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新界專刊

香港商報新界專刊 Newspaper
(1)

27/07/2024

在「共聚新樓街.發現沙頭角」展覽首天,多名關注鄉村發展人士出席。創作「噹噹山舞曲」者前來演唱。當年新界東北發展政府收地,坪輋/打鼓嶺被納入,村民積極保衛家園,其時吸引不少人入坪輋了解情況,音樂人老 B 是「迷你噪音」主音,覺得地方好有特色,於是作了「噹噹山舞曲」,由他與村民張貴財合力填詞,內容盡現鄉村一事一物。噹噹山就是位於坪輋/打鼓嶺,至於名稱來由,本刊於 2018 年 4 月 15 日刊出的報道有提及,真的很有趣。

https://www.hkcd.com.hk/pdf/201804/0415/HN02415CX02.pdf
https://www.hkcd.com/content/2018-04/16/content_1085713.html

【即期:2024年7月27日第512期新界專刊】90載新樓街 靜待沙頭角復蘇●沙頭角墟(中英街除外)今年初解禁開放,神秘面紗早已揭開,其中新樓街22幢相連廣州式騎樓(露台)屋更「走出沙頭角」,在粉嶺聯和趁墟以藝術形式展現其獨特的文化和歷史,...
27/07/2024

【即期:2024年7月27日第512期新界專刊】90載新樓街 靜待沙頭角復蘇

●沙頭角墟(中英街除外)今年初解禁開放,神秘面紗早已揭開,其中新樓街22幢相連廣州式騎樓(露台)屋更「走出沙頭角」,在粉嶺聯和趁墟以藝術形式展現其獨特的文化和歷史,高齡90歲的它,店舖曾門庭若市,但在時勢影響下,90年代開始停滯,目前仍有業務的只有半數,但隨着禁區可能進一步開放,一些店已開始修整,期待未來新樓街重現繁華景象。

http://hk.hkcd.com.hk/pdf/202407/0727/HA07727CX01_HKCD.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7/27/content_8648966.html

名為「共聚新樓街·發現沙頭角」的藝術展,由沙頭角文化生態協會主辦,香村協辦,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展前曾深入考證歷史文獻及作口述歷史訪談。它最主要項目是由插畫藝術家Stella So繪畫的22幢騎樓屋,以及相關店舖簡述,此外亦有數個項目,如將6號屋王昌泰米行以虛擬實境(VR)呈現家具店舊貌(後期轉變業務,最新變為王昌泰盒子社區活動空間),由演藝學院學生盧佩君製作、Jesse Clockwork拍攝全部騎樓屋等。

*以虛擬實境呈現家具店舊貌

沙頭角文化生態協會助理項目經理(文化保育及鄉郊藝術)、展覽策展人史嘉茵表示,今次展覽是首次將沙頭角故事帶出市區,希望更多人認識,可踏出一步自己申請禁區紙入去看一看。而新樓街有三大特點,包括它是全港僅存由多幢廣州騎樓屋連成的騎樓街、見證及親歷大時代變遷帶來的影響、村落居民間的動人故事。

新樓街約於上世紀30年代初落成,由誰人催生興建未確定,但有說是香港商人看準中英街墟市愈見興旺,於是將沙頭角墟邊境的淺灘填平建騎樓屋(位在碼頭及中英街隔籬),地舖主要作商業用途,上層為住宅。

史嘉茵說,新樓街見證的第一個大時代是二次大戰,很多人逃難而來。戰後不久,沙頭角成為緩衝區,1951年列為禁區,但其活力沒有減少,因為附近有很多農村及漁港,這些小社區的村民、漁民會到新樓街趁墟,除了固有店舖,街上有攤檔,十分熱鬧。其中1941年開店的王昌泰米行,會收其他村落如荔枝窩、谷埔、吉澳等的米,它留下的舊帳簿便寫有這些村落的名字。那時也有好幾間車衫(縫紉)舖頭,漁民嫁女時,會做很多衫當作嫁妝,四季衣服都做,愈多愈有面子。

*七十年代末最為興旺

新樓街騎樓屋有天台,這些天台無阻隔,形成一條走廊,六七暴動(又稱「反英抗暴」鬥爭)時,大家在天台觀看對面(內地)情況,因為新樓街毗鄰就是邊境,文化大革命時,有人走過去看電影、聽很多時代歌曲。到七十年代末的改革開放,內地漁船、居民對物資需求熾熱,這時新樓街最興旺,人潮多至插針不下。內地居民愛買金、漁民也愛買來保值、客家人結婚時買龍鳳鈪,這些需求令新樓街在80年代有多達4間金舖。但隨着改革開放愈見順暢,物資漸多,來新樓街買貨及購物的人漸漸減少,到90年代生意已大不如前。

沙頭角梅子林村村長曾玉安在村長大,新樓街是他從小就會去的地方。他說,逸生昌(18號屋)賣柴米油鹽,米糧之多疊到天花板。因出入人多,店後放了一個缸收集尿液,曾父就將這些尿液倒入兩個桶內,擔回梅子林家做肥料,尿液重量達百斤,曾父不畏艱辛,由沙頭角搭船到谷埔,續走分水凹到梅子林,遇上有船到荔枝窩,就由此走回梅子林。他說,家裏經濟條件差,在外國打工的大哥初期環境亦不好,讀畢小學的家姐,到新樓街的匹頭舖同華(15號屋)及順興(12號屋)打工車衫,這樣令他得以繼續在港讀中學。

*插畫家花半年時間研究才動筆

插畫藝術家Stella So說,這次參展令她對沙頭角的認識增加,她大約花了半年時間研究資料才動筆繪畫,這些資料包括主辦單位搜集到的圖文、她親身到新樓街看到的情況。由於不少店舖早已關門或轉換業務,她需加些想像力呈現它們過往面貌,基本上是看文作圖。從外觀看,22幢騎樓屋都是「白曬曬」,須以行業區分,繪出特點,簡述資料也一樣。Stella印象最深的是上下都有過業務的店,如有營業的11號屋協記雜貨,樓上在六七十年代曾辦過真光幼稚園,又如8號屋,80年代前,地下有巨光魚鰾(住家製作),二樓是美真攝影院。

新樓街曾經有幼稚園、攝影院,可想而知那時是多麼繁盛!那裏還有一間教會,在2號屋,由最初到現在性質未變,雖然漁港沒有了,但上了樓的漁民仍會來教會。還有不變的是鳳凰木,最初沙頭角墟沒有實際圍牆界線,是用樹木及河作區分,內地種馬尾松,香港種鳳凰木,中間是河,後來河沒有了,起圍牆,鳳凰木撥入華界,再後一些時間,圍牆再加高些。現在,在騎樓屋二樓及天台,可看到對面的鳳凰木,不知何時大家可再無阻隔地在樹下細細欣賞。(記者 鄭玉君)

【即期:2024年7月27日第512期新界專刊】【記者隨筆】鷹鶴派歐紹永 成立基金會弘揚武術●主力在大埔傳揚武術及龍獅麒麟貔貅技術的南鷹爪白鶴派,月前舉行納徒拜師儀式,筆者榮幸獲邀觀禮,更感欣喜的是,派別創辦人歐紹永師傅,在席間宣布成立一個...
27/07/2024

【即期:2024年7月27日第512期新界專刊】【記者隨筆】鷹鶴派歐紹永 成立基金會弘揚武術

●主力在大埔傳揚武術及龍獅麒麟貔貅技術的南鷹爪白鶴派,月前舉行納徒拜師儀式,筆者榮幸獲邀觀禮,更感欣喜的是,派別創辦人歐紹永師傅,在席間宣布成立一個基金會用作推動武術,又承諾將編寫本門歷史源流冊子,想到已屆耄耋之年的歐師傅(83歲)仍如此有心有力,相信眾後輩弟子會加把勁發揚門派。

http://hk.hkcd.com.hk/pdf/202407/0727/HA07727CX01_HKCD.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7/27/content_8648968.html

*拜師儀式簡單而隆重

事實上,門派弟子非常努力。今次納徒者是歐紹永入室弟子陳觀華,他多年前開始授徒,其中一人是溫健安。溫在圍村長大,醉心武術龍獅等技藝,十多歲時,跟陳觀華學習,19歲成為專職教練至今已有21年。他創立的香港溫健安龍獅體育總會,已成為香港傳承搖籃之一。不過,學藝多年的溫,未曾進行傳統的入門弟子拜師儀式,而這次是補辦。

6月1日晚上舉行的納徒晚宴(筵開5席)及拜師儀式在大埔一酒樓進行,見證者有歐紹永師傅多名早期弟子,亦有一些武術界人士,如國際龍形王國祥師傅、大聖劈掛門李飛標師傅、柔功門郭偉康師傅、寶芝林蘇志剛師傅、歐洲洪佛派文英納師傅、巴西精武體育會李國權師傅等。

筆者現場觀摩儀式,簡單而隆重。約晚上8時,溫健安跪下向師傅陳觀華遞上拜帖,陸續向師傅、師母、引薦師蘇志剛師傅、證道師陳漢傑師傅敬茶。跟着陳觀華按着溫健安頭頂,進行摸頂儀式,師傅邊摸頂邊鼓勵溫,希望他將門派發揚光大,大家能夠團結一致。稍後陳率溫及溫之弟子全跪下,向歐紹永師傅及師母敬茶,歐紹永勉勵大家學習要認真,要團結,同門間要互相幫助。

與歐紹永師傅已是第二度見面。他一甲子前創立的鷹鶴國術總會,今年初由弟子陳漢傑領軍,舉辦了「貔貅舞專題研學及龍獅麒麟文化展」,他撐着枴杖出席,原來年前因股骨壞死,做了換股骨手術。筆者這回再見,他不用撐枴杖,氣色不俗。

*歐紹永師傅心繫傳承武術

相信很多習武人士,都知歐紹永師傅功夫來歷。筆者對功夫這門高藝沒有認識,大約理解歐師傅在年輕時,先拜何福來師傅學技擊及醫術草藥,何是南鷹爪拳術的第四代傳人,傳至歐紹永師傅已是第五代傳人,這門功夫在大埔墟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歐師傅在何仙遊後感學無止境,後得世叔引介拜「白鶴派」區永年再深造拳技,成為香港白鶴派第三代弟子。南鷹爪為短手居多,而白鶴派則以長手取勝,至此長短互為配合相得益彰。

時光荏苒,歐師傅性好武術之志向未曾變改,到現在仍念念不忘如何傳承發揚本門武術龍獅貔貅等技藝。他在席間神色凝重地委託司儀宣布成立「歐紹永基金委員會」。基金會目的為發展承傳鷹鶴綜合派武術。為何叫「鷹鶴綜合派」,而不是「鷹鶴派」,原來歐師傅除了專注於鷹鶴兩派功夫,也曾走遍大江南北,學過其他功夫,如形意八卦拳,這些功夫也悉數傳給徒弟,所以基金會面向要周全些,發展承傳鷹鶴綜合派武術。

歐師傅自己率先捐出一萬元作為基金,即時得到兩位出席人士包括王國祥師傅及馬家強師傅響應,各認捐伍千元。歐為基金會籌募費用亦不遺餘力,包括未來出版的本門歷史源流冊子定價伍佰伍拾元、毛筆大字龍獅二字一筆連貫寫成,筆費伍千元。龍的傳人四個大字、又是連貫寫成,筆費一萬元,收入悉數捐入基金會,希望得到大家支持。( 記者 鄭玉君)

【編輯部屯門井頭村採訪後記】到訪井頭村,緣起舞蜈蚣,知悉舞蜈蚣,溯自長洲舞龍爭議。話說今年長洲太平清醮舉行前,香港郵政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洲太平清醮」特別郵票,四款郵票中,有一張顯示醮場有舞龍舞獅,要留意的是,郵票圖案不是用攝影照,全是...
20/07/2024

【編輯部屯門井頭村採訪後記】到訪井頭村,緣起舞蜈蚣,知悉舞蜈蚣,溯自長洲舞龍爭議。話說今年長洲太平清醮舉行前,香港郵政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洲太平清醮」特別郵票,四款郵票中,有一張顯示醮場有舞龍舞獅,要留意的是,郵票圖案不是用攝影照,全是畫出來,換言之有很大創作空間。

實際上,郵票發行後引起爭議,有社交平台指長洲從來沒有舞龍,並稱有說法以漁業維生的島民,翻動龍身會招風雨。這說法是否屬實後文再談。小編當時聽聞後,就跟了解長洲文化歷史的島民傾談,這名約於六七十年代長大的𡷊民指郵票設計者無做功課,長洲從來沒有舞龍,反而有舞蜈蚣,是島上潮州同鄉會於1953年舞來慶祝英女皇登基。他又說,沒有舞龍,但曾試過在公眾碼頭擺放龍,是1963年歡迎時任港督柏立基來看打醮特設。

島民傳來舞蜈蚣圖片,雖然是黑白照,但蜈蚣形態仍很突出,不禁問 :「這蜈蚣怎樣舞?」後來從風俗愛好者口中,得悉屯門有村落舞過蜈蚣,結果就去了屯門井頭村探訪。

回說長洲沒有舞龍這回事,戰後出生、七十多歲的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主席翁志明當時表示,長洲向來不舞龍,只有舞麒麟、貔貅等。至於涉事郵票設計,他表示當局上月(四月)曾向他展示,惟他因忙於籌備太平清醮,只「粗略睇過」,亦沒有提出意見。另有年約七十歲的街坊也說,沒有看過舞龍,因聽聞有風水問題。

看來,長洲二次大戰後沒有舞過龍應是事實,但戰前就難說了,因為有資深風俗研究者告訴小編,從島民給他的民國初年醮簿顯示有舞龍這回事,簿中這樣說: 「本洲各社不論五彩龍鳳虎獅麒麟景色一切近隨 眾神行來總理有幫補 龍幫銀十大元 獅幫銀五大元 景幫銀弍大元」。他說漁業社區不舞龍這事不一定,吉澳也有舞龍呢。

民國初年距今已超過一百年,相信難以找尋圖片。而百年前的長洲街道地方應不像今天那麼狹窄。

【即期:2024年7月20日第511期新界專刊】【舊日村跡】屯門井頭村被收地導致村落分散 天后誕曾舞蜈蚣凝聚村民 ●屯門井頭村位處大欖郊野公園邊陲綠化帶,雖然過往經歷收地發展,面積減少逾三分一,但相信仍是屯門區內最大的鄉村,人數達2500人...
20/07/2024

【即期:2024年7月20日第511期新界專刊】【舊日村跡】屯門井頭村被收地導致村落分散 天后誕曾舞蜈蚣凝聚村民

●屯門井頭村位處大欖郊野公園邊陲綠化帶,雖然過往經歷收地發展,面積減少逾三分一,但相信仍是屯門區內最大的鄉村,人數達2500人。這條非原居民村落歷史不足百年,文化豐厚度自然及不上一些原居民村落,不過他們十分重視天后誕,2010年參與屯門天后寶誕時曾有創舉,舞動一條近200呎長蜈蚣,十分矚目。而香港歷史上曾有舞蜈蚣者,相信除了1953年長洲舞蜈蚣賀英女皇登基、1973年小商新村花炮會以舞蜈蚣來參與元朗十八鄉天后誕巡遊外,就是井頭村了。

http://hk.hkcd.com.hk/pdf/202407/0720/HA07720CX01_HKCD.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7/20/content_8647891.html
 
 *二戰後屯門人口激增

 根據屯門鄉事委員會及井頭村(中及下)居民代表黃遠添的資料顯示,該村位於屯門中心地帶新墟的東面,在大欖郊野公園邊陲綠化帶。村南面與三聖村接壤,北面以虎地上村為界,即是今天的嶺南大學,由於村落範圍十分廣闊,因此分為上、中、下三村,村代表席位也有兩個,分別負責上村、中村和下村。

 二次大戰後,內地移民陸續湧入香港定居,屯門也不例外,鄰近新墟巿集的山邊地方吸引不少移民搭建寮屋聚居,人口較戰前激增,大家以種菜養豬家禽維生。黃遠添說,到六十年代就成立了井頭村,而他父親也是於1978、79年間帶同家人,包括年約兩歲的他,由內地博羅來到井頭村自力更生。不過,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部分井頭村已湮沒在都市發展之中。

 *下村新村名與劉皇發有關

 70年代末,井頭下村部分土地被收回發展,政府撥出一幅山坡上的土地由村民自行發展,由於補償金額不足,時任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出錢出力,在他協助下爭取到較高賠償,因此井頭下村的新村遂被命名為「頌皇台」,以紀念發叔的恩情。不久,井頭中村部分地方亦被收回,後來用於安置因發展新巿鎮拆遷的圍村,包括新墟、舊墟、良田村、新圍仔等。而最近發展的是今年收回井頭上村南面的土地來興建公屋。

 這些發展令井頭村的規模大不如前。記者到達井頭中村附近的青山公路屯門輕鐵何福堂站時,要由黃遠添帶路,往山邊方向走,經一些小路才能到達井頭村村公所,因為毗鄰輕鐵站的是別條圍村的聚居地。而申請多年、去年終落成的井頭村牌坊位於新秀街,無可避免需要走一段新秀街、又或是走小路經過別村地方才能看得見。

 *井頭村命名全因一口水井

 黃遠添說,雖然井頭中村部分地方已成別村村民居住地,但大家關係良好。有什麼村落喜慶事都會互相祝賀。今年48歲的他,已擔任村長17年,他仍記得小時候的井頭村非常熱鬧。那時,中村地方仍未收回時,有酒樓、街市、幼稚園、士多等,他的父親便在酒樓當樓面,而他在村中幼稚園讀過書。屯門鄉委會資料顯示,井頭村中有水井一口,因此名其村為井頭。但黃遠添指,村中以前其實有二三十口井,現在剩低一口在牌坊後面,被遮蓋以策安全。

 昔日繁華景象早已遠去,隨村長漫步這條山邊村落部分地方,感到非常寂靜。在牌坊坐落處往中村走不久,便是另一間村公所辦事處,也是成立了三十多年的花炮會會址,供奉了天后娘娘。走出中村沿青山公路(三聖村方向)步行幾分鐘,就到達井頭上村北入口。井頭上村共分南北,南面即近三聖村方向,是前述收回發展公屋的地方,大多數村民已搬走,只剩下三個釘子戶。井頭上村北是屯門居民較熟悉的地方,因為麥理浩徑終點即第十段的出口就在這裏。入上村北不久,左邊有樓級通向一建築群,那是屯門區內很特別的學校「鄉師自然學校」,屬私立小學的鄉師,是香港首間提倡自然教育的學校,以社會企業模式運作。

 *舞蜈蚣喻意萬事皆足

 村落這麼分散,要團結凝聚村民須靠每年的天后誕。井頭村花炮會參與屯門恭祝天后寶誕巡遊活動多年,慶賀期間,更會在村設盆菜宴,讓村民暢聚。多年來的參與,最令人難忘首推2010年以舞蜈蚣參與巡遊。其意念來自2009年起執教該村龍獅體育會的譚沛圓師傅。

 譚沛圓師傅從小學舞龍舞獅,也有學譚家三展拳,二十多年前開始執教生涯,對象有學生、村落等。2009年因井頭村教開龍獅的教練沒空再教,於是由來自該村的徒弟引薦他到村擔任教練。

 他說,井頭村一向舞大龍,但他想到不如搞些新意思,得知汕頭澄海區流傳蜈蚣舞,起源於清代同治至光緒年間,現在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他聽取自己師傅意見後,決定將舞澄海那款較Q版的蜈蚣變奏,變成較像真的蜈蚣,長度也不是12節,而是28節,由於節與節之間還要有一節連接,實為56節,長180呎,由28人舞動。這條大蜈蚣在廣州紮作,做了幾次才合心水。他說舞蜈蚣並不容易,要舞得似,須半蹲S形行,又要兩邊擺動。

 井頭村龍獅體育會主席梅漢強、副主席黃賢洲等負責人指,十多年前舞蜈蚣是該村創舉,而蜈蚣是百足蟲,喻意萬事皆足。(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即期:2024年7月20日第511期新界專刊】林建強專欄【警界回眸】: 1949年新界邊境治安不靖 第一號水警輪叛變殺警奪槍●新界北部陸地邊境於1949年5月份,曾經發生多宗武裝匪幫槍殺邊防警員劫掠警察軍械;新界邊境水域同在5月初,更爆發...
20/07/2024

【即期:2024年7月20日第511期新界專刊】林建強專欄【警界回眸】: 1949年新界邊境治安不靖 第一號水警輪叛變殺警奪槍

●新界北部陸地邊境於1949年5月份,曾經發生多宗武裝匪幫槍殺邊防警員劫掠警察軍械;新界邊境水域同在5月初,更爆發水警輪叛變殺警奪槍重大案件。

http://hk.hkcd.com.hk/pdf/202407/0720/HA07720CX01_HKCD.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7/20/content_8647895.html

 *一號水警輪巡邏東北邊境水域

 1949年5月4日,水警總部屬下最大型的第一號水警輪從油麻地「水師堂」開出,前往新界東北海面展開為期一周的巡邏和碇泊任務,範圍包括馬士灣即大鵬灣一帶的邊境水域。

 一號警輪由兩名英籍督察柯利華與副督察希士,帶領華籍人員包括警目707號黃錦、司舵員陳發和廖方、無線電生兩人、輪機員五人、水手頭目黃華順及水手八人,另有中西伙夫各一人。

 *兩名水手叛變大開殺戒

 當一號警輪於5月6日凌晨兩點,碇泊於馬士灣近赤洲海面,兩名水手195號黃香和202號張富如常接班值勤,分別配用一支左輪手槍,並負責保管警輪上槍械庫的鎖匙。

 半小時後,水手195號和202號兩人用鎖匙開啟槍械庫,各自取用一挺輕機槍,關好槍械庫後,先走去警輪的「飛電房」即無線電收發室,將無線電收發機破壞,然後竄去船面的督察臥室用輕機槍將兩名在睡夢中的英籍督察擊斃。殺人後隨即走落船艙用輕機槍威嚇頭、二艙的人員並集中拘禁。之後脅迫司舵員陳發到駕駛室將警輪駛去當時的華界方向。

 其時,於駕駛室內睡覺的警目707號黃錦,被叱喝聲吵醒後便大聲追問。兩名叛變水手先發制人用輕機槍掃射將警目擊斃,以防他用手槍還擊。

 駕駛室內另一名司舵員廖方欲見機反抗,被叛變水手195號黃香發現用手槍擊殺,子彈打中司舵員廖方胸部受傷倒下。之後,兩名叛變水手搜索平時工作上有磨擦的水手頭目黃華順,但未能找出將其擊斃報仇。兩名叛變水手除了殺傷警輪的同僚之外,亦劫掠同僚的手表財物。

 *劫持警輪到華界九徑口

 警輪於凌晨四點被劫持到馬士灣華界的九徑口海岸,因水退擱淺於沙灘上。叛變水手將司舵員陳發押回船艙,與其他人員關閉。然後將劫掠的財物和水警輪上的槍械子彈搬上海岸,由九徑口向鹽田方向竄逃。警輪失去的槍械包括兩挺輕機槍、五支步槍、五支手槍以及十箱各式彈藥。而匿藏於機房底的水手頭目黃華順行險僥幸逃過殺身之禍。

 *韓戰戰場發現被劫輕機槍

 警方於案發後懸紅緝捕兩名叛變水手,唯有消息報稱在華界拘獲一些涉嫌人,但未見有正式的詳盡資料。

 而案中被劫去的一挺編號HKP004輕機槍,輾轉於1953年的韓戰戰場中被參戰的英軍在戰場上撿獲,先後被英軍三個軍團使用,最後送返香港警方,現於香港警隊博物館展出。

作者簡介 : 林建強,刑事司法理學士,湖北警官學院客座教授。退役香港警察偵緝警署警長,從事刑事偵緝工作卅多年,曾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警察榮譽獎章勳獎。學術方面以警察史、犯罪學、幫會等研究方向。亦為歷史文物收藏家,曾獲「全國十大警史文物收藏名家」名銜。編著出版《中國禁毒文物》圖冊。

14/07/2024

梅窩何氏果園雞心黃皮
失修之因及採收情況
1, 6-7-2024

【即期:2024年7月10日第510期新界專刊】酸雨北風摧殘梅窩雞心黃皮●何氏果園七十年代在梅窩種植自家培植的雞心黃皮,多年來深受離島及港島區居民歡迎,因果樹老化,二十多年前產量開始下跌,後來家族第三代接手,用了新技術,產量逐步回升,前年產...
10/07/2024

【即期:2024年7月10日第510期新界專刊】酸雨北風摧殘梅窩雞心黃皮

●何氏果園七十年代在梅窩種植自家培植的雞心黃皮,多年來深受離島及港島區居民歡迎,因果樹老化,二十多年前產量開始下跌,後來家族第三代接手,用了新技術,產量逐步回升,前年產量更創出高峰,惟今年受天氣影響,春天酸雨太多,北風又強勁,擾亂了黃皮的生長,大幅減產九成,為種黃皮以來所未見。負責人說作為小果農,只能聽天由命,來年會多做工夫,期望漁翁撒網下,可提高產量。

http://hk.hkcd.com.hk/pdf/202407/0710/HA11710CX01_HKCD.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7/10/content_8646291.html

祖籍江西的何鴻燦,二次大戰後與父親從內地移居到梅窩窩田村,開荒耕作,早期種薑、稻米,自給自足,到六十年代,開始種植少量野黃皮,後來與三名梅窩村民參與漁農署改良品種合作計劃,一同研究如何改善黃皮質素,大家在本港找尋不同黃皮品種,透過嫁接技術,終在幾年後找到最好的雜交黃皮品種,由於其外形較從前的黃皮大粒,呈橢圓形,很像雞心,故喚為雞心黃皮,它亦擺脫了舊有黃皮的酸澀味感,變得清甜,皮還是無毛的,吃後不苦澀嚡口,因此四人獲頒《英女皇嘉許狀》,此後開始大舉種植。

*高峰時產量達四千斤

何鴻燦兒子何逵遠對記者表示,父親和幾名村民很聰明,用三四年時間鑽研,找到最好的黃皮品種,他還是仔時,見父親栽種的雞心黃皮大豐收,高峰時達到三四千斤,但自九十年代中開始,已老化的黃皮樹產量下降,只有千五斤左右。他說黃皮樹過了十五年已是老樹,目前園中約有一千棵黃皮樹,九成都是老樹,最老的一棵於七十年代中種下。

何逵遠正職為視光師,早年往台灣讀書和工作,雖然所攻讀與農業無關,但也有花時間學習當地農業技術,2002年回港後眼見家族果園產量下降,於是採用在台灣所學,將已生得高大的黃皮老樹矮化,做到老樹嫩枝效果,果然產量逐步回升,2022年產量迫近三千斤,為近年高峰,去年也有二千斤。

這名何氏第三代用盡工餘時間培植雞心黃皮,與父親一同研種黃皮的幾名村民,其後代早已沒有種植。以種植周期計,到12月份做冬前,會施肥、除草,大約做個半月至過年前,之後黃皮會在農曆三月清明前後開花,45日後成果,再等90日成熟,七月份已可採摘。

不過,與荔枝同樣是嶺南佳果的黃皮,今年景況一樣,產量之低前所未見。記者7月1日回歸日走進何氏果園,看到山頭高高低低的地帶遍植黃皮樹,很多樹都沒有果,儘管有也很疏落,何逵遠指着他身後一片黃皮樹林,說去年那裏一束束黃皮掛滿枝頭,現在全無此景象,變成萬綠叢中一點黃。

*參與「好老土」推銷及教授

何逵遠目測估計收成只有大約350斤。為何大減產,都是氣候問題。2月份過年前酸雨太多,影響露天種植物,2月至3月間北風又強勁,擾亂黃皮生長情況,形成花縮狀態,結果農曆三月好少花開,即使灌多些水也不開花,有些黃皮整棵樹也不開花,有些則只有約十分一地方有花。這情況是前所未見。

何氏果園的雞心黃皮早期是交往西環果欄銷售,何逵遠回港後自行銷售,在梅窩、長洲、坪洲等地售賣,近年則參與土地教育基金的「好老土」計劃,由他們推動銷售,何亦同時和基金合作,展開學徒計劃,讓有興趣人士到果園學習種植。

*率學員採收細心修剪樹丫

7月6日小暑當天是果園採收日,早上6、7時何逵遠已開始工作,稍後第三期學徒計劃學員陸續到達。大多是年輕男女。眾人在超過30℃氣溫及猛烈陽光下,在樹梢下或樹幹上採摘疏疏落落的黃皮,何逵遠則順道修剪過密的樹丫。小型風扇轉動的聲音在他腰間頻密發出,但他仍大汗淋漓,渾身濕透。大約做了半天有多,採收完成,仍在幼枝上的黃皮由學徒逐粒剪下,待製成果酒出售。

最後經量計,黃皮實際產量只有220斤,與去年相比大幅減產九成,何逵遠大嘆無奈,稱做小果農無錢投資做溫室,只好聽天由命,對來年種植也不太樂觀,但他仍保留希望,會做好準備,方法是盡早給黃皮樹營養,令它壯大茂盛,生多些枝丫,期望這樣會多些花開,結果量多一點。(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即期:2024年7月10日第510期新界專刊】張浩林專欄【風物雜談】: 客家村麒麟少女●自宋明兩朝已有客家人逃避戰亂南遷香港,及至清初強行遷界迫令沿海各省市及香港人口內遷五十里,以斷絕反清鄭成功的後援,8年後復界但回鄉者不多,故再有不少客...
10/07/2024

【即期:2024年7月10日第510期新界專刊】張浩林專欄【風物雜談】: 客家村麒麟少女

●自宋明兩朝已有客家人逃避戰亂南遷香港,及至清初強行遷界迫令沿海各省市及香港人口內遷五十里,以斷絕反清鄭成功的後援,8年後復界但回鄉者不多,故再有不少客家人南下,部分來港定居發展,故客家麒麟、客家武術及客家菜扎根香港。

http://hk.hkcd.com.hk/pdf/202407/0710/HA11710CX01_HKCD.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7/10/content_8646293.html
【新·專欄】2024-07-10 10:08:07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麒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象徵祥瑞,雄性是麒,雌性為麟,一般人合稱麒麟的是雄性,牠不殺生愛素食故稱仁獸,與龍鳳龜合稱四靈,早於西周已有其崇拜記錄。

香港的瑞獸動物舞有紗龍南獅及麒麟,麒麟也分客家麒麟,鶴佬麒麟及東莞麒麟,前二者常見於新春、神誕及打醮,東莞麒麟今已瀕失傳,只存在於元朗的四條圍村。

客家麒麟頭造型定有獨角龍頭狼額,額上八卦太極儀為道教太上老君所賜,用作驅魔辟邪,鹿身,魚鱗,牛蹄牛尾,古人稱之為四不像。

*文化延綿逾200年

昔日不少客家人到港,只能在偏僻山區海岸或海島聚居,坑口客家麒麟所指的坑口是整個清水灣半島,起自馬游塘一直由井欄樹、坑口、孟公屋、下洋、上洋至大頭環等共十八條客家村,大部分的村都有麒麟隊,因此坑口客家麒麟至少延綿了200多年。2014年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十多年前筆者曾多次到井欄樹拍攝元宵點燈習俗,添丁戶到祠堂點燈拜祖先外,其間有客家麒麟來慶祝新生命的誕生。今年初筆者在將軍澳村遇上了井欄樹的麒麟隊,一眾隊員男女老幼約20至30人,身穿橙紅T恤黑色功夫褲舞動客家麒麟,霎眼望去舞麒麟頭的健兒是位年輕人,中等身形,剪了一頭短髮佩戴眼鏡,除跳躍腰馬功夫外,還能演繹麒麟的喜疑驚怒。午宴期間才發覺這健兒原是女兒家,故引起了筆者的興趣,便約了她一個月後於井欄樹的邱氏宗祠訪問拍攝。

*首次接觸一見鍾情

她的英文名字叫Yo Yo。訪談當天她穿起了深藍小背心,雪白有紋理的貼身長裙及白色運動鞋,一改中性打扮而更顯少女的淘氣與嫵媚。Yo Yo性格爽朗好動,在九龍市區長大。約兩年前,她從Facebook得知有免費客家麒麟班招生便報名參加。在坑口天后廟上第一課時,首次接觸客家麒麟的她,突然對它一見鍾情,從此愛上了舞麒麟。當時由下洋村、井欄樹及孟公屋三位不同師傅任教,他們傾囊相授更從旁細心觀察指導,故她學習到舞麒麟不同的技藝及風格,但易學難精,付出很大的努力才不會退步。

學藝過程中,最令Yo Yo印象深刻的是舞麒麟頭,當初她罩上了麒麟頭時會頓時一片空白,之前所學的一切像消失於瞬間,幾經師傅指點後才慢慢習慣這片空白,習慣後她隨着舞麒麟的敲擊樂聲進入這片空白世界而渾然忘我,每當舞完麒麟後Yo Yo都感覺到放鬆自在及喜悅。而在耳濡目染下,Yo Yo從師傅們學懂了些客家話,所以她用「唔鹹唔淡」的客家話與師傅溝通,習藝變得蠻有趣。

課程完結後Yo Yo繼續到井欄樹深造客家麒麟舞更高深的技藝,更成為井欄樹麒麟隊的成員。最令筆者難忘的是,訪問當天在宗祠拍攝完Yo Yo與村代表丘國章及師傅邱誠意的合照後,她忽然興之所至,就算身穿雪白貼身長裙,也拿起麒麟頭來舞動跳躍一番,可算是真正的舞麒麟癡了。

作者簡介: 張浩林,早年修讀平面設計時,對字體及攝影產生濃厚興趣,畢業後從事雜誌設計工作多年,後轉職公營機構當攝影師。年幼時遷居漁港筲箕灣後,喜歡中國節慶習俗。公餘時除拍攝記錄外也撰寫投稿,先後有國泰航機雜誌DISCOVERY、亞洲周刊、相機世界、明報周刊及明報等。

09/07/2024

梁福元談大棠荔枝園失收
20-6-2024

【編輯部荔枝採訪後記】小編從小就吃荔枝,有些是家人買回來,有些是鄰居摘下來相贈,這生果樣靚又好吃,自從一次吃得太多病了多天後,已變為淺嘗了。荔枝可說是從來不缺的生果,只差在好吃與否,所以當聽到種荔枝經年的梁福元,今年種不出荔枝時,真的嚇了一...
07/07/2024

【編輯部荔枝採訪後記】小編從小就吃荔枝,有些是家人買回來,有些是鄰居摘下來相贈,這生果樣靚又好吃,自從一次吃得太多病了多天後,已變為淺嘗了。荔枝可說是從來不缺的生果,只差在好吃與否,所以當聽到種荔枝經年的梁福元,今年種不出荔枝時,真的嚇了一跳。

相信梁福元種植荔枝認了第二,無人敢認第一。荔枝產量最高峰的一年,可高達幾萬斤,而當造有過萬斤是很平常,前兩年便是。今年荔枝雖然零產量,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大棠有機生態園今年提子產量令人喜出望外,竟有過萬斤,較去年的五六千斤增加超過百分百。

走進提子園看一看,大大束提子掛着,等待成熟。細問因由,除了人工技術,也有天時地利。提子有雨水篷,可防過量雨水影響,過年時亦有溫差,有利花芽分化。品種有十個,以香印(陽光玫瑰)為主,其他有巨峰、長青玫瑰、含香蜜等。

今次的荔枝報道,走訪期間也見識了一些東西,首先是看到好幾種植物害蟲。第一種是臭屁蟲,牠又名荔枝蝽象,從名稱看,便知道是荔枝的主要害蟲,以荔枝(龍眼也是)汁液為食糧的昆蟲。查一查蝽象,這綱目昆蟲原來顏色多樣,也很鮮艷,怎麼如斯漂亮的昆蟲卻有不少禍害。

第二種是蛀心蟲,小編沒有看到牠的模樣,但其做成的後果卻甚為嚇人。在一堆荔枝木中,有幾條木出現了空心圓圈,這就是蛀心蟲做成的破壞,啃食木質為生,令樹木生長不良,嚴重者會令整棵樹死亡。

最後一種是貌似飛蛾的廣翅蠟蟬,下白泥村長鄭偉君說,牠們近年繁殖量驚人,在紅樹林地帶特別多。牠們主要吸食植物汁液為生,尤愛果實較甜的農作品,所以荔枝無可避免都成為牠的甜點。而氣候暖化是做成牠大量繁殖之因。

了解幾種害蟲,同時間也認識幾種果實。在下白泥村民的果園,種了尖葉羅漢松。這棵羅漢松長了些特別果實。在查找其資料時,知道羅漢松是雌雄異株植物,雌樹羅漢松才會結果。那特別果子下半部叫種托,托着上半部呈灰白色的種子,種托成熟時呈紅色、黃色、紫紅及紫黑色等多種顏色,它是肉質的,據說可吃,它比種子那部分大,整個果實形態有說像羅漢。不論真像與否,樣子很好看就是了。

園中也看到沉香樹,還在樹上的果實是青綠色的,很明亮的感覺。但好一些已掉落地上乾涸裂開(七月中是果實成熟期),內有棗紅色種子。園主說,乾了的果實,可用來沖水飲,有輕瀉作用,量不可多,一至兩粒便足夠。小編試着沖飲一杯,味道有點像苦瓜。

最後一種大開眼界的果實是黃花梨樹果實。黃花梨木是矜貴木材,與紫檀木、雞翅木、鐵力木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木,現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小編初見其果實時,以為是一大束已枯乾的樹葉,但實是從樹枝間生出的果莢,果皮已成熟,由黃綠色變為黃褐色。剪下後,從果莢取出來的就是種子。黃花梨樹經濟價值高,但園主說種植時間非常長,因此香港很少人種。也是的,當種不了多少年,土地已有變化,樹留不住。

【即期:2024年7月7日第509期新界專刊】港產荔枝首錄零產量●在極端天氣影響下,今年荔枝大失收,港產荔枝更「百年難得一遇」,產量是零,有做開荔枝放題的果園被迫閉園謝客,已辦了兩屆的廈村鄉荔枝節無以為繼。古籍記載荔枝早在漢朝時已是貢品,「...
07/07/2024

【即期:2024年7月7日第509期新界專刊】港產荔枝首錄零產量

●在極端天氣影響下,今年荔枝大失收,港產荔枝更「百年難得一遇」,產量是零,有做開荔枝放題的果園被迫閉園謝客,已辦了兩屆的廈村鄉荔枝節無以為繼。古籍記載荔枝早在漢朝時已是貢品,「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故事傳誦至今,荔枝種植歷史超過二千年,如今竟可落到粒顆全無境地,這嶺南佳果的生長極須要望天打卦,若極端天氣持續下去,荔枝終有一天消失並不出奇。

http://hk.hkcd.com.hk/pdf/202407/0707/HA03707CX01_HKCD.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7/07/content_8645905.html

早前有廈村鄉村民告知,今年該鄉不會辦荔枝節,因為荔枝生長不成,無供應自然不能辦慶節。內地荔枝供應情況亦悲觀,5月中下旬時,九龍果菜同業商會理事長張志祥曾向傳媒表示,妃子笑的批發價較去年高兩至三成,而常見的桂味及糯米糍等品種,則仍未有供應,並指「有冇貨都唔知。」記者早前到屯門新墟街市的三個生果攤檔查看,原本應市的內地荔枝蹤影全無,員工說:「邊有荔枝呀,今年產量好少,老闆都無入貨,附近都無啦,唔使搵。」

*荔枝放題要停辦 園主無奈

位於荃灣川龍大帽山腳的大帽山農夫果園,已經營了30多年,栽種三四百棵荔枝樹,最老的果樹已有半世紀,果園舉行任摘任食荔枝放題活動多年,大約6月中下旬至7月初開放給公眾入園摘荔枝,不過園主梁先生表示,今年沒有荔枝吃,換言之不會再有放題活動,他指因遇上大小年,下雨太多,因此失收。不知是否因失收致無心詳談,記者未能入園進一步了解情況。

同樣面對失收的,是由梁氏家族經營的大棠有機生態園。園內有荔枝數千棵,是本港種植荔枝的大戶。種植者是曾任元朗十八鄉鄉事委員會主席、元朗區議員、大棠村村長的梁福元。他在家鄉大棠種植荔枝已有30年,品種主要有糯米糍、桂味、黑葉、懷枝等。

*百年一遇 受極端氣候影響

6月下旬走訪梁福元當天,桌上放了滿滿一盆紅彤彤的荔枝,梁着記者不要誤會,這荔枝是來自廣東高州的桂味,朋友送來的,市面賣要過百元一斤。他坦言,種荔枝幾十年,從來未試過那麼差,非常失收,境況慘烈至一粒都無,他形容為「百年難得一遇」,他相信香港其他果園情況跟大棠生態園差不多,「香港想搵粒荔枝嚟摘唔多,我都無,你更加無,我是專業,專科管理荔枝,我係讀荔枝㗎。」梁福元於1996年獲得華南農業大學果樹科龍眼荔枝果樹文憑。

何解荔枝全無?聽梁福元解釋,由多個因素造成,但主因是天時問題。通常荔枝生長有大小年,過往兩年荔枝都大造,如去年收成有過萬斤,今年就為小年,但今年是閏年,變成小年之中的小年,這個小年遇上極端氣候,荔枝在驚蟄前開花數量很少,更不幸的是買少見少,開花時候常落雨,好一些花掉落,結果時又遭蟲害(主要是臭屁蟲),剩下能掛果的復成雀仔、果蝠的佳餚。最後全軍覆沒。他又指遲些開花的龍眼也有相同遭遇,但境況好一點,有一兩成產量。

流浮山白泥以往種植很多荔枝,下白泥村村長鄭偉君說為數有上萬棵,但仍有人打理的只有約千五棵,大造之年大棵荔枝樹可有五六百斤產量,有人會拿出去賣,但今年全部「食白果」。他家裏也種了一些,若不是逐粒荔枝用袋包着,連吃幾粒的機會都無。他的村有村民種了八十多棵荔枝,都是綠油油一片,未見紅彤彤景象。

*內地種植技術較進取

記者走訪該名下白泥村民的果園,看到打理得很好,沒有雜樹雜草,樹邊一些巨石還繪上畫。他說,小時家裏務農,培養了種植興趣,30多年前開始種荔枝,主要是自用及送贈親友。他今年亦一如既往,重複種植過程,即去年摘果收成後,休息兩個月,到8、9月開始做工夫,修剪枝幹、除草、落肥料,他自言好有心機打理,但驚蟄前開花量稀少,即使結到果,好快爛。他試過在地上執回幾粒來吃,果小味酸。種荔枝幾十年,即使是小年,也有些產量,今年是首次零產量,他相信出花極少的現象與天氣變化有關,令生態環境轉變。

梁福元指出,荔枝是極需要天時配合的水果,要在四季分明環境種植,特別在秋冬時分溫差要夠大,以利荔枝花芽分化,但去年凍的時間不長。內地還有種到一些荔枝,原因是技術及應對蟲害方面較進取。他認為荔枝不跟四時生長,未能結果、長不大,實是警告人類不要再人為破壞生態環境,要珍惜保護地球資源。(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即期:2024年7月7日第509期新界專刊】周樹佳專欄【鄉俗紀聞】: 消失的圍村巫術——喊驚招童魂 ●日前跟白沙村易漢猷前村長下午茶,提到他去年出版的《白沙村志》記有不少傳統風俗,讓人一開眼界,誰知他老卻猛擰頭說尚有遺漏,言事後才想起一種...
07/07/2024

【即期:2024年7月7日第509期新界專刊】周樹佳專欄【鄉俗紀聞】: 消失的圍村巫術——喊驚招童魂

●日前跟白沙村易漢猷前村長下午茶,提到他去年出版的《白沙村志》記有不少傳統風俗,讓人一開眼界,誰知他老卻猛擰頭說尚有遺漏,言事後才想起一種已在新界失傳的神秘風俗,無奈書已付梓,來不及增補。聽罷,筆者當然兩眼發光,忙問是啥?他就笑笑口拋出兩個字——「喊驚」!

http://hk.hkcd.com.hk/pdf/202407/0707/HA03707CX01_HKCD.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7/07/content_8645907.html

一提「喊驚」(或稱收驚),筆者腦海馬上浮起《廣東民俗大觀》所載:「一種病人,日久未癒,且神志不清,如失去魂魄般,家人就可以在家門焚燒香燭,用手拍打病人穿過的衣服,且拍且喊病人的名字,以招神魂歸來。」而白沙村昔日也十分流行喊驚,如今年紀上70歲的村民,不論男女都留有記憶,像易村長他小時就親身經歷過。

*三種方法 有領衫香燭冥鏹必備

據他說,喊驚其實有三種做法的,第一種最簡單,家人先查問小兒病發前到過什麼地方(大約方向),於是選擇一個黃昏時段,由一位阿婆手執一件病童的衫仔,其必須是有領的,再拿一柄鐮刀,以及香燭、冥鏹、五色彩紙等物到預定方向的一個三岔路口(或橋頭)「作法」,其時阿婆便會唸唸有詞:「今日乜乜兒童年紀細,不懂世事,有何冒犯,請原諒!」稟告後,便用鐮刀不停拍打地面,續唸道:「乜乜乜(小孩名字)同靈(按:也有指是「同年」)返來啦!吃茶吃飯香囉,唔使驚,唔使狂,精神爽利。」如此她就一邊喊一邊走回家,待去到家門口,就把衫仔交其母親雙手接過,再將其披在病童身上,如此連做三次,病童就可痊癒。

第二種做法就複雜些,當然那病童也就嚴重一些,方法是找四個阿婆,其中三個要不同姓氏,而四人都須懂得喊驚,在黃昏時分,齊齊到病童家門口空地作法。四人各司其職,一個手拿有領衫和鐮刀,其餘三人就各拿一張捲蓆。當點燃香燭稟過神明及遊魂野鬼後,那拿鐮刀和衫的阿婆就會唸一段口白,內容一如第一種做法,跟着把衫在火上繞圈三次後,就用鐮刀拍打地面。同一時間,三個阿婆亦猛力以草蓆拍打地面,隨打隨喊道:「乜乜乜同靈返來,唔使驚,唔使狂……」如此大約維持五分鐘左右,就把件衫披到病童身上,如是者連做三晚。

*請茅山師傅作法吹號角餵符水

最後一種喊驚方法就是要請茅山師傅幫忙稟神,並手執鈴刀作法招魂,做時也是揀在黃昏時分的一個預定地點,由兩個阿婆幫忙燒香,並手執童衣在火上繞圈,一邊做一邊喊「乜乜乜同靈返來囉!」而茅山師傅就乘時吹響號角,隨吹隨回到病童家中,當餵過符水後,就把代表「同靈」的有領衫披在病童身上,那喊驚就算完成,而這種方法只做一次就足夠。

聽完以上易村長的口述歷史,真的是又長知識,想起多年落鄉考察,也聽過不少昔日的神秘風俗,除了喊驚,還有一種在中秋夜玩的「迷八仙」,卻不知現在還有沒有人懂得了!

作者簡介: 周樹佳,曾當編劇記者,如今是香港史地掌故研究者、民俗文化課程導師。著有《香港名穴掌故鈎沉》、《李我講古》系列、《香港民間風土記憶》系列、《香港諸神》、《鬼月·鈎沉》等二十餘書。

【編輯部行記(一)追憶鹽寮吓村】今天小編同友人到沙頭角遊玩,雖然氣溫達33、34 度,但位處海邊的沙頭角,有徐徐海風吹來,消了點暑氣。或許是平日關係,遊人稀少。有商店老闆說,自今年初沙頭角進一步開放以來,確有不少市民入來旅遊,但旺丁不旺財,...
03/07/2024

【編輯部行記(一)追憶鹽寮吓村】今天小編同友人到沙頭角遊玩,雖然氣溫達33、34 度,但位處海邊的沙頭角,有徐徐海風吹來,消了點暑氣。或許是平日關係,遊人稀少。有商店老闆說,自今年初沙頭角進一步開放以來,確有不少市民入來旅遊,但旺丁不旺財,很少消費。

我與友人就絕不吝惜,走入全沙頭角唯一酒樓海山酒樓食午飯。這酒樓據說有四十多年歷史,網上資料顯示它大約於2017年易手,現在叫金熙海山酒樓,嗚啐啐的海山酒樓舊招牌已消失。

酒樓前方就是中英街,但不能進入。而沙頭角是很小的地方,若不能進中英街繼而入內地,又或在碼頭搭船到吉澳、荔枝窩等地,那麼遊玩一兩個小時就可打道回府。

今天在沙頭角停留(連吃飯時間)大約三小時。期間最深刻印象是在碼頭避風塘一帶。那裏有一個景點介紹牌, 說避風塘一甲子前原是鶴佬與水上人的漁船聚集地,後來溫黛風災毀船,於是在岸上搭建棚屋,逐漸變成一大片寮屋區,到八十年代中,政府重建沙頭角區,建公屋,1988年將寮屋居民遷徙到邨居住。

走入面向沙頭角海的天后廟,會見到數十本「沙頭角鹽寮吓村十年一屆酬神慶典」特刊放在枱上,拿起看一看,發覺有更多談及海邊寮屋的資料。原來沿海邊搭建寮屋之地就是鹽寮吓村,追溯根源,遠至1898年,有鶴佬漁民十數家人駕船由汕尾和海陸豐一帶南來,抵達沙頭角海一帶作業,為了方便捕魚,他們就在新樓灣(新樓後街海邊又稱海皮街)一帶,與鹽田相毗鄰,而這群漁民就是日後鹽寮吓村村民的先祖。

後來居住人數愈來愈多,寮屋區範圍不斷擴大,一直伸延至海邊,所以在1988年及1989年上樓(沙頭角邨)時,村民有二千二百名之多。特刊封底照片便顯示了當年寮屋盛況。有曾在沙頭角打工者告訴小編,當年碼頭邊有小艇叫賣海鮮,十分熱鬧。新樓街也很繁盛,生活用品一應俱全,甚至金舖也有,酒樓也不只是海山,還有一間叫金山酒樓。

雖然村民早已遠離漁民生活,但仍然繼續慶祝漁民傳統信仰天后誕。現在的天后廟是於1990年重建落成。除年度賀天后寶誕,更會每十年舉辦酬謝天后神恩的大型慶祝典禮,2027將是第四屆,相信屆時沙頭角可能更開放,將有更多人包括內地同胞可輕易便來到沙頭角,參與盛會。

【即期:2024年7月1日第508期新界專刊】特製神船載大王爺出巡大埔●由鶴佬漁民社群籌辦的大埔大王爺誕,去年已復常,今年規模更勝疫情前,首度恭請元洲仔大王爺廟神像巡遊句鐘至誕會場地風水廣場,更以特製四輪「神船」接載,花炮會賀誕依然保持鶴佬...
01/07/2024

【即期:2024年7月1日第508期新界專刊】特製神船載大王爺出巡大埔

●由鶴佬漁民社群籌辦的大埔大王爺誕,去年已復常,今年規模更勝疫情前,首度恭請元洲仔大王爺廟神像巡遊句鐘至誕會場地風水廣場,更以特製四輪「神船」接載,花炮會賀誕依然保持鶴佬傳統特色,有龍船舞、舞海陸豐麒麟和金獅等,更有花炮會訂製全新金龍及金獅賀誕,鶴佬開光儀式別具特色。不過,熱鬧背後,整體支出接近160萬元,入不敷支下要動用不少儲備,因此明年寶誕計劃增加丁口錢,以及希望得到外間資助,以紓緩經濟壓力。

http://hk.hkcd.com.hk/pdf/202407/0701/HA12701CX01_HKCD.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7/01/content_8645060.html

*有指是瘟神系統中的大宗

大埔元洲仔大王爺誕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簡介指民間對這位王爺的身份有多種說法,有相傳為李文忠,有說是瘟神系統中的大宗,亦有指是潮汕地區的三山國王。據2015年《大埔元洲仔籌建會所暨重修大王爺廟紀念特刊》所言,認同大王爺是瘟神系統中的大宗。

而鶴佬漁民社群與大埔大王爺廟的聯繫已超過一世紀。簡介指,大王爺神壇原位於元洲仔島的北面,以鋅鐵蓋搭,建造年份不詳。百多年前(清末年間),祖籍惠州的蘇、李、徐、鍾、石五姓漁民,募捐在元洲仔公園以南建大王爺廟(現址)。初時演木偶戲賀誕,後來在廟前搭棚公演神功戲。

當時元洲仔有大量漁民聚居在艇上或棚屋,到七十年代末,政府要發展大埔為新市鎮,於是把原為小島的元洲仔填平,建屋築路(吐露港公路),大批漁民被安置在大元邨、太和邨、廣福邨等地。大王爺廟前因已橫貫公路,沒有地方搭棚,五姓漁民於是轉移在大埔天后宮對面的風水廣場搭棚,繼續年度賀誕活動。

由2020年開始的三年內,因疫情關係,風水廣場沒有了大王爺誕的戲棚,花炮會巡遊賀誕亦消失,所有活動包括進香、祈福、神功例戲等只能在廟內低調進行。去年因疫情過去一切復常,今年更有新猷,第一次請神出巡。

按以往做法,為期十天的誕會(農曆五月初六至十五日),會在第一天即五月初六早上請神,從廟中請出大王爺行身抬上汽車,載到風水廣場的臨時神棚供奉,而今年十分大陣仗,大王爺不坐汽車,改坐裝了四輪的「神船」,由多人推動巡遊,近千人跟隨,途經林村河畔行人徑、太和路、汀角路至風水廣場。

*寓意鶴佬五姓人團結齊心

大埔元洲仔大王爺神廟管理演戲委員會總務兼委員李兆送對記者表示,請神出巡是歷來第一次,原因是鶴佬五姓人想更熱鬧及團結齊心,該神船是委員們合作,自己設計,在大王爺廟內做成。他指五姓人除聚居大埔,也有搬往西貢、沙頭角,人數有二萬多三萬人,但參與寶誕的丁口主要為大埔,今年有一萬二千多名男女丁,每丁70元的丁口錢約90萬元,這是籌辦誕會的骨幹收入,加上來自善信的約11萬元捐獻,5.5萬元花炮會炮金,合共逾百萬元,但各項支出很多,整體支出要150多萬元(搭建戲棚、粵劇神功戲及海陸豐正字戲和白字戲合共120多萬元)。他說要動用儲備近50萬元,為歷來最多。他說大家以往都曾考慮過是否要加丁口錢,預料明年會約略調升10元至80元,也希望與文化團體合作,申請資助。

以西曆計,今年大王爺誕在6月11日至20日舉行,重點項目是首天請神出巡,同日下午由喃嘸道士進行祈福儀式;公演粵劇神功戲及海陸豐正字戲和白字戲,前者由6月11日至15日,禮聘鴻運粵劇團演出九齣粵劇,後者由6月16日至20日,由惠海陸捷豐群藝正字劇團演出。此外,花炮會巡遊賀誕有九隊,分三天到會場進香,包括6月12日、13日及16日,13日當天是正誕日,花炮會也最多,有五隊。而參與6月18日抽炮的花炮會有11個,李兆送說,疫情前仍有13個炮,但因一些炮會骨幹人員年紀已大,又無人可以接手,迫不得已要結束。找查網上舊照片,2007年花炮有14個,顯然花炮會近年已邁入老化階段,這對日後巡遊的規模相信有一定影響。

*參加者落力表演無懼風雨

無論參與者是什麼年紀,他們依舊對賀誕十分落力,保持熱情,如石氏宗親花炮會表演龍船舞的女士,都是中年及以上年紀,但揮動船槳時整齊有致,動感十足;又如蘇氏祥鳳公飛燕堂花炮會,表演龍船舞的婦女是藏在仿真龍船內,在快速走動時,恍如陸上行舟,花炮會還有婦女坐在紙紮馬內,模擬騎馬仔,十分有趣。

誕會期內天氣不穩定日子居多,有好幾天更是傾盆大雨,記者最難忘是16日這天,風火堂花炮會有數百人參與賀誕,在大元邨泰欣樓地下舉行金獅及金龍開光,儀式期間不時落下大雨,眾人冒雨完成,幸巡遊至風水廣場時雨點收斂,但進香後當表演排獅時,雨愈落愈大,多名年輕會員在大雨中,鎮定無懼地表演舞金獅、打功夫,相信這種堅持精神會是大王爺誕一直辦下去的原因。(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

21/06/2024

三門仔對出海域@石氏扒夜龍
2024年6月10日(農曆五月初五)
0時45分至2時20分

【即期:2024年6月21日第507期新界專刊】三門仔遊夜龍 弘揚非遺●漆黑中燈籠亮着,石氏族人拿起木槳奮力扒動龍舟,半夜穿梭吐露港海域,這項於端午進行的「遊夜龍」活動,雖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但實際看過的市民少之又少。石氏族人希望未來...
21/06/2024

【即期:2024年6月21日第507期新界專刊】三門仔遊夜龍 弘揚非遺

●漆黑中燈籠亮着,石氏族人拿起木槳奮力扒動龍舟,半夜穿梭吐露港海域,這項於端午進行的「遊夜龍」活動,雖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但實際看過的市民少之又少。石氏族人希望未來能與外間團體合作,取得資助後合力推廣,讓市民認識遊夜龍的歷史和文化,同時令這項傳統文化可傳承下去。 

http://hk.hkcd.com.hk/pdf/202406/0621/HA11621CX01_HKCD.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6/21/content_8643610.html

 遊夜龍在非遺清單內屬「社會實踐、儀式、節日活動」類別,項目解說指大埔石氏家族及大埔鍾氏穎川堂成員於每年農曆五月初四日晚上,以及初五日清早舉辦遊夜龍活動,以祈求水陸平安。

 *相傳紀念救駕事跡

 至於其來由,清單簡介資料說,相傳宋帝昺在南宋末年逃難至惠東一帶時,曾不慎墮海,幸得石氏、鍾氏、徐氏和李氏等七個不同姓氏的人士拯救。其後宋室滅亡,石氏、鍾氏、徐氏和李氏等為紀念宋帝昺及救駕事跡,舉行端午遊夜龍活動。二次大戰後,七姓中部分後人移居大埔元洲仔,將端午遊夜龍習俗帶到香港。據悉早年元洲仔遊夜龍是由石、鍾、徐、李四姓氏籌辦。自1970年代元洲仔村遭清拆後,徐氏不再舉行遊夜龍;李氏返回惠東進行;石氏和鍾氏則改為在大埔三門仔繼續舉辦遊夜龍活動,各供奉宋帝神像。

 記者在剛過去的端午,看石氏威武堂扒夜龍,出發點在三門仔堤壩對出的魚排。石氏宗親會主席石偉民說,今年扒夜龍除了鍾石二姓,幾十年沒有在港扒夜龍的李氏隴西堂崔護重來,同樣在三門仔出發。早在初年扒夜龍,四個姓氏的制服各有代表顏色,石氏為紅色、鍾氏為黃色、李氏為綠色、徐氏為藍色。問道為何要在晚上扒龍舟,石偉民說據族中前人所言,除了紀念性質,晚上扒也可嚇退魚蝦蟹不要吃宋帝昺等人屍首。

 *船邊布置猶如皇帝出巡

 6月9日晚上7時10分,石偉民與今年的正副頭人(扒夜龍活動事務負責人),已跪在安放了一大一小的宋帝昺神像的神龕前,進行問杯儀式。首先杯卜下年的頭人,參與問杯的74名男丁姓名已寫在紅紙上,大約用了20分鐘完成,以最多勝杯者的三人勝任。再拜神後續問扒夜龍採青地點及出發時間,結果前者是雞井(擲杯四勝一寶),後者是0時45分(一勝一寶)。

 今次扒夜龍的族人有22人,到6月10日(農曆五月初五)的0時45分,身穿紅色制服的他們準點由魚排下龍舟,同時較小的宋帝昺神像亦從神龕奉移至龍舟中央。而一早已布置好的龍舟頂部布滿旗幟,如「宋朝國皇」旗、令旗、清道旗、石氏旗,亦有羅傘、幡及兩盞寫有「宋朝國王、千子、萬孫」字眼的大燈籠,船邊亦有些小燈籠,規格如皇帝出巡。

 大夥兒揮槳扒向吐露港海域,到劏雞井採青,將一紮象徵長壽的榕樹葉放在龍口中,跟着龍舟先後到達大埔墟天后宮和元洲仔大王爺廟對出的海面,坐於中央者捧着神像遙拜,他們亦有沿途化寶,之後扒回三門仔魚排,其間遠處黑夜見李氏夜龍身影,也與鍾氏夜龍打個照面。龍舟抵魚排時為凌晨2時20分,扒夜龍時間逾一個半小時。上魚排前,族人將船艙一些「龍蛋」即桃及李子拋給岸上眾人,據知吃後可保平安。神像同時奉回神龕。

 *冀與文化機構合作

 今次觀摩扒夜龍除記者外,也有文化團體及風俗愛好者,為數約十人。石偉民表示,以往亦間中有人來看,如香港歷史博物館人員,他說曾送過歷史最少60年、用竹篾做的三角帽給博物館。而剩下歷史較短的三角帽已全毀爛,所以今年扒夜龍沒有一個人戴上。他說傳統文化是要傳承的,族中年輕一輩較少人有興趣,但相信他們隨着年紀漸長會成為參與的一分子。石偉民續說,市民對扒夜龍所知甚少,迄今他們亦從未辦過導賞團,很希望未來有機會跟文化機構合作,申請一些資助,讓市民可在端午前夜晚來看,了解扒夜龍的歷史和文化。(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即期:2024年6月21日第507期新界專刊】林建強「警界回眸」: 1949年新界邊境治安不靖(二之一)——月內多宗殺警奪槍案●1899年英國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以《香港英新租界合同》,確定新界北部的陸地邊界,是以深圳河沿線為界劃入港...
21/06/2024

【即期:2024年6月21日第507期新界專刊】林建強「警界回眸」: 1949年新界邊境治安不靖(二之一)——月內多宗殺警奪槍案

●1899年英國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以《香港英新租界合同》,確定新界北部的陸地邊界,是以深圳河沿線為界劃入港英管治。當歷史進入國共內戰時期,新界北部邊境於1949年5月曾經發生多宗武裝匪幫槍殺邊防警員,甚至劫掠駐守邊防警察的軍械。

http://hk.hkcd.com.hk/pdf/202406/0621/HA11621CX01_HKCD.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6/21/content_8643612.html

 *叢林巡邏 警員中七槍亡

 1949年5月3日深夜時分,一隊隸屬於邊區打鼓嶺警署的四人巡邏小隊,由其中一名警目帶領,分別配備自動步槍、手提輕機槍和左輪手槍;當巡邏到松園下圍村蓮麻坑的叢林一帶發現有人影移動,於是用電筒照射喝問,隱匿叢林的五六名匪徒用「快掣駁殼」手槍先發制人,向警察連發開槍,其中警員1367號身中七槍,另一警員382號腳部被槍傷。警目於是以輕機槍掃射還擊,武裝匪徒遁逃離開。身中七槍的警員由於難忍傷痛,竟然當場用警槍自殺慘死。

 再於5月17日晚上,位於邊防境內的瓦窯下警崗,發生被十餘名武裝匪徒圍攻。事發時,瓦窰下警崗由一名警目帶領三名警員駐守,當時警目422號負責在警崗下的村屋處站崗,其餘三名警員在警崗內當值。晚上約8時半,突然有一群十餘人的武裝悍匪,相信是由深圳河華界涉水越境,兵分兩路襲擊警察,目標是劫掠警察軍械。首先向警目422號冷槍射擊,身中五六槍當場斃命;另一群摸到警崗將三名警員制伏,劫去警方的手提輕機槍一挺、長槍兩支、子彈一批,以及各警員的左輪手槍。

 *調遣英軍協防 實施戒嚴令

 由於邊防地區頻發殺警及奪槍嚴重治安事件,警方相信是華界匪幫越界犯案,新界警司急與當時國民政府的寶安當局商討解決。此外,香港警方亦採取緊急措施,包括在邊區各警署、警崗和分卡站布置鐵絲網、用磚塊築建炮壘,以及加強警察武裝巡邏;並且調遣一隊英軍加強協防。

 港英政府更於5月28日頒布新界水陸邊境,實施局部於晚上10時至翌晨6時的戒嚴令。

 華界方面的駐深圳粵港邊區警備隊於5月21日,根據線報圍剿一個械劫公路的40餘人武裝匪黨時,在一輪激烈槍戰和手榴彈襲擊中,雙方互有死傷。軍方將匪首等人擊斃,並拘捕三男一女匪徒。後來在匪窩檢獲香港瓦窰下警崗案中一批失槍,包括機關槍一挺、步槍兩支、左輪手槍一支,其後交回香港警方。該四名被捕男女匪徒,於5月25日被槍決。

作者簡介:林建強,刑事司法理學士,湖北警官學院客座教授。退役香港警察偵緝警署警長,從事刑事偵緝工作卅多年,曾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警察榮譽獎章勳獎。學術方面以警察史、犯罪學、幫會等研究方向。亦為歷史文物收藏家,曾獲 「全國十大警史文物收藏名家」 名銜。編著出版《中國禁毒文物》圖冊

16/06/2024

【風火堂花炮會 雨中 排獅】
大埔大王爺誕 16-6-2024

13/06/2024

【陸上行舟騎馬仔】
大埔大王爺誕 13-6-2024

12/06/2024

{戀戀枕頭糭} June 2024
榕樹凹村民學習製作客家花生糭

【即期:2024年6月12日第506期新界專刊】自家枕頭糉 保存客家味 ●新界東北一些荒廢村落,在政府、一些社會組織及熱心人士支持下,走上復興之路,這種復興是全方位的,包括重燃散失已久的客家文化。在這個端午節,榕樹凹及梅子林的村民都對「枕頭...
12/06/2024

【即期:2024年6月12日第506期新界專刊】自家枕頭糉 保存客家味

●新界東北一些荒廢村落,在政府、一些社會組織及熱心人士支持下,走上復興之路,這種復興是全方位的,包括重燃散失已久的客家文化。在這個端午節,榕樹凹及梅子林的村民都對「枕頭」戀戀不捨,這個是非一般的枕頭,它實是形似枕頭有四個角的客家糉,「枕頭糉」主要有兩種,花生糉及灰水糉,村民吃着自家製成品時,恍惚回到童年在家鄉吃糉過端午的時光。

http://hk.hkcd.com.hk/pdf/202406/0612/HA11612CX01_HKCD.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6/12/content_8642117.html

*榕樹凹村邀專家教包糉

荒廢多年的榕樹凹村,爐灶早已毀爛,亦沒有電,村民近年搞活動都是大費周章,從沙頭角碼頭運物資到村,即管如此,已在廢村炆過好幾回豬肉,但糉子就沒有做過。村長溫華聰說,很多懂做糉的早一輩村民已移民英國,有些則已仙遊,在港的村民都不懂做,所以今個端午,請來擔水坑的做糉專家何春喜教他們製作客家花生糉,村民打好根基後,明年端午可回榕樹凹村與一些學生或團隊合作做糉,承傳客家文化。

說來何春喜的實力真的很強,她9歲時全家人從深圳鹽田搬往沙頭角新村,從小就看太嫲包糉並學懂,嫁往鄰村擔水坑後間中做,退休後做得最多。2012年當沙頭角村落解禁後,她就在擔水坑擺攤賣糉,先幾年還有做糉交給人售賣。

至於花生糉為何會成為客家人的傳統糉,據一些客家人及來自網上的資料,明朝前落籍香港者視為原居民,早已開墾大部分的平原沃地,清代入遷之客族轉往山區開墾,山地和沙地適合花生生長,客家人在山邊種花生,就地取材,就拿來做糉。

*製作步驟繁多時間長

今次做花生糉的地方在一村民家。由於做糉時間非常長,單是做餡料已要幾小時,何春喜已預先做好餡料。她說,花生糉餡料由三種材料混成,包括花生、白乾蔥頭及蝦米。花生原粒用鹽炒最少半小時,這時會有些少油分呈潤澤狀態,跟住篩走鹽分及去衣,之後攪碎。白乾蔥頭及蝦米分別攪碎,先炒蔥頭至乾身,再落蝦米炒香,熄火後加入花生攪勻,攤涼後捏成小橢圓長條。

十斤糯米大約浸泡一個多小時可以用來包糉,未包前加些油及鹽。幾名村民都沒有包糉經驗,「枕頭糉」質素參差,有些不夠飽滿,像睡了十多年的枕頭塌了一部分,有些則四角高低不平均,不過整體而言都呈枕頭形狀。大家最後包了73隻糉,煮烚四小時後開一些來吃,味道清香,食味不俗。

梅子林村在活化村落方面,成績明顯比榕樹凹村好,起碼已有水電,也有一間故事館,一些老屋正在復修。今次做糉的地方就在故事館及社區廚房,日子是6月1日星期六。這天因掛起三號風球,由馬料水前往荔枝窩的船隻在早上宣布停航,原本觀摩活動的記者未能前往。而早已有禁區紙的村民及義工則順利從沙頭角租船往荔枝窩,再步行半小時到梅子林。

*梅子林村主力做灰水糉

村長曾玉安表示,這天做糉很熱鬧,除了五名村民,其餘十多名義工大多是年輕人,他們都是首次在村參與糉子製作。梅子林村疫情前就開始做客家花生糉,五年來做過兩三次,今年想懷舊些,主力做灰水糉。該村做灰水糉已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村中未聞此糉之香已有四十多年。

做灰水糉的過程很花時間,箇中原因是製作灰水需時。曾玉安說,小時村落戶戶都做客家糉包括灰水糉。做灰水首先要斬柴,找一些鹼性植物如山稔、番石榴等,將枝葉斬下燒成灰,之後找一種叫水翁(又稱水榕)的樹,將其枝葉煲水,水會成黃色,跟着將灰倒落黃色水攪勻,用麵粉袋過濾出來的黃水就是灰水。買回來的糯米用灰水浸泡最少四小時,撈起後就可用糉葉及鹹水草(須預早浸、洗、烚)包紮。

*加入蘇木讓糉呈紫紅色

曾村長指製作灰水實在很花時間,一時間難成,所以這次做糉的灰水在深圳沙欄嚇購買,大約買了三升,將之浸泡六七斤糯米。而這次做糉為添好意頭,特別在糉中央部分加入小長方條形的蘇木,烚好後拔出木條,灰水糉中間部分呈現紫紅色,很漂亮,昔年外嫁客家女喜帶這糉回家拜年。此外,也搞新意思,加入南瓜條,竟有流心月餅效果,吃時甜而不膩。

十七八人大半天合力做出40隻灰水糉,另外也做了20隻花生糉,雖然數量不多,但客家手藝文化已植入他們的心田,下一個端午會繼續傳承。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即期:2024年6月12日第506期新界專刊】張浩林「風物雜談」: 400隻蟛蜞 炮製一道禮雲子●蟛蜞的故鄉是崇明島,由遼東半島到南方沿海各地如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及港澳台灣等地方都有其蹤影。珠江三角洲人及廣州人稱鹹淡水間的小蟹,形厚殼硬而...
12/06/2024

【即期:2024年6月12日第506期新界專刊】張浩林「風物雜談」: 400隻蟛蜞 炮製一道禮雲子

●蟛蜞的故鄉是崇明島,由遼東半島到南方沿海各地如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及港澳台灣等地方都有其蹤影。珠江三角洲人及廣州人稱鹹淡水間的小蟹,形厚殼硬而螯壯者為蟛蜞,也可叫螃蜞或磨蜞。蟛蜞習慣橫行偶爾直行時則雙鉗合抱,一步一叩首像打恭作揖倒是趣怪故稱相手蟹,這也是蟛蜞的學名。牠屬甲殼綱方蟹科,體型甲殼呈方形,個子細小如一元硬幣,蟛蜞鑽洞能力強行動速度快,愛群居於淺灘泥穴,每當退潮後則聯群結隊在淺灘到處覓食已腐枝葉,有時晚上也會集體到水邊泥灘活動覓食。

http://hk.hkcd.com.hk/pdf/202406/0612/HA11612CX01_HKCD.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6/12/content_8642120.html

*侵食禾稻影響農民生計

香港境內約有三百種各大大小小鹹水淡水及鹹淡水的蟹。在后海灣、米埔、流浮山及南生圍等濕地常見的蟛蜞有鎌刀束腰蟹及鰓刺溪蟹,牠們與招潮蟹及彈塗魚於鹹淡水交匯之紅樹林泥沼石灘生活。筆者拍攝到蟛蜞群食蛇屍,與招潮蟹對峙衝突。很久以前元朗錦田是香港的魚米之鄉,到處水稻禾田,也有鹹淡水混雜的河口淺灘,故蟛蜞數量驚人,牠們橫行無忌侵食禾稻枝葉吸取汁液,是稻米最大公害,嚴重影響農民生計,故農民於田間放養大量田鴨來啄食蟛蜞來除害,當田鴨吃飽後,會下肥於田間成禾稻天然肥料,這是個一舉三得的環保循環系統,清除蟛蜞外,鴨肥田又肥,故當年米農也是鴨農。

春天驚蟄後至清明前,是蟛蜞交配後第一次的排卵期,農戶村民圍捕得蟛蜞後,若以手取卵,會令手指多損傷,故用匙連卵帶肉一同挖出。在夏天蟛蜞愛吃蘆葦葉或其他草葉,因此身帶草腥而無人食用。秋天收割時是蟛蜞交配後第二次的排卵期,卵子還在母體時,農戶村民以手或匙取卵後不能久放但可生食,若加入少許鹽糖白酒蒸熟後才能保存耐些,那是美味奇鮮的禮雲子了,禮雲子此名來由,全因蟛蜞拱手作揖猶似古人行禮,因此文人老饕以古文「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等句取名禮雲,故蟛蜞卵子雅稱禮雲子云云。

*蟛蜞醬蒸豬肉鮮美甘豐

農戶村民一般用禮雲子加豬肉粒來蒸水蛋或焗飯,又可加入柚皮、腐竹、豆腐及冬瓜等淡味食材作調味提鮮。冬天到蟛蜞冬眠,農戶村民用鐵鍬在泥灘田埂,海邊河岸挖牠們出來捕捉,再用淡水放養一晚,讓牠們把泥吐出去除泥味,再清除尾部及肺部,之後加入烈酒、鹽糖、薑絲及果皮絲混和後,再搗研成鮮美的蟛蜞醬,若不兼味腥則可以生醬拌麵飯來吃,或與肥瘦豬肉同蒸,據聞鮮美甘豐帶有異香可成一絕。

潮汕族群則喜愛用鹽及醬油醃漬整隻蟛蜞來生吃佐膳,肉雖少據聞味佳有香味。據稱蟛蜞可消炎解毒,以往新界農村藥物短缺,但兒童常常生瘡疥濕癬,家人以蟛蜞膏塗於患處表面立刻止痕,咽喉腫痛則用蟛蜞醬嗽洗咽部並徐徐嚥下可以藥到病除。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省港澳食肆曾掀起一片吃禮雲子的熱潮,那全因有粵劇泰斗之稱的薛覺先嗜吃禮雲子,牠既是美食又可提鮮而猶勝蝦子!蟛蜞身形小巧僅兩三厘米長,故體內藏卵不多,細如粉塵而變得矜貴,做一道精巧的禮雲子菜式動輒用上三四百隻蟛蜞,薛覺先猶愛上湯蒸蛋白熟後再澆上雞肉粒及禮雲子,據聞蛋白入口鮮美嫩滑,當咬破禮雲子時會有微鹹而卜卜有聲,這道薛派名菜當年曾風靡一時。香港有名的陸羽茶室當年也曾創出禮雲子粉果及禮雲子燒賣,以上種種今已成為絕唱。但數月前筆者於網絡上發現有沙田酒店推出禮雲子菜式,那是舊菜新做的禮雲子蝦米炒柚皮。現在最好的禮雲子是產於廣東番禺,但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禮雲子可能會奇貨可居又或變得無人問津。

作者介紹:張浩林,早年修讀平面設計時,對字體及攝影產生濃厚興趣,畢業後從事雜誌設計工作多年,後轉職公營機構當攝影師。年幼時遷居漁港筲箕灣後,喜歡中國節慶習俗。公餘時除拍攝記錄外也撰寫投稿,先後有國泰航機雜誌DISCOVERY、亞洲周刊、相機世界、明報周刊及明報等。

【即期:2024年6月9日第505期新界專刊】萬宜灣沙咀兩村誌慶搬村50年 盼政府批建丁屋改善居住環境 ●「樓下閂水喉」這句一甲子前的喊話早成絕響。船灣淡水湖及萬宜水庫兩個水塘蓄存東江水,香港食水已供應充足,其中多條村落因興建水塘被迫搬村,...
09/06/2024

【即期:2024年6月9日第505期新界專刊】萬宜灣沙咀兩村誌慶搬村50年 盼政府批建丁屋改善居住環境

●「樓下閂水喉」這句一甲子前的喊話早成絕響。船灣淡水湖及萬宜水庫兩個水塘蓄存東江水,香港食水已供應充足,其中多條村落因興建水塘被迫搬村,而萬宜灣及沙咀兩村村民便因建萬宜水庫,於七十年代全數遷走,至今已有半世紀,為誌慶搬村五十周年,早前一連五天公演粵劇慶祝。不少村民數十年間已繁衍三代,後人增多下現今居住環境變得擠迫,但申建丁屋無一獲批,所以極希望政府關注問題,令村民在未來五十年仍有安樂窩。

http://hk.hkcd.com.hk/pdf/202406/0609/HA03609CX01_HKCD.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6/09/content_8641736.html

*十多名政鄉人士齊到賀

萬宜灣、沙咀兩村慶祝搬村五十周年,禮聘錦昇輝劇團於5月31日至6月4日在西貢墟天后廟廣場公演九齣粵劇。這個慶祝活動別具歷史意義,因為在1975年6月曾在同地點演粵劇慶祝搬村入伙。現在五十周年的慶祝活動更豐富,多了誦經祈福(6月1日晚)、盆菜宴(6月2日中午)、歷史圖片展覽及出版紀念特刊。

6月2日下午2時,搬村五十周年慶典籌備委員會在戲棚舉行頒贈紀念品儀式,十多名政、鄉人士擔任主禮嘉賓,包括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新界鄉議局主席劉業強、西貢民政事務專員馬瓊芬、立法會議員李世榮、大會榮譽會長吳仕福等。甯漢豪在慶典開始前,先探訪當年受搬村影響的老村民,了解他們搬村後的生活,隨後到訪西貢萬宜灣村文娛康樂中心,參觀歷史圖片展覽,並與嘉賓及村民在中心享用盆菜。

*政府感激居民為建水庫「搬村」

甯漢豪在慶典致辭時肯定居民作出的貢獻。她表示,當年政府為興建萬宜水庫,多條村落包括萬宜灣村及沙咀村的居民,需要配合這項歷史性的工程而「搬村」。萬宜水庫於1978年建成,村民搬村至今五十年,她十分感激各位村民,默默支持着香港穩定供水,讓社會得以發展、市民安居樂業。

大會執行主席、萬宜灣新村原居民代表李智威在致辭時指出,村民搬村五十年了,適應了市區的生活,人口繁衍也有三代,子孫增加令居住環境顯得擠迫狹窄,欲行使原居民權益,申建丁屋以改善居住環境,可惜五十年來村民的申請沒有一宗成功,他希望政府關注兩村的訴求。

資料顯示,萬宜灣原名爛泥灣,與沙咀當年合共有逾百戶近五百人受影響。政府在西貢墟對出海域填海,興建十座樓宇作安置補償,名為萬宜灣沙咀新村。而村民的原居所已全淹沒在三四十米的水塘下,陸上無痕跡可尋。

*老村民冀批建丁屋望子女享安樂窩

目前搬村居民中,包括年屆84歲的鄒悅芳及99歲的陳木勝。

鄒悅芳在太太陪同下,與其他親友在萬宜遊樂場吃盆菜。他表示,兩歲失去父母,跟隨阿伯在爛泥灣村生活,到十二歲出筲箕灣做機器「打雜」,到十七歲往英國跟阿叔做餐館,後來也有回港,1969年更回來登記搬遷事宜,2004年他正式退休返港,所住樓房就是政府賠償的。他說,很喜歡鄉村生活,多地方走動,可以養豬養雞種菜,賣出後換油鹽等物,水退後又可捉魚來吃,錢用得很少,當年若果可以不搬,都不會走。他有七個兒女、十個孫兒,在英國或香港居住,但這些後生無屋住,因政府不批屋地起屋。

在炎熱天氣下,陳木勝吃盆菜一會兒便返家休息。思路清晰的他告訴記者,他在爛泥灣陳屋出世,三十歲前都在西貢墟打工,如做船員運物資到筲箕灣,1954年到英國做餐館,二十年後回港,之後做過酒樓老闆至八十年代退休。他說至今難捨鄉村生活,雖然住樓舒服方便,不用燒柴有冷氣涼,但沒有收入,不可種植及飼養,走動地方少,只有四面牆。他有一子一女,當年搬村時還小,女兒福娣在發夢時仍夢到家中那幾條牛,兒子觀平則牢記晚上開氣燈撈魚捉青蟹情景。

*至今仍惦念鄉村生活

西貢萬宜灣村文娛康樂中心主席李福康多年來關注兩村事務。他說搬村前,家人大多已搬往西貢墟經營生意,他亦在墟出世,但平日都有返村探望嫲嫲。有時會搭一日一班的街渡,亦會與同村幾個兄弟,經大網仔、北潭涌,翻過山頭到爛泥灣村的李屋,單程要兩小時。搬村時,嫲嫲大約七十歲,不易適應上樓生活,所以她住上村屋,並在地下闢小花園養雞,保留一點鄉村生活。而他搬村時約十四歲,或因年紀小未有什麼特別感覺,但隨着年紀漸大,懷念故鄉感情變得濃烈,自由自在的鄉村生活至今深印腦海。他指當年的補償不錯,連女兒也有半層樓,還按情況除住所外亦補償舖位,若這些能保持下去,如出租舖位,現在生活環境應該不錯。他說目前十座大廈有近三千名居民,兩村村民約佔一成多。(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即期:2024年6月9日第505期新界專刊】周樹佳【鄉俗紀聞】:  雨打又停電 大廟年度打醮履險完成●香港人賀神誕,除了到廟宇上香祈福,有更大陣仗的,還會做醮。很多人知道長洲一年一醮(按:長洲打醮非因賀誕),誤以為只此一家,殊不知香港天后...
09/06/2024

【即期:2024年6月9日第505期新界專刊】周樹佳【鄉俗紀聞】: 雨打又停電 大廟年度打醮履險完成

●香港人賀神誕,除了到廟宇上香祈福,有更大陣仗的,還會做醮。很多人知道長洲一年一醮(按:長洲打醮非因賀誕),誤以為只此一家,殊不知香港天后第一廟的佛堂門大廟也是年年建醮,只是鮮有外人注意,變成滄海遺珠。

http://hk.hkcd.com.hk/pdf/202406/0609/HA03609CX01_HKCD.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6/09/content_8641737.html

筆者用「滄海遺珠」四字來形容,可不是誇大,因這個醮已約有百年歷史,據醮會值理憶述,該醮是由布袋澳和筲箕灣的漁民發起,只是因無做神功戲,加上醮場又地懸海角,昔日只能憑海路到達(現今的公路是八十年代後才出現的),而醮期則定在正誕前的農曆三月十九至廿二舉行,是以正日來賀誕的信眾多不知其事。

*佛堂門大廟打醮已有百年歷史

醮會採用的是廣府太平清醮模式,醮場設於偏殿(門外有「佛堂」二字),而大士王及一眾紙紮就安置在正殿外的左右簷底。由於漁民向有傳統,每年聘請哪一位師傅打醮,都要問杯作準,是以過去二十多年,筆者所見的師傅亦轉了三四批,當中除了有喃嘸先生,還有全真派的宮觀道士,而今年2024甲辰年禮聘的是圍頭喃嘸——陳鈞師傅,原來他也是首次到大廟打醮。

因為本地漁業不振,過去十多年來,醮會的經費和人手都顯得緊張,埋下不少隱憂,許多年前,筆者便親歷一次險遭腰斬停辦的不快事。

事緣大廟在1938年交由華廟管理後,廟祝一職便以投標方式定期更替,但由於布袋澳漁民佔有地利之便,大廟廟祝一向都由他們投得,從沒有外人會去打主意的,但也是他們掉以輕心,那年卻突然有市區來的人以高價奪過,如此就出事了!因醮會有靈符讓善信隨緣樂助請回,而人們又可以臨場簽香油打醮,昔日的廟祝由於都是當地人,知道習俗如此,自然不加理會,但那位新廟祝上場後,認為醮會攤薄了他的神誕收入,更佔用了他高價投得經營的地方,有違合約,便不理是否百年傳統,逕向有司投訴,甚至一度拒絕讓布袋澳漁民抬洪聖爺行身坐進大廟內接受香火(三月十九早上接神,以配合打醮)。

*曾因外人投得廟祝惹紛爭

由於形勢比人強,漁民自是有理說不清,那兩年的醮會(近代華廟的廟祝都是兩年一屆)便只得移到大化寶爐旁的一小塊空地做,如此四天的日曬雨淋,再加上寶爐邊的酷熱,處處飛灰燒煙,筆者見到一眾漁民身水身汗身灰的情況,也實在難過得可以。

但也是慶幸新廟祝失了預算,由於平日大廟的人流實在少,其收入不似預期,既然無利可圖,他做了一屆便打退堂鼓,轉到別家去,而布袋澳漁民吃過這次虧後,也學乖了,每次都做足準備派村民競投廟祝,以免大廟再為不明地方傳統的外人管理,無端起禍。

筆者重提舊事,是眼見今年大廟的醮會,因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及華廟、義工的協助,漸有一種復興的態勢,起碼連日來筆者見到一眾值理的眉頭,已不如往昔的長期繃緊,心下欣然,才憶起過往!篇末不得不提,今年三月廿二晚是黃色暴雨,喃嘸先生於戶外幽棚誦經,其間卻遇狂風暴雨,他們在停電和通背濕透的情況下仍能完成法會,這種功力定力,叫人佩服!(周樹佳)

作者介紹: 周樹佳,曾當編劇記者,如今是香港史地掌故研究者、民俗文化課程導師。著有《香港名穴掌故鈎沉》、《李我講古》系列、《香港民間風土記憶》系列、《香港諸神》、《鬼月·鈎沉》等二十餘書。

30/05/2024

@仁濟醫院陳耀星小學@西貢坑口孟公屋
「麒麟」會 19-1-2024

29/05/2024

仁濟醫院陳耀星小學 26-4-2024
《成張兩族一家親》小話劇

【即期:2024年5月29日第504期新界專刊】成張三百年恩義納小學教材 ●三百多年前,西貢坑口孟公屋成氏祖先得沙田大水坑村張氏之助,才免卻孤兒寡婦無助及絕後之慘況,成氏祖先及後人因此逢新年帶備麒麟到大水坑向張氏拜年、祭祖,以示謝恩。這段「...
29/05/2024

【即期:2024年5月29日第504期新界專刊】成張三百年恩義納小學教材

●三百多年前,西貢坑口孟公屋成氏祖先得沙田大水坑村張氏之助,才免卻孤兒寡婦無助及絕後之慘況,成氏祖先及後人因此逢新年帶備麒麟到大水坑向張氏拜年、祭祖,以示謝恩。這段「成張兩族一家親」的故事,感動了與孟公屋只有半小時路程的仁濟醫院陳耀星小學,將坑口客家舞麒麟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列為六年級同學的短期課程,負責老師除了帶同學到孟公屋學習舞麒麟,也透過插畫師製作《成張兩族一家親記》電子繪本,讓學生在生動的材料中理解這段仁義故事。

http://hk.hkcd.com.hk/pdf/202405/0529/HA11529CX01_HKCD.pdf
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2024/05/29/content_8639947.html

記者這次採訪的動力,也源自電子繪本。這兩姓人的故事,早已流傳多時,並記錄在《成張兩族一家親碑記》,存放在孟公屋村的成氏宗祠和大水坑村張氏宗祠內,讓後人銘記。不過,市民大多對之不了解。而有十四頁的繪本,約有八百多字,當中近五百字扼要說出這段感人故事。

仁濟醫院陳耀星小學的王烘如主任及周敏丹主任為有關課程的負責老師,曾分別修讀涉及非遺及小學生命教育的教師培訓課程。王烘如表示,在推動舞麒麟非遺課程學習時與孟公屋結緣,原因是地理上接近,同在坑口區,另外該村亦有村民是學生,更為要者是發現成張故事有好多價值觀值得學生學習。周敏丹說,成張故事講義氣,兄弟情,家人之愛,雖然是不同姓,但他們之間的愛令同學及她都好感動。

*今年再辦專題研習課程

為期三天的非遺客家舞麒麟專題研習課程去年首辦,但那次因要講及香港的茶餐廳飲食文化,不夠聚焦,參觀孟公屋時只是聽聽歷史,並沒有親身學習舞麒麟,今年再接再厲,主題集中,三天課程包括第一天去參觀訪問,第二日整理資料,第三日作最後總結。而課程在進行前有前期工作,包括老師親訪孟公屋村、馬游塘村,預先學習舞麒麟文化,並同時認識不同村長及師傅。一些學生及家長更有機會到馬游塘村觀看他們訓練麒麟隊員情況。

1月19日,課程的第一天,六年級三班合共55名學生到訪孟公屋村。孟公屋是雜姓村,住有劉、俞、陳、洪、成、馮諸姓人,其中劉、俞、成建有三家相連祠堂。學生參觀地方就是這幾間祠堂,接着幾姓村長各自講述祖先歷史,然後學生在師傅指導下,學習麒麟如何敬禮、基本步法、音樂等,最後是訪問環節,學生圍繞舞麒麟情況發問,如舞麒麟的初心是什麼、學習竅門、難處、難忘事、品德與舞麒麟的關係、年輕人如何承傳、政府怎樣推廣等等。參訪孟公屋後,還趕着到訪荃灣三棟屋博物館,了解香港的非遺文化及保育情況。

*自家製作話劇表演助興

到4月26日,陳耀星小學舉辦坑口客家舞麒麟「小小非遺大使」學習成果展示及推廣日,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包括播放學習影片花絮、攤位遊戲(校內學生參與),以及上演相信是全港首套、學生們自家製作的《成張兩族一家親》話劇。該日馬游塘村派出舞麒麟小隊員表演助興。出席的嘉賓有教育界人士、坑口鄉事委員會成員、孟公屋村及馬游塘村的村長和師傅等,他們對學生的成績都大加讚賞。

*萬事開頭難要學懂堅持

幾名學生談及舞麒麟非遺課程時都指有不少得着。6A班學生麥浚廷說,在訪問孟公屋村長時,知道他們舞麒麟的初心並不是被迫的,並且能堅持到現在,啟發他對待事情如自己鍾愛的足球都要有這樣的初心;另一名6A班學生鍾昊航在課程中理解到現今年輕人玩意多,舞麒麟較少人問津,他覺得好可惜,因為這是國家級非遺,他亦感到萬事開頭難,想成功一定要堅持;同是6A班的林霆堅自認是書呆子,體能較差,未必有學下去(舞麒麟)的堅持,但可以去接受及宣傳此文化,使之持續下去,他覺得舞麒麟難學、知名度小,應做多些推廣如搞比賽、公開表演等。來自6B班的陳學禮說,記得村長在訪問中回答是意志令他們堅持舞麒麟,他感到很多事情都要這樣,如他本身興趣是攝影,已發展至做YouTuber,希望未來愈做愈好。

該校校長陳碧蘭表示,未來都會將其他非遺列為課程一部分,因為感受到學生覺得非遺是身邊事物,興趣較大,同時它是中國文化,好有意思,投入感大些,她自己都好感動。(記者 鄭玉君)

Address

332 Kwun Tong Road
Kwun Tong

Telephone

+85225905316

Website

http://www.hkcd.com/hkcdweb/xjzk.list.html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香港商報新界專刊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香港商報新界專刊:

Videos

Share

Category

Nearby media companies


Other Newspapers in Kwun Tong

Sho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