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

漢聲 漢聲創立於1970年,為台灣重要民間藝術文化、兒童圖書出版者。
商品事項?

“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下冒出的蘑菇”—福建土樓奇觀晨霧散盡,溫暖陽光下,幾座土樓像大地龐偉的雕塑般,凸顯了出來,煥發出民居建築特有的溫暖和生命力。土樓是中國南方的山中傳奇,有人感歎它們像“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下冒出的蘑菇”,更有學者讚美土樓“來...
09/08/2023

“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下冒出的蘑菇”—福建土樓奇觀

晨霧散盡,溫暖陽光下,幾座土樓像大地龐偉的雕塑般,凸顯了出來,煥發出民居建築特有的溫暖和生命力。

土樓是中國南方的山中傳奇,有人感歎它們像“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下冒出的蘑菇”,更有學者讚美土樓“來自泥土,回歸泥土”。

現代人習慣了鋼筋水泥建築,而土樓運用未經煆燒的生夯土建造,來得更自然,更令人感動。

夯土造屋,早在殷商時代就有。夯土牆或土坯牆在南北方的傳統小型民居中運用也很廣泛,但往往只是作為圍護結構,真正承重的是木構架——即使土牆倒了,房子也不會塌。

土樓就不同了,它是用夯土牆承重(有時結合木構架共同承重)。在其多樣形式中,數量多,又具代表性的有三種,即 #五鳳樓、 #方樓 和 #圓樓。

▶️五鳳樓:五鳳樓是前後三堂、左右兩橫的府第式住宅,是在北方四合院基礎上結合地方特點產生的形式。
👉三堂,是指在建築群的中軸線上,分佈有下堂、中堂和後堂。三個堂屋與兩側的廂房圍出前後兩個天井,組成三進的四合院。
👉兩橫,又稱兩落,是三堂兩側的橫屋,總體呈後高前低的迭落狀——前面低層橫屋用作族中子弟的學堂或待客的場所;往後逐漸加高到三四層,作為家族中輩分較低者的住所。三堂與兩橫由橫向連廊聯繫。
👉五鳳樓的佈局,三堂逐漸升高,兩橫左右烘托,整個建築群對稱嚴謹,秩序井然,最高的主樓是家長的住居,樓前是曬坪和半圓形魚池,正是封建禮教在居住建築中的形象寫照。

▶️方樓與圓樓
👉方樓俗稱“四角樓”,高達十幾米的厚實土牆,上部開幾排小小的窗洞,二三十米甚至七八十米麵寬巨大的體量上面,蓋著巨大出簷的屋頂,樓底部只開一個小小的門洞。方樓外觀龐大、宏偉,卻又極其封閉,就像牢不可破的城堡。
👉圓樓即環形的土樓,當地人稱“圓寨”,是福建土樓中最奇特的形式。
其奇一在“圓”字。世界這麼大,這種全圓形的建築只在福建南部一個小範圍內才有。二在“樓”字,直徑小的十七八米,大的80多米,甚至近150米,高2到5層,規模之大,可謂世界傳統住宅的奇觀。
👉無論方樓還是圓樓,一般只有一個入口大門。正對門廳、在中軸線盡頭的樓下佈置祖堂;較大的土樓在祖堂前又圍出一個內天井,這裡是全樓的中心,是進行各種禮儀的場所。

▶️土樓的演變
土樓之所以在福建南部誕生,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防衛。

自唐代陳元光平“南蠻”以來,1000多年,這一帶一直是戰亂頻生之地。不僅是漢人與原住土著抗爭,地方起義與朝廷對立,乃至於山區之間猛獸、盜賊侵犯,都使地方居民不得不注重住居的防衛功能。

高大堅實的土樓可以聚居、屯糧,土樓中間往往還打有水井,能夠長期禦敵自保,因此成為當地居民最理想的住宅。

歷史上,土樓也經五鳳樓到方樓,再到圓樓的演變過程。這一過程也是住居的防衛性逐步加強,結構構造趨於簡單,屋頂形式不斷簡化的過程。

漢聲《福建土樓》的一手資料是建築學家—黃漢民先生所建。黃漢民生生,1943年生於福建福州,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專業,現任福建省建築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築師,專注於福建傳統民居和福建土樓的研究。

🎉即日起至8/31日止,購買-漢聲鄉土建築系列 贈送 漢聲筆記本 :https://bit.ly/3YpokOL

#漢聲雜誌 #建築 #黃漢民

06/07/2023

《開心2》新書分享會│同步直播

感謝熱烈支持,《開心2》新書分享會,現場活動報名已額滿了,想讓更多朋友也能參與,同步加開臉書直播,歡迎大家線上觀看喔,也可以在線上提問,將請李鴻源老師在現場回覆大家,謝謝!

✅日期:2023/07/07 (五) 20:00~21:30
✅線上直播時間:2023/07/07(五)19:55開始
直播連結:https://fb.me/e/OeD8ikh2

7月7日(五)晚上,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系  #李鴻源 教授,將與您分享《開心》2中,記載的宇宙的  #全息訊息, #修行的心法, #待人處事 及  #領導統御 的方法,歡迎參加,不要錯過唷!免費報名:https://bit.ly/3NcP...
15/06/2023

7月7日(五)晚上,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系 #李鴻源 教授,
將與您分享《開心》2中,記載的宇宙的 #全息訊息, #修行的心法, #待人處事 及 #領導統御 的方法,歡迎參加,不要錯過唷!

免費報名:https://bit.ly/3NcPD9E

研究水利工程的李鴻源教授,深深被沈默老師的思想所吸引~沈默認為宇宙是全息的,從原子、細胞、個人、社會、國家、地球、太陽系到宇宙,都是由相似的規律在支配及制約著,認清楚小系統的運行準則,即可窺知宇宙運行...

《道德正經》漢聲雜誌這次能與呂尚教授合作出版《道德正經》的機緣,來自李鴻源教授。李鴻源教授是水利專家,曾讀過數種不同作者所闡述的道德經,但總覺得有許多牽強甚至矛盾之處。這本《道德正經》是呂尚教授仔細比對了通行本的道德經、馬王堆漢墓帛書版本,...
14/03/2023

《道德正經》

漢聲雜誌這次能與呂尚教授合作出版《道德正經》的機緣,來自李鴻源教授。

李鴻源教授是水利專家,曾讀過數種不同作者所闡述的道德經,但總覺得有許多牽強甚至矛盾之處。

這本《道德正經》是呂尚教授仔細比對了通行本的道德經、馬王堆漢墓帛書版本,及郭店楚墓竹簡版本、北大西漢竹簡,並參考各家相關研究之後,還原了道德經的原貌並整理成書。不但釐清了過去許多不明及矛盾之處,同時透過閩南語的朗頌,更掌握了過去很少被提及的音韻及河洛話的語法。李教授認為,本書一掃道德經被誤解為出世、清靜無為的刻板印象,還原它具有的積極入世精神。

之所以命名《道德正經》,一是因為源於老子的道德經,而正字之意為導正、補正、修正,是根據並綜合出土古版本,比對通行本內容,針對相異之處提出看法。這些相異處,早已為老子研究學者認同、討論,只是一般讀者尚未知曉,所以本書是第一次將學者論點納入的通俗版本,目的是讓更多人輕鬆讀懂老子,認識老子思想,從而實踐老子。

小編推薦大家,可以先從《德經》開始研讀喔。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德為人之本,道為天之本,先厚植自身,再運籌天下。

漢聲巷:https://bit.ly/429jias
博客來:https://bit.ly/407DS9x

道德經很深奧嗎⁉️幾乎所有人一說到《 #道德經》,大家都會湧起「很深奧」的感覺。問題出在哪裡?事實上,老子的原文根本不深奧,也不是什麼高深的哲學,而是非常淺顯易懂的以「德」與「道」二字來闡述  #做人做事 與  #治國方略。《道德正經》作者...
09/03/2023

道德經很深奧嗎⁉️

幾乎所有人一說到《 #道德經》,大家都會湧起「很深奧」的感覺。問題出在哪裡?
事實上,老子的原文根本不深奧,也不是什麼高深的哲學,而是非常淺顯易懂的以「德」與「道」二字來闡述 #做人做事 與 #治國方略。

《道德正經》作者 #呂尚 ( #呂應鐘) 教授,花了二年多時間,研究、整理比對各版的 #老子思想,最終出版了這本《道德正經》。

這部書有二個空前的特色:
1️⃣將楚簡、帛書甲本乙本、西漢竹簡、通行本等版本做一則一則一句一句的並列比對,還原老子原文,方便大家研究各版本的異同。
2️⃣首先提出用中原河洛話來唸誦老子文句,體會音韻之優雅。粵語、上海話、客家話、閩南話、台灣話中也保留很多河洛古音,會唸的讀者可以試試。

呂尚 教授說:「做人處事以德為本。企業經營以德為基。治理國家以德為心。道生之德畜之。尊道貴德方為人之本,若無之則亂矣反矣滅矣。」邀請您一同領略!

《道德正經》這是一本直譯、淺白,
你一定讀得懂的老子道德經
親近古代經典的最佳通俗讀本
熟讀老子思想,或想瞭解的讀者,絶不能錯過!

新書上市85折 :https://hanshenggifts.com/product/daodejing/

《 V-10五人@臺南-莊靈、黃永松、郭英聲、林柏樑、劉振祥 攝影展 》 展期|2023.02.18(六)- 04.15(六)周日及國定假日休館地點|國立成功大學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成大藝坊 (光...
18/02/2023

《 V-10五人@臺南-莊靈、黃永松、郭英聲、林柏樑、劉振祥 攝影展 》
展期|2023.02.18(六)- 04.15(六)周日及國定假日休館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成大藝坊 (光復校區)
策展人| #莊靈、 #王雅倫
參展人| #莊靈、 #黃永松、 #郭英聲、 #林柏樑、 #劉振祥

有臺灣影壇資深偶像團體之稱的「V-10 視覺藝術群」(Group Visual-10)成軍於二十世紀七O年代初期,是臺灣最早的一個跨領域藝術創作的團體,這群攝影家也走出了臺灣藝術第一波的藝術自主性。當時世界進入一個變動的現代新思潮,世界美術在歷經工業革命與無情的兩次大戰後,由西方引進的以文學為首,乃至擴及各個領域的前衛嶄新年代,其主張即是:「試驗、摸索、創造的藝術形式和風格。」六O年代末,臺灣面臨政治與經濟的困境,當時的社會籠罩在沉重的壓力下,然而在文化藝術的領域裡卻醞釀一股不安、想要踰越當時社會典範與衝破困境的力量。由於受到國外新興文藝思潮的影響,於是在對影像藝術有共同的理想和自我期許下,有感於以辦展覽來推動新影像理念之必要,『V-10視覺藝術群』便因此而成立。

#攝影 #台南 #展覽

誠摯的歡迎您 ~~~

《 V-10五人@臺南-莊靈、黃永松、郭英聲、林柏樑、劉振祥 攝影展 》

展期|2023.02.18(六)- 04.15(六)周日及國定假日休館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成大藝坊 (光復校區)

開幕|2023.02.18(六)14:00 (欲駕車入校園請於警衛室換證)

策展人| #莊靈、 #王雅倫

參展人| #莊靈、 #黃永松、 #郭英聲、 #林柏樑、 #劉振祥

————————————————————————
又見 V-10

有臺灣影壇資深偶像團體之稱的「V-10 視覺藝術群」(Group Visual-10)成軍於二十世紀七O年代初期,是臺灣最早的一個跨領域藝術創作的團體,這群攝影家也走出了臺灣藝術第一波的藝術自主性。當時世界進入一個變動的現代新思潮,世界美術在歷經工業革命與無情的兩次大戰後,由西方引進的以文學為首,乃至擴及各個領域的前衛嶄新年代,其主張即是:「試驗、摸索、創造的藝術形式和風格。」六O年代末,臺灣面臨政治與經濟的困境,當時的社會籠罩在沉重的壓力下,然而在文化藝術的領域裡卻醞釀一股不安、想要踰越當時社會典範與衝破困境的力量。由於受到國外新興文藝思潮的影響,於是在對影像藝術有共同的理想和自我期許下,有感於以辦展覽來推動新影像理念之必要,『V-10視覺藝術群』便因此而成立。

一九六九年「現代攝影九人展」,為臺灣攝影界開啓了新的內涵與風貌。一九七O年「現代攝影三人展」;一九七一年,來自不同藝術領域的十位藝術家(美術設計、攝影、繪畫、報刊編輯、電視新聞和電影攝影):胡永、張國雄、龍思良、莊 靈、凌明聲、謝震基、張照堂、周棟國、葉政良與郭英聲,組成了V-10。儘管每次參與人員均有些許變化,「沒有儀式的自由組合」,但展出內容不論是否抗拒現實性均為當時社會與文化界帶來極大的震撼。一九七六年「 76大展」於臺北「美國新聞處」舉辦第三次聯展;而漢聲雜誌(ECHO)中文版也宣告問世,第一期就是由黄永松策劃主編的攝影專輯。一九八三年「'83臺北」 聯展,有幾位不能參加,但增加了新夥伴林柏樑與劉振祥。「'86 逍遙遊」是V-10在 八O年代的最後一次展出。二OO三年八月,睽別十七年後的V-10以「又見 V-10」的面貌再次出現於臺灣影界,於北美館展現他們二十餘年的創作累積。

蘇珊.宋塔(Susan Sontag)曾說「我們可能透過敘事去了解,但卻憑著攝影去記憶」。原本號稱二OO三年「又見 V-10」是此團體最後一次聯展,沒想到二O二三年剛開春,成大有幸迎來V-10五人展@臺南攝影展。五十年是一段不算短的歲月,睽別五十年再相聚,雖然只剩約半數成員仍在創作,但熱情不減。然而驀然回首,才驚覺發現,三十年、五十年來時代與社會的演變何其快速?而影像藝術的表現潮流與科技的發展變化又是何其巨大?在今日藝術漸漸走進虛擬數位世界的同時,竟發現V-10視覺藝術群仍在創作,「為藝術而藝術」成為抗拒物化的精神庇護所。V-10 的再現提醒我們,傳統影像的多元面貌與其中不可取代與抹滅的時間感,和文化底蘊是多麼珍貴。如果您曾錯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慶幸的您,五十年的躬逢其盛。

本次於成大藝坊展出的五位攝影家除了V-10時期作品,也配合臺南主題,將攝影家過去拍攝的壓箱寶拿出來,再加上代表作以回饋觀眾。以形與色將光線留存在物象間成為永恆的莊靈;踏著土地與記憶的軌跡,將影像與檔案美學悄然結合的黃永松;在進入幽微的記憶迴圈後,於郭英聲作品前聽到寂寞的聲音走過;林柏樑,鏡頭總是深入人心,探詢那最卑微卻又自覺的靈魂;劉振祥,身體與靈魂的脫殼,乃是為了宇宙中下一次的相遇;本展覽除了對臺灣近代美術史中跨越五十年的影像提出反思與對照,也對於最早的一個藝術跨領域的團體及其理想和創意致上敬意。 /王雅倫

【2023台灣燈會在台北-源展區在松菸】即將來到的元宵節是春節的尾聲,吃湯圓、看花燈,熱鬧慶祝「小過年」。2023 台灣燈會在松菸的燈區,很精彩喔,快來逛逛吧。松菸 與 漢聲 合作的兔年新裝,也是推薦的好運景點。來逛燈會,別忘了要來踩點添好...
03/02/2023

【2023台灣燈會在台北-源展區在松菸】

即將來到的元宵節是春節的尾聲,吃湯圓、看花燈,熱鬧慶祝「小過年」。2023 台灣燈會在松菸的燈區,很精彩喔,快來逛逛吧。

松菸 與 漢聲 合作的兔年新裝,也是推薦的好運景點。來逛燈會,別忘了要來踩點添好運!

漢聲祝福您 揚眉兔氣 大吉大利 !!

授權合作歡迎洽詢:[email protected]

節氣 | 過了大寒,又是一年不知不覺,我們已來到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站,大寒。同前一個節氣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它「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之大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這一時節,常出現大範圍...
20/01/2023

節氣 | 過了大寒,又是一年

不知不覺,我們已來到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站,大寒。

同前一個節氣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它「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之大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這一時節,常出現大範圍的雨雪天氣和大風降溫。

歲時是「天時」與「人時」的交融。「天時」是自然時序,人們據此安排勞作、祭祀等活動;「人時」也隨之誕生,而重要的「人時」節點則逐漸演變為傳統節日。

因為西曆與農曆每年的對應不一,「天時」的二十四節氣和「人時」的傳統節日也有不同的相遇情形。

以大寒為例,它或在臘八附近,或在小年前後,或與大年相交。但總而言之,「過了臘八就是年」,大寒處在農曆歲末。此時自然界一片冰天雪地,田裡的農活依舊很少,人們的重心已在「人時」—為過年做準備了。

大寒忙,忙過年,人們享受的是過程。過年過年,關鍵在一個「過」字,過的是一個除舊迎新的過程,忙的過程就是快樂和味道。如今傳統的節日民俗簡化了,年味自然也就少了。

今年趕得巧,大寒交節是臘月二十九,明天就是除夕。民間俗語說「大寒迎年」「小寒大寒,殺豬過年」「過了大寒,又是一年」,在今年看來倒是非常契合。

到了這個時候,很多人的年貨已準備得差不多了,小年之後清掃、洗刷的「除舊」也已完成,要開始裝點門庭和室內空間,也即是「布新」了。

「明朝換新律,梅柳待陽春。」大寒這個最末尾的節氣,宣告了冬季的終結,下一個節氣又是立春,二十四節氣新的迴圈即將開始,春天的氣息已在醞釀、流動了。

圖片出處 漢聲雜誌 [楊柳青年畫] https://bit.ly/3HgPIra
*年畫原是 #春節 裡不可缺少的裝飾品,自然反映人們的生活願望、思想情感和審美觀點。

#節氣 #大寒 #年畫

 #節氣 | 有圖有歌,冬至消寒雅趣多二十四節氣中, #冬至 是最早確立的節氣之一。冬至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正午日影最長,白晝最短。由此我們總結冬至的三層含義: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之至。古人從自身的經驗出發,根據光照與季節冷暖的變...
21/12/2022

#節氣 | 有圖有歌,冬至消寒雅趣多

二十四節氣中, #冬至 是最早確立的節氣之一。

冬至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正午日影最長,白晝最短。由此我們總結冬至的三層含義: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之至。

古人從自身的經驗出發,根據光照與季節冷暖的變化,生髮出陰、陽觀念。由此冬至還有第四個“至”:陰氣盛之至,陽氣開始生髮—冬至正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點。

民諺有「吃了冬至麵,一天長一線」,意即冬至後織女們每天能比之前多織一根緯線,以示白晝漸長

從冬至這天開始,也進入了「#數九寒天」。人們將冬至後的81天分為9個階段,每個階段9天,這就是民間說的「#冬九九」。九九數完,即寒盡春回。

為了度過「冬九九」,人們有各種各樣的「數九消寒」活動,雅俗各異其趣。下面我們來挨個點數一下。

0️⃣1️⃣ 消寒會

民國名家張次溪在其歲時風物佳作《北平歲時志》中記載:「北京風俗,文人則有九九消寒會,逢九之日則請客,會中共約九人,每人每次作主人一次。又有九九消寒詩文社,逢九集社,社友不拘人數,屆日午刻到社,社中出有詩文題目,分題拈韻,即日交卷,至日夕則偕至飯館,盡醉而歸。」

看完不得不感歎一句,還是前輩們會玩。逢九聚會,輪流作東,有「拈題分韻」的風雅,也有「盡醉而歸」的豪放。

在全年最冷,天寒地凍的時期,冬天以沉靜的體貌呈現它的風姿,外界蕭瑟、枯萎,但人們的活動卻並未蟄縮、逃避,而是追求一種和諧的自得其樂。

0️⃣2️⃣消寒圖

消寒會上文人雅士為多,更為日常的則是繪製 #消寒圖,老少鹹宜,雅俗共賞。

文人或閨閣中的消寒圖,常見是用墨線繪九枝九瓣的梅花,或雙鉤九個九筆的字,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幸保幽姿珍重春風面」(“幸”用異體字)「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等等。

從冬至開始,每天用毛筆塗一片花瓣,或描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則塗完一朵花,或描完一個字;等全幅字畫描繪完成,春天也就來了。

木版年畫中,民間的 #九九消寒圖 形式更為豐富。不過其畫面往往是非常熱鬧,蘊含著豐富的吉祥寓意,主要作用是當作裝飾張貼在室內,至於數算時日的功能,往往是巧妙隱於圖中,顯得次要了。

0️⃣3️⃣九九歌

民間數九有專門的《九九歌》,不同地域的《九九歌》也各具特色。
☑️如江西的結合九的乘法口訣:
《鉛山九九歌》
(鉛山縣)
一九得九,伸手縮手。
二九一十八,下水冷腳。
三九二十七,房檐掛鐵尺。
四九三十六,夜眠冰上伏。
五九四十五,飛禽當空舞。
六九五十四,籬筇出嫩刺。
七九六十三,行路脫衣衫。
八九七十二,蛤蟆呱呱呱。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史記·律書》載:“氣始于冬至,周而複生。”冬至是傳統計算時令的基點,是個吉日,陰陽交替,新舊相接,生命悄然開始自我更新。

這也是人們從冬至開始數九消寒的原因。

#美哉漢字 #

 #立冬 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季節由秋到冬的轉變,此後北半球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氣溫繼續降低,天氣越來越寒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甲骨文的“冬”字,就像是在一條繩子的兩端各打上一個結。因此,冬的本意是末端...
07/11/2022

#立冬 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季節由秋到冬的轉變,此後北半球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氣溫繼續降低,天氣越來越寒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甲骨文的“冬”字,就像是在一條繩子的兩端各打上一個結。因此,冬的本意是末端、終點,後來就被假借來表示四季之中的最後一個季節。

小篆之中,“冬”字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下面增加了表示冰的部件,以示冬天天氣的寒冷。

就此也可與自然界的天氣變化相印證。立冬這個節氣就告訴人們:一年已進入最後一個季節,天氣變得寒冷。

此時,秋季作物已經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躲藏起來,準備度過寒冷的冬天。

民間習慣以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動植物趨向休眠,為來春的生機勃發養精蓄銳,人們不用冬眠,也有著類似的“立冬補冬”習俗——在立冬日進補。

這種進補其實從立秋就已開始,目的是為過冬儲備能量。時至立冬——一個民眾觀念上的明確時間標誌,更給人們的秋冬進補一個提示。

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的時刻,因此北方很多地方在立冬吃餃子,在過去生活艱難的時候,這是人們心目中最美味的食物之一。南方的立冬食俗則非常豐富,雞鴨魚肉都有。立冬進補,也有在秋天收穫之後慶祝豐收,酬謝勞作的意味。

在立冬的自然節令中,也包含著普通民眾簡單淳樸卻深刻的生活智慧。

#二十四節氣 #補冬

 #二十四節氣  #寒露: 菊華露寒,雁過秋深 邁進農曆九月,也到了秋意濃厚的寒露時節。一個月前農曆八月初的白露時節,是露水始凝,如今隨著氣溫下降,露水已經轉寒,是為寒露。一個“寒”字,說明涼意已深,秋色已濃,時間不知不覺已進入季秋。《詩經...
08/10/2022

#二十四節氣 #寒露: 菊華露寒,雁過秋深

邁進農曆九月,也到了秋意濃厚的寒露時節。
一個月前農曆八月初的白露時節,是露水始凝,如今隨著氣溫下降,露水已經轉寒,是為寒露。

一個“寒”字,說明涼意已深,秋色已濃,時間不知不覺已進入季秋。《詩經》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農曆九月的寒露時節,因為氣溫下降,也要準備過冬的寒衣了。

《逸周書·時訓解》:「寒露之日,鴻雁來賓。又五日,爵入大水,化為蛤。又五日,菊有黃華。」

寒露三候的起伏,就像是天地自然所導演的一場電影,片名自然就是《寒露》,分作三個篇章:
🌼第一章的主題是惜別,南飛的大雁幾乎已是最後一批,讓人生出無限留戀。
🌼第二章的主題是奇幻,是雀鳥入海為蛤的一場童話之旅。
🌼最後一章,則以歡樂終結,有著“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恣意和張揚。

它們共同敘述著寒露的節律:涼轉寒,陽變陰,秋已深了。也向我們呈現,即便是秋風蕭瑟之時,世間也總有眾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們把握時節,好好珍視。

 #二十四節氣 來到  #秋分 正值“金秋”,走出家門,感受一下秋天正著力展示的它的美好。閱讀更多:https://bit.ly/3DKcaaT
23/09/2022

#二十四節氣 來到 #秋分

正值“金秋”,走出家門,感受一下秋天正著力展示的它的美好。
閱讀更多:https://bit.ly/3DKcaaT

#二十四節氣 來到 #秋分

秋意漸濃,丹桂飄香,蟹肥菊黃。田野中的芒草、河邊的蘆葦,也開始膨脹開放,逐漸變得毛茸茸的,接續破敗的荷塘,成為秋季的一道水邊美景。

雖然雨水逐漸減少,但秋分之後每遇下雨,都驗證著俗話所說的“一場秋雨一場涼”——一場場秋雨,代表著北方冷空氣的一次次南下,也使得氣溫一次次明顯下降。

春天有踏春,秋天也有踏秋,秋分正是踏秋的開始。閒暇時節,人們可以到大自然中享受一下秋天怡人的景色和涼爽的空氣。

正值“金秋”,走出家門,感受一下秋天正著力展示的它的美好。

閱讀更多:https://bit.ly/3DKcaaT

不讀史,如何繼往開來?從歷史文化中汲取力量  涵養兼容並蓄的胸懷 《萬古江河》是許倬雲老師畢生智慧的結晶,也是他對中國文化發展問題的創新詮釋!◎對中國文化多元且複雜的發展過程,提出宏觀、創新的詮釋。◎與傳統正朔紀年的理念脫鉤,以中國文化圈的...
15/09/2022

不讀史,如何繼往開來?
從歷史文化中汲取力量 涵養兼容並蓄的胸懷

《萬古江河》是許倬雲老師畢生智慧的結晶,也是他對中國文化發展問題的創新詮釋!

◎對中國文化多元且複雜的發展過程,提出宏觀、創新的詮釋。
◎與傳統正朔紀年的理念脫鉤,以中國文化圈的發展過程作為斷代標竿。
◎由庶民觀點出發,著重平民大眾的日常生活和心態觀念。
◎擺脫中國文化本位主義,注意其他文化對中國文化本位主義。
◎每章特立專節,做大區域文化圈的比較研究。

許倬雲老師‧曾任教於台灣大學歷史系,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學系榮休講座教授。他耗時三年時間,寫成27萬言巨作《萬古江河》。全書以宏觀和微觀交融方式,陳述常民生活、思想信仰、文學藝術、經濟社的演變、科技發展、文化交流等不同層面的發展歷程,也對中國文化發展提出創新詮釋。

雖是以精深學術為底子,但許倬雲老師的文字風格極為暢達,也不直接引用史料原文,因此本書已跨越了歷史專業讀者群的範圍,非常適合一般讀者閱讀。

適合:
歷史系的學生
喜歡閱讀歷史的讀者
對歷史有興趣的人

開學季滿千折百:https://bit.ly/3L4a0Vc
10本以上團購另有優惠(電洽漢聲門市:02-27631452 #100)

歡迎大家來漢聲巷門市逛逛!
14/09/2022

歡迎大家來漢聲巷門市逛逛!

二十四節氣 | 今日白露白露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時節已由孟秋進入仲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白露,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白露的天氣呈現一個明顯的特點:白天尚熱,早晚則非常涼爽,溫差比較大,民間俗話:“白露身不露...
07/09/2022

二十四節氣 | 今日白露

白露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時節已由孟秋進入仲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白露,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白露的天氣呈現一個明顯的特點:白天尚熱,早晚則非常涼爽,溫差比較大,民間俗話:“白露身不露。”意思是說,到了白露,穿衣上就不宜再裸露皮膚了,別因早晚温差大而著涼了。

也因著早晚温差大,所以這時期早晚的露水也多。古人認為露有獨特的功效,清代吳儀洛編著的《本草從新》記載:“露水,潤肺解暑……宜煎潤肺之藥。秋露造酒最清冽。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

另有民間認為採集白露這天的早露點撒四肢穴位可以防治疾病,也有抹在眼睛上的,寓意眼睛像露珠一樣明亮喔!

既有秋露造酒,那也不能忘了茶。白露前後採的茶,稱為白露茶,這時候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立秋後正是它生長的好時期。這時候的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苦澀,而是有一種甘醇清香的味道。而且這時候存放的春茶,應該已所剩不多了,白露茶正好接上,深受愛茶人士的喜愛。

今年的中秋恰在白露時節,秋降白露,思鄉之情也在遊子心頭滋長,杜甫有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兩句不僅是對仗,還是因果關係。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月亮每月都會圓一次,為什麼會說月到仲秋時節(白露、秋分)分外明,進而形成了 #有賞月習俗的中秋節 呢?

從氣象學的角度來說,此時空氣中水汽降低,空氣透明度加大,因而秋高氣爽,夜空如洗,讓人感覺中秋節的月亮又大又圓。

另外一方面,在傳統農業社會裡,農人們忙完秋收面臨的往往不是閒適,而是繁重徭役的徵發。因徭役而背井離鄉的人們,望著天上的圓月,自然也思鄉、盼望家人團聚,這或許也是團圓成為後世中秋節最重要主題的原因吧!

#24節氣 #白露
#白露茶 #節氣飲食 #賞月

 #處暑 為什麼不像小暑大暑一樣屬於夏季,而在立秋以後? #二十四節 氣中,帶“暑”的有三個:小暑、大暑、處暑。小暑、大暑表示炎熱的程度,是夏季的節氣,而處暑卻是在立秋之後,屬於秋天的第二個節氣。為什麼秋天會有一個帶“暑”字的節氣呢?這跟“...
22/08/2022

#處暑 為什麼不像小暑大暑一樣屬於夏季,而在立秋以後?

#二十四節 氣中,帶“暑”的有三個:小暑、大暑、處暑。小暑、大暑表示炎熱的程度,是夏季的節氣,而處暑卻是在立秋之後,屬於秋天的第二個節氣。

為什麼秋天會有一個帶“暑”字的節氣呢?這跟“處”的意義有關。

在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文物上,金文“處”的字形就像是一個人倚靠著一張“幾”休息,所以“處”的本意就是停止、休息,之後又引申出今人熟悉的“處所、住處、地點”等義項。

“處暑”節氣的“處”取的就是本意,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說:“處暑,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處暑之前雖已立秋,但對大部分地區來說,彼時夏天的暑熱仍在延續。到了處暑,秋天的涼意才比較明顯,開始進入氣象學意義上的秋天。

相應的,三伏當中,立秋之後開始的“末伏”到處暑也已結束。相比于立秋,處暑更能代表氣候由熱到涼的轉變,處暑節氣的設置,也是為了平衡民眾的觀念時間與自然的氣象時間之間的錯位—是二十四節氣“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

處暑時期,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南移,北半球接受的太陽輻射減弱,同時來自蒙古高原的冷高壓南下,開始展現其影響力。

冷高壓帶來乾燥、下沉的冷空氣,使得雨季結束,率先開始一年中秋高氣爽的好天氣,歐陽修在《秋聲賦》中對此有精妙的描述:“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民間向來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隨著暑氣消散,一同消散的還有夏雲滾滾而來的壓迫感,此時若碰上晴天,天顯得又高又藍,雲不論疏密,都有一種閒庭信步的自如感。

不過,處暑卻仍受夏季副熱帶高壓的控制,“秋老虎”猶在發威,威力有時還不小,感受秋涼仍需一段時間。

儘管現代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已經發生改變,但順時而動,依時而作的生產生活規律,仍是代代不息。處暑節氣所體現的“天人合一”的智慧,值得細細體味。

授權合作歡迎洽詢:[email protected]

#24節氣

Address

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四段72巷16弄1號1樓
Taipei
105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漢聲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漢聲:

Share

Category


Other Publishers in Taipei

Show All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