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大學線》U-Beat Magazine, CUHK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線》U-Beat Magazine, CUHK 《大學線》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出版的學生實習刊物,目的是訓練學生透過親身採訪、寫作和編輯,取得新聞工作的實務經驗。

本刊經香港政府註冊登記,內容以時事及校園生活為主。除暑假外每月出版一次,由十一月至翌年五月兩學期共出版六期。讀者對象以大學生為主,旁及大學教職員、中學生和新聞工作者。

所有修讀中文新聞採訪寫作及中文新聞編輯的同學都必須參與本刊的工作。本刊由本院不同級別的同學負責組織﹑策劃﹑執行和出版。在老師的協助下﹐同學全權負責構思題材﹑採訪﹑編排﹑設計和排版。

《大學線》電子雜誌見本刊網站:http://ubeat.com.cuhk.edu.hk/

06/01/2025

運輸署去年九月開始實施「的士司機違例記分制度」,旨在加強對的士司機不當行為的阻嚇力。不過,有乘客指「記分制」下投訴程序繁複,亦有舉證困難。交通投訴組的數字顯示,過去有九成八轉介警方的投訴,最終因為投訴人撤消投訴或者證據不足而無法追查。

另外,的士司機因違規行為的入罪率低,原因何在?除了「記分制」外,如何更有效地保護的士司機與乘客的權益?政府建議立法規定所有的士安裝車廂攝錄機、行車記錄儀及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認為可以有助阻嚇和打擊的士司機的不當行為,業界又是否贊成?

採訪:李穎晞 梁美淇 周若揚
#的士 #違例記分制 #投訴 #舉證 #大學線

05/01/2025

有調查顯示,近九成受訪少數族裔長者及護老者從未使用主流長者中心服務。礙於語言障礙及文化差異,少數族裔長者對使用服務的信心不足。少數族裔長者和本地長者的需求有何不同?現時的主流長者服務能否回應少數族裔的需求?有少數族裔長者表示,他們缺乏資訊,往往需要依賴親友或者社工幫忙,才接觸到需要的服務。

學者認為,現時提供給少數族裔長者的資源同服務都不足,亦要加強培訓社工的多元文化敏感度。

採訪:林銘儀 林藹晴 孫惠芳 趙潤滿
#少數族裔 #安老 #清真 #傳譯 #大學線

04/01/2025

百年老字號香港品牌醬料被揭並非完全香港製造,事件延伸至立法規定商品標明出產地的討論,避免消費者受誤導。業界二十多年前已設立「HK嘜」香港製造產品認證制度,但現時僅有17個品牌成功申請認證,遠低於工業貿易署每年所發出約4000張產地來源證。

有廠商負責人支持立法,認為有助消費者選擇,亦有商家表示政府應保持「小政府、大市場」模式,避免過份干預商家營商手法。政府則回應,現時《商品說明條例》足以規管不當產地標示。

更正事項:片段02:57「香港總商會」應為「香港廠商會」

採訪:鍾蒨宜、林君睿、顏筱微、黃嘉慧
#香港製造 #香港品牌 #大學線

03/01/2025

【事不「關」己】
2024施政報告提到,將會恆常化「關愛隊」服務,並且建議增加撥款五成,兩年資助金額最多可達6.78億元。「關愛隊」試行近兩年,政府說他們已經達到各項服務指標。不過,「關愛隊」提交給政府的工作及財務報告並不公開,媒體和公眾無法查閱,市民如何監察公帑是否用得其所?

有前區議員質疑關愛隊服務未必可照顧街坊真正需要,過份強調KPI和「打卡」。《大學線》記者在關愛隊活動中,發現有參加者穿上關愛隊義工制服拍照,這些做法有沒有問題?

採訪:雷海盈 伍嘉敏 謝書羲
#關愛隊 #施政報告 #地區政制 #打卡 #大學線

【新秀新論|度假天堂的吶喊:夏威夷原住民爭取主權獨立之路】報道連結:https://bit.ly/41nmFgc築人鏈、堵路、喊叫口號、揮動旗幟,同在2019年的夏天,同樣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抗爭,在太平洋中心小島爆發。不同的是,這一幕幕似曾相...
14/12/2024

【新秀新論|度假天堂的吶喊:夏威夷原住民爭取主權獨立之路】
報道連結:https://bit.ly/41nmFgc

築人鏈、堵路、喊叫口號、揮動旗幟,同在2019年的夏天,同樣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抗爭,在太平洋中心小島爆發。不同的是,這一幕幕似曾相識的畫面,並非發生在街頭,而是在夏威夷大島(Hawai’i)、海拔 13,803 呎的冒納凱阿火山(Mauna Kea)上演。數千名抗爭者聚集山上,他們以血肉築成人鏈,抗議夏威夷州政府在山上興建一座30米高的天文望遠鏡(Thirty Meter Telescope ,簡稱TMT),擔心工程破壞他們眼中擁有「神聖」地位的火山。

這一場土地捍衛運動,既象徵着原住民民族信仰和現代科學的矛盾,更是夏威夷原住民爭取自治權的漫長鬥爭。這個以「夏威夷果仁」、「椰林樹影的度假天堂」、「草裙舞女郎」聞名的地方,快樂形象背後,原來一直在爭取主權獨立。

撰文、攝影|陳嘉穎

筆者是新聞與傳播學院四年級生,主修創意媒體,現正於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交流。

為期八個月的佔領,源於2019年7月10日,夏威夷時任州長大衛·伊藝 (David Ige)宣布,飽受爭議、斥資14 億美元的TMT天文望遠鏡計畫,將在冒納凱阿火山動工。這台18層高的巨型望遠鏡,預計需時十年完成,將成為北半球同類儀器中最大、最昂貴之一,背後金主包括加州大學、加州理工學院,以及加拿大、日本、中國和印度的研究機構。示威發生至今,州政府暫時喊停TMT的興建,至今尚未動工。

//原住民族文化與現代科學之爭?//

成為「北半球之最」,有何不好?原住民為何要聲嘶力竭「捍衞」?他們又在守護甚麼?原因是TMT預計在冒納凱阿火山山頂佔地 10 英畝,建造過程需要鑽探地面和密集施工,Kānaka Maoli (夏威夷原住民)視之為對神聖的淨土的褻瀆。而在科學家眼中,山頂空氣乾燥,沒有雲層和光污染,不論氣候和地理位置,都是建天文望遠鏡的理想地點。

//山上的人、山下的人,如何各自努力?//

7月15日,夏威夷原住民組織發起示威,佔領通往冒納凱阿火山的小山。他們在山上舉行傳統儀式,正式宣佈pu’uhonua(避難所)的成立。行動的第一天,僅有 500 人參與,到該週末,便迅速增至約 2,000 人。

比起「抗爭者」(protester),他們自稱「捍衞者」(protector)、ku kia‘i mauna(即火山守護者),強調示範和平及紀律,「不會遺下一粒飯粒」。

遊行、集會同時在山下蔓延,並不限於夏威夷州如威基基(Waikiki)街頭等地,美國其他州分,如加州、猶他州、紐約州、德州、內華達州、密西根州、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等,亦有夏威夷原住民在街頭示威,高舉「No TMT」、「Stand with Mauna Kea(與冒納凱阿火山同行)」等標語。

Kyle Help在夏威夷學生資源中心(Native Hawaiian Student Services)工作十年,為夏威夷本地學生服務。作為原住民的一分子,他認為土地資源的開發,是一個對夏威夷原住民沒有好處的經濟循環,「他們褻瀆越多的土地,我們作為原住民便擁有得越少」。

「我們在威基基大街上跳Hula (草裙舞,夏威夷的傳統民俗舞蹈),向住在火山上的雪神Poliʻahu致敬」,Kyle Help邊說,邊展示着他在街頭跳舞示威的相片。

他強調,當時跳的不只是草裙舞,而是展示他們的反抗和力量的’Au’a ‘ia,「我們通過跳hula,表達出一種冷靜、節制、強大的力量」。

//跨世代的爆發 喚醒了沉睡的人//

「Mauna Kea是屬於神的地方,A Wao Akua——A Wao 是地方,akua是神;沒有人屬於那裡,從不屬於,至今仍不屬於。」在夏威夷大學任教夏威夷政治的博士生Ciera ʻIhilani Lasconia指。她相信,運動之所以一呼百應,全因為Mauna Kea是連繫着所有在不同地域的夏威夷人的「臍帶」。

五年前ʻIhilani還是大學生,剛從高中畢業兩年,她承認當時相當害怕和不安,但無阻她積極參與運動。即使在學期中段,她仍不惜每兩至三星期跳上飛機,頻密來回夏威夷的兩座島嶼。她同時亦是學生組織Kiaʻi Ke Kahaukani 成員,根據他們網頁簡介,Kiaʻi Ke Kahaukani 由夏威夷大學學生自發組成,支持「stand for the protection of Mauna a Wākea」(與冒納凱阿火山同行)運動。

她憶起那場盛夏的運動,語氣仍然激動,她形容,這是一場跨世代的啟蒙運動,動員了來自不同年齡層的夏威夷人,不但「把被美國殖民麻醉的人,從沉睡中喚醒」,更為後代建立了夏威夷人抵抗殖民統治的先河。

//從 「熱愛這片土地」到和平抗爭//

發起示威行動的領導人之一Kealoha Pisciotta 表示,這場運動強調「Aloha ʻĀina」的精神,意思是「對土地的熱愛」。「Aloha ʻĀina」深深地植根於夏威夷原住民的文化和傳統中,總括了他們與土地之間平等相處的哲學,他們相信「你若照顧土地,它也會照顧你」。

ʻIhilani形容,「我們的目的,從不是造成傷害,我們是守護者,非抗爭者……更重要是,到後來,這場運動的重心,已經不只是單純為了反對TMT的建成,而是為了保護和復興我們的文化、語言及歷史。」

//夏威夷簡史 原住民的憤怒與反抗從何來//

要妥當地理解這場夏威夷原住民的土地之爭,先問一個問題,這個在太平洋中心,由百多個火山島嶼組成,距離美國本土3700多公里的獨立國家,是怎樣變成了美國其中一州分的呢?答案就只是「殖民」二字,這麼簡單嗎?

一切要從早在約250年前的大航海時代說起,英國人庫克船長(Captain James Cook)發現了夏威夷群島,將其命名為「三明治群島」,從此夏威夷不再只是與世無爭的小島。Hawai’i大島酋長Kamehameha,統一了夏威夷島周邊各島嶼,於1810年建立了夏威夷王國。

夏威夷王國建國後,持續和英國交好,曾成為英國保護國,因此即使沒有被英國殖民過,但夏威夷的州旗亦有着英國的米字旗的圖案。1842 年,Kamehameha 三世派遣特使出使英國、法國與美國爭取主權承認,並在1843年,英國和法國正式承認夏威夷王國的主權。

令夏威夷逐漸步上被美國併吞的道路的主因,離不開「利益」二字。自1830 年代,美國的商人在夏威夷租地種植甘蔗,由於氣候宜人,蔗糖業在短短三十年間發展興盛。利潤雖然豐厚,但長期的經濟依賴,令夏威夷受到美國軍事與貿易政策箝制,加上夏威夷的人口因外來病菌的傳入而大幅減少,種種因素,令夏威夷王國漸弱。

1887 年,美國白人律師、商人與政客,再加上槍隊,在夏威夷發動政變,以暴力脅迫時任國王簽署新憲法,廢止了君主的主要權力。數年後,夏威夷王國最後一任繼承人,女王Lilì uokalani 登基,推行新憲法,恢復王室的權力,並直接損害到美國財團的利益。

結果,在1893年,由美國人和歐洲人組成「安全委員會」,聯同美國海軍發動政變,罷黜女王Lilì uokalani ,並廢除君主制。

1898年8月美國正式吞併夏威夷,稱為「夏威夷領地」。1946年,新成立的聯合國也將夏威夷列入了聯合國非自治領土範圍,根據該條例,美國負有責任引導其逐漸獨立。但在1959年,美國政府在夏威夷舉行公投,結果顯示多數投票者支持成為美國州分,因此成為美國的第50個州。

但這場公投的公信力至今備受質疑,有學者提出,當時的選票上,只有一項「夏威夷應否立即成為一個州」選項,並未有列出其他政治選擇,因此不符合聯合國規定。

時至今日,夏威夷原住民各散東西。根據 2020 年人口普查,只有46.7% 的夏威夷原住民或部分夏威夷人居住在夏威夷,比 2010 年的 55% 下降了近 10 個百分點。

//學者:夏威夷從未失去主權//

以2019年捍衛Mauna Kea運動為例,主流認知普遍把夏威夷的社會運動理解成「原住民族」議題,或「爭取主權運動」。夏威夷籍政治學家Keanu Sai 接受筆者訪問,他直斥,這種闡述是基於一個錯的前設——他們認為夏威夷一直是美國的殖民地,忽略了夏威夷曾是、仍是一個國際承認的獨立存在的主權。他反駁,「你不能殖民另一個仍持有主權的國家」。

「夏威夷是被美國非法吞併超過131年,但至今並沒有失去主權」,Keanu Sai在夏威夷大學專門研究夏威夷憲政與國際關係,他翻查歷史資料,自19世紀以來,夏威夷早已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而至今仍是,因為美國從來沒有合法地擁有過夏威夷的主權。

他解釋,根據國際法,美國以武力推翻政府,並不意味著夏威夷王國的主權就此轉移給美國。首先,美國吞併夏威夷之合法性一直存疑,吞併初期,美國以國內法處理夏威夷的國際事務,這個做法不僅違反美國憲法,也違反國際法。因此,夏威夷王國的政府雖被推翻,但是夏威夷王國並未過渡其主權。

而且,1897年,軍事政變發生數年後,大部分夏威夷人民反對美國的吞併。有夏威夷學者,以歷史文件 Kūʻē Petitions Anti-Annexation ——一份收集到當時一半夏威夷人口簽名反對美國吞併的聯署,證明夏威夷人民並不願被美國吞併。

​​//國際線戰士 以法律戰爭取獨立//

Keanu Sai 自千禧年起,多年來遊走國際法庭及聯合國會議,並成立Council of Regency(攝政委員會),致力遊說國際社會,承認夏威夷的獨立地位。「我們缺乏人力和資金,因此我們採取的,是法律戰,而不是軍事戰爭」。

他提出「獨立三步曲」。首先,爭取得到國際權威機構承認夏威夷王國是個獨立國,符合國際法的主體 ,其後推廣夏威夷王國作為獨立國的存在,最後恢復夏威夷王國獨立。

獨立之路是否遙遙無期?Keanu Sai 態度正面,強調第一階段已完成,即成功在荷蘭常設仲裁法院,證實夏威夷王國能繼續作為獨立「國家」;並已經開始第二階段,其中最困難的,是要「說服一群毫無概念的人們」。

他所指的,可不是別人,而正是夏威夷人。他們之所以會對這一段不正義的歷史「毫無概念」,Keanu Sai 解釋,在美國至今131年的非法佔領其間,長時間「以教育作為武器」,已經「清洗」原住民對夏威夷歷史和自身身分的認知。

//接受愛國教育 學做美國人//

1906 年,夏威夷政府在公立和私立學校推行「愛國教育計劃」,向夏威夷學童灌輸「講英文,做美國人」和「英語是最好的」等觀念。學生們必須在每朝早向美國國旗敬禮,效忠「一個國家,一種語言,一面旗幟」。

「我在學校學美國歷史,學喬治華盛頓砍倒櫻桃樹的故事……在夏威夷長大,我甚至未曾親眼見過櫻桃樹,那只是美國的東西。」Keanu Sai 笑言。

Keanu Sai 以電影《22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比喻現時的夏威夷人民活在一個自以為真實的世界,當他們從母體拔掉插頭時,了解到真實的歷史,便會驚慌失措。

同樣在「空白的歷史教育」年代成長的,還有夏威夷籍歷史學家Kauʻi Sai-Dudoit。她和Keanu Sai 和都在1970年代成長。其時,夏威夷的文化復興運動,乘著全球的原住民族運動的浪潮興起,令夏威夷語、音樂、文學等得以重新興旺。

「夏威夷人民開始捫心自問,政府正發生什麼事?教育正發生什麼事?我們開始發問,我們開始抗議,我們開始思考,作為夏威夷人,代表的是什麼?」Kauʻi Sai-Dudoit 形容浪潮帶給他們的思想啟蒙。

//為教育下一代 說好歷史故事//

作為一名致力於推廣夏威夷文化的歷史學家,Kauʻi Sai-Dudoit 卻以「我是一名母親,育有12個孩子及22個孫仔女」自我介紹。

她熱情地介紹着,她花近四年時間建立的線上資源網站KĪPAPA,網站不乏精美的圖畫、動畫、甚至歌曲,介紹着夏威夷王國的歷史人物、節日、文化等,自豪地說,「這是為教師、教育工作者和社區成員提供歷史教學材料的資源網」。

歷史就是一場敘述者之間的角力,Kauʻi Sai-Dudoit深明這個道理,「美國說的,不一定代表事實。他們只會用武力和軍事力量,推動想呈現的結果。」

她續指,夏威夷人在學校讀到關於王國的歷史多數不盡不實,因不少教科書會貶低夏威夷的過去,例如把國王形容成「愚蠢的人」,「我們的祖父母,從小被教導夏威夷人是白痴……所以……當然,每個人都想成為美國人。因為夏威夷人,是可恥的存在。」

「我要建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讓我的子孫們就不必重覆我的掙扎」,為了以正視聽,Kauʻi除了建立教育資源網站,還默默把1834年至1948年間的夏威夷語報紙,逐頁翻譯及掃描,上載到Ho‘olaupa‘i,一個公開的資源平台。成立二十多年間,檔案館已積累了76,000頁報紙。

她相信,終有一天,「夏威夷人民必須做出決定」。若夏威夷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他們們便會作出選擇,留守或是離開。而她努力的目標,正是令人們能對局面和將來,有充分的知識和理解,作出知情的選擇(informed decision)。

//對於那天 夏威夷人民準備好了嗎?//

這個問題,Keanu Sai及 Kauʻi Sai-Dudoit均有不同的答案。

Keanu Sai 沉思片刻,但態度強硬,「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非常艱鉅的任務,但獨立與否,與人民是否準備好無關。因為,這即將發生。」他強調,這場鬥爭不會等人民醒來後才開始。

而Kauʻi Sai-Dudoit,則斬釘截鐵,認為人們未夠成熟,「資訊太瘋狂。人們只會選擇相信最出位的人、口才最好的人。他們會相信錯誤的歷史事實和數據,所以我不知道,(世界)太瘋狂了,太瘋狂了……」

#大學線 #原住民 #夏威夷 #愛國 #海外來鴻 #火山 #獨立 #示威 #美國

【新秀新論|為輸外勞 大輸民心】報導連結:bit.ly/4irXgbc早前,勞工及福利局發布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指香港將面臨嚴峻的人力短缺問題,預計2028年會缺乏18萬技術人員和勞動力。在未來三年,港府會陸續輸入近一萬名35歲或以下的...
14/12/2024

【新秀新論|為輸外勞 大輸民心】
報導連結:bit.ly/4irXgbc

早前,勞工及福利局發布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指香港將面臨嚴峻的人力短缺問題,預計2028年會缺乏18萬技術人員和勞動力。在未來三年,港府會陸續輸入近一萬名35歲或以下的技工,以填補香港的勞動力缺口。本應惠及業界民生的計劃迎來一浪接一浪的批評。即使香港建造業總工會次公開抨擊港府,希望叫停輸入外勞的計劃,但港府仍保持盲目樂觀的心態,實在教人疑惑。

撰文|歐嘉詠

先談本地勞工的問題,首當其衝的便是建築業工人。近年,建造業生意欠佳,不時爆出地盤拖糧、工人欠薪和承建商清盤的新聞。筆者從事建造業的親友表示,外勞計劃開始後,自己的工作量明顯銳減,被強制休假。以前,判頭會不時來電介紹工作,是「工搵人」,現在僧多粥少,變成「人搵工」。筆者打開Facebook的「搵工群」,發現有扎鐵工人出帖搵工,表示自願減薪,只求「搵餐晏仔食」。再者,本地建造業工人工資突減。有地盤工人接受香港01記者訪問時透露,輸入外勞後,熟練技工日薪由$2300,降至$1800。

本來,建造業的工作環境較差,年輕人都抗拒入行,僱主才以高薪吸納勞工。現在,因為政府誤判私營市場發展,又盲目輸入外勞,讓建造業工人工資大減。一旦減薪成為常態,工友的困境只會雪上加霜。年輕工友或許還有機會學習新技能,及時轉工,但年老工友又何去何從?最令人憂心的是,建造業目前面臨的問題會蔓延到其他行業。已有紡織業技工透露,有部分公司為削減開支,改為只聘請外勞。一旦外勞壟斷市場,本港低技術勞工將會無以維生。

//外勞也不好過//

再談外勞困境,他們慘被黑心公司嚴重剝削。帖文—「香港五大賺錢卻不體面的工作」在內地社交媒體小紅書上瘋傳,築起無數內地工人的「發家致富夢」。惟事與願違,香港文匯報記者到內地放蛇,發現有仲介收取高價服務費,外勞來港前還需要支付三萬至五萬元人民幣,未開工先負債。若然來港後被炒魷魚,該筆費用不獲退還。

這群外勞一旦踏進香港境內,政府自然要負起責任,保障其勞工權益。然而,「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在推出短短一年間,香港建造業總工會便接獲過百宗投訴。有見及此,他們於本年9月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關注外勞權益。會上,工會理事長和權益主任義憤填膺,透露有外勞被管理公司無故扣糧,還被額外收取過千元的交通費和培訓費。離譜的是,有工人被管理公司要求分攤購置器材的費用,反對者一律被解僱處理。

若然市道好,工作機會多如繁星,外勞福利又恰到好處,業界人士自然舉腳支持。可是,港府不顧業界寒冬,既漠視本地勞工困境,又忽略外勞權益,可謂顧此失彼。此舉就好比《世說新語》裡乘船避難的王朗一樣,明明自身難保,還想拉人一把。遇到問題時,又想棄之不顧。既然港府做不到急不相棄,還不如安分守己,先解決燃眉之急,為本港低技術勞工提供更多工作機會。

#大學線 #勞工 #地盤 #地盤工人 #輸入外勞 #外勞 #港府

【採訪手記|不只是樂園】報道連結:https://bit.ly/49nzqcq記者|任紀渝在搜集有關海洋公園的資料時,我問了身邊不同年紀的人對海洋公園的印象。有人會想起以前的水上樂園和殺人鯨表演,而我對海洋公園印象最深的就是萬聖節哈囉喂。不...
13/12/2024

【採訪手記|不只是樂園】
報道連結:https://bit.ly/49nzqcq

記者|任紀渝

在搜集有關海洋公園的資料時,我問了身邊不同年紀的人對海洋公園的印象。有人會想起以前的水上樂園和殺人鯨表演,而我對海洋公園印象最深的就是萬聖節哈囉喂。不禁令我聯想到這個樂園承載了不同年代的人的玩樂回憶,轉變之大亦令每人對它的記憶也不盡相同。在整個訪問過程中,彷彿也踏入了一場與海洋公園的時光旅行,從不同受訪者的口述歷史中,一步步將公園歷史拼出。在盛智文先生的訪問,我看到他源源不絕的創意靈感,與他以前從事時裝產業有莫大淵源,讓他時刻保持創新多變的思維。他的世界看似事事皆可行,只要敢於想像。

一個關於海洋公園的故事,自然希望有一部分由員工的角度說出。尋找海洋公園員工的過程亦是困難重重,感恩搭檔的不懈努力和海洋公園的協助,才有機會訪問到鄧永強先生。從一個三十年老員工的視角,親身感受海洋公園的起跌,才可以為這個故事建構完整的框架。

猶記得小學的時候有一位朋友堅拒去水族館,她跟我說覺得水族館裏的魚很不自由,在訪問鄭家泰先生時,這句話不自覺浮出腦海。他說水族館特別讓小孩產生一個錯誤觀念,以為人類凌駕於動物之上,可以用食物或口哨把牠們呼來喚去,但現實並非如此。

但願以後到訪海洋公園時,在享受機動遊戲刺激感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動物本應是屬於大自然。動物在野生環境享有屬於牠們的一片樂土,那應當是人類不可侵犯的。願屬於香港人的海洋公園,在未來可以繼續陪伴不同時代的市民,創造一個不只屬於人類的樂園,也能真正成為動物的天堂。

#大學線 #採訪手記 #海洋公園 #盛智文 #水族館 #保育

【轉盈?轉型?不斷改變的海洋公園】報導連結:https://bit.ly/3ZsDGCX 接收過逾二萬份的熊貓命名提議後,「安安」和「可可」在12月8日終和公眾見面,兩隻熊貓的到臨令香港出現一波「大熊貓熱潮」,同時亦吸引更多人到海洋公園。回...
13/12/2024

【轉盈?轉型?不斷改變的海洋公園】
報導連結:https://bit.ly/3ZsDGCX

接收過逾二萬份的熊貓命名提議後,「安安」和「可可」在12月8日終和公眾見面,兩隻熊貓的到臨令香港出現一波「大熊貓熱潮」,同時亦吸引更多人到海洋公園。回望過去,海洋公園已陪伴港人47年。自1977年開幕後,在不同年代遇到不同的挑戰,2003年時面對「沙士」造成的蕭條,但在前主席盛智文的領導下轉虧為盈。不過盛卸任後海洋公園連年虧損,及至2020年更頻臨倒閉,2020至2021年度,海洋公園的虧損約為11億港元,而到2022至2023年度成功轉虧為盈,盈利高達1億港元,走出困境。

今年,海洋公園宣布將打造全新歷險主題園區,增設包括飛索和笨豬跳設施,計劃於2028年開放,加上近日四隻大熊貓加入海洋公園大家庭,這個香港老牌樂園的新發展再次引人注目。

記者 |馬啟燊 任紀渝 編輯|蔡鎔仰 攝影|馬啟燊 任紀渝

海洋公園在1977年於黃竹坑落成,近半世紀一直探索不同路向,最初它只是海洋水族館,沒有大型的機動遊戲設施。當時園區設有三大遊樂水族設施,分別為:「海豚劇場」是海豚表演的地方,「珊瑚館」是水族館,「海盜灣」則是由扮演海盗的工作人員,和海洋生物如鯨魚等一同進行大型表演的地方。隨著發展,海洋公園逐漸加入不同機動遊戲,改變定位。

//從員工視角看海洋公園的變遷//

海洋公園助理寓教於樂總監鄧永強於1994年入職,陪伴海洋公園走過三十個年頭,經歷了五名主席更迭,包括從前主席陳南祿到現任主席龐建貽,見證了公園的不同時期和經營方向。鄧永強形容歷任主席的管理方式都不一樣,2003年起任主席的盛智文較着重帶領海洋公園成為世界級的樂園 ,而2014年接任的孔令成則較着重提升公園原有設施的質素,例如餐飲上市場更需要什麼、有什麼可以做得更好:「會比較看公園內部的東西,看有什麼可以提升多一點。」

2020年接任的劉鳴煒經常諮詢同事的建議,會舉辦一些分享會,讓同事就公園未來發展提出想法,而現任主席龐建貽要兼顧的東西就更多:「尤其是現在有熊貓、國內的合作,海洋公園也更加朝着保育教育的方向出發。」

回想1994年,鄧永強陪同朋友一同報名參加公園的「小丑學堂」,經過訓練和面試後最終獲得轉為全職小丑演員的機會。作為小丑演員,鄧永強需要在園内四處表演雜耍,如拋火把、踩高蹺和拋樽等。當時園內遊客以本地人較多,他認為這個工作能讓他盡情發揮創意,十分有趣:「你可以用很多不同的雜耍技能,或者其實不用帶任何東西,用周邊環境幫助自己去吸引客人,這個其實也很好玩。」

//盛智文沙士接掌 憶園區殘舊如倒閉//

直到2003年,非典型肺炎「沙士」在香港肆虐,海洋公園入場人數大幅減少,更曾試過一天只有單位數的入場遊客,當年虧損高達4100萬元。面對虧損,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邀請當時把蘭桂坊經營得有聲有色的商人盛智文出任海洋公園主席,希望他能把公園「起死回生」。盛智文表示,最初因從未到過海洋公園,對主題樂園並不了解而拒絕,不過他在董建華六次邀請下,最終還是加入了海洋公園。

回想起在2003年首次踏足海洋公園,盛智文當時所見的園區十分殘舊,路面破爛,建築物上的油漆也正在剝落,就像快將倒閉般。因此他在上任後,首要任務便是改善園區環境。

當年的海洋公園一共有兩個園區,分別為內外園區,內園區有三個遊樂設施,外園區則有野餐草地、餐廳和紀念品商店。但只有登山纜車連接山上和山下的園區,在 繁忙時段候車時間有時長達一小時。盛智文認為應提供更快捷的途徑連接兩個園區,於是他提出建造海洋列車,以方便遊客在山頂和山腳之間穿梭。列車於2009年正式啟用,每小時的載客量比登山纜車多1000人次。

//將哈囉喂發揚光大//

2001年,「十月全城哈囉喂」萬聖節活動誕生。2003年盛智文上任後,大力發展「哈囉喂」。盛智文從小在加拿大長大,當地人十分喜歡萬聖節,每逢節日會穿上奇裝異服到處遊玩和索取糖果。在80年代,當時盛智文正在蘭桂坊經營餐廳,萬聖節當日他讓員工穿上萬聖節服裝到街上宣傳,結果大受歡迎。

後來盛智文入主海洋公園後如法炮製,擴大原有的萬聖節活動規模,主題活動長達一個月,更興建不同的鬼屋供遊客遊玩。在宣傳「哈囉喂」時,盛智文亦會在記者會上「扮鬼扮馬」,殭屍、閻羅王和孟婆等都是他曾扮演的角色,他表示宣傳活動時喬裝打扮能吸引更多媒體報道:「當我穿上西裝時,無人會在意;但當我打扮成水母時,便成為了世界新聞。」對於「哈囉喂」的成功,盛智文十分自豪:「沒有其他主題樂園在萬聖節活動上做得比海洋公園更加好。」

//由虧轉盈的黄金十一年//

從2003到2014年,盛智文在出任主席的11年間可以說是海洋公園的「黃金時期」,由2003年的海洋公園入場人數大約只有350萬,到2014年時已達至750萬,升幅超過一倍。根據海洋公園每年的業績報告中可見,在收入方面,由虧損達4100萬港元,至盛智文接手的11年間,每年都錄得盈餘,最高更達2.04億港元。在2012年時,海洋公園更獲得「全球最佳主題公園」大獎(Applause Award),成為亞洲首間獲得此項殊榮的主題公園。

好景不常, 孔令成於2014年受政府委任並接任海洋公園主席後,2015/16年度海洋公園再次面臨虧損的情況,虧損約2.41億,2018/19年度虧損擴大至5億5730萬,2020年時更出現瀕臨倒閉的消息。盛智文時期的「盛世」告一段落。

//爭議不斷的保育議題//

談到海洋公園發展,雖然海洋公園經常強調保護海洋生態,但當中也有爭議。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在2011年時曾加入海洋公園中獸醫院的環境實驗室工作,大學時期的他就讀生物本科,入職時主要負責檢測展館的水質和空氣質素,以確保動物的生存環境達標。在一年半的工作期間,每天都有一至兩箱的動物屍體運來獸醫院,鄭稱牠們很多都因人為因素而死亡。鄭以藍鰭吞拿魚為例,指牠們一看到食物便會衝上前進食,而當時工作人員在缸邊喂食,結果很多吞拿魚都因高速撞上缸邊而死亡。「進去之前會覺得(海洋公園)是一個動物的『天堂』,動物生活得十分開心,但原來並不是。」

動物精神壓力也是隱憂,鄭家泰曾在海洋公園下班後觀察到,「海豚不停地在兜圈,兜五至六個圈,然後跳出來,停在池邊,神情呆滯,然後又滑回水中繼續兜圈。」他解釋,這是刺激不足的表現,因為人工環境缺乏海浪、潮汐、陽光等自然元素,變化和刺激較小,較易令動物出現重複行為。

離職後,鄭家泰積極參與保育活動,尤其是針對海豚表演而作出抗議。他自2014年起參與「Empty the Tanks」活動,認為野生動物不該被人類控制,呼籲停止海豚表演。2020年,海洋公園宣布取消海洋劇場,將海豚表演改為近距離觀察活動,但鄭認為與海洋動物近距離接觸同樣不利保育教育,「小朋友得到的資訊是甚麼?長大之後,你會覺得海豚就是一種動物, 我可以在水族館付錢進去摸牠、和牠玩的一種動物,而非要保護的野生動物。」鄭承認要海洋公園一時間不再圈養海洋動物是不可能,建議增設和教育有關工作人員講解保育資訊。

//近年主力保育教育//

在保育層面上,在海洋公園三十年的鄧永強認為現時公園的方向與以往不同,以往着重遊玩,現時重心在保育教育的工作,「以前我們想給人知道的,都是主要是來玩,『去玩,去癲,去海洋公園!』 。現在我們主力做保育教育,可能我們玩的部分都會加入一些保育教育的元素。」現時作為威威村莊村長的鄧永強指,「威威村莊海洋守護者」便是透過說故事的方式講解海豚和海獅的生活習性,而且有不同的劇場和動物講解。

直至2021年,海洋公園更增設互動展館「探索號R」,主要以互動形式講解保育資訊。為配合展館,寓教於樂部門因而成立,主要負責設計和舉辦不同的活動,以有趣的方法去傳達保育資訊。鄧永強任職此部門,其實「探索號R」主要就是一個屬於小朋友玩的地方,而當中會有一些教育活動,寓樂於教。

適逢海洋公園大熊貓盈盈、樂樂誕下龍鳳胎,又有中央贈港的兩隻大熊貓安安、可可加入大家庭,今年海洋公園保育日以守護野生大熊貓及棲息地為題,期望市民能夠更加了解野生大熊貓的生活挑戰和不同的保育政策及措施。隨着大熊貓的到來,鄧永強預告未來將會舉辦不同有關大熊貓的活動,例如在大熊貓館舉辦工作坊。

#大學線 #海洋公園 #大熊貓經濟 #哈囉喂

【採訪手記|本地生定義由誰定?】報道連結:https://bit.ly/3ZChcAK記者|葉卓穎起初知悉能夠做有關教育主題的報道,我是感到興奮的。作為一名從小在港接受教育的學生,覺得自己身處的教育環境總有值得改善的地方,故希望能透過記者身...
13/12/2024

【採訪手記|本地生定義由誰定?】
報道連結:https://bit.ly/3ZChcAK

記者|葉卓穎

起初知悉能夠做有關教育主題的報道,我是感到興奮的。作為一名從小在港接受教育的學生,覺得自己身處的教育環境總有值得改善的地方,故希望能透過記者身分帶來些許的改變。在沉思該寫些什麼時,偶然看見有關保障本地學生學額的聯署,發起人不是什麼專業人士,亦非什麼教育界名人,而是一班寂寂無名的本地生家長,為香港教育、學生福祉而站出來的一群普通人。

進行這類型的採訪,要找到願意公開發聲的受訪者絕不容易。小紅書上,人們對於高才通子女以「本地生」身分報讀香港資助大學的看法,可說是大相逕庭,有的大力讚好,有的卻批評部分內地人「吃相難看」。但無論立場支持與否,每當我們聯繫這些在社交平台上踴躍發言的人士,有關的訪問邀約都是石沉大海。這次報道因欠缺受訪者,不能有多角度評論而忐忑不安的心,直到打開電腦開始寫稿的那刻仍然存在。

「放蛇」是本次報道的一大記憶點。為了得到提供「考試移民」服務機構的資料,我假扮成內地高中生的家長,在內地通訊軟件向有關中介和考試培訓機構查詢。過程中,我一直提醒自己注意用字的方式,以及繁體字與簡體字的轉換,寫下的一字一句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被人發現手機背後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學生記者。幸好,直至現在,有關機構還是把我認作內地家長,不依不饒地向我推銷著。

說起「本地生」三個字,浮現於腦海的是一個個和我在文憑試中一同努力苦讀的中學同學,我們寫著同樣的文字,說著同樣的語言,朝著同樣的目標進發。然而,在社會不同發展方針和政策的推動下,我對「本地生」的理解,卻越發模糊不清。希望教育局在接下來考慮重新檢視本地生定義時,能為香港學生提供保障。

#大學線 #採訪手記 #內地中介 #教育 #海外升學 #考試移民 #香港升學

【高才通子女 佔大學學額惹爭議】報導連結:https://shorturl.at/lZF2X近年港府積極搶人才,如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下稱高才通),吸納人才來港發展。然而,有內地家長即使無意來港發展,亦通過申請高才通,為子女申請受養...
13/12/2024

【高才通子女 佔大學學額惹爭議】
報導連結:https://shorturl.at/lZF2X

近年港府積極搶人才,如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下稱高才通),吸納人才來港發展。然而,有內地家長即使無意來港發展,亦通過申請高才通,為子女申請受養人簽證,繼而以本地學生身分報讀香港的大學,每年只需繳付四萬餘學費,是非本地生學費的三分一。這些考生無需來港讀中學,只需以一兩年時間在內地補習機構衝刺香港文憑試(DSE)課程,以自修生身分報考文憑試,再參加聯招報大學。不少內地升學中介早著先機,在社交媒體大力宣傳高才通計劃。

有本港家長批評這些考生純屬「考試移民」,直接與香港中學生競爭大學資助學額,影響本地生的升學機會。為此,他們成立了「本地學生大學學額關注組」,要求政府重新檢視本地學生定義。

記者 | 劉子芊 葉卓穎 編輯 | 羅穎茹

只要在內地社交媒體或搜尋引擎上搜尋「高才通」、「考試移民」、「香港高考」等字眼,宣傳香港身分的留學中介或自稱過來人家長比比皆是。他們指出高才家長毋須在港工作和繳稅,子女亦能享受香港本地學生的福利,毫不避諱地形容有關操作為「彎道超車」、「薅羊毛」(意指在網絡消費中極力尋找優惠的方法),引起許多內地家長的關注和查詢。

目前,內地學生入讀香港八間資助大學,有兩個途徑。大部分人通過內地高考成績報讀,另也有人以國際考試如GCE A-level、SAT或IB等成績,以非本地生身分來港升學。無論哪一類,均需要付每年十多萬港元大學學費。以中大為例,明年非本地生學費增至178,000港元(每年,下同)。非本地生的學額相對彈性,特首李家超於2023年施政報告,便宣布在2024/25學年起,政府資助的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將提升一倍至40%。

本地生的學費多年來維持在42,100港元,明年增至44500元。因有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這類學額相對固定。如果內地學生獲得受養人簽證,他們將立即享有「本地學生」的身分,以此身分參加「大學聯招」或「非聯招(本地)」的途徑入讀本地大學,與本地學生直接爭奪有限的教育資源。

根據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網頁,教育局界定持有九類證件的人士為「本地學生」,當中第五類(LS5)為首次持有「受養人簽證」或「進入許可證」的未年滿18歲學生。因此高才通申請人的子女在當中亦被視為「本地學生」。

除了學費的優勢,本港多間大學在亞洲排名中位於前列,優越的國際地位亦為許多內地家長覬覦。根據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QS)最新公布的2025年亞洲大學排名,本港有五間大學入首20位,當中香港大學蟬聯亞洲第二,香港中文大學排行第六,香港城市大學亦排行第十。

//內地升學機構 提供文憑試速成課程//

本報記者佯裝有意申請高才通的內地家長,通過微信聯繫內地某所升學培訓機構(下稱中介Y),向升學顧問查詢在不來港讀書的情況下,在國內備考香港文憑試的詳情。

中介Y提供家庭式規劃服務,從協助家長申請高才通,到為子女申請受養人簽證和規劃升學都一手包辦;並在深圳設有校舍,為內地高中生提供線上和線下的香港文憑試課程。

有關課程的形式和收費,升學顧問指學生要先付300元人民幣應考一個水平測試,隨後會為學生的能力和適應度提供規劃及建議。如報讀寄宿型封閉管理課程,高一、二課程主要教授文憑試的內容,收費為每年168,000元人民幣;而高三課程則進入複習階段,讓學生重溫考試範圍、不停操練試卷,收費則為每年188,000元人民幣,即三年合共超過52萬元人民幣,價錢並不包括住宿費。

升學顧問指現時院校內有不少高才通受養人修讀文憑試課程。在他分享的案例中,一名來自北京的文科學生,預計高考分數有530至540分,只達到申請國內一般大學的最低要求。後來他通過「高才通」獲受養人身分,從高考轉戰香港文憑試,並在深圳以兩年修畢文憑試課程,再以本地生身分報考香港的大學,最後成功入讀高考收分約為633分的香港中文大學。

除了從高考轉跑道到香港文憑試,也有內地學生選擇雙修高考及香港文憑試,以作雙重保障。另一名內地學生以高才通計劃成為受養人後,在中介Y修讀線上文憑試課程,同時準備高考,結果由於雙修的負荷過重,最終他高考失利,但成功以香港文憑試成績入讀香港浸會大學。

//本地家長成立關注組 促檢視本地生定義//

10月中,有本港家長成立「本地學生大學學額關注組」,發起聯署致函立法會申訴部,要求政府重新檢視「本地學生」的定義。根據關注組提供資料,2023年在內地開設文憑試課程的學校高達75間。關注組認為這些學生可以自由選科,並且在全日制補習社只為分數而日夜操卷;相反,本港中學生大多依靠中三成績決定選科,而且要進行各種校本評核和課外活動,卻要與上述學生直接競爭本港大學學額,形容以上情況對本港中學生不公平。

關注組建議政府借鑑英國大學對本地生資格的定義,須有永居身分及3年定居英國、在該地高中就讀3年等等,因地制宜設立適用於香港的條件。如:申請人的父母其中一方為香港永久性居民,或申請時至少在香港本地中學就讀滿3年,防止僅在考試前作短期準備的非本地考生利用制度漏洞轉換身分,導致公帑資源被濫用,對在港繳稅和居住的本地居民造成不公。

//政策原意被扭曲 人才計劃的利與弊//

香港中文大學入學及學生資助處處長王家徹指,雖然經高才通獲得受養人身分的內地學生能夠以本地生身分參與大學聯招,但他認為此等「本地學生」的人數並不多,以目前約四萬名學生參與聯招來看,他臆測這些本地學生的佔比應不超過1%,即不會多於400人。再者,香港本地學生數目按年遞減,此消彼長的情況下,他估計香港中學生入讀大學的機會應不會受太大影響。

王家徹認為若要解決考試移民問題,政府和教育局應從新審視「本地學生」的定義,並審視高才計劃的成效,讓政策達到「貴精不貴多」之效,令真正有心留港長遠發展之人的子女來港升學、發展和貢獻,才能為香港創造長遠利益。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指,高才通等人才計劃持有人的子女能夠與本地生看齊,獲公帑資助入讀大學的原意是便利專才在港發展,為他們的子女提供教育支援。但如果被有心人利用,或導致吸引專才舉家來港發展的政策原意被扭曲,出現考試移民的爭議,他形容這是社會不樂見。

對此爭議,朱國強提議提供額外的專才學額,在15,000個資助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的本地生學額外,向合資格的專才受養人提供優於國際生的待遇。如此,既可保留吸引專才來港的誘因,亦可避免影響本地生的資源。他亦期望由政務司司長主持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可以審視「搶人才、留人才」政策衍生的潛在問題與矛盾,並及早評估和應對。

《大學線》以電郵向教育局查詢,教育局回覆,留意到近日有意見關注各項人才計劃持有人的子女來港應考香港中學文憑試後,以本地學生身分入讀資助大學,故會考慮重新審視專上院校在錄取學生時,所採用的「本地學生」定義。

#大學線 #高材通

【採訪手記|受訪者的顧慮】報道連結:https://bit.ly/3VtvIIG記者|楊靖曈一開始聽到要做關於弱勢、人權、勞工範疇的新聞報道,還真是把我嚇怕了,若是談及人權問題,會否揭露不公的同時得罪權貴,議題會否很敏感?會否遇上難以打開心...
12/12/2024

【採訪手記|受訪者的顧慮】
報道連結:https://bit.ly/3VtvIIG

記者|楊靖曈

一開始聽到要做關於弱勢、人權、勞工範疇的新聞報道,還真是把我嚇怕了,若是談及人權問題,會否揭露不公的同時得罪權貴,議題會否很敏感?會否遇上難以打開心扉的受訪者?我思考報道主題時一邊想着要避開新聞的紅線,一邊又想要做感興趣的議題,實在已抓破頭皮。

後來決定要做有關影視業的職安問題報道,我心裏暗喜,我正讀着相關的科目,找受訪者不是易如反掌嗎?然而我們打了一個又一個的電話,拜託了一個又一個的朋友,卻久久未找到受訪者,有參與調查行業職安問題的學者向我們解釋,這是因為影視圈子太細,圈內人皆有共識,「爆料」人太容易被認出,擔心以後會影響工作。我驚覺, 原來各行各業都存在難言之隱,不少業內人默默忍受工傷帶來的不便和損失。

後來很感恩兩位業內人士願意受訪,向我們反映行內職安現況,我們都感到吃驚,他們為了理想、為了博取一個工作機會不惜一切,甚至忽略自己的安全。行內的階級文化、以結果為上的風氣和工種零散的情況,更解釋了為何工作會有危險性,以及意外後業內傷者的孤立無援。

雖然要一篇報道改變整個行業以至整個社會風氣,或言之過早,但願任何從業者除了能得到更好的保障,亦可加強注意職業安全意識,保障自己同時,也保障自己一直奮鬥的理想和生活。

#大學線 #採訪手記 #工傷 #影視業 #職安

【鎂光燈背後 片場的職安缺口】報道連結:http://bit.ly/4f6sqSE 攝影師Tony 抬着攝影機快步走過校園角落,一邊走下樓梯一邊尋找合適的取景地點,忽覺腳下失衡,他本能護着右肩上的相機,跌落十多級樓梯後左身着地。他摸到左邊鎖...
12/12/2024

【鎂光燈背後 片場的職安缺口】
報道連結:http://bit.ly/4f6sqSE

攝影師Tony 抬着攝影機快步走過校園角落,一邊走下樓梯一邊尋找合適的取景地點,忽覺腳下失衡,他本能護着右肩上的相機,跌落十多級樓梯後左身着地。他摸到左邊鎖骨有突出物,發現鎖骨移位,左手沒法活動,要由救護車送院。醫生診斷他左邊鎖骨粉碎式骨折,術後鎖骨被打上鋼釘固定,短期內左手不能施力,嚴重影響工作。在追討賠償的路上,Tony 感到十分無助:「有一刻覺得好像被拍攝背棄了。」

在拍攝時發生意外, Tony絕非孤例。2022年3月,台灣劇集《初擁》拍攝期間發生攝影師、收音師二人不慎從25公尺高的岩石平台墜落,事件引起對劇組職業安全的關注;2023年在香港九龍城亦發生電影拍攝時升降平台倒塌致八人受傷的事件。意外熱度過去,但影視業自僱人士依然面對難以追討賠償的困難,而片場安全措施不足的問題依然嚴峻。

記者|楊靖曈 歐姵延 編輯|袁曉琦 攝影|歐姵延

嶺南大學「青年貧窮與就業」研究團隊發表《香港影視業勞工狀況終期研究報告2024》,訪問了212名影視業從業員,主要從事電影、電視節目及劇集和廣告類製作。研究發現,有約七成受訪者曾目睹或遭遇不同類型的工傷如跌倒、從高處墮下等;近六成受訪者表示從沒有工傷安排的協議。

27歲的Tony 入行約六年,主要為電影、網上廣告等擔任攝影師、燈光師和導演助手。2024年10月,他經大學同學介紹接到一份攝影項目,為一間音樂學校替某大專院校拍攝教育類型的音樂影片,事前雙方沒有簽署合約,工作的接洽全透過WhatsApp進行,只有一張帳單(invoice)列明費用由該大專院校支付。Tony指整個拍攝團隊除他以外,只有一名導演及兩名攝影助理。

//因工傷停工 「手停口停」//

Tony指導演並不熟悉拍攝的運作,要求拍攝過多鏡頭導致進度趕急,拍攝團隊需要利用午膳時間來物色取景地。當時Tony右手持著攝影機走下樓梯,走到樓梯中段失平衡,意外隨即發生。

手術後,Tony被醫生告知在兩、三個月內左手不能施力,直至傷勢痊癒,期間也要定期到醫院洗傷口、一星期進行一至兩次物理治療和覆診。他主要於公立醫院治療,費用不高,然而他的工作經常需要搬運沉重的燈光和攝影器材,傷患無疑斷了Tony的生計。由於康復期間他不能參與拍攝工作,他預計收入損失約九萬元。

//聘請關係模糊 工傷難追討//

事後Tony 聯絡音樂學校詢問工傷安排,但對方只著他找該大專院校負責,且只提供校園設施管理辦事處的電話。該大專院校提出讓他以訪客身份透過院校的第三方意外保險索取醫療費用上的賠償,但Tony認為這無法彌補他在停工期間的經濟損失。因此,他向工業傷亡權益會求助,諮詢意見,希望得到工傷賠償。工權會了解過Tony的情況,認為他索償有一定困難。

《僱員補償條例》並不適用於自僱人士或承包人,若要透過勞工處追討工傷賠償,Tony必先證明自己是音樂學校或該大專院校的僱員,他擔心程序過於繁瑣;兩名拍攝助理是自己請來的朋友,令聘請關係更複雜;他曾考慮循法律途徑以提告民事索償,但顧及費用之餘,因為聘請關係模糊,不知道該向誰追討賠償,令Tony大感無助。

事實上,這已非Tony第一次在拍攝工作時受傷。他曾任影片花絮攝影師,走動時被攝影用的吊臂擊中頭部,受皮外傷需剃掉部分頭髮以方便包紥。他認為香港影視業較少重視安全問題,曾目睹燈光師爬上五到六米高的廠景高處,在沒有安全措施下設置燈光;又或拍攝街景時徒手攀爬燈柱遮蔽燈光。Tony嘆行業風氣為了成品不顧一切:

「那種感覺是,能爬上去站得穩就行。但你不會想,要是不小心失足怎麼辦?如果頭暈、失平衡怎麼辦?。」

//突被指派高空工作 經歷成陰影//

入行兩年的Amy(化名)曾任美術、攝影及製片助理,經同行介紹,在一次短片拍攝中義務參與製片助理工作。為拍攝更壯觀的畫面,Amy 被上司要求在錄影廠離地最少八米、即兩層半樓高的燈槽上製造美術效果,她頓感錯愕,因為她毫無高空作業經驗,同事亦覺要求瘋狂,卻不敢拒絕。

她與另一同事先在漆黑之中單憑腳底摸索腳踏,爬上片場角落接通往燈槽的窄梯。爬至廠頂,Amy才發現自己要走過的燈槽是由粗幼不一的薄木板呈「井」字搭建而成,「看起來不是可以承受到一個人的重量。」她止不住手腳發軟,冒起冷汗。在毫無安全裝備下,同事習以為常地指示她用手扶着腳下約30厘米寛的木板、半蹲行走,在爬行了三、四米後到達片場中央頂部坐下,逗留約30分鐘才能回到地面。若當時掉下來,她感覺「死硬」。Amy形容這次是她在行內的創傷經歷,自此之後變得有點畏高,會下意識迴避看起來不太安全的高處。

//階級觀念重 圖便利惹危機//

明知有危險,何不拒絕?Amy表示擔心拒絕上級要求會被行內人記住,日後難以在行內生存。她未曾見過基層員工拒絕上級,即使知道有人被欺負也不會發聲,因為大家都想「保住飯碗」。影視行業依賴人脈找工作,加上階級觀念重,潛移默化令從業員不敢拒絕上級不合理要求,即使是具危險性的拍攝或工作亦只能照單全收。

Amy 亦指行業的安全意識不高,不少製作因成本有限,只能支持短期拍攝導致日程趕急,為圖便利忽略自身安全。Amy 不時看見同事在摺梯上工作時,為可快速移動而跨坐在梯頂、以雙腳夾着摺梯,連人帶梯搖搖欲墜地移動。聽到同行間流傳業內最近發生的事故,Amy 不禁想自己會否成為下一個意外的主人公,只能盡量做足保護措施,如工作時戴上安全手套。

//工傷情況普遍 沒有簽約習慣//

跟據嶺南大學《香港影視業勞工狀況終期研究報告 2024》,最多從業員曾目睹或遭遇的工傷類型有提舉或搬運物件(70.4%)、中暑(63.1%)、過勞(54.2%)、被物件碰撞(52.5%)或跌倒(51.4%);亦有21.8%曾目睹或遭遇從高處墮下。

報告又指有逾七成受訪者以自由工作者身份參與製作, 約四成製作工作協議僅由口頭或訊息達成,而包括工傷安排及保險、加班安排及假期日數等保障細節的協議卻不足三成。在工傷安排方面,只有9.9%的 回覆者表示「經常」和「頗多」會事先商討,更有近六成回覆者表示從沒協議。

以Amy為例,她兩年來參與不同規模和形式的製作,只在其中一次電視劇拍攝前跟電視台簽訂合約,但合約中也無包括受傷賠償、工時等細節,她亦不清楚公司保險的保障範圍。她其餘在電影、社交媒體廣告、短片等短期參與製作,一般只有口頭或短訊協議,或在工作前填寫通告單以作人頭紀錄和會計之用,卻未有明確的僱傭細節。

香港電影製作行政人員協會會長王延明表示,一般電影有足夠製作成本和人力,會傾向與僱員及散工簽署合約或紀錄人員詳細身份,亦會為短期員工或散工購買少量保險名額;不過一些較小規模的製作由於缺乏行政人員處理合約、保險程序,更可能沒有足夠預算負擔保險費用,因此較難保障人員安全。

//工權會:行業常態不理想//

工業傷亡權益會幹事劉家樂指,為了追求靈活度以及減省製作資源成本,行業內多為自由工作者,自僱人士不受現時勞工法例保障。另外,不少影視製作缺乏簽約習慣,事前協議經常只有口頭或短訊聯絡,導致在工作中發生傷亡糾紛時,「真假自僱」的爭議才浮上水面。

劉家樂認為有受傷從業員選擇與僱主私下和解的情況「不理想,但理解」,因為行業經常存在經濟壓力,從業員或會寧願及早完成追討後繼續工作。在現行法例未能完全保障影視業人員下,劉家樂建議在事前協議時,與對方確立工作身份和聘用關係、工傷保障、工資明細等,並保留溝通工作事宜的訊息對話紀錄,亦鼓勵從業員自己購買合適的保險。如從業員不幸因工受傷,劉家樂指自僱人士都可嘗試追討疏忽賠償。

長遠而言,他指業界應參考外國做法,約束工時和工作量,以及成立工會。立法方面,他認為影視業聘用文化有別於常規行業,普遍打散工,加上近年從事多重職業的工作模式越發普及,期望現有法規可以與時並進,迎合一些無合約上僱傭關係的新興行業,或利用一個由政府中央主導處理工傷賠償的基金,保障一些沒有勞工保險的行業,以配合靈活和獨特的勞動模式。

#大學線
#影視勞工 #工傷 #職業安全 #勞工權益
#電影 #電視劇 #廣告 #短片

【青年宿舍性價比高 然入住有一定限制】報導連結:https://bit.ly/41oSepH 香港居住空間狹小,不少年輕人想搬出老家過獨立生活,但輪候公屋遙遙無期,私樓租金又昂貴。政府近年撥款超過10億港元,資助社會機構發展青年宿舍。18至...
12/12/2024

【青年宿舍性價比高 然入住有一定限制】
報導連結:https://bit.ly/41oSepH

香港居住空間狹小,不少年輕人想搬出老家過獨立生活,但輪候公屋遙遙無期,私樓租金又昂貴。政府近年撥款超過10億港元,資助社會機構發展青年宿舍。18至30歲的青年可以租住舒適的宿舍,一般配有獨立洗手間和共享空間等設施,部分更有海景和清潔服務,租金介乎3000至5000元。居住條件是入息限制,加上參與最少200小時社區服務,聽起來是不錯的選擇,實際的生活又是否理想?

青年宿舍有社福機構營運,或由酒店改造,有住客認為能與其他宿生聯誼交際,能滿足所想,亦有住客認為價錢雖吸引,附近交通配套亦完善,但宿舍部分政策或成續租阻力。

記者|黎敏清 劉頌恩 編輯|黃浩俊 攝影|黎敏清 劉頌恩

政府於2011-12年施政報告宣布推出青年宿舍計劃,全數資助非政府機構興建青年宿舍,提供住宿給18至30歲的本地在職青年,其後的營運則由該機構自負盈虧。申請人通過入息及資產審查後,能以不多於同區市值租金六成的價錢租住宿舍。首次租期最少兩年,亦即首年死約,次年生約,計算所有資助宿舍的租約合共最多只能租住五年。近年,政府更開始資助非政府機構租用酒店轉作青年宿舍,現時市面共有七間青年宿舍,遍布港九新界。

//城市中的綠洲 青年人的小天地//
位於元朗大樹下的保良局李兆基青年綠洲宿舍(下稱綠洲)共有27層,提供1680個宿位。現時入住率約八成,申請者收入上限為平均月入28000元。

25歲的阿銓從事保險行業,由今年7月起入住綠洲,租住月租3100元的單人房,另繳300多元的水、電費。單位面積約179平方呎,房內除基本傢俬外,有冷氣機、雪櫃和洗手間,每層有一間洗衣房。他指由網上遞交申請到正式入住只需約一個多月時間,當中需要進行簡單面試,問題包括自我介紹、為何想住綠洲以及如何貢獻自己的才能等。

阿銓在大學時期因疫情沒機會住宿舍而留有遺憾,一直希望與朋友同住在一個空間。有一次來綠洲探訪朋友時,被舍內設施和環境所吸引,決定搬進來。其他朋友也在他的推介之下相繼搬進,「其實從小到大都有一個夢想便是與一班朋友成為隔籬鄰舍,這裏便真的能滿足到我的夢想。」
綠洲設有多用途活動室、戶外籃球場和廚房等地方,阿銓會與其他宿生在活動室「夾Band」。活動室亦有足球機、桌球桌、乒乓球桌等設施,他不時和朋友聚會耍樂。宿舍有燒烤爐可供付費租用,他會邀請非宿生的朋友來燒烤。同時,保良局會提供不同類型的活動讓宿生參加,例如身心靈自我成長工作坊、內地交流團等,亦有與長者機構和康復人士機構合作的義工活動。有別於其他青年宿舍,綠洲沒有規定住客必須完成200小時的社區活動或服務,但他和不少宿生都會參加。阿銓透露有宿生自建專屬Telegram群組,用作發放自發組織的活動資訊,甚至只是「找個飯腳」和閒聊。「這裏是一個社會縮影,可以每日只是上班下班,回來『摺喺房』不外出,視乎怎樣運用這個空間。」

//交通成最大難題 種種限制仍不減續租決心//
阿銓認為居住綠洲的最大問題是位置偏僻和交通不便。宿舍位於元朗大樹下西路,據網上地圖所示,距離最近的朗屏西鐵站需步行22分鐘。他指宿舍前雖有小巴及巴士可達市中心,由於該小巴是由附近的屋村開出,每每到宿舍時都已滿座,而巴士的班次疏落,一旦錯過便要再等半小時。他不時在趕時間下選擇坐每程約30元的的士到元朗站,再接駁港鐵出九龍灣上班,單程通勤時間約一個多小時。
綠洲的訪客時間為上午7時至晚上11時,若訪客過夜留宿則需申請和登記資料,以及繳付200元留宿費。如訪客在探訪時段內未離開,職員能從出入宿舍時需掃描的二維碼記錄得知,若被「打蛇」(發現違規留宿)則會收警告。阿銓分享曾有宿生的女友經常「屈蛇」(違規留宿),後來其女友與該宿生申請雙人房,職員翻查記錄後,發現該宿生經常讓女友違規留宿而被多次警告,最後其雙人房的申請不獲批,該宿生更要在一個月內搬出原有的單人房。

雖有限制,他仍然認為暫時整體居住感覺良好,形容宿生關係緊密,結交了不少朋友,希望未來繼續續租。

//酒店改裝、清潔服務成誘因 日常遇問題可直接反映//
除了如綠洲般由非政府機構建造及營辦,青年宿舍還會以另一種方式經營。機構不自建宿舍,而是租用酒店部分房間作宿舍。在資助計劃下,機構租用的每個房間,平均會獲政府資助5500元。

29歲的梁小姐在初創公司擔任營運經理,於2024年1月入住由菁英會與荃灣西如心酒店所合辦的Home² Youth Hostel。她本與父母同住大角嘴公屋,因為跟老一輩經常有摩擦,以及渴望有私人空間,便決定遷出。入住前她曾考慮其他青年宿舍以及私人租盤,惟其他宿舍的環境及交通配套相對不太吸引,私樓租盤的租金又超出預算。而如心酒店連接荃灣西地鐵站,周邊有商場及大堂佈置堂皇,因此認為這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Home² Youth Hostel位於如心酒店低座,提供100間不同類型和價格的雙人房給住客選擇,如海景和城景房。現時宿舍的入住率為七至八成,由申請到簡單面試和入住,僅需時兩星期。梁小姐現時與男友居住海景雙人房,月租每人4980元,包水、電及寛頻上網費用,房內有酒店基本設施,例如電視、小型雪櫃,如果住客有需要可以自行添置電器。此外,酒店提供每星期一次的清潔服務,包括吸塵、抹地、清潔洗手間等,而洗衣則需另外自費使用酒店提供的外判送洗服務,每次最低消費是100元洗15磅衣物。

梁小姐指宿舍實行樓長計劃,幾間房為一個小組,住客每月輪流當樓長,負責收集宿生的意見或投訴再向菁英會匯報,方便其營運管理。不過,她坦言透過此渠道反映問題通常都會不了了之,因此住客直接聯絡酒店更快捷。如果是洗手盆淤塞或供電問題等,可直接致電酒店禮賓部找工程人員維修,但要是需時較久的維修便會由酒店安排臨時調房。此外,假如宿生入宿前沒有選擇指定室友,菁英會會將互不相識的宿生編為同房。梁小姐指如果室友之間出現如作息時間不合、個人物品被偷用等的問題,亦可向菁英會申請調房。

由於青年宿舍只佔整座酒店的四層,宿生需要與其他酒店住客共用六部升降機。她指酒店偶爾有大型內地旅行團入住,令宿生在上班時間基本上無法使用升降機,「等幾部升降機都是全滿的,等升降機都要半小時。」向酒店反映後,解決方法便是提前告知宿生何時會有大型旅行團,讓宿生預早出門。

//政策要求宿生參與 200小時社區服務成負擔//
有別於綠洲,居住由酒店改造的宿舍宿生每年需完成200小時的社區服務或活動時數,否則將來有機會不獲續租。梁小姐指起初菁英會提供的活動較多元化,如看電影,甚或扒龍舟,現時有更多了解國情的活動,如參觀駐港部隊展覽中心等。另外,菁英會容許宿生自行組織或舉辦活動,宿生可填寫活動計劃書予菁英會批核,以計算活動時數,她分享自己曾舉辦最多六人參與的烹飪班,並獲菁英會資助一半活動支出的金額,其餘則由參與者平分,人均約70至80元。

梁小姐工時固定,完成200小時不算困難,但她認為對工時長的人來說,這種要求則會造成很大負擔。她的男友任職髮型師,每天工作十多小時,除了未必能配合活動時間外,空閒時亦寧願休息,也不想跟別人社交。12月完租約的他們正考慮會否續租。

//酒店經理指因保安問題 共享空間難延長開放//
如心酒店的多元化共享空間於今年8月啟用,給酒店長期住客(即連續入住30晚以上)及青年宿舍宿生作煮食、社交和娛樂等用途,由每日早上11時營運到凌晨12時關閉。梁小姐對其評價好壞參半,雖然裝潢漂亮和寬敞,但平日晚飯時間大都擠滿人,負荷過重,而且有不少宿生的上班時間不定時或很晚才下班,如果回到宿舍時已是晚上11時許,根本沒有時間煮食。

荃灣西如心酒店總經理嚴麗珊解釋,共享空間每日有大概100人使用,高峰時段最多有20人同時使用,望住客諒解,情況許可的話盡量避開繁忙時段煮食。另外,為確保安全問題,酒店於共享空間開放時間需安排人手看管,故難以於凌晨後繼續開放。

嚴麗珊指,酒店和菁英會自2022年底起用大半年商討及準備青年宿舍項目,將酒店低座其中四層進行改動及翻新,於2023年8月正式開始營運,以大大低於市價的價錢向菁英會租出共100間房。她續指,如心酒店位於市中心,適合作酒店轉青年宿舍的資助計劃。她形容參與計劃的原因是:「想支持年輕人,希望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而非單單追求經濟利益。」

#大學線
#青年宿舍 #青年綠洲 #義工活動 #改裝酒店 #如心酒店 #共享空間 #社區服務

【銀幕背後  十年磨一劍 特技演員的武態度】報道連結:https://bit.ly/4fUXSV3從功夫格鬥、連環爆炸,到破窗跳樓、汽車追逐,驚險且炫目的畫面,是香港電影成功吸引觀眾的原因。風光背後,靠着一班動作特技演員(舊稱龍虎武師)的高...
11/12/2024

【銀幕背後 十年磨一劍 特技演員的武態度】
報道連結:https://bit.ly/4fUXSV3

從功夫格鬥、連環爆炸,到破窗跳樓、汽車追逐,驚險且炫目的畫面,是香港電影成功吸引觀眾的原因。風光背後,靠着一班動作特技演員(舊稱龍虎武師)的高難度表演,拍攝出一幕幕經典鏡頭。

當香港武打電影似乎已步入黃昏,有一群年輕武師,仍然深深着迷於拍攝動作特技,努力克服種種困難。曾經是武師的動作特技演員公會會長錢嘉樂,則致力為武師提供安全和待遇更好的工作環境,希望讓本地動作片恢復昔日光輝。

記者|陳綽希 鍾浩程 編輯|何正軒 攝影|陳綽希 鍾浩程

入行七年,24歲的吳芷晴至今仍是香港最年輕的女動作特技演員,年紀輕輕的她已參演過約40套電影和電視劇。吳芷晴小時候患有過度活躍症,喜愛四處走動「放電」,家人安排她參加了不同興趣班,例如跆拳道、體操、芭蕾舞等,練成穩健的平衡力。15歲時,母親為她報名參加動作特技演員公會舉辦的訓練班,兩年後正式入行,自此與武師結下不解之緣。

吳芷晴首次拍攝,是15歲在電影《我要發達》做演員姜麗文的替身,在約五層高、闊度窄於一道門的露台上連續打後空翻。她憶述當時在下雨,露台旁並沒有欄杆保護,但她完全不感到害怕。完成整套動作的滿足感,令她一試難忘,在業內堅持至今。

//為做武師不讀大學 慶幸家人支持//

初入行時,吳芷晴只是一位中四學生。中學畢業後,面對做武師與讀大學之間的抉擇,她即使收到大學的錄取通知,仍然全心全意選擇做武師。如今她每星期都會花四日練習特技動作,每次數小時,以維持良好狀態。談到留在動作特技界是否值得,她笑著說:「我也不知道,說不定很快失業呢。但我覺得當武師最值得的是那份快樂。」

能夠在這行業堅持下去,家人的支持相當重要。吳芷晴表示,她的母親甚至比她更重視每個作品,經常向親友分享她有份拍攝的鏡頭。家人兩年前移民台灣,吳芷晴亦曾短暫隨家人移居當地,並獲得拍攝《周處除三害》的機會,在電影中飾演邪教信徒,被主角槍殺。中槍反應、倒地姿勢等對勤練特技的她是駕輕就熟。即使戲份很少,吳芷晴笑言母親作為自己的最大支持者,該電影她已經觀看超過十次,母親更會指著戲院銀幕,興奮地告訴朋友:「看!這是我的女兒!」

//路難行 把握每個機會 武出真我//

幾個月前一次拍攝,吳芷晴接受一個對她來說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往下移動的扶手電梯向下打後滾翻。除了心理壓力,她還需要克服身體撞擊梯階尖角帶來的痛楚。為了減低受傷風險,吳芷晴拍攝時會帶備「五寶」,包括護手、護腳、護背和護臀的保護墊,以及腰封。拍攝時還要遷就不同機位,她當日在扶手電梯上就足足滾了七次。即使身體要承受一次次的刺痛感,能夠換來指導一句「Good take!」,對吳芷晴而言都是值得的。

女性傳統形象較為柔弱,甚少會有大量動作鏡頭,女武師工作機會難免少於男武師,而且瘦小的男武師可以反串女性角色,但女武師卻無法出演男性角色。吳芷晴指現役女武師人數不足十人,大家卻關係緊密,不會出現互相競爭的風氣:「這一代的女武師都各有專長,例如我的平衡力比較好,所以不會認為自己比不上男生,但(工作機會少)確實沒辦法,因為對男生的需求更多。」

雖然吳芷晴身高只有158公分,難以作高個子演員的替身。但是近年愈來愈多矮小身材的女演員進入影視界,她的工作機會因而增加。在沒有電影拍攝的時候,她亦會接不同的工作,例如擔任音樂影片、學生作品的特技演員,以維持生計。

//劉德華替身:靠動作特技 活出不平凡人生//

2023年上映的電影《金手指》中,劉德華飾演的廉政公署調查主任被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撞倒,場面驚心動魄,特技演員陳俊峰就是當時劉德華的替身。他入行超過15年,擔任過劉德華、古天樂等銀幕巨星的替身,他亦曾拍過跳樓、被車撞、火人等各種高難度特技動作。

現時36歲的陳俊峰首部作品是2007年於電影《圍‧城》中飾演一名街童,戲份包括毆打主角。陳俊峰憶述,自己未入行前是一名跆拳道教練,當時流行新興運動飛躍道,有很多年輕人組織了飛躍道團體,自己亦是其中一分子。剛好團體內有數人是動作特技演員,經介紹得到拍攝機會。陳俊峰認為動作特技是他比較擅長的技能,亦令他的人生充滿了精彩的經歷:「爆炸、開槍、打鬥、火人,(我們)動作特技演員比普通人過了很多不一樣的人生。」

//拼盡全力 做好每個動作//

電影中的驚險鏡頭,除了小部分是由演員親身落場,大多數都是由替身代為拍攝。陳俊峰表示,武師之間有個共識,就是當自己要做一個動作時,會在鏡頭前呈現出最好的視覺效果:「我們動作特技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動作要做到『好甘』,(演員)看起來很痛,我們才收手。」如果出來的效果不夠突出,或未能讓觀眾感受到痛楚,自己便會想再補拍一次該動作。

//半夜從窗邊跳下 武師心理質素要強//

陳俊峰憶述在電影《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擔任古天樂的替身,需要撞破玻璃,再從幾層高的窗口跳下。這一幕的驚險之處在於看不見跳下的「落腳點」,若然衝得太遠會有生命危險。加上當時的拍攝時間是凌晨四時,是最困倦的時間。在疲乏的精神狀態下完成如此艱險的動作,他需要克服很大的心理關口,幸好最後有驚無險:「我們的心理素質要比一般人調教得厲害(更穩定)。」

電影通常先拍攝演員的戲份,接著才到替身演員。武師難以估計自己出場的時間,所以要隨時準備好。陳俊峰認為臨出場的緊張心情最痛苦,腎上腺素飆升,但開拍後就不再恐懼。

替身演員的演出造就了不少精彩的電影場面,卻不能在大銀幕中被看見「正面」、為觀眾辨認。陳俊峰認為:「你做替身時不會想做幕前,反而你會思考自己的背部像不像演員『那個格』,你覺得不像陳俊峰就對了。」

2016年,陳俊峰在一次「吊威也」綵排時意外導致左腳骨折,休息了一年四個月。傷後他開始涉獵拍攝、動作指導等幕後範疇,學習製作影片,同時繼續擔任動作特技演員,始終沒有離開電影行業。即使受過大傷,他不認為當武師很危險,只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

//為武師購買保險 安全至上//

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公會會長錢嘉樂在2014年出任會長前,曾爭取為武師購買勞工保險。他解釋,過去武師給大眾高風險的刻板印象,使保險公司不願意向武師提供保險。錢嘉樂憶述當時藉着藝人岑建勳的關係,認識了數名熟悉保險的立法會議員,透過他們向保險公司商討條款。

為設立較客觀的受保準則,公會將武師的動作分類成常規動作與危險動作,以飛車特技動作為例,較安全的常規動作包括甩尾、飄移、急速掉頭、燒胎等,而危險動作則包括在爆炸中駕駛車輛,或駕駛車輛從高處墮下等。後者也可以受保,但要跟保險公司商討實際條款。

錢嘉樂表示,過去武師因工受傷,只能以自僱人士的身分索償。縱然沒有做替身多年,他仍然覺得自己有責任為現役武師爭取保險,使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公會全體成員得到保障。而第一個得到保險賠償的武師,正是2016年在綵排時左腳意外受傷的陳俊峰,讓他在休養期間不用擔憂如何維持生計。

//提攜後輩 希望傳承武師精神//

錢嘉樂以運動員比喻武師,都是需要累積實戰經驗來保持狀態。他近年着力與投資者探討在香港開拍動作戲的機會,讓年輕武師有更多拍攝經驗。此外,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公會分別於2015和2017年舉辦了為期三個月的初級和高級特技演員訓練班,有十多個學生參與,包括今年9月上映、關於香港武師的電影《武替道》導演梁冠堯、梁冠舜兄弟。對上一次開班已是七年前,錢認為要視乎市場的容納度,才再培訓出新一代的龍虎武師。

外界常言武打界青黃不接,輝煌不再,但錢嘉樂知道年輕人其實很願意學習和付出,只欠被看見的機會。他慶幸當初獲前輩洪金寶賞識,得以加入「洪家班」,學習成為一位專業的動作特技演員。今天已成為前輩的他,希望給予年輕人更多演出機會,傳授經驗。

#大學線
#陳俊峰 #錢嘉樂 #吳芷晴 #使徒行者 #劉德華 #古天樂 #圍城 #替身 #武替道 #潛行 #特技演員 #風暴 #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公會 #香港電影 #龍虎武師

【拍攝不止按快門 規劃成就完美作品——專訪風景攝影師袁斯樂】報導連結:http://bit.ly/4f7qkBN28歲的袁斯樂身型瘦削,時常雙手插袋,看起來與普通年輕人無異。然而,這位香港風景攝影師為了拍攝,不顧生命危險,更曾經在暴風雪下攀...
11/12/2024

【拍攝不止按快門 規劃成就完美作品——專訪風景攝影師袁斯樂】
報導連結:http://bit.ly/4f7qkBN

28歲的袁斯樂身型瘦削,時常雙手插袋,看起來與普通年輕人無異。然而,這位香港風景攝影師為了拍攝,不顧生命危險,更曾經在暴風雪下攀上阿根廷的山峰和冰崖,沿途多次跌入石縫,最終拍下巴塔哥尼亞的星空和山峰全景。他憑著精密的計劃和對攝影的執著,在2020奪得「年度國際風景攝影師」,再在今年擊敗了來自 95 個國家的 1,100 多名攝影師,獲得「國際全景攝影大賽年度攝影師」,成為首位榮獲兩項「年度攝影師」殊榮的華人攝影師。

「攝影其實佔很小部分,構思和規劃是更重要。」袁斯樂堅信只有經過周詳的準備,才能呈現一幅完美的作品。儘管曾在創作過程中面對種種危險,他總能輕描淡寫地說:「當我的目標是要拍到那張照片,我就會不惜一切都要拍到。」這份執著與熱愛,讓他一步步從香港登上國際舞台。

記者|何栩昕 編輯|蟻海彤

袁斯樂向記者展示最近的拍攝作品時,掏出了一部舊款電話查看相簿。即使他現在身處城市,這小小的舉動卻暴露了他常年在山區活動的痕跡,他微微一笑解釋道:「現在很多新手機都沒有插卡功能,但我較喜歡舊手機的插卡功能。在城市生活,可以用雲端更新和備份。但在山區,沒有這回事,所以當我的手機掉進了水,我仍可以存取這張卡保存手機內的記憶。」

//獅子山雲海點燃攝影夢 鏡頭捕獲香港另一面//

袁斯樂與攝影結緣於2014年,那時他的家人換相機,對攝影一竅不通的他就拿著舊單反相機上了獅子山,碰上美麗的雲海:「著迷了,雲層在城市間流動,感覺好像在天空之城一樣。」袁斯樂如是說,他希望有朝一日能用自己的鏡頭捕捉到眼前美景。袁斯樂用了一年時間自學使用這部型號較舊的單反相機,終於拍下讓他朝思暮想的雲海:「提到香港的景色,大家往往只想到維多利亞港或一些比較 decent(正派)的景色。但我那時候發現,原來香港可以這樣。」

2015年,袁斯樂憑作品《野孩子的追夢世界》在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榮獲青年組冠軍及佳作獎項。他回憶起當時考試剛結束,看到天氣適合便與朋友前往飛鵝山露營,隨意記錄了當日香港的夜景,並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參賽。他形容得悉獲獎的心情就像「中了六合彩」,當時技術尚淺的他全憑感覺拍攝,憑借對天氣的觀察以及對上山時機的把握,捕捉到動人的自然景緻。

研究攝影短短一年,憑直覺「隨手影」就拿到冠軍,彷彿注定這位青年要繼續走這條路。在香港浸會大學修讀環境保育學副學士和應用生物學學士的袁斯樂,會不時走堂拍攝,又將上課時間表排晚一點,清晨拍完日出就趕回校考試。面對不定的天氣,他只好比其他同學早一個星期溫習考試,騰出時間隨時準備,待天氣好的日子就上山。畢業後,袁斯樂就常常走訪不同國家,記錄不同的風景。

//賣魚儲旅費 小心規劃控開支//

雖然勝出比賽能獲取獎金,但仍未能支撐高昂的攝影成本。袁斯樂大學畢業後沒有做全職工作,卻從未向父母開口要錢: 「一元也沒有向父母拿過!」小學時憑出售熱帶魚,他每周都能賺取百多元收入,長大後便用積蓄購買攝影設備。隨著作品漸受關注,他也開始接拍攝影項目和廣告,並獲得贊助商的支持。他每次出外拍攝花費介乎一萬至三萬元之間,坦言一直謹慎控制開支,例如選擇在山上紮營,既節省旅行開支,又能捕捉不同時分的自然景觀。「(攝影)這件事沒有穩定的收入,不像朝九晚六的工作。早年我存了一點錢,也不敢用全部錢去旅行,可能一年去一次。收入變多後,也只會慢慢撥一部分錢(去旅行)。」

//重裝遠征追美景 毅力戰勝身體限制//

除了財務上的考量,袁斯樂還要面對體能上的考驗。他坦言自己本不熱衷運動,平日連逛街都感到疲累,更遑論攀上一座又一座高峰。體重只有48公斤的他每次遠征都需背負器材、糧食、露營裝備等約25公斤的重裝,超過自身體重的一半。

袁斯樂苦笑著回憶起初次登獅子山時體力不支,因不習慣行山的步伐而需頻繁休息,甚至嘔吐。但每當想起心中構思已久的畫面,他始終都不願放棄:「當我的目標是要拍到那張照片,我就會不惜一切都要拍到。」他自此常常長時間背起重裝登山,漸漸令身體變得更強壯,克服體能不好的問題。

//海外拍攝失敗 逐漸學習完善規劃//

在袁斯樂眼中,等待適合拍攝的天氣期間,絕對不是望天打卦這麼簡單。他在訪問中反覆強調「規劃」的重要性,直指「攝影其實真的佔很小部分」,真正的關鍵在於前期規劃,如根據行程分配糧食和裝備的比例,以確保物資充足又避免背包過重,而且尋找最佳拍攝地、季節及天氣也是他計劃中的關鍵。

袁斯樂對規劃的重視,源於第一次海外拍攝的失敗。大學一年級時,他受德國旅遊局邀請前往德國拍攝。他本想每天拍攝一個景點,但實際情況卻大相逕庭:面對天氣等不可控因素,加上自身準備不足,他一整天也拍不到幾張滿意的照片。自此,他深刻明白到規劃不僅是行程表,而是詳盡的細節,包括資料蒐集、天氣預報,以及應對突發情況的備案等。他認為「一些慘痛經歷會慢慢令你成長,準備得更加好。」

這些經歷過後,袁斯樂慢慢明白拍攝旅程與一般旅行不同,去旅行可以提早預訂住宿,拍攝風景卻要保持彈性,視乎天氣變陣,「我們會按照不同的行程臨時轉地方,可能會睡在山,或者去到那裡才訂住宿。」

正是秉持著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袁斯樂在追尋完美的路上,總會多次造訪同一地點。他曾橫跨八年、四度造訪德國新天鵝堡,只為拍攝理想中的雪景。2016年他首次嘗試拍攝城堡正面時,導遊告訴他沒有正規上山路線而無奈折返。其後他再跟朋友研究和發掘有關路線,於同年再次前往,卻碰上城堡正門維修。2020年他雖成功抵達,但城堡與想象中的畫面仍有差距。直到2024年,他終於攀上結冰與積雪覆蓋的道路,拍下構思多年的夢幻雪景。「因為熱愛才會花這麼多時間、金錢和體力去做這些作品。」

//極端環境險阻重重 追求獨特作品//

要在云云風景照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拍到獨一無二的作品。2023年起,袁斯樂開展「荒野探索」 的項目,將鏡頭對準杳無人煙的偏遠地區。這些地方資訊匱乏,所以出發前需做更多「功課」。以西藏為例,許多西方攝影師受簽證限制無法前往的區域,成為他眼中的寶地。他花上一兩個月與當地攝影師和居民溝通,請藏民帶路。他和其他攝影師看著藏民拍攝羊群等日常照片,看到背景的小山,就放大照片分析地形特點,尋找有趣的拍攝地點。

然而,即使有周全的規劃,實際執行時仍難免遇到意外。袁斯樂的拍攝大多選擇在高海拔和極端天氣的環境,望為作品增添獨特性。他直言「高海拔地區篩走很多攝影師,而且冬季下雪令整個環境更危險。」2023年冬天,他在阿根廷拍攝時,搭檔的冰爪因為斷裂而無法繼續攀爬,讓他獨自花六小時攀上山上最後100米的冰崖,才拍下構思中的全景照片。「已經花了差不多20小時才爬到這個位置,如果最後100米到不了(山頂),我會感到不甘心。」

//不為比賽而攝 攝影擴闊人生視野//

袁斯樂從未以參賽為創作目的,他認為參賽需考慮太多標準,還要猜度評審的口味,限制創作自由。他笑言:「朋友說照片閒置在此也沒用,所以才拿去比賽。」

未滿三十歲已聲名國際,獲得多個獎項,亦推出個人作品集《KELVINISM》及《Wilderness》,他的追夢路程看似比很多人都順利,他卻說出:「全部都不順利啊!」旅程中車胎爆裂、車窗損壞等,剛畢業時還需自學撰寫報價單,亦曾因大雨而發現自己防水裝備不足,在寒冷地方發現衣著不夠保暖。他珍惜每次挫折:「很多東西都是從錯誤中學習,每當實行新項目時都是個新的挑戰。」

回顧這十年克服了不同困難,他一步步完成的小目標,朝著拍出頂尖風景照的大目標邁進。他強調擁有明確方向的重要性:「一開始不要想這件事有多難。你一想有多難,你大多數就不會做。」

//地球的南北 我城的日夜//

袁斯樂回想起剛接觸攝影時,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能踏足世界各地,短短十年間的攝影旅程改變了他看待世界的方式:「開始攝影前,我的人生夏天就是『熱』, 冬天就是『凍』。 但現在,我學會了看四季,我的世界觀是看整個地球,這個季節應該去南半球還是北半球。」

回到香港,袁斯樂也變得不一樣。他以前不會在凌晨四圍逛,連這時分的交通工具有什麼路線也不熟悉。現在的他卻會凌晨在旺角搭車去大嶼山,又或者由家中出發,披星戴月前往西貢拍攝。「會了解到夜晚香港是這樣的,找到她寧靜的一面。我大多數出動的時間就是大家在睡覺的時間,我看香港是會有點不同。」

#大學線 #袁斯樂 #國際全景攝影大賽 #年度國際風景攝影師 #攝影 #攝影師 #風景攝影師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Sha Tin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線》U-Beat Magazine, CUHK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線》U-Beat Magazine, CUHK:

Videos

Share

《大學線月刊》

《大學線月刊》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出版的中文學生實習刊物,目的是訓練學生透過親身採訪、寫作和編輯,取得新聞工作的實務經驗。 本刊經香港政府註冊登記,內容以時事及校園生活為主。除暑假外每月出版一次,由十一月至翌年五月兩學期共出版四至六期。發行量每期約為三千本,讀者對象以大學生為主,旁及大學教職員、中學生和新聞工作者。 所有修讀中文新聞採訪寫作及中文新聞編輯的同學都必須參與本刊的工作。本刊由本院不同級別的同學負責組織﹑策劃﹑執行和出版。在老師的協助下﹐同學全權負責構思題材﹑採訪﹑編排﹑設計和招攬廣告。 《大學線》每期發行三千份,大部分放在各大學校園免費供師生取閱,同時也郵寄給各大學的主要教職員、全港的中學校長、中文科主任及圖書館、公立圖書館、政府部門、新聞傳播機構及社會領袖等,並歡迎各界人士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