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 出版 Eagle Publishing

鷹 出版 Eagle Publishing 2021年 3月創立
品牌精神:在絕壁和雲層之上,開通想法的路。
鷹出版將聚焦在自然、科普、哲學等知識領域,以超克的視野,提供生活之慧眼與洞見。

▰ 六十年的朋友,不是陪伴而已,而是一起長成了彼此的故事。他們成長於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各來自不同家庭背景,有著不同的政治立場和個性,但這些都無損他們從年少就結下緣分。……▰——《花甲男孩嬉遊記:六個朋友六十年的故事》   #12月新書即將...
14/11/2025

▰ 六十年的朋友,不是陪伴而已,而是一起長成了彼此的故事。

他們成長於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各來自不同家庭背景,有著不同的政治立場和個性,但這些都無損他們從年少就結下緣分。……▰
——《花甲男孩嬉遊記:六個朋友六十年的故事》 

#12月新書即將上市
#再等兩周

謝謝惠貞推薦鷹出版的《複雜之美》和《命定》,惠貞對《複雜之美》的喜歡是真愛無誤啊!謝謝惠貞! #獨角獸書店  #複雜之美  #命定  #薩伯斯基  #鷹出版
12/11/2025

謝謝惠貞推薦鷹出版的《複雜之美》和《命定》,惠貞對《複雜之美》的喜歡是真愛無誤啊!

謝謝惠貞!

#獨角獸書店 #複雜之美 #命定 #薩伯斯基 #鷹出版

11/30前,店長選書2本8折

2025Openbook好書獎 入圍書單公布啦~鷹出版的  #齒顎不正 入圍囉~ #跨領域視角的深度剖析這本書跨越了齒顎矯正與演化生物學的界限,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你了解現代生活對我們健康的深遠影響。透過對齒顎發育問題的深度剖析,...
04/11/2025

2025Openbook好書獎 入圍書單公布啦~

鷹出版的 #齒顎不正 入圍囉~

#跨領域視角的深度剖析
這本書跨越了齒顎矯正與演化生物學的界限,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你了解現代生活對我們健康的深遠影響。透過對齒顎發育問題的深度剖析,讀者不僅能學到如何改變現有習慣來預防,還能激發對健康的更廣泛思考。

📚 這本書將顛覆你對齒顎發育的理解,為你提供新的視野,並幫助你做出更健康的生活選擇。不僅是家長,任何關心健康的讀者,都能從中獲益。

《齒顎不正:一個隱藏的流行病的故事》,一起探索人類演化與現代健康的深刻關聯!

這是今年鷹在七月出版的好書,非常感謝評審青睞︿︿~

🏆 2025 Openbook好書獎・獲獎名單
🏆12/01(一)正午揭曉

一起期待!

∞ 入圍全名單: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71774

▚ AI有倫理,動物有權利,那植物呢?植物和我們的共通性遠大於AI:我們都是碳基生物,有著相似的代謝過程和細胞結構。我們甚至有著共同祖先,同樣是從幾十億年前的單細胞生物演化而來的。不過,植物的智慧卻與我們相當不同。這種智慧不太容易為我們所理...
04/11/2025

▚ AI有倫理,動物有權利,那植物呢?

植物和我們的共通性遠大於AI:我們都是碳基生物,有著相似的代謝過程和細胞結構。我們甚至有著共同祖先,同樣是從幾十億年前的單細胞生物演化而來的。不過,植物的智慧卻與我們相當不同。這種智慧不太容易為我們所理解,因此植物擁有意識的倫理學意義似乎也不是一個那麼顯而易見的哲學問題。大多數哲學家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往往一開始就否定了植物擁有感知的可能性,接著再打出致命一擊:否認對植物的感知能力採取道德立場之必要性。他們的理由是,這種主張只會得出荒謬的結論,即便植物真的是有意識的。 然而,一個問題的不便和「荒謬」並不能構成對它的有效反駁;在我們嘗試糾正或延緩人類對生物圈的摧殘時,本來就必須面對許多「礙事的真相」。而我們在純粹的生態問題之外,給予植物的待遇,很可能也是這樣的真相之一。隨著我們逐漸瞭解到,植物對環境的感知、理解和應對方式與動物有著許多的共通性,上述問題也會變得越來越難以迴避。不僅如此,我們能否成功應對全球生態危機,可能也取決於我們如何面對這些問題。

《植物在想什麼?探索植物行為和內在智慧的全新科學》
#工商書房
#書摘精選

2016 年10 月,我前往義大利的托斯卡納(Tuscany)去參加在丹尼爾.史波里花園(Giardino di Daniel Spoerri)舉行的藝術、自然和技術研討會(Art,Nature and Technology workshop)。該研討會的主題是植物行為,於是我和曼庫索計畫向與會者....

OB短評》推:​☄️《複雜之美》尼爾.泰斯(Neil Theise)著,甘錫安譯​以兼具科學與人文的筆觸解釋複雜性理論,簡明清新,功力不凡,即便看不大懂,也能感受到宇宙的詩意,彷彿接收到更高層次的心電感應,令人想起文藝復興式uomo uni...
01/11/2025

OB短評》推:

☄️《複雜之美》
尼爾.泰斯(Neil Theise)著,甘錫安譯

以兼具科學與人文的筆觸解釋複雜性理論,簡明清新,功力不凡,即便看不大懂,也能感受到宇宙的詩意,彷彿接收到更高層次的心電感應,令人想起文藝復興式uomo universale「通人」 的理想。

OB短評・今天推這本!

☄️《複雜之美》
尼爾.泰斯(Neil Theise)著,甘錫安譯,鷹出版

以兼具科學與人文的筆觸解釋複雜性理論,簡明清新,功力不凡,即便看不大懂,也能感受到宇宙的詩意,彷彿接收到更高層次的心電感應,令人想起文藝復興式uomo universale「通人」 的理想。

更多好書的評論請見官網 ➤➤
OB短評》 #552讀懂複雜萬物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71869

🌿 無聲的智慧植物沒有聲音,也不急於行動。它們以緩慢為語言,感知光、重力與時間。葉片的轉向、根的延伸、花的開合,都是對世界細微而確實的回應。我們以為理解需要語言,思考需要速度,但植物提醒我們——感知,本身就是一種思考。在它們的節奏裡,時間被...
31/10/2025

🌿 無聲的智慧

植物沒有聲音,也不急於行動。
它們以緩慢為語言,感知光、重力與時間。
葉片的轉向、根的延伸、花的開合,都是對世界細微而確實的回應。

我們以為理解需要語言,思考需要速度,
但植物提醒我們——感知,本身就是一種思考。
在它們的節奏裡,時間被拉長,智慧不在回答,而在持續的調整與平衡。

也許我們也該學習這樣的方式:
讓心變得柔軟,讓時間慢下來,在無聲裡聆聽,在緩慢中重新看見。
生命並未靜止,只是以更深的方式呼吸。

或許,真正的智慧,
不在語言裡,而在那片無聲的葉影之間。

▰《植物在想什麼?探索植物行為和內在智慧的全新科學》
帕科.卡爾沃(𝘗𝘢𝘤𝘰 𝘊𝘢𝘭𝘷𝘰)、納塔莉.勞倫斯(𝘕𝘢𝘵𝘢𝘭𝘪𝘦 𝘓𝘢𝘸𝘳𝘦𝘯𝘤𝘦) 著

#植物在想什麼 #哲學與自然 #感知的藝術
#無聲的智慧 #緩慢的時間 #自然思考 #閱讀的節奏

【楊照談書】📻   #機器中的惡魔 🎧  https://ppt.cc/fpTkTx1943年,量子物理學大師薛丁格提出「生命是什麼?」的思索,啟發DNA結構發現,也開啟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然而「死氣沉沉的物質如何化為生命的活力與秩序?」至...
28/10/2025

【楊照談書】
📻 #機器中的惡魔
🎧 https://ppt.cc/fpTkTx

1943年,量子物理學大師薛丁格提出「生命是什麼?」的思索,啟發DNA結構發現,也開啟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然而「死氣沉沉的物質如何化為生命的活力與秩序?」至今仍無解。

在《機器中的惡魔:從薛丁格的提問到資訊創造生命》中,天體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指出,答案或許就在「資訊」。資訊能解釋生命如何自混亂中創造秩序,突破熱力學的限制,並改變醫學、技術與我們對宇宙生命的理解。

這是一次跨越物理、生物、邏輯與計算的探索之旅,揭示細胞如何運作、意識如何生成,以及生命如何憑藉資訊在宇宙中延續。

#廣播分享
#機器中的惡魔
#從薛丁格的提問到資訊創造生命
#鷹出版好書

《關於那一盆仙人掌》那天,我替三株長在一起的仙人掌換了盆。它們在原本的小盆裡已顯得擁擠,根與根交纏,似乎再長下去就會彼此壓迫。我想給它們一個更大的空間,讓它們更好地生長。我查了培養土的比例,也買了大盆,準備妥當,戴上手套,避免被刺到,輕輕將...
27/10/2025

《關於那一盆仙人掌》
那天,我替三株長在一起的仙人掌換了盆。
它們在原本的小盆裡已顯得擁擠,
根與根交纏,似乎再長下去就會彼此壓迫。
我想給它們一個更大的空間,讓它們更好地生長。
我查了培養土的比例,也買了大盆,
準備妥當,戴上手套,避免被刺到,輕輕將它們拔起。
那一刻,我看見細根懸在空氣中,帶著些微的顫抖。
我突然想到,若植物真能感知,它們會不會對這樣的移動感到驚恐?
移盆後的幾天,情況並不理想。
原本挺直的莖幹有些萎頓,其中一株很快失去了生氣。
我開始懷疑,那些出於好意的行動,是否其實造成了傷害。
有人說,只要植物存在一點點感知的可能,
我們就不應忽略它們的感受。
也許它們就像無法言語的閉鎖症候群患者,內在清醒,卻無法表達。
我們對它們的照顧,只能依靠推測與道德判斷。
關於植物是否有感知,科學仍沒有定論。
但我們能做的,也許是更謙卑地面對這些生命——
不急於「改善」它們的狀態,而是先理解、觀察、學習。
當我們有能力改變它們的生死時,溫柔與知識或許能讓錯誤少一點。
有時我會想,如果植物真的能感覺,
那麼人類的每一次介入,都該更審慎,也更敬畏。
#植物在想什麼?
#鷹出版
#圖文不符

🌿靜止的思考有時,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在於改變它,而是安靜地與它並存。植物早已在這樣的節奏裡生活,它們不爭不語,卻在時間的緩慢中,展現出另一種智慧的形狀。光線離開了葉面,時間仍在呼吸。於靜止中,我們重新學會感知。願我們也能,在無聲之中,重...
25/10/2025

🌿靜止的思考

有時,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在於改變它,
而是安靜地與它並存。

植物早已在這樣的節奏裡生活,它們不爭不語,
卻在時間的緩慢中,展現出另一種智慧的形狀。

光線離開了葉面,時間仍在呼吸。
於靜止中,我們重新學會感知。

願我們也能,在無聲之中,重新學會感知的藝術。

▰《植物在想什麼?》帕科・卡爾沃 著

#植物在想什麼 #哲學與自然 #感知的藝術 #靜止的智慧
#閱讀的時間 #自然思考 #非人視角 #光中的思考

🌿生態危機和生態尊嚴 — 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關心」我們替動物設立福利標準,替𝘈𝘐討論倫理邊界,卻極少問一句:植物呢?那些靜默的生命,也在被我們忽略地使用著。ღღღღღღღღ生態危機和生態尊嚴𝟤𝟢𝟣𝟨 年𝟣𝟢 月,我前往義大利的托斯卡納(𝘛...
24/10/2025

🌿生態危機和生態尊嚴 — 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關心」

我們替動物設立福利標準,替𝘈𝘐討論倫理邊界,卻極少問一句:植物呢?
那些靜默的生命,也在被我們忽略地使用著。

ღღღღღღღღ
生態危機和生態尊嚴
𝟤𝟢𝟣𝟨 年𝟣𝟢 月,我前往義大利的托斯卡納(𝘛𝘶𝘴𝘤𝘢𝘯𝘺)去參加在丹尼爾.史波里花園(𝘎𝘪𝘢𝘳𝘥𝘪𝘯𝘰 𝘥𝘪 𝘋𝘢𝘯𝘪𝘦𝘭 𝘚𝘱𝘰𝘦𝘳𝘳𝘪)舉行的藝術、自然和技術研討會(𝘈𝘳𝘵,𝘕𝘢𝘵𝘶𝘳𝘦 𝘢𝘯𝘥 𝘛𝘦𝘤𝘩𝘯𝘰𝘭𝘰𝘨𝘺 𝘸𝘰𝘳𝘬𝘴𝘩𝘰𝘱)。該研討會的主題是植物行為,於是我和曼庫索計畫向與會者介紹植物世界的奇妙。會場的佈置美得令人驚嘆,在豪華的托斯卡納料理與美酒的相伴之下,我們漸漸開始了一場放鬆的討論。這些討論很快集中到對植物生活的欣賞之上—包括對於即將端上桌的葉菜。隨著討論進行,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既視感:三個月前,我接受走進植物意識研討會(𝘈𝘱𝘱𝘳𝘰𝘢𝘤𝘩𝘪𝘯𝘨 𝘗𝘭𝘢𝘯𝘵 𝘊𝘰𝘯𝘴𝘤𝘪𝘰𝘶𝘴𝘯𝘦𝘴𝘴 𝘸𝘰𝘳𝘬𝘴𝘩𝘰𝘱)的邀請,到柏林的公主花園(𝘗𝘳𝘪𝘯𝘻𝘦𝘴𝘴𝘪𝘯𝘯𝘦𝘯𝘨𝘢̈𝘳𝘵𝘦𝘯)參加一場「對話」。我的演講引發了一些倫理方面的疑問—我對此並不意外,雖然我也無法回答那些問題。多年來,「擁有感知能力的生物或許遠遠不止動物」這個命題以及其中衍生的問題從未讓我感到困擾。但現在,當我徜徉於托斯卡納的美麗花園中,卻迫切想回答那些倫理問題。那是我們在潛入植物的心靈時必然會遭遇的問題。

在從愛丁堡飛往托斯卡納的行程中,我不得不在阿姆斯特丹轉機。我很快就發現荷蘭皇家航空公司對於動物福利相當重視;我們吃的是「道德」(𝘦𝘵𝘩𝘪𝘤𝘢𝘭)航空餐,麵包是用有機穀物製作,並在當地的風車磨坊裡加工而成;𝟣 荷蘭人少不了的乳酪也用永續棕櫚油生產;連產蛋的母雞也在一個和高度工業化生產線上、供應大眾消費的禽類截然不同的世界中生活。雞蛋的生產商龍德爾公司(𝘙𝘰𝘯𝘥𝘦𝘦𝘭)保證這些母雞擁有充分的戶外活動空間和新鮮空氣,可在不同的區域進食、築巢和下蛋,還有一片獨立區域可以舒適地棲息。公司甚至提供二十四小時直播,讓吃雞蛋的人看到雞在農場裡過得如何。當我閱讀一篇篇報導,瞭解我那個美味三明治裡的各種配料來自何方時,也對荷蘭皇家航空衷心感到佩服。他們顯然對供應的肉、蛋和乳製品進行了全面的考量,將減少全球化運輸的不利影響視為一項重要課題。

如今,關心(即便只是名義上關心)消費中的動物權利和環境永續性已不再是難事。我們之所以談論動物福利和動物權利,是因為我們擔憂牠們遭受暴行。以雞為例,牠們一定能感受疼痛,除非我們對此眼不見為淨。這也是龍德爾為什麼要為雞用心提供各種舒適的生活條件,讓牠們的活得更好。但我們也能充分看到,我們對植物的關心仍有巨大的盲點—我們所想的不過是增加它們的生產力,以滿足我們的需求。身為荷蘭皇家航空的乘客,你會為他們努力提供永續且備受關懷的肉類和乳製品而鼓掌;但是荷蘭皇家航空有沒有想過雞胸肉旁裝飾的蔬菜,那些胡蘿蔔、豌豆和馬鈴薯?如果這本書的主旨是正確的,植物真的具有智慧,可以對世界產生主觀體驗,那我們是否也應該「看在它們的份上」,給植物一點關心呢?

我們似乎還沒有準備好面對植物福利和權利帶來的問題。植物的生活與動物的生活屬於完全不同的類型。如果我們對施加在植物身上的非必要壓力有著哪怕一點點關心,現在的研究機構應該早就為植物成立倫理委員會了,就像我們為動物實驗做的一樣。說到這裡,我不由得想起𝟤𝟢𝟣𝟥 年𝟣𝟤 月到澳洲伯斯市找加利亞諾做研究訪問時發生的事。當時,我以為加利亞諾是西澳大學植物倫理委員會的成員,但最近在我為這本書搜集詳細資料,發送電子郵件詢問時,她卻打破了這種樂觀的錯覺。原來是我的記憶出了差錯:無論澳洲還是其他大多數地方,都不存在什麼植物倫理委員會。加利亞諾其實是某個動物倫理委員會的成員,負責監管動物研究,因為她的專業背景是珊瑚礁魚類生態學。她還相當肯定地告訴我:「目前還沒有任何法規從植物倫理/福利/道德立場出發,對植物研究開展約束/限制/支配,因此,並沒有一個委員會在監管植物研究。」

關於人工智慧,我們已經在琢磨將來可能出現的倫理問題了。研究者展開冗長而廣泛的探討,爭論是否該將擁有認知能力的機器人納入我們的倫理體系,或是對它們的能力加以限制,以防它們變得和我們一樣;或者如果未來技術進步,機器有了更高的認知能力,我們該如何重新反思對待它們的態度。這或許只是一項迷人的智力鍛鍊,但𝘈𝘐 正在逐步接近人類也是事實。𝘈𝘐 已能模仿人類認知產出的內容,所用的方法並不是模仿人類心靈的內在過程,至少現在還不是。但因為這種令人不安的相似性,讓我們覺得有義務從哲學和政治角度去談論這些問題。隨著科技在𝟤𝟣 世紀繼續發展,計算機智能越發詭異地趕上人類智慧,這些問題也將變得越加緊迫。

植物和我們的共通性遠大於𝘈𝘐:我們都是碳基生物,有著相似的代謝過程和細胞結構。我們甚至有著共同祖先,同樣是從幾十億年前的單細胞生物演化而來的。不過,植物的智慧卻與我們相當不同。這種智慧不太容易為我們所理解,因此植物擁有意識的倫理學意義似乎也不是一個那麼顯而易見的哲學問題。大多數哲學家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往往一開始就否定了植物擁有感知的可能性,接著再打出致命一擊:否認對植物的感知能力採取道德立場之必要性。他們的理由是,這種主張只會得出荒謬的結論,即便植物真的是有意識的。 然而,一個問題的不便和「荒謬」並不能構成對它的有效反駁;在我們嘗試糾正或延緩人類對生物圈的摧殘時,本來就必須面對許多「礙事的真相」。而我們在純粹的生態問題之外,給予植物的待遇,很可能也是這樣的真相之一。隨著我們逐漸瞭解到,植物對環境的感知、理解和應對方式與動物有著許多的共通性,上述問題也會變得越來越難以迴避。不僅如此,我們能否成功應對全球生態危機,可能也取決於我們如何面對這些問題。

聖雄甘地曾說:「一個國家的偉大程度和道德進步標準,可透過該國如何對待動物來衡量。」愛因斯坦也說過類似的話:「一個人如果致力於正當的生活,他首先就應該約束自己不去傷害動物。」他們兩位本可把植物也包括在內,可惜他們並不瞭解植物的本領。達爾文對此當然也有想法;他曾在多處寫到,考察「低等動物」的心靈,能啟發我們認識自身心靈的運行方式和道德感。 而在他們之前很久,古代思想家就已經開始考慮消費植物的倫理問題了;從亞里斯多德的繼承者泰奧弗拉斯托斯(_𝘦𝘰𝘱𝘩𝘳𝘢𝘴𝘵𝘶𝘴),到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都曾探討植物和動物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也提出了對植物道德地位的不同立場。但在他們之後,我們已經很久不再提出這些問題。如果植物真有智慧、能感知環境,我們就不能再對這些倫理考量視而不見。所以,我們要用一個最難回答的問題做為本書結尾:如果確認了植物真的能「感知」,這是否會賦予它們權利,從而阻礙我們對它們的剝削?如果我們確認了植物是有感知能力的道德實體,我們是否能為此花點心思,改善植物的福利?難道我們不該這麼做嗎?

我們對這些問題的考慮是遲緩的。儘管有些相關人士認為我們應該優先思考相關議題,但植物科學研究網路的《𝟤𝟢𝟤𝟢 ∼ 𝟤𝟢𝟥𝟢 十年展望》(𝘗𝘭𝘢𝘯𝘵 𝘚𝘤𝘪𝘦𝘯𝘤𝘦 𝘋𝘦𝘤𝘢𝘥𝘢𝘭 𝘝𝘪𝘴𝘪𝘰𝘯 𝟤𝟢𝟤𝟢-𝟤𝟢𝟥𝟢)實際上採取了務實的立場,只考慮如何以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為目的對植物進行最佳利用。一個顯著的對比是由瑞士聯邦執行委員會任命的「非人生物技術聯邦倫理委員會」(𝘍𝘦𝘥𝘦𝘳𝘢𝘭 𝘌𝘵𝘩𝘪𝘤𝘴 𝘊𝘰𝘮𝘮𝘪𝘵𝘵𝘦𝘦 𝘰𝘯 𝘕𝘰𝘯-𝘏𝘶𝘮𝘢𝘯 𝘉𝘪𝘰𝘵𝘦𝘤𝘩𝘯𝘰𝘭𝘰𝘨𝘺,𝘌𝘊𝘕𝘏),他們在𝟤𝟢𝟢𝟪 年認真討論了植物的待遇問題,討論結果發表為一份宣言,名為《有關植物的生物尊嚴,針對植物本身的道德考量》(𝘛𝘩𝘦 𝘋𝘪𝘨𝘯𝘪𝘵𝘺 𝘰𝘧 𝘓𝘪𝘷𝘪𝘯𝘨 𝘉𝘦𝘪𝘯𝘨𝘴 𝘸𝘪𝘵𝘩 𝘳𝘦𝘨𝘢𝘳𝘥 𝘵𝘰 𝘗𝘭𝘢𝘯𝘵𝘴. 𝘔𝘰𝘳𝘢𝘭 𝘊𝘰𝘯𝘴𝘪𝘥𝘦𝘳𝘢𝘵𝘪𝘰𝘯 𝘰𝘧 𝘗𝘭𝘢𝘯𝘵𝘴 𝘧𝘰𝘳 𝘛𝘩𝘦𝘪𝘳 𝘖𝘸𝘯 𝘚𝘢𝘬𝘦)。

𝘌𝘊𝘕𝘏 成員克希林(𝘍𝘭𝘰𝘳𝘪𝘢𝘯𝘯𝘦 𝘒𝘰𝘦𝘤𝘩𝘭𝘪𝘯)在一封給植物訊號與行為學會會刊的信件中,對這份宣言的背景提出了解釋:「瑞士憲法規定生物的尊嚴應得到尊重,植物是生物,因此也有尊嚴。」將「尊嚴」和「植物」放進同一句話裡需要勇氣,但瑞士人做到了。

在𝟤𝟢 世紀初,博斯爵士做了一件如今會讓許多人覺得瘋狂的事情。他當時管理樹木移植,為了避免對樹木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他對樹木進行了麻醉。即使有些樹非常龐大,他卻為此發明一種巨型帳篷,可以將樹木整個罩在中間,在其中充入氯仿氣體使樹木沉睡,以防它們在移植過程中受到重創。博斯不可能完全瞭解植物的意識;他只知道植物可以被麻醉,並且在氯仿的作用下會像動物一般喪失某種覺察能力。但這點認識已足以使他付出努力,減少植物被連根拔起、運到其他地點時體驗的壓力。和他一樣,我們也不必對植物意識瞭若指掌,才能提出這些問題。既然我們身為會關心他者苦難的生物,自然該為那些我們知道會受苦的生物著想。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把植物擁有感知的可能性放在心裡,並努力用新的眼光來看待植物。長遠來看,這對我們所有人都是有益的。

📘 摘自《植物在想什麼?》帕科.卡爾沃(𝘗𝘢𝘤𝘰 𝘊𝘢𝘭𝘷𝘰)著

#植物在想什麼 #𝘗𝘢𝘤𝘰𝘊𝘢𝘭𝘷𝘰 #植物智慧 #生態倫理 #植物尊嚴 #自然思考 #科學與哲學 #非人視角 #生態危機 #觀察的藝術 #閱讀筆記

 #這集與讀者聊聊惡作劇數學喔^^解構你的理所當然!──數學邏輯如何顛覆思考直覺?這裡聽:https://www.rti.org.tw/programnews?uid=4&pid=87584 #冬陽一直推
23/10/2025

#這集與讀者聊聊惡作劇數學喔^^
解構你的理所當然!
──數學邏輯如何顛覆思考直覺?

這裡聽:https://www.rti.org.tw/programnews?uid=4&pid=87584

#冬陽一直推

#名偵探科普男

解構你的理所當然!
──數學邏輯如何顛覆思考直覺?
🧩🧩 委託案由:
漫威電影裡的反派角色中,我最喜歡薩諾斯,當他手戴寶石手套、打一個響指之後,地球上的人類便隨機去了一半,多酷!啊,我說的酷不是他殘殺無辜,假如以人類目前對地球破壞的程度來說,人口減半好像不是什麼壞事……我這樣想是對的嗎?還是有沒有更符合邏輯、更科學的思索方式,來解決這個「薩諾斯難題」咧?
🧔🧔 委託人:
薩諾斯到底是不是好人?
🕵️‍♀️🕵️‍♀️ 前來助拳解謎的名偵探:
傅皓政(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行銷系教授)
🎯
不知道聽眾朋友們是直覺派,還是反覆思索派?當遇到一件難以取捨抉擇的事情時,會不管三七二十一、相信自己的直覺做決定,還是會瞻前顧後、沙盤推演好幾次才不是很有把握地確認?今天我們要從很生活化、使用數學邏輯角度,來顛覆你的習以為常與理所當然!
本集有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行銷系傅皓政教授擔任名偵探來賓,用許多例證介紹數學邏輯的趣味~
生活性:★★★
趣味性:★★★
解密性:★★★★
難易度:★★★☆
💖💖 本節目誠摯感謝:
➡️ 延伸閱讀:《惡作劇數學》伊納瓦姆西・埃納甘提 & 妮維蒂塔・甘尼許 & 巴德・米什拉/鷹出版
➡️ 節目點播:同恩〈直覺〉
央廣華語節目粉絲團

鷹 出版 Eagle Publishing

#冬陽一直推書

🌿把植物變成動物 — 我們如何誤解生命的運動我們太容易把靜止的事物看成死的,把運動的東西看成活的。而介於兩者之間的植物,成了我們理解世界的盲點。​ღღღღღღღღ把植物變成動物幾年前,在印度南部特倫甘納邦的首府海德拉巴市,一棵奇怪的棕櫚樹在...
22/10/2025

🌿把植物變成動物 — 我們如何誤解生命的運動
我們太容易把靜止的事物看成死的,把運動的東西看成活的。
而介於兩者之間的植物,成了我們理解世界的盲點。

ღღღღღღღღ
把植物變成動物
幾年前,在印度南部特倫甘納邦的首府海德拉巴市,一棵奇怪的棕櫚樹在當地出名了一段時間。它從一早就開始傾斜,彷彿一名醉漢扶著一根欄杆。整個白天,它都持續而緩慢地倒下,角度越來越斜;到傍晚時,樹頂的葉子幾乎碰到地面。但說來不可思議,天黑後,這棵棕櫚樹又自行挺直;到午夜時分,它就又變得直挺挺的,三公尺高的樹幹昂然矗立,就好像什麼也沒發生似的。在當地人看來,這種日復一日的神祕舉動是超自然力量的展現;他們蜂擁到樹下祈禱,認為這樹是向神明溝通的管道。

當時,印度南部奧斯馬尼亞大學(𝘖𝘴𝘮𝘢𝘯𝘪𝘢 𝘜𝘯𝘪𝘷𝘦𝘳𝘴𝘪𝘵𝘺)的一位教授寫信給我和其他幾位學者,詢問如何以科學方式向當地人解釋這棵樹的反常動作。他擔心這棵傾斜的棕櫚樹會創造出某種邪教。有學者在回信中根據植物生理和棕櫚樹周圍的特殊環境提出了一種解釋:可能是在白天時,樹木在烈日下蒸發水分,失去了膨壓(𝘵𝘶𝘳𝘨𝘪𝘥𝘪𝘵𝘺),使得樹幹變軟、樹冠傾斜;到了夜裡,樹木又從旁邊的井裡吸飽了水,因此恢復了直立的姿態。也可能是因為樹幹被寄生蟲或長期彎曲給破壞,變得柔軟易彎折。這樣的解釋並不簡單,也絕不是當地人一下子就能聽懂的。他們只知道植物是不會動的,所以這棵樹的運動顯然展現了某種超自然的靈力。

我對棕櫚樹彎曲的實際原因興趣不大,更讓我感興趣的是當地人在它的活動中解讀出超自然的力量。以前也有人在其他棕櫚樹上觀察到類似的行為,觀察者也提出了各種解釋。𝟤𝟢 世紀初的印度博學家博斯爵士(𝘚𝘪𝘳 𝘑𝘢𝘨𝘢𝘥𝘪𝘴𝘩 𝘊𝘩𝘢𝘯𝘥𝘳𝘢 𝘉𝘰𝘴𝘦),就記錄了孟加拉一棵名為「福里德布林禱告樹」(𝘗𝘳𝘢𝘺𝘪𝘯𝘨 𝘗𝘢𝘭𝘮 𝘰𝘧 𝘍𝘢𝘳𝘪𝘥𝘱𝘶𝘳)的椰棗樹每天的彎腰運動。他將這種運動歸結為樹木對重力的反應,以及對溫度反應所產生的複雜相互作用,其中還牽涉樹木內部電訊號的振盪。博斯最終提出一個假說來描述植物對環境的探索和應對,成為早期植物生理學的先驅。

我們已經看到,在人類心中運動和智慧是密不可分的。這意味著表面上靜止不動的植物,很難被我們視為擁有智慧。諷刺的是,我們又極擅長為隨機移動的物體賦予各種偉大動機。這種傾向大家都不陌生:我們會在任何線條和形狀的組合中看到人臉,想像這裡是眼睛、那裡是嘴巴。在𝟣𝟫𝟦𝟦 年的一項研究中,實驗心理學家海德(𝘍𝘳𝘪𝘵𝘻 𝘏𝘦𝘪𝘥𝘦𝘳)和西梅爾(𝘔𝘢𝘳𝘪𝘢𝘯𝘯𝘦 𝘚𝘪𝘮𝘮𝘦𝘭)展示了我們對似是而非的「行為」有多麼關注。他們給三十四名大學生觀看了一段包含平面形狀的黑白影片,其中有幾個三角形和圓形運動了一分半鐘。接著,兩位心理學家要求受試者「寫出看到了什麼」,結果受試者的敘述大多像肥皂劇摘要。他們將這些形狀寫成了男人或女人,並賦予它們目的、計畫以及對周圍事物的行為做出反應的能力—幾何形狀變成故事中的人物。 海德和西梅爾又對三十七名大學生進行了同樣的實驗,要求他們描述這些形狀的人格。這一次,這些形狀不僅是活的,還有了關係和情緒。它們有的「英勇」,有的「懦弱」或者「小氣」。當兩個圓形繞著彼此轉圈,它們是在表達喜悅。當一個圓形躲入一個矩形邊框,就是在懼怕外面那個悄悄潛行而咄咄逼人的三角形。只要加上運動,這些黑白形狀就會在人類的想像中變得人性化。這種想像力很寶貴—有了它,我們才變成現在這樣的社會性動物,能夠假設他人的精神世界,並對他們的行為做出有意義的解釋。但也因為有它,我們才會產生誤導性的幻覺,錯誤地理解那些以陌生方式存在的生物。植物有生命,但它們畢竟不是動物。我們不能光看它們的臉就理解它們的內部活動,而必須努力從植物自身的角度去看待它們和它們的主觀體驗。

但真正的危險—可能在我們開始之前就已破壞我們一切努力的危機,就隱藏在這裡。我們要想理解植物,就必須同時避免「擬人」和「以動物為中心」這兩種傾向。就像那棵在海德拉巴市的棕櫚樹所展示的,我們很容易把任何看起來過於活躍的東西排除在植物的範圍之外;而海德與西梅爾的形狀實驗又說明,我們可以將幾乎所有東西都看作人。我們的本性就是會將自己身上看到的東西,和周圍環境看到的東西做類比,用熟悉的來推斷不熟悉的,從近處的拓展到遠方的。

這種將自身體驗投射給其他生物,並為沒有生命的世界賦予靈性的傾向,在歷史上催生了大量豐富的神話和泛靈論的宗教信仰。我們會不可避免地以自身為基準,將自己內心的主觀體驗作為理解世界的出發點。 但我們又不能單靠類比來理解世界:類比的假設並不是建立在資料上,而只是投射到外部世界的我們自己。往好的一面來說,這些類比很難被證明為真;壞的一面則是它們更有可能是錯誤而有誤導性的,尤其當它們需要跨越的領域相距太過遙遠時。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會面臨兩個極端:一個是擬人化傾向,也就是在毫不相干的事物中看見我們自己;另一個是人類中心主義,也就是拒絕承認我們和其他生命形式之間存在著聯結。一個憐愛寵物的主人可能會想像自己的蛇在餵食後覺得「開心」,因為主人自己也會因為食物而情緒高漲。至於蛇是否真有這種情緒,我們其實並不知道。

況且,揣摩一條蛇的表情比揣摩一條寵物狗要困難多了。但反過來說,我們也可能對擬人化的傾向過度提防,以致不願字承認其他生物也有情感。在《人與動物的情感表達》(𝘛𝘩𝘦 𝘌𝘹𝘱𝘳𝘦𝘴𝘴𝘪𝘰𝘯 𝘰𝘧 𝘌𝘮𝘰𝘵𝘪𝘰𝘯𝘴 𝘪𝘯 𝘔𝘢𝘯 𝘢𝘯𝘥 𝘈𝘯𝘪𝘮𝘢𝘭𝘴,𝟣𝟪𝟩𝟤)一書中,達爾文放了一張插圖,畫的是一隻貓在一個人的腿上磨蹭,圖說是「一隻充滿愛意的貓」。直到𝟤𝟢 世紀後該說法依然受到心理學家的批評,說它犯下擬人化的錯誤。如果達爾文能夠答覆,他一定會說這種假定只有人類才有情感的想法,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他曾主張這類「充滿愛意」的行為,與貓的內部狀態之間有必然關聯,其目的就是對周圍的生物造成一定的影響。由此還可以推論,內心狀態及其表達對於社會性動物的互動來說是不可或缺的。[𝟤𝟢] 擬人化的陰影和偽科學的責難,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阻礙我們對其他動物情感能力的探索,但現在這股風氣正在改變。

這把雙刃劍在植物智慧的研究上顯得更為鋒利。植物或許很難一下子就被擬人化,但這也是因為相比於動物它們顯得更加陌生、離我們更遠,要在觀察它們的同時保持客觀也困難得多。我們在𝘔𝘐𝘕𝘛 實驗室的研究也因此遭受不少批評,我們將在第二部看到這些內容。在𝟤𝟢𝟣𝟥 年的一期《紐約客》(𝘕𝘦𝘸 𝘠𝘰𝘳𝘬𝘦𝘳)上,才華橫溢的作家波倫(𝘔𝘪𝘤𝘩𝘢𝘦𝘭𝘗𝘰𝘭𝘭𝘢𝘯)引用了植物生理學家泰茲(𝘓𝘪𝘯𝘤𝘰𝘭𝘯 𝘛𝘢𝘪𝘻)的一句話;泰茲曾經指出,宣稱攀緣的菜豆具有「智慧」隱含了許多風險,包括「對資料的過度解讀、目的論、擬人化、哲學化以及不著邊際的幻想」。泰茲認為,𝘔𝘐𝘕𝘛 實驗室正在落入「泛靈論」(𝘢𝘯𝘪𝘮𝘪𝘴𝘮)的陷阱。他提出了許多質疑:菜豆是透過哪種感知感覺到竿子的(如果它真的感知到了)?這種植物又是如何控制自己的移動方式?這裡頭被稱為「智慧」的面向豈不是只存在在觀察者的眼中?這難道不算是種擬人化嗎?

我非常同意他的看法。我們必須非常小心,在探索植物的巧妙行為時不能被興奮沖昏頭腦,這畢竟是科學研究。雖然無論我們研究的是哪門科學,興奮都是激發我們的動力—誰都渴望獲得新知,但唯有謹慎才能讓科學成為知識的堅固基礎。說到植物的智慧,我很樂意承擔舉證的責任。人要經過一些訓練,才能不對菜豆、菟絲子或百香果卷鬚的探路行為做出過分的解讀。但我們也不該由此滑向動物中心主義。泰茲和他的團隊就主張:「即使在縮時攝影中加速,根的生長和莖的盤繞看起來彷彿動物一般,也不能構成意識或意向存在的證據。」 他們的解讀代表了一種流傳甚廣的誤解,即智慧和意識與我們自己的知覺尺度所能覺察的反應類型(即快速運動)是不可分割的。

但其實它們是可以分割的—智慧的證據並不是行為的速度。我們不是在用縮時攝影刻意把植物拍得像動物,我們只是想用壓縮時間的方法,讓植物的行為變得更容易感知罷了;而我們一旦看見這些行為,就能進一步揭示它們背後的智慧。縮時攝影揭示了植物行為中的複雜模式和靈活性,這一點用其他方法是看不見的,就像放慢一些動物的快速運動(比如鳥的飛翔)能使我們更清晰觀察並理解牠們。弔詭的是,批評者指責我們是動物中心主義,但其實他們自己的態度才是一種動物中心主義。

以上論述在實踐中意味著什麼?當我們在縮時鏡頭中觀看一株藤本植物如何探索環境時,我們會發現它的行為自成系統。它可以伸向一個表面,試探那裡合不合適,若不合適就縮回來;它還能精準地調節姿態,如果有需要還能多重複幾次。我們會本能地將這個過程解讀為這株藤本植物有了意向,好像它對自己所做的事都有事先計畫。這當然是一種擬人化視角,然而這種直覺也是一種自然反應。當我們看到一株植物在一片複雜地貌中探索威脅和機遇時,我們自然會覺得它的行為不光是敏捷而靈活,還有著主動性和預測性。我們可以用不同手段探索這一點:無論是用縮時攝影觀察植物的行為,或是用植物生理的研究揭示植物如何在生化和發育程度上做出調整。但如果僅憑這種方式,我們仍會錯過潛在細節。我們需要藉由另一種方法,來理解植物行為中表現出的意義和智慧,要將嚴謹的植物科學、認知科學和哲學結合起來—這就是我們在𝘔𝘐𝘕𝘛 實驗室從事的研究。

如果方法足夠謹慎,我們就可以著手從植物行為的觀察中,梳理出智慧存在的證據。在設計植物實驗時,我們希望借用動物認知研究的一些範式,搭建一個理論框架,來指引我們的研究。如果我們還是只會剖開植物的生理細節,就無法理解植物智慧;只是觀察它們的行為無法推測出它們的內部狀態。過去幾十年間,人們一直在設法將各種實驗設計用於動物,從而揭示牠們行為背後的智慧基礎—這些研究是任何人都不該忽視的。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在植物和動物的認知之間做出寶貴而有效的類比—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把植物看成動物。

📘 摘自《植物在想什麼?》帕科.卡爾沃(𝘗𝘢𝘤𝘰 𝘊𝘢𝘭𝘷𝘰)著

#植物在想什麼 #𝘗𝘢𝘤𝘰𝘊𝘢𝘭𝘷𝘰 #植物智慧 #自然思考 #人類中心主義 #擬人化 #觀察的藝術 #科學與哲學 #時間與運動 #非人視角

Address

Xinbei
231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鷹 出版 Eagle Publishing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