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le|香港文藝評論雜誌

  • Home
  • Sample|香港文藝評論雜誌

Sample|香港文藝評論雜誌 雙月刊香港文藝評論雜誌,每期單一主題,以評論切入生活,引介文化藝術的新鮮議題。

支持我們的製作,請編輯室喝杯啤酒吧!🍻
➜ 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

部分銷售點 ᐁ
閱讀時代.留下書舍.序言書室.界限書店.言志區.Kubrick.YOLO 小書舍.⁣合舍⁣.一拳書館.獵人書店.Urban Space.夕拾x閒社.ACO 艺鵠⁣.七份一集成中心.見山書店⁣.蜂鳥出版.渡日書店.神話書店.誠品書店.Desk-one 溫室.台灣地區總代理|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立即購買 ᐁ
網上商店 ‧ samplemaghk.com/shop
電子書 ‧ bit.ly/samplemagreadmoo
台灣讀冊 ‧ bit.ly/taaze_sample
KONO ‧ bit.ly/samplekono

追蹤其他平台 ᐁ
DISCORD ‧ bit.ly/samplediscord
IG ‧ bit.ly/samplemagig
YOUTUBE ‧ bit.ly/SampleYoutube
PDOCAST ‧ anchor.fm/samplemag-hk
電子報 ‧ bit.ly/samplemagnews

 #動圈揚聲器 自十九世紀末發明至今,一直是揚聲器技術的主流。電流會通過線圈產生磁場,繼而振動連接的薄膜,發出聲響。控制電流的波型,即可形成各種聲音。以揚聲器播放電子聲音,對我們來說自然不過,然而在揚聲器以外,尚有許多媒介可以傳播聲響。英國...
17/11/2023

#動圈揚聲器 自十九世紀末發明至今,一直是揚聲器技術的主流。電流會通過線圈產生磁場,繼而振動連接的薄膜,發出聲響。控制電流的波型,即可形成各種聲音。

以揚聲器播放電子聲音,對我們來說自然不過,然而在揚聲器以外,尚有許多媒介可以傳播聲響。英國藝術家 John Richards(Dirty Electronics)和Tim Shaw就一直探索其他途徑,採用動圈揚聲器以外的方式,在表演中製造電子聲效。

這些聲音製作方法與科學實驗類近而相關。比如乾冰,就可以不靠電力,令金屬和物品產生共鳴。高壓火花、電漿揚聲器、氙氣攝影閃光燈、法蘭克林鐘、雅各布梯等,都可以借物料間的互動傳遞聲響,甚或將聲音轉化成光或運動。

在「聲形2023」的節目《Beyond the Loudspeaker》中,John Richards(Dirty Electronics)將與 Tim Shaw 組成雙人組合,一同建構起實驗室般的遊樂場。他們將在場地各處置放自製物件,在表演期間與物件即興互動,使每場表演獨具特色。

透過使用自製音頻迴路和線圈,避開常規的動圈揚聲器,他們挑戰揚聲器的應用,並在表演中與聲音物件和樂器互動,借助表演空間的建築特性,放大物料震動所產生的聲音,加以審視聲響製作的物理條件。

#聲形2023:speaker, you
《Beyond the Loudspeaker》
Dirty Electronics x Tim Shaw
門票現正於Art-mate發售
大館F倉展室 @
2023年11月18日(六)晚上8時
2023年11月19日(日)晚上8時
每場表演後均設有藝術家分享
詳情: contemporarymusikinghk
Dirty Electronics
Tim Shaw
Photo credit: https://www.dirtyelectronics.org

❝ 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革不僅僅發生在山區,這樣的變革正在全球各地發生。我選擇山區來講述這個故事,向觀眾提出這個問題:你覺得現代的消費主義模式是好的嗎?看看它對山區的普通人帶來了什麼影響。❞九歲的大吉嶺女孩 Guras 有一隻大黃狗叮叮,無...
13/11/2023

❝ 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革不僅僅發生在山區,這樣的變革正在全球各地發生。我選擇山區來講述這個故事,向觀眾提出這個問題:你覺得現代的消費主義模式是好的嗎?看看它對山區的普通人帶來了什麼影響。❞

九歲的大吉嶺女孩 Guras 有一隻大黃狗叮叮,無論在學校上課還是在山裡玩耍,牠總是陪伴在她身旁。大吉嶺村落裡的生活並不平靜,豆蔻價格的崩跌衝擊了每個家庭的生計,夜間又有野豹出沒,村民時刻感到恐懼。當心愛的叮叮突然不知去向,Guras 不顧大人訓誡,堅持每天尋找叮叮,卻開展了一連串奇幻遭遇,她的天真世界也將不再無邪。

《 #那山那狗那女孩》(Guras)靈感來自導演母親的家庭經歷,由印度新銳導演 Saurav Rai 執導。透過小女孩的視角,將民間傳說、當地神話與農民生活交織而成。宗教儀式是村落的日常,也是村民面對無法預期的挑戰時的心靈寄託。小女孩尋找小黃狗的毅力,也無法無視山區社會經濟的轉變,以及家人的輕生。

導演的家族所處的大吉嶺村落——Mangwa Village,正處於社會經濟的挫折。導演曾經用自己兒時的地震經歷作為題材,拍攝了他的第一部長片《Gudh》,於二〇一六年成功進入坎城影展競賽單元。當時,整個 Mangwa Village 也驕傲地慶祝他的成功。那時開始,他便希望繼續拍攝大吉嶺故鄉的題材,向世界展示故鄉的美麗與底層生活的困難。

導演並沒有直接說教這些問題。我們只是跟隨着 Guras 一起走在壯麗的大吉嶺,開展尋找小黃狗叮叮的神奇之旅,回到家卻見到父母如何為收成而擔憂;看見僧人如何在山上修行,向 Guras 說一些妙喻,或者村民在深夜舉行宗教儀式,安撫眾人的心靈。身歷其境的長鏡頭與聲音設計,帶領觀眾走進大吉嶺高山的迷霧之中。

「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革不僅僅發生在山區,這樣的變革正在全球各地發生。我選擇山區來講述這個故事,向觀眾提出這個問題:你覺得現代的消費主義模式是好的嗎?看看它對山區的普通人帶來了什麼影響。」導演通過純真的主角和充滿靈性的氛圍,向世界輕輕訴說這些信息。

金馬影展2023場次:

11.19 〈日〉 15:50 信義威秀 7廳
11.21 〈二〉 21:00 信義威秀 9廳
11.22 〈三〉 16:10 信義威秀 7廳

2023年 第九屆 亞洲電影觀察團/自2015年起成立的金馬影展「 #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搶先觀賞當屆所有入選「 #奈派克獎( )」的亞洲新銳導演作品,並從中選出「 #亞洲電影觀察團推薦獎」。本屆入圍作品包括《年少日記》、《但願人長久》、《富都青年》等。
@goldenhorsefilmfestival
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我們的製作,請編輯室喝杯啤酒吧!🍻
➜ 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
 ̄ ̄ ̄ ̄ ̄ ̄ ̄ ̄ ̄ ̄ ̄ ̄ ̄ ̄ ̄ ̄ ̄ ̄ ̄ ̄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如果一天醒來,發現自己意外地癱瘓,全身只剩下眼球能正常移動,你要如何與外界溝通?一九九五年,法國ELLE雜誌編輯Jean-Dominique Bauby中風後患上閉鎖症候群,完全喪失了發聲能力,全身只餘左眼可以眨動。他只能拜託別人從旁協助,...
12/11/2023

如果一天醒來,發現自己意外地癱瘓,全身只剩下眼球能正常移動,你要如何與外界溝通?

一九九五年,法國ELLE雜誌編輯Jean-Dominique Bauby中風後患上閉鎖症候群,完全喪失了發聲能力,全身只餘左眼可以眨動。他只能拜託別人從旁協助,按照法語字母的使用頻率,排列成字母表,供他以眨眼的方式選取字母。

花費兩年時間,共計約20萬次眨眼,他完成了生命中唯一的著作——《潛水鐘與蝴蝶》。「潛水鐘」指向形體加諸於生命的困窘,而「蝴蝶」則隱喻想像所帶來的自由。書籍首周銷售量達到十多萬本,不過書籍出版兩天後Bauby便與世長辭。

後來,這個真實故事與小說改編成同名電影。作品裡的角色重演失去聲音的挫敗,必須迂迴地尋找新方法進行溝通,重複演練表達每個字母,組成單字和句子的方法。這種演練不僅是為了達到準確的表達,更是為了探索聲音與身體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在與他人溝通時定位自己與他人之間的距離。

溝通是否只能透過言語和文字來實現,還是有其他無法言喻的溝通方式存在?「聲形2023」的節目《Through the glass, darkly》受《潛水鐘與蝴蝶》啟發,透過引用作品部分段落,思考人聲的失敗、直接言辭的顛覆,以及替代傳播和溝通的方式。

帝王斑蝶是世界上最主要進行遷徒的蝴蝶品種,遷徙需要經歷四代才能完成。藝術家許思樂和林儷由此得到靈感:這種遷徙模式的延遲和失位感,與聲音中的延遲和位移相似,也引導觀眾思考在新環境中自我定位的方法,以及聲音如何幫助我們定位和測量距離。

溝通有被誤解的風險,深度聆聽也有其重要性。觀眾可以透過作品,測試深度聆聽的體驗,感受溝通的多重形式,探索聲音扮演的角色,同時理解「希望」是種傳遞方式。

《Through the glass, darkly》融合了各種混雜的聲音、轉瞬即逝的聲響和負空間,觀眾將遊走於裝置和表演性的聲音作品之間。作品看似隱晦和混亂,但其中不同層面的聲音有機會同步共鳴,營造出時而交涉、時而懸停的體驗。觀眾最後可以帶走作品文本,同時也體驗無法言喻的溝通方式和深度聆聽的感受。

#聲形 2023:speaker, you
許思樂 x 林儷《Through the glass, darkly》 (表演和藝術家分享)
門票現正於Art-mate發售 https://www.art-mate.net/buy_ticket/70394
大館F倉展室
2023年11月14日、15日 晚上8時正
此節目將以英語進行,敬請留意
詳情:
許思樂@clokserene
林儷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隨着時代變遷,環繞人們生活的聲音一直變動。可是在留聲機、揚聲器發明之前,人類只能依靠口耳相傳、文字紀錄和樂器等,記錄每一種聲音。生活在地球之上,人類沒有辦法體驗「完全安靜」,皆因環境中有各種聲音因各類活動而產生,混合而形成  #噪音(noi...
05/11/2023

隨着時代變遷,環繞人們生活的聲音一直變動。可是在留聲機、揚聲器發明之前,人類只能依靠口耳相傳、文字紀錄和樂器等,記錄每一種聲音。生活在地球之上,人類沒有辦法體驗「完全安靜」,皆因環境中有各種聲音因各類活動而產生,混合而形成 #噪音(noise)。

早於工業革命時期,基於城市裡的引擎、火車、槍火等聲音的增加,學者開始研究噪音對人體健康的不利影響。十九世紀的德國科學家亥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就將「音樂音調」和「噪音」清楚區分,後者指聲音「混雜且亂七八糟」。後來,學者慢慢延展至研究原始部落、郊野的噪音,才開始發現噪音與人類社會活動息息相關。

一八七七年,愛迪生發明了 #留聲機(Phonograph)。「留聲機會一再重複播放給永遠不會認識你的一代人,每一個隨便的想法,每一個喜愛的幻想,每一個你選擇對着這薄鐵膜耳語的虛偽言詞。」

與此同時,科學家也著手研究播放的技術。德國科學家艾倫.布魯姆林(Alan Dower Blumlein)在一九三一年申請了一項 #雙聲道 錄音系統的專利,旨在通過符合人耳的設計來增強音頻的沉浸感,並創造了雙耳聲音(binaural sound)這個詞。

那麼,我們如何形容周遭聽見的事物?加拿大音樂家 R.穆雷.謝弗(R. Murray Schafer)在七十年代首次普及「 #聲音地景(Soundscape)」一詞,美國歷史學家艾米莉.湯普森則以此為基礎發展想法,指出「聲音地景」既是物理環境,也是感知該環境的方式,因此既是一個世界,也是為了理解該世界而構建出來的文化。

當環境聲響與噪音可被完整紀錄後,音樂家便以此加入音樂創作,藝術家也會透過不同的錄音器和揚聲器進行藝術創作。一九七三年,John Cage曾寫道:「無論身在何處,我們聽見的大多是噪音。每當我們忽略噪音,它就會干擾我們。如果我們傾聽噪音,就會發現它的迷人。」

在實驗音樂和聲音藝術的世界中,操作簡易而唾手可得的揚聲器,讓聲音能從單聲道、雙聲道、環繞聲等,以其完整形態呈現,並作為媒介、物料、物件、空間,成就表演及藝術作品。一年一度的「 #聲形2023」聲⾳藝術節將會回歸,並於十一月於大館舉行。「聲形2023」聲音藝術節包括三場表演和一場工作坊,節目詳情將陸續發佈,敬請期待。

🖇️ 門票現正於 發售
📆 2023年11月14至19日
📍 F倉展室 賽馬會立方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 #奧本海默》上映後,人們一直好奇導演路蘭如何以實景拍攝核爆一刻。YouTuber William H Baker 試圖還原電影中原子運動和核爆的視覺效果,只需運用隨處可見的日常物件,就可重現這場足以載入史冊的視覺奇觀。原來,我們觀看的事...
02/11/2023

《 #奧本海默》上映後,人們一直好奇導演路蘭如何以實景拍攝核爆一刻。YouTuber William H Baker 試圖還原電影中原子運動和核爆的視覺效果,只需運用隨處可見的日常物件,就可重現這場足以載入史冊的視覺奇觀。原來,我們觀看的事象毋需真實,聯想即有實效。

聯想的真實

按照心理學的理解,聯想即是由大腦接收物件的資訊特徵,再借經驗接入所看之物。上述拆解電影視覺效果的揭密影片,恰巧又叫人想起千禧前後蔚為熱潮的「魔術揭秘」節目。

相對理性

與電影相似,魔術表演同樣遊走於人類的視覺盲區,教人質疑眼前所見之物。魔術活用人類視覺的限制,構築不可能的現象,以聯想創造震憾。貝克內爾大學哲學教授 Jason Leddington 甚至認為,觀看魔術表演與哲學思辨相近,因為它所挑戰的其實是觀眾的理性。

觀眾觀看飄浮魔術時,所見的不僅是人體浮空的現象,助手更會用道具劃過身體四周,證明周遭並無支撐裝置。這些表演上的設置,旨在逐一擊破觀眾聯想的合理解釋,瓦解對事件的理性解讀,使之成為「不可能」。於是,在眼前實現的飄浮現象變得無從解釋,理性的失效由此帶來巨大衝擊。

經驗之別

觀看電影和魔術表演,往昔經驗可說尤其重要:前者要求我們懸置經驗,暫且接納眼前景象為真,後者則要求我們順從經驗,一再發出質詢,才能勾出對不可能現象的讚嘆。

不過,我們同樣可以提出反向的詢問。要是我們不懸置經驗,改而細究電影場景設置、剪接、構想,叩問影像的製作流程與細節?要是我們不順從經驗,改而理解技巧的發展歷史,認知魔術師的訓練及表演重點?如此一來,這些問題指向的,恰巧就是表演技藝的思考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我們的製作,請編輯室喝杯啤酒吧!🍻
➜ 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
 ̄ ̄ ̄ ̄ ̄ ̄ ̄ ̄ ̄ ̄ ̄ ̄ ̄ ̄ ̄ ̄ ̄ ̄ ̄ ̄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人類該站在怎樣的角度思考與動物、昆蟲的關係?生物學家  #魏克斯庫爾(Jakob von Uexküll)認爲,若要研究生命,必須用非人類的眼光重新看待最熟悉的地方。他曾在著作中加入插畫,試以刺蝟、蜜蜂、狗的視角重構人類世界的某個部分。魏克...
30/10/2023

人類該站在怎樣的角度思考與動物、昆蟲的關係?生物學家 #魏克斯庫爾(Jakob von Uexküll)認爲,若要研究生命,必須用非人類的眼光重新看待最熟悉的地方。他曾在著作中加入插畫,試以刺蝟、蜜蜂、狗的視角重構人類世界的某個部分。

魏克斯庫爾以蜱蟲(tick)為例說明:懸掛於灌木叢的蜱蟲,嗅到哺乳動物身上的丁酸(butyric acid),就會盲目向下墜落,降落於溫暖的獵物上,吸食其溫熱的血液。這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方式。

由此,人們或會以為,蜱蟲喜愛血液的味道,或至少擁有感知血液味道的能力。事實上,蜱蟲完全沒有味覺,而認爲「蜱蟲擁有感知血液味道的能力」,不過是人類根據人類本位經驗所得的結論。蜱蟲的例子表明了昆蟲與環境獨有的關係與互動:她只活在其中,並為之而活;而這與人的理解全無關係。

共死以共生

除了脫離人類本位的觀察, #德希達 也曾於《 #野獸與主權》中提出,與其探索共生,不如思考共死。德希達以「 #共死」連接人與動物的共同命運,認為死亡是生命所展現的某種共同性:我們終究俱死,因此我們同為共死者,我們是同生共死的生命,由此試圖指出動物與人皆為世界的共同居住者的概念。

非人類智能

今屆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以「非人類智能」為探索重心,思索非人類生物與人類如何共生共存。共生之「共」是在什麼語境下被認同?媒體藝術家、科技專才、科學家能否超越以人為本位的理解方式創作?人能否脫離凝視者之輕妄,真正從萬物中謙卑學習?

藝術節主題展覽展示來自多國藝術家的作品,如美國藝術家艾米‧揚斯(Amy M. Youngs)的《塵歸塵土歸土》一展品中以跳蟲為主視角,探索微小生物的生存及與環境的關係;又有美國導演瑞秋‧梅耶里 (Rachel Mayeri)之作品《猩猩一家親》(Apes as Family),為黑猩猩製作電視劇,究其對電視的反應。藝術節同時亦設實驗場 Project Room,反轉研討會及放映會,冀以多角度深入探討更多共生之關係。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2023: 人 • 鬼 • 獸
2023年11月4日 - 11月12日
12:00 – 20:00
香港大會堂低座一樓展覽廳
詳情: http://www.microwavefest.net/festival2023
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我們的製作,請編輯室喝杯啤酒吧!🍻
http://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
 ̄ ̄ ̄ ̄ ̄ ̄ ̄ ̄ ̄ ̄ ̄ ̄ ̄ ̄ ̄ ̄ ̄ ̄ ̄ ̄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怪奇老鼠 //「人們對  #米奇老鼠 的看法,出自迪士尼樂園看見的米奇老鼠。」 #迪士尼 元祖動畫師之一金波爾(Ward Kimball)認為,實體人偶是米奇形象工程的基礎,確立人們對它的印象。然而,米奇躍出畫面,化作人偶後,初期的模樣...
30/10/2023

#怪奇老鼠 //「人們對 #米奇老鼠 的看法,出自迪士尼樂園看見的米奇老鼠。」 #迪士尼 元祖動畫師之一金波爾(Ward Kimball)認為,實體人偶是米奇形象工程的基礎,確立人們對它的印象。然而,米奇躍出畫面,化作人偶後,初期的模樣卻只能以恐怖詭異形容。

米奇人偶在一九三一年首次亮相。演員通體覆以黑衣,隱見人體肌肉線條,頭上戴有鼠形頭套,衣飾龐大,與軀幹的人形比例大有對比。一九三〇年代的人偶服,多半非由迪士尼自家設計,質素參差,而米奇當時大受歡迎,也引來不少人自創服飾,製造許多惡夢。

溜冰場上的米老鼠

一九五五年,迪士尼樂園在美國加州首次開幕。不過,賓客在樂園中迎來的米奇人偶,卻是異常詭異的模樣。當時的米奇人偶服,頭套上滿是孔洞,裂成齒狀,彷若張開了大口,正對下方的孩童,畫面叫人膽戰心驚。

當時,時興巡迴溜冰表演 Ice Capades 曾引入米奇及米妮環節,舞者會穿着人偶服裝表演。樂園開幕時,迪士尼未有設計人物服裝,不得不向外尋索,致使一段時間需要採用溜冰表演戲服。

為了方便表演,服裝設計按照人體比例,未有跟從動畫配置,而且頭套也需多處挖洞,讓舞者查看周遭境況。服裝原按表演環境設計,需配合適當的打燈,從遠距離遙望,而非讓樂園遊客近鏡細察,結果令米奇露出齜牙咧嘴的惡態。

從平面到立體

從平面影像躍入現實,不僅牽涉維度上的轉換、體積的填充,更與許多實際考慮相關。一九六〇年代,米奇人偶比例大幅轉變,圓滾滾大頭配上短小身軀,顯得可愛無比。不過,因物料及設計問題,表演人員無法與賓客互動。

迪士尼人偶通常不會說話,只呈現一張固定的笑臉。為免由於賓客語言不同,加上避免破壞形象,脫離本有的特殊音色、說話方法,人偶演員都經過訓練,遵循角色人設與賓客交流互動。米奇跳出銀幕,到生活裡與人們相遇,背後經歷了長期的設計與考慮,才能形塑出賓客對米奇的可愛想像。
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我們的製作,請編輯室喝杯啤酒吧!🍻
http://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
 ̄ ̄ ̄ ̄ ̄ ̄ ̄ ̄ ̄ ̄ ̄ ̄ ̄ ̄ ̄ ̄ ̄ ̄ ̄ ̄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預購|由後話出版的《 #斷層路徑》,剩餘最後數天預購!!大家準備拜讀 SAMPLE 精神領袖  #葉梓誦 既新書未?
23/10/2023

#預購|由後話出版的《 #斷層路徑》,剩餘最後數天預購!!大家準備拜讀 SAMPLE 精神領袖 #葉梓誦 既新書未?

Access Google Forms with a personal Google account or Google Workspace account (for business use).

舞蹈是生命的律動,編舞則是對空間、時間和動作感知的設計。隨着時代變遷,編舞是否也會跟隨科技的日新月異,演變出前所未見的姿態?擺弄光線的魔術師洛伊·富勒(Loie Fuller)是十九世紀的現代舞先驅,也是第一位在當時利用先進技術創造視覺效果...
17/10/2023

舞蹈是生命的律動,編舞則是對空間、時間和動作感知的設計。隨着時代變遷,編舞是否也會跟隨科技的日新月異,演變出前所未見的姿態?

擺弄光線的魔術師

洛伊·富勒(Loie Fuller)是十九世紀的現代舞先驅,也是第一位在當時利用先進技術創造視覺效果的編舞家。在以身體和動作為主的編舞,「光」卻在富勒眼中佔據了重要的意義。一八九二年,富勒以獨有的蛇舞(serpentine dance)聞名,她穿着以大塊絲綢製成的服裝,並配合投影機的變幻色彩旋轉,將連衣裙上的皺褶幻化成精緻的圖案和漩渦,以不斷變換的視覺幻象緊咬觀眾視線。

富勒的蛇舞沒有講述任何故事,這是她表達自我的超越,並將作品的意義交由觀眾的想像和思維定奪。因此她抽象的舞蹈往往可以串聯起三維的圖像,如狂舞的火舌、優雅的蝴蝶,或是綻放的蓮花。富勒想讓舞動的身體、燈光和織物共同捕捉樂句,以視覺效果來模擬音調的急促和流動,形同音樂節奏的視覺化。這也是燈光在舞蹈上的革新,它不再是單純的舞台效果,而是親身參與一場糅雜光影的編舞試煉。

緘默虛幻的編舞家

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了一款完全為編舞而生的人工智能,稱作 EDGE,這是「可編輯舞蹈生成」的縮寫。它可以分析音樂的內容和節奏,創造逼真且合乎人體力學的舞蹈動作。人工智能為人類提供無限的動作預測可能性,當中經常會有意想不到的動作,舞者可以藉此探索不自然的領域,繼而擺脫自己的舞蹈慣習,讓自己的編舞保有新鮮的血液。

編舞及機械人專家Catie Cuan就曾經與搭載人工智能的機械人一起跳舞。當她們兩者平行移動時,她感到自己的空間與時間都坍塌了,彷彿將身體的動作機能移到人體之外再重新接觸,這是一種微妙的身體延展體驗。可見未來人工智能的編舞或會顛覆我們對舞蹈動作的理解。

破除編舞的障壁

本地編舞家陳偉洛將重演作品《Click》,他將生命力賦予虛擬的熒幕畫面,自己則隨着影像的變幻起舞,同時帶來一種表演者的錯位,在現場舞動的陳偉洛,與在熒幕背後不斷敲打文字的神秘存在,究竟是誰在編排接續的舞步?

本地編舞家李偉能亦會同時重演作品《this work has three possible titles:》,透過連續的現場提問,讓觀眾親自拆解編舞的意義,最後再配合觀眾自己的音樂來重組散落的信息碎片,混亂過後,映入眼簾的會是什麼?兩部作品的互相交織,將重新定義編舞的偌大可能性,並賦予一次想像力重生的機會。

節目詳情:

#非關舞蹈祭 2023《Click》 & 《this work has three possible titles:》

10/20 星期五 (Friday)8pm

10/21 星期六(Saturday)8pm

地點:葵青劇院 黑盒劇場

Black Box Theatre, Kwai Tsing Theatre

門票於@artmate_artmate平台公開發售

Design Credit:NgaYan Cheng

#非關舞蹈祭2023 #當代舞蹈藝術節 #不加鎖舞踊館

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我們的製作,請編輯室喝杯啤酒吧!🍻
➜ 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
 ̄ ̄ ̄ ̄ ̄ ̄ ̄ ̄ ̄ ̄ ̄ ̄ ̄ ̄ ̄ ̄ ̄ ̄ ̄ ̄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原來曾經存在過 // 有形之物注定無法永恆,萬物皆有保存期限,總會被時間抹去,生命消逝,岩石風化,行星湮滅,彷彿不曾存在過。一幢建築可為人類提供相對長久的場所,扣連生活的不同面向,然而建築崩離以後,究竟還剩下什麼?    二〇一六年,美國千...
23/09/2023

原來曾經存在過 // 有形之物注定無法永恆,萬物皆有保存期限,總會被時間抹去,生命消逝,岩石風化,行星湮滅,彷彿不曾存在過。一幢建築可為人類提供相對長久的場所,扣連生活的不同面向,然而建築崩離以後,究竟還剩下什麼?

二〇一六年,美國千禧門博物館與 Stratasys 合作,採用 3D 列印技術,重建了失落的奧林匹亞宙斯神像。複製品由熱塑性塑膠製成,大小只有原版的十分之一,沒有雕欄玉砌的黃金、象牙和烏木。即使看來只像贗品,同樣讓人感到驚嘆。相類的文物重現計劃不計其數,技術彷彿可以將久遠的過去帶回當下。問題倒是,這些失去了原先脈絡的建築重構,究竟能為我們帶來什麼意義?

技術的進步使文物重現看似變得輕描淡寫,毀壞了便借技術還原。然而,在二〇一五年敘利亞的帕邁拉古城(Palmyra)遭到伊斯蘭國破壞,國際社會都紛紛呼籲以 3D 列印技術重建。有不少人卻認為文物的古老和歷史痕跡無法複製,重建的建築價值只會更加淺薄,體驗深度遠遠不及原作,最終只會無可避免地迪士尼化(Disneyfication),《衛報》藝術評論家 Jonathan Jones 甚至直言絕不能讓帕邁拉變成昔日輝煌的贗品。

已被拆卸或消亡的建築,早已剝離原有的脈絡,重現建築無法帶回昔日的靈光。我們需要梳理的是重現的本質,技術存在的主要目的不在於還原物質的原真性(authenticity),而是嘗試恢復我們與過去的關係,以實體的建築去續存逝去的情感。如帕邁拉古城,3D 列印技術可以更容易讓人理解損失的嚴重程度,或是強烈感受背後消亡的動機,借虛構的斷瓦殘垣促使我們再次憶記現實的無情肆虐。因此,重現是將荏苒的過去與當下的情感重新連結,恍如重構記憶的紐帶。

《Reimagines Heritage 一切堅固的事物都煙消雲散》是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的實驗計劃,主要在於透過不同技術去回顧化為烏有的歷史痕跡,包括以珍寶海鮮舫為主題的時空回溯,或是探索在城市中被掩埋的古舊建築。煙消雲散無法避免,但至少我們能思考該如何透過技術去留下記憶的憑證。這像是一場先行的複製計劃,是技術重建文化遺產的雛形,靈光消逝的複製作品突破了時空距離的限制,讓藝術以平等的形式再現眼前,重拾「原來曾經存在過」的往日。

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我們的製作,請編輯室喝杯啤酒吧!🍻
➜ [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http://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
 ̄ ̄ ̄ ̄ ̄ ̄ ̄ ̄ ̄ ̄ ̄ ̄ ̄ ̄ ̄ ̄ ̄ ̄ ̄ ̄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2023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

原來曾經存在過 // 有形之物注定無法永恆,萬物皆有保存期限,總會被時間抹去,生命消逝,岩石風化,行星湮滅,彷彿不曾存在過。一幢建築可為人類提供相對長久的場所,扣連生活的不同面向,然而建築崩離以後,究竟還剩下什麼?    二〇一六年,美國千...
23/09/2023

原來曾經存在過 // 有形之物注定無法永恆,萬物皆有保存期限,總會被時間抹去,生命消逝,岩石風化,行星湮滅,彷彿不曾存在過。一幢建築可為人類提供相對長久的場所,扣連生活的不同面向,然而建築崩離以後,究竟還剩下什麼?

二〇一六年,美國千禧門博物館與 Stratasys 合作,採用 3D 列印技術,重建了失落的奧林匹亞宙斯神像。複製品由熱塑性塑膠製成,大小只有原版的十分之一,沒有雕欄玉砌的黃金、象牙和烏木。即使看來只像贗品,同樣讓人感到驚嘆。相類的文物重現計劃不計其數,技術彷彿可以將久遠的過去帶回當下。問題倒是,這些失去了原先脈絡的建築重構,究竟能為我們帶來什麼意義?

技術的進步使文物重現看似變得輕描淡寫,毀壞了便借技術還原。然而,在二〇一五年敘利亞的帕邁拉古城(Palmyra)遭到伊斯蘭國破壞,國際社會都紛紛呼籲以 3D 列印技術重建。有不少人卻認為文物的古老和歷史痕跡無法複製,重建的建築價值只會更加淺薄,體驗深度遠遠不及原作,最終只會無可避免地迪士尼化(Disneyfication),《衛報》藝術評論家 Jonathan Jones 甚至直言絕不能讓帕邁拉變成昔日輝煌的贗品。

已被拆卸或消亡的建築,早已剝離原有的脈絡,重現建築無法帶回昔日的靈光。我們需要梳理的是重現的本質,技術存在的主要目的不在於還原物質的原真性(authenticity),而是嘗試恢復我們與過去的關係,以實體的建築去續存逝去的情感。如帕邁拉古城,3D 列印技術可以更容易讓人理解損失的嚴重程度,或是強烈感受背後消亡的動機,借虛構的斷瓦殘垣促使我們再次憶記現實的無情肆虐。因此,重現是將荏苒的過去與當下的情感重新連結,恍如重構記憶的紐帶。

《Reimagines Heritage 一切堅固的事物都煙消雲散》是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的實驗計劃,主要在於透過不同技術去回顧化為烏有的歷史痕跡,包括以珍寶海鮮舫為主題的時空回溯,或是探索在城市中被掩埋的古舊建築。煙消雲散無法避免,但至少我們能思考該如何透過技術去留下記憶的憑證。這像是一場先行的複製計劃,是技術重建文化遺產的雛形,靈光消逝的複製作品突破了時空距離的限制,讓藝術以平等的形式再現眼前,重拾「原來曾經存在過」的往日。

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我們的製作,請編輯室喝杯啤酒吧!🍻
➜ [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http://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
 ̄ ̄ ̄ ̄ ̄ ̄ ̄ ̄ ̄ ̄ ̄ ̄ ̄ ̄ ̄ ̄ ̄ ̄ ̄ ̄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2023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

血液是生命力的象徵。生物以外,機械是否同樣擁有血液?血液究竟潛藏了什麼秘密?機械的流血變革《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及《 #西部世界》(Westworld)等影視作品,讓我們見證機械人同樣有流血的可能。二〇一九年,美國康乃...
12/09/2023

血液是生命力的象徵。生物以外,機械是否同樣擁有血液?血液究竟潛藏了什麼秘密?

機械的流血變革

《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及《 #西部世界》(Westworld)等影視作品,讓我們見證機械人同樣有流血的可能。二〇一九年,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出電解血管系統,泵送密集能量的液壓液。他們把液體稱為機械血(robot blood),可延長機械人的活動時間。人類與機器的界線,就此因血液變得模糊不清。

人血輸送氧氣和營養物質,機械血則可以傳遞力和電能,分別也許不大。研究團隊以獅子魚模樣的軟體機械人測試,發現輸滿「血」的小魚能持續游上 36 小時。無機物彷彿逐漸向有機個體靠攏,也許機器以後毋須充電,只需輸血。

血之迴響的鎮靜與瘋狂

回到人類,血液是剖析自身的信息來源。在遊戲《 #血源詛咒》( )中,雅南是個以「血療」盛名的古老城鎮,注射某種血液不僅能夠治癒病痛,更可令身體機能得到飛躍提升。不過,過度依賴血療,患者就會化為醜陋野獸,無法逆轉。

血療引起的獸化,消解了人類與野獸之間的二分,何者為人已難分辨。由此看來,血液甚至成了模糊人類本質的媒介,以獸性威脅人性的完整,如同賽伯格( )的另一變項。獸性的顯現同樣反照了人類內心的深淵,血液成了心鏡,映照自身。或許人類的皮囊只是蹩腳的偽裝,飢腸轆轆的野獸才是真實的自我。

光暗交錯的血液剖白

假如人類的本質不再可靠,就需要重新涉足血液潛藏的信息。荷蘭—瑞典編舞家 Jefta van Dinther 將重演作品《Dark Field Analysis》( #暗場分析),以暗場顯微鏡的視角,隔離自身以外的光線來源,從而滲入並重構那微不可察的身體細節。節目將於 #非關舞蹈祭2023 進行演出,以 Think with the (other) Body 為題,在此刻我們都是他者,該如何透過診斷拼湊出自我的信息碎片?

《Dark Field Analysis》由兩位舞者演出,二人身上只配有麥克風和止血臂章,赤身對話,互相聯繫,就像是暗場下被點亮的血液標本,在舞台上蠕動、爬行、亂竄。他們站立交疊的一刻,便意味着超越自我的領悟。無論是人類、野獸或機器,血液將會瓦解所有界線,給予生命平等的再認知機會。

《Dark Field Analysis》節目詳情:
16/9 星期六(Saturday)8pm
17/9 星期日(Sunday)3pm

地點: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 自由空間細盒
The Room, Freespac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門票於@artmate_artmate平台公開發售

Design Credit:NgaYan Cheng

#非關舞蹈祭2023 #當代舞蹈藝術節 #不加鎖舞踊館

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我們的製作,請編輯室喝杯啤酒吧!🍻
➜ [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http://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
 ̄ ̄ ̄ ̄ ̄ ̄ ̄ ̄ ̄ ̄ ̄ ̄ ̄ ̄ ̄ ̄ ̄ ̄ ̄ ̄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餘燼下的貨幣系統// 在遊戲《 #異塵餘生 》(  )的世界,如果你看到一個人的背包裝滿瓶蓋,至少可以肯定他不是一名乞丐,而是這片廢土的大富翁。核彈蹂躪過後,戰前貨幣早已失去價值,取而代之的是稱作核子可樂(Nuka-Cola)的瓶蓋。作為法...
09/09/2023

餘燼下的貨幣系統// 在遊戲《 #異塵餘生 》( )的世界,如果你看到一個人的背包裝滿瓶蓋,至少可以肯定他不是一名乞丐,而是這片廢土的大富翁。核彈蹂躪過後,戰前貨幣早已失去價值,取而代之的是稱作核子可樂(Nuka-Cola)的瓶蓋。作為法定貨幣的瓶蓋讓核子可樂的價值在廢土得到延續,同時肩負了在廢土交易的信用保證。

另一款遊戲《 #戰慄深隧 》( )用來取締貨幣系統的是子彈,一種戰前生產的軍用級 5.45x39mm 彈藥。這種子彈並非單純是以物易物的工具,而是莫斯科地下居民的流通貨幣,可以用於購買醫療包和防毒面具等物資。不同子彈之間甚至還有明確的匯率,如 1 顆軍用子彈能夠換到 3 顆 .44 Magnum 子彈,或是 5 顆劣質子彈。

瓶蓋和子彈的時代優勢

這兩款遊戲所描繪的後末日貨幣都有重要的共通點,首先是防偽,瓶蓋的製造和噴漆技術早在戰前就已遺失,還有歲月殘留在瓶蓋表面的歷史痕跡,導致無法人為加工,因此陰差陽錯地得到防偽認證。軍用子彈則是基於戰前的專業生產標準,不容易卡殼,並且具有金色拋光的外觀,其品質決定了複製的難度。

其次是儲量穩定,無論瓶蓋還是子彈都難以再造,但是戰前的大量生產確保了其流通性,介乎充足和稀缺之間的平衡。而且其總量是可控的,並不會再被大量生產,從而抑制了通貨膨脹。最後還需具有清晰的辨識度和便攜性,以上種種都造就了瓶蓋和子彈成為後末日貨幣的優勢。

返璞歸真的一擊

核彈是一枚重設世界的按鈕,巍聳的蘑菇雲讓貨幣的競逐也回歸原點,一文不值的瓶蓋和具有實際用途的子彈因此立於對等的天秤上。究其貨幣的本質,如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認為貨幣是方便物品交換和支付債務契約而生的符號,貨幣本體不一定要是貴金屬或物質實體,甚至連其本身價值也可忽視,人們持有它只是為了貨幣所能購買的貨物量。

這似乎最為契合瓶蓋和子彈的本質,同時也道出了貨幣的虛幻性質,不會被物質實體所限制。麥當納(Hector Macdonald)在《 #後真相時代 》一書談到法定貨幣(fiat money)時,提及fiat 在拉丁文中更像是一種來自於全能神或瘋子的命令,意思就是「讓它成為」。為了賦予貨幣價值,我們被迫相信這種無中生有的命令。因此,無論瓶蓋抑或子彈,還是餘燼前存在的各種貨幣,它們的存在價值或許只取決於人類的一念之間。儘管核彈擁有汽化一切,將有形之物化為塵土的威力,卻依舊無法消去人類虛造的循環。

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我們的製作,請編輯室喝杯啤酒吧!🍻
➜ [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http://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
 ̄ ̄ ̄ ̄ ̄ ̄ ̄ ̄ ̄ ̄ ̄ ̄ ̄ ̄ ̄ ̄ ̄ ̄ ̄ ̄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電影《蜘蛛俠:飛躍蜘蛛宇宙》以各式手繪風格展示蜘蛛俠的多重變體,呈現出獨特的視覺風格。放大畫面,我們就可以看見影像上有許多小圓點。這些圓點究竟從何而來?班戴點美漫上的小圓點,原型可追溯至十九世紀。印刷商小班傑明.戴(Benjamin Day...
01/09/2023

電影《蜘蛛俠:飛躍蜘蛛宇宙》以各式手繪風格展示蜘蛛俠的多重變體,呈現出獨特的視覺風格。放大畫面,我們就可以看見影像上有許多小圓點。這些圓點究竟從何而來?

班戴點

美漫上的小圓點,原型可追溯至十九世紀。印刷商小班傑明.戴(Benjamin Day Jr.)發明了名為班戴點(Ben Day dots)的印刷技術,他以半透明的明膠片印出大小相同的圓點、平行線和圖案。透過重複利用明膠片,印出間距均勻的圓點或平行線。這種印刷術可使圖案變得更密集,繪製出漸變的陰影效果。

色彩的魔法

1930 年代,印刷商開始使用四色印刷法印製漫畫,以不同間距堆疊青綠、品紅和黃的圓點或線條。顏色的堆疊可以形成視錯覺,四種顏色之間的組合可呈現成六十四種顏色。例如,蝙蝠俠的灰色服裝,就是以特定間距的品紅和青綠圓點或平行線交疊而成。

美麗的誤會

普普藝術代表人物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喜歡重繪漫畫,把選定的漫畫格放大呈現,令畫作中的紅、黃、藍的圓點清晰可見,重新詮釋漫畫風格,並將焦點帶向漫畫本身的印刷細節。美漫當時採用的印刷技術實為 Craftint Multi-colour,李奇登斯坦則聲稱自己使用了班戴點為畫作填色。後世的人跟從他的叫法,也把這些美漫上的圓點稱作班戴點了。

對比現今精細的印刷,美漫上的圓點是當時印刷技術的粗糙且省錢產物。但它也可以成為藝術家價值連城的作品,更成為了一個美漫的標誌。追求科技進步之時,這種結合印刷與動畫的技術卻是跨越時代的見證。也許,藝術上平衡的呈現就是需要這種歷久彌新。

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我們的製作,請編輯室喝杯啤酒吧!🍻
➜ 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
 ̄ ̄ ̄ ̄ ̄ ̄ ̄ ̄ ̄ ̄ ̄ ̄ ̄ ̄ ̄ ̄ ̄ ̄ ̄ ̄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貝果圓形的秘密 // 電影《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描繪了一個萬能貝果(Everything Bagel),它原指加上所有配料的貝果,不過卻在劇中成了象徵,中心的空洞指向生命的虛無。貝果的形狀究竟有何意味?英國BBC新聞部編輯巴琳絲卡(Mar...
09/08/2023

貝果圓形的秘密 // 電影《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描繪了一個萬能貝果(Everything Bagel),它原指加上所有配料的貝果,不過卻在劇中成了象徵,中心的空洞指向生命的虛無。貝果的形狀究竟有何意味?英國BBC新聞部編輯巴琳絲卡(Maria Balinska)的專著《 #貝果的神奇歷史》,解構貝果背後意想不到的秘密。

意義的圓

貝果已成日常的流行食品,不過它在其他國度也可帶有神聖的意義。有說貝果源自猶太人的族群。貝果呈環狀,以圓形隱喻不朽,自然讓人聯想到死亡。至今,猶太人在喪禮過後仍保留食用貝果的習慣,寓意生命的循環與重生。

有趣的是,許多文化將圓形的物件視作幸運之物,比如本源佛學的達摩,又如風水認為圓形能帶來緣份等。現時看似環狀的貝果,本來原是馬蹄鐵狀,再將麵團首尾兩端銜接包覆而製成,並形成不太平滑的表面。這種形狀大概也為它幸運的意味增色不少。

限定的圓

隨着咖啡廳及追求健康飲食的文化逐漸普及,亞洲也可看見不少貝果店舖,有些更標榜手工製作。然而在一百三十年前,貝果店其實難以開得成行成市。從前,製作及販售貝果需要資格,由特定的師傅公會手執權利,公會師傅也一律採取世襲制,更要通過測試才能成為當中一員。據說,每小時能夠滾出 832 個貝果份的麵團,才能獲得公會師傅的資格。

圓的作用

貝果設計出中央的空洞,讓店員可用棍棒串起一個個貝果,方便兜售,現在則依然保存了方便人們拿着吃的作用。提起舊報紙式設計的紙袋,拿出貝果放到嘴邊,我們就可以再次感知它的形體。貝果的神奇魅力,或許就來自環狀所暗指的循環:「一個沒有開始、沒有終結的麵包,自有它吸引人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我們的製作,請編輯室喝杯啤酒吧!🍻
➜ 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
 ̄ ̄ ̄ ̄ ̄ ̄ ̄ ̄ ̄ ̄ ̄ ̄ ̄ ̄ ̄ ̄ ̄ ̄ ̄ ̄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收納整齊的物件看來叫人舒服,整理過程本身卻往往單調乏味。好些遊戲偏偏把整理道具當成關鍵機制,將空間與物件的擺放關係化作謎題,挑動玩家對條理井然的追求,應對我們對遊戲物件的囤積癖。物品欄已滿在遊戲《  4》中,道具欄呈現為一個攤開的手提行李箱...
06/08/2023

收納整齊的物件看來叫人舒服,整理過程本身卻往往單調乏味。好些遊戲偏偏把整理道具當成關鍵機制,將空間與物件的擺放關係化作謎題,挑動玩家對條理井然的追求,應對我們對遊戲物件的囤積癖。

物品欄已滿

在遊戲《 4》中,道具欄呈現為一個攤開的手提行李箱,主角可以在其中置放物件,呈現出實質的道具空間想像。空間有限,玩家必須妥善安放道具,才能在生存恐怖遊戲中保住性命。玩家笑指這是種「道具方塊遊戲」(inventory )。

去年,遊戲《Save Room》更把《Biohazard 4》的道具系統獨立抽出,製成一款解謎遊戲,玩家需要整理過量的道具,將槍械、彈藥、藥草統統塞進手提行李箱,以便應付將來的挑戰。善用有限空間,壓縮資源,足以自成一個遊戲。

收納原則:塞爆

《Biohazard 4》早前推出重製版,加入自動整理道具的功能,扼殺了玩家自行整理的可能。不過,將道具整理視為主要機制的遊戲一直推陳出新。

比如遊戲《Backpack Hero》就將背包空間改作關鍵,玩家擺放道具的方法,就是攻略地下城的手段。克蘇魯式釣魚遊戲《 》則要求玩家善用船艙有限的空間,安放漁獲與器材。這類以有限空間為主軸的遊戲,樂趣源自空間運用的最大化,並融入其他遊戲類型的特色。

道具倉庫番

不過,有限空間內整理物件只是特例。在《Wilmot’s Warehouse》中,玩家負責管理倉庫,每回合均有貨車運入各類物件,玩家需按抽象的圖像堆放貨物,安排出貨。物件種類變多,玩家就需要自行找出排列方案,以便記憶。如是,遊戲的樂趣就不在於善用空間,而是玩家如何構組專屬自己的整理系統,繼而靈活實行這套系統所帶來的便捷。
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我們的製作,請編輯室喝杯啤酒吧!🍻
➜ 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
 ̄ ̄ ̄ ̄ ̄ ̄ ̄ ̄ ̄ ̄ ̄ ̄ ̄ ̄ ̄ ̄ ̄ ̄ ̄ ̄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閹割之痛在《神譜》(Theogony)描述的希臘神話中,天空與大地本是緊緊貼合,兩者不留縫隙。天空之神烏拉諾斯(Uranus)每天只享受和大地女神蓋亞(Gaia)盡情交合,後來克洛諾斯(Kronos)動用鐮刀,割下了烏拉諾斯的陰莖。閹割帶來...
06/08/2023

閹割之痛

在《神譜》(Theogony)描述的希臘神話中,天空與大地本是緊緊貼合,兩者不留縫隙。天空之神烏拉諾斯(Uranus)每天只享受和大地女神蓋亞(Gaia)盡情交合,後來克洛諾斯(Kronos)動用鐮刀,割下了烏拉諾斯的陰莖。閹割帶來劇烈疼痛,烏拉諾斯瞬間發出巨吼,與大地分離,從此退到了宇宙的最遠處,無法動彈。

古希臘神話以擬人的方法,為天與地的分離和世界的主體結構提出解釋,可見身體和世界兩個概念當時本就相通。了解身體就彷彿透析世界,畢竟我們正佇立於蓋亞身上,仰望着另一具包覆世界的軀體而活。

永恆之癢

2012年,英國皮膚病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發佈一項測量撓癢快感的研究,主要使用刺毛黧豆來刺激受試者前臂、腳踝和背部的皮膚。測試對象必須忍受五分鐘的折磨,每三十秒評估痕癢的強度,最後再統一總結撓癢的愉悅感,結果顯示抓撓腳踝的感覺最爽也最為持久。

癢感與痛感的關係就如同量子纏結般耐人尋味,它們都出自相似的神經迴路。有趣的是,科學界曾一度認為癢感只是極度輕微的痛感,而指甲劃過皮膚的輕微痛感又有抑制痕癢、以痛制痛的效果。不過,研究人員最終以老鼠為實驗對象,確認痕癢和疼痛出自兩種不同的神經元。痕癢作為貫穿一生的不快感,每次抓撓都是對身體認識的歷練。

將身體刺激化為舞蹈

本年度的 #非關舞蹈祭 將帶來匈牙利編舞家Adrienn Hód的全新作品《Midnight Oil》,探索身體對於外界刺激的反應,以即興的方式將其逐一拆解,創造出一種表演狀態,從而尋求個人和現實之間的關係解讀。這個項目以Think with the (visceral) Body為題,挖掘令五臟六腑翻騰,發自內心的身體表現。

《Midnight Oil》由三位本地的舞者和三位匈牙利舞者共同演出,本次表演着重透過外界刺激來突顯身體的「存在感」,如使用洋蔥、檸檬或辣椒等刺激性物質協助表演,這些刺激將會貫穿全身,繼而引導出最為原始和真實的身體反應。Burning the midnight oil(燃點午夜的油),可引申為工作通宵達旦,剖析身體同樣是一場漫無止境的歷程,唯有不眠不休,直至油盡燈枯。

《Midnight Oil》節目詳情:
11/8 星期五(Friday)8pm
12/8 星期六(Saturday)8pm
13/8 星期日(Sunday)3pm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門票於 平台公開發售

Design Credit:NgaYan Cheng
#非關舞蹈祭2023 #當代舞蹈藝術節 #不加鎖舞踊館

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我們的製作,請編輯室喝杯啤酒吧!🍻
➜ 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
 ̄ ̄ ̄ ̄ ̄ ̄ ̄ ̄ ̄ ̄ ̄ ̄ ̄ ̄ ̄ ̄ ̄ ̄ ̄ ̄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芭比保衛戰 //《 #芭比》和《 #奧本海默》同日上映,無疑是近期電影界最火爆的事件,也因此衍生許多網路迷因,包括  、粉紅色的蘑菇雲,以及從預告釋出以來就不停出現的各種gif和惡搞影片。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將《芭比》和2019年的...
29/07/2023

芭比保衛戰 //《 #芭比》和《 #奧本海默》同日上映,無疑是近期電影界最火爆的事件,也因此衍生許多網路迷因,包括 、粉紅色的蘑菇雲,以及從預告釋出以來就不停出現的各種gif和惡搞影片。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將《芭比》和2019年的諷刺喜劇《 #陽光兔仔兵》(Jojo Rabbit)混合剪輯的影片。由於芭比樂園中所有女性角色都叫「芭比」,彼此之間的打招呼就變成了重複不斷的Hi Barbie,與《兔》中秘密警察登門時每個人都要高呼一次Heil Hitler來打招呼的場面如出一轍。

剛好《奧本海默》與《陽光兔仔兵》都是與納粹德國相關的故事,連帶之下仿佛《芭比》也帶了那麼一點意識形態鬥爭的味道。巧合嗎?我不這麼認為。事實上,二戰期間,德國的確曾有一位名為芭比(Barbie Densk)的納粹女兵,還參與了對美軍的城市保衛戰。

《希特拉青年團法》於1936年12月1日發布,要求所有14-18歲德意志種族的健康女性加入「德國少女聯盟」(Bund Deutscher Mädel或稱BDM)。雖然聽起來像某種少女組合,但與現代女性解放可說是完全相逆的行徑,其源頭是希特拉在1935年發表的演講:「德國婦女有自己的戰場:她所生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在為民族戰鬥。」

少女聯盟就像納粹版的女童軍一樣,通過夏令營、營火晚會、體育活動來訓練德國的年輕女性,使她們符合傳統社會價值對女性的定型——3K——子女( )、廚房( )、教堂( ),甚至特別教育女性要避免「種族污染」。

諾曼第登陸過後,局勢開始對德國不利,聯盟也因此改變方向,減少家務、藝術的教育,轉而訓練少女佈置地雷、破壞鐵路,甚至在城巷中進行游擊作戰。

芭比回憶,15歲那年,聯盟的組長告訴她們:「女孩們,你們就是國家的灰狼,像活在大自然的雌狼一樣,女人是天生的獵手、養育者、守衛者。作為狼群,我們不能放任敵人安全的離去,我們的敵人必須倒臥在鮮血中——即便那可能是我們自己的。」

1944年10月12日,美軍圍攻亞琛市(Aachen),芭比為了保護家人投身戰場:「到處都是火光和巨大的爆炸聲,我躺地上,看見鮮血濺滿我朋友的身體;她們倒在我的腿上,口中還不停吐着血。」

世界會迎來終結,但意識形態的分歧不會。這或許正正揭露了人類作為符號學生物的本質——命名與未命名、生命和非生命、男人和女人,唯有經過切割,我們才有辦法認知事物。換言之,差異是為了讓我們方便去理解彼此,而非製造對立。幸運的是,如今人類持有名為藝術的武器,讓我們不必成為戰場上的芭比,而是坐在戲院觀賞《芭比》中粉紅夢幻樂園裡的沙灘大戰。
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我們的製作,請編輯室喝杯啤酒吧!🍻
➜ 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
 ̄ ̄ ̄ ̄ ̄ ̄ ̄ ̄ ̄ ̄ ̄ ̄ ̄ ̄ ̄ ̄ ̄ ̄ ̄ ̄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藝術就是爆炸//《 #奧本海默》( )日前上映,電影以無CG特效,全實景拍攝為賣點進行宣傳,鑑於導演Christopher Nolan在前作《 #天能》中有著為了劇情需要而真的買下一架飛機撞進貨倉的前科,許多人都戲稱《奧本海默》會成為毀滅世...
22/07/2023

藝術就是爆炸//《 #奧本海默》( )日前上映,電影以無CG特效,全實景拍攝為賣點進行宣傳,鑑於導演Christopher Nolan在前作《 #天能》中有著為了劇情需要而真的買下一架飛機撞進貨倉的前科,許多人都戲稱《奧本海默》會成為毀滅世界的開端(也可能不是玩笑)。

漫畫《 #火影忍者》中,迪達拉有句名言:「 #藝術就是爆炸」,原意是描述創作者靈感湧現的狀態,但也令人好奇,藝術如何與爆炸扯上關係?電影中的爆炸又是一種怎樣的藝術語言?

漫畫《 #再見繪梨》以錄像和回憶構築虛實交疊的多重敘事,當中出現兩次主角優太背對爆炸的場景:第一次優太在自己製作的電影中把母親住的醫院炸毀,被觀眾(同學和老師)指責其倫理觀有問題;第二次是結尾優太將秘密基地和繪梨一起炸毀,作為觀眾的讀者卻大多表示爽快。

「真男人從不回頭看爆炸」作為現代電影標誌性的型棍場面,其實源自《 #聖經》創世紀第十九章。上帝降下天火焚毀索多瑪城,天使叮囑羅德(Lot)帶著家人逃離索多瑪,途中不可回頭,羅德的妻子卻忍不住回望索多瑪,因此受到懲罰,變成了一根鹽柱。妻子回頭看爆炸,即是質疑了上帝話語的確定性。換言之,電影中主角背對爆炸離去,其實是為了彰顯敘事的確定性(narrative certainty),表達一種毫無疑問的完全勝利,因而令觀眾感到「帥氣」。

經歷二戰和廣島原爆,進入原子時代的人們開始對爆炸感到畏懼。大怪獸哥斯拉的創作者之一本多豬四郎曾言:「試著不要將怪獸電影當成一種荒誕,而是從原子彈所帶來的恐懼中,以仇恨與驚奇的角度來創作電影。」原子時代的電影為我們提供了觀賞爆炸的另一視角:受難者觀點。

動畫電影《 #赤腳阿元》(1983)改編自原爆倖存者中澤啟治據親身經歷創作的同名漫畫,其中以家居日常來呈現原爆一刻,爆炸瞬間,正在進門的孩童、晾曬衣服的婦女全都陷入靜止,彩色畫面也被染成黑白,同時以鳥瞰圖來表現爆炸,以冷峻的視角披露原爆的殘酷。

當反派的靈壓徹底地消失在爆炸的火光中,我們先為此感到興奮,繼而開始思考,這是否有些過火?下一個會不會輪到我們?爆炸一方面建構起確定性的敘事秩序,同時也為觀眾帶來倫理上的困惑與不確定(uncertainty),拉扯構成基本張力。就像讀者一邊為優太爆破媽媽感到疑惑,同時又不得不讚嘆:爆炸真是太棒了。

藝術展開了爆炸作為符號的敘述多重性(multiplicity):你可以藉由炸毀大樓來表達對資本主義的社會批判;可以透過轟炸與被轟炸,將對戰爭與民族主義的讚美轉化成反諷;或是用炸彈襲擊打開精神世界的門扉,窺視角色游移不定的立場,探討創傷記憶、現代精神病等議題。

毫無疑問,《奧本海默》是一部關於爆炸的電影,不僅因為以爆炸作為奇觀的營銷策略,也因為歷史上的奧本海默在成為死亡、世界的毀滅者之時,揭露了爆炸「三位一體」的超越性與神性,啟動了爆炸作為藝術的連鎖反應。

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我們的製作,請編輯室喝杯啤酒吧!🍻
➜ 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
 ̄ ̄ ̄ ̄ ̄ ̄ ̄ ̄ ̄ ̄ ̄ ̄ ̄ ̄ ̄ ̄ ̄ ̄ ̄ ̄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我們如何談論舞蹈?    討論舞蹈並不容易。關於舞蹈,我們除了認識特定的舞種,別有名稱的技巧外,還能談論什麽?或許,回到最基本的問題:舞蹈究竟如何定義?什麽才是舞蹈,或什麽不是?舞蹈作品的涵義,又與當下的時代產生怎樣的共鳴與迴響?    隨...
19/07/2023

我們如何談論舞蹈?

討論舞蹈並不容易。關於舞蹈,我們除了認識特定的舞種,別有名稱的技巧外,還能談論什麽?或許,回到最基本的問題:舞蹈究竟如何定義?什麽才是舞蹈,或什麽不是?舞蹈作品的涵義,又與當下的時代產生怎樣的共鳴與迴響?

隨着舞蹈藝術發展,不少編舞家開始用不同媒介介入,尋索舞蹈更多的可能。有別於傳統以身體展現特定舞蹈動作,他們嘗試以行爲、物件、裝置、多媒介等形式呈現舞蹈的可能,挑戰觀眾與舞者對舞蹈的想像。至此,舞蹈不再是固定的舞步編排,反而有了更多可能的表達方式,也爲觀眾提供了更多鑒賞的角度。

非關舞蹈:舞蹈的流動延伸

本地的不加鎖舞踊館亦提出「非關舞蹈」的概念,撇除傳統的、由身體訓練所建立的技巧或語言,對固化形式的美學發出詰問,並以探討舞蹈的呈現可能作爲出發點,舉辦「非關舞蹈祭」。

非關舞蹈祭本屆主題「Think with the()Body」倡議將身體當成一種思考方式,思考身體作爲與外界互動的媒介,一種儲存記憶的容器,待人從中翻找生活經驗的痕跡,發掘身體所能回應時代的方式。

舞蹈節共有六個當代舞節目,藉此提供六個切入維度,六種思考身體的觀點,等待觀眾進場,與編舞家、表演者一同想像作品的多重面貌,打破對舞蹈的單一理解。

Design credit: NgaYan Cheng

#非關舞蹈祭2023

 |家在何處?一直以來,學者試圖循多個角度,探討「家」的意義:它可以是個物質結構,提供庇護的屋宇,讓人擁有的地方,活動的中心;也可以是個象徵持久、安全與控制的心靈之家,家人及朋友的隱私空間;更可以是一個讓我們反映、表達,甚至發展自我的環境,...
23/06/2023

|家在何處?

一直以來,學者試圖循多個角度,探討「家」的意義:它可以是個物質結構,提供庇護的屋宇,讓人擁有的地方,活動的中心;也可以是個象徵持久、安全與控制的心靈之家,家人及朋友的隱私空間;更可以是一個讓我們反映、表達,甚至發展自我的環境,給予我們安全感,為我們提供穩定的中心,供我們整合經驗、理解世界。

文化歷史學家 Nikos Papastergiadis 曾經提出「理想的家不僅是提供庇護或儲存物質物品的屋宇,也是一個人與社會意義扎根的地方」;文學研究學者 Roberta Rubenstein 也提醒我們,家不僅僅是物理結構或地理位置,它也是一個情感的空間,讓人彼此交流、分享、尊重。

在家庭以外,家同樣會於不同尺度上顯現,可以指一棟建築、一個社區、一個城市或一個國家,也可以指我們與家人、鄰居、本地社區或某個政治、宗教或種族群體的成員之間的感覺。對大多數人來說,家正是由多個重疊的地方和社區所構成。

將社會生活的元素,紮根於本地環境,我們藉此塑建自己的家,這些環境可以是物理的、社會的,更常見的是兩者的結合。我們透過居住於一處,創造出家的環境,以某種方式生活,從而為我們的世界賦予意義。更具體來說,這些舉動包括培養地方的感覺、累積集體記憶、以傳統凝聚群體、生活共膳、物質交換和建立認可的圈子。這些過程相互關聯,經常共同運作,通過將關係、實踐和意義編織成獨特而有限的整體,來創造社會行動的本地環境。由此,我們稱之為家,一個可以讓我們得到支持、滿足以及發展自我的場所。

文字撰寫:.hk

WMA 2023/24 的雙年度主題為「家」。「家」文本系列邀請不同的文字工作者,分享涉獵與家的概念相關的文本,以超越時間和物理的視角和框架,回溯對家的各種觀察和疑問,藉此機會與公眾一同重新審視「家」於當下的意義。

We are delighted to introduce “Home” as WMA’s biennial thematic programme for 2023/24. The “Home” reading series invites different authors to contribute readings concerning the concept of home, covering numerous observations and questions about home across time and boundaries that instigate the notion of “home”.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在  #高達《 #水星的魔女》第一季結尾中,主角蘇萊塔駕駛的風靈高達一掌將活生生的人類拍碎,血液在無重力的環境下迸濺半空。加上番茄種植從第一集開始便貫穿全劇,於是這一幕被戲稱為番茄醬場景,番茄也被視為渲染血腥的產物。撇開故事的鋪墊,番茄與宇...
10/05/2023

在 #高達《 #水星的魔女》第一季結尾中,主角蘇萊塔駕駛的風靈高達一掌將活生生的人類拍碎,血液在無重力的環境下迸濺半空。加上番茄種植從第一集開始便貫穿全劇,於是這一幕被戲稱為番茄醬場景,番茄也被視為渲染血腥的產物。撇開故事的鋪墊,番茄與宇宙確實也存在着不可思議的聯繫。

進入火星的番茄

2021年11月8日,著名食品公司 #亨氏( )推出了火星版番茄醬(Marz edition ketchup),由14名天體生物學家模擬與火星相似的土壤、溫度和水,耗時九個月成功種植了番茄並製成醬汁,最終亦確定這是亨氏番茄醬的可識別味道。

為什麼是番茄?

美國前宇航員Mike Massimino說地球上的傳統的番茄醬一直都是太空脫水食品的主要調味料,他們不能只靠太空食品和脫水蔬菜過活,對味覺的刺激有助於維持其基本感官能力。番茄作為少數帶有酸味的蔬菜,既可作為主食也可製成調味料,泛用性高且營養豐富,有着不亞於薯仔的重要性。

擁抱多汁的蔬菜

《水星的魔女》主角蘇萊塔雖然吃過番茄風味的食物,但卻從未見過新鮮狀態的番茄。生鮮食材的香味、唇齒之間的汁液,還有每次咀嚼帶來的口感都是無可比擬的衝擊。太空番茄的成功種植,將會成為見證人類進入宇宙的重要里程碑。來,握住那雙手,將貧瘠的異星變得富饒。
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我們的製作,請編輯室喝杯啤酒吧!🍻
➜ 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
 ̄ ̄ ̄ ̄ ̄ ̄ ̄ ̄ ̄ ̄ ̄ ̄ ̄ ̄ ̄ ̄ ̄ ̄ ̄ ̄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送飛|請你睇新戲:  #來自雪國的遺書!(步驟見文末)在戰俘營裡,以俳句鼓勵同伴活下去的人——山本幡男山本幡男,在二戰後被俘為戰俘,囚禁在蘇聯位於西伯利亞的強制收容所。為了喚回同伴的生存回國的希望,他和幾名戰俘開始編寫俳句和短歌,舉辦「...
05/05/2023

#送飛|請你睇新戲: #來自雪國的遺書!(步驟見文末)
在戰俘營裡,以俳句鼓勵同伴活下去的人——山本幡男

山本幡男,在二戰後被俘為戰俘,囚禁在蘇聯位於西伯利亞的強制收容所。為了喚回同伴的生存回國的希望,他和幾名戰俘開始編寫俳句和短歌,舉辦「句會」以詩相聚。

山本幡男的博學多才,他的學識涉及《萬葉集》和佛教經典等,除了日本的古典、落語,甚至是德國哲學家康德和黑格爾等內容,跨度甚大。部分詠嘆日本的俳句,包括了對已逝同伴的思念,或者描寫艱難生活中找到的微小感動,希望提醒其他戰俘要保持著的人性和感性。

山本和友人將這些俳句和隨筆編輯成同人文藝雜誌《文芸》,並在戰俘營開始秘密流傳。由於戰俘渴望閱讀已經甚少接觸的日語,一傳十,十傳百,紙張因而變得骯髒和破爛不堪,卻逐漸喚起了戰俘們回國的希望。

山本與戰俘們在俄羅斯阿穆爾河附近的集中營進行勞動,因此,他們以阿穆爾河命名為「アムール句会」。直到山本與其他戰俘回國前,共舉辦了超過200次的句會。

後來,日本作家邊見純以山本幡男的事跡,著作了紀實小說《來自收容所的遺書》(収容所から来た遺書),發行量超過20萬部。

《來自雪國的遺書》
日本奧斯卡影帝二宮和也.《我想吃掉你的胰臟》北川景子傾情出演
日本票房超越26億円,感動200萬人
日語原聲‧中英文字幕‧5月11日‧千里寄情

香港讀者只要做齊以下步驟,就有機會送你兩張換票證!

1. Like SAMPLE 的 Facebook
2. Like & Share 此 Post
3. 留言回答問題:你現在最想見的人是誰?為什麼?
4. Tag 1位 你想一齊睇戲的朋友

編輯部將會揀出心水留言,送出換票證!
截止日期:即日起至5月8日(一)
得獎者將有專人通知領獎事宜,條款及細則可查看Comment。
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我們的製作,請編輯室喝杯啤酒吧!🍻
➜ 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
 ̄ ̄ ̄ ̄ ̄ ̄ ̄ ̄ ̄ ̄ ̄ ̄ ̄ ̄ ̄ ̄ ̄ ̄ ̄ ̄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在《 》影集裡,Issac曾向Danny介紹名為「Sam Song」兩款電鍋,一款會播放《 #歡樂頌》;另一款竟然會播放Kelly Clarkson的《Since U Been Gone》。為什麼電飯煲會有這樣的設計?以輕鬆的心情,迎接熱辣...
02/05/2023

在《 》影集裡,Issac曾向Danny介紹名為「Sam Song」兩款電鍋,一款會播放《 #歡樂頌》;另一款竟然會播放Kelly Clarkson的《Since U Been Gone》。為什麼電飯煲會有這樣的設計?

以輕鬆的心情,迎接熱辣辣的飯

原來早在90年代,日本象印牌發現電鍋的「嗶嗶」聲音很難被用家察覺,因而令用家錯失了米飯最新鮮的時刻。剛好那時微型電路板發展神速,可以更大自由度地進行編程,象印牌就大膽地將微型電路板放進電鍋裡,並編程以一段歡樂的旋律取代嗶嗶聲提示用家。

家傳戶曉的旋律

現今以 #象印牌 為首的智慧型電鍋,仍然採用《 #小星星》的旋律作為開始煲飯的提示;最後以名為《 》的一首民謠結束。《BEEF》裡的Kelly Clarkson只是一個幽默的處理,根據Netflix官方的網誌,團隊花了一點時間向Kelly Clarkson團隊解釋如何採用這首歌在電鍋這個劇情之中。

支持我們的製作,請編輯室喝杯啤酒吧!🍻
➜ 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資料來源:
Design Explained – Our Signature Tune! - Zojirushi BlogZojirushi Blog
BEEF Soundtrack List Every Song in the Show - Netflix Tudum

如 果 可 以 這 樣 做 雜 誌|SAMPLE 暫別紙本雜誌的生涯,躍進多媒介的實踐,正式改裝成文化媒體。以筆記、註解的姿態展開知識的跨界連結,考察文化的種種現象,以多種視角重讀日常生活,在端末中尋找知性的路徑。關鍵字:         ...
28/04/2023

如 果 可 以 這 樣 做 雜 誌|SAMPLE 暫別紙本雜誌的生涯,躍進多媒介的實踐,正式改裝成文化媒體。以筆記、註解的姿態展開知識的跨界連結,考察文化的種種現象,以多種視角重讀日常生活,在端末中尋找知性的路徑。

關鍵字:
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我們的製作,請編輯室喝杯啤酒吧!🍻
https://www.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

追蹤、購買、了解更多
www.samplemaghk.com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Address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Sample|香港文藝評論雜誌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Sample|香港文藝評論雜誌:

Videos

Shortcuts

  • Address
  • Alerts
  • Contact The Business
  • Videos
  • Claim ownership or report listing
  • Want your business to be the top-listed Media Company?

Share

樣本簡述

【Sample 樣本】 香港文藝評論雜誌,雙月刊,每期聚焦一文化主題,以編輯專題及文稿眾論深入探析,在高速的時代重提細緻閱讀及深度評論。取名樣本(Sample),意為採樣、取樣,透過文化解讀以一見百,亦在主題、編輯、出版上力求實驗。 【評論】 借閱讀開拓每期主題的多重面向,展練與文本對話的樂趣。題材包攬嚴肅及流行文化,如文史哲學、音樂歌詞、影視動漫、電子遊戲等媒介及文類。   【創作】 在評論的基礎上,以創作試探邊緣,述說理性所無法收編的浮想,指向議題之外,讓評論與創作互滲互涉。

【網購連結】(只供香港境內)

線上訂閱表格:https://goo.gl/forms/fBb5sn0PhKxjzTrH2

訂閱表格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0hD3WLhhFCf3IVx08PC_hp_qqhjO0B7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