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香港地

今日香港地 香港地新篇章

30/01/2025

【5000架無人機集結升空!汕頭年初二晚綻放絢爛焰火】

1月30日,農曆大年初二,2025年迎新春大型焰火晚會在汕頭內海灣精彩綻放。今年晚會主題為「巳巳如意,美美至汕」,表演時長為30分鐘,表演方式為「焰火+無人機+動感音樂燈光秀」。5000架無人機集結升空,表演圖案立體豐富,為市民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文字/腳本:GDToday記者 吳采倩
視頻:汕頭融媒集團
剪輯:梁梓健

30/01/2025

【 #港故事 | 美女總廚「雙城記」:將中國年味融入西餐,讓傳統走向世界】

在香港尖沙咀一間融合中西元素的餐廳裡,主廚吳夢林正專注地調整着「撈起風生水起」的擺盤。油甘魚刺身上灑落着星星點點的金箔。這道菜承載着廣東人「撈得掂撈乜都掂」的新年願景,也濃縮了她對傳統與創新的理解——「用本土食材講中國故事,用西式技法讓世界聽懂」。

從深圳到香港:跨界人生的起點

吳夢林的成長軌跡如同她手中的菜品,充滿「融合」的底色。她從小在深圳長大,中學時随家人移居香港,成為「新移民」群體中的一員。初到香港時,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曾讓她感到局促,但這座城市的多元與包容也悄然為她埋下職業的伏筆。

十年前,她誤打誤撞進入餐飲行業。彼時的廚房幾乎是男性的天下,爐竈邊鮮少有女性的身影。從熱廚到點心部,她幾乎輪遍了所有崗位。「男同事起初覺得我吃不了苦,但後來他們發現,女性對細節的把控反而能提升效率。」她笑着回憶,「當時同事們還打賭我能幹多久,有人壓兩個月,但沒想到我已經做了十年。」

然而,職業生涯并非一帆風順。在朋友建議下,她曾短暫轉行金融行業。「三個月裡,我失眠、厭食,像被抽幹了靈魂。」這段經歷讓她意識到,自己注定屬於煙火缭繞的廚房。「金融賺錢快,但廚房讓我踏實——這裡每一道菜都是看得見的付出。」

廚房如戰場:女性主廚的破局之道

「廚房像打仗,但打贏的成就感無可替代。」吳夢林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每天9點,她騎着小黃車從深圳的住所出發,穿過飄着桂花香的口岸道路,奔赴香港的餐廳。這種「雙城生活」已持續多年,「年輕時覺得奔波是冒險,現在更珍惜路上的思考時間」。

作為少數女性主廚,她坦言曾遭遇質疑。「有人說女性只能做甜品,但我要證明,爐竈邊的火候掌控不分性別。她的管理風格也充滿女性特質,這種細膩讓團隊凝聚力遠超同行。

雙城記:在深圳與香港之間尋找平衡

吳夢林的生活如同她打造的菜品,始終在「雙城」之間尋找平衡。她在深圳租房,享受寬敞的空間與較低的生活成本;在香港工作,汲取國際化的餐飲靈感。「深圳讓我放松,香港讓我精進。」每天通勤的3小時裡,她或在高鐵上研究新菜單,或戴着耳機聽美食紀錄片。「這段時光是我的『第三空間』。」

這種跨境生活也影響着她的經營理念。餐廳選址尖沙咀,卻主打內地食材: 福建的槍鱿魚、潮汕的青橄榄、四川的藤椒油……「我想增加海外朋友對內地食材的了解。」她常常邀請客人了解每道美味背後的故事,「當人們看到農民如何精心培育一棵菜時,盤中餐便有了溫度。」

傳統與西餐的碰撞:舌尖上的文化對話

翻開餐廳菜單,仿佛打開一本「中國節慶辭典」:春節的蘿蔔糕配自製瑤柱XO醬、清明的艾草慕斯、中秋的陳皮紅豆月餅……「傳統文化需要年輕一代用新方式演繹。」吳夢林的創新常讓人耳目一新——順德「撈起」搭配日式刺身和魚子醬、西式甜品湯圓則配合傳統新會陳皮。

這種融合絕非簡單混搭。她深入潮汕、順德等地探尋古法工藝,再將西餐的分子料理、低溫慢煮等技術融入其中。「傳統蘿蔔糕用臘味提鮮,但我發現雲南野生菌的鮮味更有層次。」去年,她專程赴寧夏考察,將新鮮枸杞融入甜品,其清甜口感讓外國食客驚歎:「想去枸杞產地寧夏看看」

對於「中西結合是否不倫不類」的質疑,她态度鮮明:「用叉子吃湯圓不代表丢掉傳統,而是讓世界理解中國人的團圓情結。」餐廳裡,常能看到她向外籍客人講解「撈起」的吉祥寓意。有顧客留言:「在這裡,我不僅嘗到了美味,還讀懂了『風生水起』的中國哲學。」

逆流而上:在餐飲寒冬中傳遞希望

近年香港餐飲業遭遇寒冬,「港人北上」已成主流,但吳夢林卻「逆勢」而行,在香港創業。她將秘訣歸結為「文化根脈與時代嗅覺的結合」。當同行跟風網紅菜品時,她深耕傳統文化主題,「現代人需要儀式感,但健康與創新同樣重要。」

面對未來,她希望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如果有一天,外國食客能通過我的菜說出『和諧團圓』這個詞,就是最大的成功。」

适逢大年初二,吳夢林的餐廳卻已結束春節假期,開張營業。她正在最後調整自己的春節菜單:制作鮑魚野生菌燴飯,鮑魚的綿密與菌類的香味在舌尖交融。「這道菜叫『包羅萬有』。」她輕輕擺上一片鮑魚片,「無論走多遠,傳統永遠是我們的味覺鄉愁。」

採寫:GDToday記者 陳晨 南方+記者 陳彧

腳本:GDToday記者 陳晨

拍攝/剪輯:GDToday記者許曉鑫

【放心選!M唛老闆誠邀遊客在澳門開啟購物狂歡】 「Welcome to Macau!」 蛇年已至,你是否將開啟一場別具一格的春節之旅?今年,不妨來澳門感受獨特的年味。這座面積僅33.3平方公里的城市,卻每年吸引着超3000萬遊客紛至沓來,其...
30/01/2025

【放心選!M唛老闆誠邀遊客在澳門開啟購物狂歡】

「Welcome to Macau!」 蛇年已至,你是否將開啟一場別具一格的春節之旅?今年,不妨來澳門感受獨特的年味。這座面積僅33.3平方公里的城市,卻每年吸引着超3000萬遊客紛至沓來,其魅力究竟何在?

除了獨特迷人的文化風情,澳門製造的金字招牌——M唛,無疑是吸引遊客的一大亮點。作為熱門旅遊購物勝地,澳門製造的產品向來備受遊客青睐。

M唛,是澳門廠商聯合會與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共同推出的優質產品認證計劃。該計劃審核標準極為嚴格,只有符合既定質量與安全標準的產品,才能獲此認證。可以說,M唛就是澳門製造高品質的象征。

在2023-2024年間,又有24家商戶的產品首次獲得M唛認證,涵蓋食品、飲料、保健品、藥品、成衣製品等多個品類。對於來澳門過年的遊客而言,選擇帶有M唛標識的產品,不僅是對澳門本地優質品牌的支持,更能放心購買到安全可靠的好物,讓購物之旅安心又愉快。

值此蛇年新春,M唛老闆恭賀新禧,誠邀四海遊客前來澳門,在充滿異域風情的街道中感受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年味,開啟購物狂歡,把滿滿的優質好物帶回家,共度一個難忘的春節!

文字:GDToday記者 肖敏
來源:蓮花傳媒

30/01/2025

【 | 15萬發煙花與2025架無人機共舞新春「硬核浪漫」】

2025年大年初一(29日)晚8時許,廣州白鵝潭春節煙花匯演正式開演,本次煙花匯演以「華彩灣區 活力廣州」為主題,以珠水鵝潭城市景觀為舞台、以城市夜空為背景、以煙花與無人機為筆,共同繪就花城廣州的城市氣質。

記者在現場看到,四個篇章中有不少煙花新看點,比如「2025、廣州、新年好」等字樣,緊扣蛇年主題研發的金蛇、銀蛇、紅蛇等煙花,以及全國首次燃放的「七彩祥雲」「彩虹落葉」新品。作為煙花匯演開篇,2025架無人機表演呈現廣州塔、醒獅、十五運會吉祥物、各式歡迎語等形狀,直接點題本次煙花匯演的主題「華彩灣區 活力廣州」。随後,形狀各異、五彩斑斓的煙花在花城夜空綻放,美不勝收。時長約45分鐘的活動收獲了全場的歡呼。

本次活動煙花品類更新、數量更多,畫面寬度從去年的500米增加到了600米,無人機、燈光秀、視頻投影等內容結合珠水鵝潭一江兩岸城市景觀,展示廣州活力繁華的城市景象。

「太震撼了,我們從沒見過這麼宏大的煙花、無人機表演,我給這場表演打100分!」來自溫州的徐先生在煙花匯演現場告訴GDToday記者,科技感十足的無人機開場秀加上千變萬化的煙花表演讓他感受到了廣東的好客之情,他認為,來廣東過年年味十足。「珠海長隆遊樂園、廣州花鳥魚蟲市場、肇慶鼎湖山......廣東有很多值得玩的地方,這裡就是我們一家四口『廣東過大年計劃』的起點。」

「無人機+煙花+光影秀」是今年煙花匯演的創新展現方式。據悉,本次白鵝潭春節煙花匯演共有153800發,并有2025架無人機參演。匯演還全新打造了高空煙花表演與中低空煙花表演融合的展現方式,令煙花場面更加浩大。同時,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也以光影秀加入此次煙花匯演,煙花與燈光相互交織,令花城夜空更加璀璨。

據了解,本次煙花匯演分為四大篇章,分別為「第一篇章:嶺南春盛 百福具臻——花開錦繡迎新歲;第二篇章:綠美流芳 粵韻煥彩——珠江揚波啟新航;第三篇章:夢匯羊城 智領灣區——銀鷹展翅創新質;第四篇章:百舸争流 勇立潮頭——金蛇狂舞開新局」。

GDToday記者 李喬新

30/01/2025

【 #海外華人過春節|金蛇賀歲,在希臘感受「歡樂春節」】
為了慶賀新春,2025「金蛇賀歲」歡樂春節表演在希臘比雷埃夫斯市政劇院隆重舉行,希臘各界友人、旅希華僑華人、中資企業和留學生代表等400餘人歡聚一堂。

表演開始前,中國駐希臘大使方遒向來賓們致以新春祝福,表示中希是共建「一帶一路」和文明交流互鑒的好朋友、好夥伴。方遒在致辭中表示:「我向各位親愛的同胞和希臘各界的朋友拜個早年,祝大家蛇年大吉,阖家幸福,事業興旺,萬事如意。」

活動現場,中希藝術家連袂演出,共賀蛇年新春。今年是農曆乙巳蛇年,中國北方昆曲劇院表演了昆曲《白蛇傳》選段,收獲了陣陣掌聲。這部作品剛剛獲得了愛丁堡邊緣藝術節亞洲藝術獎最佳劇作獎,為中國昆曲首次獲獎。

希臘著名的民間樂器演奏家及歌手Konitopoulos Veggelis的歌曲,傳遞出對健康和諧生活的美好追求。《彩雲追月》、《茉莉花》、《比雷埃夫斯的孩子》、《歡樂頌》等多個中希藝術家合作的節目,更是一次又一次掀起了全場的高潮。

此外,「金蛇賀歲」歡樂春節活動還走進雅典兒童遊樂場,讓那裡變身為充滿中國年味的新春樂園。人們在遊樂場裡體驗非遺、觀看圖片展覽、欣賞舞龍舞獅,慶祝首個「非遺版」春節。

據介紹,2025「歡樂春節」系列活動由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中國駐希臘使館、希臘比雷埃夫斯市政府主辦,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雅典中國文化中心和中希時報承辦,活動為期三天,吸引了6000餘名當地群衆參與。

文字/腳本:GDToday記者 吳采倩
拍攝:特約報道員 中希時報 汪鵬 謝佳玮
剪輯:梁梓健
海報:梁梓健

29/01/2025

【 #港故事|百年龍獅團見證香港「武林」變遷】

在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的重要時刻,著名導演張藝謀的最新力作《澳門2049》自2024年12月15日起在澳門美高梅劇院隆重上演。

演出以現代科技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美融合為特色,給觀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震撼與文化體驗。而負責其中舞獅表演部分,是來自香港、擁有百年歷史的夏國璋柔功門龍獅團。

舞龍舞獅的文化及歷史源遠流長,在香港也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在農曆新年期間,舞獅自上個世紀起已是必不可少的「吉祥化身」。作為香港「一代獅王」夏國璋長子及夏國璋龍獅團第三代傳人,夏德建數十年間將跟随父親將「南獅北舞」等創新技藝發揚光大,又傳至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越南等地。

「我們家族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傳承舞獅這一文化名片,為了保存和發揚它,我們需要不斷進步,并為年輕人樹立良好的榜樣。」又是一年春伊始,香港街頭再次充滿了舞獅的身影,伴随着鑼鼓齊鳴,熱鬧非凡。對於夏德建來說,這不僅象征着傳統的延續,更承載着對未來文化的期望。他堅信,香港的舞獅文化將繼續繁榮發展,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活力。

內地師傅移居香港帶來舞獅熱

夏國璋龍獅團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龍獅團,前身是成立於1924年的珠江國術社,後經更名注冊得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許多內地師傅來香港謀求生計,開設武館,廣收徒弟,傳授武功、跌打、舞龍舞獅的技藝,夏德建的爺爺夏漢雄也是其中的一員。

「那時候香港治安并不太好,許多人為了強身健體、學習防衛技巧,下班後就想來學個『一招半式』。」夏德建說,爺爺白天開中醫館,晚上就在港島、新界教授武功。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中國的針刺麻醉技術取得了成功,李小龍等功夫明星也帶來極大的影響力,香港出現了一股「中國熱」。當時只要有師傅開武館,就會有人「踢館」挑戰,測試你的實力。而舞獅作為武館展示武術的項目,也開始在香港興起。

早年,舞龍舞獅主要在香港一些迎神慶典或喜慶活動等特定場合出現,例如天后誕或佛誕等節日。到上世紀70年代,當時的港英政府禁止燃放鞭炮,店鋪開張就改為用舞獅慶賀。

「當時我們受邀去表演要做足準備,不僅服飾整齊劃一,還要提交詳細的計劃書,確定獅子顔色等細節。」夏德建說,舞獅深得商家們喜愛,舞獅逐漸從傳統的節日慶典走向了商業舞台。

夏德建4歲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接觸舞獅,5歲開始參加各種演出,現在還留有在政府大球場開幕時的表演照片。他最難忘的是剛開始訓練時,必須長時間紮馬步,至少45分鐘到一個小時,腿很容易發麻。父親教授功夫非常認真,師兄弟只要稍微松懈沒有保持姿勢,便會一腳將人掃倒在地上。

「你摔倒後還得馬上爬起來,含着眼淚都要繼續練習。」夏德建說,師傅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告訴你,敵人不會提前通知你什麼時候攻擊。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你必須始終保持警惕、紮好馬步,不能讓對手有機可乘。

開創「南獅北舞」讓傳統文化煥新出彩

香港的舞獅文化傳自內地,而內地主要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大流派:

北獅造型毛茸茸的,舞蹈風格多以雜技和武術為主,動作靈活多變,有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看起來惟妙惟肖。

南獅則注重意蘊,主要源於佛山和鶴山等地,佛山風格的獅子造型圓碌碌,注重腰馬勁力的力量展示;鶴山舞獅則以靜态舞法,以前會使用鹦鹉毛、山羊毛裝飾獅子,移動時被輕輕帶動,展現出獅子的威武氣勢。

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夏國璋和關德興、蘇源師傅每年都會組織一隊人去馬來西亞、吉隆坡,與其他舞獅團體交流切磋。當時香港主要流行的還是源於珠三角的南獅舞法,傳統獅子展開後大約有三四米長、五米寬,觀衆遠遠望去不太像一隻獅子,反而像臘腸狗。

有一次在外表演,夏德建剛好不舒服留在在觀衆席上,就聽到一個小朋友拉着他的父親說:「爸爸我們走吧,這個不好看,回去看電視更好。」回到家後,夏德建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并開玩笑地說:「人家說看舞獅不如看電視,你還讓我接班,那以後不是要『乞米』?」

夏國璋聽後沉思許久,拿起剪刀往獅頭後面的「尾巴」一剪,讓妻子重新縫製。他決定改變傳統的方式,將北獅的舞法融入到南獅的表演中,讓獅子在台上靈活跳躍,獅子愈發靈活,開創了現在香港主流的「南獅北舞」。

「當時許多觀衆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表演,都感到非常新奇和興奮,甚至有人在表演中途就鼓掌叫好,這是以前從未有的。」這也讓夏德建和父親意識到,創新可以帶來更好的效果和觀衆的認可。

數十年間,夏家一代一代改良舞獅表演方式,例如在獅子上面安裝燈泡、LED、熒光絲,使得整個表演更加絢麗多彩。他們還創造性地將「吊威亞」跟舞獅結合起來,讓舞獅也能飛起來;又開創了水上梅花樁,讓醒獅在水上舞台上演高樁走索、攀登梅花樁等,驚險又刺激,在業界留下一段段佳話。

香港舞獅遠傳海外 徒弟遍布歐美多國

入行60多年年,夏德建經歷過數千場大大小小的龍獅表演、比賽,教過的徒弟數以萬計。對他來說,如何把舞獅這項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以前我們去到佛山,60歲以上的男性基本都會功夫。但現在年輕一代怕辛苦,要讓他們學功夫、學舞獅確實不太容易。」夏德建說,早在上世紀70年代,父親夏國璋就意識到這個問題,與康樂體育會合作把舞獅課程送進校園的。

最高峰時,夏國璋龍獅團同時在香港200多間學校授課,小至幼兒園都有他們的課程,在香港大學也開了30多年課程。但夏德建也表示,舊時紮馬步等苦練方式已經行不通,為此他們創新了很多新的訓練方式,既能兼顧趣味性,又能鍛煉到學生的體魄和姿勢。

夏德建曾在一間學校教課,一對兄弟因為太調皮,把其他同學都欺負跑了。夏德建教育他們:「你們兩兄弟『天下無敵』又怎樣,兩人舞獅誰來打鼓?你們打鼓誰又來舞獅?舞獅是一個團隊合作的事情。」後來兩兄弟變成了學校裡最乖的學生。

2011年,夏國璋龍獅團參加第一屆「香港龍獅節」,并創下了世界紀錄——使用了1111隻獅子進行表演。之後,他們連續三次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并把舞獅這一文化活動推廣到了世界各地,包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越南等。

夏德建說,現在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舞獅,他的徒弟也遍布全球各地,法國、芬蘭、巴西都有,去到美國都有83圍台歡迎他。夏德建的徒弟及後輩幾乎每周都會在舊金山唐人街表演舞獅,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深受當地居民歡迎。

「外國人不僅店鋪開張舞獅,連結婚、生孩子都要舞獅。」夏德建說有外國人生孩子後用舞獅,會先用帳幕圍蔽起來,藍色的獅子跳起來就代表生的是男孩,粉色獅子就代表女孩。

如今,夏國璋龍獅團已傳至第四代——夏敬文,他4歲跟着父親第一次登台,15歲拿到全港冠軍,24歲在香港第一次拿到世界獅王賽冠軍,目前已經拿過13個世界冠軍。

面對家族企業改革的壓力,夏敬文跟妻子將龍獅團逐步企業化,并於北京、上海及深圳等設立據點,他們受邀在肇慶高要設立訓練基地,到佛山高明設立世界獅王技藝培訓展示基地,在珠海金灣設立文化基地……香港百年悠久的龍獅文化重新回到起源的故土,煥發出新的生機。

採寫:南方+記者 陳彧 GDToday記者 陳晨

腳本: GDToday記者 陳晨

拍攝/剪輯:GDToday記者 許曉鑫

29/01/2025

【 #海外華人過春節|撈起!春節在馬來西亞這樣吃】
新春佳節,馬來西亞年味滿滿。吉隆坡雙峰塔換上「紅裝」,大街小巷挂起紅燈籠;精彩的煙花秀,綻放在城市上空;舞獅舞龍,增添喜慶氛圍。在馬來西亞,「撈生」是慶祝春節的重要習俗,也是一道祈求來年好運、發財的菜式。海外華僑華人們相聚一堂,一邊撈起食物,一邊送上祝福:「風生水起,步步高升!」
  文字/腳本:GDToday記者 吳采倩
  拍攝:特約報道員 阿夢
  剪輯:梁梓健
  海報:梁梓健

28/01/2025

【團年】海關警察合作拍短片 除夕夜感謝守護家園 🇭🇰 的紀律部隊成員

年廿九除夕夜,有人行花市,有人去旅行,有人返屋企食團年飯……
有人犧牲與家人相聚嘅時光,選擇守護香港 🇭🇰
多謝每一位用心守護我們家園 🇭🇰 的紀律部隊成員 🫡

農歷新年將至,香港海關和香港警察聯合製作短片,感謝每一位在節日犧牲與家人相聚時間,選擇用心守護香港這個共同家園的紀律部隊成員。

影片以一名海關高級督察和警方高級督察的經歷為主軸,描述海關和警方在年廿九除夕夜,聯合執行反毒品聯合行動,錯過與家人共聚天倫的故事。

片中,海關高級督察林圳鵬上班前,其母正煮年夜飯,臨出門前仍不忘叮囑兒子別忘記回來吃團年飯。行動前,其母亦短訊再次提醒,但獲回覆需要加班;另一方面,警方高級督察楊柏堅也是行動一員,他的妻子和年幼孩子在行動過程中致電楊,表達思念之情,並希望爸爸能回家陪伴,但由於正執行拘捕行動,兩人的致電未獲接聽。

二人回家時已是農歷年初一的凌晨,林母等候兒子的時候在沙發睡著,林回來時貼心為她披上外套,林母隨後驚醒,喜悅兒子終於回家,並為他盛了碗湯;楊回家時則在孩子枕頭旁擺放壓歲錢,孩子同樣驚醒,面露歡顏,極盡溫馨。

影片最後以童聲讀白:「雖然犧牲了與家人相聚的時光,但他們依然選擇堅守崗位,多謝每一位用心守護香港的紀律部隊哥哥姐姐。」

影片最後以童聲讀白:「雖然犧牲了與家人相聚的時光,但他們依然選擇堅守崗位,多謝每一位用心守護香港的紀律部隊哥哥姐姐。」

採寫:GDToday記者 陳晨

28/01/2025

【港故事|除夕,這一家在港「打盆」傳承百年團圓】

在除夕夜,團圓成為了家家戶戶最重要的主題。而對於香港新界的圍村人來說,盆菜不僅是團圓飯的核心,更是連接家族情感的紐帶。

元朗屏山新村的鄧聯興師傅一家,為屏山鄧氏「打盆」超過100年,傳至其兒子鄧建鵬已是第四代。1月28日,鄧建鵬從早上四五點便開始忙活,一直到下午六點送出最後一份盆菜,才算結束龍年的工作,得以吃上屬於自己的團圓飯。

「盆菜就是將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一個東西,寓意着盤滿缽滿、團團圓圓。」對鄧聯興父子而言,盆菜不僅僅是一道佳肴,更蘊含深厚情感的記憶載體,傳遞着對家的美好祝福。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裡,當大多數東西都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時,鄧聯興父子選擇了用雙手和心靈去守護這份承載着歷史、文化和美好向往的傳統美味,守護那份屬於老顧客們心中難忘的記憶。

新界圍村烹煮盆菜以飨族人

「屏山山頭盆菜」餐廳位於元朗的屏山新村,經過鄧氏宗祠順着屏山文物徑一路向南,過了馬路後才能看到招牌。

走進門面放眼望去,店內都是鄧聯興四處淘來瓷器,如果不是後廚傳來陣陣陳皮鴨湯、黃酒雞和南乳豬肉的香味,以及牆上幾個布滿歲月痕跡的木盆,很難將這家「古董店」與盆菜店聯系起來。

新界本地圍村傳統會在宗族祭祀、打醮、婚嫁、添丁「點燈」、祠堂開光等場合,烹煮盆菜以飨族人,稱為「食盆」。族人圍坐而食,象征團結。2014年,「食盆」被列入香港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屏山鄧氏的盆菜就是其中一大代表。

屏山鄧氏宗族在香港已有八百年多年歷史。據《屏山鄧氏族譜》所載,北宋開寶六年鄧氏先祖開始定居於寶安縣岑田(如今的香港新界錦田),七代後有一支又遷至屏山,并相繼在屏山建立了「三圍六村」。

屏山的山頭盆菜文化,最早源於屏山鄧氏的「食山頭」。每逢清明節及重陽節,屏山的鄧氏族人都會龍鼓灘拜祭先祖。舊時交通不便,村民擔着生豬等各種祭品,經歷約四個小時才能抵達。祭拜完後為不影響祭品的食用,村民便在野外搭建臨時爐竈,將生豬「煮盆」并疊上各種食材,以此解決幾百人的午餐。

鄧聯興的父親鄧來發繼承上一輩的手藝,常年包辦附近「三圍六村」的大小喜宴。「村裡人從小就是吃我父親煮的味道。」鄧聯興自豪地說。他也從12歲開始便經常跟着父親在祠堂裡忙活「煮盆」,從一開始簡單的燒柴、切菜。

彼時物資條件有限,各種肉食對普通家庭來說已是「奢侈」。而得益於父親的煮盆工作,鄧聯興一家時不時能吃上喜宴中的餸腳(即「剩菜」),盆中的肉碎對他來說更是充滿滋味,南乳豬肉的味道構成了他童年最幸福的回憶。

成年後的鄧聯興在香港政府的環保署工作,到1995年因看到父親逐漸年邁,又擔心屏山山頭盆菜的手藝失傳,鄧聯興才正式接手,利用節假日或調休的時間兼職「煮盆」。到54歲,鄧聯興提前退休,正式全職經營起盆菜店。

用料歷經四代未變 南乳豬肉才是精髓

上世紀90年代香港回歸祖國前後,港人懷念鄉土情懷,逐漸發展本地「一天遊」。盆菜往往成為旅程指定食品,政府也有舉辦大型盆菜宴會,推廣本地傳統的飲食風俗,就連首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都曾是盆菜宴的座上賓。

屏山鄧氏後人、香港知名時裝設計師鄧達智在1996年的除夕夜,在屏山祠堂舉辦了一場盆菜宴,宴請了二百多位文化界人士,更進一步把盆菜尤其是屏山山頭盆菜推至公衆視野。如今,盆菜已經走出新界,成為許多港人逢年過節最為常見食品。

作為屏山首屈一指的盆菜師傅,鄧聯興很少吃外面的盆菜。他說相較於其他地方的盆菜各種比拼名貴食材,屏山山頭盆菜的特點是注重南乳和配料味,食材反而較為固定,這麼多年都沒有變化。唯一不同的,是南乳的用量比父親時候大得多,因為「村裡兄弟時不時覺得味淡,可能是大家口味變重了」。

南乳豬肉始終是盆菜的精華。每天早晨,新鮮的豬腩及前胛便會運到店裡,鄧聯興將其切成塊狀,用各種香料以及杭州的南乳進行烹調,味道鮮香誘人。神仙雞則是用大量姜、蔥、洋蔥等配料,佐以玫瑰露酒增香,色澤金黃味道濃郁;鱿魚、支竹則要提前一天泡發……各種食材烹饪完成後,師傅要把各款食物按序一層一層放進盆內疊好,此步驟稱為「打盆」,順序也有講究:

盆的最下層一般放蘿蔔、炸豬皮、支竹等味淡的食材,再用鱿魚和南乳豬肉的肉汁來提味,構成了盆菜的基礎;上層則更注重擺盤的美觀,會放上色彩對比鮮明的雞肉、大蝦、冬菇、炸蚝或者炸鬥鳝,共同構成色香味俱全的屏山山頭盆菜。

到2011年前後,鄧聯興又鑽研起圍村喜宴的另一傳統「九大簋」。鄧聯興說,小時候看到有講究的人家不喜盆菜將各種味道「撈在一起」,便另選其他食材烹饪成九大碗,跟內地一些鄉村喜宴有相似之處。

相較於傳統盆菜,鄧聯興的「九大簋」的食材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升級,不僅有神仙雞、魚肉丸、燴花菇,還有燴鮑魚、梅子鴨、炸鬥鳝、陳皮鴨湯等。「九大簋」每道菜分開上,舌尖可以享受到不同菜式味道,涇渭分明。

象征溫情的味道無法被機器所複製

一到農曆臘月,鄧聯興的電話就響個不停。他們不僅要滿足附近「三圍六村」的老顧客需求,還有遠至大嶼山、梅窩的訂單。今年,甚至有台灣遊客希望在香港過年時能訂到鄧聯興的盆菜,可惜由於訂單早已爆滿,他們不得不婉拒。

春節大年初一休息一天後,鄧聯興與兒子馬上要準備大年初九村裡敬老宴,一共108圍盆菜;之後的元宵節,村裡祠堂更要開120圍。

「以前我父親做的時候只有七、八十圍,後來到我這裡開始有一兩百圍。」鄧聯興說記憶最深的一次是當地自衛隊、治安隊免費宴請村民,一次性做了約500圍。村裡人排隊來吃,一直排到路口。

不少明星也是鄧聯興的熟客,像周潤發、郭富城、黃日華等都留有合照在店內,其中又以周潤發來的次數最多。2015年周潤發慶祝60大壽時,更專門約了20多為親朋好友來鄧聯興的餐廳吃飯。「發哥非常喜歡懷舊,喜歡品嘗傳統的味道。以前他也經常帶他媽媽來吃,一年總有一兩次在這裡舉辦家庭聚會。」

鄧聯興說,他最早做盆菜是因為興趣,後來因為能賺錢所以開了店,現在只要能把文化傳承下去,又能幫到村裡的兄弟,就非常開心。只要看到人們把盆菜吃光,或者願意把剩下的菜打包帶走,甚至只是拍下菜單、給他遞上張名片,都是對他的一種認可。「當初我使用了屏山這個名字做招牌,就一定要做到大家滿意,才對得起這個名字。」鄧聯興說。

如今,屏山山頭盆菜主要由鄧聯興的兒子鄧建鵬掌廚。曾留學澳大利亞的鄧建鵬,年少時曾想過將盆菜制作改成工廠式,流水線化生產不僅不用那麼辛苦,還能賺錢。但當他真正接手店裡的工作後,才發現跟想象中的不同。

「如果你想維持老客戶的生意,一定要親自經手每一個環節。交給工廠來做,有很多細微的地方也注意不到,到時候做出來的東西可能會變成另外一種樣子。」鄧建鵬說,那樣雖然產量可以很多,但品質一定不會好,象征溫情的味道無法被機器所複製。「大家找過來,就是想吃回以前的那個味道。」

近年,香港的連鎖快餐店、大型餐飲集團也開始在大時大節期間推出盆菜,甚至有知名品牌專門派主廚到鄧聯興處取經。「他們把盆菜吃了一幹二淨,但是回去做出來卻不是那麼回事。」

鄧聯興父子堅信,唯有靠自己的雙手,才能煮出那份象征着溫情的獨特味道。而這,或許正是屏山山頭盆菜能夠在時代變遷中屹立不倒的秘密所在。

採寫:南方+記者 陳彧 GDToday記者 陳晨

腳本: GDToday記者 陳晨

拍攝/剪輯:GDToday記者 許曉鑫

28/01/2025

春節臨近,「喜迎新春·柬中文化缤紛園會」在柬埔寨金邊舉行,中柬兩國民衆共迎新年,感受濃濃的中國春節氛圍。

「我在海外應該已經待了四年了,每年的春節都不太一樣。」柬華應用科技大學孔子學院老師劉穎慧介紹,柬埔寨的華人比較多,春節期間會有舞龍舞獅、寫春聯等慶祝活動。

今年春節,劉穎慧計劃邀請柬埔寨當地的朋友到家裡包餃子,向他們介紹過年為什麼要吃餃子,也讓他們體驗擀面、和餡和包餃子等流程。劉穎慧說:「這樣可能給他們留下更深刻印象,也能讓他們對春節有更直觀的體會。」

  文字/腳本:GDToday記者 吳采倩
  拍攝:特約報道員 《柬華日報》周恩崇
  剪輯:梁梓健
  海報:梁梓健

28/01/2025

【除夕,大灣區點「紙」有料到!】

視頻/動畫:GDToday記者 許曉鑫
文案/海報:南方+、GDToday記者 陳晨 陳彧

28/01/2025

國產廉價AI 崛起,因不需要美國晶片致美股出現創紀錄暴跌,英偉達股價一夜蒸發超4萬億港元。DeepSeek是中國AI大模型,因成本远低GPT,僅需數百萬美元投資即已超越美國多个數百億美元投資項目引發業界轟動

26/01/2025

【演員王星案,「顏十六」到案】經公安部工作組和中國駐泰使館全力工作,泰執法部門協助,演員王星等多名中国公民被骗至泰缅边境后遭非法拘禁案件的重要犯罪嫌疑人顏某磊(網名「顏十六」)到案並於1月25日晚回國。(影片來源:新華社)

26/01/2025

【「美國頂尖攝影師旅拍廣東」攝影展在美國加州舉行】

26/01/2025

【台灣教師返粵祭祖許願兩岸早日團圓,批台灣教改是「無法復原的災難」】

「這是我第一次回到父親的高明老家,見到祖屋被維護得很好,鄉親們很熱情,我心裏很是溫暖。」農歷新年將至,台北第一女子高中語文教師區桂芝與家人專程從台灣飛抵廣東,一同返鄉祭祖,在佛山高明阮埇村與鄉親共話家常。

「看到家鄉的古村落被活化建設,歷史遺跡煥發新的活力,我感到很開心。後人能夠從先人的文化遺產中學到很多。」2023年12月以來,區桂芝與許多台灣教育界人士多次參與遊行、張貼廣告、在社交媒體平台發聲,強烈譴責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教育政策,批評台灣現行「108課綱」對中國歷史的模糊處理和扭曲,呼籲台灣社會重新重視中華傳統文化及語文教育。

她在廣東留下了哪些文化感悟?過去一年,她在台灣推動中華文化傳播有哪些新進展?新年又有哪些願望?近日,GDToday記者在廣州采訪了這位朝氣蓬勃的女教師。

#春節返鄉探親發掘文化寶藏

「沒想到能在村口祠堂見到父親年輕時的照片。」睹物思人,區桂芝眼底泛起淚光。她欣喜見到遠在他鄉、過去未曾謀面的親人,也感慨阮埇村古村落活化升級帶來的嶄新面貌,「阮埇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村內文風鼎盛,先後走出了多位文人墨客,相信在活化工程的建設下,能夠讓村落的文化產業發展煥發新活力。」區桂芝說。

阮埇村古有「高明第一望族」之稱,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區域內保留著一百多棟明清民居。自開村以來,阮埇文風盛、英傑多,先後走出了6名進士、17名舉人。村中還流傳著「兩朝四進士,一榜四文魁」的佳話。2016年以來,阮埇村啟動佛山市古村落活化升級項目,讓村容得以美化,古跡重現生機。「感覺鄉親們的生活都很幸福,對未來充滿希望。相信家鄉未來的發展會越來越好。」區桂芝說。

雖然假期短暫,春節期間,區桂芝也計劃如往年一樣留出時間「回娘家」,返回湛江看望親人。「我曾在教學時發現湯顯祖曾經被貶徐聞,還特別去貴生書院走訪。」興趣所趨,區桂芝對古代文人相關的文化遺跡尤為關註,同時十分珍視大陸豐富的文化遺產。「很開心看到許多遺跡被很好地修整,先人在歷史、文學、文化上的成就有許多值得後人學習的地方。」

春節將至,廣東的大街小巷充滿濃濃的年味,這讓區桂芝感到熟悉而溫暖。「到處張燈結彩,置辦年貨的場景和臺灣很相似。中國人的文化習俗都是一樣的。台灣最近也開始了『春運』的大規模『遷徙』。」區桂芝笑著許下願望:願兩岸安好,早日團圓。

#推新書補足台灣學子教育缺失

一年多來,區桂芝與多位關注台灣教育改革的學界人士不斷奔走呼號,希望台教育部門對「108課綱」徹底檢討,批評台當局為意識形態服務,對教育質量的摧殘。數名關注教改問題的大學教授、高中老師日前共同出版《台灣教改三十年(1994-2024)》一書,檢視台灣教改30年來出現的問題,並為未來改革提出建議。

作為作者之一,區桂芝坦言過去30年來的台灣教改是一場「無法復原的災難」,2019年實行的12年基本教育課程綱要(「108課綱」)則是「滅台」的最後一裏路。「我所接觸到的學生對中國歷史事件大多非常模糊,沒有什麽深刻印象。教材的編寫也抽掉時序,以主題的方式教學,這讓台灣的中國史教育十分缺失。台灣的學生因為對歷史無知,所以對文化會無感,當然對血緣就無情。」區桂芝認為,教育的摧殘加大了兩岸青年之間的隔閡,讓台灣青年缺少歷史文化認同。「硬要說台灣文化和中國文化不一樣,這是自欺欺人的說法。」

為了進一步喚醒台灣學生和家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關註,區桂芝還在本月上架新書《課本中消失的文學生命與千古追求——「108課綱」中的文化缺席》,對「108課綱」中缺席的中國古代文學大家和品格教育進行補充。她介紹,新書中包含六位文學大家的經典文學作品,同時由古文篇章探討情感、倫理、君子風範與仁恥之道。「這是我諸多努力嘗試的方式之一,希望能盡力喚醒社會。」在區桂芝看來,對歷史知識的補足也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對多元學科的理解能力,有助於加強孩子在未來的整體競爭力。

「呼籲教改,新的一年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我們且戰且走。」區桂芝對自己要走的路十分篤定。

采寫/腳本:GDToday記者 張詩雨
拍攝/剪輯:GDToday記者 郭宏達

25/01/2025

24日,美國媒體報道:當日美國務卿魯比奧給國務院全體職員、美國所有駐外人員發送一份備忘錄,要求立即暫停美國一切對外援助,包括對烏克蘭等關鍵盟友的軍援,備忘錄有效期為90日。不過,按照該備忘錄,美國對埃及和以色列的軍事援助資金、對外緊急食品援助資金以及現有對外援助項目中於該備忘錄生效前產生的「合法費用」可以繼續發放。

25/01/2025

王毅應約與魯比奧通電話:「希望你好自為之!」

Address

上環
Hong Kong

Telephone

+85293486224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今日香港地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Videos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