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 "Martian" SEEN

SAM "Martian" SEEN Martian/Artist/Graphic Designer/Poet/Songwriter/Comic Artist
交流邀约商业合作计划请私讯或email: [email protected]

- awarded the grand prize in poetry (联合报文学奖新诗大奖,2003, Taiwan)

- awarded the 1st prize in comic competition (马来西亚东方日报漫画比赛首奖,2003, Malaysia)

-awarded the 2nd prize in writing competition-essay(美国芝华日报征文比赛散文次奖,2003,US)

-awarded the 3rd prize in essay competition(嘉应散文奖第三名,2004,Malaysia)

- finalist of THE GOLDEN BUTTERFLY AWARD:BEST ASIA BOOK COVER DESIGN 2005(金蝶奖新人封面设计大奖入围)

- a COMPASS (新加坡词曲版权

协会, Singapore) member

- a singer/songwriter and the vocalist of several chinese rock band,including Mushrooms,and Prost.

- songs were selected for Singapore movie “Eating Air” (吃风) soundtrack,and some rock compilation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performed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from 1997 to present

- an awarded chinese poet, writer, graphic designer, cartoonist.

- 1995-2007 advertishing agencies’ art director

- has published 5 books: “Take Light as Food” (《以光为食》,poetry), “Strait of Johore” (《柔佛海峡》short stories), “China X'perience” (graphic novel),“The Love Rival”(《情敌》novel),“All The Pretty Faces”(《男女之事》short stories).

-graphic novel works has been selected in Thai alternative comic quarterly magazine-MUD between 2007(issue 2),2008(issue 5-SUPERHEROES) and 2010(issue 6-NATURAL).

-2010,graphic novel works has been selected for “GAZETA
Comics From Bangkok To Belgrade”anthology, US.

-2013,short story “The Crack”(缝隙)has been selected for “Mahua Contemporary Shorts Stories(2004-2012)”anthology
(《故事总要开始-马华当代小说选(2004-2012)》).

亲手画
11/01/2025

亲手画

#重磅專訪 ▍ #五十嵐大介:覺得人能完全理解動物,是一種傲慢

如今在漫畫產業發達的日本,許多篇幅較長、以連載發表的作品,都多採分工形式,除了會雇用數名助手協助完稿之外,也經常有專門提供企畫或故事的原案,甚至也有複數漫畫家共用一個創作人格的名義,如此,才能符合商業化所要求的效率及品質。相形之下,五十嵐大介這種幾乎從頭到尾都一人包辦,且維持完全手工的創作方式,已屬少數異例,更可謂極端。

「基本上如果不是自己親手完成的話就畫不出來,就是這樣的感覺。」五十嵐大介這麼說。然而,從他的談吐看來,並沒有給人那種想掌控一切的野心;綜觀作品,也似乎不是自我意識強烈的作者類型。

這樣的他,難道真的一點請助手的念頭都沒有嗎?「如果要請助手的話,最開始我是希望能幫忙畫人物的,但這樣根本就不可行啊。」他笑著說,「而且隨著不斷地創作,我其實也漸漸喜歡上了畫人物。這樣的話,最後發現自己畫反而更有趣,這是很重要的原因。我現在畫的每一筆,都很享受這種有趣的感覺。畫畫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樂趣了,要是讓別人來做,就一點樂趣都沒有了。」

因為太好玩了,所以想自己來——與其說這是畫漫畫的人的回答,不如說是喜歡漫畫的人的回答。

▍ 完整全文請閱|打破畫一張人臉的規則──專訪五十嵐大介 ➤➤ https://bit.ly/407XThG

#本篇重點絕對是老師在受訪時提到自己可能不是貓派(?!

❒ 媒體_ BIOS monthly
❒ 撰稿_ 盛浩偉
❒ 攝影_ Liszt Chang(IG:lisztchang)

HK書店
11/01/2025

HK書店

漫画原稿
30/11/2024

漫画原稿

慢工快報、慢工快報~(天啊從元年follow的讀者記得這個東西嗎)

王位上這位有事沒事就要耍出4-5種技法的技法之王周見信先生(喘)之新作《 #案渡卷河》就這樣上市了,本書老少皆宜,熱愛文史研究、無法抗拒美感、專攻技法、想刺激思辨能力者皆宜宜宜宜宜。

故事簡單來說「在一個歷史與虛擬空間並存的敘事中,主角們沿著淡水河流域,展開了一場跨越400年的辨證之旅。」,至於複雜版就請見留言。本屆法蘭克福書展已有幾位海外編輯對版權感興趣,不必多說,見信真的畫得很好、慢工的手腳真的很不慢。

本週日在 #現流冊店 2.0,一口氣 #原稿及創作資料開展、 #新書發表講座、 #駐店簽書,隔天去錄podcast!畢竟人家在台南住的好好,北上可是相當累,懇請天龍之國的居民賞賞臉。真的很忙也可以5-7PM自由walk in看展,和作者聊天,再沒空?給你一個月的時間來看展好嗎?好嗎?(一賣書就很激動的社長)

發表會連結放留言,可留書,GOGOGO。

And 從本書開始,慢工的紙本和電子書會有不同的書封設計、同步上市,這張展覽視覺用的就是電子書封,謝謝設計蘇維接受社長的老人哏(懂的就懂)。書名到底什麼意思?電子書封到底什麼老人哏,來現場問啊!

以上,報告完畢。

書店
30/11/2024

書店

《君子書:黃粱歌詩》      在《君子書》裡,黃粱擁抱親情,詠嘆天地,記錄歷史,思念友誼,人生的萬種情緒與樣態,盡收於此。在《君子書》裡,黃粱說詩,〈渾沌知識十五章〉,探索詩的文化精神與美的原理;〈俳句的奧義〉例舉古今俳句,進行審美比較與...
30/11/2024

《君子書:黃粱歌詩》

在《君子書》裡,黃粱擁抱親情,詠嘆天地,記錄歷史,思念友誼,人生的萬種情緒與樣態,盡收於此。在《君子書》裡,黃粱說詩,〈渾沌知識十五章〉,探索詩的文化精神與美的原理;〈俳句的奧義〉例舉古今俳句,進行審美比較與文化闡釋。

【名家推薦】

黃粱不只是敏於感覺、想像的詩人,而更是深於思想的「詩哲」。他的歌詩吸納傳統文化之精神,體察現代生命存在之迷魅,鎔鑄為物、事、情、理兼容的境界;而以漢語特有之語法、聲調、意象的形式表現之。其意義個殊而普遍,普遍而個殊。閱讀他的歌詩,需要靈銳的感覺、神遊的想像與清明的沉思。
――顏崑陽(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黃粱的詩是一個另類。現代派是新詩自五四以來的一貫時尚,如今已深入漢語骨髓。黃粱試圖反其道而行,但並非復古,依然是自由詩,彷彿古人寫的新詩,魏晉風骨的自由體。這是遠比新詩之現代派路線更為深刻、潛沉的詩之道,新詩不能總是膚淺輕薄的同義詞。《君子書》精神高古,依然關於人的品味。
――于堅(百年新詩軸心詩人)

我把《君子書》看做地圖,私人的公共地圖,冠名黃粱的地圖,黃粱在這張新大陸地圖上發現舊大陸,他是另一個哥倫布:反哥倫布。黃粱不懷舊,他是新制,他把舊大陸這塊醃肉逼出鹽分剔除糜爛,成就為抽象而具體的鮮味……彷彿可以返老還童的藥水。黃粱的每一行詩似乎都是從一首史詩中突然按住的一行。
――車前子(百年新詩語言天才)

黃粱特別看重素樸、誠摯、純粹、自然的質地。他的早期作品晶瑩透亮,彷彿生命自行結晶的詩,有複製不來的玄妙;後期作品帶有溫潤的文化感和古風,是極富有人文底蘊的性情之作。他對詩的一往情深與義無反顧,充盈了君子一詞的涵義:不學詩,無以立,若要學詩,則必須交付全副性命。
――廖育正(廖人,成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君子書》書籍簡介

《君子書》乃「黃粱詩學」總體呈現,精神空間建築扎根於漢語文化,抒情風格與人文體性基調在樂府,〈菊頌〉、〈梅譜〉根源魏晉風骨,雙聯詩從唐絕句翻新。〈獻給孩子〉孺慕誕生之莊嚴,〈沙數之業〉撩亂愛與死。組詩〈眾神祈禱的綠〉探索人的異化與自然之愛,〈鏡中村落〉216行,敘事、抒情、議論兼備師法杜甫長篇,迴響臺灣歷史的風雲頓挫。〈時間的讚美詩〉系列,瑩亮透澈如水晶煥發存有之光,詩論〈渾沌知識十五章〉,闡釋詩是凝聚生命回返「創造性自身」的原理與過程。

黃粱詩學受惠於文化傳統的形上世界與家庭場域之人性基礎,審美精神以《老子》、《詩經》為軸樞,心靈淬煉奠基《南傳阿含經》。《君子書》將心靈家園與精神殿堂融會貫通,蘊蓄「君子」之道的寬宏、正直與純粹,無端無盡藏之大美歷歷在目。


《君子書》作者簡介

黃粱,臺灣詩人、評論家。1958年出生於艋舺龍山寺周邊,木匠的兒子,行九。1978年師從美學家潘栢世、琴士莊洗,思想啟蒙。1981年獨居八里海濱,自修《南傳阿含經》、《樂府詩集》,覺悟心靈與詩,1982年始專志新詩,1984年隱逸灣潭山村,出入須靠人工划渡,1993年嘗試新詩評論,2010年遷居花蓮偏鄉,沉潛歷史洗鍊詩學。

黃粱關注「詩的永續生成之道」,栽培詩的基因拓墾詩的息壤,以一人之心總天下之心;詩人兼具隱士與革命者雙重特質,隱士在美學中生活,革命者變革自我與他人。黃粱一生崇尚簡樸生活,追慕寧靜澄澈的美學理想,詩風溫潤文字太古。2022年德國漢學家蔣永學編譯的德文版臺灣文學選集《天海之間》,收錄黃粱四首詩,居存世詩人之首。

主編唐山版《大陸先鋒詩叢》二十卷(1999、2009)。著作:新詩評論《想像的對話》、詩集《瀝青與蜂蜜》、《野鶴原》、《小敘述》、《猛虎行》、詩文集《君子書》。2024年1月出版新詩史論《臺灣百年新詩(上卷):歷史敘事與詩學闡釋》、《臺灣百年新詩(下卷):精神標竿與文化圖像》。2025年1月即將出版《中國百年新詩(上卷):新詩史略與文化圖像》、《中國百年新詩(下卷):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


文:网络
插图:Sam Seen

感谢 張錦忠教授 分享(见留言处)✓ 冼文光 最新 短篇小说集:《大馬停電》(Malaysia Blackout)特邀:張錦忠教授作序、曾翎龍总编辑与朱崇科教授作推荐文。作者:冼文光頁數:172開數:高21cm×寬14.8cmISBN:97...
24/11/2024

感谢 張錦忠教授 分享
(见留言处)


✓ 冼文光 最新 短篇小说集:
《大馬停電》(Malaysia Blackout)
特邀:張錦忠教授作序、曾翎龍总编辑与朱崇科教授作推荐文。

作者:冼文光
頁數:172
開數:高21cm×寬14.8cm
ISBN:9786299699866

✓即日起开放订购
✓每本 RM59
✓A5 size. 172页.
✓特别优惠 (即日~30/11/2024):
首5名订购者西马免运费+赠送书签+亲笔签名+赠送作者「P320星球幻遊记」Comic Zine一本(原价RM9)!

✓ 立刻PM 下单 :)


摄影: Sam Seen

【寫作,從往事開始】 這次的作家談寫作的文章,出自中國作家肖克凡。他從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寫作者說起,延伸談到真實經歷、虛假經歷和精神寄生的經歷,一步步說明「往事」或者說生活積累的重要性。 一起來看看這部精闢且邏輯嚴謹的文章吧!-寫作,從往事開...
04/11/2024

【寫作,從往事開始】
 
這次的作家談寫作的文章,出自中國作家肖克凡。他從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寫作者說起,延伸談到真實經歷、虛假經歷和精神寄生的經歷,一步步說明「往事」或者說生活積累的重要性。
 
一起來看看這部精闢且邏輯嚴謹的文章吧!
-

寫作,從往事開始 / 肖克凡
 
▍作家與寫作者
 
我喜歡稱作家為寫作者,這種稱謂可能使寫作這種行為更加自然、更加隨性,也使這個行當更加寬泛、更加沒有門檻。尤其進入網路時代,寫作已然成為世人皆可為之的事情,也成為世人皆可表達的事情。網路的普及與應用,確實使得世人極大地獲得了寫作的權利。寫作即表達,也可以說世人極大地獲得了表達自我的權利。
 
寫作是一種表達,尤其是一種自我表達。這種自我表達就是個體生命經驗的傳遞,從而送達群體生命以共享。無論詩歌、散文、小說以及其他文體,只要拿出去發表就可以視為將個體生命經驗傳遞給群體生命經驗,這種傳遞的過程是個性化的,因此這種傳遞本身就是寫作者個性的彰顯。
 
任何寫作者都是個人寫作,因此,他的作品肯定充滿個性化印記。張三與李四肯定不一樣,張三模仿李四難度很大,李四模仿張三同樣不容易做到。藝術個性是天生的,因為人與人有著不同的血型、血質以及神經型別。同時,藝術個性更需要寫作者的後天強化。我混跡文壇三十年了,看到有些作家藝術個性的消失和變異,有的甚至成為土豪和把頭,有的甚至成為官痞和小爬蟲,這是現實生活對作家的消磨,還談何藝術個性呢?
 
那麼,一個寫作者究竟應當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答案很簡單,什麼樣的人都可能成為寫作者。放眼當今文壇,好比非洲野生動物園,什麼動物都有。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很難從作家隊伍里找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換言之,文壇是現實世界最為雜亂的地方,這裡有最好的人,這裡也有最不好的人。然而,我還是有自己的想法。只要從事寫作,寫作者就應當是一個有往事的人。或者說,一個沒有往事的人很難從事寫作,很難成為一個豐富的詩人、豐富的散文家、豐富的小說家。
 
寫作應當擁有深厚的生活積累,也就是很多很多往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寫作本身就是對往事的咀嚼與回望,就是對人生的反思與痛惜。比如,我們常講人生苦短、人生無常,這種感慨正是我們對往事經驗的總結。一個沒有往事的人,很可能難以成為一個真正的作家。一個不珍惜往事的人,很可能缺乏心靈生活,很可能不是一個深情的人。
 
因為我們的人生就是由一件件、一樁樁往事堆累起來,正是這一件件、一樁樁往事,塑造我們的人品、影響著我們的靈魂、鋪展開我們的命運。
 
沒有往事的人就是健忘的人,健忘者不可能成為好的作家。寫作,就是對忘卻的一種抵抗。只有珍惜往事的作家,才可能擁有真正的生活與真正的寫作。往事,是喚醒文學記憶的溫床。往事,是凝結情感的容器。從功利意義上講,往事是我們的寫作資源。
 
一個心智健全的人,誰又能沒有往事呢?但是,我要講的是寫作者的往事,是文學意義上的往事。
 
▍我們真實的經歷
 
從童年開始,或者說從我們具有記憶時開始,我們便有了生活經歷。每個人的經歷各有不同,有人自幼嬌生慣養,有人從小失去雙親,於是,人與人自幼就顯現出差異。這種差異將人與人區別開來,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命運。命運從童年開始,童年成為命運的起點,這也是寫作的起點。
 
寫作者的生活經歷各有不同,但是這種經歷通通被寫成為生活積累,這種生活積累與寫作者的生活軌跡是同步的。從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乃至老年,每天每月每年的生活經歷,都成為寫作者的生活積累,從而轉化為寫作者的寫作資源。如何描述生活積累這個概念呢?我想用兩個字來形容,這就是所謂往事。顯而易見,從文學意義上講,所有的生活積累都屬於往事──過往的人物與事情。
 
人生往事的起點既然是童年,儘管你到了十八歲、二十八歲,甚至三十八歲才開始寫作,你的寫作出發地仍然是童年,因為我們的寫作都是從一張白紙開始的,童年時代恰恰是我們人生的一張白紙。人生沒有第二張白紙,只有這一張。在這一張白紙上落下第一筆的肯定是童年經歷與感受。廣義地說,所有的人都是寫作者,日後成為作家的,他屬於顯性寫作者,日後沒有成為作家的,他屬於隱性寫作者。兩者的區別在於「你的往事是否被喚醒」,或者說「你的寫作是否被往事所主宰著」,兩者的區別還在於,「你的往事被喚醒後,你是否將它們表達出來了」。
 
《創作心理學》認為,一個作家終生走不出自己的童年,一個作家的寫作終生被童年經歷所註定。比如,美國作家福克納的名言:「我的像郵票那樣大小的故鄉是值得好好描寫的,而且,即使寫一輩子,我也寫不盡那裡的人和事。」
 
以前,我們解讀福克納的這句話,往往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鄉土作家。我則認為這句話恰恰說明,一個作家終生為童年經歷所註定。因為我們看到故鄉二字,首先想到童年生活場景,無論來自農村還是來自城市。
 
一個寫作者童年的特殊經歷,無疑屬於他的往事範疇。他的真實的人生經歷對他的寫作必然產生影響,甚至主宰著他後天的寫作。當然,也有不真實的人生經歷,這正是應當重點討論的命題。
 
▍我們虛假的經歷
 
關於寫作者的往事,現在我要轉換說法,一個寫作者除了屬於自己的真實人生經歷,更為重要的應當具有不真實的人生經歷,或者說虛假的人生經歷。你虛假的人生經歷與你真實的人生經歷相比,它才是文學意義上的「往事」。寫作者需要的是這種並不真實的「往事」。只有在這種時候,我們的寫作才逼近於文學的本質,我們也將進入一個更為自由、更為廣闊的寫作天地。
 
寫作,就是從真實到虛假,再從虛假到真實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作家精神化的過程,就是所謂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終抵達「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過程。
 
你是一個寫作者,你積累的往事都是真實的。這些生活積累隨著時光推移,你內心一次次複述著,便開始了「精神發酵」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你難以察覺的,有時候甚至很像我們的潛意識。
 
如何描述這個「精神發酵」現象呢?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寫作者,那麼你所積累的所謂往事,應當是你真實經歷的變形,這種變形過程就是「精神發酵」的過程。這個「精神發酵」過程,也正是你的最為原始的文學創作,它是依照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而無意間創造出來的一個故居、一段經歷,甚至初戀。有時候,我們認定的自己的初戀或暗戀,很可能跟真實情況不一樣,甚至大不一樣。我們根據自己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不知不覺創造了一段其實並非完全真實的往事。
 
寫作者恰恰需要這種並不真實的往事,同時恰恰需要具有這種創造並非真實往事的能力。我們姑且將自己的生活積累稱為寫作資源。寫作者應當具備的能力,就是將自己的親身經歷與道聽途說的事情漸漸融合起來,醞釀出來一個精神化的真實世界,或者叫心理事實。久而久之,就連作家自己都難以辨別哪些是親歷,哪些是耳聞。這好比那句名言:謊話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一個追求百分之百客觀真實的作家,恐怕難以構建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
 
而我們的小說、散文、詩歌,恰恰出自這個精神世界,寫作者是生存在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接壤地帶的人,也是擁有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雙重身份的人,更是終生難以逃離童年情結的人。我們通常所說的「孩子氣」,其實恰恰逼近了寫作的本質,誰能說得清楚「孩子氣」屬於主觀世界還是客觀世界。
 
童年情結是文學酵母,「孩子氣」是這塊文學酵母的氣質特徵。寫作者的生活積累,是經過文學發酵的往事,寫作者不需要絕對意義的真實,也不存在這種絕對意義的真實。
 
舉凡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是具體的,都是有形有狀的,都是被幾何原理鎖定的,比如長的方的圓的扁的……因為太具體了,它們也失去彈性變形能力,不具備任何可能性了。如果我們被所謂真實經歷鎖定,1+1=2,恐怕永遠就是這個樣子了。
 
作家不應當這樣。作家永遠追求多種可能性,即使百分之百真實的經歷,它儲存在作家記憶里,也會不斷被豐富被變形被改造,成為作家獨有的記憶。這種作家記憶庫里的東西,就是我所說的「往事」。這種往事已經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往事了,這就是文學創作的彈性功能。
 
一個孩子講了一個故事,大人們肯定認為它只是故事,絕非真實。然而,對於這個孩子來說,這絕對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就是孩子與大人的區別。在這裡,孩子代表著文學,大人代表著凝固的現實世界。
 
寫作者大多是往事的編造者,這也是童年情結的表現與佐證。寫作,就是追求真實的虛假,或者說虛假的真實。只要用來自童年情結的「孩子氣」來解釋,就比較容易理解寫作本身的動因。寫作者的任務,就是拒絕那種固化的俗套的毫無精神含量的敘述,保持童真的表達。
 
▍精神寄生的經歷
 
一個寫作者的寫作初期,往往依靠直接生活積累,或者說以直接生活經驗為寫作資源。這種例子很多的,比如新時期文學以來,大量知青題材的文學作品,都是有著知青經歷的作家寫出來的,也可以說他們在寫自己的直接生活積累。
 
我的初期寫作,也是以直接生活積累開始的,工廠生活是我文學素材積累的第一桶金,我開始寫小說就是以工廠生活為主的,也就是所謂工業題材。然而,大家也看到很多作家的作品,並不是他的親身經歷或者直接生活積累,沒當過警察的人,把警察寫得活靈活現,沒坐過監獄的人,把大牆生活寫得惟妙惟肖。甚至男作家寫女人,並不比女作家差。這種現象非常普遍,這說明什麼問題呢?這就引出「別人的往事」的概念。
 
一個寫作者要有將他人往事變成自己往事的能力。比如,通過閱讀前人的回憶錄,我得知了前人的童年生活,那麼我便進入了他的童年世界,漸漸將他替換為我,將他的往事成為我的往事。於是我們獲得了「提前出生效應」,或者「前世生活經歷」,將自己的生命向前延展,你便贏得了120歲的生活閱歷。作家,就應當有這種異乎常人的感覺──他山即我山,他人即我,前世即我世。
 
一個寫作者通過間接生活積累方式,能夠使我們的靈魂抵達我們肉身所沒有抵達的地方。沒有去過西藏的人也可能寫好西藏,這正是間接生活積累在文學寫作中的作用,同時也印證了文學屬於精神世界,它肯定與人的靈魂有關。
 
將他人的往事化作自己的往事,將他人的生活經驗化作自己的生活積累,這正是一個寫作者精神寄生的能力。如何提高這種能力呢?首先在於發現,然後將自己融入其中,甚至反客為主。這種能力不是虛空的也不是炫幻的,我將其命名為作家的「精神溶解能力」。
 
我們在中學時代學過化學,老師講「溶解」概念的時候,肯定提出「溶質」和「溶劑」這兩個字眼兒。我以一杯茶水舉例,茶葉是溶質,開水是溶劑。溶劑沖泡溶質,就是沏成一杯茶。
 
我們把生活積累比喻為溶質也就是茶葉,溶劑呢,就是作者的能力。你有多少溶劑,就能沏開多少溶質,這是一個精神化的過程。一個作家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我稱其為「精神溶解能力」。
 
溶質是物質的,溶劑是精神化的,溶質是生活積累的素材,溶劑是作家的能力。一個作家的「精神溶解能力」大小,就看你有多少溶劑了。
 
我山寨一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文學素材,而是缺少精神溶解力。
 
寫作者是生活的寄生蟲。他寄生於社會生活,寄生於歷史資料,寄生於他人的回憶錄,寄生於所有不屬於自己,但是隨時可以溶解的客體。從這個意義上講,寫作者就是掠奪者,就是索取者,這使我想起嬰兒時代,我們在母親懷抱里理直氣壯地吮吸母親的乳汁,稍不滿意就哭泣;我也想起童年時代,我們掠奪小夥伴的玩具,我們向大人索取糖果,這一切行為都將延續到我們的寫作當中,只不過我們成人了,卻以別樣的方式掠奪與索取著,然後將自己對生命與生活的感受傳達給別人。
 
將「前人的往事」或者說「他人生活積累」,化作你的寫作資源,這反映了寫作者的創造性勞動,它更加逼近文學創作的本質,之後經過我們的重建與虛構,更加真實地傳給讀者。
 
寫作本身就意味著成年的成熟與清醒,同時也意味著童年的迷失。我們得意地看到自己有了知識、有了理性,有了面對社會生活的諸種本領,甚至可以打敗競爭對手。我們也感傷地看到,自己回不去了,沒有重返童年的可能了,所以我們寫作,寫作的原始衝動很可能來自我們對生命終點的恐懼,我們通過寫作力求逆襲,儘管我們知道這種逆襲也是不可能的。
 
人生無常,有時生活真假難辨,有時愛恨交織無解,有時真理甚至受到質疑。於是,寫作只是微弱的人生表達而已。但願,我們的寫作依然能夠不時流露童年時代殘存的「孩子氣」,這才是我們不願放棄寫作的基本理由。


文:网络
美术作品:Sam Seen

《隨想》──詩與散文的區別    詩和散文最大的差異,不在於文字是否華麗精鍊,而是在於文字中「空隙」的有無、空隙的多寡。所謂空隙是詩作觸動讀者想像回味的空間。    一般散文大都語意明白,很少留下空隙。但是刻意製造空隙,詩作將顯得造作,類似...
16/08/2024

《隨想》──詩與散文的區別

詩和散文最大的差異,不在於文字是否華麗精鍊,而是在於文字中「空隙」的有無、空隙的多寡。所謂空隙是詩作觸動讀者想像回味的空間。
一般散文大都語意明白,很少留下空隙。但是刻意製造空隙,詩作將顯得造作,類似文字遊戲。
一般散文詩詩質不是很濃密,但散文詩並不等於詩的散文化。散文詩可能留有空隙;但詩的散文化,意謂文字傾向「說明」、「交代過場」,而缺乏空隙。
現代詩是白話文。白話文不能當作詩散文化的藉口,因為這百年中,我們已經有了無數詩質濃密的現代詩。
詩是否散文化,不能單獨抽出其中一兩行詩行就加以論斷;因為這一兩行可能與前後文對應或對比的過程中展現詩意。
有些詩個別詩行看來像平白的散文,但其詩意建立於整首詩的戲劇性;看完整首詩後,讀者感受到迴峰路轉的興味或反諷,這時仍是首成功的詩,而不是散文。
  詩人因為散文無以表達心中的沉默,故寫詩。
因為空隙,詩得以保持沉默。

──20240814中華副刊《簡政珍詩學隨想》

#摘自网络

CHINA X’PERIENCE -One of the best mangas I’ve read.I’ve had my copy for more than a decade! I still love it. I had a cou...
10/08/2024

CHINA X’PERIENCE -

One of the best mangas I’ve read.

I’ve had my copy for more than a decade! I still love it. I had a couple of projects with Sam back in the day.

Sadly, none of them came out because the publishing landscape was so different back then.

I still have a copy of one of his unpublished books in my archives!

CHINA X’PERIENCE is great komix reading.

- Adam David
...... ..........

Great joy to hear from a Philippines comics editor/writer/creator/critics, thanks Adam David!!!

- Sam Seen

出版与销售!
30/07/2024

出版与销售!

在網路的衝擊下,書籍銷售量減少,出版業界面臨嚴峻挑戰,開始有些大型書店主導推動書籍通路改革。過去,書店可以在一定期間內自由退貨,而現在改革的目標是讓書店更加精準地選擇銷售書籍,減少退貨,以提升整體利潤。

紀伊國屋書店、蔦屋書店和日本出版銷售(日販)三家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書店公司」,並在今年3月啟動了出版流通改革的業務。紀伊國屋書店社長藤則幸男在7月24日的說明會上強調,書店面臨的問題在於過去依賴「賣不出去可以退貨」的模式,而這次希望由書店主導解決這些問題。

目前,日本的書籍流通主要是由出版社通過配銷系統委託銷售給書店,書店在一定期間內可以自由退貨。這一制度自明治時代延續至今。書店雖然無需承擔庫存風險,但其利潤也相對較低。在書籍銷售量高的時代,這一制度讓書店能夠獲利,但隨著銷售量減少,經營環境變得困難,改革的需求日益增加。

新制度下,書店公司將代表書店決定進貨數量和價格,並與出版社談判。這將利用紀伊國屋等公司的數據和經驗來提升需求預測的準確性,增加「暢銷書」的進貨量,減少退貨。在新系統中,退貨的運輸費用將由書店承擔,從而增加書店的利潤。

參與的新系統的書店,需向書店公司支付營運費和物流費作為手續費。經銷商將配銷系統轉移給書店公司,他們只專注於配送業務,從書店公司獲取報酬,從而改善經營狀況。目前,參與新系統的出版社有德間書店、主婦之友社等六家。參與書店主要是紀伊國屋和蔦屋書店的連鎖店,共399家。根據統計,這些書店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約兩成,毛利率達到30.8%,高出平均毛利率約10個百分點。預計到9月,還會有五家出版社加入,參與書店數量在今秋以後將增至約500家。

這次改革的背景是出版業的不景氣和物流成本的高漲。根據出版科學研究所的數據,2023年日本國內紙質書籍和雜誌的銷售額為1兆612億日圓,僅為1996年巔峰期的四成。全國書店數量也減至1萬918家,比20年前減少了一半。燃料費和人工成本上升,使物流成本增加,對業界造成沉重負擔,特別是負責從出版社運送書籍到書店的配銷公司。日販集團控股公司連續兩年出現最終赤字,東販的取次業務也處於經常赤字狀態。東販表示,2023年出版物的運費為每公斤43.53日圓,是10年前的1.8倍。

資料來源:朝日新聞

SAM SEEN - 马尼拉行为艺术系列
30/07/2024

SAM SEEN - 马尼拉行为艺术系列

Philippines Pioneering comic artist Ronald Tan!!!!
30/07/2024

Philippines Pioneering comic artist Ronald Tan!!!!

RC - the taste of memories - Manila 2007-2009Photo: SAM SEEN
25/07/2024

RC - the taste of memories - Manila 2007-2009

Photo: SAM SEEN

Address

Johor Bahru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SAM "Martian" SEEN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SAM "Martian" SEEN:

Videos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