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3/2025
冉鵬,通過1931年中華民國第一屆高考出任公職。
1949年12月2日,在成都,西南最後決戰前途黯淡,行政院臨時院會通過由他出任副主計長,因為是逃難中升官,他不願意就任,堅決不發表。
他認為,時局既未能扭轉,且越陷越深,所謂戰鬥內閣、軍士授田方案均為時過晚,而院長閻錫山與副院長朱家驊齟齬,遑遑不可終日。
成都看來守不住了,是要去西昌,還是要到台灣,一直開會都無法定奪。
7日接到通知,「奉蔣公核定,武職機關遷西昌,文職機關全部遷台北」。
9日,天未明,隨政府最後一批人員離鳳凰山機場飛台北。
「自此拋棄錦繡山河,念何年重到,不勝悽然淚墮!」
飛機降落台北,見到老同事,「由華西平原逃來海島,舊雨相逢,緊張之心情,至此始得鬆一口氣。」
12日,院長暫駐台北賓館。大家也在台北賓館辦公。當天國璽到台,總統府秘書長暫住圓山台灣大飯店,辦公一樣在台北賓館。
1月1日,「台北賓館臨時用紙紥之總統府三字被風吹落,而襯以兩面破舊國旗,異常顯得不整齊,較之在京時之國府氣象真不可比擬。何年得重睹漢官儀,令人感慨繫之!」
2月,奉派到赴台中霧峰,視察遷台古物有無被盜情形,包括蔣夢麟、傅斯年,以及內政、教育兩部代表等。
3月1日蔣總統復職,「政治領導已有重心」。陳誠準備接任新閣揆,他便於12日申請從行政院離職。
離職之後,他終於可以稍微喘息,到士林、到陽明山,賞花遊覽,到北投、到台南、到阿里山暢遊,看看台灣,究竟是什麼樣的面貌。
=====
想聽更多的故事,不要錯過明天的講座喔~
民國Talk系列講座
講題:戰後外省族群的臺灣之路
主講:王文隆/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時間:3月29日(六)14:30-16:30
地點:聯經書房/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94號B1
民國38(1949)年,不僅在時間上是民國史的一大焦點,對許多國人而言,在空間上臺灣海峽也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中國大陸自此淪為「匪區」,再難輕易往返。估計上百萬之譜的軍民及其眷屬隨著政府遷臺,跟著蔣總統來到復興基地,復遵循國策要反攻大陸。在不同的層次生活的這批「外省族群」,在這場變局中有著怎樣遭遇?有著如何想法與因應?我們或許能從他們遺留下來的日記窺探一二,走入他們的感受,也走入那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