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7/2023
生命中的大石頭
大多數人應該都有看過或聽過一個關於「 #時間管理」的故事。
故事通常是這樣的:
一個教授到教室上課,
他拿了幾塊大石頭、幾顆小石子、一袋沙跟一個玻璃罐,
請學生把所有的石頭跟沙子都裝進這個玻璃罐裡。
學生就如我們想像的一樣笨拙,
他們先將沙子跟小石頭灌進玻璃罐裡,
可到了最後,卻放不下大石頭。
這時教授也不出意外地露出討人厭的微笑,並示範了正確的做法,
先將大石頭放到玻璃罐,接著是小石頭,最後才將沙子倒進去,
體積小的沙子完美的填滿了大小石頭的縫隙。
這則寓意的目的在告訴我們,
先挪出時間做最重要的事,
才會有剩餘的時間做那些比較不重要的事物,
順序,是這個故事想說的重點。
不過,如果要當個討人厭的同學,這時可以舉手問教授:
「 #這些石頭是你挑選過的,對吧?」
如果教授早先設定好這些石頭可以放進玻璃罐裡,
再將它們帶到教室,那麼不論怎麼做,這都是一個成功的實驗。
雖然當唱反調的同學有時候令人討厭,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
我們的生活中會碰上「大石頭」的機率,
似乎遠比小石頭及沙子來得多。
理由很簡單,礙於各種限制,我們很難也不熟悉做長遠的規劃。
在每個選擇的當下,出現在眼前很近的事,
很容易被我們認為是大石頭,而且這些大石頭通常會不斷出現。
因此,困難的點從來不在於我們要怎麼把石頭放進罐子裡,
也並非怎麼分辨什麼東西可以被歸類為大石頭。
而是在不放沙子及小石頭的情況下,放棄其他大石頭。
在 #人生4千個禮拜 這本書裡強調,
#承認並接受自己沒有辦法做所有的事情,有多重要。
看起來是一句廢話,但仔細思考,
我們人生中追尋的許多事情,都落在這樣的框架裡頭。
想當一個好同事、想成為一個好伴侶、想掙得無比的財富,
想獲得心靈的平靜、想學會各式才藝,
在不確定自己什麼時候會死亡的生活裡,
我們太容易認為自己會是永生,以至於追求每件事的過程,
都理所當然的認為今天追了,明天還可以追;
或是今天沒追,明天再來追。
(這邊很想跟大家分享在書中讀到卡夫卡的故事,但礙於篇幅,留到之後的Podcast講)
在我生活數一數二艱難的事情,依舊是放大石頭的問題。
我的困難點在於,繞了一大圈之後,
沒有拿任何一個大石頭放進我的玻璃瓶裡。
小的比如下一頓飯要吃什麼,
我吃飯大概需要15分鐘的時間,但不將就的決策,
讓我在選擇吃飯上,比吃飯多花上3倍的時間。
大的像是遇見一個還算心儀的對象,
即便列出了5道關卡、6次考驗,
都能說明這是一個值得交往的伴侶,
但我仍然會找出第7個拒絕的原因。
比起先定下來, #誤認自己往後再來做決策的心態往往更讓人焦慮。
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做過一個實驗:
讓數百人免費挑一張藝術海報走,並將受試者分成兩組。
第一組被告知,可以在一個月內改挑另一張海報;
第二組則被告知選了就不能換了。
在後續的追蹤調查中,
明確顯示不能換的那組滿意度大幅高出可以換的那一組。
知道自己沒有選擇,只有一條路可以走的時候,
反而會消除許多焦慮。
我們都不是笨蛋,當然不會去做不重要的事。
實際上是因為我們在當下都會認為那件事是此刻很重要的事情。
選擇的難處不在於判斷什麼是重要的,
而在於這些都認為很重要的事中,有勇氣選擇只做甚麼,
並 #跟其他同樣很重要的事瀟灑告別。
📖: #人生四千個禮拜/ #大塊文化
To do, to practice
1.在一段時間內,做自己覺得真的重要的事情(不超過3件),同時承擔並忍受不做其他你也覺得很重要的事。
2.真正難的,是跟那些你確實認為也很重要的事情說不,因為真正知道人的一生有限。
(放糖果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