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新界專刊

香港商報新界專刊 Newspaper

【即期:2024年9月9日第517期新界專刊】退休警見證中英街「一街兩制」 冀開禁區 辦導賞團 搞國教活動 ●退休20年的警署警長姚志明,當差年代曾兩度駐守沙頭角,親睹中國改革開放下的情況,他巡邏中英街時曾被偷拍,相關圖片成為中英街一街兩制...
09/09/2024

【即期:2024年9月9日第517期新界專刊】退休警見證中英街「一街兩制」 冀開禁區 辦導賞團 搞國教活動

●退休20年的警署警長姚志明,當差年代曾兩度駐守沙頭角,親睹中國改革開放下的情況,他巡邏中英街時曾被偷拍,相關圖片成為中英街一街兩制的見證。然而,由於港人早已不能進入中英街(不論從香港或內地),現在只能在禁區前的酒樓天台邊遙望,他理解中英街是一個很敏感的地方,但那裏也滿載着文化和歷史,期望最終能開放,讓港人特別是青少年上一堂活生生的國民教育課。

http://hk.hkcd.com.hk/pdf/202409/0909/xa07909c.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9/09/content_8656295.html

*經典照片原來被偷拍

1967年,年方19歲的姚志明加入警隊,直至2004年退休,三十多年的警員生涯,近四成時間被派駐邊境,其中更兩度到沙頭角駐守,包括1979年至1981年、1985年至1986年。第一次駐守時,姚是警長級別。到1985年,他已升為警署警長,那張經典照片就是該年被拍下的。

細看這張黑白圖片,兩名港警斜望華界,華界那邊剛好有兩名邊防士兵站崗,大家中間隔着一塊碑石。姚志明指圖片說:「較矮那個就是我。」記者說,他現在的身材跟照片裏的他差不多,只是不及青壯時期那麼挺直。他笑言,很多邊境舊同袍也「忘不了他」。

姚說,警署警長職務之一是要「勒更」,即巡查下屬工作情況,到沙頭角墟時,順道巡邏中英街,當時警員級別是不准進入中英街,除非有突發性事件要處理,因此被拍照那天是由小隊隊長馮寶勝警長陪同,「上午10時多11時,由入中英街三號界碑開始,行到橋頭七號界碑折回,一般大約行10分鐘,怎知當返回接近三號界碑時,見有人踎低,知悉有人想偷拍,我跟馮即時擰歪面。」原來當時英界禁區不准拍攝,偷拍者站在華界拍,拍完後還走開一點。

*改革開放後 邊防變和諧

到2009年,歷史學家劉蜀永教授在深圳鹽田中英街歷史博物館看到這張照片,立即追查相中人是誰。兩年後,即2011年,姚再踏上中英街,他將自己駐守中英街時所穿的警服、警徽、肩章及跟隨多年的銀雞及銀雞繩,捐贈給中英街博物館。不久,又在博物館舉行一場重聚會,出席者除了他,還有相片中那兩名華界邊防士兵鍾軍、張求華,以及拍攝者何煌友等。

姚志明後來了解到兩名士兵是預早安排,但正好反映那年代的情況,「那時(1985年)已開放了,中英街(英界)變咗黃金街,最多金舖,最少有十間,加埋其他商店及攤位,成條街有幾十間,大量內地遊客買東西,人山人海,他們見我巡街時,會即時返回華界,但我離開後,又即刻走入英界繼續購物。」邊防人員也很友善,姚志明等人員每當進入中英街,他們都會打招呼,跟從前很不同。

這裏說的從前,是指1979年姚志明首次駐守沙頭角,那時改革開放尚是初期,中英街氣氛仍很緊張,沒有遊客,店舖大多關門,駐守的民兵全穿上綠色解放軍裝,背負長槍,褲插手榴彈,見姚步入時,由原是背槍姿勢立即變為戒備狀態的抱槍,亦步亦趨,直至姚離開。

*擁獨特歷史文化值得探究

兩段時間的駐守,姚志明看到改革開放政策帶來的變化。他與同袍的經典黑白照,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英街歷史博物館裏別具意義的歷史材料。然而可惜的是,因政策緣故,港人無論從香港沙頭角墟或深圳鹽田,都不能進入中英街包括博物館。數月前,他經蓮塘口岸進入深圳沙頭角,想透過電腦登記申請進入中英街的通行證,結果是要持有內地身份證才可申請。

他明白,沙頭角再進一步開放,即容許港人進入中英街是「有辣有唔辣」; 港深兩地邊境實在太接近,最容易做違法勾當,但這處是禁區中的禁區,神秘面紗底下有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很值得探究。他覺得,嘗試辦些面向教育界、文化界等的導賞團,是很好的國民教育活動。(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即期:2024年9月9日第517期新界專刊】周樹佳專欄【鄉俗紀聞】異調與新場 新界七月甲辰盂蘭一瞥●經歷了三年的疫情,再跨過2023年的過渡期,今年全港的鬼節法會大致漸趨平穩,文章見報日,鬼節已過,亦不妨寫點本月窮遊新界法會所見。http...
09/09/2024

【即期:2024年9月9日第517期新界專刊】周樹佳專欄【鄉俗紀聞】異調與新場 新界七月甲辰盂蘭一瞥

●經歷了三年的疫情,再跨過2023年的過渡期,今年全港的鬼節法會大致漸趨平穩,文章見報日,鬼節已過,亦不妨寫點本月窮遊新界法會所見。

http://hk.hkcd.com.hk/pdf/202409/0909/xa07909c.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9/09/content_8656298.html

新界人過鬼節,昔日以大埔鄉最為寂寞,因除了寺廟宮觀開法會,民間一片沉靜,但自去年起,情況有變,一些鄉事組織在風水廣場辦了三日普度濟幽法會,行的是道教科儀,不少經師均來自境外,由於傳統不同,其布置亦跟香港常見的道教壇場有別,頗具異彩。

同樣在大埔,新近有一間道觀「呂祖觀」於去年落戶,今個中元節亦有法會,用的是全真科儀。其經懺編排跟外間壇堂頗有分別,主要是少做祈福懺而多了很多針對孤魂的經懺,如《血湖法懺》、《九幽拔罪法懺》等等,觀主解釋此乃因法會是專為孤魂而設,故誦經當然要以亡者為先。

在道教以外,在七月初七的寅時(凌晨3至5時),大嶼山寶蓮寺萬佛寶殿舉行了一堂上供儀式,那是寶蓮寺一連八日盂蘭法會之中的項目,僧人藉七夕之機,齋供諸佛,俗稱「外江供」,為一古老傳統。

而同是採用佛教儀式,古洞龍母廟的三日法會則全是做釋家例,其特色是全用廣府話誦經,這在香港的法會屬日漸少見,非常可惜。很多人以為龍母是道教神祇,殊不知本地龍母廟多是採用佛教儀式做法會,例如坪洲的悅龍聖苑和荃灣的龍母佛堂便是。

*哪裏鬼節法會最隱蔽最神秘?

要選全港最隱蔽的鬼節法會,十四鄉大洞和屯門南安佛堂就肯定當選。兩者都是採用鶴佬模式,可見都是由鶴佬人主辦。前者在荒野中只得一座鐵棚,後者廟宇就建於虎地村深處,惟兩地法會格局雖小,但體例完備,均請有法師在座,絕不輸給外間的大場,反映一眾僑居當地鶴佬人的無比魄力,也見得香港確是一處能包容多元文化的好地方。

若提到神秘感,在荒廢了的長洲方便醫院濟幽,就肯定是表表者,一看便叫人印象難忘。那夜兩位喃嘸師傅坐在山邊一角,露天為昔日在醫院往生的幽靈誦經說法,地上擺下幽席,席間幽燈或明或暗,絲絲焚寶燒香在空中飄渺,如此氣氛,法會雖謂只短短兩小時,卻已經足夠牽動人心,勾起諸般憐憫之情!

作者簡介: 周樹佳,曾當編劇記者,如今是香港史地掌故研究者、民俗文化課程導師。著有《香港名穴掌故鈎沉》、《李我講古》系列、《香港民間風土記憶》系列、《香港諸神》、《鬼月·鈎沉》等二十餘書。

友好傳來消息,說屏山廿五傳子孫鄧昆池日前離逝,終年90歲(1934-2024),鄧昆池之子已在族中聯誼社群公布這消息。鄧昆池在族中是備受敬重的父老,生前十分關注屏山鄧族的歷史及文化。編輯部同事認識鄧昆池太晚,跟他只有一面之緣,就是去年屏山鄧...
03/09/2024

友好傳來消息,說屏山廿五傳子孫鄧昆池日前離逝,終年90歲(1934-2024),鄧昆池之子已在族中聯誼社群公布這消息。鄧昆池在族中是備受敬重的父老,生前十分關注屏山鄧族的歷史及文化。

編輯部同事認識鄧昆池太晚,跟他只有一面之緣,就是去年屏山鄧氏族譜修繕完成舉行的大型祭祀,他在兒子陪同下出席儀式。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在兒子及族人攙扶下跪拜祖先,看此情景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鄧昆池晚年最大的心願是族譜修繕完成。本刊去年的相關報道中說:「2007年,廿五傳子孫鄧昆池(鄧圭璋之子)倡議續修族譜,得到族人很大支持,曾在宗祠召開大會,會後確立工作小組,但做了一小部分後因種種原因無以為繼。到2017年,鄧廣賢及其他族中兄弟秉承修譜重任,終在動員百人,歷時六年後完成。」

鄧昆池之父鄧圭璋(二十四世祖,生於光緒三十一年)昔年曾修族譜,但收錄範圍未夠完全,近代子孫亦未有納入,鄧昆池續修族譜之心,背後有家族因緣。

鄧廣賢(二十六傳子孫)跟編輯部談起他口中的昆池叔時,形容他與過世多年的父親鄧聖時、時任區議員鄧慶業(二十五傳子孫)是「最佳拍擋」,三人數十年前一齊向政府爭取成立屏山文物徑,與政府人員開會的情景仍歷歷在目。之後長期擔任文物徑導賞義工,孜孜不倦向外間人士講述屏山的文化和歷史。

鄧昆池多年來為自己的出生及成長之地服務,很多人會懷念及不捨他,願他一路好走。

【編輯部的探訪: 虎地坳盂蘭之變矮大士王】盂蘭勝會在資金不足下總要找方法應對,小編今天到上水虎地坳看最他們最後一天的勝會(第58屆虎地坳德陽堂盂蘭勝會,共有兩天),不能不坦白說,規模真的縮減了,最明顯是大士王變小,盂蘭會主席陳耀安說,它只有...
31/08/2024

【編輯部的探訪: 虎地坳盂蘭之變矮大士王】盂蘭勝會在資金不足下總要找方法應對,小編今天到上水虎地坳看最他們最後一天的勝會(第58屆虎地坳德陽堂盂蘭勝會,共有兩天),不能不坦白說,規模真的縮減了,最明顯是大士王變小,盂蘭會主席陳耀安說,它只有16呎高,相比去年的26呎(連站台),的確矮了很多,也可以說從未如此小個子。副主席廖志協坦言:「擺到明,唔夠錢啦,細唔緊要,今年是CROSSOVER大士王,原本白面的東莞大士爺,轉咗黃面CROSSOVER藍面,很特別。」

陳耀安告訴小編,經濟下滑,以往支持虎地坳盂蘭勝會的本地及內地公司(由港人開設),不是生意減少就是結業,令到籌款額減少,並且只佔今年款額約一半(餘下一半為善信捐款及香油錢),較以往三分二為少。總計今年所籌款項約15萬元,未能支付近30萬元的開支,換句話說,他們一班勝會理事,須要協商如何合力填氹。

巧婦難為無米炊,節流成大方向,他們已啟動省錢工程,今年花約10萬元(佔今年支出的三分一)買入活動鋁棚架,預期可用多幾年。

其實勝會規模去年已因捐款減少而縮減,做不到疫情前盛況,沒有搭棚做戲、舉行聯歡晚宴及競投福品,支出降至約20多萬元,而2019年的使費約80萬元。今年是逆境下的持續情況。

【編輯部的探訪: 「暑假尾巴」到沙頭角聽音樂會】小編今日有耳福,走到老遠的沙頭角聽音樂會「夏日響樂沙頭角」,之後才返回公司上班。這場音樂會的場地很獨特,就在新樓街,歌者背靠比成年人高很多的圍牆(圍牆後是內地)表演,對面觀眾的後方是店舖,觀眾...
30/08/2024

【編輯部的探訪: 「暑假尾巴」到沙頭角聽音樂會】小編今日有耳福,走到老遠的沙頭角聽音樂會「夏日響樂沙頭角」,之後才返回公司上班。這場音樂會的場地很獨特,就在新樓街,歌者背靠比成年人高很多的圍牆(圍牆後是內地)表演,對面觀眾的後方是店舖,觀眾與演出者之間是馬路,因此不時車來車往,有單車、三輪車、手推車,甚至私家車,後者由於體積很大,要表演者移開音響才能通過。

場地間或受車輛影響無阻表演者的落力演出,在沙頭角土生土長的音樂人晴朗(結他手)與拍檔Sythia,獻唱中西名曲,如Taylor Swift 的《Love Story》、方大同的《愛愛愛》等; 村遊唱者Tony Wong演繹舊歌,年代遠至上世紀50年代的作品《一枝竹仔》; 小編印象最深的是沙頭角中心小學音樂組八位同學,小小年紀就來busking(街頭表演),分組唱出《小小的宇宙》、《真的愛你》、《海闊天空》等。

沙頭角中心小學校長林錦鴻說,學校雖然位於禁區內,但規格跟出面資助小學無異,不過由於一半學生都是跨境學童,上學花去不少時間,接觸外面社會相對較少,因此學校會讓每位學童每月最少一次出外活動,如參與北區社區活動、與其他學校交流、參觀展覽、外出表演等,這次是學生首次出外公開表演唱歌,他對同學的表現感到滿意,雖然並不是唱得很捧,但已甚具台型,相信這次表演已可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小編聽着這八名小四至小六學生的歌聲時,雖有瑕疵,但有一種純摯感覺,頗為動人。

除了音樂,還有扯鈴表演,演者是在沙頭角土生土長的藍俊煒,另外沙頭角漁民後代阿蚊現場教授編織飾品、新樓街一店主葵姨整甜品糖不甩給出席音樂會人士。

主辦單位是以音樂探索香港村落故事的組織《香村》,獲民政事務處資助舉辦這場暑期音樂會,負責人史嘉茵說,這是第一次在沙頭角墟辦公開音樂表演,希望讓人知道沙頭角是充滿文化,是臥虎藏龍之地,期待未來可在假日再辦音樂會,讓更多人觀賞。

【編輯部的探訪: 深井盂蘭勝會請神巡村之無復舊觀】小編今日去看深井潮僑街坊盂蘭勝會的請神巡村,這個活動疫情前很有看頭,幾百人在深井的一條行車線巡遊,大批群眾在行人路圍觀,金龍和醒獅舞動、仙女跳舞、潮州鑼鼓音樂響徹雲霄,打頭陣的神靈即安座聖駕...
24/08/2024

【編輯部的探訪: 深井盂蘭勝會請神巡村之無復舊觀】小編今日去看深井潮僑街坊盂蘭勝會的請神巡村,這個活動疫情前很有看頭,幾百人在深井的一條行車線巡遊,大批群眾在行人路圍觀,金龍和醒獅舞動、仙女跳舞、潮州鑼鼓音樂響徹雲霄,打頭陣的神靈即安座聖駕內的天地父母爐「看到這些情景感到開心」,請神巡村做到人神共樂。去年,活動雖復常,但制肘多,警方以「驚有人滲入搗亂」為由,只准許在深井的行人路遊行,原有金龍隨行亦取消。

今天情況一如往年,都是走行人路,但規模及巡遊範圍比往年細;去年還有4隻醒獅隨行,今年不見蹤影,巡遊範圍方面,西面的深井牌坊、排棉角村一帶沒有去,結果巡村時間只花了大約35分鐘,較去年少了一半。

勝會會長姚志明對此感到無可奈何,也難解為何疫後警方處理跟前大不同,「舊年變更時指示不太清楚,今年就好清楚,要我哋向運輸署申請快線封路時,要有合資格承判商放置雪糕筒,又要通知所有受影響者如居民亙委會、巴士公司等」,姚指出,通知相關受影響人士非勝會的責任,只是放雪糕筒費用就要七八萬元,同時擺放及撤走要用兩小時,加埋巡遊一小時,即是擾民三小時,跟從前只是遊到那裏只那裏受影響很不同,籌辦人員經商議後終放棄。

但是在行人路巡遊,效果大打折扣,醒獅、金龍等未能舒展地表演,何況又要相關表演團體去申請,今年索性不邀請團體。遊行範圍縮減也是被迫的,因為深井牌坊至排棉角村的行人路非常狹窄,去年眾人推動天地父母爐聖駕寶座時,感到不平穩,為免神靈顛簸不安,今年這路段不走了。

雖然請神巡村的安排未如往昔,但仍按傳統程序做。早上十一時許,從深井新村天地父母廟請出天地父母爐安座聖駕至寶座,在深康路起步,遊行隊伍中包括有潮州鑼鼓隊、八仙及仙女、彩旗隊、橫旗隊等。人數逾三百人。

勝會共舉行兩天,今天是第一天,除了請神巡村,晚上由玉霞閣主理一連串宗教儀式包括設壇建醮、誦經超幽,普渡孤魂,祈求合境平安,風調雨順。今晚亦有玉梨春潮劇團公演潮州鐵枝木偶劇。明日亦有日場及夜場。

姚志明說,明晚舉行盆菜宴,大約筵開40圍,席間會有福品競投。他指投福品是勝會其一重要收入來源,深井街坊亦很支持勝會,捐錢反應不錯,但暫時未知有多少收入,而今年支出與去年相若,都是40多萬元。

【即期:2024年8月24日第516期新界專刊】窩田長命斜困擾 旅客村民步步為營●梅窩窩田村有一條長命斜,無論出入的村民、由梅窩往東涌行山者,還是到銀礦洞觀看人士,必會經過。過去不少人曾在長命斜受傷如跌傷、被單車撞傷等,最新一宗事故要留醫八...
24/08/2024

【即期:2024年8月24日第516期新界專刊】窩田長命斜困擾 旅客村民步步為營

●梅窩窩田村有一條長命斜,無論出入的村民、由梅窩往東涌行山者,還是到銀礦洞觀看人士,必會經過。過去不少人曾在長命斜受傷如跌傷、被單車撞傷等,最新一宗事故要留醫八天,村民向政府反映問題要求改善多年,但至今仍未有回音,行經者無奈日日步步為營!

http://hk.hkcd.com.hk/pdf/202408/0824/HA07824CX01_HKCD.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8/24/content_8653604.html

記者以往試過到銀礦洞採訪及行奧運徑(白芒至梅窩)到東涌,知悉窩田長命斜情況,但上月探訪窩田村前已暗暗叫苦,因為腳患未癒,果然從梅窩碼頭經白銀鄉、銀礦洞到窩田,走了超過半小時,經長命斜時更要走走停停,時值炎夏,感覺很辛苦。

*不少旅客連人帶車翻倒受傷

窩田村村長鄧偉邦對記者表示,長命斜起訖點大致是由村裏土地廟過一點的路段開始,過了銀礦洞及瀑布後,到奕園為止,長度大約400米。至於斜度,他形容如西環東邊街那麼斜,東邊街因長命斜而聞名,最高斜度為1:5。他說,村落有30多名村民,每天基本出入各一次,上班的上班,買菜的買菜,而村民逾半為長者,走經長命斜對他們而言很辛苦。

鄧偉邦說,近十年,他所知道的長命斜意外有十多廿宗,原來有不少旅遊人士不知道該路段的危險,踩着租來的單車衝下斜路,結果失控翻倒受傷,最嚴重是連人帶車飛入斜路彎位的鐵絲網,弄到成身血,要救傷車救援。村民也因路斜跌傷,特別是打風落雨,地濕路滑容易跣倒,騎單車的則連人帶車翻車倒地,他便試過因此擦傷手腳。最新一宗事故發生在5月,有村民推單車落到銀礦瀑布的路段時,正準備上單車踩到梅窩,突然有踩單車的年輕遊客迎面撞來,村民被撞傷,留醫八天,撞人者揚長而去。

*改善工程部分屬私地難定案

長命斜之潛在危險,70多歲的前村長鄧家洪深有體會,因此十多年前聯同村民與土木工程拓展署開會商討解決方法,不久有顧問公司實地考察並提出兩方案。據鄧家洪憶述,第一方案是以S型走勢減緩坡度,但因太長程,弧位太多,推車及走路都不方便,村民不太接受;第二方案是建設升降機,擬建地點是銀礦瀑布旁的廁所位置,但地方屬私人土地,政府當時稱不會收地。在兩方案都沒有結論下,改善問題擱至多年。

鄧家洪說,前年12月,成功聯繫行政會議召集人、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講述村民苦況,葉太後來並與離島區土拓署人員到場視察,事後稱會在立法會事務委員會跟進。鄧偉邦表示,長命斜困擾村民多年,希望可盡快得到改善回音,長遠而言,應建設緊急通道,相信可一併解決道路太斜問題。目前緊急通道只去到白銀鄉,由白銀鄉到窩田村這段約500米村路狹窄(包括長命斜),緊急車輛未能通過,試過有村民晚上7時多證實身故後,要到半夜才有人來執屍。

*土拓署:在較斜路段設梯級

對於村民改善長命斜的要求,土木工程拓展署回覆本刊查詢時表示,該署曾多次與時任窩田村村長和村民溝通,並進行研究,同時在該山徑較斜的路段旁設置梯級,供村民使用。經研究後,向時任村長和村民解釋小型工程並不能大幅降低該山徑的斜度,要大幅改善現時的情況,需要進行大範圍的斜坡平整工程,以建造行人天橋或「之」字形行人路。進行工程可能需要收回私人地段業權,亦會影響梅窩銀礦洞的景觀。(記者 鄭玉君)

【即期:2024年8月24日第516期新界專刊】米埔隴村 首辦大型盂蘭勝會●鄰近米埔、在青山公路附近的米埔隴村,今年首次舉行大型的盂蘭勝會,由以往一天增至兩天,負責人指社會風氣不好,經濟差,人也不開心,因此希望搞大型法會以疏解怨氣。http...
24/08/2024

【即期:2024年8月24日第516期新界專刊】米埔隴村 首辦大型盂蘭勝會

●鄰近米埔、在青山公路附近的米埔隴村,今年首次舉行大型的盂蘭勝會,由以往一天增至兩天,負責人指社會風氣不好,經濟差,人也不開心,因此希望搞大型法會以疏解怨氣。

http://hk.hkcd.com.hk/pdf/202408/0824/HA07824CX01_HKCD.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8/24/content_8653605.html

勝會在村內天德英雄古廟舉行。廟門門頂寫着「天德英雄古廟」,代表這裏有天后宮、福德祠及英雄廟。勝會負責人楊瑞金說,以往農曆七月份鬼月,村民大多在村裏、村口燒街衣,因村口對出就是馬路,多年前曾有交通意外身亡事故,而附近青山公路亦有交通意外。到2018年,他感到當時的香港氣氛不好,人們搵食艱難,於是由一名懂做法事的村民在廟做一天法會,主要是唸經、請神、燒香、問杯、化寶等儀式。疫情期間也沒有停止。

到2024年,他有感社會氣氛比2018年更差,於是找來黃華師傅協辦「天德英雄古廟中元勝會」,首天即農曆七月十四仍由那名村民負責法事,翌日即農曆七月十五則由黃華與一眾師傅主理法會事宜。

黃華師傅表示,認識楊瑞金數年,知道米埔隴村有廟宇,但沒什麼人認識,曾想過有什麼方法推廣。剛巧他在上水孝思堂的中元勝會今年停辦,因緣際會,他與一班師傅就轉到米埔隴村天德英雄古廟場地辦勝會。他說,上水孝思堂的勝會做了20年,一下子因被投訴而停辦十分可惜,但累積不少善信,部分人都有到廟做先人附薦,但米埔隴村畢竟偏遠,所以有安排車輛接駁。而勝會以道教正一派儀式進行,有開壇、請神、請先人、破獄、過橋、坐蓮花、祭幽,最後化大士完結。

米埔隴村主要聚居海陸豐人,但勝會並非以鶴佬祭祀儀式及鶴佬話進行,楊瑞金解釋,香港始終是講白話(廣東話)為主,同時海陸豐人的仔女都不懂聽及講鶴佬話。(記者 鄭玉君)

【即期:2024年8月24日第516期新界專刊】林建強專欄【警界回眸】寫1920年代長洲警署舊事趣談——公辦、暗差、紅頭鬼、老更仔●一位《警界回眸》讀者問我,1920年代離島長洲警署的「公辦」、「暗差」、「紅頭鬼」、「老更仔」,究竟是什麼呢...
24/08/2024

【即期:2024年8月24日第516期新界專刊】林建強專欄【警界回眸】寫1920年代長洲警署舊事趣談——公辦、暗差、紅頭鬼、老更仔

●一位《警界回眸》讀者問我,1920年代離島長洲警署的「公辦」、「暗差」、「紅頭鬼」、「老更仔」,究竟是什麼呢?讀者說他在一本《一九二零年代長洲生活記隨》書裏,看到作者丘東明記述長洲警署有過這些人物。我於是閱讀這書,作者在書中回憶長洲當年不堪回首的往事,其中有簡述痛陳長洲警署的舊事。

http://hk.hkcd.com.hk/pdf/202408/0824/HA07824CX01_HKCD.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8/24/content_8653606.html

*「公辦」即督察

作者丘東明在書中記述,設立在小崗上長洲警署是附有一所叫「綠衣樓」即郵局。長洲警署是由一個英國「公辦」主管。我認為「公辦」應該是指當時的長洲警署的署長,「公辦」應該是居民的叫法。由於長洲是面積細小和人口不多的小島嶼,因此當時警務編制的「署長」,只是由一名英籍督察任職。警察行內人戲稱為「島主」。而督察俗稱「幫辦」,幫辦官名應該是源於清末時,清政府對相當官職人員的官階稱為幫辦。

*「暗差」曾是偵探官方譯名

這書又記述,當時長洲是編制有一個「暗差」,是便衣警探。我的研究所得,其實當時「暗差」是官方對刑偵人員的英語DETECTIVE的官方譯法。警隊於經歷香港海員大罷工後,在1923年新成立刑事偵緝處又叫偵探部,俗稱「雜差房」。DETECTIVE意思是偵探,為什麼叫「暗差」呢?應該是當時警隊的師爺即翻譯人員,將英文DETECTIVE職務即暗中調查的探員,譯成「暗差」,可從當時探員的證章證實。

*「紅頭鬼」與「紅頭阿三」

這書又記述當時長洲有6、7名的印警和華警,居民叫印警做「紅頭鬼」,華警叫「老更仔」。我進一步解說作者丘東明所述的「紅頭鬼」、「老更仔」都是警員,即是當時長洲只有6、7名警員。

至於將印警稱做「紅頭鬼」,是因為當時的印度籍警察是錫克教徒,而信仰錫克教的男性習俗,是要用頭巾纏包頭髮。當時印警使用紅色頭巾包頭,因此被居民蔑視稱為「紅頭鬼」。這和舊時上海租界的印警,被上海人稱做「紅頭阿三」不謀而合。

*華警「老更仔」

至於華警叫「老更仔」,是人們對新界的華籍警員的蔑稱。因為舊時駐守新界的華警質素比市區的警員為低,而紀律較為散漫,有若鄉村的「更伕」即廣東話的「打更佬」。其實,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前,警務人員間是有一首順口溜,諷刺市區和新界的警察質素差別,「香港係差人、九龍係差佬,新界係打更佬」,意思是不言而喻。

作者簡介: 林建強,刑事司法理學士,湖北警官學院客座教授。退役香港警察偵緝警署警長,從事刑事偵緝工作卅多年,曾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警察榮譽獎章勳獎。學術方面以警察史、犯罪學、幫會等研究方向。亦為歷史文物收藏家,曾獲「全國十大警史文物收藏名家」名銜。編著出版《中國禁毒文物》圖冊。

【編輯部的探訪: 馬遊塘村國術麒麟會八周年會慶之「麒麟會」】昨晚,小編應邀出席馬遊塘村國術麒麟會(下稱: 麒麟會)八周年會慶,會員連同嘉賓,近二百人濟濟一堂。麒麟會的慶祝重頭戲,是由學員表演兩節麒麟採青,表演者都是年青學員,年紀最小的只有7...
19/08/2024

【編輯部的探訪: 馬遊塘村國術麒麟會八周年會慶之「麒麟會」】昨晚,小編應邀出席馬遊塘村國術麒麟會(下稱: 麒麟會)八周年會慶,會員連同嘉賓,近二百人濟濟一堂。麒麟會的慶祝重頭戲,是由學員表演兩節麒麟採青,表演者都是年青學員,年紀最小的只有7歲。

麒麟會於2016年7月17日成立,創辦人李有昌師傅就是馬遊塘村民,這名客家仔原本是賽車手,為傳承客家麒麟文化,甘願放棄賽車事業培養後進,他的故事本刊三年前曾作出報道。八年來,到麒麟會學習過的有百多人,目前恒常練習的學員約有20人,最小的5歲,年紀最大的約60歲。李師傅的培訓目標是希望有學員可學曉全套技藝包括音樂,掌握純熟後成為教練,推廣客家舞麒麟。

八周年會慶也是一個「麒麟會」,因為有不少麒麟界人士出席,除了坑口多條鄉村的麒麟隊師傅、嘉賓中有蘇馬電師傅(蘇馬電龍獅麒麟紮作研究社創辦人)、楊振武師傅(荃灣北螳螂健身院)、傅天宋師傅(江西竹林寺螳螂派)等等。

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的傳統已傳承了超過二百年,於2014年更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它亦是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坑口鄉事委員會對區內麒麟活動十分支持,主席劉啟康連同兩名副主席劉運明和李健安與及多名村長出席晚宴。另外,關注非遺發展的香港教育大學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葉德平亦出席會慶,葉是本刊的專欄作家,撰寫「情尋..非遺」專欄。

【編輯部一景】破地獄(米埔隴村天德英雄古廟中元勝會)
18/08/2024

【編輯部一景】破地獄
(米埔隴村天德英雄古廟中元勝會)

【即期:2024年8月17日第515期新界專刊】找回身份認同 展現傳統意義   中生代潮人賣力傳揚盂蘭文化●香港潮汕傳統文化協會副會長顏文龍因小時的家庭變故,對自己潮州人這個族群身份留下 「野蠻、無文化、粗魯」的印象,然而當感情疏離的父親去...
17/08/2024

【即期:2024年8月17日第515期新界專刊】找回身份認同 展現傳統意義 中生代潮人賣力傳揚盂蘭文化

●香港潮汕傳統文化協會副會長顏文龍因小時的家庭變故,對自己潮州人這個族群身份留下 「野蠻、無文化、粗魯」的印象,然而當感情疏離的父親去世後,他醒覺要找回身份認同,積極了解潮州文化、歷史,還成為大江埔潮僑盂蘭勝會骨幹成員,今屆勝會前,他遠赴汕頭潮南,學習糖塔製作技藝,此外亦走入學校,指導家長與學生們製作潮州祭品如孤蕾粿、紅桃粿、糖塔。文化傳承無疑已成為使命,對於香港日漸萎縮的盂蘭勝會,只能盡量做好,力挽狂瀾!

http://hk.hkcd.com.hk/pdf/202408/0817/HA07817CX01_HKCD.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8/17/content_8652405.html

記者五年前在勝會認識祖籍普寧的顏文龍,當時已留下深刻印象,因為他看來年青,實際亦只有約40歲,在會場內活躍,示範炒潮州麵、維持化大士及派米秩序、主持搶孤小型比賽等。這麼賣力的中生代,在一眾年紀偏大的籌辦人員中顯得突出。

*盂蘭勝會逐漸萎縮

盂蘭勝會在六七十年代最興盛,2014年亦躋身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內。其中「香港潮人盂蘭勝會」更早於2011年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但盂蘭勝會也像一些傳統文化,走入萎縮階段。其可見情況諸如籌辦者老化,很少年輕人參與、資金不足,疫情及隨而來的經濟不振,令籌款困難、場地在城市發展下愈見減少,如互助委員的結束令屋苑的勝會幾乎全部消失等等。

顏文龍參與籌辦勝會的日子雖不長,但也深深感受到這些衝擊。他說,城市發展、政府政策這些外間原因,難以梳理,但人力、資金方面可以想方設法解決。他覺得若有後生願意參與籌辦,應給予機會及支持,他也是這樣過來的。資金不足就要想想如何節流,如他參與的大江埔盂蘭,大會每年都向外間公司租棚及搭棚,為省支出,今年自己買鋁合金材料找人搭棚,雖然一下子支出增多了,但長遠而言省了材料費。

*製孤蕾粿是在做善事

面對籌辦盂蘭勝會的嚴峻環境,他認為有關組織要互相支援,例如可共同採購及作出一些合作。他今年與裘錦秋中學(屯門)的學生及家長共同製作了二千個孤蕾粿,除了供應給大江埔勝會,也送給西貢、元朗及深井的勝會,減省他們的一些支出,原來小小的一個孤蕾粿,也要花費十元。

在裘錦秋中學(屯門)的潮州祭品製作工作坊,記者也有到場觀看。總結它的意義不只是製作食物那麼簡單,而是深具文化意義。約 20 名家教會家長及學生主力製作孤蕾粿,另製作少量紅桃粿、糖塔。在過程中,顏文龍主要向他們解說孤蕾粿的意義所在。「孤蕾粿用在施孤、施食法門上,是積功德,供下三界的眾生享用,在做的時候也要心存善念,觀想這些可以利益眾生,以解餓鬼道不能食之苦,這是從佛教觀點去理解,你們是做緊善事。」

*文化傳承須了解其意義

顏對記者表示,做傳統文化傳承工作時,如各種儀式,須知道其背後意義和目的,否則別人只會認為是迷信行為。有不少人覺得盂蘭勝會是鬼節,主要拜鬼,但實際並非這回事。他最初也不甚了解,後來知道這是潮州傳統文化的展現。潮州盂蘭當初在鄉下時只是祭祖。後來大量潮州人來港,一些人境遇不好客死異鄉,而潮州人在港沒有祠堂、廟宇,於是年度盂蘭勝會成為同鄉拜祭這些好兄弟的場合,這種善行又可凝聚潮籍人士。

顏說,盂蘭的核心是「孝、悌」,孝是用心侍奉雙親,悌是兄弟和睦友愛,盂蘭節是紀念已亡親故。他小時對父親造成的家庭破碎感到憎恨,連帶潮州人這個身份也嫌棄。但文化之根仍在血內流動,如他總喜歡到泰國,在唐人街看到潮州食物如粿、發糕,就必定吃一些。他與父親的關係在其成年出來社會工作一段時間後有緩解,他曾與父親回鄉奔喪,其父亦將他大學畢業的相片擺放在家中。2017年父親過世,他突然覺得要找回自己的根,如今潮州人在他眼中是很有文化修養,良好保存了中土文化(如祭祀)。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即期:2024年8月17日第515期新界專刊】【記者隨筆】吉澳福利渡浮沉之路●筆者近年間中會探訪新界東北部分村落,如鎖羅盆、榕樹凹、谷埔等,每次都感疲憊,因為到這些地方總要走不少路,因陸路沒有交通(沒有馬路),水路則要拿禁區紙後自己租船到...
17/08/2024

【即期:2024年8月17日第515期新界專刊】【記者隨筆】吉澳福利渡浮沉之路

●筆者近年間中會探訪新界東北部分村落,如鎖羅盆、榕樹凹、谷埔等,每次都感疲憊,因為到這些地方總要走不少路,因陸路沒有交通(沒有馬路),水路則要拿禁區紙後自己租船到達,諸多不便。想來這些村落都在沙頭角海沿岸,水路不是最理想的出行之途嗎?是的,曾幾何時是水路出行,但都已是數十年前之事。

http://hk.hkcd.com.hk/pdf/202408/0817/HA07817CX01_HKCD.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8/17/content_8652407.html

*沙頭角海灣街渡已成歷史

查看資料,未成禁區前的沙頭角海灣,有不少街渡穿梭,來往於沙頭角碼頭、鳳坑、谷埔、鎖羅盆、荔枝窩、三椏村及吉澳等村莊,但50年代成禁區後,生活開始困難,人口漸漸流失,終於多條街渡停辦,至本年5月2日前,只剩下吉澳街渡。為何特別說出這日期呢?因為此後連吉澳街渡也停辦,沙頭角海灣街渡正式走進歷史。

在它停辦之前約一周,筆者趁休假,抓緊機會首次乘搭。運輸署資料顯示,由吉澳村公所營運的街渡每天有 4 班對開沙頭角及吉澳,鴨洲會否開出按需求而定。街渡只有一條,單程票價 20 元。在船頭,可看到它的名稱 「吉澳天后宮福利渡 KATO WELFARE FERRY」,船隻編號 AM50061T,它有天后宮福利渡之名,因多年來靠廟宇香油補貼維持營運,便利村民出入。

吉澳街渡歷史悠久,早年由私人辦,到六十年代末,吉澳村公所獲政府發出街渡航線牌照,以吉澳天后宮之名,營運來往沙頭角及吉澳(經鴨洲)的街渡。5 月停航的船隻已是第三代。據島嶼研究網絡的資料,這艘第三代吉澳福利渡於 2003 年在內地江門建造,一年後投入服務,可載八十多人。

它的歷史雖然不長,但古樸味道十足。筆者坐過後,不禁發出讚嘆之聲,連說 「好靚」幾次,因為只有一層的船艙很寬闊,多排背靠長櫈都是木造的,分布兩邊,中間是通道,艙的地板及牆也是木質。這種設計筆者從未在其他曾乘搭的街渡見過。在船艙近船頭的一塊銀色反光掛板更充滿人情味,其刻字牌頭寫着 「吉澳村公所天后宮暨福利渡值理會籌建新街渡樂捐芳名」,刻下的芳名有很多,估計有五六百人,所捐款項除港元,還有寫的是英鎊、澳元、歐元等,板下方寫着由吉澳村公所值理會、幾個旅歐吉澳組織、歐澳多個國家的鄉親籌集,於二零零四年十月一日立。這些資料反映吉澳福利渡如何受村民重視。

*船公司開設專線但客量不足

然而長年辛勞執勤的吉澳福利渡,漸見殘破,漏水愈趨嚴重,它本已入不敷支,還要花巨款維修,加上船長年事已高,無奈迎來停運命途。不過,在其停航前其實已有安排,不致令吉澳村民沒有船搭。沙頭角禁區本年初進一步開放,有船公司開設 「沙頭角至荔枝窩/鴨洲/吉澳」專線,方便旅客循環跳島遊。

從前載人、運貨、送垃圾的吉澳福利渡不用工作後,被拖往吉澳水月宮對開的避風塘暫放,但七月初筆者往沙頭角遊玩時,有居民告之它已入水,正在沉沒。據悉,村公所已聯絡海事處將福利渡拖走。約十日前筆者到吉澳看望它最後身影。孤寂的福利渡半沉在碧波中,設在客艙頂的駕駛艙仍在,相信不用多久時間,它會完全消失。

對於福利渡的離去,筆者相信居民難免有複雜情緒,因為曾經有幾千人居住的吉澳,現在常住人口雖然只有幾十人,但很多在外居住者會趁假期返吉澳度假、探親,福利渡曾滿載過多少歡欣與離愁。另外,重要原因是船公司開設的專線票價頗為昂貴,單程要 40 元,比福利渡貴一倍。雖然設有 2 元長者優惠,較福利渡的長者優惠 15 元為便宜,但回鄉度假探親者不少還青壯。

當然這條專線其實是希望吸引遊客乘搭,但客量實在不足,筆者在平日搭過幾次,人數都不多於十人,有船員稱周六日會好一些,試過有百多人,但整體都是 「蝕住做」。經營困難下難言減價。有村落代表人士認為,當局應該補貼船公司,或對沙頭角禁區再進一步開放以增加多些遊客。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編輯部的關注: 大江埔潮僑盂蘭勝會之生存術】「不要說保育傳承文化,能否做落去都成問題」,大江埔潮僑盂蘭會總理高卓峰對小編發出這個盂蘭危機訊息。經費不足、物價上升,這些令盂蘭勝會的籌辦愈見困難,為了生存,高說,今年做了一個創舉,就是不再外判...
16/08/2024

【編輯部的關注: 大江埔潮僑盂蘭勝會之生存術】「不要說保育傳承文化,能否做落去都成問題」,大江埔潮僑盂蘭會總理高卓峰對小編發出這個盂蘭危機訊息。經費不足、物價上升,這些令盂蘭勝會的籌辦愈見困難,為了生存,高說,今年做了一個創舉,就是不再外判搭棚架,而是自己買入材料再找人搭,雖然一下子支出增加不少,但往後可減少好一部分費用。

大江埔的潮籍人士這幾天舉行盂蘭勝會(8月13至15日),在看一些儀式時,跟高卓峰談談盂蘭「經營」問題。他說近年搞勝會(不計疫情縮減規模時)最少用90萬元,其中外判搭鋁合金棚架(包括租及搭)佔整體費用約四成,為最大筆開支,去年便用了30多萬元。在收入方面,卻入不𢾾支,如今年估計總收入都是70多萬元,要靠基金(從前收地所獲賠償)填氹。

「蝕緊做」的狀況早已出現多時,今年外判搭鋁合金棚架的報價更高達50萬元,高說這情況逼白他們要自救,於是大家議決買入主要是鋁合金的棚架材料,再找公司搭建。而為節省一些搭建人力,他與一名總理還走去學揸剷車及升降台,跟住考到牌,成為搭建一員。他指材料費要50多萬元,其質料優良,可抵禦十級颱風,可循環使用,而每年找人搭建只需十萬八萬,長遠而言可省卻不少盂蘭支出。

年屆七旬的盂蘭會會長陳汝旭就同小編講講大江埔的搭棚歷史。大江埔盂蘭1958年起開始每年舉辦,今年已到第六十七屆。五六歲起去看勝會的陳汝旭,記得當年的棚是用竹搭的,很巨大,可坐千人。日本著名學者田仲一成於1979年就拍過這巨型竹棚。

35年前他接手搞盂蘭,對於如何令棚架穩固費煞心思,因為竹棚試過多次被吹毀。到2007這一年,部分勝會場地試用較小的鋁合金棚,結果效用好,此後所有場地(神棚、經棚、大士台、孤魂台、附薦台)就用鋁合金棚架代替竹棚,算來當年是創了新界盂蘭會用鋁合金棚的先河。他覺得鋁棚的好處是穩固、簡潔、安全。竹棚好多時材料用完再用變得破舊,若技術不夠也搭得不夠穩。

昨天是勝會最後一天,不時落雨,小編看罷大士王火化及會員拿祭品後,即時走入偌大的鋁棚內避雨。這棚確實穩,也沒有漏水,空間感及透光度夠。前天的盂蘭文化市集、啟壇典禮、生死教育論壇都在鋁棚的神壇前舉行。

【編輯部一景】微雨中火化大士王(錦田大江埔潮僑盂蘭勝會)
15/08/2024

【編輯部一景】微雨中火化大士王
(錦田大江埔潮僑盂蘭勝會)

14/08/2024

潮州𥿄紮(3) :裝嵌大士王
粉嶺聯和墟安樂村遊樂場
3-8-2024

14/08/2024

潮州紙紮(2) : 掛神袍 做紅馬
粉嶺聯和墟安樂村遊樂場
3-8-2024

Address

Kwun Tong

Telephone

+85225905316

Website

http://www.hkcd.com/hkcdweb/xjzk.list.html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香港商報新界專刊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香港商報新界專刊:

Videos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