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 出版 Eagle Publishing

鷹 出版 Eagle Publishing 2021年 3月創立
品牌精神:在絕壁和雲層之上,開通想法的路。
鷹出版將聚焦在自然、科普、哲學等知識領域,以超克的視野,提供生活之慧眼與洞見。

 #導讀🔬【機器中的惡魔】——我們發現了生命的祕密?📸 這不是一張真實照片,卻可能比任何顯微鏡影像更接近生命的本質。它呈現的,是一個模擬的實驗桌場景:一張看似來自細胞觀察的影像,隱隱映出類似「惡魔」的黑影——象徵資訊如何潛藏在生命的邏輯核心...
30/06/2025

#導讀
🔬【機器中的惡魔】——我們發現了生命的祕密?
📸 這不是一張真實照片,卻可能比任何顯微鏡影像更接近生命的本質。
它呈現的,是一個模擬的實驗桌場景:一張看似來自細胞觀察的影像,隱隱映出類似「惡魔」的黑影——象徵資訊如何潛藏在生命的邏輯核心中。

「今天,我們終於意識到,那個馬克士威的『惡魔』,可能早就住在我們的細胞裡了。」——鄭原忠/台大化學系教授,量子開放學院創辦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不是小說情節,也不是神話故事。這是一場正在進行中的科學革命——關於資訊、秩序、與生命的祕密。

今天,我們將深入閱讀鄭原忠教授為《機器中的惡魔》所撰寫的導讀。
從 1953 年 The Eagle 酒館的午餐談起,從 DNA 的雙螺旋,到資訊如何對抗熵,如何讓生命自行演化、自我調整、甚至穿越時間傳遞記憶。
這是一段橫跨物理、熱力學、遺傳學與哲學的閱讀之旅。
請花幾分鐘,重新理解生命的邏輯結構與未竟的祕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導讀全文【生命的秘密:DNA沒說完的故事】
我們故事從𝟭𝟵𝟱𝟯 年𝟮月𝟮𝟴日在英國劍橋市中心的 𝗧𝗵𝗲 𝗘𝗮𝗴𝗹𝗲 酒館說起。這家酒館是劍橋大學科學家和學生經常聚會的地點,牆上掛著舊飛官的照片,天花板甚至還有二戰飛行員用火柴燒出的塗鴉。那一天中午,空氣裡應該瀰漫著炸魚薯條與啤酒花的氣味,沒有人知道一場極不尋常的科學事件正在發酵。兩位身形瘦長、略顯毛躁的年輕人踏進了酒館,克里克(𝗙𝗿𝗮𝗻𝗰𝗶𝘀 𝗖𝗿𝗶𝗰𝗸)和 華生(𝗝𝗮𝗺𝗲𝘀 𝗪𝗮𝘁𝘀𝗼𝗻)。他們不是這裡最顯赫的學者,甚至還不算傳統意義上的「遺傳學家」。但當菜還沒上桌,克里克已經難掩興奮,站起來大聲宣布:「我們發現了生命的祕密!」

整個酒館正在埋頭用餐的人們突然一陣騷動,有人驚訝,有人發笑,也有人一臉茫然地看著這對過於激動的「怪人」。他們發現的,是𝗗𝗡𝗔的結構——一種前所未見的雙螺旋分子,能夠儲存遺傳資訊、複製自己、甚至因為錯誤發生演化。這無疑是一場科學革命,而它的靈感,竟來自一位完全不懂生物學的理論物理大師。

曾與愛因斯坦齊名的量子力學巨擘薛丁格(𝗘𝗿𝘄𝗶𝗻 𝗦𝗰𝗵𝗿𝗼̈𝗱𝗶𝗻𝗴𝗲𝗿)在𝟭𝟵𝟰𝟯 年曾經在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發表了一系列大膽的公開演講,內容後來編成了一本名為《生命是什麼?》(𝗪𝗵𝗮𝘁 𝗶𝘀 𝗟𝗶𝗳𝗲?)的薄薄小書。身為波函數與「薛丁格貓」思想實驗的創造者,他對化學一竅不通,更不知道 𝗗𝗡𝗔 這種分子的存在。儘管如此,他卻在《生命是什麼?》中僅僅透過邏輯推論就大膽地提出:生命的本質不是靠某種神祕的生命力,而是來自某種嵌入分子結構的「遺傳程式碼」(𝗵𝗲𝗿𝗲𝗱𝗶𝘁𝗮𝗿𝘆 𝗰𝗼𝗱𝗲-𝘀𝗰𝗿𝗶𝗽𝘁) ——一種控制秩序、對抗混亂的有序資訊,讓生物體可以打敗熱力學的法則而發展出高度結構化與複雜的生命機制。

華生當時還只是個年輕的生物學研究生,讀到薛丁格的書時受到了重大的啟發。他後來回憶:「生命能以一份寫著祕密代碼的說明書延續下去,這個想法深深吸引了我。」於是,他隨後選擇加入克里克的研究團隊,透過物理學與 𝗫 光繞射實驗,兩人攜手踏上破解遺傳密碼之路,最終在那間老酒館裡,向世界揭露了這個「遺傳編碼說明書」的樣貌。

在《機器中的惡魔》這本書中,你會讀到關於《生命是什麼?》以及 𝗗𝗡𝗔 結構故事的詳細內容,不僅如此,本書的作者戴維斯還沿著這條路徑,試圖將問題推得更深更遠。戴維斯 是一位博學的理論物理學家,他的研究橫跨宇宙學、量子物理、熱力學與生命科學,也是多本暢銷科普書的作者。早在《宇宙的藍圖》(𝗧𝗵𝗲 𝗖𝗼𝘀𝗺𝗶𝗰 𝗕𝗹𝘂𝗲𝗽𝗿𝗶𝗻𝘁, 𝟭𝟵𝟴𝟴)與《第五奇蹟》(𝗧𝗵𝗲 𝗙𝗶𝗳𝘁𝗵 𝗠𝗶𝗿𝗮𝗰𝗹𝗲, 𝟭𝟵𝟵𝟴)等作品中,戴維斯就曾探討秩序如何自混亂中突現、資訊是否可能是生命的基本單位等重大課題。到了這本《機器中的惡魔》,他彙整三十年的思索與研究,透過大量的推理與實驗證據,說明我們應該將「生命的軟體」視為一種根植於自然法則深處的現象,其祕密應該藏於「資訊」如何塑造物質、組織秩序、甚至逆轉熵增的過程之中。

從𝗗𝗡𝗔結構被揭示以來,分子生物學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黃金年代。我們逐步瞭解基因如何複製、轉錄、翻譯,掌握了生命作用機制中那條從「密碼」到「蛋白質功能」的轉換路徑。這條路徑不僅揭開了遺傳疾病的成因,也讓我們能夠創造出更精準的藥物,甚至用於癌症的標靶治療。而這些突破,無一不是建立在「遺傳資訊」概念的深刻理解之上。

戴維斯主張「生命 = 物質 + 資訊」,但有別於華生與克里克 的遺傳編碼,戴維斯強調的資訊不是死板、靜態的 𝗗𝗡𝗔 序列,而是能夠運作的結構邏輯,可以在不同生物作用層次上彼此互動、修正、學習。這些資訊不是只「存在」,而是具有因果效力,能夠控制化學反應、調整代謝、啟動遺傳變異、建立神經迴路、甚至維持整體系統在熵增法則之下的秩序。簡言之,資訊不是生命的附屬品,而是維持生命生生不息的控制台。

這樣的資訊,竟然還展現出讓物理學家也感到驚嘆的效率。蘭道爾(𝗥𝗼𝗹𝗳 𝗟𝗮𝗻𝗱𝗮𝘂𝗲𝗿)發現,在資訊處理中,耗能的其實不是計算與測量,而是「資訊的抹除」——也就是讓過去的資料從系統中消失時,會不可避免地釋放出熱量。這不只成為低耗能電路設計的基礎(讓今天的手機不至於一運算就過熱),更令人驚奇的是,生物早已演化出近乎極限的熱力學效率:我們的大腦每秒鐘進行數十億次計算,但耗能遠比一台筆電還少。若非如此,人類可能早在發展語言前就因過熱而腦毀。

但若僅止於此,仍無法說明為什麼生命會展現出強大的適應力、可塑性與主動性,更驚人的是,生物資訊還具備自我調控與跨代傳遞的能力。表觀遺傳學的發展讓我們瞭解到,基因的表現會根據環境壓力進行動態調整,這些資訊還能遺傳給後代。戴維斯認為這說明了生命的資訊不只是 𝗗𝗡𝗔 的靜態序列,而是動態、可適應、具歷史記憶的結構網絡。

戴維斯強調,蘭道爾所主張的「資訊是物理的」在這裡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穿透力。資訊不只是用來描述世界的語言,它是一種具有「因果力」的存在:它可以讓某些結果發生、而抑制其他結果的出現。這與牛頓力學中的力不同,它不是一個可見的推擠,而是一種邏輯上的必然路徑,是生命體內無數條決策路徑中資訊的分流與加總。當你細胞裡的一個基因決定要不要啟動、要做哪種蛋白質,這個選擇背後的邏輯,早已是由細胞的環境、記憶、甚至上代遺留的資訊共同決定的。

長久以來,科學家嘗試用複雜度與湧現性(𝗲𝗺𝗲𝗿𝗴𝗲𝗻𝗰𝗲)來解釋生命如何從非生命中冒出頭來,因而把生命的特殊表現歸因於生物體中呈現的化學分子以及化學反應的複雜度,關於生物資訊的觀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難道生命不只是化學上的複雜?是否還有一層資訊的複雜性?關於這一點,本書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喻。戴維斯引用拉贊比克(𝗬𝘂𝗿𝗶 𝗟𝗮𝘇𝗲𝗯𝗻𝗶𝗸)的文章〈生物學家能修理收音機嗎?〉,說明如果我們只專注於分子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其中複雜的生物化學,很可能就像試圖修理收音機、卻只研究控制每顆電晶體的物理定律,終究會徒勞無功。要修好收音機,你得懂的是電路學,而不是量子力學。

這正是本書在本質上對「生命是什麼」這個問題的顛覆: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更精細的分子機制,而是一套能夠描述整體資訊結構與運作邏輯的語言。

戴維斯相信,在化學複雜性的深處,可能潛藏著一套描述生命資訊運作的簡單而普遍的規則,因此這本書的本質不是在批判強調化學原則的錯誤,而是在於指引一個通向解答的有效方向。這些規則可能像程式語言一樣,有其指令集、有其邏輯架構、有其模組的呼叫機制,只不過這些程式碼不是人類寫出來的,而是演化寫出來的。這就是他所說的「繪製生命的軟體迴路」:一幅跨越分子、生理與行為的資訊網路藍圖。

在書的後段,戴維斯將這些觀點延伸至兩個極具挑戰性的領域:量子現象在生物中的角色,以及生命的起源。他探討是否在生物體內存在量子運算般的現象,例如鳥類如何藉由量子疊加態導航,或光合作用如何用近乎百分之百的效率傳遞能量。而在生命起源問題上,他提出資訊的湧現可能早於基因,資訊架構可能是第一個生命的核心。這些觀點都為理解生命打開了新的視野。

除了理論建構,本書還引用了大量最新實驗成果:從系統生物學繪製的蛋白質互動圖譜,到證實壓力可透過表觀遺傳方式遺傳的研究、免疫系統的學習與記憶機制、病毒與轉錄子重構基因資料庫的能力……這些研究提供了實證支持,也讓我們更貼近一種整體性、動態性的生命理解。

最後,我想分享一個我自己的觀點。如果你曾學過寫程式,就會知道一個程式語言的指令數量通常不多。再怎麼複雜的程式,也都是幾個指令的反覆堆疊排列而已,拿到一段程式碼的時候,若只是一行行分別分析程式碼中用到的語法,甚至去研究指令如何對應到機器層級的操作,那你一定不可能真正理解那段程式的邏輯或功能。唯有從模組的互動關係、從邏輯架構中找出運作的原則,你才能理解「這段程式碼在做什麼」。對我而言,戴維斯在本書中所闡述的正是如此:要理解生命,我們不能只看「化學語法」,還要同時去理解那背後的「生命語言邏輯」。

這本書的標題《機器中的惡魔》來自馬克士威的思想實驗,那是一個關於資訊與熱力學的寓言。今天,我們終於意識到,這「惡魔」可能早就住在我們的細胞裡了。他不是破壞者,而是掌控資訊、建立秩序的生命精靈。

讀完這本書,你也許會開始重新思考克里克在 𝗧𝗵𝗲 𝗘𝗮𝗴𝗹𝗲 酒館喊出的那句話的真實意義:「我們發現了生命的祕密。」答案也許並不只藏在 𝗗𝗡𝗔 的雙螺旋中,更藏在它如何運算、如何記憶、如何設計未來的能力裡。而這,就是資訊之於生命的真正魔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機器中的惡魔:從薛丁格的提問到資訊創造生命》
★𝐓𝐡𝐞 𝐃𝐞𝐦𝐨𝐧 𝐢𝐧 𝐭𝐡𝐞 𝐌𝐚𝐜𝐡𝐢𝐧𝐞: 𝐇𝐨𝐰 𝐇𝐢𝐝𝐝𝐞𝐧 𝐖𝐞𝐛𝐬 𝐨𝐟 𝐈𝐧𝐟𝐨𝐫𝐦𝐚𝐭𝐢𝐨𝐧 𝐀𝐫𝐞 𝐒𝐨𝐥𝐯𝐢𝐧𝐠 𝐭𝐡𝐞 𝐌𝐲𝐬𝐭𝐞𝐫𝐲 𝐨𝐟 𝐋𝐢𝐟𝐞
♞保羅•戴維斯 (𝐏𝐚𝐮𝐥 𝐃𝐚𝐯𝐢𝐞𝐬) /著 ​
♞林麗雪 /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圖像說明:
本貼文搭配之圖像為模擬實驗室環境中的研究影像,呈現一張黑白細胞顯微照片,中央隱現某種近似惡魔的結構輪廓,象徵資訊深藏於生命系統中的控制邏輯與秩序力量。

#機器中的惡魔 #鄭原忠導讀 #保羅戴維斯 #資訊是物理的 #生命是什麼 #鷹出版 #科普新書 #閱讀推薦 #熱力學 #薛丁格的提問 #科學與生命

 #創作是我, #但工具不是敵人。當作品還沒完成,情緒也還在進行中。𒅂𒅂𒅂這陣子遇到一個經驗,讓人重新思考「創作」與「AI 協作」之間的界線。​當時我希望用 AI 嘗試補強一段文字、激發一些新的想法,但原始創作者卻感受不被尊重,甚至產生排斥...
29/06/2025

#創作是我, #但工具不是敵人。
當作品還沒完成,情緒也還在進行中。
𒅂𒅂𒅂
這陣子遇到一個經驗,讓人重新思考「創作」與「AI 協作」之間的界線。

當時我希望用 AI 嘗試補強一段文字、激發一些新的想法,但原始創作者卻感受不被尊重,甚至產生排斥的情緒。我最初有些不解,後來慢慢理解,或許對某些創作者來說,創作不只是內容本身,而是極度個人化的延伸——一種「這是我」的存在感。當別人介入,哪怕是為了讓作品更好,也可能無意間碰觸到自我價值的敏感地帶。

💭但我始終覺得,這不代表我們就該排斥工具,或把協作視為威脅。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工具太強,而是我們是否能清楚地分辨:哪一部分是我們的判斷,哪一部分是輔助。

🤖🖋
AI 無法取代創意的核心,但若我們過度害怕、過度防衛,甚至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就拒絕接觸,那可能會錯失一次進步的機會。保有選擇的自由與自我不失的彈性,不是要討好技術,而是為了讓創作的本質,能夠在新的時代中持續流動、不斷開展。

「光,不一定來自人腦,
靈感也不挑出處。」

「創作者知道該用哪一束光——
創作是我,工具不是敵人。」

#創作與工具 #保有彈性 #思考中的筆記 #創作者會知道要用哪一束光
#創作是我 #工具不是敵人
#鷹思考 ​ 🅐🅘x創作者

【閱讀筆記:生命來自資訊,渴望留下秩序】🔍 ​ 資訊不是虛構,而是真實可感的秩序我們平常講的「資訊」,多半是文字、圖像、聲音……這些可以被儲存、被編輯、被複製的東西。​它們好像不太「真實」,更像是某種抽象的觀念。但讀完《機器中的惡魔》之後,...
28/06/2025

【閱讀筆記:生命來自資訊,渴望留下秩序】

🔍 ​ 資訊不是虛構,而是真實可感的秩序

我們平常講的「資訊」,多半是文字、圖像、聲音……
這些可以被儲存、被編輯、被複製的東西。

它們好像不太「真實」,更像是某種抽象的觀念。
但讀完《機器中的惡魔》之後,我開始懷疑這個直覺。
如果資訊真的是物理的呢?
如果它不只是人類思考的結果,而是一種可以在宇宙中留下痕跡的秩序?

🧬 ​ 當資訊開始「驅動」生命

書中談到,資訊不只是傳遞訊息,
它能讓生命誕生、讓細胞運作,也能在消失時產生熵、耗散成熱。
這聽起來像是某種哲學,但其實是物理學的現實。

DNA 是資訊,組成基因,驅動生物。
而當這些資訊開始排列、演變、變得複雜……
我們就稱它為「生命」。

這種視角讓我感到震撼——
也許,我們從來不是憑空而來的「奇蹟」,而是某種秩序長時間累積後的結果。
但這樣想,也會不安吧。

💭 ​ 我們的思考、情感,也只是資訊?

如果生命只是物理過程的一種形式,
那我們所珍視的價值、情感、創造力——也只是資訊的排列,
那麼它們是否真的存在?
還是像光中的雪花,會在朝霧中漸漸消散?

我想,這就是戴維斯對「 #尋找生命起源」那種深深的希望與迫切感。

只要我們還能從科學中找到一些答案,
就還能在這無邊混沌裡,建立一些屬於我們的秩序與意義。

✨ 如果你也曾想過:
我們怎麼來的?
我們是什麼?
我們是否只是宇宙中的一種資訊現象?

那麼這本書,可能會讓你停下來,想很久很久。


圖片來源:
Google DeepMind: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25626587/

從齒顎演化學的角度看,牙齒可以矯正,卻沒辦法解決「 #齒列不正背後隱藏的更大的健康危機」。════ 七月.新書 ════。❖齒顎不正:一個隱藏的流行病的故事❖ 𝗝𝗮𝘄𝘀: 𝗧𝗵𝗲 𝗦𝘁𝗼𝗿𝘆 𝗼𝗳 𝗮 𝗛𝗶𝗱𝗱𝗲𝗻 𝗘𝗽𝗶𝗱𝗲𝗺𝗶𝗰♞桑德拉...
27/06/2025

從齒顎演化學的角度看,牙齒可以矯正,
卻沒辦法解決「 #齒列不正背後隱藏的更大的健康危機」

。════ 七月.新書 ════。
❖齒顎不正:一個隱藏的流行病的故事
❖ 𝗝𝗮𝘄𝘀: 𝗧𝗵𝗲 𝗦𝘁𝗼𝗿𝘆 𝗼𝗳 𝗮 𝗛𝗶𝗱𝗱𝗲𝗻 𝗘𝗽𝗶𝗱𝗲𝗺𝗶𝗰
♞桑德拉.卡恩(𝗦𝗮𝗻𝗱𝗿𝗮 𝗞𝗮𝗵𝗻)、保羅.𝗥.埃利希(𝗣𝗮𝘂𝗹 𝗥. 𝗘𝗵𝗿𝗹𝗶𝗰𝗵) /著 ​
♞吳國慶 /譯
♞𝟐𝟎𝟐𝟓/𝟎𝟳/𝟬𝟮上市 ​ ☆博客來網路書店七月科普選書☆

你以為矯正了牙齒,
其實只是掩蓋了身體潛藏的失衡。
​ #你的口腔姿勢影響了你的未來

【專文推薦】
✦ 侯政廷 ​ 兒童牙醫侯侯醫師
✦ 趙哲暘 ​ 氧樂多牙醫診所院長

【跨界推薦】
✦ 王道還 生物人類學者
✦ 寒 ​ 波《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部落主 ​ (按照姓名筆劃排序)

【內容簡介】 
牙醫能幫你矯正牙齒,
卻沒告訴你,齒列不正背後隱藏著更大的健康危機
齒列不正、下顎後縮、用口呼吸……
這場你不該忽略的現代流行病,正在我們眼皮子底下悄悄發生

生活在現代工業社會的人,經常會有下顎窄小、牙齒不整齊的問題,這種情況被稱為「咬合不正」。咬合不正通常伴隨「用口呼吸」的現象,不僅對外貌會有負面影響,還會降低生活品質,增加罹患口腔及呼吸疾病的可能性,而這種情況已越來越普遍。

根據齒顎矯正學專家普羅菲特(𝗪𝗶𝗹𝗹𝗶𝗮𝗺 𝗣𝗿𝗼𝗳𝗳𝗶𝘁)在𝟭𝟵𝟵𝟴年指出,美國約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有嚴重的咬合不正問題,其中約有𝟭𝟱%屬於門牙不規則(前牙擁擠),嚴重到會影響社會接受度和咀嚼功能。𝟮𝟬𝟬𝟳年對瑞典人口的研究也顯示,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確實需要接受齒顎矯正治療。倫敦臉部齒顎矯正學校臨床主任繆(𝗠𝗶𝗰𝗵𝗮𝗲𝗹 𝗠𝗲𝘄)則主張,有𝟵𝟱%的現代人類在牙齒排列上存在偏差;其中有超過𝟯𝟬%的人建議接受齒顎矯正治療(且有一半的人需要拔牙才能矯正)。

✦ 追求「美觀」的矯正,沒有根本解決問題
不過,許多人只把齒顎不正的問題視為一種美觀上的挑戰,以為只要透過現代齒列矯正醫學提供的牙套和矯正器,就可以糾正這些問題。然而,牙齒絕對可以矯正,但導致口腔發育異常的飲食習慣和文化,才是人們應該正視、會影響成年後呼吸道健康的潛在危機。

隨著矯正器械的改良,牙齒矯正也隨著價格降低而變得普及,戴矯正器也逐漸成為現代青少年的一般成長經歷。然而光是將牙齒排列整齊,無法改善齒列不正背後的根本原因——導致口腔發育異常的姿勢、飲食和生活環境。這樣的矯正不僅不持久、會隨著時間復發,甚至可能在矯正過程中進一步縮小牙弓、改變下顎位置、壓迫呼吸道,造成長期的健康影響。

✦ 必須改變生活型態,才能扭轉這場齒顎不正的趨勢
有鑑於這種齒列矯正觀點和趨勢可能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齒顎矯正醫師桑德拉.卡恩(𝗦𝗮𝗻𝗱𝗿𝗮 𝗞𝗮𝗵𝗻)和世界著名的演化生物學家保羅.埃利希(𝗣𝗮𝘂𝗹 𝗥. 𝗘𝗵𝗿𝗹𝗶𝗰𝗵),共同撰寫了《齒顎不正:一個隱藏的流行病的故事》(𝗝𝗮𝘄𝘀: 𝗧𝗵𝗲 𝗦𝘁𝗼𝗿𝘆 𝗼𝗳 𝗮 𝗛𝗶𝗱𝗱𝗲𝗻 𝗘𝗽𝗶𝗱𝗲𝗺𝗶𝗰)一書,揭示這項可能影響整個世代,卻鮮為人知的重大健康危機。透過自己孩子的矯正經歷以及來自人類考古學的證據,兩人指出了現代工業化的咀嚼和生活環境,正在加劇齒顎不正問題的發生。

透過這種顛覆一般人認知的全新見解,卡恩和埃利希提出了在姿勢、飲食、生活型態的調整和矯正的替代方案,以應對這一文化變化帶來的重大挑戰。不僅能保護孩子未來的齒顎發育,甚至能改善成人的呼吸道健康。

✦ 口腔姿勢就是你的未來,一本地球上父母都需要看的書
《齒顎不正:一個隱藏的流行病的故事》透過大量的考古圖片和牙醫臨床診療和長期追蹤齒顎發展情況的圖片,以著清晰明瞭的論述和大量有力的證據,讓讀者認知這場危機,並提供了每位家長都該瞭解的重要訊息,期許父母能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牙齒矯正服務。

本書讓您正視你和家人的健康帶來改變,帶領我們一同扭轉這場正在發生的現代公衛危機。

【作者介紹】
🖋️桑德拉.卡恩(𝗦𝗮𝗻𝗱𝗿𝗮 𝗞𝗮𝗵𝗻)
畢業於墨西哥大學和太平洋大學,擁有二十五年的矯正臨床經驗,曾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史丹福大學顱顏異常團隊成員,也是一位國際講師。她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擔任研究生時,就以體質人類學和人類顱顏的生長發展為研究方向。她現在從事兒科睡眠呼吸中止症預防和全身治療,解決身體和口腔姿勢問題,培養更強壯的下顎,使其可以容納三十二顆牙齒和寬敞、健康的呼吸道。

🖋️保羅.𝗥.埃利希(𝗣𝗮𝘂𝗹 𝗥. 𝗘𝗵𝗿𝗹𝗶𝗰𝗵)
史丹福大學𝗕𝗶𝗻𝗴人口研究榮譽教授和保育生物學中心主席,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也是克拉福德獎(在未授予諾貝爾獎的科學領域明確替代諾貝爾獎)、藍色星球獎和許多其他國際榮譽的得主。研究人口生物學、生態學、演化論、人類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等廣泛議題,自𝟭𝟵𝟲𝟴年出版暢銷書《人口炸彈》以來就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目前的工作大多集中在探究人類文化演化的機制,透過引導這種演化來尋找改善人類困境的方法。

【國際讚譽】
▸保羅.埃利希是世界上最知名、最傑出的生態學家,也是各種科學領域最知名的人物。現在他與卡恩合作,為我們提供了迄今為止他最個人化、最實用的書。——賈德.戴蒙(𝗝𝗮𝗿𝗲𝗱 𝗗𝗶𝗮𝗺𝗼𝗻𝗱),普立茲獎得獎作品《槍砲、病菌與鋼鐵》作者

▸若期待矯正專業擺脫流行的慢性疾病(咬合不正)。我們只需閱讀並理解這本書。——𝗕𝗮𝗿𝗿𝘆 𝗥𝗮𝗽𝗵𝗮𝗲𝗹,拉斐爾綜合矯正中心主任

▸人們應該要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這種嚴重而神祕的環境問題影響。《齒顎不正》列出了原因和解決方法。——𝗚𝗿𝗲𝘁𝗰𝗵𝗲𝗻 𝗖. 𝗗𝗮𝗶𝗹𝘆,史丹福大學環境科學系講座教授(𝗕𝗶𝗻𝗴 𝗣𝗿𝗼𝗳𝗲𝘀𝘀𝗼𝗿 𝗼𝗳 𝗘𝗻𝘃𝗶𝗿𝗼𝗻𝗺𝗲𝗻𝘁𝗮𝗹 𝗦𝗰𝗶𝗲𝗻𝗰𝗲)

▸《齒顎不正》是地球上每個父母的必讀之書。它解決了我們慢性健康的危機,並告訴我們可以如何預防,同時矯正我們的臉部、下巴和呼吸道。呼吸道的健康將為一代人的整體健康帶來最大的附加價值。——𝗠𝗶𝗰𝗵𝗮𝗲𝗹 𝗚𝗲𝗹𝗯,牙醫醫學博士與理學碩士

▸《齒顎不正》是一本做過深入研究的書,對兒童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經常忽視的醫療保健問題提供了獨特的概述和見解。睡眠對於健康和福祉可能與食物一樣重要,但很少受到關注。這本書對於所有照顧兒童的專業人士來說都是一本重要讀物。——𝗦𝘁𝗲𝗽𝗵𝗲𝗻 𝗛. 𝗦𝗵𝗲𝗹𝗱𝗼𝗻,《兒科睡眠醫學原理與實務》(𝗣𝗿𝗶𝗻𝗰𝗶𝗽𝗹𝗲𝘀 𝗮𝗻𝗱 𝗣𝗿𝗮𝗰𝘁𝗶𝗰𝗲 𝗼𝗳 𝗣𝗲𝗱𝗶𝗮𝘁𝗿𝗶𝗰 𝗦𝗹𝗲𝗲𝗽 𝗠𝗲𝗱𝗶𝗰𝗶𝗻𝗲)作者

▸本書闡明了一種鮮為人知疾病的公衛風險因素,該因素對社會和個人行為及其相互作用都有很大的影響。
——𝗞𝗶𝗿𝗸 𝗥. 𝗦𝗺𝗶𝘁𝗵,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你的口腔姿勢就是你的未來。——𝗝𝗼𝗵𝗻 𝗠𝗲𝘄,倫敦顏面矯正學院院長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強壯健康。桑德拉和保羅提供了每位家長都該瞭解的重要訊息,期許父母能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牙齒矯正服務。——𝗠𝗮𝗿𝗸 𝗔𝗯𝗿𝗮𝗵𝗮𝗺𝘀𝗼𝗻,史丹佛綜合醫學中心

▸這份手稿超越我們付錢給矯正醫科的浮華微笑,並提出了一個難題:為什麼我們幾乎生來就有天使面孔,但很少有人保持我們與生俱來的美麗臉孔?本書揭示的答案是有趣、發人深省的,也是為我們所有孩子充分發揮身體潛力而急需的行動之呼籲!——𝗦𝗶𝗺𝗼𝗻 𝗪𝗼𝗻𝗴,倫敦顏面矯正學院牙科學士

▸每個關心健康的人都需要瞭解這些資訊。——𝗪𝗶𝗹𝗹𝗶𝗮𝗺 𝗠. 𝗛𝗮𝗻𝗴,牙醫醫學博士與牙科科學碩士

════ 。════
★齒顎不正:一個隱藏的流行病的故事
★𝗝𝗮𝘄𝘀: 𝗧𝗵𝗲 𝗦𝘁𝗼𝗿𝘆 𝗼𝗳 𝗮 𝗛𝗶𝗱𝗱𝗲𝗻 𝗘𝗽𝗶𝗱𝗲𝗺𝗶𝗰
♞桑德拉.卡恩(𝗦𝗮𝗻𝗱𝗿𝗮 𝗞𝗮𝗵𝗻)、保羅.𝗥.埃利希(𝗣𝗮𝘂𝗹 𝗥. 𝗘𝗵𝗿𝗹𝗶𝗰𝗵) /著 ​
♞吳國慶 /譯
♞𝟐𝟎𝟐𝟓/𝟎𝟳/𝟬𝟮上市 ​ ​ 紙電都有
☆博客來網路書店七月科普選書☆

│齒顎不正│一個隱藏的流行病的故事│
│下顎│齒列不正│矯正│呼吸中止│睡眠│飲食│咀嚼│演化│前向矯正法│約翰•繆│

 .愛是無限的,不必擔心會用完──讀《寵物和城市:一位出診獸醫與她的貓狗客戶,以及他們的真實生活》  .作者:馬尼尼為 / 自從這一兩年在救援收容所動物後,我和「獸醫師」有了前所未有的密集接觸。見識更多動物醫療的現實面——「動物」地位一直不...
24/06/2025


.愛是無限的,不必擔心會用完──讀《寵物和城市:一位出診獸醫與她的貓狗客戶,以及他們的真實生活》
.作者:馬尼尼為 /

自從這一兩年在救援收容所動物後,我和「獸醫師」有了前所未有的密集接觸。見識更多動物醫療的現實面——「動物」地位一直不比人,再加上牠們不會講話、到陌生環境易緊張焦慮,在醫療上大大增加了困難。看一位獸醫是不是真正的喜歡動物,看他對「無主」動物的態度就揭曉了,這本《寵物和城市:一位出診獸醫與她的貓狗客戶,以及他們的真實生活》是我們從各方面透視獸醫師的一本書吧。

#寵物與城市.讀書筆記全文:https://ppt.cc/fgJcKx
#馬尼尼為

自從這一兩年在救援收容所動物後,我和「獸醫師」有了前所未有的密集接觸。見識更多動物醫...

【關心孩子齒顎健康,從這本書開始】隨著《齒顎不正:一個隱藏的流行病的故事》即將正式上市,作為父母的我們,是否已經開始關心孩子的齒顎健康?這不僅關乎外觀,更直接影響孩子的呼吸道健康、生活品質以及未來的成長發育。這本書將揭示現代生活方式對孩子健...
23/06/2025

【關心孩子齒顎健康,從這本書開始】

隨著《齒顎不正:一個隱藏的流行病的故事》即將正式上市,作為父母的我們,是否已經開始關心孩子的齒顎健康?這不僅關乎外觀,更直接影響孩子的呼吸道健康、生活品質以及未來的成長發育。這本書將揭示現代生活方式對孩子健康的影響,並為你提供實用的解決方案。

#讓這本書成為你對孩子健康的第一步!
《齒顎不正:一個隱藏的流行病的故事》由齒顎矯正醫師桑德拉.卡恩與生態學家保羅.埃利希共同撰寫,深入探討了齒顎不正的根源,並提供了有助於改善孩子齒顎發育的可行方法。這本書將幫助父母了解如何預防這些問題,確保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擁有更健康的未來。

𝐌𝐢𝐜𝐡𝐚𝐞𝐥 𝐆𝐞𝐥𝐛(牙醫醫學博士)強調:「這本書對每位家長來說,都是一個寶貴的參考資源,將幫助你促進孩子的齒顎健康。」

𝐒𝐭𝐞𝐩𝐡𝐞𝐧 𝐇. 𝐒𝐡𝐞𝐥𝐝𝐨𝐧(《兒科睡眠醫學原理與實務》作者)表示:「對於關心孩子健康的專業人士和家長,這本書提供了深刻的見解和實用的建議。」

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然而齒顎不正的問題卻經常被忽視。
這本書不僅揭示了現代生活習慣如何影響孩子的齒顎發育,還提供了如何預防和改善的具體方法。立即採取行動,將為孩子的未來鋪設健康的基礎。

📚 《齒顎不正:一個隱藏的流行病的故事》
這本書不僅關乎齒顎發育,更涉及整體健康——它將幫助你了解如何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健康的成長環境。

𝟕月𝟐日 即將上市。

#齒顎不正 #父母必讀 #孩子健康 #齒顎發育 #健康成長 #家長必備

 #科編讀書會 🎙️科學人podcast今天分享鷹的好書喔~《 #為何龍蝦不會變老,水母會逆齡,人類卻無法?》🎧歡迎收聽!! https://ppt.cc/fpaXUx➤想逆齡回春,矽谷富豪一天吞54顆保健食品!其實你該看看生物界的長壽與修...
23/06/2025

#科編讀書會
🎙️科學人podcast今天分享鷹的好書喔~《 #為何龍蝦不會變老,水母會逆齡,人類卻無法?》🎧歡迎收聽!! https://ppt.cc/fpaXUx

➤想逆齡回春,矽谷富豪一天吞54顆保健食品!其實你該看看生物界的長壽與修復大師!

我們都會害怕老去,甚至死亡,但是科學家從生物身上也發現了有些動物根本不會變老,甚至會越活越年輕。

科學人

【 #你或你的孩子也許正經歷一場隱形的健康危機】 #齒顎不正,這個現代社會中普遍卻不被重視的問題,正悄悄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品質。無論是牙齒不整齊、下顎後縮,還是習慣性用口呼吸,這些看似小問題,卻隱藏著比我們想像中更大的健康風險。🦷 齒顎不正...
20/06/2025

【 #你或你的孩子也許正經歷一場隱形的健康危機】

#齒顎不正,這個現代社會中普遍卻不被重視的問題,正悄悄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品質。無論是牙齒不整齊、下顎後縮,還是習慣性用口呼吸,這些看似小問題,卻隱藏著比我們想像中更大的健康風險。

🦷 齒顎不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齒顎不正不僅僅是外觀問題,它與呼吸道健康、生活品質,甚至整體福祉息息相關。

《齒顎不正:一個隱藏的流行病的故事》由齒顎矯正醫師桑德拉.卡恩與世界著名的生態學家保羅.埃利希共同撰寫,揭示了這場日益嚴重的健康危機。書中不僅探討了齒顎不正對健康的影響,更深入分析了現代工業化生活方式如何加劇這一問題,並提出根本性的解決方案。

📚 這本書,為何值得你關注?
賈德.戴蒙(《槍砲、病菌與鋼鐵》作者)指出:
「保羅.埃利希與卡恩的合作,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具個人化和最實用的書,將對所有關心齒顎健康的人產生深遠影響。」

𝐁𝐚𝐫𝐫𝐲 𝐑𝐚𝐩𝐡𝐚𝐞𝐥(拉斐爾綜合矯正中心主任)強調:
「若期待矯正專業擺脫流行的慢性疾病(咬合不正),我們只需閱讀並理解這本書。」

🔍 這些問題,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加普遍
現代人面臨的齒顎不正問題,已成為全球健康挑戰的一部分。根據專家數據,約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存在此問題,其中不少人即使接受矯正治療,問題依然未能得到根治。這不僅是關於外貌的問題,更關乎我們未來的呼吸道健康與整體生活品質。

💡 改變生活型態,從預防開始
了解並改變生活型態,才是扭轉這場齒顎不正危機的關鍵。
這本書不僅揭示了現代工業化生活方式帶來的健康危機,還提供了實際的解決方案,幫助我們走出這場被忽視的健康危機。讓我們共同保護自己與孩子的未來健康。

《齒顎不正:一個隱藏的流行病的故事》
𝟕月𝟐日 即將上市,將揭示更多健康的關鍵見解。

#齒顎不正 #呼吸道健康 #生活型態 #家長必讀 #健康危機 #矯正

《 #機器中的惡魔》一書原應於6月4號出版,但因故延遲於6/25日正式上市,很抱歉要再讓大家等等了,讓我們再複習一下新書介紹!這是一場穿越物理學、生物學、邏輯學和計算領域驚心動魄的旅程。作者戴維斯從生命的模糊起源一路深入驅動我們身體細胞的微...
16/06/2025

《 #機器中的惡魔》一書原應於6月4號出版,但因故延遲於6/25日正式上市,很抱歉要再讓大家等等了,讓我們再複習一下新書介紹!

這是一場穿越物理學、生物學、邏輯學和計算領域驚心動魄的旅程。作者戴維斯從生命的模糊起源一路深入驅動我們身體細胞的微型引擎,將癌症與意識、雙頭渦蟲與導航的鳥類交織在一起,揭示了生物體如何收集和處理訊息,從混亂中產生秩序,為瞭解生命秘密打開另一扇窗。

#敬請期待!
#從薛丁格的提問到資訊創造生命

#一部扣人心弦的科學新劇
。════ 六月.新書 ════。
❖機器中的惡魔:從薛丁格的提問到資訊創造生命
❖𝐓𝐡𝐞 𝐃𝐞𝐦𝐨𝐧 𝐢𝐧 𝐭𝐡𝐞 𝐌𝐚𝐜𝐡𝐢𝐧𝐞: 𝐇𝐨𝐰 𝐇𝐢𝐝𝐝𝐞𝐧 𝐖𝐞𝐛𝐬 𝐨𝐟 𝐈𝐧𝐟𝐨𝐫𝐦𝐚𝐭𝐢𝐨𝐧 𝐀𝐫𝐞 𝐒𝐨𝐥𝐯𝐢𝐧𝐠 𝐭𝐡𝐞 𝐌𝐲𝐬𝐭𝐞𝐫𝐲 𝐨𝐟 𝐋𝐢𝐟𝐞
♞保羅•戴維斯 (𝐏𝐚𝐮𝐥 𝐃𝐚𝐯𝐢𝐞𝐬) /著 ​
♞林麗雪 /譯
♞𝟐𝟎𝟐𝟓/𝟎𝟔/𝟐𝟓上市

☆年度物理世界圖書《金融時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和《電訊報》評為年度最佳科學書籍☆

生命=物質+資訊?
回應薛丁格「生命是什麼?」的提問,
物理學家戴維斯以「資訊」觀點,尋回物質與生命之間的失落環節

【專文推薦】
▸ 鄭原忠 台大化學系教授,量子開放學院創辦人
▸ 高涌泉 台大物理系教授

【好評推薦】
▸ 鄭凱元 陽明交大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

【本書關鍵字】資訊、生命、達爾文、物理學、生物學、癌症、薛丁格

【內容簡介】 
「生命是物理學的下一個偉大前線。」—沃克(𝐒𝐚𝐫𝐚 𝐖𝐚𝐥𝐤𝐞𝐫)

量子物理學大師薛丁格在𝟏𝟗𝟒𝟑年間進行了一系列以「生命是什麼?」為題的演講,其中的思索刺激了𝐃𝐍𝐀結構的發現,並引發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的發展。但薛丁格的關鍵問題——物理學中死氣沉沉的物質,如何出現生物的活力與秩序——如今依舊等待解答。

直到現在,我們即將迎向一個能回答這個大哉問的全新科學時代。

▚▚ 在物理學面前,生命看起來就像魔法。
即使是一個不起眼的細菌,也能完成令人眼花撩亂的事情,沒有任何人類工程師可以與之匹敵。跨越世代的穩定性與創造性,複雜物質代謝的精細調和,分子水平的能量效率,以及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精神——也就是物理學世界趨向混亂與衰敗的必然趨勢。

有生命的物質中,宛若藏有「馬克士威的惡魔」,可以透過玩弄分子間混亂的運動,違反第二定律,自混亂中創造秩序。

為了剖析其中的奧秘,知名天體物理學家和科學傳播者保羅•戴維斯(𝐏𝐚𝐮𝐥 𝐃𝐚𝐯𝐢𝐞𝐬)在一個快速發展的、沒有名字的嶄新領域中尋找答案。那是生物學、計算、邏輯、化學、量子物理學和奈米技術交叉的領域,其中共通的核心概念,就是「資訊」。

▚▚「資訊」就是物理學與生物學間,失落的關鍵環節。
在這本深入而廣泛的書中,戴維斯指出資訊在生物學和物理學之間扮演的角色。透過現代奈米技術、熱力學、電腦科學與量子理論,解釋資訊如何在物質中澆鑄生命。資訊的概念不僅改變了醫學和技術的發展趨勢,甚至能闡明我們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這一古老問題,帶我們迎向一個全新的科學時代。

《機器中的惡魔》是一場穿越物理學、生物學、邏輯學和計算領域驚心動魄的旅程。戴維斯從生命的模糊起源一路深入驅動我們身體細胞的微型引擎,將癌症與意識、雙頭渦蟲與導航的鳥類交織在一起,揭示了生物體如何收集和處理訊息,從混亂中產生秩序,為瞭解生命秘密打開另一扇窗。

【作者介紹】保羅•戴維斯 (𝐏𝐚𝐮𝐥 𝐃𝐚𝐯𝐢𝐞𝐬)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國際知名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和天體生物學家,他在該大學領導開創性的超越科學基本概念中心。他同時擔任搜尋地外文明計劃(𝐒𝐄𝐓𝐈)後探測任務小組的主席,因此如果𝐒𝐄𝐓𝐈成功找到智慧生命,他將是最先知道的人。為了紀念他,小行星𝟏𝟗𝟗𝟐𝐎𝐆正式更名為𝐏𝐚𝐮𝐥𝐝𝐚𝐯𝐢𝐞𝐬。除了獲得許多科學獎項外,戴維斯還因其在科學和宗教方面的工作獲得𝟏𝟗𝟗𝟓年坦普爾頓獎——世界上最大的年度獎項。他是二十多本書的作者,包括《上帝的思想》(𝐓𝐡𝐞 𝐌𝐢𝐧𝐝 𝐨𝐟 𝐆𝐨𝐝)、《關於時間》(𝐀𝐛𝐨𝐮𝐭 𝐓𝐢𝐦𝐞)、《如何建造時光機》(𝐇𝐨𝐰 𝐭𝐨 𝐁𝐮𝐢𝐥𝐝 𝐚 𝐓𝐢𝐦𝐞 𝐌𝐚𝐜𝐡𝐢𝐧𝐞)和《金髮姑娘之謎》(𝐓𝐡𝐞 𝐆𝐨𝐥𝐝𝐢𝐥𝐨𝐜𝐤𝐬 𝐄𝐧𝐢𝐠𝐦)。目前居住於亞利桑那州坦佩。

【翻譯】林麗雪
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譯作類金籤獎得主,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曾任職國會助理、記者與編輯。喜愛大自然與有生命力的人、事、物,熱愛文字工作。譯有《昨日世界》、《廚房裡的偽科學》等數十本書。除了翻譯之外,也是大自然療癒師、樸門永續設計師。

【國際讚譽】
▪ 生動活潑,最重要的是瞭解生物體中資訊流可能是我們科學拼圖中缺少的那塊。在戴維斯優雅而清晰的闡述中,資訊方法非常有前途。 ——史蒂文•普爾(𝐒𝐭𝐞𝐯𝐞𝐧 𝐏𝐨𝐨𝐥𝐞),《衛報》

▪ 重要且富想像力。——克萊夫•庫克森(𝐂𝐥𝐢𝐯𝐞 𝐂𝐨𝐨𝐤𝐬𝐨𝐧),《金融時報》

▪ 精彩。戴維斯是一位頭腦清醒的作家和說故事大師。確實令人興奮,這是一本精彩讀物。——路易斯‧達特內爾(𝐋𝐞𝐰𝐢𝐬 𝐃𝐚𝐫𝐭𝐧𝐞𝐥𝐥),《泰晤士報》(英國)

▪ 解釋最古老的問題——什麼是生命?——是物理學家戴維斯的追求。他冒險進入一個無名之地,尋找已知之外的答案。——莉茲•艾爾斯(𝐋𝐢𝐳 𝐄𝐥𝐬𝐞),《新科學家》

▪ 戴維斯對這個新興科學領域的清晰寫作正是科普讀者所需要的。他是這個令人眼花繚亂的公開旅程的完美主人,因為他編織了量子惡魔、雙頭蠕蟲和介於兩者之間的一切的故事。——圖許納•寇米薩利特(𝐓𝐮𝐬𝐡𝐧𝐚 𝐂𝐨𝐦𝐦𝐢𝐬𝐬𝐚𝐫𝐢𝐚𝐭),《物理世界》

▪ 戴維斯講述了一部扣人心弦的科學新劇,其中的情節是生活的故事,主角是資訊。憑著博學多才、思路清晰的特點,他匯集了物理學和技術領域最快速發展的知識,展示了資訊如何控制生物學。如果你想瞭解生命的概念正在如何變化,請閱讀本書。——安德魯‧布里格斯(𝐀𝐧𝐝𝐫𝐞𝐰 𝐁𝐫𝐢𝐠𝐠𝐬),牛津大學

▪ 這是我多年來讀過的最令人興奮的書。戴維斯對一個只有最新科學和哲學才能解決的基本問題進行了極其精彩的調查,以此慶祝一個重要的週年紀念日。現在我們從大師那裡看到的景色既令人興奮又令人滿意,高超。
——羅賓•威廉斯(𝐑𝐨𝐛𝐲𝐧 𝐖𝐢𝐥𝐥𝐢𝐚𝐦𝐬)

▪ 戴維斯帶我們進行了一次關於生命的精彩之旅。一路上他有趣地推測了可能會發生的事。他的主題源自達爾文、薛丁格、圖靈、哥德爾、香農和馮諾依曼,即生命與非生命的區別在於「資訊」。揭示其在物理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中的深厚根源,藉由這個問題闡明了生物學。——大衛‧多伊奇(𝐃𝐚𝐯𝐢𝐝 𝐃𝐞𝐮𝐭𝐬𝐜𝐡)

▪ 在這本寫得清晰、引人入勝的書中,戴維斯從物理學到生物學、演化論到神經科學,有力證明了生命的核心在於資訊流。——喬治•埃利斯(𝐆𝐞𝐨𝐫𝐠𝐞 𝐅.𝐑. 𝐄𝐥𝐥𝐢𝐬),開普敦大學

▪ 戴維斯是一位勇敢的探索者,不斷探索我們對世界的瞭解範圍。這本書向所有喜歡突破這些界限的人提供了他的探索。文筆輕鬆有趣,即使是最深奧的科學也能獲得清晰的闡述,而作者正以此聞名。——丹尼斯‧諾貝爾(𝐃𝐞𝐧𝐢𝐬 𝐍𝐨𝐛𝐥𝐞),牛津大學

▪ 《機器中的惡魔》既嚴謹、先進,又具有很強的可讀性,讓人難以放下。——麥可‧萊文(𝐌𝐢𝐜𝐡𝐚𝐞𝐥 𝐋𝐞𝐯𝐢𝐧),塔夫茨大學艾倫探索中心

▪ 戴維斯總是探索科學中最深刻的問題。在這裡,他談到了最深刻的問題——薛丁格的《生命是什麼?》——他告訴我們生命是什麼:物質加資訊——超越物理定律,但與物理定律相容。為了闡述這篇論文,他運用了自己標誌性的才能:深入科學(生物學和物理學)最深奧和技術方面的核心,沒有行話,而是通過腳踏實地的類比。——麥克•拜瑞(𝐌𝐢𝐜𝐡𝐚𝐞𝐥 𝐁𝐞𝐫𝐫𝐲),𝐇𝐇 威爾斯物理實驗室

════ 。════
★機器中的惡魔:從薛丁格的提問到資訊創造生命
★𝐓𝐡𝐞 𝐃𝐞𝐦𝐨𝐧 𝐢𝐧 𝐭𝐡𝐞 𝐌𝐚𝐜𝐡𝐢𝐧𝐞: 𝐇𝐨𝐰 𝐇𝐢𝐝𝐝𝐞𝐧 𝐖𝐞𝐛𝐬 𝐨𝐟 𝐈𝐧𝐟𝐨𝐫𝐦𝐚𝐭𝐢𝐨𝐧 𝐀𝐫𝐞 𝐒𝐨𝐥𝐯𝐢𝐧𝐠 𝐭𝐡𝐞 𝐌𝐲𝐬𝐭𝐞𝐫𝐲 𝐨𝐟 𝐋𝐢𝐟𝐞
♞保羅•戴維斯 (𝐏𝐚𝐮𝐥 𝐃𝐚𝐯𝐢𝐞𝐬) /著 ​
♞林麗雪 /譯
★𝟐𝟎𝟐𝟓/𝟎𝟔/𝟐𝟓上市 紙電都有

│機器中的惡魔│從薛丁格的提問到資訊創造生命│
│資訊│生命│達爾文│物理學│生物學│癌症│薛丁格│

 #資訊, #可能才是生命的起點​「生命是什麼?」這個問題不只改變了科學,也正在改變我們對「我是誰」的理解。​📘《機器中的惡魔:從薛丁格的提問到資訊創造生命》由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撰寫,被《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物理世界》等評選為年度最佳...
04/06/2025

#資訊, #可能才是生命的起點

「生命是什麼?」
這個問題不只改變了科學,也正在改變我們對「我是誰」的理解。

📘《機器中的惡魔:從薛丁格的提問到資訊創造生命》
由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撰寫,被《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物理世界》等評選為年度最佳科學書籍。

這是一場穿越物理、生物、邏輯與計算的旅程,從熱力學到量子資訊,揭開生命誕生前的那一層隱形機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來自科學與學界的熱烈推薦:
「這是我多年來讀過最令人興奮的書。」
——羅賓・威廉斯

「主角是資訊,情節是生命。精彩絕倫。」
——安德魯‧布里格斯,牛津大學

「他告訴我們生命是什麼:物質加資訊。」
——麥克・拜瑞,物理學家

「如果你想知道『生命』這個概念正如何重塑自己,請閱讀這本書。」
——𝗚𝗲𝗼𝗿𝗴𝗲 𝗘𝗹𝗹𝗶𝘀,開普敦大學

📖 6/25上市|立即進入資訊與生命的深層宇宙

#機器中的惡魔 #資訊創造生命 #科學新書
❻月新書
。════ 六月.新書 ════。
❖機器中的惡魔:從薛丁格的提問到資訊創造生命
❖𝐓𝐡𝐞 𝐃𝐞𝐦𝐨𝐧 𝐢𝐧 𝐭𝐡𝐞 𝐌𝐚𝐜𝐡𝐢𝐧𝐞: 𝐇𝐨𝐰 𝐇𝐢𝐝𝐝𝐞𝐧 𝐖𝐞𝐛𝐬 𝐨𝐟 𝐈𝐧𝐟𝐨𝐫𝐦𝐚𝐭𝐢𝐨𝐧 𝐀𝐫𝐞 𝐒𝐨𝐥𝐯𝐢𝐧𝐠 𝐭𝐡𝐞 𝐌𝐲𝐬𝐭𝐞𝐫𝐲 𝐨𝐟 𝐋𝐢𝐟𝐞
♞保羅•戴維斯 (𝐏𝐚𝐮𝐥 𝐃𝐚𝐯𝐢𝐞𝐬) /著 ​
♞林麗雪 /譯

 #機器中的惡魔⫸《機器中的惡魔:從薛丁格的提問到資訊創造生命》作者保羅•戴維斯 (𝗣𝗮𝘂𝗹 𝗗𝗮𝘃𝗶𝗲𝘀) 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國際知名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和天體生物學家,他在該大學領導開創性的超越科學基本概念中心。他同時擔任搜尋地外文明計...
02/06/2025

#機器中的惡魔

⫸《機器中的惡魔:從薛丁格的提問到資訊創造生命》作者保羅•戴維斯 (𝗣𝗮𝘂𝗹 𝗗𝗮𝘃𝗶𝗲𝘀) 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國際知名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和天體生物學家,他在該大學領導開創性的超越科學基本概念中心。他同時擔任搜尋地外文明計劃(𝗦𝗘𝗧𝗜)後探測任務小組的主席,因此如果𝗦𝗘𝗧𝗜成功找到智慧生命,他將是最先知道的人。為了紀念他,小行星𝟭𝟵𝟵𝟮𝗢𝗚正式更名為𝗣𝗮𝘂𝗹𝗱𝗮𝘃𝗶𝗲𝘀。

除了獲得許多科學獎項外,戴維斯還因其在科學和宗教方面的工作獲得𝟭𝟵𝟵𝟱年坦普爾頓獎——世界上最大的年度獎項。

他是二十多本書的作者,包括《上帝的思想》(𝗧𝗵𝗲 𝗠𝗶𝗻𝗱 𝗼𝗳 𝗚𝗼𝗱)、《關於時間》(𝗔𝗯𝗼𝘂𝘁 𝗧𝗶𝗺𝗲)、《如何建造時光機》(𝗛𝗼𝘄 𝘁𝗼 𝗕𝘂𝗶𝗹𝗱 𝗮 𝗧𝗶𝗺𝗲 𝗠𝗮𝗰𝗵𝗶𝗻𝗲)和《金髮姑娘之謎》(𝗧𝗵𝗲 𝗚𝗼𝗹𝗱𝗶𝗹𝗼𝗰𝗸𝘀 𝗘𝗻𝗶𝗴𝗺)。目前居住於亞利桑那州坦佩。

​╭┄┄┄┄┄┄┄┄┄┄┄┄┄┄┄╮
戴維斯講述了一部扣人心弦的科學新劇,
其中的情節是生活的故事,主角是資訊。
憑著博學多才、思路清晰的特點,
他匯集了物理學和技術領域最快速發展的知識,
展示了資訊如何控制生物學。
如果你想瞭解生命的概念正在如何變化,
請閱讀本書。
╰┄┄┄┄┄┄┄┄┄┄┄┄┄┄┄╯—安德魯‧布里格斯(𝗔𝗻𝗱𝗿𝗲𝘄 𝗕𝗿𝗶𝗴𝗴𝘀),牛津大學

#從薛丁格的提問到資訊創造生命
❻月新書 #即將上市
。════ 六月.新書 ════。
❖機器中的惡魔:從薛丁格的提問到資訊創造生命
❖𝐓𝐡𝐞 𝐃𝐞𝐦𝐨𝐧 𝐢𝐧 𝐭𝐡𝐞 𝐌𝐚𝐜𝐡𝐢𝐧𝐞: 𝐇𝐨𝐰 𝐇𝐢𝐝𝐝𝐞𝐧 𝐖𝐞𝐛𝐬 𝐨𝐟 𝐈𝐧𝐟𝐨𝐫𝐦𝐚𝐭𝐢𝐨𝐧 𝐀𝐫𝐞 𝐒𝐨𝐥𝐯𝐢𝐧𝐠 𝐭𝐡𝐞 𝐌𝐲𝐬𝐭𝐞𝐫𝐲 𝐨𝐟 𝐋𝐢𝐟𝐞
♞保羅•戴維斯 (𝐏𝐚𝐮𝐥 𝐃𝐚𝐯𝐢𝐞𝐬) /著 ​
♞林麗雪 /譯
♞𝟐𝟎𝟐𝟓/𝟎𝟔月下旬上市
作者圖:維基百科

Address

Xinbei
231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鷹 出版 Eagle Publishing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