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Sir的編輯七力

康Sir的編輯七力 「編輯」,當然值得作為一種志業來追尋,它既啟蒙世界,也發現了自己。

【百年卡夫卡】**書必須是一把用來鑿破人們冰封內心的斧頭,閱讀的作用同樣如此。──卡夫卡(1883.7.3~1924.6.3)
03/06/2024

【百年卡夫卡】
**
書必須是一把用來鑿破人們冰封內心的斧頭,
閱讀的作用同樣如此。──卡夫卡(1883.7.3~1924.6.3)

【後青春記事】**這些年來,陳德政總在這座島嶼四處遊蕩著,他北來、南歸,城市生活的底蘊,山林踽踽行走的感悟,構築了他的後青春記事。令人意外,年過40,他竟也有了「月是故鄉明」的心境。英國小說家希拉蕊·曼特爾說:「我的童年故事是一個我總在努力...
07/03/2024

【後青春記事】
**
這些年來,陳德政總在這座島嶼四處遊蕩著,他北來、南歸,城市生活的底蘊,山林踽踽行走的感悟,構築了他的後青春記事。

令人意外,年過40,他竟也有了「月是故鄉明」的心境。英國小說家希拉蕊·曼特爾說:「我的童年故事是一個我總在努力寫成的複雜句。」童年,是許多作家的心靈囚牢,但陳德政並不耽於久遠的過往,他更努力捕捉剛剛擦身而過的當下。

《時空迴游》記錄的是一顆善感的心,如何在這個流逝的時代中浮游,並從而沉澱出意義。陳德政說:「停止移動,就停止了追尋。我在變動中安身立命。」

書寫是意義的追尋,而生命沉澱的片刻,我們也只能在文字中安身立命吧。「人生是且收拾且散佚的最難處理的文本」,從《我們告別的時刻》到《時空迴游》,舖排了陳德政的「追憶逝水年華」。

陳德政在文字中深情地凝視自己,而我們則看到一位台灣青年成長的心靈,如何交織著時代變遷的軌跡。

【文字與歷史的對話】**這是一本十分豐富的書籍,值得慢慢細讀,點滴吸收;但因為有了驚艷之感,所以也就迫不及待地分享。《歷史的草稿》是一本奇書。作者讓未曾發表而幾近佚失的歷史重要講稿重現,選題十分獨特,為讀者開啟了新視野。這是我喜歡一本書的重...
07/03/2024

【文字與歷史的對話】
**
這是一本十分豐富的書籍,值得慢慢細讀,點滴吸收;但因為有了驚艷之感,所以也就迫不及待地分享。

《歷史的草稿》是一本奇書。作者讓未曾發表而幾近佚失的歷史重要講稿重現,選題十分獨特,為讀者開啟了新視野。這是我喜歡一本書的重要理由──它總要為我們帶來一個新世界。

作為美國總統級的文稿撰寫人,作者納斯邦的文筆極佳,敘事也十分精彩生動,當然更不用說他耗費的考證工夫了。這是一本寫作嚴謹的書。

作者生動地重構了歷史,為塵封的講稿恢復了時代語境。我們因而看見了人性在歷史關鍵時刻的掙扎,也看見了歷史驚濤駭浪擦身而過的時刻。

作為歷史書來看,它深化了我們的歷史感,讓我們再次強烈感受到,歷史不是「一脈相承的道統」,而是充滿了不確定性與可能性,一如我們的人生。

當然,作為一個文字愛好者,我更驚艷於作者對這些講稿內容結構與修辭的剖析;這簡直也是一本寫作寶典。

文字總是投射一個世界,這樣文字與歷史時刻的深刻對話,實在少見。

【寫作練習生】修辭**「用字要精準」,這是每本寫作指南都會提醒的原則;但什麼是「精準」?我們又要如何做到「用字精準」?我的體會是,用大腦想一下,用心沉澱一下。無論是理性的詞語或感性的詞語,我們首先要警覺的是人云亦云的陳腔濫調。選用一個詞語,...
13/10/2023

【寫作練習生】修辭
**
「用字要精準」,這是每本寫作指南都會提醒的原則;但什麼是「精準」?我們又要如何做到「用字精準」?

我的體會是,用大腦想一下,用心沉澱一下。

無論是理性的詞語或感性的詞語,我們首先要警覺的是人云亦云的陳腔濫調。選用一個詞語,是讓它再次通過你自己的思考與感受;這樣的詞語,也才能構成你風格的一部分。

「精準」的標準,不是指向世界,而是指向自己。

中國要「統一」台灣,還是「併吞」台灣?你來到海邊是感到「寧靜」,還是「寂靜」?我們每次慎選一個詞語,無非不是在明晰一個事理的真相,或是斟酌一份情感的重量。

【書的氣味】**新書發表會,評論家果子離說廖志峰的文字有「酒氣」;我對此的理解是,志峰的文字有一種「輕盈的流動感」。說是「輕盈」,是因為作者對造句遣詞並不刻意經營,沒有斧鑿痕跡,文字淡雅鎸永。說是酒氣,必也是陳年好酒才有。但我更看重的是文字...
31/08/2023

【書的氣味】
**
新書發表會,評論家果子離說廖志峰的文字有「酒氣」;我對此的理解是,志峰的文字有一種「輕盈的流動感」。

說是「輕盈」,是因為作者對造句遣詞並不刻意經營,沒有斧鑿痕跡,文字淡雅鎸永。說是酒氣,必也是陳年好酒才有。

但我更看重的是文字的流動感。志峰的文字所散發出的流動感,自然也不僅僅來自於行文的流暢,更多的還是來自內容指涉的世界。

《流光/散策》是一本用腳寫的書。作者靠著行走,真實地去觸及出版世界的邊緣──遠離暢銷書排行榜、遠離得獎鎂光燈、遠離名家講座、遠離造作的宣傳文案;他帶讀者抵達一個更日常,因此也就更真實的世界。

「評論一本書的標準何在?」法國哲學家葛霍自問自答:「就在它的氣味。」大多數的書,字裡行間充塞著圖書館沉悶的氣息,以致我們很容易辨識出一些書有著流暢的空氣,因為後者是用腳寫出來的──它確切在森林小徑中留連,或在城市街頭遊蕩過。

【有話要說】**有話要說,並盡你所能說得清楚,那就是風格唯一的袐訣。            ──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英國文化評論家*寫作的開始不是「文筆」,而是「有話要說」。對寫作有興趣的人,常常落入「如何寫作」的...
28/08/2023

【有話要說】
**
有話要說,並盡你所能說得清楚,那就是風格唯一的袐訣。
──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英國文化評論家

*
寫作的開始不是「文筆」,而是「有話要說」。對寫作有興趣的人,常常落入「如何寫作」的迷思,而忽略了「要寫什麼」。

「有話要說」,是因為我們有事情要描述,有情感要抒發,有想法要分享,並選擇文字作為我們表達的工具。

如果一個人無話可說,那他縱使有再好的文筆,也寫不出什麼;勉力為之,往往也是雕琢浮華之作而已──一如我們小時候學校的作文。

作文寫了十年,我們大多數人依然視寫作為畏途;那是因為我們學校不教我們怎麼想,而只教我們怎麼寫。我們寫作的內容來自被灌輸的道德文章、政治教材、八股雞湯,而很少來自親身的經驗、感受與想法。

於是,成年後,我們啟承轉合的章法也許還在,但我們卻無法明晰地傾聽到自己內在的聲音了。若還有表達的欲望,那混亂的情感與思想,往往也只能透過簡短而粗暴的語言在臉書上宣洩。

當然,「話」從來不是一開始就是清晰、明確的;一段久遠的記憶、一陣隱約襲來的情緒、一個盤繞腦海的想法,還需要我們細細追憶、傾聽、剖析,才能漸漸具體、明朗起來。這也就是許多自覺的寫作者在動筆之前會花很多時間思考的原因。一篇短文,他們可能花四個小時思索,一個小時寫作。

「有話要說,並盡你所能說得清楚」,思想與文字的結合,才是風格的要素。

【修辭的雙面性】既要表達自己,也要抵抗世界**《修辭的政治》是我繼《寫作的風格要素》的後續之作,兩者各自呈現了我們與語言文字兩種不同面向的關係。《寫作的風格要素》探討的是「文學修辭」,解析的是「我們如何表達自我」;而《修辭的政治》探討的是「...
05/07/2023

【修辭的雙面性】既要表達自己,也要抵抗世界
**
《修辭的政治》是我繼《寫作的風格要素》的後續之作,兩者各自呈現了我們與語言文字兩種不同面向的關係。

《寫作的風格要素》探討的是「文學修辭」,解析的是「我們如何表達自我」;而《修辭的政治》探討的是「政治修辭」,要說明的是「我們如何抵抗世界」。

也就是說,修辭既可讓我們能更精準、更生動、更有說服力地與別人溝通,反過來看,他人往往也正以這樣有力的語言形式,企圖感動我們、說服我們、勸誘我們,甚至欺瞞我們。

因此,「文學修辭」的閱讀,要求讀者應該全情投入其間;但「政治修辭」的閱讀,則要求讀者克制情感,冷靜閱讀,優先發揮理性的批判辨識力。

【寫了一本書】**寫一本書,作者難免要自問:「這本書對自己有什麼意義?」接著也會再問:「這本書對讀者有什麼意義?」對自己的意義其實很清楚,無非就是對激起內心不安的某個時代面向的回應,對此而有了一番觀察、閱讀、反思與書寫,是自我生命與社會脈動...
03/07/2023

【寫了一本書】
**
寫一本書,作者難免要自問:「這本書對自己有什麼意義?」接著也會再問:「這本書對讀者有什麼意義?」

對自己的意義其實很清楚,無非就是對激起內心不安的某個時代面向的回應,對此而有了一番觀察、閱讀、反思與書寫,是自我生命與社會脈動交織的一次記錄。

但對於可能的百千讀者,作者則是無法代為發言的,因為每個讀者各有其閱讀的理由。作者能說的也只是一種期待:

#從傳統的政治宣傳到網路認知作戰,話語的修辭已經成為一種精良的政治武器;藉助社群媒體的活躍,傳播途徑的普及化,加深了社會意識形態的分裂。在這個意識形態驅動話語的時代,我們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更迫切地需要培養獨立思考的閱聽能力。

當然,作為一位資深「不暢銷作家」😅,也要特別感謝出版社的支持,讓自己與時代的碰撞記憶得以留存,讓作者與讀者的相遇成為可能。

【ChatGPT的語法與風格】(一)**第一眼看到ChatGPT回答的內容,的確令人驚艷;即而再測試,就發現它的寫作結構「套式感」很強。這種套式感,其實是一種大眾化的「平實風格」。設想,如果不知道文章的由來,我大概會判斷是出自一位小六或國中...
16/02/2023

【ChatGPT的語法與風格】(一)
**
第一眼看到ChatGPT回答的內容,的確令人驚艷;即而再測試,就發現它的寫作結構「套式感」很強。這種套式感,其實是一種大眾化的「平實風格」。

設想,如果不知道文章的由來,我大概會判斷是出自一位小六或國中一二年級學生的文筆,而且是一位「好學生」的文筆。

這樣的「好學生」,雖然因為生活經驗還不足,思辨能力還不夠發達,因此在內容上顯得貧乏;但在形式規範上,卻已有不錯的訓練(可能優於大多數成人的寫作)。

ChatGPT的「平實風格」,首先顯著表現在簡潔的句式結構上。ChatGPT的句子大多是「短句」,一個句子的標點結構,大約就是一兩個逗號加上一個句號。

值得注意的是,沒有句內點號(如逗號)只有句號的句式也十分常見,而這種俐落的單句,卻是現實上許多寫作者不敢採用的。

長分句約在二十字以內,短分句則大多在十字以內。這樣的短句式構成「明快」而「清晰」的閱讀節奏,正是「平實風格」的特色之一。

讓我驚訝異的是,ChatGPT的句式裡,使用的標點符號類型雖然很少(主要為逗號、頓號、冒號、句號四種),但用得卻十分精準。

ChatGPT句式的嚴謹,還表現在句法上。主詞、副詞、動詞、受詞、形容詞、介詞、數量詞、虛詞等等的排列,幾近完美無缺。特別是,句式裡主詞與動詞保持一致性,十分難得;因為主詞與動詞(尤其是句子裡的第二個動詞)的關係錯置,在日常寫作裡是十分常見的錯誤。

「平實風格」是一種大眾風格,其背後的哲學:事理是一種集體智慧,是大家所共同通曉的;它只要被簡單、直接、清晰表達出來即可,人人皆懂。

「平實風格」是非個人化的風格,也是反個人化的風格。它在遣詞用字上絕不生澀,更反雕琢、厭惡故弄玄虛。這是它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在各種文類間遊走,就會顯露它的侷限性。

因此,ChatGPT選用的詞語都是一般性的,而修辭手法也是老套的──例如,海灘一定是「美麗的」,海洋一定是「蔚藍的」,山脈一定是「綿延不絕的」,文化一定是「獨特的」。

**
(待續)

【寫作課】公民教育與人文素養**臉書上有人感慨他到加拿大就學,學習寫essay時,才真正領悟到寫作的道理。essay是一種公共說理的文章格式,它強調論據與論斷的關係,即一個人提出一個主張(論斷),就應該有適度的證據作為支撐。這些證據,可以來...
31/12/2022

【寫作課】公民教育與人文素養
**
臉書上有人感慨他到加拿大就學,學習寫essay時,才真正領悟到寫作的道理。

essay是一種公共說理的文章格式,它強調論據與論斷的關係,即一個人提出一個主張(論斷),就應該有適度的證據作為支撐。

這些證據,可以來自事實、數據、專家,甚至個人經驗,這其中當然涉及邏輯關係與支撐力的強弱,但沒有論據的論斷,則不過是個人觀點而已。

公共說理的第一條原則,就是辨別一個陳述裡,什麼是個人觀點與什麼是事實;再檢證這個觀點獲得多少事實的支撐。

對於一個議題,會因為每個人的道德、利益、審美立場不同,而有不同的視角,這是必然的。因此,公共說理從不在說服不同立場的人,而是讓不同立場的人互相了解彼此的不同。

公共說理是開放性的,它不在於得出「誰對誰錯」的結論(這種結論很少見);它是疊加性的、擴展性的,它讓事理得以在討論中,呈現它更紛雜的樣貌。

但這不是「公說公有理」的相對主義,而是在儘可能了解、掌握深刻的觀點之後,做出自己的選擇。這種選擇就會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因為它會讓人們對於不同選擇的人,更具包容力。

可惜,這種在美加地區被視為公民教育與人文價值培養的基礎寫作課,在台灣並不被重視。

台灣的「作文」已經淪為一種考試的套招(不少教師甚至以傳授這樣的套路洋洋自得);題材不僅偏重抒情文,論說文也大多是道德性的文章,而不是思辦性的論述。

如今,在台灣公共言說領域裡,充斥著各種武斷的言論、情緒性的詞句,甚至人身攻擊的話語,並且能獲得廣大粉絲的青睞與癡迷,恐怕與寫作、閱讀教育的失敗有關吧。
**
(圖取自臉書的貼文)

【閱讀筆記】向暮冬的陽光乞求一點溫暖**一本《蒙妮卡日記》,明明白白地死了不少人,打算尋死及尋死不成的人還有幾位。但「死亡」並不是它的主題,那種生命留下如夢魘相隨的心理傷痛,也許才是。平路筆下眾多女子因愛而死。但相對於其他作者筆下那些勇闖情...
25/12/2022

【閱讀筆記】向暮冬的陽光乞求一點溫暖
**
一本《蒙妮卡日記》,明明白白地死了不少人,打算尋死及尋死不成的人還有幾位。但「死亡」並不是它的主題,那種生命留下如夢魘相隨的心理傷痛,也許才是。

平路筆下眾多女子因愛而死。但相對於其他作者筆下那些勇闖情山慾海、追求自我解放的女子們,平路的主角顯得退縮多了。她們是煮好晚餐等待人夫上門的小三,是情傷之後躲藏在自我妄想世界的女人,是渴望拍一幀夢幻婚紗的寂寞新娘。

所求也許非分,但她們要的並不多。那卑微地對被愛的期盼,其實也就如對隆冬的太陽乞求施捨一點點若有若無的溫暖而已,令人悲愴。

平路並未如其他女作家一樣,將女人的愛情等同於情慾的自主、身體的解放;她反其道而行,將其置於「家庭」的框架之中,母女之間的愛恨情仇糾葛,成為一種「無力之愛」的輪迴。這是平路的「保守」,但在我看來也是她的穿透力所在。

平路筆下的女子,往往在一點點的期盼與一點點的不甘之間糾纏沉淪,不得解脫。平路寄予她們無限的同情,但卻不願可也無力給予救贖、超拔。但我想,唯其如此,才讓她的故事更接近於人生的實相吧。

《蒙妮卡日記》內分三輯(我個人偏愛第一輯),收錄十五篇短篇小說;選題多樣,看得出作為一位職業作家,平路對於不同題材、文體尋求自我突破的用心與功力。

當然,展讀時最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平路對文本形式的精巧駕馭能力,就此而言,可說篇篇精品。譬如〈微雨魂魄〉中,女主角與情夫的關係、鄰居女子的情愛秘密、女主角與母親的情感糾葛,三條敘事線交叉鋪排,層層挖掘,開拓敘事邊界,充滿了閱讀的轉折樂趣。

再如〈百齡箋〉中對宋美齡百歲生日當下的記事,在歷史敘事與心理摹寫的交錯下,真實與虛幻、歷史與想像、真情與假意,百年歲月悠悠,記憶的召喚,如午夜鬼魅出沒般恍惚,如世紀末輓歌般悲涼。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篇。

平路的短篇小說布局精巧、情感幽微,也許不是那些喜於情節踵事增華的讀者所愛,但卻是樂於「與閱讀對抗」的嚴肅讀者之良品。

【無關政治】文體與風格**寫作風格受文體制約。極端的舉例,一個公務員是不能用散文風格來寫公文(應用文體)的。在公文寫作裡,個人風格受到極度的壓抑,彷彿文本是由一群不苟言笑、面無表情的委員會所生成的。在選舉公報這種「類公文」的文體中,我們看到...
20/11/2022

【無關政治】文體與風格
**
寫作風格受文體制約。極端的舉例,一個公務員是不能用散文風格來寫公文(應用文體)的。

在公文寫作裡,個人風格受到極度的壓抑,彷彿文本是由一群不苟言笑、面無表情的委員會所生成的。

在選舉公報這種「類公文」的文體中,我們看到大多數的政見內容也都是這類的文字風格──非個人的、制式的、嚴肅的、急切的、推銷的……。令讀者連絲毫的想像力都感受不到。

當然,其實也沒有人把候選人提出的政見當真,以致於一些跳tone、異常的風格,反而吸引我們的注意。相對於大多數台北市長候選人如說明書的「實用風格」,附圖的候選人則有強烈的「神秘風格」與「預言風格」。

我喜歡瀏覽選舉公報中的各種「奇談怪論」,它們比正經八百的政見帶來更多想像──這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經歷怎樣的人生?他對當前社會形勢有怎樣不滿與欲望?當然,這些想像最終也只能指向無邊的天際,難有結論。

作為一個編輯人,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寫作風格雖表現於文字的修辭形式與技巧,但實則還是個人意識形態與精神狀態的反映。

**
#無關政治,繼續賣書😅──《寫作的風格要素:修辭之書》

【閱讀不是對抗】**閱讀是一種溝通、交流,作者與讀者處於平等的地位。沒有作者的寫作,就不會有作品的存在;沒有讀者的閱讀,作品也是自言自語。「閱讀」,促成意義生成的可能,但這種意義生成的平等,是一種「盍各言爾志」的平等,作者並不為讀者而寫,讀...
18/11/2022

【閱讀不是對抗】
**
閱讀是一種溝通、交流,作者與讀者處於平等的地位。沒有作者的寫作,就不會有作品的存在;沒有讀者的閱讀,作品也是自言自語。

「閱讀」,促成意義生成的可能,但這種意義生成的平等,是一種「盍各言爾志」的平等,作者並不為讀者而寫,讀者也不為作者而讀。

閱讀的平等來自「各有所需」。作者不為「壓制」或「取悅」讀者而來,讀者也不為「反抗」或「迎合」作者而往,來往之間「各取所需」。

一個負責的作者唯一要擔保的是,他呈現的是「一種真誠的現實」──真誠的事物、真誠的情感、真誠的想像,甚至是真誠的玩笑;擔保這些都是人間實有之物,而不是人工的、捏造的、無中生有的,即不虛假。

同時,無論作者或讀者都必須認知到,所有的文本,都只是「現實一種」;它可以有關天堂,也可以事涉人間,但它不是天堂的全部,也不是人間的全部。它只是天堂的一朵雲,或人間的一陣風。

一個明智的讀者會特別清醒,不要用自己全部的世界來閱讀,以免使得閱讀的結果不是全然接受就是全盤否定;從而急切地說:那不是天堂,那不是人間!

一個開放的讀者,除了曉得文本只是天堂的「現實一種」,或是人間的「現實一種」外,他也願意讓那朵雲、那陣風,進入自己的世界,邂逅自己的生命。藉此,斟酌、掂量、反思自己世界的某個角落,生命的某個片刻。

閱讀不是對抗。不值得一提的文本,其實也就不值得反駁,因為它跟你無關。值得一提的文本,是因為閱讀者經由斟酌、掂量、反思,而使得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生命出現變化──此刻,你有感而發,從而也就從一個閱讀者轉身成為一個寫作者。

這就是寫作與閱讀的有機循環,也是生命有機的更新。當然,以上所說,都只是文本世界的「現實一種」。

【無關政治】歧義**標題:「看新聞才知高虹安這樣搞!蔡壁如:這些助理跟她有什麼深仇大恨?」一時困惑於蔡壁如的語意為何?從政治語境理解,蔡、高兩人既是同黨,「這些助理跟她有什麼深仇大恨」,質疑的對象應該是助理,怪他們為這些小事向外界大爆料。但...
14/11/2022

【無關政治】歧義
**
標題:「看新聞才知高虹安這樣搞!蔡壁如:這些助理跟她有什麼深仇大恨?」

一時困惑於蔡壁如的語意為何?

從政治語境理解,蔡、高兩人既是同黨,「這些助理跟她有什麼深仇大恨」,質疑的對象應該是助理,怪他們為這些小事向外界大爆料。

但考慮到前標「看新聞才知高虹安這樣搞」,覺得好像又可能是在批評高虹安:都是些辛苦錢,高虹安幹嘛去扣剋助理的加班費!

當然,細讀內文有「蔡壁如表示,自己也不會這樣做,但仍為高虹安抱屈」等語,發現原意應是前者。

不過,蔡壁如表達得這麼輕描淡寫,加上兩人之間有關心結的傳聞,卻又使得讀過內文的讀者,依然感到蔡語意的曖昧性,似乎「還有什麼話要說」。

通常,我們若質問「我跟你有什麼深仇大恨?」意味的是你對我有成見,而不是我對你有成見。反過來問「你跟我有什麼深仇大恨?」也是如此。

但如果是指涉第三者之間的關係,則誰對誰有深仇大恨,就充滿不確定性了。

修辭上,「歧義」用詞容易帶來語意的模糊和誤解,但往往也能營造出一種意外的嘲諷性,

#無關政治,我是來賣書的:《寫作的風格要素──修辭之書》😅

【象徵】**一直好奇「陳萍」一襲艷紅舞衣的造型。《流麻溝15號》的電影宣傳海報,其中一幀就是以這個造型的陳萍為主視覺,對比著沉鬰的礁岩背景,格外搶眼,視覺之外彷彿有話要說。劇中,陳萍是舞者,表演時穿舞衣自然合理,但穿紅色的舞衣,則不免令人心...
05/11/2022

【象徵】
**
一直好奇「陳萍」一襲艷紅舞衣的造型。

《流麻溝15號》的電影宣傳海報,其中一幀就是以這個造型的陳萍為主視覺,對比著沉鬰的礁岩背景,格外搶眼,視覺之外彷彿有話要說。

劇中,陳萍是舞者,表演時穿舞衣自然合理,但穿紅色的舞衣,則不免令人心生疑竇。「紅色」作為共產黨的象徵,至今依然鮮明,何況是肅殺的白色恐怖時期。

幾乎可以肯定,導演的「紅衣」安排為的是美學的需要。這樣的設定,雖然略略削減了情節的合理性,卻大大提升了視覺的衝擊性,得分更多。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還是一種「象徵」,象徵著被禁錮的是一個個生機勃發的青春,他們有著浪漫的憧憬,有著無限的可能,他們渴望在自由的世界裡恣意燃燒。

在我看來,電影《流麻溝15號》使用的象徵手法並不多。也許,「嬰兒的誕生」也是一種象徵──象徵著在死亡的時刻(嚴姐等被送軍法處),生命與希望依然生生不息。

這些都是導演有意為之嗎?因為手法沒有很刻意,所以我無從判斷,但其實我也不想曉得。這是屬於觀眾(讀者)的權力和樂趣。

文學課上,常常有學生會問:「###是一種象徵嗎?」一位稱職老師的回答應該是:「你說是,就是是。」

**
Google:「象徵,是指以具體的事物或形象來間接表現抽象或其他事物的觀念。」

【漫長的33年】從《悲情城市》到《流麻溝》**我不免好奇,從1989年的《悲情城市》,到2022年的《流麻溝15號》,中間究竟歷經了什麼,以致於台灣社會對近代兩大政治事件的電影敘事,要經過漫長的三十三年才得以完成。1987年解嚴後,台灣迸發...
01/11/2022

【漫長的33年】從《悲情城市》到《流麻溝》
**
我不免好奇,從1989年的《悲情城市》,到2022年的《流麻溝15號》,中間究竟歷經了什麼,以致於台灣社會對近代兩大政治事件的電影敘事,要經過漫長的三十三年才得以完成。

1987年解嚴後,台灣迸發出久被壓抑的生命力,社會運動狂飆;縱使如此,1989年就拍出以「二二八」為題材的《悲情城市》,依然令人訝異來得如此之早。

相反的,三十三年來,歷經了政黨兩次輪替、轉型正義,而2022年我們才迎來了以「白色恐怖」為題材的《流麻溝15號》,似乎又來得太晚了。諷刺的是,《流》片還是因為姚文智四年前的落選,而意外成就了這段因緣。

漫長的三十三年,台灣經濟在中國的磁吸效應下,停滯不前,台股幾經起落,「拼經濟」成為全民共識。資本向市場看齊,也許是「政治片」無力發揮的原因吧。這我不清楚。

我好奇的是,經過三十三年的變化,對台灣這段幽暗的歷史,兩代電影人有著怎樣不同的史觀。

《悲情城市》片尾,林家家破人亡之後,最後連聾啞的林文青(梁朝偉飾)也被捕音訊全無,妻子寛美堅強而獨立地撫養兒子。歷經大時代的動亂後,一切彷彿又回到常軌,人們安安靜靜的生活下去,不動聲色地把創傷埋在內心深處。這種在絕望中懷抱希望,溫馨而冷冽,令人欲泣。

《流麻溝15號》片尾,歷經苦難的生者死者,衣著光鮮地在故地歡欣重聚,給了觀眾些許安慰,也給了我們盼望──台灣人可以(也應該)不分族群地攜手共建家園。

歷史學家克羅齊( Benedetto Croce)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想,電影的史觀也是如此吧。

時間終將洗滌一切,從獨自深埋悲愴,到一起攜手歡歌,苦難的歷史我們沒有忘記,我們只是彼此更加包容,更加期待著更美好的未來。

**
以上,一點個人直觀感受;希望有專業人士能把悲情城市(1989)─超級大國民(1994)─好男好女(1995)─流麻溝15號(2022)的脈絡寫一寫,與大家分享。

【不是影評】**這樣的題材,導演如果沒有相當的自我克制,一不小心就會流於感傷濫情了。如此,儘管催人熱淚,卻不易帶來反思。所幸,導演在每段劇情張力的頂點,大多能冷靜自持,沒有讓悲情一發不可收拾,反而間接儲存了整部電影的張力。起初,敘事線有些模...
29/10/2022

【不是影評】
**
這樣的題材,導演如果沒有相當的自我克制,一不小心就會流於感傷濫情了。如此,儘管催人熱淚,卻不易帶來反思。

所幸,導演在每段劇情張力的頂點,大多能冷靜自持,沒有讓悲情一發不可收拾,反而間接儲存了整部電影的張力。

起初,敘事線有些模糊,漸次嚴姐與杏子「犧牲與啟蒙」的主線關係清晰起來了。嚴姐的高度理想化形象,並不讓人覺得失真;而次要人物的設定也是立體的,並非忠奸截然對立的二分法,導演時刻要提醒我們:在最黑暗的歷史時刻「人性」也並未泯滅。

影像壯美、音樂纏綿,也是觀影的一大感官享受。當然,一兩個情節有為了鏡頭的美感而渲染之嫌,譬如陳萍穿著紅衣落海一段。

同樣的小問題,可能是「金句」太多。一些話由人物口中說出顯得過於生硬;特別是蔣經國那句「這是時代的罪」,更有導演把自己的話塞給小蔣的嫌疑。

在我看來,就因為之前的情節處理得克制,已為電影蓄積了張力,結尾反而更應該點到為止,為電影留下餘韻。一如壯闊的歷史敘事之後,用一段抒情的小品來覆蓋。

最後「三段結尾」都很棒,可惜導演不肯忍痛割愛,疊加起來就略略削弱了結局的力道。

羅姐受刑前的拍照,閃光燈在黑暗中照亮了她的笑容,呼應了「當犧牲來臨時,我們微笑以對」的主題,是很棒的收尾。

若捨不得其它,接著杏子到教會將嚴姐贈送的聖經還給嚴父,象徵著苦難後的救贖與重生,也是很棒的結尾。

可惜,最後一幕再以想像的場景,讓生者死者歡樂重聚,就顯得太有話要說了。

無論如何,因為畢竟拍的是「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情感、我們的身份認同、我們的意識形態都還深深根植在這個歷史脈絡之中。

凡是關於我們自己的,都是可親的吧。某種程度而言,觀眾其實也是演員──我們旁觀著、回憶著、感同身受著自己成長的一部分。

在當下台灣政治文化語境中觀看,感動之餘,更發人深思。劇中嚴姐說:「我還是相信,犧牲會帶來力量。」的確,70年後,我們還是能從她就義的微笑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力量。

【風格與文體】**風格受文體制約,這是寫作的一大原則。最極端的說明例子,是你不能用散文風格去寫公文(應用文)。作為一個編輯人,我對風格與文體的關係保持警戒;作為一個讀者,我常常為讀到風格與文體不符的文章感到苦悶而氣餒。苦悶的是,我覺得作者是...
25/10/2022

【風格與文體】
**
風格受文體制約,這是寫作的一大原則。最極端的說明例子,是你不能用散文風格去寫公文(應用文)。

作為一個編輯人,我對風格與文體的關係保持警戒;作為一個讀者,我常常為讀到風格與文體不符的文章感到苦悶而氣餒。

苦悶的是,我覺得作者是言之有物的,很渴望學習他的內容;但內容往往被文字風格的迷霧籠罩,讓人無法清晰而明確地理解。

氣餒的是,一段話很難一次讀完,緩慢地讀幾次,約略理解他的意思;但讀完細想,卻好像又掌握不住什麼具體的東西。

有些人「文筆」極好,可惜缺乏文體的自覺,把所有形式的寫作都散文化,甚至詩化了。在我們這一行裡,「財經人物」報導,就存在被寫作者過度動情化描述的傾向,而喪失了報導寫作文體應有的客觀、冷靜與深度。

當然,文章是屬於作者的,他愛怎麼寫別人是管不著的。誠如有言:「詩是詩人在喃喃自語,卻不小心被別人聽到了。」詩人本不是要說予你聽的,你看不懂是自己多事。

只是作為一篇評論報告的公共文本,作者理應是沒有這種自言自語的權利的。

Address

Taipei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康Sir的編輯七力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Category

《回憶的敘事:一個編輯人的微筆記》

優秀的編輯也可以是好的散文作家,作者筆下的媒體日暮與年少時光,體現了人生是且收拾且散佚最難處理的文本。——董成瑜(《鏡文學》總經理)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2351?sloc=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