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ggy Ling

Foggy Ling ▸ Taiwanese in London 😶‍🌫️
▸ MA, Service Design at RCA 🇬🇧
▸ Venture Design, Tech Marketing💡

 #金錢觀 開始工作後才真正意識到,一個人是否獨立與完整,很大程度上和財務自主是掛鉤的。一個真正成熟的大人,在我的想像中,要能很優雅的處理這些日常瑣碎的事,一來是能夠將其做的不瑣碎、成為一種生活的儀式,二來是能夠在柴米之間舉手投足維持著怡然...
24/07/2023

#金錢觀

開始工作後才真正意識到,一個人是否獨立與完整,很大程度上和財務自主是掛鉤的。

一個真正成熟的大人,在我的想像中,要能很優雅的處理這些日常瑣碎的事,一來是能夠將其做的不瑣碎、成為一種生活的儀式,二來是能夠在柴米之間舉手投足維持著怡然自得的態度。

大概就像《晚酌的流派》中的主角,每天上班跟努力的目標就是為了下班後能好好犒賞自己來一頓晚間獨宴,微小而真實。

我生活在 Z 世代,這世代的人生活需要價值與意義,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理想,需要從工作中獲得一定程度的自我實現需求,且在學期間往往對未來有可以說是很不切實際地幻想(現在回頭看),這沒有錯、也不應該有錯,每個世代有屬於自己的原罪,而我們的大概是「因為過曝在海量資訊下,又承接著父母執世代的篳路藍縷想法,所導致的抉擇困難」。

活著、要吃飯,更要面對各種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每天要摺衣服、猶豫明天要備什麼料、穿戴怎麼樣的首飾,而這些都要錢。

很直接而突兀地,在大學第四年及當兵前實習的半年,我意識到錢的重要性。

不,應該說我意識到的是「生活的真實性」,我需要先活著,再來談我想做的事。但我不能僅僅是活著,因為能賺錢活著的方法太多了,但有的反而會消耗過多心力阻礙個人的發展。

我是那種自己過生活可以連續一個月吃同個口味 subway 當午餐的人,但我需要在每隔一段時間就去書店走走晃晃,坐一整個下午看書。

我也是那種出去玩會設定好預算上限,會每天晚上都回住處對帳確認一天金流都正常的人,但我出去玩不會斤斤計較要分一兩百塊錢,也不會吝嗇請別人喝咖啡。

在理想目標和保持活著這兩件事中,我仍在平衡,而目前我給出的答覆是申請上獎學金、先去讀碩。

不想跟家裡拿錢,又想留在英國的我該如何用手上的錢,在貴鬆鬆的倫敦生活下去,於是乎這個系列就誕生了XD

#金錢 #節儉 #生活日常 #生活感悟

Hi,我是霖 這陣子碩士準備到一個階段,遇到不少人問我關於備碩時該注意哪些要點,然而各 programme 各有彼此看重的能力,這部分略過不談 在此之外大家最共感、也最痛苦的肯定是要不停跟所有人說明、解釋這件事,解釋 programme、解...
18/07/2023

Hi,我是霖

這陣子碩士準備到一個階段,遇到不少人問我關於備碩時該注意哪些要點,然而各 programme 各有彼此看重的能力,這部分略過不談

在此之外大家最共感、也最痛苦的肯定是要不停跟所有人說明、解釋這件事,解釋 programme、解釋目標、解釋未來發展、解釋教授與資源選擇等等等

總之我大概講了五十次以上,統整出一些應對策略給大家參考!

#碩士 #碩士學位 #碩士班 #準備碩士

.  #霖亂分享  越忙越發覺得自己需要清一些時間出來給自己,即便是十五分鐘也好,好好整理一下自己這陣子以來的想法,審思完後再往下前進 「用尖銳、批判的觀點思考事情,但用溫柔而直白的話語說出」是我這陣子最大的感觸。 還很清楚記得自己當初剛認...
29/10/2022

. #霖亂分享

越忙越發覺得自己需要清一些時間出來給自己,即便是十五分鐘也好,好好整理一下自己這陣子以來的想法,審思完後再往下前進

「用尖銳、批判的觀點思考事情,但用溫柔而直白的話語說出」是我這陣子最大的感觸。

還很清楚記得自己當初剛認識設計產業沒多久,很風風火火的就自己接收到的資訊、眼界所及的事件,寫了一篇文章探討設計領域長久以來不受重視的原因。(現在回頭看只覺得那篇文漏洞百出

我們在剛認識一個人、事、物的時候,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凝視對方,形成一個自己對對方的詮釋,一個既 biased 又 viewer-centered 的詮釋。這很正常,畢竟用自己熟悉的思考框架去理解是人類大腦降低認知負擔的原生行為。就像一直做設計的人,會難以理解行銷上是如何量化衡量一個點子或企劃的成效;而做行銷的人,也很難理解一項設計的每個元素要考量到易用性、可持續性等不同因子,更不用說還有工程、營運等我們一生中未必碰得上的領域。

我們都曾經妄下結論過,但大概就是隨著時間、隨著對該客體的認識越深,越會意識到一件事情要能成,在很複雜的社會結構下,往往需要不同利害關係人的頷首,更有賴不同專業的人合作、推進,所以在理解更全面的現象、複雜的問題後,我們從最一開始的 single-sided view 轉為 multi-sided。

也在過程中更能理解不同角色在思考、應對問題時的困難與挑戰,從而回頭修正自己最一開始武斷到有些傷人的結論,從而變得更加同理,從而溫柔。

-

btw 剛發現今天是同遊,我其實大學四年在學每年都有去,大一忘了跟誰、大二跟邱馨儀、大三大四好像是自己剛好有事路過想說去看一下,只能說每年的心態跟想法都會不太一樣。

以前都會想著去了就是一種支持、一種表態,到現場當然也會感受到所謂的群體支持,但去了越來越多次(加上事情也變多之後),更希望自己不僅僅只是能做到「參與」這件事,而是能從日常做的事 or 更實際的行動產生幫助。

像是六月的時候我自己做了一檔 30 天連續穿高跟鞋的企劃,瘋狂到我還穿 10 公分高的鞋子去九份逛階梯老街跟爬山,但還沒有很好的把想法整理成最終形式,也一直還在摸索自己應該用怎麼樣的方法、態度去論述自己對同志也好、社會性別也好,這種真實卻又模稜兩可的議題。

Photographer @李佳恆

.  #霖的專案碎念  之前和從 BCG DV 出來的前輩聊,除了硬能力外,她提到在 Venture 或服務設計領域中「多元性」是最重要的 side gig,阿因為他那時候剛從英國回來、我剛好現在又在練雅思,就用英文跟大家分享 (其實我也不...
25/09/2022

. #霖的專案碎念

之前和從 BCG DV 出來的前輩聊,除了硬能力外,她提到在 Venture 或服務設計領域中「多元性」是最重要的 side gig,阿因為他那時候剛從英國回來、我剛好現在又在練雅思,就用英文跟大家分享

(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何要解釋這麼多,好像台灣人對說英文 or 用英文表述這件事總要師出有名,像是我在準備雅思、我要出國等等,如果不說清楚好像就會有種你在亂秀外語的「嫌疑???」,而不能單純只是我想用英文講,以及用其他語言溝通)

-

Each industry or field have different tendency or preferred personality, and “Divers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al trait in Venture Design or Service Design.

A venture, could be a new service or product, is developed by the so-called 0-1 process. During the process you not only have to build, you also have to consider the market opportunity, the potential and the future operation; therefore, this would definitely require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 marketing, consulting, creative… to join, yet to make the ideation well-round enough.

So, a direct indication to “diversity” is to learn it from your side gig (according to her original words lol), it could be your hobby, side project and anything you conduct after work. The attitude and way you treat yourself and your leisure time is the best proof of a person’s diversity. Well I mean, if you’re willing to meet strangers after work and further develop relationships, then why wouldn’t you be able and active to maintain relationship at work???

“Built your side gig, explore different side of life and yourself.” She said. And thus I have built my gig, though still on-going and yeah I believe side project would take up a big place in my life, but also the benefit (both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is what I truly anticipated.

Well then, final words, what’s your side gigs?

挺喜歡這組照片的,大稻埕在我印象中一直是個很鮮明、有些褪色的紅。 又是久違的深夜文,其實八月底到今天應該都算是我給自己的頹廢休息區間,但因為接案或一些活動,所以很多時候也不能直接把電腦留在台北然後全然的出去走走看看。也不怕大家知道,前陣子去...
20/09/2022

挺喜歡這組照片的,大稻埕在我印象中一直是個很鮮明、有些褪色的紅。

又是久違的深夜文,其實八月底到今天應該都算是我給自己的頹廢休息區間,但因為接案或一些活動,所以很多時候也不能直接把電腦留在台北然後全然的出去走走看看。也不怕大家知道,前陣子去台東時我晚上在飯店都在處理專案的事,甚至有一天下午人還在鹿野高台上、耳機在聽一場會議,我一直在想這件事到底合不合理、健不健康。

最近和許多全職接案、兼職接案的人聊過,原本很堅定「四天實習 + 2-3 個專案 + ND 其他事情 + 碩士作品集 + 雅思」塞好塞滿的規劃,希望自己保有不同專案帶來的刺激,但又要顧及生活開銷所以必須要有個正職或穩定接案;另一方面,考慮到中長期規劃,也還要做 ND 跟碩士的準備。

坦白講這兩週是我今年以來最混亂的時期,新的專案、資訊一直來、但還沒找到一個滿意的平衡,舊的事情又在往下推進而有新異動,這一直推使我放掉一些事、轉交給其他人去做。

KPMG 的拒絕信又是另一件事,有的時候生活大概就是這樣,你原本覺得還不錯有點可能的事,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出了意想不到的結果(但其實也不全然意想不到),但面試到現在也知道很多時候實習或工作也就真的是看緣分,適合的會在適合的時機來,不適合的即便勉強接了也是徒增痛苦。

最近一直常想起之前說過的一段話,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時區裡,各有各的步調、各有各的偏好,我們都在自己的時區且走且停,偶爾客串進其他人的時區,但終將在自己的時間線上踽踽獨行。

-

btw 最近不知為何一直被推播日文歌,尤其是 Vaundy 的,直接被這首國王排名的主題曲強勢洗腦,很久沒感受到所謂的「燃」的感覺,但這首歌完全能喚起心中最底層的熱情,推薦給焦慮或低潮的大家

對服務設計的重新認知 前陣子以設計系的名義訪談了台科大的唐玄輝老師,老師當時提到了設計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專業,必須在真實場域中落實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而我那時聽完還處在一種「OK 對,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但好像還沒能真實感受到背後的意義」的狀...
27/06/2022

對服務設計的重新認知 前陣子以設計系的名義訪談了台科大的唐玄輝老師,老師當時提到了設計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專業,必須在真實場域中落實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而我那時聽完還處在一種「OK 對,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但好像還沒能真實感受到背後的意義」的狀態,一直到這次在 DreamVok 實習,我才奠基出自己對這句話的詮釋。 舉這次實習為例,我們不能只是單談服務設計的框架和方法,而是要把這些工具丟到一個領域去實際套用,以松菸提供的服務來看,引入服務設計的架構「人、資產、流程」,究竟在完整的服務流程中,那些利害關係人 (策展人、周邊廠商、松菸內部人員...) 有參與?又哪些資產 (場地、軟硬體、餐飲...) 被運用到了?以及整個流程的輸入、輸出分別為何?最後是上述三者又生成了怎麼樣的痛點? 講的有點糊,但這種事大概就是所謂的 domain know-how and know-why,也就是只有真實投入該領域才會在工作過程體會到的細節,在嘗試抓出永續議題與循環經濟的思考脈絡時,我陷入一個奇怪的迴圈,一直很想抓出一個邏輯跟方法去統整手上亂糟糟的資訊,但我想做的比較像是從高往低的限縮,而非由資料、個案本身提供的資訊去收攏出框架 (這有點違反質化研究中紮根理論的思維 XD)。 也是從那次很真實感覺到自己管院背景的影響,我覺得自己或多或少還是帶了點管院的通病,很習慣用分類、標籤化的方式來更有效地處理事情,包含在做研究提案也是,當曉曄 (另一位夥伴) 和昱豪 (我主管) 可以段落式的列出對該個案的統整時,我發現自己還是會陷入列點、下標的思維模式,設計師那種細節式的觀察我到現在仍然在 (很艱辛 XD) 的學習。 不是要比較兩種方法的優劣,我覺得所有思考方法都沒有所謂對錯之分,只有合適與否的差別,而恰好在服務設計這門需要囊括細節的領域中,似乎概括、統整式的思維在前期研究比較不那麼合適,或者說還沒找到一個合適的切點。(這話我今天重新看又覺得不太對,但之後再說 XD) 即戰力?所謂的業界心態 所謂的業界心態大概可以分成「應對不確定性及其背後的挫折」、「應用目標導向的思維方式」、「學會各種流程」這三類: 不確定性/挫折的處理 一樣是從之前的訪談迭出來的新想法,在之前和宜軒的訪談中,他提到了所謂「不知道好的標準」的那種挫折心態,這讓我想到去年上社會設計時,陸霖師提到他對打開視域的觀點。 打開新世界,指的不是認識一件新事物,而是了解到地平線在遠方,但自己現在只能做到現在程度的這個意識。這種認知上的落差、腦袋和手的差距,才是所謂的打開新世界。 鄭陸霖 老師 很痛、同時也很醒,因為缺乏標準作為依歸,又或者是既有的標準距離我們太遠,我們往往心理上會出現很大的挫折,如果是自學或個人專案,缺乏外部獎懲機制又難自律的人大概就會放棄了,但就像宜軒那時提到的,做一次挫折,那就做五、十、二十次,等快到一百次時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好像就漸漸熟悉了這件事。 舉個例,當你提案或研究在做的過程時,不知道應該做到甚麼樣子 (已有架構或框架,但內容沒辦法很好的嵌入),導致做出來的東西要反覆修,也很難一次就過主管,所以我後來也是一直反覆參考 IDEO 的方法論及工具,從工具端初步瞭解如何安排工作坊跟引導思考。 From A to B 的思維 「以終為始」的思維是我在這次實習最大的收穫,但對於那個「終」、也就是所謂的期望標準,該如何抓取,就如同前面說的,有時必須吃土般地實作、打磨,到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自己好像有辦法說得出來了。 這是我 03/04 時的工作紀錄:「從高齡安居的工作坊簡報觀察 DV 過去的習慣,一邊拉簡報一邊回頭修架構、細節,但還覺得目前的前後嚴謹性不夠,有些部分並未很好扣合在一起。」 0304 note 霖 每次過提案時,都很明確地能感受到自己在專案的思考上,即便橫向透過各種二手資料蒐集以及統整能力,可以涵蓋個七八成,但縱向的前後串聯、結果預期等等的真的仍然貧乏,明顯發現自己還無法精準地衡量產出並給定一個較具體的專案想像。 結論:還在練習,但真的難 流程的重要性 (流程、流程、流程!!!) 因為是可遠端的 Hybrid 模式,我在家上班的時候超常忘記打卡 (記得關鬧鐘但不記得開打卡軟體???),一直覺得很不好意思每次都看主管批准補忘刷申請,但這件事給我的小啟發是,公司的營運除了 JD 上寫得 (也就是加入後個人負責的部分) 之外,還包含不少內部規範及運作流程 e.g. 對帳、協作軟體、工作習慣等等。 這些流程往往都關聯著公司內其他人的業務,除了盡快上手被交派的業務外,記下並熟悉公司的內部運作也很重要,這也回應大家常聽到的「自己單幹 20%,團隊合作 80%」的工作生態,工作上完全是這樣的情況,如何請求資源、提出需求是件職場必修。公司每周一都會開全體例會,一方面 team build,另一方面也會藉此讓大家共同觀看一部影片並分享心得,其中一次關於拜託別人的影片帶給我很大的啟發,和大家分享。 大概就是這樣,臺灣在做服務設計的公司真的很少,設研院之外大概就只有 DreamVok & 5% 在做,而這次也很慶幸因為堉璘的關係能加入 (不然平常他們根本沒有對外招),接下來的實習跟規劃也希望能和這次的體驗一樣,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驚險但帶給我諸多啟發。

https://lingwuand.com/business-career/dreamvok-5-design-action-project-intern/

對服務設計的重新認知 前陣子以設計系的名義訪談了台科大的唐玄輝老師,老師當時提到了設計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專業,必...

野人獻曝一下,其實自己寫在 Notion 跟草圖上的還多很多有的沒的詞語。總之,推薦這個方法給大家試試看~   #自我覺察  #規劃  #以終為始
09/05/2022

野人獻曝一下,其實自己寫在 Notion 跟草圖上的還多很多有的沒的詞語。總之,推薦這個方法給大家試試看~

#自我覺察 #規劃 #以終為始

新的文^2!
30/01/2022

新的文^2!

KJ 是我蠻早開始實習的朋友之一,在此之外他也曾擔任各大活動,像是管院營、AIESEC、全球集思的幹部,而他選...

Address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Foggy Ling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ortcuts

  • Address
  • Alerts
  • Claim ownership or report listing
  • Want your business to be the top-listed Media Company?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