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 出版 Eagle Publishing

鷹 出版 Eagle Publishing 2021年 3月創立
品牌精神:在絕壁和雲層之上,開通想法的路。
鷹出版將聚焦在自然、科普、哲學等知識領域,以超克的視野,提供生活之慧眼與洞見。

 #周末讀書 ​  #伊拉克和蓋達有沒有關聯?​// 當時,以及後來,有人提出一種理論,認為伊拉克支持了執行爆炸案的恐怖分子。然而,包括中情局在內的眾多情報機構都認為,這個理論站不住腳而不予理會。儘管如此,有些人還是大聲擁護這個想法——或許...
18/11/2023

#周末讀書 ​
#伊拉克和蓋達有沒有關聯?

// 當時,以及後來,有人提出一種理論,認為伊拉克支持了執行爆炸案的恐怖分子。然而,包括中情局在內的眾多情報機構都認為,這個理論站不住腳而不予理會。儘管如此,有些人還是大聲擁護這個想法——或許沒人比麥爾羅伊(Laurie Mylroie)還大聲。這位哈佛大學的教授出版了一本叫作《復仇研究:薩達姆.海珊對美國的未竟之戰》的書。//

▋ ​ 伊拉克和蓋達有沒有關聯?沃佛維茲一直得到同一個答案——「沒有」,但他不能接受

▹小布希政府的背後信念、動機和意圖

儘管入侵伊拉克的最終決定是小布希總統自己下的,但這個過程是整個政府的產物。儘管總統的心智是單一認知,但總統當局所包含的眾多人士、多重觀點以及眾多當務之急,全部同時一起運作。這種眾多投入者形成的網路如何影響信念,是一個重要的題目;然而為了當前的討論,值得一一來檢驗每個投入者。確認偏誤和專挑好資料取決於涉事者背後的信念,以及其意圖。

錢尼和倫斯斐以及他們的眾多手下,似乎遠在2001年9月11日的許久之前,就已多次想找機會入侵伊拉克,而且有著十足把握能輕鬆獲勝並取得極成功的結果。萊斯可能遠比他們更難以抉擇,而且不管跟錢尼還是倫斯斐都稱不上好友;然而,她有著讓中東民主化的雄心壯志。鮑爾強烈反對入侵,但不是因為他有多喜歡海珊,也不是因為他認為入侵會失敗。鮑爾反而徹底瞭解一旦入侵就得為整個局面負責的含意,而那不可能輕易脫身。

至於總統這邊,似乎結合了「美國就該為世界其他地方帶來自由」的堅定信念力量,以及一種強烈的宣揚正義使命感。可能還包含布希家族的一筆家族性的仇恨,因為海珊顯然曾嘗試刺殺老布希。此外,總統個人的財富和石油業有很緊密的關係,而身為哈利伯頓(Halliburton)前執行長且仍持有該公司展延股票選擇權的副總統也是如此。此外,就如艾森豪總統在告別演說時所警告的,當美國參戰時軍事工業複合體會發財,而大筆大筆的錢會花在遊說政客上。

更不切實際的是,小布希政府覺得用更友好且和善的政府來取代海珊,不僅對美國的戰略來說很重要,對中東也是裨益良多。先不管這種事發生的可能性有多低,對美國來說,那會是戰略上的重大一步。最後,在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是撐過去就是你的——政客離下一次選舉總是沒那麼遙遠。美國在九一一攻擊中受到重傷,因此痛擊敵人能從情感深處討好選民。

人可能會出於上述所有理由,認為美國當初就該或就不該入侵伊拉克;然而,這些都不是小布希政府提出的理由。這些反而是預先形成的信念之源頭。實際呈現的理由有兩部分。第一個(如前所述)是海珊違反聯合國第1441號決議,持有大規模毀滅武器,而這對美國和世界而言都是不能容忍的的風險。第二個理由並非聯合國決議的一部分,卻出乎意料地被納入小布希政府的說法,那就是伊拉克要為九一一攻擊負起責任。

▹把海珊牽連到賓拉登,把伊拉克牽連到蓋達

要瞭解完整敘事,得要回到世貿中心的攻擊事件,但不是發生在2001年9月11日的那一場。故事反而是從1993年世貿中心的炸彈事件開始,當時一台裝滿爆裂物的卡車在建築物底下的停車場引爆。儘管這沒有危害到建築結構的完整性,但確實造成了嚴重損害,並造成一千人受傷(其中六人死亡)。最終有七名共謀者遭到逮捕、定罪並判刑——他們幾乎都是巴基斯坦或埃及國民,具有極端意識形態,專心致志於攻擊美國來聲援處在困境中的巴勒斯坦人民……

◎全文:https://ppt.cc/fpAbyx

════ 關鍵評論網.精選書摘 ════

〘《誤判的總和》一書廣泛研究人類活動中的各種認知偏誤,發現其中絕大多數是以分數的形式存在,透過人們不擅長分數來改變基數(分母)或個別案例(分子) ,人的認知很容易被誤導而犯下許多錯誤。本書結合認知心理學的關鍵科學研究與現實生活範例,幫助讀者發現從政治到刑事司法系統、從戰爭到科學、從商業戰略到新時代宗教、在到自然世界,總是在日常訊息中潛伏著的種種偏誤。 〙

❖ 誤判的總和:我們的心智如何被分數扭曲,並學會克服它
❖ Partial Truths:How Fractions Distort Our Thinking
❖ 作者:詹姆斯.齊姆林 (James C. Zimring)

│ #誤判的總和 │ #關鍵評論網 │#伊拉克戰爭│#小布希│#錢尼│#倫斯斐│#萊斯│#鮑爾│#海珊│#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 │#賓拉登 │#蓋達組織│#911事件│#恐怖分子│#巴勒斯坦│#沃佛維茲│#波灣戰爭│#持久自由行動│#阿富汗│#中情局│#沙烏地阿拉伯│#塔利班│#反恐戰爭│#生化武器│#核武│#濃縮鈾

《誤判的總和》一書廣泛研究人類活動中的各種認知偏誤,發現其中絕大多數是以分數的形式存在,透過人們不擅長分數來改變基數(分母)或個別案例(分子) ,人的認知很容易被誤導而犯下許多錯誤。本書結合認知心理學....

 #人擇原理二戰期間,同盟國工程師想要替那些飛過敵軍領空執行凶險任務的轟炸機強化裝甲。由於裝甲是有重量的,因此工程師必須選擇強化飛機最容易受創的部位。這件事做起來應該直截了當—檢驗飛完任務的飛機、找出飛機受損最嚴重的部位,然後替那些地方加裝...
11/11/2023

#人擇原理

二戰期間,同盟國工程師想要替那些飛過敵軍領空執行凶險任務的轟炸機強化裝甲。由於裝甲是有重量的,因此工程師必須選擇強化飛機最容易受創的部位。這件事做起來應該直截了當—檢驗飛完任務的飛機、找出飛機受損最嚴重的部位,然後替那些地方加裝裝甲。
但當時分析這問題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統計研究小組,有個不同的解答。由數學家沃德(Abraham Wald)領頭的分析主張相反作法—

#應該要強化飛機遭受最少損害的部位。
#只有缺乏真實世界經驗的那票象牙塔學究才會想出這種笨點子

沃德專注於飛機幾乎沒受損的部位,進而發現了飛機最容易受損的部位—那顯然就是最有可能導致墜機的部位。會接受檢驗的飛機,就只有那些平安完成任務、得以回到基地的飛機。那些被敵方炮火摧毀的飛機沒提供任何資料,因為它們沒能返航。

沃德推測,飛機若有哪個部位受損最嚴重卻還不會讓飛機墜毀,那麼在成功返航的飛機上,那些部位就會有最多中彈痕跡。真正脆弱的部位,也就是一旦被擊中就輕易會毀掉飛機的部位,在那些任務後倖存的飛機上應該受損輕微。沃德空前的分析方式和重要的反直覺洞察力,是瞭解何謂「 #倖存者偏誤」的必要關鍵。

#誤判的總和:我們的心智如何被分數扭曲,並學會克服它
https://reurl.cc/p52vb4

#圖片來源 Martin Grandjean (vector), McGeddon (picture), Cameron Moll (concept)

 #以教育破除難題所碰上的障礙 #辨識難題的心理阻力人類有一種強烈傾向,會相信自己準確感知了世界的真正模樣(通常稱作「天真現實論」﹝naïve realism﹞)。當然,有許多人同時體驗著同一個外在世界,但他們感知的卻是天差地別。不可能人人...
09/11/2023

#以教育破除難題所碰上的障礙
#辨識難題的心理阻力

人類有一種強烈傾向,會相信自己準確感知了世界的真正模樣(通常稱作「天真現實論」﹝naïve realism﹞)。當然,有許多人同時體驗著同一個外在世界,但他們感知的卻是天差地別。不可能人人都對,而且很有可能每個人至少都有一部分錯了;然而,人們往往感覺自己是正確的。令人遺憾的是,他們往往也覺得那些不同意他們的人有問題。
就如利林恩費爾德教授(Professor Scott Lilienfeld)以及其同事所解釋的,「因為天真現實論,我們容易把那些看法不同的人當作是『懶惰、不理性,不然就是無力或不願意以正規方式來從客觀證據一路得出合理結論』。」我們往往不會用這種批判眼光看自己,因此這被稱作「我可沒有謬誤」(not-me fallacy),指的是一種「認為其他人偏誤但我們可沒有」的信念。

想要教人認識偏誤和捷思法,可以很直截了當。人們可以輕易學會這些概念,並在其他人身上立刻辨識出這樣的特質,但在自己身上就不會。出於這理由,阿克斯博士(Dr. Hal Arkes)表示
有個已證明完全沒價值的技術,就是跟人們說某某偏誤是什麼,然後叫他們不要被它影響。如果人們真的不太能察覺那些影響自己判斷的因素,那麼督促他們增加或減少這些因素對自己的影響,恐怕注定要以無效收場。

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鼓勵人們考量不同觀點或在一個議題上從多個方面深思論點,是有一些減輕確認偏誤的效果(類似的策略還有「思考反面」、「想想別條路」或「主動心態開放性」等稱呼)。這就是威靈漢所謂的「 #後設認知規則」,人們透過它學會把某些反思技術運用於特定幾類情況上。

當人們遇上類別一樣、架構一樣但表面特徵不同的問題時,他們往往不會留意到相似之處。就如威靈漢所解釋的,「一個學會深思熟慮地同時從英國和美國觀點來討論美國革命成因的學生,根本不會想到去問德國人怎麼看二戰。」出於這個理由,人們花了很大工夫去教導學生辨識各種情況的更深刻特徵,好讓他們學會辨識他們面對的那類問題,而不管其表面特質為何。

教導認知策略的那種方法,和人類將策略內化並加以善用的方式相當不同。大學生就算接受了正式邏輯教育,也不會改善他們進行邏輯任務的表現。然而,若以相關具體案例及實際運用方式來教授邏輯,教育就會大幅改善實驗結果。

#誤判的總和:我們的心智如何被分數扭曲,並學會克服它
https://reurl.cc/p52vb4

 #一窺水中夥伴的內在生活══ 說書 ══➤【楊照談書】《 #魚,什麼都知道》🎙 這本有意思的科普書,如果你現在正在用餐,尤其是餐桌上有魚,那先緩緩,晚點再聽喔^^📻 【楊照談書線上收聽】第一集:https://tw.psee.ly/5cb...
07/11/2023

#一窺水中夥伴的內在生活

══ 說書 ══
➤【楊照談書】《 #魚,什麼都知道》

🎙 這本有意思的科普書,如果你現在正在用餐,尤其是餐桌上有魚,那先緩緩,晚點再聽喔^^

📻 【楊照談書線上收聽】
第一集:https://tw.psee.ly/5cbm3s
第二集:https://tw.psee.ly/5ccpx5

📚→【 #收藏好書】https://ppt.cc/fqv93x
《魚,什麼都知道》運用最新的科學知識,以全新視角展示這些非凡生物的驚人多樣性和美麗。魚會進行複雜的求偶儀式,並與淺灘夥伴建立終生的聯繫。牠們還會計畫、合作狩獵、使用工具、討好、互相欺騙,並懲罰不法之徒。我們以為魚類過著原始又冷冰冰的生活——只把牠視為食物鏈上被我們消費的位置、會大量產卵和總是毫無目的的漫遊得低等生物。但是正如巴爾科比所證明的,事實要比人們想像得豐富太多、複雜太多,值得寫出一本最宏大的故事。
🐳
══。══。══

│ #楊照談書│ #魚│ #科普│ #海洋│ #水族│ #浮潛│ #水生│

《魚,什麼都知道》運用最新的科學知識,以全新視角展示這些非凡生物的驚人多樣性和美麗。魚會進行複雜的求偶儀式,並與淺灘夥伴建立終生的聯繫。牠們還會計畫、合作狩獵、使用工具、討好、互相欺騙,並懲罰不法之徒...

 #台大電機教授李嗣涔【怪咖系列】紀錄片這個系列的紀錄片,很值得與讀者分享。..【《X》:一場神界與人類靈魂的絢爛之旅】正片:https://ppt.cc/fIiq7x台灣X教授,探索神界與人類靈魂的絢爛之旅!1986年,台大電機教授  #...
06/11/2023

#台大電機教授李嗣涔

【怪咖系列】紀錄片
這個系列的紀錄片,很值得與讀者分享。



【《X》:一場神界與人類靈魂的絢爛之旅】
正片:https://ppt.cc/fIiq7x
台灣X教授,
探索神界與人類靈魂的絢爛之旅!
1986年,台大電機教授  #李嗣涔,發起史上最狂的科學研究。氣功、特異功能、手指識字、神佛、外星人,全都進了台大研究室。正當一個個天堂靈界全都現形,人類靈魂真相即將揭曉之時。學術界的口誅筆伐,讓他的發現全都成了怪力亂神的胡言亂語⋯⋯
究竟,這個前台大校長找到了什麼,讓他賭上學術聲譽,也不願放棄?而現代科學界,真能回答人類對生命靈魂的疑問嗎?

現在,讓我們一起探尋 #宇宙的秘密。

🪐導演:朱詩鈺
🪐監製:楊力州

怪咖系列紀錄片

//.一直以影像作品紀錄社會議題、呈現觀點的楊力州導演,在醞釀了四年和得到“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的支持之後,終於將在十一月推出【怪咖系列】。由 #楊力州發想、監製的【怪咖系列】,是一個將歷時三年、18部紀錄短片的拍攝計畫;希望能透過不同視角,以及18個橫跨動保、同婚、女性、教育…敢於與眾不同的怪咖故事,對社會大眾提出反思和倡議... 。//.

#李嗣涔 #超能力 #怪咖系列紀錄片 #科學 #氣功 #手指識字 #一場神界與人類靈魂的絢爛之旅

【《X》:一場神界與人類靈魂的絢爛之旅】 !
正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qM-ijqViw8

台灣X教授,
探索神界與人類靈魂的絢爛之旅!
1986年, #台大電機教授李嗣涔,發起史上最狂的科學研究。氣功、特異功能、手指識字、神佛、外星人,全都進了台大研究室。正當一個個天堂靈界全都現形,人類靈魂真相即將揭曉之時。學術界的口誅筆伐,讓他的發現全都成了怪力亂神的胡言亂語⋯⋯
究竟,這個前台大校長找到了什麼,讓他賭上學術聲譽,也不願放棄?而現代科學界,真能回答人類對生命靈魂的疑問嗎?

現在,讓我們一起探尋 #宇宙的秘密。

🪐導演:朱詩鈺
🪐監製:楊力州

#李嗣涔 #超能力 #怪咖系列紀錄片 #科學 #氣功 #手指識字

❝ ​ 很多說詞看似真確,其實似是而非。 ​ ​ ​ ​ ​ ​ 別相信直覺告訴我們 「感覺是對的東西」, ​ ​ ​ ​ ​ ​ 因為他很容易出錯。 ​ ​ ❞ ​​ #誤判的總和
04/11/2023

❝ ​ 很多說詞看似真確,其實似是而非。
​ ​ ​ ​ ​ ​ 別相信直覺告訴我們 「感覺是對的東西」,
​ ​ ​ ​ ​ ​ 因為他很容易出錯。 ​ ​ ❞
​​
#誤判的總和

 #你無法解釋每件事 #所以宇宙一定有名設計者⚪我們不知道是否有規則掌管著宇宙的形成。⚪我們只知道,我們的宇宙是唯一可能的宇宙。​ ▹很難想像有哪個問題比「上帝(或諸神)是否存在、祂們是什麼或祂們是誰,以及那要怎麼影響我們的信念、行為以及生...
31/10/2023

#你無法解釋每件事
#所以宇宙一定有名設計者

⚪我們不知道是否有規則掌管著宇宙的形成。
⚪我們只知道,我們的宇宙是唯一可能的宇宙。


▹很難想像有哪個問題比「上帝(或諸神)是否存在、祂們是什麼或祂們是誰,以及那要怎麼影響我們的信念、行為以及生存方式」更堪稱大哉問的了。自古以來,這個問題讓學者和一般人費盡苦心,還造成了各種爭端、仇視和全面開戰。爭辯的雙方陣營中都會有一種人,他們有絕對的確信,認為自己知道這問題的答案。然而,我們可以放心地說,不管用什麼方式,目前都還沒有人「證明」了這問題的答案(至少從「證明」這詞的邏輯意義來說還沒有),而這當然沒有讓那些抱持相反看法的人滿意。

▹對神的信念(belief)大部分來自於信仰(faith)。這本書不是談信仰,所以我們會把基於信仰的討論留給其他論壇。然而,長久以來都有一種論點,認為我們可以基於機率來證明神的存在,而機率就是本書焦點。這個論點的依據,是觀察到世界有著如此神奇的內在和諧,是如此地「調配得宜」,單靠自然流程而生成的機率是如此地低,低到基本上不可能。不相信不可能的事,無疑是很理智的。所以,就需要其他的解釋,也就是宇宙必定是被有意設計出來的。而且,如果宇宙是被設計出來的,那就一定有一名設計者—論點或許就這樣開展下去。

(圖:freepik)
═════ ═════
❖ 誤判的總和:我們的心智如何被分數扭曲,並學會克服它
❖ Partial Truths:How Fractions Distort Our Thinking
❖ 詹姆斯.齊姆林 (James C. Zimring) /著

│ #誤判的總和 │ #調配得宜 │ #宇宙設計者 │

♫♪ ♩ 看魚仔在那游來游去,游來游去 ​ ♫♪ ♩​有的是魚類辦法藉助身體顏色來表達自我。除了體現物種之間的差異外,很多魚的身體色彩都在向同伴傳遞有關性別、年齡、生育狀態及心情的資訊。​牠們皮膚裡的色素細胞,包含類胡蘿蔔素和其他能呈現出黃...
28/10/2023

♫♪ ♩ 看魚仔在那游來游去,游來游去 ​ ♫♪ ♩

有的是魚類辦法藉助身體顏色來表達自我。
除了體現物種之間的差異外,很多魚的身體色彩都在向同伴傳遞有關性別、年齡、生育狀態及心情的資訊。

牠們皮膚裡的色素細胞,包含類胡蘿蔔素和其他能呈現出黃色、橘色、紅色等暖色的化合物。出現白色並不是因為色素缺失,而是白色素細胞5 裡的尿酸結晶及虹彩細胞裡的鳥嘌呤反射光線而成。綠色、藍色和紫色大部分是由魚皮和魚鱗中的結構形成,而且不同的厚度能夠呈現出不一樣的色彩。

想一想色彩斑斕的小丑魚(就像迪士尼動畫《海底總動員》中的尼莫),牠們身上的顏色在所有海葵魚中獨樹一幟,也明確地向其他魚類發出警告:
⌜最好別跟著我,小心我家的海葵用觸手狠狠地扎你!⌟

#游來游去的魚其實很忙
#魚什麼都知道
═════ ═════
❖魚,什麼都知道
❖作者∣強納森•巴爾科比

 #你不想記得我,那我也不想記得你我們都知道魚沒有記憶、沒有痛覺,但你相信魚是具有內在價值的獨立個體嗎?介紹魚的書很多,圖鑑更多,但沒有一本書去討論魚可能的意識、喜歡的事情與每種魚的特殊能力。本書首度嘗試以魚類感知的科學觀點、討論更多魚兒們...
24/10/2023

#你不想記得我,那我也不想記得你

我們都知道魚沒有記憶、沒有痛覺,但你相信魚是具有內在價值的獨立個體嗎?

介紹魚的書很多,圖鑑更多,但沒有一本書去討論魚可能的意識、喜歡的事情與每種魚的特殊能力。本書首度嘗試以魚類感知的科學觀點、討論更多魚兒們有趣的一面,展現魚這個物種的深刻內涵。就拿「情緒」來說,我們平常認知的情緒多是從臉部表情或行為來表現,但有沒有可能魚是從其他「硬體」透露可能的感受?

大部分時候,我們可能分不出來今天中午吃的魚跟昨天的魚有什麼不一樣。但透過此書,你將驚喜發覺,從來自水中的每一隻魚,其實都有各自的生命與身世。

#博客來選書推薦
#魚什麼都知道
#活動頁面在留言處

 #魚爸媽比你以為的更有愛 #原來魚爸爸承擔大部分的育兒工作呢​// 魚類看護的行為非常多樣,從保護受精卵、到幼魚出生後最脆弱的前幾週寸步不離。//​▋ ​ 魚類也會育兒?從產卵到孵育,魚爸媽比你以為的更有愛​在我8歲那年,老師播放了一部電...
22/10/2023

#魚爸媽比你以為的更有愛
#原來魚爸爸承擔大部分的育兒工作呢

// 魚類看護的行為非常多樣,從保護受精卵、到幼魚出生後最脆弱的前幾週寸步不離。//

▋ ​ 魚類也會育兒?從產卵到孵育,魚爸媽比你以為的更有愛

在我8歲那年,老師播放了一部電影給我們看,講述鮭魚長途跋涉、從海洋回到出生的溪流產卵而後死去的故事。老師讓我們寫電影觀後感,而我母親把我當年的作業保留至今。我在其中寫道:

〘 ​ 鮭魚必須產下許多卵。因為牠們天敵眾多,不然所有卵都會被吃光。幾週後,只有15個卵依然健在。一週後,魚苗長大了一些,可以認出牠們是鮭魚了。忽然,一個龐然大物向牠們游了過來,所有小魚都奮力游開想要逃生,但大部分還是被一條大狗魚給吃掉了。 〙

那部影片讓我認為魚類不會照顧自己的孩子。事實上,魚類的育兒行為至少獨立演化了22次。大約四分之一的魚類物種,也就是大約8千種魚會做出某種形式的看護後代行為。魚類看護的行為非常多樣,從保護受精卵、到幼魚出生後最脆弱的前幾週寸步不離。包括鯊魚在內的很多魚類都是胎生,也就是說會直接產下活的幼魚。有些鯊魚還有胎盤,能透過臍帶給發育中的胚胎輸送養分,直到牠們出生。

儘管有的魚類有哺乳動物的繁殖特徵,但牠們不會像哺乳動物一樣用乳汁餵養幼魚。但也有一些種類會產生能夠餵養後代的物質,最有名的就是盤麗魚。盤麗魚是一種原產於南美、經常能在水族館中見到的麗魚。盤麗魚會對發育中的幼魚悉心照料,盤麗魚父母會讓幾週大的孩子吃覆蓋在自己身體表面起保護作用的黏液。

════ 天下獨評.讀好書 ════
◎書摘全文:https://ppt.cc/fF41bx
❖魚,什麼都知道
❖作者 ∣ 強納森•巴爾科比

│ #魚什麼都知道 │ #獨評獨好書 │

事實上,魚類的育兒行為至少獨立演化了22次。大約四分之一的魚類物種,也就是大約8千種魚會做出某種形式的看護後代行為。魚類看護的行為非常多樣,從保護受精卵、到幼魚出生後最脆弱的前幾週寸步不離。包括鯊魚在內的...

 #專挑漂亮的數據及成功案例來支持自己的政績或藉以攻擊對手, #是政治攻防的常態。​▋ 看穿選舉偏誤!政治攻防起手式 專挑自己的好話講​〘 2012 年夏,時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和挑戰者羅姆尼(Mitt Romney)的總統選戰正火力全開。就...
20/10/2023

#專挑漂亮的數據及成功案例來支持自己的政績或藉以攻擊對手,
#是政治攻防的常態。

▋ 看穿選舉偏誤!
政治攻防起手式 專挑自己的好話講

〘 2012 年夏,時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和挑戰者羅姆尼(Mitt Romney)的總統選戰正火力全開。就跟任何總統大選一樣,各陣營都提出了大量關於自家候選人優點及對手缺點的主張。只要這些主張誠實而正當,就是妥當合宜的行為,因為把候選人擺在一處檢視,並讓他們針對政策和表現進行辯論,都是我們政治論述的一部分。然而,很遺憾地,典型的情況往往是兩邊都扭曲了資訊來支持自己這方的候選人。〙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華盛頓郵報》的「事實查核」專欄中,歐巴馬和羅姆尼得到的「小木偶分數」是一樣的。

在2012 年選戰中,就業是個主要議題。圖4.2,它根據美國勞工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資料,顯示了從2007 至2012 年的每月勞動力大小(也就是全職受雇人數,以千為單位)。看著這張圖,很容易就能發現以失業為一項主要驅動力的2008 年大衰退。2008 年1月1 日,通報了超過一.二一億個工作。兩年後的2010 年1 月,只通報了少於一.一一億個工作,在短短兩年內就消失了一千萬個工作。

歐巴馬評估自己在就業方面的政績時,聲稱「過去兩年裡創造了超過四百萬個工作」。相對地,羅姆尼在談到歐巴馬政績時聲稱「他並沒有創造工作」。在這些看似不相容的主張中,誰才是正確的?嚴格來說,兩邊都對。

羅姆尼是從2009 年1 月開始算,那時間基本上是歐巴馬上任時。

按照這樣將歐巴馬第一任任期整個含括來算的話,羅姆尼的主張就是正確的:2012 年夏天的工作比歐巴馬上任時少。相對地,歐巴馬是從2010 年3 月開始算起,也就是他就任一年多工作數量達到谷底的時候。

2012 年夏天的工作比2010 年3 月多了四百萬個。

有別於克魯茲在全球溫度距平進行的惡質扭曲資訊,人們至少可以針對歐巴馬和羅姆尼的情況提出一個哲學論點。為何歐巴馬要從2010 年3 月開始算起?這個嘛,可以主張說,不論歐巴馬總統實施了什麼政策,都沒辦法指望它立即生效:當歐巴馬上任時,經濟體失去工作的速度已經太快,以至於從那時候開始算不太公平。另一方面,羅姆尼說,如果我們要計算歐巴馬當總統對就業的影響,那就該從他宣誓就職時開始算,這其實也很公平:那都是在他的監督下進行的。

但比較可能的情況是,每個陣營選擇自己起始點的真正理由,都是因為結果對自己的候選人有利。

我們在本章中辨識出一種特定的扭曲資訊方式,符合了錯誤描述分數的形式。對任一種大量資訊來說,支持一個看法的資訊百分比都可以用分數來呈現(支持的證據/所有證據)。藉著選擇性地只呈現支持證據,並忽視其他證據,人就會扭曲分數,也就是在專挑好資料。

#總結

專挑好資料可用不同的方法達成。它可以是展現某些資料點而忽視其他資料點,好比說在多份不同的調查中只通報其中一部分。它也可以是只顯示特定時段,就像創造工作機會的例子那樣。專挑好資料可以是在一條範圍更廣的趨勢線中專挑兩個特定的時間點,這樣的話兩個時間點之間的差異就不會代表實際上的趨勢;克魯茲在全球暖化方面就是這麼操作。專挑好資料並不一定要產生一個跟實際情況相反的結論,它也可以用來誇大某件事發生的程度—也就是真正發生的情況並沒有到挑選過的資料所顯示的那種程度。

只要人有所選擇地呈現某些資料並漏掉其他資料,又沒有正當理由,且有著扭曲現實的意圖,那麼那人就是犯了專挑好資料的罪。

全文: https://ppt.cc/fzJaDx

═════ ═════
❖ 誤判的總和:我們的心智如何被分數扭曲,並學會克服它
❖ Partial Truths:How Fractions Distort Our Thinking
❖ 詹姆斯.齊姆林 (James C. Zimring) /著

│ #誤判的總和 │ #選舉偏誤 │ #書房嚴選 │ #政治攻防戰 │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華盛頓郵報》的「事實查核」專欄中,歐巴馬和羅姆尼得到的「小木偶分數」是一樣的。 在2012 年選戰中,就業是個主要議題。想想看圖4.2,它根據美國勞工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資料,顯示了從2007...

〘 ​ 對於我們之中有幸成為某民主政體活躍成員的人來說,如果不當一個見多識廣的公民(只要不看新聞或讀新聞就行了),好像就是怠忽職守。或許唯一能幫助我們的,就是花更多時間看新聞(而不是更少);但我們不該花三小時在特定新聞網上看同個節目,而是應...
17/10/2023

〘 ​ 對於我們之中有幸成為某民主政體活躍成員的人來說,如果不當一個見多識廣的公民(只要不看新聞或讀新聞就行了),好像就是怠忽職守。或許唯一能幫助我們的,就是花更多時間看新聞(而不是更少);但我們不該花三小時在特定新聞網上看同個節目,而是應該花一小時在三個不同的新聞網上。如果我們在各式各樣的同溫層裡花更多時間,或許可以重新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如果我們去找不同意見的人來討論問題並來回推理—不是那些會夸夸其談、只想要「贏」,而是好奇地嘗試學習並理解的人—那麼我們或許可以找回幾種幫助我們而非傷害我們的推理。 〙

或許我們可以藉由《 #誤判的總和》描述的所有機制,來習慣後設認知的技巧,好辨識出我們什麼時候錯誤感知了分數,以及別人什麼時候在操弄分數,並清理我們有錯的部分,或者找出我們遺漏的部分。如果沒有辦法的話,我們也可以減少對觀察結果和信念的信心,因為我們知道我們不曉得全貌,而且有可能把分數的一部分給弄錯了。


═════ ═════
❖ 誤判的總和:我們的心智如何被分數扭曲,並學會克服它
❖ Partial Truths:How Fractions Distort Our Thinking
❖ 詹姆斯.齊姆林 (James C. Zimring) /著

【📗知識搖籃:《叢林》】 ▉ 熱帶叢林,有暗也有光      ▹文 /  #黃貞祥〘 熱帶森林塑造了地球的大氣、水循環和土壤,甚至影響了第一批開花植物和四足陸地動物的起源。〙羅勃茲在《叢林》概述了森林面臨的氣候變遷、生物滅絕、森林砍伐和森林...
16/10/2023

【📗知識搖籃:《叢林》】
▉ 熱帶叢林,有暗也有光
▹文 / #黃貞祥

〘 熱帶森林塑造了地球的大氣、水循環和土壤,甚至影響了第一批開花植物和四足陸地動物的起源。〙
羅勃茲在《叢林》概述了森林面臨的氣候變遷、生物滅絕、森林砍伐和森林野火等日益嚴重的威脅,並主張身為消費者的我們都有責任,如果再不拯救熱帶森林,氣候災難、糧食不足、經濟崩潰、政治動盪、難民潮和流行病爆發可能很快隨之而來。屆時,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再置身事外!

書評全文|https://lihi3.cc/pQNwR
--------------
▹書名:《叢林:關於地球生命與人類文明的大歷史》
▹作者:派區克・羅勃茲(Patrick Roberts)
▹譯者:吳國慶

#科學人 #好書推薦
#書評 #科普 #知識搖籃
#叢林

〖 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 〗🗨貓貓表示:「讀完可以參透牠們的心思了吧!」​🗨魚們:「 °。°。°。°。°。。°。𓆜𓆝𓆞𓆟🐡」​📍「喵嗚~~我什麼都知道。」​═════ ═════❖魚,什麼都知道❖作者∣強納森•巴爾科比 #魚什麼都...
13/10/2023

〖 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 〗

🗨貓貓表示:「讀完可以參透牠們的心思了吧!」

🗨魚們:「 °。°。°。°。°。。°。𓆜𓆝𓆞𓆟🐡」

📍「喵嗚~~我什麼都知道。」

═════ ═════
❖魚,什麼都知道
❖作者∣強納森•巴爾科比
#魚什麼都知道
#博客來10月選書

 #誤判的總和〘  人一生中被閃電打到兩次的可能性是九百萬分之一。因為地球上有七十九億人,所以(至少)會有八百三十三人一生被閃電打到兩次。〙​▊ 錯把有可能當成看來不可能:誤判分子​事件看起來越不可能,真的發生時就越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也越讓...
12/10/2023

#誤判的總和
〘 人一生中被閃電打到兩次的可能性是九百萬分之一。因為地球上有七十九億人,所以(至少)會有八百三十三人一生被閃電打到兩次。〙

▊ 錯把有可能當成看來不可能:誤判分子

事件看起來越不可能,真的發生時就越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也越讓我們覺得自己有必要解釋為何發生。這很合道理。如果世界沒根據我們理解的規則行事,或許是我們誤解了規則。我們的專注力應該要被吸引至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上,因為我們試圖瞭解矛盾便產生了新知識。

有時候看來不可能的事情,其實非常有可能發生。這方面有個著名例子會在玩彩券時出現(即彩券謬誤)。人們都已很清楚瞭解,任何一個個人都非常難中彩券頭獎。舉例來說,任一張威力球彩券(Powerball,本章要分析的那種彩券)中頭獎的機率是1/292,000,000。 也因此,得主會如此受到矚目。他們在哪裡買的彩券?他們買彩券前有沒有給人算過命,或者他們有沒有展現特異功能的經歷?他們在買彩券前是否進行過任何特殊儀式?試著解釋這樣一種不可能的事件怎麼會發生,是人的天性。如果我們能辨識出一個理由,那麼瞭解它,或許也將幫我們贏得彩券頭獎。

彩券謬誤並不只限於好事發生,也有人替壞事尋求解釋。有些人曾被閃電打中一次以上,這看起來實在很難接受是隨機發生。一定有些原因。難免有人會推測那人或許有某些怪異的突變吸電體質,或者他們身上攜帶特定金屬,或者體內有鈦製人工器官。或者他們被一股神祕力量所詛咒,或者上帝拋棄了他們。

可以把彩券謬誤當成一種「錯把某機率當成別的機率」來瞭解,又或者延續我們第一部的主題,可以當成「錯把某分數當成另一個」來瞭解。我們可以把贏得頭獎的可能性表現成分數(1/292,000,000),分子是中獎的那組號碼,而分母是所有可能的號碼組合。謬誤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我們往往只留意有那張頭獎彩券的那一個人。然而,他不是唯一一個玩彩券的人,而且那張彩券也不是唯一的一張彩券。

任一次的開獎有多少張彩券被買走?實際數字並不一定,因為累積獎金變高時會賣出更多彩券;然而一般來說,一次開獎時大約會賣出三億張彩券。當然,因為可能的數字組合只有二.九二億組,所以一定有些彩券的號碼相同。此外,如果每個可能的組合都有人買的話,那麼每次開獎就一定會有某個誰贏走頭獎。現實中,大約50% 的抽獎會有頭獎得主產生;因此我們可以推論,平均來說人們每次買了一.四六億個不同的號碼組合。

當然,新聞不會提供所有沒得獎者的名單。你能想像每周有著同樣的頭條:「299,999,999 人再度槓龜!」(http://xn--www-dh2er3gr9cb48b.thisweeksloosers.com/)。
不,新聞只會告訴我們有一名得主,有時還告訴你得主是誰。

當我們自問「那個人中獎的可能性是多大?」時,我們其實問了錯的問題,並提到了錯的分數。那人中獎的可能性是1/292,000,000。單憑偶然的話,那人應該要連買彩券買二百八十萬七千六百九十二年才會一次頭獎(假設每週開獎兩次的話)。我們應該要問的是「任一個人中獎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機率的計算中,這件事或另一件事發生的機會,是兩個個別機率的加總。所以,如果沒有同號彩券的話,且只有一個人在玩彩券,那麼出現頭獎得主的機率就是1/292,000,000。如果有兩個人玩,產生一個得主的機率就是2/292,000,000。如果有一千人在玩,那機率就是000/292,000,000。[9] 一旦我們想到人們總共買了一.四六億組不同的號碼,那麼分數的頂部(分子)就變得極大,而總有某個人會中頭獎的可能性就相當高。當我們為了某人中頭獎的事實而驚嘆時,我們其實是錯把不對的分數(1/292,000,000)當成真實的分數(真實情況其實是146,000,000/292,000,000)—也就是說,我們誤判了分數。看似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其實相當有可能發生。人類會犯這種錯的傾向,和第二章描述過的可得性捷思法有關。對我們的心智來說,只有中頭獎的人「可得」,沒中的眾多人們全都碰不到。

與其相似的是,人一生中被閃電打到兩次的可能性是九百萬分之一。因為地球上有七十九億人,所以(至少)會有八百三十三人一生被閃電打到兩次。 就跟彩券的例子一樣,我們只會去關注那些被閃電打到的人,而沒有去考慮有多少人從沒被打到。就像彩券一樣,分開來看不管是誰都不太可能贏得威力球頭獎,然而光看買彩券的人數,就曉得不太可能開了好幾期還沒人中頭獎。同樣地,分開來看不管是誰都不太可能被閃電打到兩次,但查看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曉得完全沒人被打到兩次的可能性比沒人中頭獎的可能性還低。

所以,當我們對於「某人中頭獎」或「被閃電打到兩次」這種奇聞感到困惑時,我們其實是在試著解釋為什麼一個很可能發生的事情發生了,而那根本不需要解釋。世界的規則正如我們所瞭解的那樣運作,但我們卻錯把很有可能當成幾乎不可能。

#有時候看來不可能的事情
#其實非常有可能發生
═════ ═════
❖誤判的總和:我們的心智如何被分數扭曲,並學會克服它
❖詹姆斯.齊姆林
❖唐澄暐 / 譯
#誠品書店10月選書

〘 假使人學魚一樣的跳躍也能得到快樂,    那麼假期過後的慵懶症候群應該可以解除一大半了吧!〙 #跳躍使魚快樂?如果駕著氣泡對魚來說是件樂事,那麼牠們是否也會以跳躍來尋開心呢?如果你有過泛舟、垂釣或在湖畔河邊觀鳥的經驗,那很可能見過魚躍出...
11/10/2023

〘 假使人學魚一樣的跳躍也能得到快樂,
那麼假期過後的慵懶症候群應該可以解除一大半了吧!〙

#跳躍使魚快樂?

如果駕著氣泡對魚來說是件樂事,那麼牠們是否也會以跳躍來尋開心呢?

如果你有過泛舟、垂釣或在湖畔河邊觀鳥的經驗,那很可能見過魚躍出水面的場景。我自己就見過很多次。根據平均律,這種事往往發生在我朝著另一方向看的時候,而我將目光轉回時恰好只看到一絲水花。偶爾,我也能幸運看到魚的身軀,比如我就曾見過30 公分長的大魚和2.5 公分左右的小魚,牠們躍出水面的高度超過自己的體長。

當然,魚類為了躲避捕食者,走投無路時也會主動從水中跳起。而海豚恰好會利用魚類這種行為,圍成一圈,捕食半空中驚慌失措的魚。但正如人類也會為了好玩或出於害怕而全力奔跑一樣,不同的情緒也可能會促使魚兒躍出水面。蝠鱝會讓自己龐大的軀體(寬達5 公尺,重達1 公噸)向上躍出3 公尺再落回水面發出巨大聲響,這種行為並不是出於恐懼。世界上有十種已知的蝠鱝,牠們的空中絕技給自己贏得了「飛毯」的稱號。蝠鱝還會成百上千地集結成群,一起躍出水面。(見彩圖頁,蝠鱝)牠們在躍出水面時大多算好了要以肚皮朝下的姿勢落回水面,但有時也會向前空翻、以背部入水。雄性看上去是這種行為的發起者,因此有人推測這可能是一種求愛行為。其他科學家認為,這也有可能是為了除掉寄生蟲。

不過,不管這種行為的目的是什麼,我都覺得蝠鱝這麼做時非常開心。

═════ ═════
❖魚,什麼都知道:一窺我們水中夥伴的內在生活
❖ Partial Truths:How Fractions Distort Our Thinking
❖作者∣強納森•巴爾科比 Jonathan Balcombe
博客來10月選書

❤
10/10/2023

 #魚的心智世界⚪⚪子非魚,焉知魚之樂?⚪⚪這是一本翻開書頁,就會被引領進入一個全新世界的書!有趣的是,這個新世界從來都在人類的左右,提供食物、參與娛樂、創造產業,支持經濟……,幾乎和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卻從來都沒人在意過。這是個什麼...
09/10/2023

#魚的心智世界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這是一本翻開書頁,就會被引領進入一個全新世界的書!有趣的是,這個新世界從來都在人類的左右,提供食物、參與娛樂、創造產業,支持經濟……,幾乎和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卻從來都沒人在意過。這是個什麼樣的地方?──魚的心智世界。

魚類比人早了5億年出現在地球上,牠們生活和演化的空間,就算只用平面的面積來計算,比陸地上生物也大了兩倍多(海洋:陸地=70%:30%),何況海洋的平均深度有3,680公尺,都是牠們的生存活動領域,因此有更寬廣的演化機會;從輩分上來講,牠們還是所有四足動物的祖先,這麼淵遠流長的生物,難道會只是一般人們心目中「水裡游的食物」或「水族缸中的寵物」嗎?

在翻開此書,接受巴爾科比教授(本書作者,著名的動物行為學者)提點之前,好像還真的是如此!儘管之前坊間已有許許多多和魚類相關的書籍:科學上有身體構造和生態研究,科普上有各式的圖鑑和介紹,娛樂上有釣魚和水族寵物的專書,產業上有漁撈和水產養殖的研發,不過請仔細想想,我們真的進入魚類世界了嗎?!

這讓我汗顏不已,年輕時正是為了想要瞭解和父親釣魚時「水底下的魚都是在做些什麼」,才將台大動物系漁業生物組填為第一志願而投身這個領域的,沒想到忙忙碌碌了半輩子,居然都只在科學、產學、環保這些「以人類思考為中心的主觀立場」中打轉,從來沒有能進入魚類的心靈世界,真正體會牠們在「想什麼?做什麼?」。

那魚兒的「心智世界」究竟是什麼呢?莊子與惠子的「子非魚,焉知魚之樂」雖留下一個千古辯題,巴爾科比教授卻逐步用科學、實證和邏輯,一步一步地為讀者描繪出魚類的認知圖像。

他先從視覺開始,說明魚類不但看的比人類更廣、更細,而且還有形象以外的推演、判斷,也會跟人類一樣產生錯覺。然後介紹牠們的聽覺、嗅覺和味覺,以及在心靈感知世界中更高層的偏好和學習能力,譬如喜歡古典音樂還是浪漫藍調?有沒有辦法記住迷宮或回家的路?結論當然是「沒問題」,甚至還有身體被觸碰撫摸後的「快感」反應呢!

確認了這些和人類相似,對外界變化的神經感知構造、記憶及選擇行為的證據後,作者又進入魚類有沒有個體特有知覺與主觀意識的探討。一連串的實驗及例證顯示,魚類會有從緊張到愉悅的情緒反應,牠們也會自尋快樂的遊戲、湊熱鬧和惡作劇,這些都不是我們平常以為低等動物的反射動作,而是多重思考後的結果。

#魚類也有複雜的思考嗎?

經過了許多觀察和實驗,證實魚和高等動物一樣,在接受外界刺激後,能判斷、認知、學習、記憶、好惡,進而在遇到困難時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在情況變化後,還有改變方法的能力;其中包括了使用工具(沒看到書中的例子,還真不敢相信!),以及判斷做事情選擇先後順序的思維。

讀到這裡,讓人不得不承認魚類基本上已具備一個人的多層次心智水準了!於是巴爾科比教授又將對牠的解析提升到「社交」層次,這已經是團體互動的位階!結果不知應該是「出乎意料」、還是「不出所料」?魚可以認得魚群中誰是誰,每一條魚都有不同的個性和相處的方式,並且和周遭的同伴──同種或異種──形成共同的生活型態,進而產生合作、民主、維持和平、欺騙等群體文化的現象。

魚還是魚嗎?還是牠們只是和人類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的「外星人」,只是我們從來沒有嘗試去瞭解他們,自始至終不過忙著欺壓和掠奪「非吾族類」的其他物種而已?難怪史蒂芬.霍金(著名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在人生晚期想讓世人知道:不要隨便和外星人接觸,他們很可能只會將人類視為低等物種而忙著殖民地球!

回歸理性的層面,這種點狀連結的推論還是太過跳躍思考,在善意的主觀敘述下失之武斷(有沒有和部分環保議題似曾相似的感覺?)。其實在書中巴爾科比教授仍不時提醒讀者,現今各類生物在行為、思考,甚至於社交作法上的雷同性,都源自於牠們在各自演化的過程中受到不同環境的塑造,以至於造就了現今的各種結構、器官、行為以及潛力(如:思考、學習、群體互利、使用工具……),並沒有誰優誰劣,誰比較厲害,誰比較笨的問題。別忘了人類本身也不過是從猿猴經過同樣過程演變出來的產物之一!因此他說:「人類根據自身能力定義了智力,但這概念對我們自己來說都有些狹隘」,而提倡「多元智慧」的概念──例如腦容量有限、沒有四肢的魚在海洋世界中的表現,遠比靈長類更好而且永續──這應該是人類在自以為是、為所欲為的宰制地球時,需要深切體認並自我反省的課題。

或許這才是作者寫這本書時,從頭到尾,貫穿全冊想傳達的精神。

文中也描述了許多魚類的特殊求愛、交配、養育子女,甚至托嬰的行為,將他們一生每一個環節所擁有的智慧做了完整的呈現。不過在增廣見聞,增長知識之餘,真正令人悚然心驚的,卻是書頭書尾「人類出現後」對魚類和海洋生物的獵殺。這個部分我無意多說,因為許多環保團體和動物保護人士早已苦口婆心、呼籲多年,但還是希望引用書中幾個平常少見的數字,讓人們可以對自己的欲望,有所節制。

全世界每年商業撈捕1億噸的魚,如果一條算1台斤重(約0.6公斤),那麼一年就會有1,660億隻魚被人類抓起來,這還不算捕撈時所誤殺、成千上萬的其他的海洋生物。那水產養殖會不會好一點呢?自2014年起,人工養殖的魚產量已超過自然捕撈量了。答案是「不會」,因為每養1公斤的肉食性魚(石斑、鮭魚、鱸魚、大比目魚……),直接、間接需要2至5公斤的「餌料魚」,牠們就是來自那1,660億隻被捕撈的魚,只是食物轉換效率反而比人類直接食用撈捕的魚更低數十倍而已。與此同時,養殖造成環境汙染和疾病的代價,例如書中所寫的尼加拉瓜湖中箱網養殖會產生相當於3,700萬隻雞糞便的有機汙染物,對水域的自然生態系和也會利用湖水的其他野生動物與人們,都將造成極大的衝擊。

如果人都不吃魚或利用魚了,那會是個什麼情況?我也沒有解方,或許這顆「藍色星球」上各物種間生態的持續運作和興旺,永遠需要「有智慧」地拿捏一個「平衡點」。但在寫這篇推薦序的過程中,四十七年前(1976年)自己剛開始從事台灣全島水肺型海洋生態調查時,輕輕滑入那個從來沒有人類進入過的清澈海底世界,周遭熙來攘往、五彩繽紛的魚兒完全無視於我的出現,自由自在過著平靜的生活、不驚不懼地做著想做的事,那個畫面,揮之不去,令人神往。

📍 #推薦文 方力行 海洋生物博物館 創建館長
台灣珊瑚礁學會 創會理事長
═════ ═════
❖魚,什麼都知道:一窺我們水中夥伴的內在生活
❖ Partial Truths:How Fractions Distort Our Thinking
❖作者∣強納森•巴爾科比 Jonathan Balcombe
博客來10月選書

 #確認偏誤是一種程序⬜⬜確認偏誤是無心之過,對於自利一無所知⬜⬜對人類行為和思考的分析揭露了各式各樣的偏誤。我們的一般對話,常包含許多對於種族、宗教、年齡、性別、族群和性偏好(以及其他多種)偏誤的擔心。偏見和歧視這類用詞,常用來指涉這類偏...
07/10/2023

#確認偏誤是一種程序

⬜⬜確認偏誤是無心之過,對於自利一無所知⬜⬜

對人類行為和思考的分析揭露了各式各樣的偏誤。
我們的一般對話,常包含許多對於種族、宗教、年齡、性別、族群和性偏好(以及其他多種)偏誤的擔心。偏見和歧視這類用詞,常用來指涉這類偏誤。然而,確認偏誤的本質打從根本就不一樣。確認偏誤並非一種信念。確認偏誤是種程序,我們藉著這種程序來強化我們的信念――任何信念都行,而不去管那信念的源由或正確性。

我們最初的信念來自幾個不同源頭(我們觀察到的事物、我們閱讀的內容、別人跟我們說的事、我們夢到的事物、我們推理的事物、直覺以及心念一動)。我們活著就會有持續不斷的經驗,而它們有可能會符合我們的信念(也可能不會)。人可能會以為人類會根據持續不斷的經驗來調整自己的信念,但有了確認偏誤,我們反而會根據我們的信念來調整我們的經驗。因此,不論信念的起源為何,確認偏誤幾乎是所有信念能夠維持下去的關鍵。

═════ ═════
❖ #誤判的總和:我們的心智如何被分數扭曲,並學會克服它
❖ Partial Truths:How Fractions Distort Our Thinking
❖詹姆斯.齊姆林 James C. Zimring
❖唐澄暐 / 譯
誠品書店 10月選書

 #翻轉我們過去對於魚一廂情願的認知⚪⚪「 再過三年,我就知道魚在想什麼了……」  ⚪⚪這些年,我經常接待一些重要的來賓,在我們經營的觀光工廠分享有關友善釣魚與海洋教育的議題,其中包括海洋垃圾越來越嚴重,急需正視並從根本減少塑膠使用量開始做...
05/10/2023

#翻轉我們過去對於魚一廂情願的認知

⚪⚪「 再過三年,我就知道魚在想什麼了……」 ⚪⚪

這些年,我經常接待一些重要的來賓,在我們經營的觀光工廠分享有關友善釣魚與海洋教育的議題,其中包括海洋垃圾越來越嚴重,急需正視並從根本減少塑膠使用量開始做起,以及釣魚活動――這個目前全世界最受歡迎的休閒活動。我總是用人類思考的角度,敘述一段又一段在釣魚過程中與魚鬥智、鬥力的精彩過程,特別是用路亞釣法,如何引誘魚兒上鉤並成功釣起這條魚,然後拍照,最後把魚兒放回到水裡。

可是,每次結尾前我都會這麼說:「雖然,我們嘗試用各種假餌成功釣到魚,無論是鐵板、塑膠或是橡膠材質,有些是用形體、有些是靠味道、也有透過顏色、或是如鱗片的反光來引誘魚,藉由成功的結果來解釋所使用假餌與魚之間的認知關係,但實際上因為我不是魚,無法證明我們所看到的事實就是魚真正的反應。」

我想到布萊德彼特主演的《大河戀》電影中,當他釣起巨大鱒魚時對父親和哥哥說的一段話,「再過三年,我就知道魚在想什麼了……」當時我只覺得這僅是電影台詞,人又如何知道魚在想什麼呢?

我也會用釣魚來比喻做生意一樣,釣餌並非盲投,需事先選好釣點(市場),確立目標魚(客群),準備好適合的釣具(行銷工具),到了定點、找到目標、將餌拋出,如果魚兒順利上鉤,表示行銷策略奏效,接下來過程中所運用的技巧,以及面對困難所堅持的毅力與體力,都是最後能把這條魚釣了上來(完成交易)的必要條件,這就是一個成功的業務推廣。看來,我們常常習慣把「魚」擬人化,就像動畫裡會說話的魚一樣,除了形體是魚,無論語言、思考、視角,都是從人類的觀點出發,就像披著魚皮的人一樣罷了。我曾經懷疑這個現象,魚不應該只是一個簡單行為的軀體,在水裡四處游走、隨波逐流,可是我沒有證據。

我很高興能為《魚,什麼都知道》這本書來推薦並先睹為快,過去我看過一些有關認識魚的書,多半是在外型、物種及分布上的介紹,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針對魚的五感進行所謂的研究,這本書所描述的各種魚的感受,恰好翻轉我們過去對於魚一廂情願的認知。

雖然這是一本科普書,內容卻引用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閱讀起來更貼近我們的生活日常,從書中獲取的不僅是知識,也增進人與魚之間溝通的能力,尤其是對於熱愛釣魚的朋友們,可以從書中瞭解魚的行為與思考,來增進自己釣魚的技能,也因為知道魚的各種感覺,所以更能重視對魚的保護。我希望更多的人來閱讀這本書,因為瞭解,才能珍惜,特別是我們生長的台灣這個島嶼,四面臨海,海洋生物與我們密不可分,這也是為何我一直關心海洋環境的議題,並持續透過社會教育的方式來改變人們的觀念,讓我們一起守護海洋、永續資源。

📍 #推薦文 吳德利
寶熊漁樂碼頭 觀光工廠 館長
中華民國觀光工廠促進協會 理事

〘寶熊漁樂碼頭簡介:
寶熊漁樂碼頭位於台中市潭子區,是世界第三大釣具品牌OKUMA所設立的釣具觀光工廠,也是全台唯一釣魚主題園區,設立核心目標是為推展友善釣魚活動,認識海洋文化與環境教育,宣導減塑減碳的具體作為等。〙
═════ ═════
❖魚,什麼都知道:一窺我們水中夥伴的內在生活
❖ Partial Truths:How Fractions Distort Our Thinking
❖作者∣強納森•巴爾科比 Jonathan Balcombe
❖蕭夢、趙靜文 / 譯
博客來10月選書

 #魚什麼都知道⚪⚪比起看到在餐桌上,我更想看牠們活著的樣子⚪⚪如果你也跟我一樣,自認是個熱愛海洋活動的「海人」,想必我們在海邊學習到的第一課,就是拜大海為師。提到大海,也不得不提到我們潛水人下水的理由――去海裡看魚。一開始我對魚的評價是「...
02/10/2023

#魚什麼都知道

⚪⚪比起看到在餐桌上,我更想看牠們活著的樣子⚪⚪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自認是個熱愛海洋活動的「海人」,想必我們在海邊學習到的第一課,就是拜大海為師。提到大海,也不得不提到我們潛水人下水的理由――去海裡看魚。

一開始我對魚的評價是「好看、好玩又好吃」。我們喜歡在水下與魚群互動,也像搜集圖鑑一樣,致力尋找尚未看過的魚種。潛水人時常不惜舟車勞頓,橫跨半個地球到某個海域,只為了一睹某些魚種的風采。但也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我們花費無數精力與時間才能看到的魚種,時常會出現在台灣的漁市場,後來我們才會開玩笑地說:「在台灣想看魚?去市場最多。」

隨著潛水經驗的累積,與大海為伍的時間增加,和水下物種們也建立了更多深厚的情感。我慢慢認同,比起看到他們在餐桌上,我更想看他們活著的樣子。因為正如本書所說,我們深刻體會到魚並非沒有感覺、沒有記憶的物種。

如果你也享受看魚的樂趣,相信這本書能給我們帶來更多對於水生動物不一樣的見解。當然,如果你願意,一定要學會潛水,才能親眼觀察這些令人著迷的生物們!

📍推薦文: #洋流
Youtuber「跟著洋流去玩水Ocean Is To Dive For」

═════ ═════
〘 巴爾科比對魚類世界進行了令人愉快、驚訝、有時甚至可怕的探索,文筆清晰、幽默,並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以及他熱情的故事講述,可能會永久改變人們對寵物金魚或沙丁魚罐頭的看法。——莎拉•·卡特羅爾,《貨架意識》 〙

❖魚,什麼都知道:一窺我們水中夥伴的內在生活
❖ Partial Truths:How Fractions Distort Our Thinking
❖作者∣強納森•巴爾科比 Jonathan Balcombe
❖蕭夢、趙靜文 / 譯
博客來10月選書

 #牠們跟我們沒有不一樣 #認識在水裡生活的牠們 在所有脊椎動物中,魚類對人類來說是最陌生的。牠們很少有可觀測的面部表情,總是靜默無聲,和其他呼吸空氣的動物相比,更容易被人類忽略。魚類在人類文化中的定位通常體現為以下兩個相互交叉的層面:可以...
30/09/2023

#牠們跟我們沒有不一樣
#認識在水裡生活的牠們
 
在所有脊椎動物中,魚類對人類來說是最陌生的。牠們很少有可觀測的面部表情,總是靜默無聲,和其他呼吸空氣的動物相比,更容易被人類忽略。魚類在人類文化中的定位通常體現為以下兩個相互交叉的層面:可以捕撈、可以吃。在人們看來,垂釣不僅是良性的,還是美好生活的象徵。廣告中常會無緣無故出現垂釣的畫面,甚至美國最受歡迎的電影公司夢工廠的標誌,就是一個拿著釣竿的湯姆式男孩。或許你也曾碰過一些自詡為素食主義者的人也會吃魚。在他們看來,吃鱈魚和吃黃瓜在道德上似乎沒什麼差異。

為什麼我們容易將魚排除在人類的道德關注圈之外呢?首先,魚是「冷血的」――但這樣一種外行說法並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我想不通體內是否有調節體溫的機制,與生物體的道德地位之間有什麼關係?但不管怎麼說,大部分魚類的血液並不總是冷的。魚是變溫動物,牠們的體溫受到外界因素,尤其是其生活水域水溫的影響。生活在溫暖熱帶水域的魚,體溫相對較高;相對地,生活在寒冷深海地區或兩極地區的魚(事實上也是大部分魚類),體溫就會處於冰凍的邊緣......閱讀更多➤
 
════ ════
❖ 魚,什麼都知道:一窺我們水中夥伴的內在生活
❖ What a Fish Knows: The Inner Lives of Our Underwater Cousins
❖ 強納森•巴爾科比 (Jonathan Balcombe) /著
❖博客來網路書店10月選書,9/27網路書店預購中,10/4號正式上市

 #你知道魚也有複雜的思考嗎? #魚真的只有三秒記憶嗎?════ 十月.新書 ════❖ 魚,什麼都知道:一窺我們水中夥伴的內在生活❖ What a Fish Knows: The Inner Lives of Our Underwater...
28/09/2023

#你知道魚也有複雜的思考嗎?
#魚真的只有三秒記憶嗎?

════ 十月.新書 ════
❖ 魚,什麼都知道:一窺我們水中夥伴的內在生活
❖ What a Fish Knows: The Inner Lives of Our Underwater Cousins
❖ 強納森•巴爾科比 (Jonathan Balcombe) /著

╔════════════╗
★博客來10月選書★
改變我們對水生夥伴的看法——包括你家水族箱的金魚在內。
◎ #博客來獨家贈送明信片珍藏套組3款◎
╚════════════╝

★★ 紐約時報暢銷書 ★★
★★ 入圍2017年PEN / E.O.威爾遜科學寫作獎 ★★
★★ 2016年十部最佳科普書之一 ★★
★★ 《自然》最佳科學精選之一 ★★

在所有脊椎動物中,我們對魚類最陌生。
因為牠們總是面無表情、靜默無聲,眼神呆滯……
但其實魚的智商很高、能感知快樂與孤獨、認得餵食的人、
有思想、有個性、懂合作、會社交,甚至會欺騙和討好…
 
魚,比你所想像得更聰明、內在生活更活躍,
牠們被人類過度撈捕、殘酷對待的困境,也更該被正視。

──

魚會思考嗎?魚真的有三秒記憶嗎?魚能認出水面上方凝視牠們的人類嗎?在《魚,什麼都知道》一書中,打破迷思的動物行為學家巴爾科比(Jonathan Balcombe)解決了這些問題以及更多問題,帶領我們深入海底、穿過溪流河口,來到水族館玻璃的另一邊,揭示魚類令人驚訝的能力。

儘管魚類有三萬多種,比所有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總和還多,但我們卻很少考慮魚是否會思考,如何感受和行為等問題。巴爾科比顛覆了我們對魚的看法,將牠們描繪成有感情、有意識,並且具社會性的動物,甚至還是具有個性的獨立存在——換句話說,牠們很像我們。

《魚,什麼都知道》運用最新的科學知識,以全新視角展示這些非凡生物的驚人多樣性和美麗。魚會進行複雜的求偶儀式,並與淺灘夥伴建立終生的聯繫。牠們還會計畫、合作狩獵、使用工具、討好、互相欺騙,並懲罰不法之徒。我們以為魚類過著原始又冷冰冰的生活——只把牠視為食物鏈上被我們消費的位置、會大量產卵和總是毫無目的的漫遊得低等生物。但是正如巴爾科比所證明的,事實要比人們想像得豐富太多、複雜太多,值得寫出一本最宏大的故事。

巴爾科比寫出了世界各地魚類愛好者和科學家的突破性發現,思考了自己與魚類的關係,並研究了魚類獲得關於自己棲地(從淺潮池到海洋最深處)知識的迷人方式。

《魚,什麼都知道》充滿溫暖的見解和令人興奮的發現,對我們與魚類的關係做出了深思熟慮的思考,並鼓勵我們對這種在地球上日益瀕危的海洋生物,採取更開明的看法。《魚,什麼都知道》將永遠改變我們對水生夥伴的看法——包括你家水族箱的金魚在內。

【專文推薦】
✓方力行 ◎ 海洋生物博物館創建館長、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吳德利 ◎ 寶熊漁樂碼頭觀光工廠館長
洋流 ◎ Youtuber「跟著洋流去玩水Ocean Is To Dive For」

【聯合推薦】
✓張東君 ◎ 科普作家

【各界讚譽】

▹很多書都告訴我,我對於與我共享這星球的大多數生物有多麼無知,但沒有一本比強納森的《魚,什麼都知道》更讓我謙卑的。
——科妮莉亞•芬克,《觀察家報》

▹從魚類角度對世界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巴爾科比舉出許多令人信服的案例,證明魚類知道的東西非常多。
——伊麗莎白•科爾伯特,《紐約書評》

▹《魚,什麼都知道》會讓你感到謙卑、激動和震驚。強納森在每一頁都給出啟示,呈現令人瞠目結舌的研究和故事,這些故事將重塑我們對這些在三億年前就在地球生活、最多樣化、最成功的動物的理解和同情心。讀完本書,你將無法否認魚熱愛牠們自己的生命,就像我們熱愛我們的生命一樣,而且牠們也有生動的情感,既聰明和有意識。太棒了!
——西•蒙哥馬利,《章魚之魂》作者,國家圖書獎入圍作品

▹巴爾科比提出一個有說服力的論點。他以直截了當且輕鬆的風格寫作,透過一系列引人入勝的軼事和科學發現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這些發現說明了魚類行為的複雜性和創造力……帶給人數十個啟發。
——艾倫•德奎羅斯,《華爾街日報》

▹我讀過最有啟發性的書……《魚,什麼都知道》將改變你看待魚類及其世界的方式。
——瑪麗亞潘•賈瓦哈拉爾博士,《赫芬頓郵報》

▹巴爾科比觸動了我的神經。
——Renée E. D’Aoust,《洛杉磯書評》

▹一本美麗之書……我們與魚的相似處比表面上看起來得多上太多。
——大衛•格魯伯,Ideas.TED.com(「今年夏天你該讀什麼?」)

▹正如動物行為學家巴爾科比在這本引人入勝的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樣,突破性的進展揭示了複雜的魚類行為。巴爾科比的行文從魚的知覺、認知,滑向魚類如何使用工具使用,然後停在像是比目魚的眼部移動史、以及蝦虎魚記憶潮間帶地形的能力等神祕奇蹟中,太令人驚嘆
——芭芭拉•基澤,《自然》

▹巴爾科比描述了魚類的認知和感覺,以及牠們的社會結構和繁殖方法,借鑒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實驗和研究。在一個不怎麼樣的作家手中,知識含金量可能會讀者負荷不了。但巴爾科比的文字生動清晰,句式簡潔,讀來過癮、沒有負擔。
——尤金•林登,美國學者

▹對魚類生活的觀察令人大開眼界。
——克里斯托弗•哈特,《泰晤士報》(倫敦)

▹生活在對人類來說陌生環境中的魚類,一直以來讓科學家無法跨越這道鴻溝,讓我們更瞭解牠們。然而,巴爾科比在他的新書《魚,什麼都知道》中填補了這一空白,讓我們發現我們與我們的水中兄弟並沒有那麼不同。
——約瑟林•林德,《紐約郵報》

▹《魚,什麼都知道》肯定讓釣魚者在拿起魚竿時感到不安,思考是否還有其他方式與這些奇妙的動物互動……也許我們該多尊重我們的水生親戚。
——本•戈德法布,Hakai 雜誌

▹巴爾科比對魚類世界進行了令人愉快、驚訝、有時甚至可怕的探索,文筆清晰、幽默,並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以及他熱情的故事講述,可能會永久改變人們對寵物金魚或沙丁魚罐頭的看法。
——莎拉•·卡特羅爾,《貨架意識》

▹太棒了。這本精彩的書讓魚類獲得了正確被看待的視角。
——戴夫•德威特,食品歷史學家

▹我原以為我對魚類已經很瞭解了,然後我閱讀了《魚,什麼都知道》,我才知道我對魚類的瞭解更多了!這本書揭示了地球上數以萬億計的魚類許多令人驚奇的事情,看完一定會加深你對我們長著鰭的同伴的欣賞,這些聰明的陌生人與我們共享世界。
——卡爾•薩芬娜,《超越言語》一書的作者

▹根據最新研究,《魚,什麼都知道》對魚類的社會、心理和情感生活進行了一次令人大開眼界的導覽。誰知道魚會使用工具、欣賞音樂、陷入與我們相同的錯視、參與合作狩獵和進行變態的性行為?巴爾科比的書是絕佳的科普作品,會讓你大吃一驚。
——哈爾•赫爾佐格,《有些我們愛,有些我們恨,有些我們吃》的作者

▹《魚,什麼都知道》是一本令人愉快的書,所有那些認為魚類,尤其海洋中的小型居民,是簡單、原始的生物的人都應該讀一讀。巴爾科比對魚類行為的生動描述有堅實的科學支持。這是一本很棒的讀物。
——海洋保護主義者、彼得•本奇利海洋獎聯合創始人溫迪•本奇利

▹魚類受到了極大的誤解和嚴重誹謗。現在,巴爾科比在《魚,什麼都知道》一書中,利用最新的科學知識全面介紹了魚類。您將瞭解到魚類具有獨特的個性、能體驗廣泛的情感、會形成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並且是出色的父母。事實上,這本具前瞻性且期待已久的書,是與我們共享美麗星球的迷人動物重新建立連結的重要著作
——馬克•貝科夫,《動物的情感生活》一書的作者

▹《魚,什麼都知道》是我讀過關於魚類的最好的書。巴爾科比的這本鼓舞人心的書充滿了引人入勝的軼事和幽默,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感人至深的魚類生活之旅。巴爾科姆雄辯、具說服力、可讀性極強的傑作傳達了一個明確信息:魚類值得我們更多尊重、照顧和保護。
——克里斯•帕爾默,《野外射擊》和《野生動物電影製片人的自白》的作者


════ 作者簡介 ════
#強納森• #巴爾科比 (Jonathan Balcombe)

美國著名動物行為學家。他的著作包括《第二天性》、《歡樂方舟》,以及紐約時報暢銷書《魚,什麼都知道》,該書現已有十五種語言版本。曾擔任BBC、國家地理頻道,以及多部紀錄片的解說員,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自然》等報刊雜誌供稿。

他在維里迪斯研究院和人道協會大學教授動物感知課程,住在安大略省貝爾維爾,閒暇時間喜歡騎單車、烘焙、賞鳥、聽巴哈,並嘗試認識住家附近的松鼠。
參訪巴爾科比的網站,請前往:www.jonathan-balcombe.com
 
▹魚類專有名稱審訂∣力新科技顧問有限公司
 
═════ ═════
★ 魚,什麼都知道:一窺我們水中夥伴的內在生活
★博客來10月選書 // 【 #博客來獨家明信片珍藏套組】
★ 9/27網路書店開始預購,10/04全通路正式上市!
★ 紙本與電子書均有出版
 
│ #魚類│ #科普│ #海洋│ #水族│ #浮潛│ #水生│

《#誤判的總和》將會思考兩個基本問題。首先,我們要如何真正深入瞭解自己會犯哪些種類的錯,以及那些錯誤如何影響我們的內在思考以及我們對外在世界的知覺?為了闡明人類思考的特性,本書會專注於分數(fraction)的概念,來探討各種人類錯誤背後的...
27/09/2023

《#誤判的總和》將會思考兩個基本問題。
首先,我們要如何真正深入瞭解自己會犯哪些種類的錯,以及那些錯誤如何影響我們的內在思考以及我們對外在世界的知覺?為了闡明人類思考的特性,本書會專注於分數(fraction)的概念,來探討各種人類錯誤背後的基本形式。

接著,如果人類在認知上真的那麼充滿瑕疵,如果我們的觀察不正確,如果我們沒採用邏輯思考,那麼人類在使用推理思考來製造工具、解決問題、開發先進科技,且基本上接管了整個世界時是那麼有效率,又該如何解釋呢?

先把人類進步是好是壞的爭辯—亦即我們究竟是朝著某個值得讚美的結果邁進,還是只在摧毀世界和彼此—擱一邊,我們很難去否認人類的技術已大幅進展,並解決了許多極為複雜的難題。這麼容易出錯的認知,怎麼有辦法達成這樣的任務?難道認知心理學全弄錯
了,還是說我們能找到別的原因?

═════ ═════
❖ 誤判的總和:我們的心智如何被分數扭曲,並學會克服它
❖ Partial Truths:How Fractions Distort Our Thinking
❖ 詹姆斯.齊姆林 (James C. Zimring) /著

❖誠品書店10月選書
🔖#今天上市!

 #人為什麼總是判斷失誤? #我們都需要懂得分辨語言和數字的細微差異和把戲════ 十月.新書 ════❖ 誤判的總和:我們的心智如何被分數扭曲,並學會克服它❖ Partial Truths:How Fractions Distort Ou...
26/09/2023

#人為什麼總是判斷失誤?
#我們都需要懂得分辨語言和數字的細微差異和把戲

════ 十月.新書 ════
❖ 誤判的總和:我們的心智如何被分數扭曲,並學會克服它
❖ Partial Truths:How Fractions Distort Our Thinking
❖ 詹姆斯.齊姆林 (James C. Zimring) /著

╔════════════╗
▸誠品書店10月選書
★大數據時代,給想要識讀數字的人★
不用懂數學也能避開隨著人天性而來的各種認知偏誤,能讓自己變聰明。
╚════════════╝

人為什麼總是判斷失誤?
 
看穿選舉、商業、科學等領域的心智偏誤,
你會被別人誤導,也會被自己誤導。
無論是數字或言語,只要加一點或減一點,就會徹底改變結果。
 
在我們的偏見即將讓我們做出錯誤決定之前,
我們都需要懂得分辨語言和數字的細微差異,和把戲

──

一家速食連鎖店曾經為了與麥當勞1/4磅重的漢堡一較高下,推出1/3磅重的漢堡,最後卻因消費者認為1/3磅小於1/4磅 (因為3小於4) 而以失敗收場。此外,一連串玩「龍與地下城」的青少年自殺事件引起家長和媒體的恐慌,認為D&D導致青少年自殺——而事實上,青少年D&D玩家自殺的比例遠低於全國青少年自殺的平均數。

《誤判的總和》一書廣泛研究人類活動中的各種認知偏誤,發現其中絕大多數是以分數的形式存在,透過人們不擅長分數來改變基數 (分母) 或個別案例 (分子) ,人的認知很容易被誤導而犯下許多錯誤。舉例來說,你想過以下問題嗎?
 
•為什麼兩位政治人物都使用了正確的數據,卻提出立場完全相反的主張?
•死於空難的風險遠低於死於車禍,人們為何依然覺得開車比坐飛機安全?
•在美國,少數族裔被警察殺死的機率較高,但這等於種族歧視嗎?
•《聖經密碼》能幫我們一探未來?其實《白鯨記》也可以!
•讀心術者如何利用人們對機率的錯覺猜中人們的心思?
•有人一生中被閃電打到兩次,其實並不稀奇?
 
這些問題乍看直截了當,其實每一個都以分數形式存在,並為我們的心智設下陷阱。然而,我們是如何以及為何不斷落入這些陷阱的?

本書作者齊姆林 (James C. Zimring) 認為,人類大腦常犯下的許多錯誤可歸結為對分數的誤解。我們看到大量本質上為分數形式的統計數據,如百分比、機率、頻率和比例時,往往傾向於誤解其意義;也因此,心懷不軌的人會透過選擇性地呈現數據或扭曲信息來操縱我們;也有些時候,馬虎的溝通者會無意中忽略關鍵訊息而誤導我們;更多時候,我們會自欺欺人,犯了錯只能怪自己。然而現代生活不太可能不遇到或不運用這些概念,因此熟悉分數形式的問題,並探討分數如何運作以及我們如何理解或誤解分數,對我們來說就很重要了!

本書結合認知心理學的關鍵科學研究與現實生活範例,幫助讀者發現從政治到刑事司法系統、從戰爭到科學、從商業戰略到新時代宗教、在到自然世界,總是在日常訊息中潛伏著的種種偏誤。作者舉出各個領域中可能存在的混淆形式或錯誤描述,讓我們能看穿在政治人物、警察、廣告商、科學家的主張中潛藏的分數和偏誤類型,如:可得性捷思、確認偏誤、專挑好資料、首位效應、檢察官謬誤、倖存者偏誤、從眾偏誤、機會效應、人擇原理等等……。

儘管違反直覺,齊姆林還探討了這些缺陷能使我們受益的原因,強調個人錯誤可能有利於集體解決問題,也讓我們一窺演化的力量。

 
【推薦人】

洪裕宏 ◎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所榮譽教授
彭甫堅 ◎數學咖啡館社團創辦人、臺中市立中港高級中學教師
賴以威 ◎臺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
謝伯讓 ◎認知神經科學/腦科學家

【各界讚譽】

▸「在這部精彩的著作中,齊姆林帶領讀者進入某種因數盲而導致的人類推理經典錯誤的偵探故事中。從糟糕的社會政策到流行病,再到恐怖主義,他展示了人類的決策如何經常出錯。不過,我喜歡這本書不是因為它讓我們瞭解我們都會犯錯,還告訴我們為什麼會這樣。作者以相當有見地且具可讀性的方式介紹了人類思維的複雜演化。若你喜歡康納曼的《快思慢想》,你也會喜歡這本書。
——李•麥金太爾,《如何與科學否認者交談》的作者

▸齊姆林以分數的簡單概念,富洞察力地探討了從認知心理學到新時代信仰、再到政治誤解的各種各樣問題。思慮周全、範圍廣泛。
——約翰•艾倫•保羅斯(John Allen Paulos),《數學家讀報》和《數學家》作者

▸在本書中,齊姆林提供了有趣和具啟發性的視角,看我們是如何誤解並扭曲構成我們傳統智慧基礎的數字和數據。
——大衛•茨威格,《隱形:無情自我推銷時代匿名工作的力量》的作者

▸齊姆林介紹了人類認知在處理數字、機率、風險和評估證據時的各種失敗方式。他以清晰的文字闡明了政治家如何利用我們的認知缺陷、數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誤導我們,以及這些如何作用在種族化刑事司法、戰爭販子和公眾的科學信仰等重要社會議題上。
—— 凱林•歐康諾(Cailin O'Connor),《錯誤信息時代:錯誤信念如何傳播》一書的作者

▸數字在齊姆林手中變得不再抽象。我在這本書的每一頁中都學到了令人著迷和啟發性的東西——關於政治、社會政策、經濟、文化選擇、刑事司法等等。
——盧貝特,《審訊民族志:證據為何重要》的作者

▸這是一本需要仔細閱讀、然後放在辦公桌上的書。至少在我們的偏見即將讓我們做出錯誤決定或愚蠢投票之前,我們都需要這樣的幫助。
——福布斯

▸這本書很容易閱讀,有有趣的例子,並且不需要數學。這本書應該是所有人的必讀書目。
――Choice

════ 作者簡介 ════
#詹姆斯.齊姆林 (James C. Zimring)

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的Thomas W. Tillack實驗病理學教授。著有《科學是什麼以及如何運作》(2019)一書的作者。
 
═════ ═════
★ 誤判的總和:我們的心智如何被分數扭曲,並學會克服它
★ 9/27全通路正式上市
★誠品書店10月選書 !
★ 紙本與電子書均有出版
 
│ #數學│ #誤判│ #誤導│ #分數│ #大數據│ #心理學│

 #十月很精彩    #鷹出版兩本好書即將上市  #誠品選書    《誤判的總和:我們的心智如何被分數扭曲,並學會克服它》 #博客來選書    《魚,什麼都知道 :一窺我們水中夥伴的內在生活》再等一會兒^^
24/09/2023

#十月很精彩
#鷹出版兩本好書即將上市

#誠品選書 《誤判的總和:我們的心智如何被分數扭曲,並學會克服它》

#博客來選書 《魚,什麼都知道 :一窺我們水中夥伴的內在生活》

再等一會兒^^

一家速食連鎖店曾經為了與麥當勞1/4磅重的漢堡一較高下,推出1/3磅重的漢堡,最後卻因消費者認為1/3磅小於1/4磅 (因為3小於4) 而以失敗收場。 齊姆林 (James C. Zimring) 認為,人類大腦常犯下的許多錯誤可歸結為對分...
23/09/2023

一家速食連鎖店曾經為了與麥當勞1/4磅重的漢堡一較高下,推出1/3磅重的漢堡,最後卻因消費者認為1/3磅小於1/4磅 (因為3小於4) 而以失敗收場。
 
齊姆林 (James C. Zimring) 認為,人類大腦常犯下的許多錯誤可歸結為對分數的誤解。我們看到大量本質上為分數形式的統計數據,如百分比、機率、頻率和比例時,往往傾向於誤解其意義;也因此,心懷不軌的人會透過選擇性地呈現數據或扭曲信息來操縱我們;也有些時候,馬虎的溝通者會無意中忽略關鍵訊息而誤導我們;更多時候,我們會自欺欺人,犯了錯只能怪自己。
 
《#誤判的總和》一書廣泛研究人類活動中的各種認知偏誤,發現其中絕大多數是以分數的形式存在,透過人們不擅長分數來改變基數 (分母) 或個別案例 (分子) ,人的認知很容易被誤導而犯下許多錯誤。儘管違反直覺,齊姆林還探討了這些缺陷能使我們受益的原因,強調個人錯誤可能有利於集體解決問題,也讓我們一窺演化的力量。

╔════════════╗

「在這部精彩的著作中,齊姆林帶領讀者進入某種因數盲而導致的人類推理經典錯誤的偵探故事中。從糟糕的社會政策到流行病,再到恐怖主義,他展示了人類的決策如何經常出錯。不過,我喜歡這本書不是因為它讓我們瞭解我們都會犯錯,還告訴我們為什麼會這樣。作者以相當有見地且具可讀性的方式介紹了人類思維的複雜演化。若你喜歡康納曼的《快思慢想》,你也會喜歡這本書。

——李•麥金太爾,《如何與科學否認者交談》的作者
╚════════════╝

═════ ═════
10月新書 : 9/27 即將上市
❖ #誤判的總和:我們的心智如何被分數扭曲,並學會克服它
❖ Partial Truths:How Fractions Distort Our Thinking
❖ 詹姆斯.齊姆林(James C. Zimring)
https://ppt.cc/fMbyPx

 #魚的記憶有幾秒? 〘魚,比你所想像得更聰明、內在生活更活躍,〙這本書會讓你感到謙卑、激動和震驚。強納森在每一頁都給出啟示,呈現令人瞠目結舌的研究和故事,這些故事將重塑我們對這些在三億年前就在地球生活、最多樣化、最成功的動物的理解和同情心...
22/09/2023

#魚的記憶有幾秒?

〘魚,比你所想像得更聰明、內在生活更活躍,〙

這本書會讓你感到謙卑、激動和震驚。
強納森在每一頁都給出啟示,呈現令人瞠目結舌的研究和故事,這些故事將重塑我們對這些在三億年前就在地球生活、最多樣化、最成功的動物的理解和同情心。讀完本書,你將無法否認魚熱愛牠們自己的生命,就像我們熱愛我們的生命一樣,而且牠們也有生動的情感,既聰明和有意識。太棒了!
————西•蒙哥馬利,《章魚之魂》作者,國家圖書獎入圍作品

❖魚,什麼都知道:一窺我們水中夥伴的內在生活
❖ Partial Truths:How Fractions Distort Our Thinking
❖作者∣強納森•巴爾科比 Jonathan Balcombe

#10月的第二本新書即將上市
#再等等我們

💟博客來書店10月選書

 #我們的心智如何根據既有信念來評估證據?〘人為什麼總是判斷失誤?〙「這部精彩的著作中,齊姆林帶領讀者進入某種因數盲而導致的人類推理經典錯誤的偵探故事中。從糟糕的社會政策到流行病,再到恐怖主義,他展示了人類的決策如何經常出錯。不過,我喜歡這...
15/09/2023

#我們的心智如何根據既有信念來評估證據?

〘人為什麼總是判斷失誤?〙

「這部精彩的著作中,齊姆林帶領讀者進入某種因數盲而導致的人類推理經典錯誤的偵探故事中。從糟糕的社會政策到流行病,再到恐怖主義,他展示了人類的決策如何經常出錯。不過,我喜歡這本書不是因為它讓我們瞭解我們都會犯錯,還告訴我們為什麼會這樣。作者以相當有見地且具可讀性的方式介紹了人類思維的複雜演化。若你喜歡康納曼的《快思慢想》,你也會喜歡這本書。
————李•麥金太爾,《如何與科學否認者交談》的作者

❖ #誤判的總和:我們的心智如何被分數扭曲,並學會克服它
❖ Partial Truths:How Fractions Distort Our Thinking
❖詹姆斯.齊姆林 James C. Zimring
❖唐澄暐 / 譯

#10月即將上市
#再等等我們

💟誠品書店10月選書

 #歷史上的今天 2008年9月10日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是一座位於瑞士日內瓦近郊、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對撞型粒子加速器,開始試運轉,且成功地維持了兩質子束在軌道中運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設施。也成為了2008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這...
10/09/2023

#歷史上的今天
 
2008年9月10日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是一座位於瑞士日內瓦近郊、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對撞型粒子加速器,開始試運轉,且成功地維持了兩質子束在軌道中運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設施。
也成為了2008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這個獎項大至宇宙天文,小至中子粒子,每個世代的得獎者皆有其特色,反映著近代物理學的歷史和演進。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們,長年關注的領域,涵蓋凝聚態、核物理、天文宇宙學,乃至於技術突破與材料的創新,與生活息息相關:
2000年的半導體集成電路(IC)。
2009年頒發的光纖與感光耦合元件(CCD)。
2015年開始運行的重力波雷射干涉儀(LIGO),開啟了黑洞與重力波天文學的新時代。
2017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給證實重力波存在的萊納.魏斯(Rainer Weiss)、巴里.巴利許(Barry Barish)和基普.索恩(Kip Thorne)。
2020年則頒給約六十年前就提出黑洞形成理論的潘洛斯(Roger Penrose)與較近的近黑洞觀測研究。

有許多師出諾貝爾獎大師門下,透過《21世紀諾貝爾物理獎2001-2021》能一窺得獎者或特立獨行的研究風格,或平易近人的為人處事一面,更神遊於他們治學的風範和精神。

https://ppt.cc/f6h9fx

#諾貝爾獎

 #科學帶你重新思考世界樣貌青春愛讀書   ▶ https://ppt.cc/f45Fqx ❖形狀:資訊、生物、策略、民主和所有事物背後隱藏的幾何學❖Shape: The Hidden Geometry of Information, Bi...
04/09/2023

#科學帶你重新思考世界樣貌
青春愛讀書 ▶ https://ppt.cc/f45Fqx
 
❖形狀:資訊、生物、策略、民主和所有事物背後隱藏的幾何學
❖Shape: The Hidden Geometry of Information, Biology, Strategy, Democracy, and Everything Else
❖ 喬丹.艾倫伯格(Jordan Ellenberg) /著
 
流行病的傳播、美國式民主政治、人工智能...等都可以用幾何學來解答。
此時此刻,幾何學正在隨著人工智能,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面向,重新塑造我們居住的城市成為新興的幾何學都市。且讓我們#穿透表面現象,#看穿事物內在形狀,#從而瞭解事物背後的運作。

═════ ═════

❖越簡單越強大:奧坎的剃刀如何釋放科學並塑造宇宙
❖LIFE IS SIMPLE: How Ockham’s Razor Set Science Free and Shapes the Universe
❖約翰喬伊•麥克法登 (JohnJoe McFadden) /著
 

#假設最少的解釋,#往往最接近真理

簡約原則所擁有的顛覆力量,摧毀了多餘的假設,催生了我們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它透過自然史及人類起源的再鑄過程,作者將帶領我們重新認識自身及世界,看見複雜事物背後的真理,並正確知曉奧坎的剃刀的偉大及重要性。
│ #謝哲青| #青書開箱| #青春愛讀書
│ #科學│ #求知│ #思考│ #邏輯│

 #海洋世界裡的牠們遇上了人類... #海風下的故事請你來一起閱讀  ▊  #拖網 一哩外,馬蹄灘的另一邊,鯖魚隊發現水中有一種奇異的攪動,是牠們在港灣或更早的生命中未曾經驗的。這振動像是沉沉的砰然重擊,沿著牠們敏感的側腹傳來。不像是水擊岩...
30/08/2023

#海洋世界裡的牠們遇上了人類...
#海風下的故事請你來一起閱讀
  
▊ #拖網

一哩外,馬蹄灘的另一邊,鯖魚隊發現水中有一種奇異的攪動,是牠們在港灣或更早的生命中未曾經驗的。這振動像是沉沉的砰然重擊,沿著牠們敏感的側腹傳來。不像是水擊岩壁,不像是浪激潮峰,但幼鯖在牠的經驗裡尋不出更接近的情況。

攪動愈來愈激烈,一小隊鱈魚匆匆而來,朝淺灘外緣游去。

其他的魚,先是一條一條、然後是一小隊一小隊,紛紛都來了:蝙蝠似的大刺魟、黑線鱈、岩鱈、比目魚、大比目,全朝著海溝邊游去,逃離那攪動的中心。

一個巨大、黑沉,活像巨型怪魚的東西,前端整個是一個張開的大口,出現在海中。一看到這圓錐形的網,原本被那震動和魚群嚇呆了的鯖魚隊,突然整體一致行動,扭轉身,穿透漸清漸白的水,把淺灘那幽暗奇特的世界拋在腦後,回到牠們所屬的表層海域。

至於淺灘的魚呢,牠們沒有這樣的本能,引導牠們逃向陽光充裕的水層。拖網拖過馬蹄灘,網住幾千磅可吃的魚,也網住好多好多海星、明蝦、螃蟹、蛤貝、海參,以及白沙蠶。

裂岩上的那條老巨鱈,在拖網正前方移動。拖網這東西,老鱈見過不止一次──不止一百次了。網的巨口緊跟在他身後,收口的纜繩直伸出水面,伸向網上方一千呎高處的一艘船。

鱈魚笨重的身軀在海底輕快地游著,眼見前方的水色變深,表示深溝就要到了,也就是他所居住的、深溝上方的裂隙已在眼前。拖網的網口磨擦到他的尾鰭,他奮起全身之力,一躍而下那一片藍色空無,正正落在二十呎下的突出裂岩上。

老鱈穿過海帶搖擺的棕色葉片間,感覺到身下岩片的光滑表面。電光石火間,拖網刮過海溝邊緣,跌落深溝之水去了。

═════ ═════
❖海風下(2023年經典版)
❖Under the Sea Wind
❖瑞秋.卡森(Rachel L. Carson) /著

 #周末分享 ▋NASA拍到發光問號狀物體 專家:可能是星系碰撞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宇宙的故事,可以從世界知名物理學家作者布萊恩•葛林的《眺望時間的盡頭》記錄了宇宙壯麗探索紀實,論述我們面對這片無垠浩瀚如何投身追尋意義。他以高度清晰的文字,溫...
19/08/2023

#周末分享

▋NASA拍到發光問號狀物體 專家:可能是星系碰撞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宇宙的故事,可以從世界知名物理學家作者布萊恩•葛林的《眺望時間的盡頭》記錄了宇宙壯麗探索紀實,論述我們面對這片無垠浩瀚如何投身追尋意義。

他以高度清晰的文字,溫柔熨貼地梳理古往今來哲人、詩人、科學家,針對每一個過程想要理解的嘗試,書中含括各種理論和視角,揉捏成宇宙科學大歷史的高明書寫。從粒子到行星,從意識到創造力,從物質到意義,葛林讓我們所有人都能掌握並品賞我們在宇宙中轉瞬即逝,卻也精緻之極的須臾時光。
 
https://ppt.cc/foUSYx

Address

Xinbei
231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鷹 出版 Eagle Publishing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Category


Other Publishers in Xinbei

Sho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