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2024
【即期:2024年9月9日第517期新界專刊】退休警見證中英街「一街兩制」 冀開禁區 辦導賞團 搞國教活動
●退休20年的警署警長姚志明,當差年代曾兩度駐守沙頭角,親睹中國改革開放下的情況,他巡邏中英街時曾被偷拍,相關圖片成為中英街一街兩制的見證。然而,由於港人早已不能進入中英街(不論從香港或內地),現在只能在禁區前的酒樓天台邊遙望,他理解中英街是一個很敏感的地方,但那裏也滿載着文化和歷史,期望最終能開放,讓港人特別是青少年上一堂活生生的國民教育課。
http://hk.hkcd.com.hk/pdf/202409/0909/xa07909c.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9/09/content_8656295.html
*經典照片原來被偷拍
1967年,年方19歲的姚志明加入警隊,直至2004年退休,三十多年的警員生涯,近四成時間被派駐邊境,其中更兩度到沙頭角駐守,包括1979年至1981年、1985年至1986年。第一次駐守時,姚是警長級別。到1985年,他已升為警署警長,那張經典照片就是該年被拍下的。
細看這張黑白圖片,兩名港警斜望華界,華界那邊剛好有兩名邊防士兵站崗,大家中間隔着一塊碑石。姚志明指圖片說:「較矮那個就是我。」記者說,他現在的身材跟照片裏的他差不多,只是不及青壯時期那麼挺直。他笑言,很多邊境舊同袍也「忘不了他」。
姚說,警署警長職務之一是要「勒更」,即巡查下屬工作情況,到沙頭角墟時,順道巡邏中英街,當時警員級別是不准進入中英街,除非有突發性事件要處理,因此被拍照那天是由小隊隊長馮寶勝警長陪同,「上午10時多11時,由入中英街三號界碑開始,行到橋頭七號界碑折回,一般大約行10分鐘,怎知當返回接近三號界碑時,見有人踎低,知悉有人想偷拍,我跟馮即時擰歪面。」原來當時英界禁區不准拍攝,偷拍者站在華界拍,拍完後還走開一點。
*改革開放後 邊防變和諧
到2009年,歷史學家劉蜀永教授在深圳鹽田中英街歷史博物館看到這張照片,立即追查相中人是誰。兩年後,即2011年,姚再踏上中英街,他將自己駐守中英街時所穿的警服、警徽、肩章及跟隨多年的銀雞及銀雞繩,捐贈給中英街博物館。不久,又在博物館舉行一場重聚會,出席者除了他,還有相片中那兩名華界邊防士兵鍾軍、張求華,以及拍攝者何煌友等。
姚志明後來了解到兩名士兵是預早安排,但正好反映那年代的情況,「那時(1985年)已開放了,中英街(英界)變咗黃金街,最多金舖,最少有十間,加埋其他商店及攤位,成條街有幾十間,大量內地遊客買東西,人山人海,他們見我巡街時,會即時返回華界,但我離開後,又即刻走入英界繼續購物。」邊防人員也很友善,姚志明等人員每當進入中英街,他們都會打招呼,跟從前很不同。
這裏說的從前,是指1979年姚志明首次駐守沙頭角,那時改革開放尚是初期,中英街氣氛仍很緊張,沒有遊客,店舖大多關門,駐守的民兵全穿上綠色解放軍裝,背負長槍,褲插手榴彈,見姚步入時,由原是背槍姿勢立即變為戒備狀態的抱槍,亦步亦趨,直至姚離開。
*擁獨特歷史文化值得探究
兩段時間的駐守,姚志明看到改革開放政策帶來的變化。他與同袍的經典黑白照,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英街歷史博物館裏別具意義的歷史材料。然而可惜的是,因政策緣故,港人無論從香港沙頭角墟或深圳鹽田,都不能進入中英街包括博物館。數月前,他經蓮塘口岸進入深圳沙頭角,想透過電腦登記申請進入中英街的通行證,結果是要持有內地身份證才可申請。
他明白,沙頭角再進一步開放,即容許港人進入中英街是「有辣有唔辣」; 港深兩地邊境實在太接近,最容易做違法勾當,但這處是禁區中的禁區,神秘面紗底下有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很值得探究。他覺得,嘗試辦些面向教育界、文化界等的導賞團,是很好的國民教育活動。(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