://bit.ly/3VKUCUw
*圖片勘誤:《Jusky 街星》應為《Juksy 街星》
#典藏ARTouch #ARTbience #podcast #謎迷音
編輯部臨時動議|現象級展覽落幕?漫談近期臺灣美術史的策展趨勢 ft. 劉錡豫
#Podcast| 🎧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V8Xvgh
▍𝗔𝗥𝗧𝗯𝗶𝗲𝗻𝗰𝗲 𝗣𝗼𝗱𝗰𝗮𝘀𝘁|S2EP76
▍編輯部臨時動議|現象級展覽落幕?漫談近期臺灣美術史的策展趨勢 ft. 劉錡豫
大家還記得北師美術館曾展出「#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等現象級轟動全臺的大展嗎?重新發現 #黃土水《少女胸像》與《甘露水》的故事,帶給臺人的感動至今仍深刻難忘。當現象級展覽熱潮落幕後,一波一波臺美展覽的推陳出新,又為臺灣美術史帶來什麼變化?或者成長?
故事從近期引起熱議的 #李梅樹紀念館 開始,4 月 27 日李梅樹紀念館舉辦了臺陽美協特展「#春色無邊──初代臺陽人的春日和鳴」,因為展覽主視覺看板選用了 #李石樵《橫臥裸婦》,裸體畫作遭附近家長抗議要求撤下,最終館方也妥協下架了事,卻在網路上引起不少討論。而成立於 1934 年的 #臺陽美術協會,今年恰逢 90 周年,是臺灣最長壽的民間藝術團體,這個民間藝術團體與日治時期《橫臥裸婦》曾發生的撤畫風波,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本次邀請臺灣美術史專家 #劉錡豫,我們將一起撿拾過去歷史的記憶,透過他的經驗分享,一起來聽聽近期臺灣美術展覽的發展動向吧!
※ 典藏新書折扣 ※
《裝飾台灣的春天:1934-1945台陽美術協會資料彙編》https://reurl.cc/EjWoOA
▍主持人|朱佑霖
▍來賓|劉錡豫(藝術史作家,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 收聽連結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V8Xvgh
Spotify|https://spoti.fi/3V9yJg4
KKBOX|https://kkbox.fm/fy02Mb
Firstory|https://bit.ly/456XnTa
▍來賓介紹
#劉錡豫
台灣美術史的學徒,經營《書院街五丁
《典藏.今藝術&投資》2024年6月號新刊
📣 新刊發行《典藏.今藝術&投資 (Artco Monthly & Investment)》2024 年 6 月號 ➤➤ https://reurl.cc/M8mL5K
▍威尼斯通訊──雙年展的夢與現實
作為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 依舊蓬勃、也依舊處於國際性文化課題的中心,箇中「秘訣」之一,便是其不斷適應並反映全球局勢與藝術文化發展的動能,也積極扮演著溝通與交易的能動角色。
在當代,威尼斯雙年展既是一股關注主流系統以外、長期被邊緣化或代表性不足群體的世界性潮流的重要推手,也因這種潮流而進行自我形塑、反思和轉化。
2022 年由塞西莉亞.阿萊馬尼(Cecilia Alemani)策劃的主題展「夢之乳」(The Milk of Dreams)前所未有地將重心置於女性藝術家身上;2024 年第 60 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則以「處處都是外人」的「外人」(foreigner)一詞涵蓋地緣、文化等多重意義上的「全球南方」,來自巴西的策展人佩德羅薩(Adriano Pedrosa)也屬此列。
而回溯去年,2023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就已明確轉向非洲主題,由加納裔蘇格蘭建築師萊斯利.洛科(Lesley Lokko)策劃。她與佩德羅薩受邀成為這連續兩年內威尼斯建築和藝術雙年展策展人的原因,也多少都與其所屬的地緣身分和文化視野、以及能為雙年展帶來的新能量有關。
這樣的趨勢,也明顯反映在今年度威尼斯雙年展的重要獎項中。金獅獎終身成就獎得主為出生義大利的巴西藝術家安娜.瑪麗亞.麥歐利諾(Anna Maria Maiolino)和移居巴黎的土耳其藝術家尼爾.亞爾特(Nil Yalter)。而開幕後公佈的重要獎項中,主題為「親友」(Kith and Kin)的澳洲館獲頒最佳國家館,最佳藝術家則榮歸毛利藝術團體Mataaho Collective,原住民族、移民與離散課題相當顯著。
對
編輯部臨時動議|編輯來QA:故宮體檢與當代藝術的解殖之路
#Podcast| 🎧 Apple Podcast|https://bit.ly/3Kf35IV
▍𝗔𝗥𝗧𝗯𝗶𝗲𝗻𝗰𝗲 𝗣𝗼𝗱𝗰𝗮𝘀𝘁|S2 EP75
▍編輯部臨時動議|編輯來QA:故宮體檢與當代藝術的解殖之路
本集編輯部臨時動議,以2024年五月號《典藏古美術》與《典藏.今藝術&投資》專題為內容,邀請雙方進行古今QA,互為讀者亦為彼此的聽眾。
「故宮體檢」與「絕地大反攻——解殖與後殖」這兩個看似完全不相干的題目,是否能有交集點?在彼此不同的視角中,又能看到什麼?我們所關心的話題,不侷限於各自且試圖理解彼此,可以是已然發生的歷史,可以是正在進行的事務,可以是國際視野,可以是在地關懷。期待我們都能在這些對話中找到更多共鳴與靈感!
▍主持人|朱貽安、藍玉琦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 收聽連結
Apple Podcast|https://bit.ly/3Kf35IV
Spotify|https://bit.ly/3QTfTse
KKBOX|https://bit.ly/3wJA7Ow
Firstory|https://bit.ly/3wOgrsA
▍專題介紹
【故宮體檢】
1925年故宮博物院於紫禁城內廷正式成立,隨著歷史流轉,國立故宮博物院經歷北溝時期,終在1965年落腳於臺北外雙溪。2025年將是故宮百週年,也是故宮在臺60週年,作為指標性的博物館,故宮的未來除依循政策,更需聆聽公眾的聲音。
現在就是走向未來的起點。在迎向百年的前一年《典藏.古美術》組織專題,邀請各界專業人士提出對故宮的觀察與期許,從硬體設施、軟體服務、展覽規畫,到館藏開放應用、行銷宣傳……「國立故宮博物院」應該是什麼?可以是什麼?又該如何以具體作為去實踐?並就現正進行之新故宮計畫「北部院區整(擴)建計畫」詳實說明其爭議交鋒。
【絕地大反攻——解殖與後殖】
近年來,黑人藝
編輯部臨時動議|第22屆台新藝術獎真心話——文本、田野與何謂雅俗共賞 ft. 許仁豪、陳品秀、張韻婷
#Podcast|揭秘!第22屆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的真心話 🎧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UPXcYZ
▍𝗔𝗥𝗧𝗯𝗶𝗲𝗻𝗰𝗲 𝗣𝗼𝗱𝗰𝗮𝘀𝘁|S2EP74
▍編輯部臨時動議|第22屆台新藝術獎真心話——文本、田野與何謂雅俗共賞 ft. 許仁豪、陳品秀、張韻婷
一年一度的 #台新藝術獎 即將在 6 月 1 日揭曉得主!這份入圍名單反映出什麼樣的現象趨勢?身處後端的藝術獎又該如何回應時下的生產結構?本次邀請三位提名觀察人 #許仁豪、#陳品秀、#張韻婷 出來打球。
從本屆熱議的「#文本」與「#田野」兩個關鍵字切入,我們除了回頭探討兩者之於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的各自發展脈絡,亦相互借鏡、省思藝術創作與觀眾/大眾的關係距離,如何彰顯「形式」與「內容」之間,乃至「雅」與「俗」之間的互動張力。其中的微妙變化,又如何牽動著藝術獎的評判標準?
尤其,表演藝術近年邁入大場館時代,確實更受市場機制左右,專業化的精品講求文本的精雕細琢;相對來說,視覺藝術雖看似較能維持在野特質,卻也無可避免地靠攏菁英、學術品味,而可能得另闢蹊徑、辨識模糊的觀眾面孔。
兩者所共同指向的,或許是從獎補助到場館資源分配等整體生產機制的成熟。生產鏈與資本鏈的需求,漸取代培育理想性的環境,為愈發朝向中小企業經營模式的藝術創作,複製出標準化的作業流程。
隨著台新藝術獎成立二十餘年,過去的文化生產正走向今日的文化消費,政策環境亦大力擁抱文創產業的永續經營;此刻,藝術獎作為結構中的一環,該如何匯聚不同領域專業相互對話,從彼此差異的現實條件,與共同面對的處境難題,商議因應之道?
▍主持人|童詠瑋
▍來賓|許仁豪、陳
《典藏.今藝術&投資》2024年5月號新刊
📣 新刊發行《典藏.今藝術&投資 (Artco Monthly & Investment)》2024 年 5 月號 ➤➤ https://reurl.cc/M8mL5K
▍絕地大反攻——解殖與後殖 🪐
1983 年上映的《星際大戰.絕地大反攻》英文名為:「Return to the Jedi」(絕地武士的回歸),這部知名的太空劇場(Space Theater)科幻名片應當十分適合用來思考關於「後殖民」敘事的想像。
首先,在《星際大戰正傳三部曲》(Star Wars Trilogy)的故事中,其主要的惡勢力恰恰是一個「帝國」。其次,帝國真正征服銀河系的主要力量來自於工業與科技的各項大型軍工設備的生產(死星、AT-AP 全地域攻擊艙走獸、帝國級滅星艦)。第三,反抗軍的組成來自於受到帝國的高壓殖民統治的多元族群。最後,具有原力的天行者協同反對帝國內的反抗勢力以及武技族(Wookiees)、伊沃族(Ewoks)等原住民少數族群的協助下,瓦解了帝國的統治。
撇開太空科幻的場景來分析《星際大戰》,可以發現其敘事架構的基礎來自於古典的「英雄神話」,而其推崇連結人和宇宙的「原力」概念本身便充滿著「東方」(禪宗、道家)的思想;在原住民地方性與地方知識的協助下,對抗並且戰勝了一個以工業與科技作為征服利器的殖民帝國。可以說,《絕地大反攻》恰恰是一則關於殖民抗爭終曲以及後殖民時代開啟的未來神話或傳奇故事。
或許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思潮大約開始於 1970 至 1980 年代,而《星際大戰正傳三部曲》則上映於 1977 年至 1983 年。也許這從不是一項單純的巧合,畢竟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和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Allan Spielberg)還拍了一部以他者為主體以啟迪人類內心靈性為訴求的《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V-Touch展覽|當代就是創造歷史,第二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
#V_Touch展覽|由 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 主辦,全臺唯一以當代繪畫為定位的第二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於今年(2024)3 月,在關渡美術館盛大開展。
這次評審團由王嘉驥、林平、姚瑞中、陳曉朋以及中信文教基金會顧問蔣惠亭組成,從 802 件投件作品中選出共 17 件入選作品,經過兩階段評選後再選出的優選作品,分別是藝術家蕭珮宜《寶藏船 II》、洪瑄《突圍》、吳逸寒《聖母與妓女》,以及增列優選作品為曾霆羽《貳參老梗-蒼穹觀》、羅智信《用蝸牛畫蝸牛》。
本影片邀請今年優選得主蕭珮宜、洪瑄、吳逸寒,請她們分享各自對於「#當代繪畫」的想像,並從這次的得獎作品中,去回望自己的創作脈絡與核心關懷。
#蕭珮宜 的《寶藏船 II》是在討論與災難共生共存的一個狀態,以「鯨落」現象為靈感,將看似廢墟的船轉化為乘載無數生命的寶藏船。
#洪瑄《突圍》將傳統水墨的表現手法融入新的當代語彙,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在絹的裝裱方法上,她特地訂製了壓克力表板,讓絹的經緯紋理可以更凸顯,以此回應數位時代影像螢幕的摩爾紋。
#吳逸寒 創作長期關注女性主義議題,《聖母與妓女》使用聖經裡的經典角色,來反思父權社會底下,習於將女人分為「好壞」的厭女情結。
三位創作者在對於議題、媒材、技法上,都有各自獨特的表現形式,評審之一的 #陳曉朋 也在影片中表示肯定,認為他們三位的作品都表現出強大的能量,期待看到他們繼續發展。另一評審 #姚瑞中 也分享自己對於繪畫本質的思考,點出何謂他所認為的「當代藝術」。
▍延伸閱讀
論第二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思考當代「介入」繪畫之後的跨語境現象 »» https://reurl.cc/VNGOa6
「當代繪畫
來顆讀書丸|可愛不可以嗎?來看看江戶藝術史上的各種可愛
#Podcast|可愛不可以嗎? 🎧 Apple Podcast|https://bit.ly/3T3nl4s
▍𝗔𝗥𝗧𝗯𝗶𝗲𝗻𝗰𝗲 𝗣𝗼𝗱𝗰𝗮𝘀𝘁|S2EP71
▍來顆讀書丸|可愛不可以嗎?來看看江戶藝術史上的各種可愛 ft. 李芸蓁
一幅作品是否會因為「#可愛」而讓藝術價值打折扣呢?可愛是透過線條簡化、形象拙趣、擬人化、稚齡化實現的嗎?藝術家如何發射可愛光波攻擊?可愛之於藝術創作,是風格、是目的?還是可愛就是正義!?
《可愛的江戶繪畫史》收錄 #俵屋宗達 #伊藤若冲 #與謝蕪村 #圓山應舉 #長澤蘆雪 #仙厓義梵 #歌川國芳,共七位江戶時代知名藝術家的作品,除了介紹他們的可愛作品,也介紹作品相關的文學體裁與文化表現。
本集邀請到《#可愛的江戶繪畫史》譯者李芸蓁,她除了精通日文,同時也是一位藝術史博士生。我們將邀請她分別從譯者與藝術史研究者的兩個角度,來談談《可愛的江戶繪畫史》。
▍主持人|蔣倪
▍來賓|李芸蓁
🎧 收聽連結
Apple Podcast|https://bit.ly/3T3nl4s
Spotify|https://spoti.fi/3TseFpI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3wViqLm
KKBOX|https://bit.ly/4apy7t1
Firstory|https://bit.ly/43acxpS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李芸蓁 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在日比嘉高教授指導下,取得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文學研究科日本文化學講座碩士學位。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兼任講師。興趣為解析日與文法結構與學習日臺韓藝術史。
* 《可愛的江戶繪畫史》封面影像由石頭出版提供
#ARTbience #典藏 #江戶時代 #日本繪畫史 #藝術史
謎迷音|翻開一座新的城市|藝術出版與在地社群 ft.傻瓜書日
#Podcast| 這些年來,藝術出版在東亞各座城市聚集了新興的在地創作社群,如今,他們正隨著各地藝術書展開啟國際連結 🎧 Apple Podcast|https://bit.ly/3UTVVAz
▍𝗔𝗥𝗧𝗯𝗶𝗲𝗻𝗰𝗲 𝗣𝗼𝗱𝗰𝗮𝘀𝘁|S2EP70
▍謎迷音|翻開一座新的城市|藝術出版與在地社群 ft.傻瓜書日
謎迷音新輯數特別與藝術書展品牌「傻瓜書日」合作,記錄了三位來自不同地區的藝術書社群組織者與創作者的交流論壇「翻開一座新的城市——藝術出版與在地社群」。他們分別是新加坡「THEBOOKSHOW」的發起人 #洪松年、中國「ABCA中國藝術出版文獻庫」的創辦人 #趙夢莎,與香港大館「BOOKED:香港藝術書展」的副策展人 #何苑瑜。
對於在國際間或不同城市間從事藝術書、小誌與書籍創作的人,可能都有聽過他們在做的事情,這是他們第一次在台灣聚在一起,公開談談他們在不同城市裡的藝術書社群,以及獨立出版展演策劃的現場。
▍主持人|陳晞
▍來賓|
何苑瑜 - 大館「BOOKED:香港藝術書展」副策展
洪松年 - THEBOOKSHOW 共同創辦人
趙夢莎 - ABCA 中國藝術出版文獻庫主持人
🎧 收聽連結
Apple Podcast|https://bit.ly/3UTVVAz
Spotify|https://bit.ly/49qVn9T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49LH1Rc
KKBOX|https://bit.ly/3SRcDhs
Firstory|https://bit.ly/49uSLaU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趙夢莎
「ABCA 中國藝術出版文獻庫」(Art Book in China Archive,abCa) 主持人,曾任國際媒體《VICE中國版》市場經理,2018年開始參與中國第一個藝術書展機構「Art Book in China」並主持非營利計劃abCa至今。
洪松年
攝影藝術家、新加坡藝術出版平台「THEBOOKSHOW」的共同創辦人,該平台啟動於2014年,致力於為對獨立出版攝影書感
編輯部臨時動議|北雙新作登場!也是你沒有想過的另類導覽
#Podcast| 🎧 Apple Podcast|https://bit.ly/3SUjCY3
▍𝗔𝗥𝗧𝗯𝗶𝗲𝗻𝗰𝗲 𝗣𝗼𝗱𝗰𝗮𝘀𝘁|S2EP69
▍編輯部臨時動議|北雙新作登場!也是你沒有想過的另類導覽 ft. 周安曼、張允菡、施昀佑
本屆 #台北雙年展「#小世界」開幕兩個多月後,在農曆春節後又將有新作品進場!這既是一件「作品」,也會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北雙導覽體驗。究竟是怎麼辦到的?
本集節目邀請到本屆北雙其中一位策展人 #周安曼、以及這件新作的創作團隊「害喜影音綜藝」的兩位成員 #張允菡、#施昀佑,一同來開箱這一耗時超過半年時間所完成的計畫。
在這次計畫中,害喜團隊邀請幾位來自臺灣、以及成長於東南亞及中港兩地、近年移居到臺灣或在臺灣有生活經驗的華語文化工作者,共同進行了一系列根據北雙展覽概念為主軸的工作坊,透過「國界」、「想像與認同」、「幽默感」和「未來」四個關鍵字,作為成員間彼此對話的基礎,探討在主流文化下,細微差異的個體經驗將如何自處。成員透過協同書寫,精選出對部分雙年展展覽作品的另一種非官方詮釋,並錄製成語音導覽。
本集節目中,周安曼將與他們一起聊聊北雙的策展概念與展覽,是如何與害喜此次計畫互相結合,既成為「小世界」生長出的新作品,也創造出新的雙年展詮釋與體驗。
▍主持人|嚴瀟瀟
▍來賓|
周安曼 2023台北雙年展策展人
張允菡、施昀佑 害喜影音綜藝成員
🎧 收聽連結
Apple Podcast|https://bit.ly/3SUjCY3
Spotify|https://bit.ly/3Sth6GQ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3HUMCbJ
KKBOX|https://bit.ly/3SyaxTr
Firstory|https://bit.ly/3uCcHJB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周安曼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策展團隊
來顆讀書丸|藝術家最大的敵人是親戚?藝術還能如何讓人有「感覺」? ft. 耿一偉
#Podcast|#如何邁向成功藝術家之路? 🎧 Apple Podcast|https://bit.ly/3udaR1H
▍𝗔𝗥𝗧𝗯𝗶𝗲𝗻𝗰𝗲 𝗣𝗼𝗱𝗰𝗮𝘀𝘁|S2EP68
▍來顆讀書丸|藝術家最大的敵人是親戚?藝術還能如何讓人有「感覺」? ft. 耿一偉
藝術創作需不需要理論支持?
壞作品為什麼需要存在呢?
如何邁向成功藝術家之路?
你是不是也曾經問過自己這些問題?
這些提問都來自劇評人兼策展人耿一偉甫出版的新書《 #哲學小分隊-暴擊藝術世界的45問》,書內總共提出了45個問題,收錄耿一偉這七年來,對藝術現象的觀察與思考。⚠️ 注意!這本書不會給你答案,但絕對會給你一些思考的靈感!
除此之外,2023年中,耿一偉也獲頒 #德國歌德獎章,成為首位得到此殊榮的台灣人,本集節目將從書的內容出發,更進一步「逼問」他關於 #跨界策展 的想法和觀察,也邀請他分享歌德獎章的國際交流經驗——我們有沒有可能再打開國際合作的想像?
▍主持人|陳思宇
▍來賓|耿一偉(劇評人兼策展人)
*照片提供|文訊雜誌社;攝影|吳景騰
🎧 收聽連結
Apple Podcast|https://bit.ly/3udaR1H
Spotify|https://bit.ly/3ueo5eH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3u86hBX
KKBOX|https://bit.ly/48gUu3o
Firstory|https://bit.ly/3Olnmzk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耿一偉
策展人、劇場工作者與作家。《哲學小分隊-暴擊藝術世界的45問》作者,曾任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臺南藝術節策展人,並於2023年獲頒德國歌德獎章。
▍書籍購買
《哲學小分隊-暴擊藝術世界的45問》https://bookstore.artouch.com/product/9786267031933/
#ARTbience #哲學 #藝術 #藝術總論 #台灣美學 #展覽 #策展 #文化 #新書
編輯部臨時動議|「Voices」藝術台北新展會:藝博會辦得好好的,「Voices」策展為了什麼?
#Podcast| 台北又有新展會了!?🎧 Apple Podcast|https://bit.ly/48Xpq8t
▍𝗔𝗥𝗧𝗯𝗶𝗲𝗻𝗰𝗲 𝗣𝗼𝗱𝗰𝗮𝘀𝘁|S2EP67
▍編輯部臨時動議|「Voices」藝術台北新展會:藝博會辦得好好的,「Voices」策展為了什麼?
「我們希望OAT藝博與『#Voices』不只能提供個人式的收藏,更能促進大型的、機構式的收藏,但這在台灣的展會裡很少做。」
此次「Voices」邀請到了9家實力堅強的國內外畫廊,在台北市南港瓶蓋工廠分別以類個展的形式,在5個展館與戶外園區中,帶來13位藝術家的作品組件。
策展人王焜生進一步以「#大型雕塑」、「#裝置藝術」和「#跨域整合」等面相,勾勒出作品之間呼應的面向,企圖以此吸引更大型、專業的機構收藏青睞。
為了迎接首屆「Voices」的到來,我們特別與主辦方藝術台北(One Art Taipei)合作,邀請到負責策展的策展人王焜生、OAT2024 執行會長陳世彬、OAT董事劉忠河與王瑞棋等核心成員,來到藝術環境音的錄音室,談談藝術未來在今年舉辦的「Voices」,究竟如何帶給藏家、畫廊主與藝術愛好者們一場新的體驗?
▍主持人|陳晞
▍來賓|
陳世彬 藝術台北OAT 2024執行會長
王焜生 首屆「Voices」策展人
劉忠河 藝術台北OAT董事
王瑞棋 藝術台北OAT董事
🎧 收聽連結
Apple Podcast|https://bit.ly/48Xpq8t
Spotify|https://bit.ly/3RX7lAr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47G4jGy
KKBOX|https://bit.ly/41WbVnd
Firstory|https://bit.ly/4aUbzS2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陳世彬|臺南德鴻畫廊(1993-)負責人,畫廊以推廣在地與國際當代藝術為主。
王焜生|旅居德國 10 多年,皆從事當代藝術觀察評論與展覽策劃,在英國、德國專研歐洲現代與當代藝術史及理論,
謎迷音|Drag不只皇后:蕉佛妮妃雅相遇部落變裝表演場 ft. 妮妃雅Nymphia Wind & 呂瑋倫
#Podcast| 當變裝皇后妮妃雅與臺灣部落日常的變裝表演文化相遇,會迸出怎樣的新滋味? 🎧 Apple Podcast|https://bit.ly/3TwvvnQ
▍𝗔𝗥𝗧𝗯𝗶𝗲𝗻𝗰𝗲 𝗣𝗼𝗱𝗰𝗮𝘀𝘁|S2EP65
▍謎迷音|Drag不只皇后:蕉佛妮妃雅相遇部落變裝表演場 ft.Nymphia Wind 妮妃雅 & #呂瑋倫
近十年來,臺灣的變裝皇后與變裝表演文化,逐漸從地下次文化擴散到不同的藝術展演、街頭遊行與派對文化。甚至更出現了變裝皇后界的「臺灣之光」——台灣變裝皇后 #妮妃雅(#NymphiaWind),進入了全球最知名的變裝皇后實境秀《#魯保羅變裝皇后秀》(16th)參賽,成為首位躋身這個全球變裝超級明星殿堂的台灣人。
短暫於同志驕傲月回台的妮妃雅,與其他台灣變裝皇后、劇場工作者,一同在台北石牌福佑宮舉辦了「#彩虹芭仙傳」,這場大量翻轉本地流行文化與文本的變裝皇后秀,讓眾人體會到皇后翻轉文化的創造力與自由性。不只會在夜店裡搞派對,更可以在宮廟與街頭,藉由表演將台灣文化轉化為充滿新意的體驗。前來一睹風采的長幼親友、善男信女擠滿了廟埕,主委不亦樂乎加碼小費,以上活動沒有申請文化部與國藝會補助。
另一方面,在台灣,變裝文化可不只有「皇后」這一種脈絡。自六、七〇年代起,原住民族變裝表演者早融身於都會打拼的生活中,如今也活躍於各種喜慶活動的場合,在這樣的社會文化環境當中,並沒有將他們視為「皇后」的概念,也因此長出了一條有別於變裝皇后的文化系譜。
謎迷音的第六集節目「Drag不只皇后」,重磅邀請到了變裝界台灣之光「國際蕉佛」妮妃雅Nymphia Wind,以及持續研究 #原住民族酷兒文化 的策展人呂瑋倫同台交流。在他們的對談中,歐美都會日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