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08/2025
國際議題分享:
全球減碳困境:政治比技術更難
一、當前挑戰
結構性困難:
地球能源平衡無法一夜改變
化石燃料經濟服務數十億人口,轉型阻力大
政治逆風:
美國:川普政府持續削弱減碳政策,環保署放棄主要溫室氣體管制權
歐洲:烏俄戰爭推升國防開支,擠壓綠色政策預算
開發中國家:反感被要求承擔綠色轉型成本,視之為無視當地能源需求的外來壓力
企業態度:大型企業減少公開綠色宣傳,雖多仍私下推進減碳
二、技術與政治的落差
技術可行性高:
清潔能源成本大幅下降
太陽能、風能與電池技術持續擴展
政治可行性低:
嚴格「淨零排放」目標難獲選民認同
民眾不滿「自己付出、他人排碳」,尤其面對中國排放量超過歐美總和
淨零邏輯與困境:
科學必然性:停止升溫需達「排放淨零」
政治問題:快速且劇烈的減排帶來高社會痛感,許多國家幾乎難以實現
三、政策路徑與務實調整
目標彈性化:
過於嚴苛的目標難以贏得共識
將淨零視為「指引」而非絕對期限,可避免助長氣候懷疑論
稅收與補貼策略:
理論上最有效:碳稅可精準反映排放成本
政治現實:選民反感直接負擔,加拿大已撤回部分民生相關碳價政策
補貼模式:透過補助推動市場擴張,降低風、光與電池成本,已形成正向循環
優化建議:
在政治可行時徵收排放費用
取消化石燃料補貼
減輕民眾轉型痛點,如提供電動車充電設施、允許廉價進口車、改善住宅降溫
四、美國與國際啟示
美國角色:
川普政府的反氣候政策將使美國能源價格上升
可再生能源產業競爭力將落後於中國
然而部分清潔能源技術(如地熱與潛在的核融合)仍獲兩黨支持
全球政治訊號:
選民喜歡「潔淨與可繁榮的未來」,遠勝抽象淨零目標
「參與進步」與「擺脫化石燃料價格波動」是更有效的政策敘事
五、結論:氣候政治的可行之道
核心理念:政治是「可能性的藝術」(Bismarck)
務實策略:
將淨零轉化為可調整的長期目標
優先減輕民眾痛感、降低生活衝擊
結合具象化的利益敘事與技術樂觀主義
長期願景:透過務實政治與技術進步,使氣候政策走上更穩健、可持續的路徑
To win voters’ consent, policymakers must offer pragmatism and h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