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sevier醫學資訊站

Elsevier醫學資訊站 Elsevier是全球領先的資訊分析公司,為全球專業人士和商業客戶提供科學、醫療、法律和商業領域資訊分析服務及解決方案。
(1)

17/02/2025

#孕期接觸塑化劑增加早產風險

發表於《刺胳針全球健康》(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的研究顯示,孕期接觸DEHP及其替代品 (如DiNP、DiDP、DnOP) 等塑化劑代謝物,顯著增加嬰兒早產及出生體重過輕的風險,並對公共健康帶來重大成本負擔。

這項研究針對1998年至2022年間ECHO計畫中的13個子研究,納入5,006對母嬰數據,其中包括至少一次孕期尿液塑化劑檢測數據、嬰兒的妊娠週數及出生體重數據,且為單胎分娩。

結果顯示,常見的塑化劑如鄰苯二甲酸 (Phthalic acid)、DiDP、DnOP、DiNP 與妊娠期縮短及出生體重降低密切相關;在增加早產風險方面,替代品DEHP增加45%,鄰苯二甲酸增加171%、DiNP增加125%、DnOP增加達190%。

分析指出,2018年估算因塑化劑曝露導致的早產病例達56,595例,與其相關的經濟成本估計高達38.4億美元。

追蹤 Elsevier醫學資訊站,快速掌握醫學最新研究
#孕期健康 #早產風險 #塑化劑影響 #嬰兒出生體重過輕

 #兒童焦慮治療的新選擇發表在《刺胳針精神醫學》(The Lancet Psychiatry) 期刊的研究顯示,透過數位平台輔助的家長主導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CBT),不僅療效與傳統方...
16/02/2025

#兒童焦慮治療的新選擇

發表在《刺胳針精神醫學》(The Lancet Psychiatry) 期刊的研究顯示,透過數位平台輔助的家長主導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CBT),不僅療效與傳統方法相當,還能顯著降低治療成本。

焦慮症是兒童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但只有少數兒童能獲得臨床治療,數位化心理治療技術可望提升有效治療的普及性。英國和北愛爾蘭的研究團隊針對數位平台Online Support and Intervention (OSI) 進行了隨機對照試驗,評估其結合治療師的家長主導認知行為治療模式,能否在臨床療效、接受度及成本效益上與傳統治療相媲美。

此研究對象為5至12歲的兒童,共444名家庭參與試驗。參與者隨機分配至數位平台+治療師組或常規治療組 (85%的家庭接受傳統認知行為治療) ,之後在實驗第14週和第26週進行療效評估。

結果顯示,數位平台+治療師組與傳統治療組的效果無顯著差異,然而數位平台+治療師組的成本低於傳統治療,家長的接受度高,無任何嚴重不良事件。

研究指出,數位化的家長主導認知行為治療模式,結合專業治療師,不僅提高了治療的普及性,還降低了資源使用壓力。此模式特別適合資源有限的地區以及希望在家庭環境中進行治療的兒童。

追蹤 Elsevier醫學資訊站 ,快速掌握醫學最新研究
#兒童心理健康 #數位治療 #焦慮治療新模式

研究刊登:

Anxiety problems are common in children, yet few affected children access evidence-based treatment. Digitally augmented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bring …

 # 雌激素可能有助女性預防失智症發表於《美國老年精神醫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的研究顯示,女性一生中接觸雌激素時間越長 (初經早、停經晚、無婦科手術等),罹患失...
15/02/2025

# 雌激素可能有助女性預防失智症

發表於《美國老年精神醫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的研究顯示,女性一生中接觸雌激素時間越長 (初經早、停經晚、無婦科手術等),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越低。雌激素可能對女性失智症的發展具有保護作用。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英國生物資料庫 (UK Biobank) 的273,260名女性參與者的數據,年齡介於37至73歲,涵蓋了她們的社會人口學數據、醫療史 (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與失智症) 以及生育史。

結果發現,終生雌激素曝露時間較長 (38至42年) 的女性,其失智風險降低了28%,與45歲停經者相比,較晚停經 (50至52歲) 的女性,失智風險降低了24%。相反地,初經較晚 (15歲以上) 的女性,失智風險增加了12%,曾接受子宮或卵巢切除手術的女性,由於缺乏雌激素保護,失智風險增加了8%。

追蹤 Elsevier醫學資訊站 ,快速掌握醫學最新研究
#女性健康 #失智症預防 #雌激素研究

研究刊登:

The protective role of estrogen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mentia remains uncertain. We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lifetime cumulative exposure to estrogen…

 #自主管理子宮托可減少骨盆器官脫垂女性的併發症根據發表於《電子臨床醫學》(eClinicalMedicine) 期刊的研究,女性自主管理子宮托 (pessary) 來治療骨盆器官脫垂 (pelvic organ prolapse) ,不僅...
14/02/2025

#自主管理子宮托可減少骨盆器官脫垂女性的併發症

根據發表於《電子臨床醫學》(eClinicalMedicine) 期刊的研究,女性自主管理子宮托 (pessary) 來治療骨盆器官脫垂 (pelvic organ prolapse) ,不僅可以減少併發症,還能幫助節省醫療成本。

骨盆器官脫垂影響 30-40% 的女性。使用子宮托的病患通常需要在門診接受照護。這項試驗旨在評估自主管理與傳統診所照護的效果及成本效益,特別針對與疾病相關的生活品質。

此平行組優越性隨機對照試驗,從 2018 年 5 月 16 日到 2020 年 2 月 7 日進行招募,並追蹤到 2021 年 9 月 17 日。參與者是門診子宮托照護的病患,年齡 18 歲以上,並已使用子宮托超過 2 週。自主管理組接受了一次 30 分鐘的教學課程、資訊手冊、兩週後的電話追蹤及持續的電話問候;診所照護組則按照例行常規進行追蹤。主要臨床結果是針對骨盆底特定的生活品質評估,以及成本效益,在隨機分配後 18 個月進行評估。

研究顯示,總共 340 名女性在 21 個中心隨機分配參與試驗 (169 人自主管理,171 人診所照護)。在 18 個月後的評估中,兩組之間沒有顯著的差異;自主管理的成本較低、子宮托併發症發生率較低 (自主管理組為 16.7%,診所照護組為 22.0%) 。此外,自主管理女性對自我管理活動的信心更高,且無發現任何意外的嚴重不良反應報告。

追蹤 Elsevier醫學資訊站 ,快速掌握醫學最新研究
#骨盆器官脫垂 #子宮托 #自主管理 #女性健康

研究刊登:

Let’s see if we can help you out with the following options: You can perform a search at the top of this page or report a broken link to prevent others from ending up with this error.

14/02/2025

#不孕治療何者較有效?

根據《刺胳針》(The Lancet) 期刊的文獻指出,對於輕微男性不孕症的夫妻,單一精子卵質內顯微注射 (intracytoplasmic s***m injection;ICSI) 技術並未顯著提高活產率。由於單一精子卵質內顯微注射是一種具侵入性、成本較高且可能增加後代健康風險的技術,因此不建議在該族群中常規使用。

單一精子卵質內顯微注射技術於1992年首次引入,主要針對嚴重的男性不孕症,應用範圍逐漸擴大到輕微男性不孕症。此技術是將一個精子直接注射到卵細胞質內,又稱為顯微授精,可取代傳統的試管嬰兒胚胎植入 (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此研究旨在比較單一精子卵質內顯微注射技術與傳統試管嬰兒技術在輕微男性不孕症夫妻中的效果與安全性。

這項多中心、開放性、隨機對照試驗,在中國的10個生殖醫學中心進行,對象是2,387對患有輕微男性不孕症的夫妻,這些夫婦隨機分為接受單一精子卵質內顯微注射技術,或是試管嬰兒胚胎植入,以進行不孕治療。

結果顯示,單一精子卵質內顯微注射技術組的活產率為33.8%,而試管嬰兒胚胎植入組為36.6%,差異無統計顯著性。而在新生兒死亡率方面,單一精子卵質內顯微注射技術組發生2例 (0.2%),試管嬰兒胚胎植入組發生1例 (0.1%)。

追蹤 Elsevier醫學資訊站,快速掌握醫學最新研究
#生殖醫學 #不孕治療 #單一精子卵質內顯微注射 #試管嬰兒胚胎植入

 #養狗的人較不易失智根據發表於《預防醫學報告》(Preventive Medicine Reports) 期刊的研究顯示,老年人養狗可以顯著降低失智症的風險。這項前瞻性研究對象為2016年選取的11,194名老年人,使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
13/02/2025

#養狗的人較不易失智

根據發表於《預防醫學報告》(Preventive Medicine Reports) 期刊的研究顯示,老年人養狗可以顯著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這項前瞻性研究對象為2016年選取的11,194名老年人,使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狗貓飼養分為「目前飼養」或「曾經飼養及從未飼養」兩類。重度失智症根據日本長期照護保險系統中的醫師評估定義,在約4年的追蹤期間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目前養狗的老年人 (8.6%) 發生重度失智症的機率,比曾經飼養及從未飼養的人,降低大約40%;如果目前養狗的老年人同時有運動習慣,罹患重度失智症的機率比沒有運動習慣且不養狗的人低 63%;未社交孤立的狗主人罹患重度失智症的風險也降低了 59%。相較之下,養貓對降低失智症風險並無明顯幫助。

此研究說明,養狗可能在減少重度失智症的風險上有正面效果,尤其是當狗主人維持運動習慣和積極社交時,失智風險顯著降低。

研究刊登: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33552300356X

#失智症 #毛小孩 #養狗 #預防醫學

This prospective study examined the associations of dog/cat ownership with incident disabling dementia using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based on the ph…

13/02/2025

#肉桂有助對抗糖尿病

刊登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的研究指出,肉桂有助於降低糖尿病前期病患的血糖,這些患者的血糖高於正常值,使其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升高。

過去的臨床研究顯示,肉桂可能降低血糖濃度,但結果並不一致。這項研究旨在探討每天以一般調味用量補充肉桂,對於患有肥胖及糖尿病前期的成年人血糖濃度的影響。

這項為期10週的隨機對照、雙盲交叉試驗,納入18名患有肥胖及糖尿病前期的成年人 (平均年齡51.1歲,平均空腹血糖濃度102.9 mg/dL)。實驗前兩週讓參與者接受低多酚/低纖維飲食作為基準期,接下來的4週將參與者分為兩組,分別接受每日4克的肉桂或安慰劑。中間有兩週的洗除期 (washout period),之後交換實驗組,進行另一階段的4週試驗。

研究期間進行持續血糖監測 (24小時血糖變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以評估肉桂和安慰劑對血糖的即時影響,並紀錄每日消化系統症狀。

結果顯示,使用肉桂的24小時血糖濃度顯著低於安慰劑組,肉桂組血糖峰值比安慰劑組更低 (差值9.56 ± 9.1 mg/dL vs. 11.73 ± 8.0 mg/dL;P = 0.027) 。使用肉桂在其他代謝指標亦改善,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期間,葡萄糖依賴胰島素刺激胜肽 (Glucose-dependent-insulinotropic-polypeptide) 濃度增加,三酸甘油脂濃度下降。兩組在消化系統症狀 (如腹痛、脹氣、排氣) 方面無顯著差異。

研究指出,肉桂是一種價格低廉且容易取得的補充劑,當加入飲食中,可能幫助改善肥胖相關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控制。

追蹤 Elsevier醫學資訊站,快速掌握醫學最新研究
#糖尿病控制 #肉桂好處 #糖尿病前期 #血糖控制

12/02/2025

#為何女性較容易罹患紅斑性狼瘡?


發表於《細胞》(Cell) 期刊的研究指出,女性較容易罹患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與X 染色體去活化 (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XCI) 密切相關,男性罹患此類疾病的原因可能是其他因素。

哺乳動物的性別基因型中,雌性為 XX,雄性為 XY。為平衡性別基因表達,雌性細胞需透過 X 染色體去活化,關閉其中一條 X 染色體,此過程由長鏈非編碼 RNA (lncRNA) Xist 主導。Xist 僅從去活化的 X 染色體中轉錄,並形成與 81 種蛋白結合的核醣核蛋白複合體 (RNP),使染色體被包裹和靜止。然而研究顯示,Xist RNP 的某些成分可能引發自體免疫疾病。

研究團隊透過分析約 100 名自體免疫病患的血液樣本發現,多數病患體內存在針對 Xist RNP 的自體抗體。這些抗體與常見自體免疫疾病 (如紅斑性狼瘡、皮肌炎等) 密切相關。

為了測試 Xist RNP 是否會導致自體免疫疾病,研究團隊建構了能表達 Xist 的基因轉殖小鼠模型。在雄性小鼠體內誘導 Xist 表達後,雄性小鼠的免疫細胞呈現類似雌性的特徵,包括 T 細胞和 B 細胞的基因表現變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特有的記憶 T 細胞比例增加,而抑制自體免疫的基因表現明顯下降。患病小鼠體內檢測到更多的非典型 B 細胞,且相關基因的活性顯著提高,進一步推動疾病惡化。

此外,針對自體免疫患者的血清測試顯示,Xist RNP 的多個組分在患者中具高度免疫反應性,顯示其在自體免疫疾病中的重要性。

追蹤 Elsevier醫學資訊站,快速掌握醫學最新研究
#自體免疫疾病 #性別差異 #紅斑性狼瘡 #免疫學進展

11/02/2025

#長時間通勤與憂鬱症相關

根據發表在《交通與健康期刊》(Journal of Transport & Health) 的韓國研究發現,每天通勤超過一小時的人,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比通勤低於30分鐘的人高出16%。

這項研究使用韓國工作情況調查的數據,這是一項針對年齡20至59歲之間的薪資族調查,共有23,415名參與者。若參與者的世界衛生組織五項幸福指數總分低於13分,即定義為具有憂鬱症狀。通勤時間、憂鬱症狀、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收入、地區、婚姻狀況、子女、職業、每週工時及輪班等因素的關聯被納入分析。

結果顯示,與短時間通勤 (< 30分鐘) 相比,長時間通勤 (≥ 60分鐘) 與憂鬱症狀顯著相關,風險增加16%。對於40至49歲男性與20至29歲女性,通勤時間長短與憂鬱症狀之間的相關性尤其顯著。

追蹤 Elsevier醫學資訊站,快速掌握醫學最新研究
#通勤時間 #心理健康 #憂鬱症狀 #交通與健康 #薪資族調查

10/02/2025



根據發表於《環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 期刊的文獻指出,曝露於PFAS (全氟/多氟烷基物質) 可能會影響青少年的骨骼發展,特別是在成骨的重要時期。PFAS 是一種常見於食品包裝、化妝品等產品中的化學物質,長期接觸可能會對健康產生多種不良影響,包括不孕和癌症等。

這項研究針對西班牙裔青少年和年輕成年人進行了長期觀察,發現特定的 PFAS 物質 (PFOS) 與骨密度下降有關。在西班牙裔青少年中,每當血液中的 PFOS 濃度增加一倍,骨密度年變化平均會減少約 0.003 g/cm²。此結果在不同族群的影響一致,在混合族群的年輕成年人中,PFOS同樣與較低的骨密度有關,每增加一倍的 PFOS 濃度,骨密度下降 0.032 g/cm²。

總體而言,這些結果顯示,青少年和年輕人接觸 PFAS 可能對未來的骨骼健康構成風險,甚至可能增加成年後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追蹤 Elsevier醫學資訊站,快速掌握醫學最新研究
#骨骼健康 #青少年健康 #骨質疏鬆風險 #環境化學品 #環境健康

07/02/2025

#嬰兒天生具備辨識音樂節拍的能力

根據發表在《認知》(Cognition) 期刊的研究顯示,音樂節拍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不是透過後天學習而得的。。

過去的研究指出,嬰兒可以從聲音序列 (sound sequences) 提取時間規律,包括節拍。這項研究實驗使用了特定的音訊序列,包括固定間隔的重音和非重音。當序列具有等時性時會產生節拍感,但當時間間隔被隨機調整時則沒有節拍感。結果顯示,嬰兒在有等時性的情況下,能夠辨識音訊中的節拍差異,而在隨機間隔的情況下則沒有這樣的反應。

研究認為,嬰兒的節拍處理能力在出生時就已經存在,是一種天生的能力,不是後天學習得來的。

追蹤 Elsevier醫學資訊站,快速掌握醫學最新研究
#新生兒 #音樂感 #節拍感 #天生能力 #認知研究

06/02/2025

#未生育的停經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

女性進入更年期後,心血管疾病風險明顯增加。發表於《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 期刊的研究指出,未服用過避孕藥、未生育和初經過早 (≤12歲) 的女性,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較高。


這項研究數據取自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 (UK Biobank) 156,787名年齡超過40歲的停經女性,追蹤時間達12.5年,分析這些女性的家庭病史、避孕藥使用狀況、生育狀況、荷爾蒙替代療法 (HRT)、初經及停經年齡等。

研究顯示,未曾生育、初經過早 (≤12歲)、未曾使用避孕藥、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較早停經的女性,都面臨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總體而言,延後初經和停經時間,都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追蹤 Elsevier醫學資訊站,快速掌握醫學最新研究
#女性健康 #心血管疾病 #更年期 #停經婦女 #避孕藥 #荷爾蒙替代療法 #心臟病風險

05/02/2025

#母乳中的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有助嬰兒成長

根據發表於《營養進展》(Advances in Nutrition) 期刊的系統性文獻回顧顯示,母乳中的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對嬰兒成長至關重要,脂肪則影響較小。

母乳能為嬰兒提供重要能量,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胺基酸、脂肪及脂肪酸等多種營養素。研究團隊分析1980至2022年間的研究文獻,聚焦於母乳成分與嬰兒兩歲內生長指標之間的關聯。最終從9,992篇摘要中篩選出57篇文章,涵蓋5,979組母嬰配對的觀察結果。

分析顯示,碳水化合物與嬰兒體重的增加呈正相關;蛋白質與嬰兒身長呈正相關,但與體重未呈現顯著關聯;脂肪未與任何成長指標呈現穩定的關聯;脂肪酸與頭圍增加有正相關,但DHA例外。

追蹤 Elsevier醫學資訊站,快速掌握醫學最新研究
#母乳 #母乳營養 #嬰兒成長 #營養素 #碳水化合物 #蛋白質 #脂肪 #脂肪酸

04/02/2025

#堅果有助提升男性生育力

根據發表於《營養進展》(Advances in Nutrition) 期刊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顯示, 每日食用2份以上的堅果作為西式飲食的一部分,可改善健康男性的精子品質,有助提升男性生育力。

這項研究團隊檢索了2023年6月30日前的相關介入性或觀察性研究,受試者年齡介於18至49歲,評估至少3個月堅果攝取對生育結果的影響,並以統合分析評估堅果攝取對精子活動力、形態及濃度的影響。

研究共納入4項研究,涵蓋875名參與者,隨機對照試驗顯示,每天攝取≥60克堅果顯著提升精子的活動力、形態,但對精子濃度無顯著影響。

追蹤 Elsevier醫學資訊站,快速掌握醫學最新研究
#堅果 #男性生育力 #精子健康

03/02/2025

#想延緩老化? 每週只需一小時的志工活動

根據《社會科學與醫學》(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期刊的研究,每週僅需一小時的志工活動,就可能延緩生理老化。

研究顯示,參與志工活動與第二代與第三代生物年齡時鐘的老化速度減緩有顯著相關,這些時鐘與死亡率、免疫功能及器官完整性相關。此外,退休人士從志工活動中獲益更大,研究認為社會活動與生理老化速度之間存在密切關係。

研究數據來自健康與退休研究計畫 (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HRS),涵蓋2,605項表觀遺傳指標。分析顯示,每年參與志工活動1至49小時及超過200小時的人,生物老化速度顯著減緩,特別是在退休人士中,適度參與志工活動效果更為明顯。

追蹤 Elsevier醫學資訊站 ,快速掌握醫學最新研究
#延緩老化 #志工活動 #健康老化 #逆轉生理年齡 #助人為快樂之本

02/02/2025

#安眠藥可能干擾大腦夜間的廢物清除功能

根據發表於《細胞》(Cell) 期刊的研究指出,深睡期間,大腦內的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有助於大腦血管以規律的節奏跳動,促進毒素清除,然而安眠藥可能會在睡眠期間影響大腦的清理系統,導致毒素無法順利排出。

這項研究首次描述了小鼠在睡眠的非快速動眼期 (NREM),神經傳導物質正腎上腺素、腦部血流量和腦脊髓液 (CSF) 之間的緊密同步波動,驅使腦內膠淋巴系統 (Glymphatic System) 進行廢物清除。然而如果服用zolpidem安眠藥,會抑制膠淋巴系統,導致大腦中有毒蛋白無法及時清除,而這些有毒蛋白的累積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等神經系統疾病。

大腦從清醒狀態過渡到睡眠狀態時,對外部訊息的處理減少,同時啟動膠淋巴系統清除廢物的過程。膠淋巴系統是一個遍布全腦的網絡,透過讓大腦和脊髓中的液體循環,以清除廢物,包括清除與神經退化性疾病相關的澱粉樣蛋白 (amyloid) 和濤蛋白 (tau) 等有毒物質。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以光學技術結合腦電圖和肌電圖監測儀,長時間不間斷紀錄小鼠在清醒和睡眠期間的大腦活動,而且小鼠能自由活動。研究發現,正腎上腺素、腦部血流量和腦脊髓液流動的緩慢同步波動,是睡眠非快速動眼期的特徵。正腎上腺素是一種與清醒、注意力、身體對壓力反應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會導致血管收縮。這種波動為睡眠期間腦脊髓液在膠淋巴系統中流動提供動力。

研究同時探討安眠藥是否能重現膠淋巴系統的自然波動。他們以常見的安眠藥zolpidem進行實驗,發現此藥雖能引導小鼠入睡,卻抑制了正腎上腺素,干擾膠淋巴系統,進而阻礙大腦的廢物清除過程。此研究結果引發長期使用安眠藥可能影響認知功能的擔憂。

追蹤 Elsevier醫學資訊站 ,快速掌握醫學最新研究
#深度睡眠 #大腦清除廢物 #安眠藥 #阿茲海默症 #非快速動眼期睡眠

研究刊登:

01/02/2025

#每天二至三成熱量來自早餐,體脂較低


發表於《營養、健康與老化期刊》(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Health and Aging) 的研究顯示,每日熱量如果有20-30% 來自早餐的人,體脂較低。早餐熱量不足或過多,或是早餐營養不佳,易導致體脂增加、三酸甘油脂上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 降低,並可能影響腎功能。

這項前瞻性觀察研究針對西班牙383 名 55至75 歲的代謝症候群病患,進行36 個月的追蹤,分析早餐習慣與心血管代謝指標的關聯性。參與者依早餐熱量分為三組,早餐熱量占全天熱量20-30% 者 (對照組)、早餐熱量30% 者 (高熱量組)。

36 個月後與對照組相較,在身體質量指數 (BMI) 方面,低熱量早餐組平均增加0.61,高熱量早餐組平均增加1.18;在腰圍方面,低熱量組平均增加2.22 公分,高熱量組平均增加4.57公分;在三酸甘油脂方面,低熱量組平均增加13.8 mg/dL,高熱量組平均增加28.1 mg/dL;在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方面,低熱量組平均降低2.13 mg/dL,高熱量組平均降低4.56 mg/dL。

另外,如果早餐的營養品質不佳,也會導致腰圍增加1.50 公分,三酸甘油脂增加5.81 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下降1.66 mg/dL,腎功能下降 (估算腎小球過濾率−1.22 mL/min/1.73m²)。

#早餐熱量 #理想早餐 #心血管健康 #營養均衡 #健康老化 #體脂

追蹤 Elsevier醫學資訊站 ,快速掌握醫學最新研究
研究刊登:

31/01/2025

#全球腹瀉疾病死亡率大幅下降

根據《刺胳針感染症》(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期刊的研究,全球腹瀉疾病死亡自1990年以來已減少近60%。然而,5歲以下兒童和老年人仍然是最易受影響的族群。

腹瀉每年奪走超過100萬條性命,是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因之一。這項研究基於《2021全球疾病、傷害與危險因子負擔研究》的結果,分析1990年至2021年間204個國家和地區腹瀉疾病的負擔與趨勢,並探討13種病原體及相關危險因子。

研究結果顯示,2021年全球腹瀉疾病死亡人數約為117萬,較1990年的293萬下降了60.3%,其中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下降了79.2%。 2021年腹瀉疾病導致的全球失能校正人年 (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s) 為5,900萬,其中超過一半 (3090萬) 影響5歲以下兒童。

腹瀉疾病主要風險因素包括:新生兒出生體重較輕、孕期過短、1至5個月及2至4歲兒童發育遲緩、不安全的飲用水、不良衛生條件等。在主要病原體方面,2021年,輪狀病毒是所有年齡層腹瀉死亡的主要病因,其他病原體還包括諾羅病毒和隱孢子蟲 (Cryptosporidium spp)。在5歲以下兒童中,輪狀病毒、志賀氏桿菌 (Shigella SP) 和腺病毒的致死率最高。

研究指出,自1990年以來,全球腹瀉疾病負擔顯著下降,證實了口服補給電解質、改善飲水與衛生基礎設施、輪狀病毒疫苗接種等措施相當有效。

追蹤 Elsevier醫學資訊站 ,快速掌握醫學最新研究
#全球健康 #腹瀉疾病 #腹瀉死亡率 #輪狀病毒疫苗 #公共衛生

研究刊登:

Address

Taipei

Opening Hours

Monday 10:00 - 18:00
Tuesday 10:00 - 18:00
Wednesday 10:00 - 18:00
Thursday 10:00 - 18:00
Friday 10:00 - 18: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Elsevier醫學資訊站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Elsevier醫學資訊站:

Videos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