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藝術家雜誌社 人生因藝術而豐富 藝術因人生而發光
(1)

《藝術家》雜誌創立於1975年,原社址位於台北市知名的書街重慶南路上。2005年6月,《藝術家》雜誌獲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譽揚,將雜誌社所在的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147號旁小巷道取名為「 藝術家巷 」,表彰《藝術家》雜誌投入台灣美術的長期努力。「藝術家巷」的成立為充滿書香氣息的街道增添幾許藝術的芬芳,也讓周邊社區的民眾對於這個卅年的老鄰居有更多的認同與互動。

◣◥ ▌《藝術家》597期2月號要目 ▌◤◢【2月專輯|亞洲藝術雙年展+曼谷藝術雙年展+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世界的未來仍值得期待?—國立臺灣美術館第九屆亞洲藝術雙年展 ⊙吳尚霖第九屆亞洲藝術雙年展作品選介 ⊙劉芳廷、楊迺熏、曾筱如回盼地母:...
23/01/2025

◣◥ ▌《藝術家》597期2月號要目 ▌◤◢

【2月專輯|亞洲藝術雙年展+曼谷藝術雙年展+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
世界的未來仍值得期待?—國立臺灣美術館第九屆亞洲藝術雙年展 ⊙吳尚霖
第九屆亞洲藝術雙年展作品選介 ⊙劉芳廷、楊迺熏、曾筱如
回盼地母:想望後人類社會的前世、今生與未來—2024曼谷藝術雙年展「孕育蓋婭」 ⊙周亞澄
從連結與療癒理解共存的多重意義—第十一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 ⊙蔣嘉惠

【特別報導|2024泰納獎】
從個人以至世界的集體之聲—2024年英國泰納獎綜合觀察 ⊙戴映萱

【特別報導|巴黎聖母院】
世界文化遺產——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 ⊙朱惠慈
圖解巴黎聖母院

【特別報導|黎貝拉】
黎貝拉,陰沉與光明 ⊙唐忠珊

【封面藝術家】
「萬法唯心如是現—方草藝術展」自述 ⊙方草

【藝術環境觀察】
全球藝文生態系的挑戰與因應(上)—公立機構和非營利組織的嘗試與策略 ⊙李二

【藝術動態】
交流博物館經營實踐的眉角—2025巴黎串聯博物館博覽會 ⊙唐忠珊

【國際藝壇】
疆界遊移—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被屋頂和右手的肌肉保護.金成桓巡迴個展」 ⊙劉蘭辰
余白通往的無限—橫須賀HAUS KASUYA現代美術館「李禹煥—合作的遊間」 ⊙楊貴雯
透過性感紅唇,走進普普藝術的永恆世界—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永恆普普,湯姆.維塞爾曼&⋯ ⊙詹育杰
屬於斯堪地那維亞的浪漫—巴黎小皇宮美術館「布魯諾.利傑福斯—瑞典的荒野」 ⊙唐忠珊
不曾被注視的過往—柏林同志博物館「陌生山裡的雛鳥—東南亞與離散的酷兒藝術」 ⊙林于嫣
細膩的情感交織,巴洛克時代女性雕塑家的創新—瓦拉多利德國家雕塑博物館「路易莎.羅爾丹—王室雕塑家」 ⊙周芳蓮
絲路上的耀眼星叢—巴黎居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哈薩克,草原的寶藏」 ⊙唐忠珊

【當代藝術】
引用語言文字,其具象化與抽象性的展現—瓦朗斯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傑姆.帕蘭薩個展+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塞利斯.懷恩.伊凡斯個展 ⊙鄭元智

【名家傑作】
元畫「放逸」的最高峰——方從義 ⊙陳傳席

【發現美術館】
喧囂外的中歐藝術史長廊—布拉格國家藝廊的古代大師收藏 ⊙陳北辰

封面圖版:
左上:方草 魔道當世 2024 彩墨宣紙 21×31cm;
左下:方草 世紀人禍 2024 彩墨宣紙、拼貼 60×60×7cm;
右:方草 彼岸與此岸 2024 彩墨宣紙 126×30cm(圖版提供:方草)

⬇《藝術家》597期已於本週四出刊,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597編輯留言版|亞洲的雙年展視野】 2024年,經過陸續追蹤報導惠特尼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里昂雙年展、舉辦於巴塞隆納都會區的歐洲聲言展之後,2025年伊始之際,讓我們將視野放回亞洲。2月專輯,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第九屆亞洲藝術雙年展以...
22/01/2025

【597編輯留言版|亞洲的雙年展視野】

 2024年,經過陸續追蹤報導惠特尼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里昂雙年展、舉辦於巴塞隆納都會區的歐洲聲言展之後,2025年伊始之際,讓我們將視野放回亞洲。2月專輯,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第九屆亞洲藝術雙年展以「所有令人屏息的」為主題,吳尚霖觀察評論此次亞雙展的策展方法以及台灣之於亞洲的連結與定位;編輯部選介展覽重點作品,進一步貼近藝術家對於此次展題的回應。做為城市雙年展,邁入第四屆的曼谷藝術雙年展主題「孕育蓋婭」提出對生態意識與環境的關注,周亞澄探看布局在城市中十一處地點的作品,以及結合當地文化深度所發展的議題多元性。澳洲布里斯本昆士蘭藝術博物館與現代藝術博物館策畫舉辦第十一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蔣嘉惠親至展覽現場,從區域文化多樣性的多元表現藝術場景,看到不同群體和文化對於關懷、修復與共存的多種可能。

 綜觀2024年,過去一年來全球藝文界可謂變局不斷,除了受到地緣政治不穩、經濟與藝術市場低迷的衝擊與影響,公部門藝術與文化補助的大幅縮減,均加劇藝文生態面臨資源稀缺的嚴峻處境。本期「藝術環境觀察」專欄作者李二梳理全球藝文生態整體面對當前挑戰,公立機構與非營利組織因應變化的方向,並於下期文章分析藝術市場與商業機構的策略轉向。

 創立於1984年的泰納獎迎來四十週年里程碑,見證英國當代藝術的進程與發展,2024年獎項得主為印度裔蘇格蘭藝術家賈斯林.考爾,與其他三位入圍藝術家皆具有多元文化族裔背景,作者戴映萱在2024泰納獎特別報導中觀察評論四位藝術家的創作所呈現出英國當代藝術的重要切面。

 擁有超過八百五十年歷史的巴黎聖母院在2019年4月15日遭祝融肆虐,屋頂和標誌性的尖塔被大火燒毀,舉世震驚。在她漫長的修復期間經歷許多困難、重建計畫亦有爭論,走過新冠肺炎疫情,巴黎聖母院終於在2024年12月7日重新開放,浴火重生。本期特別報導單元探看這座雋永的世界文化遺產與藝術成就,以及她從一座主座教堂到成為法國國家象徵和精神價值寄託的獨特歷史。

 國際藝壇單元為讀者帶來多位藝術家的回顧展與個展,包括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被屋頂和右手的肌肉保護.金成桓巡迴個展」,日本橫須賀HAUS KASUYA現代美術館「李禹煥─合作的遊間」,同時令人注意到韓國當代藝術家在國際上廣受矚目的趨勢;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永恆普普,湯姆.維塞爾曼&…」回顧並探討這位知名的美國普普藝術家在藝術史的定位,以及普普藝術在今日如何持續發揮影響力。

圖說:
莉絲卡.莫爾辰特(Rithika Merchant) Silo 2023 不透明水彩、水彩、墨水紙本 105×150cm 第11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展出作品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TARQ, Mumbai / ©Rithika Merchant

#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 #所有令人屏息的

#2024曼谷藝術雙年展 #孕育地母

#第十一屆亞太三年展

#藝術環境觀察
#2024泰納獎
#賈斯林考爾
#巴黎聖母院
#金成桓
#李禹煥
#湯姆維塞爾曼

⬇《藝術家》597期將於本週四出刊,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國際藝壇|金錢萬能:藝術、社會與權力】 自18世紀以來,諷刺藝術家透過描繪金錢來評論、暗喻當代政治和文化環境;20世紀末開始,當代藝術家採用金錢創作呈現爆炸性成長,通常藉此象徵國家和社會,展現具諷刺和挑釁意味的觀點。(撰文/黃杰敏,節選自...
17/01/2025

【國際藝壇|金錢萬能:藝術、社會與權力】

 自18世紀以來,諷刺藝術家透過描繪金錢來評論、暗喻當代政治和文化環境;20世紀末開始,當代藝術家採用金錢創作呈現爆炸性成長,通常藉此象徵國家和社會,展現具諷刺和挑釁意味的觀點。(撰文/黃杰敏,節選自《藝術家》596期,2025年1月號)

#金錢萬能: #藝術、 #社會與 #權力
: , &
#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
#藝術家雜誌

圖說:葛瑞森.佩里 舒適毯 2014 掛毯(9+3AP版) 290×800cm Courtesy the artist, Paragon | Contemporary Editions Ltd and Victoria Miro1

⬇節錄文章連結請見留言處⬇
————————————————

【藝術風景|斯德哥爾摩現代美術館超現實主義藏品特展「地下天空」】 響應《超現實主義宣言》問世百週年的慶祝。除了耳熟能詳的重要藝術家,展覽呈現多位在1920年代與巴黎藝壇往來的瑞典藝術家,〔…〕例如奧森的〈白天到黑夜〉等1930年代的早期作品...
15/01/2025

【藝術風景|斯德哥爾摩現代美術館超現實主義藏品特展「地下天空」】

 響應《超現實主義宣言》問世百週年的慶祝。除了耳熟能詳的重要藝術家,展覽呈現多位在1920年代與巴黎藝壇往來的瑞典藝術家,〔…〕例如奧森的〈白天到黑夜〉等1930年代的早期作品明顯可以看到達利和伊夫.坦基(Yves Tanguy)的影子。(節選自《藝術家》596期,2025年1月號)

#地下天空
#斯德哥爾摩現代美術館
#藝術家雜誌

圖說:艾瑞克.奧森 白天到黑夜 1935 油彩畫布 100×65cm 斯德哥爾摩現代美術館藏(Photo: Prallan Allsten / Moderna Museet)©Erik Olson / Bildupphovsrätt 2024

⬇《藝術家》596期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

13/01/2025

【藝術正論|美術學校與美術館不應該成為假知識的溫床】

 固然我們同意,學校教育允許實驗性,但也不是讓屬於實驗性的知識假設成為已經經過認定的知識主張,藝術學校的藝術教育也是如此。〔…〕美術館必須提供民眾正確的美術知識;固然藝術家可以使用直陳式、否定式、疑問式或者反諷式進行創作或展演,但是藝術家畢竟是藝術家,不要誤導他們去當哲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或人類學家;面對藝術家製造假知識,美術館不應該毫無態度與制度,任由他們把自己外行的假知識拿來餵食民眾,讓民眾成為假知識的受害者,成為知識營養不良的假生命。(撰文/廖仁義,節選自《藝術家》596期,2025年1月號)

#藝術教育
#藝術家雜誌

⬇《藝術家》596期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

【藝術現場|巴塞爾美術館「寶拉.瑞格:權力遊戲」】 1935年出生於里斯本的瑞格被認為是當代最獨特的具象畫家之一。她的藝術深受葡萄牙獨裁歷史與女性處境的影響,以探索權力動態和階級結構的批判性視覺敘事著稱,充滿想像力的陰鬱畫面每每激發觀眾的直...
10/01/2025

【藝術現場|巴塞爾美術館「寶拉.瑞格:權力遊戲」】

 1935年出生於里斯本的瑞格被認為是當代最獨特的具象畫家之一。她的藝術深受葡萄牙獨裁歷史與女性處境的影響,以探索權力動態和階級結構的批判性視覺敘事著稱,充滿想像力的陰鬱畫面每每激發觀眾的直覺共鳴。(節選自《藝術家》596期,2025年1月號)

: #權力遊戲

#巴塞爾美術館
#藝術家雜誌

圖說:寶拉.瑞格 藝術家在她的工作室 1993 壓克力畫布 180×130cm 里茲博物館與美術館(Leeds Museums and Galleries)藏 ©Paula Rego.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 Bridgeman Images

⬇《藝術家》596期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

【國際藝壇|休.洛克:我們這裡有什麼?】 洛克的作品從外在的視覺符號深入探討個體在面對歷史權力壓迫下的自我認同問題,他的創作反映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對於自我與他者的探討。沙特認為個體的自我意識是在與他者的對照中生成的,而洛克則透過對殖民符號的...
08/01/2025

【國際藝壇|休.洛克:我們這裡有什麼?】

 洛克的作品從外在的視覺符號深入探討個體在面對歷史權力壓迫下的自我認同問題,他的創作反映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對於自我與他者的探討。沙特認為個體的自我意識是在與他者的對照中生成的,而洛克則透過對殖民符號的重新詮釋,將觀者置於歷史權力的對照之中,使人不禁質疑自己在全球化和歷史背景下的身分認同。(撰文/林盈君,節選自《藝術家》596期,2025年1月號)

: #我們這裡有什麼?
?
#倫敦大英博物館
#藝術家雜誌

圖說:休.洛克 紀念品20(維多利亞女王) 2024 複合媒材、古董巴黎安瓷半身像(Photo: Anna Arca)Courtesy the Artist ©Hew Locke
休.洛克以帝國的象徵元素裝飾古董的巴黎安陶瓷(Parian ware)胸像。這些雕像原是1851年和1862年世界博覽會的紀念品,他為這些胸像穿戴帝國時期的服飾,包括頭骨、熱帶植物、黃銅浮雕以及帝國衝突中的勳章等各種軍事標誌的複製品。

⬇節錄文章連結請見留言處⬇
————————————————

【發現美術館|拉脫維亞國家美術館】 綜觀拉脫維亞近代數百年藝術史,經歷瑞典、俄羅斯等各方統治,本土藝術家吸納不同文化的元素,在民族主義盛行的19世紀末,羅森塔斯和普維提斯等人終於促成屬於拉脫維亞的民族藝術。在經歷一戰與國家獨立之後,藝術家則...
06/01/2025

【發現美術館|拉脫維亞國家美術館】

 綜觀拉脫維亞近代數百年藝術史,經歷瑞典、俄羅斯等各方統治,本土藝術家吸納不同文化的元素,在民族主義盛行的19世紀末,羅森塔斯和普維提斯等人終於促成屬於拉脫維亞的民族藝術。在經歷一戰與國家獨立之後,藝術家則運用當時革新的現代主義探討民族、社會與戰爭等議題。雖然藝術發展一度受到蘇聯政策壓抑,並且來自俄羅斯的強勢威脅仍然不曾消退,拉脫維亞藝術家仍不斷以藝術試探、吶喊、抵抗。(撰文/陳北辰,節選自《藝術家》596期,2025年1月號)

#拉脫維亞國家美術館
#藝術家雜誌

圖說:約翰.瓦爾泰─庫勞 農戶女孩 約1904 油彩畫布 83.8×98cm 里加拉脫維亞國家美術館藏 Courtesy of Latvijas Nacionālais mākslas muzejs

⬇節錄文章連結請見留言處⬇
————————————————

【藝術野台戲|那把翹盼畫家主人的小提琴】 2024年7月,筆者前往蔡蔭棠舊金山佛利蒙(Fremont)故居盤點文物之際,赫然在後代家屬住處發現一把絲線鬆脫的小提琴,得知是畫家平日的休閒活動,留下來的樂譜印證其琴藝應該不俗。其他數十本工整的留...
03/01/2025

【藝術野台戲|那把翹盼畫家主人的小提琴】

 2024年7月,筆者前往蔡蔭棠舊金山佛利蒙(Fremont)故居盤點文物之際,赫然在後代家屬住處發現一把絲線鬆脫的小提琴,得知是畫家平日的休閒活動,留下來的樂譜印證其琴藝應該不俗。其他數十本工整的留日課堂筆記、兩桶清洗乾淨的畫筆及許多詳細的照片紀錄等,透露這位畫家自律勤奮的性格。
 看著顯露老態的小提琴,想像昔日琴聲在畫家的手指間悠揚流瀉,此情此景,頗有感觸。(撰文.攝影/阿田教授,節選自《藝術家》596期,2025年1月號)

#蔡蔭棠
#藝術家雜誌

圖說:蔡蔭棠的小提琴

⬇《藝術家》596期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

【1月專輯|2024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藝術家》雜誌於每年1月號專輯著眼於前一年的台灣視覺藝術環境的年度回顧,除了製作年度「十大視覺藝術新聞」與「十大公辦好展覽」公開票選活動,也邀請專家學者對所善領域進行觀察與評論,藉助其視野帶來真知灼見...
01/01/2025

【1月專輯|2024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藝術家》雜誌於每年1月號專輯著眼於前一年的台灣視覺藝術環境的年度回顧,除了製作年度「十大視覺藝術新聞」與「十大公辦好展覽」公開票選活動,也邀請專家學者對所善領域進行觀察與評論,藉助其視野帶來真知灼見。

#2024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十大公辦好展覽
#十大視覺藝術新聞
#藝術家雜誌

圖說:傑森.艾倫 歌劇院空間 2022-2023 影像輸出、法律文件 尺寸依場地而定 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 ©2022-2023 Jason M. Allen. https://artincarnate.com

⬇節錄文章連結請見留言處⬇
————————————————

【國際藝壇|現代藝術之路─林風眠與吳冠中繪畫作品展】 同為中西融合藝術理念的踐行者,林風眠與吳冠中兩人都嘗試打開中西美學的界限,以探尋其融會創新的可能性,而不同的人生境遇和性格態度,使他們發展出彼此相似又相異的藝術實踐。(撰文/邱筱臻,節選...
30/12/2024

【國際藝壇|現代藝術之路─林風眠與吳冠中繪畫作品展】

 同為中西融合藝術理念的踐行者,林風眠與吳冠中兩人都嘗試打開中西美學的界限,以探尋其融會創新的可能性,而不同的人生境遇和性格態度,使他們發展出彼此相似又相異的藝術實踐。(撰文/邱筱臻,節選自《藝術家》596期,2025年1月號)

#現代藝術之路─ #林風眠與吳冠中繪畫作品展
:
#北京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藝術家雜誌

圖說:林風眠 雞冠花 1961 水墨設色紙本 65×64cm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藏(攝影:柯敏弘)

⬇節錄文章連結請見留言處⬇
————————————————

【藝蹤尋探|隱藏俏皮藝趣的瀟灑】 日本於明治6年(1873)曆法制度改革之前,一直都是沿用和中國農曆一樣的陰陽曆,有卅天(大月)與廿九天(小月)之分。雖然同樣月分,每年天數卻會有所變動,因此了解一年中的哪些月分是大月、小月,對於當時日常生活...
27/12/2024

【藝蹤尋探|隱藏俏皮藝趣的瀟灑】

 日本於明治6年(1873)曆法制度改革之前,一直都是沿用和中國農曆一樣的陰陽曆,有卅天(大月)與廿九天(小月)之分。雖然同樣月分,每年天數卻會有所變動,因此了解一年中的哪些月分是大月、小月,對於當時日常生活的各種活動頗為重要。因緣際會下,江戶時代誕生了一種稱為「繪曆」或「大小」的摺物(非賣品的私人小型版畫),以蘊含大小月記號的圖案繪製成洋溢詼諧藝趣的設計年曆。這種摺物十分流行,逐漸形成類似現今在新年向朋友和顧客寄贈年曆或賀年卡的文雅風氣與傳統,甚至因經常出現向繪師訂製更高層次的豪華設計而誕生眾多藝術逸品。(撰文/吳曉芳.圖版提供/The Sumida Hokusai Museum,節選自《藝術家》596期,2025年1月號)

#一起來解讀! #北齋也描繪的江戶年曆
#読み解こう! #北斎も描いた江戸のカレンダー
!
#東京墨田北齋美術館
#すみだ北斎美術館

#藝術家雜誌

圖說:葛飾北齋 雪之朝 東京墨田北齋美術館藏 通期展示(展期中替換同標題的作品)

⬇《藝術家》596期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

【美術之眼|潘玉良在上海】 1940年間,潘玉良完成多幅自畫像。其中一幅倚桌而坐,繡花的黑旗袍襯托出東方的典雅氣質。梳著瀏海捲髮,搭配粉妝的柳葉眉和朱唇,顯得十分標緻。細長的雙眼欲語還留,也露出幾分慵懶。當年,她把這張畫拍成照片寄給夫婿潘贊...
26/12/2024

【美術之眼|潘玉良在上海】

 1940年間,潘玉良完成多幅自畫像。其中一幅倚桌而坐,繡花的黑旗袍襯托出東方的典雅氣質。梳著瀏海捲髮,搭配粉妝的柳葉眉和朱唇,顯得十分標緻。細長的雙眼欲語還留,也露出幾分慵懶。當年,她把這張畫拍成照片寄給夫婿潘贊化,背面有她題詩:「邊塞峽江三更月,揚子江頭萬里心。」同年的另一幅自畫像則身穿紅色旗袍,神情落寞,是否右手拿著的寫著「玉良」二字的家書讓她思鄉,愁上心頭?(撰文.攝影/陳長華,節選自《藝術家》596期,2025年1月號)

#潘玉良
#藝術家雜誌

圖說:潘玉良自畫像於展場一景

⬇《藝術家》596期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

◣◥ ▌《藝術家》596期1月號要目 ▌◤◢【1月專輯|2024視覺藝術年度回顧】2024年十大視覺藝術新聞 ⊙整理/曾筱如2024年十大公辦好展覽 ⊙整理/羅珮慈公共美術館承擔著對於藝術家與民眾的公共責任—從國家到城市的公共美術館設置與經...
23/12/2024

◣◥ ▌《藝術家》596期1月號要目 ▌◤◢

【1月專輯|2024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2024年十大視覺藝術新聞 ⊙整理/曾筱如
2024年十大公辦好展覽 ⊙整理/羅珮慈
公共美術館承擔著對於藝術家與民眾的公共責任—從國家到城市的公共美術館設置與經營的備忘錄 ⊙廖仁義
再探科技熱和當代雕塑性—2024當代藝術展覽回顧 ⊙莊偉慈
2024,在智能時代看科技藝術發展 ⊙邱誌勇
2024年視覺藝術大事紀 ⊙整理/編輯部

【特別報導】
滋養藝文的膏壤沃野—《藝術家》雜誌專訪文化部長李遠 ⊙蔣嘉惠

【特別報導|113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
光彩厚積.藝術勃發—記113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新書發表會 ⊙徐靖雯

【藝術市場】
FAB Paris 2024巴黎精緻藝術與古董博覽會 ⊙唐忠珊

【名作物語】
伊比利半島的史前時代藝術瑰寶—奧塔米拉岩洞壁畫 ⊙編譯/朱惠慈

【國際藝壇】
從中世紀到浪漫時期的瘋人形象與其演變—巴黎羅浮宮「瘋狂的面容」特展 ⊙唐忠珊
百花之后的千姿百態—索姆省立文化中心—聖里基耶修道院「玫瑰狂熱」 ⊙唐忠珊
揭露貨幣的藝術面向—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金錢萬能:藝術、社會與權力」 ⊙黃杰敏
義大利「貧窮藝術」的能量流動—巴黎皮諾典藏—商業交易所美術館「貧窮藝術」特展 ⊙詹育杰
生而為人,盡頭何在—紐約現代美術館「生命徵象:藝術家與身體」 ⊙賴懷宇
解碼殖民歷史—倫敦大英博物館「休.洛克:我們這裡有什麼?」 ⊙林盈君
浪潮褪去之後,我們還有什麼?—倫敦海沃德美術館「黃博志:浪潮」 ⊙林盈君
飄浮的記憶迷宮—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呂克.圖伊曼斯:過去」 ⊙邱筱臻
走入北方繪畫大師的工作室—愛丁堡蘇格蘭國家藝廊「丟勒到范戴克—查茨沃斯莊園的素描收藏精選」 ⊙陳北辰
紀念印象派畫家卡玉伯特逝世一百卅週年—巴黎奧塞美術館「卡玉伯特:繪畫中的男性」巡迴特展 ⊙廖瓊芳
光彩奪目的女藍騎士—馬德里泰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嘉布里艾兒.繆特回顧展 ⊙周芳蓮
現代觀視的詩意再現—北京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現代藝術之路—林風眠與吳冠中繪畫作品展」 ⊙邱筱臻
藝術局外人的自由追求—法蘭克福席恩美術館「卡蘿.拉瑪:現代性的反叛」 ⊙周亞澄
跟隨著鏡頭的軌跡—巴黎國立網球場美術館「Travelling:香妲.艾克曼回顧展」 ⊙許楚君
尋找視覺以外的可能性—茱莉亞.史托切克基金會柏林分館「在影像之後」 ⊙林于嫣
AI患上精神病、不斷噴發的創作—巴黎龐畢度中心「錯覺聯想、中斷:工作中的藝術家和人工智慧」 ⊙詹育杰
核戰危機,核爆危機,人類終結—巴黎現代美術館「原子世代」+法國國家圖書館「那麼黑暗的日子—達敏.德魯貝個展」 ⊙鄭元智

【名家傑作】
元畫「高逸」的最高峰——倪瓚 ⊙陳傳席

【藝術視界】
巴黎貝爾西展演館—遊樂場藝術博物館 ⊙唐忠珊

【發現美術館】
民族藝術史的政治對抗—探訪拉脫維亞國家美術館 ⊙陳北辰

封面圖版:
吳冠中 荷塘春秋(局部) 2002 油彩畫布 90×150cm 上海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藏(攝影:柯敏弘)

⬇《藝術家》596期將於下週一出刊,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藝文消息|袁金塔「圖畫生態.漫游古書」個展,臺南登場!】 現代水墨與複合媒材大師袁金塔,將於2025年首次在台江文化中心舉辦個展《圖畫生態.漫游古書》。展覽以自然生態與傳統典籍為靈感,呈現其歷年經典創作,融匯臺南的歷史文化與台江地區自然脈...
21/12/2024

【藝文消息|袁金塔「圖畫生態.漫游古書」個展,臺南登場!】
 現代水墨與複合媒材大師袁金塔,將於2025年首次在台江文化中心舉辦個展《圖畫生態.漫游古書》。展覽以自然生態與傳統典籍為靈感,呈現其歷年經典創作,融匯臺南的歷史文化與台江地區自然脈絡,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官體驗。

 袁金塔1949年生於彰化,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及袁金塔當代美術館館長。他顛覆傳統水墨形式,將東西方藝術觀念融會貫通,運用紙漿塑形與書寫符號,創造出結合繪畫與雕塑的大型裝置作品,如《新神農本草經》與《本草綱目新編》。作品不僅展現水墨的韻味與雕塑的美感,更反映出深刻的文化與社會關懷。

 這次展覽特別與臺南祀典興濟宮合作,推出「藥籤新創紙漿立體書工作坊」,讓學生從傳統藥籤中汲取靈感,為現代文明病開出幽默又實用的藥方,如「每天手機免打擾三小時」。這項活動不僅延續袁金塔新舊並陳、以古諷今的創作精神,更結合臺南在地文化與教育意涵,創造更多觀眾與藝術的共鳴。

 「圖畫生態.漫游古書」將以創新形式重新詮釋傳統智慧,讓我們在藝術之旅中,感受心靈的療癒力量!

📍 展覽地點:台江文化中心
📅 展覽日期:2025.01.10~04.06
———————————————
《藝術家》一月號596期選購這邊請~~~
➡️藝術家官方網站│https://shorturl.at/KzqKJ
➡️長期訂閱│https://pse.is/38vkc4
➡️金石堂│https://shorturl.at/SbLko

水墨名家袁金塔,2025年首次於台江文化中心舉辦的個展「圖畫生態.漫游古書」,以自然生態與傳統典籍為靈感,展出他歷年經典創作,呼應臺南的歷史文化與台江地區自然脈絡,試圖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受。

【596編輯留言版|2024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藝術家》雜誌於每年1月號專輯著眼於前一年的台灣視覺藝術環境的年度回顧,並製作年度「十大視覺藝術新聞」與「十大公辦好展覽」票選,結果出爐,分別由「國立故宮博物院新添七件書畫國寶」、高雄市立美術...
20/12/2024

【596編輯留言版|2024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藝術家》雜誌於每年1月號專輯著眼於前一年的台灣視覺藝術環境的年度回顧,並製作年度「十大視覺藝術新聞」與「十大公辦好展覽」票選,結果出爐,分別由「國立故宮博物院新添七件書畫國寶」、高雄市立美術館「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獲得第一名。專輯中邀請專家學者對所善領域進行觀察與評論,藉助其視野帶來真知灼見。2024年的回顧評論邀請三位作者:廖仁義明晰公共美術館的公共責任及其所涉及的專業工作面向,精要檢視台灣的美術館至今的發展,也為台灣地方美術館近期和未來相繼成立、開館之際,提出從國家到城市的公共美術館須持續自問與自省的嚴肅課題。莊偉慈觀察2024年伴隨著科技熱潮當代藝術展覽所關注的,特別彰顯在對人工智慧演進和科技技術探討的問題意識;另一軸線是從當代雕塑性的反思視角,琢磨展覽及作品呈現的觀念轉向與空間擴延。邱誌勇將台灣科技藝術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評論在這第三波前沿創新科技的藝術展演與跨域創作,朝向更成熟地掌握和融匯運用相關技術的多元型態與藝術性表現,也產生了新的關係與可能性。「視覺藝術大事紀」,與讀者一起在迎接新年的同時重溫2024年的重點藝術新聞及事件。

 文化部2024年8月22日通過的2025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總計文化部2025年度編列預算數達303.93億元,乃首度突破300億元,並提出十二項「沃土計畫」,文化部長李遠表示期號召眾人共同耕耘、豐厚台灣的文化環境。文化部長李遠於2024年5月20日正式上任,在上任滿半年之際,李遠於2024年12月10日接受《藝術家》雜誌專訪,談論現階段文化部多項文化政策的推進所根植的思維,以及他對文化的理念和期許。

 113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十位藝術家傳記已於12月上旬出版,特別報導單元側記新書發表會現場與介紹新書內容,提供讀者一窺傳主藝術家精采的人生藝途。

 國際藝壇單元帶來多場精采的國際大型特展,包括巴黎羅浮宮「瘋狂的面容」和皮諾典藏─商業交易所美術館「貧窮藝術」、紐約現代美術館「生命徵象:藝術家與身體」等;此外,歐美各大美術館現當代重要藝術家的回顧展與個展也值得關注:從印象派的推手與畫家卡玉伯特、遊走在不同創作媒介的知名導演香妲.艾克曼,到藝術團體藍騎士女性成員布里艾兒.繆特和自學成材的現代主義畫家卡蘿.拉瑪,呂克.圖伊曼斯、休.洛克和在倫敦海沃德美術館推出個展「浪潮」的黃博志,均展現藝術家具個人性的觀照下省思的深刻創作。

 2024年泰納獎甫宣布由來自蘇格蘭的賈斯琳.考爾獲獎,長期觀察泰納獎生態的戴映萱將在下一期雜誌評介考爾與另外入選的三位藝術家及他們現於泰德英國美術館展出的作品。

 《藝術家》於1975年6月號出版創刊號,如今即將迎向五十週年,近半世紀以來始終秉持初衷,讓我們一同繼續關注台灣的藝術環境現況和發展趨勢。

圖說:
阿格涅斯卡.波蘭(Agnieszka Polska) 花之書 2023 影像截圖 斯德哥爾摩現代美術館「地下天空」展出作品 Courtesy Dawid Radziszewski Gallery, Warsaw ©Agnieszka Polska 2024

#2024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十大公辦好展覽
#十大視覺藝術新聞
#文化部長李遠


#瘋狂的面容
#貧窮藝術

#卡玉伯特
#香妲艾克曼
#布里艾兒繆特
#卡蘿拉瑪
#呂克圖伊曼斯
#休洛克
#黃博志
#2024泰納獎

⬇《藝術家》596期將於下週一出刊,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Address

金山南路二段165號6樓
Taipei
106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8:00
Tuesday 09:00 - 18:00
Wednesday 09:00 - 18:00
Thursday 09:00 - 18:00
Friday 09:00 - 18:00

Telephone

886223886715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藝術家雜誌社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藝術家雜誌社: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