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經濟學人 Daily x The Economist

  • Home
  • 每日一經濟學人 Daily x The Economist

每日一經濟學人 Daily x The Economist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每日一經濟學人 Daily x The Economist, News & Media Website, .

國際議題分享:全球減碳困境:政治比技術更難一、當前挑戰結構性困難:地球能源平衡無法一夜改變化石燃料經濟服務數十億人口,轉型阻力大政治逆風:美國:川普政府持續削弱減碳政策,環保署放棄主要溫室氣體管制權歐洲:烏俄戰爭推升國防開支,擠壓綠色政策預...
08/08/2025

國際議題分享:

全球減碳困境:政治比技術更難

一、當前挑戰

結構性困難:

地球能源平衡無法一夜改變

化石燃料經濟服務數十億人口,轉型阻力大

政治逆風:

美國:川普政府持續削弱減碳政策,環保署放棄主要溫室氣體管制權

歐洲:烏俄戰爭推升國防開支,擠壓綠色政策預算

開發中國家:反感被要求承擔綠色轉型成本,視之為無視當地能源需求的外來壓力

企業態度:大型企業減少公開綠色宣傳,雖多仍私下推進減碳

二、技術與政治的落差

技術可行性高:

清潔能源成本大幅下降

太陽能、風能與電池技術持續擴展

政治可行性低:

嚴格「淨零排放」目標難獲選民認同

民眾不滿「自己付出、他人排碳」,尤其面對中國排放量超過歐美總和

淨零邏輯與困境:

科學必然性:停止升溫需達「排放淨零」

政治問題:快速且劇烈的減排帶來高社會痛感,許多國家幾乎難以實現

三、政策路徑與務實調整

目標彈性化:

過於嚴苛的目標難以贏得共識

將淨零視為「指引」而非絕對期限,可避免助長氣候懷疑論

稅收與補貼策略:

理論上最有效:碳稅可精準反映排放成本

政治現實:選民反感直接負擔,加拿大已撤回部分民生相關碳價政策

補貼模式:透過補助推動市場擴張,降低風、光與電池成本,已形成正向循環

優化建議:

在政治可行時徵收排放費用

取消化石燃料補貼

減輕民眾轉型痛點,如提供電動車充電設施、允許廉價進口車、改善住宅降溫

四、美國與國際啟示

美國角色:

川普政府的反氣候政策將使美國能源價格上升

可再生能源產業競爭力將落後於中國

然而部分清潔能源技術(如地熱與潛在的核融合)仍獲兩黨支持

全球政治訊號:

選民喜歡「潔淨與可繁榮的未來」,遠勝抽象淨零目標

「參與進步」與「擺脫化石燃料價格波動」是更有效的政策敘事

五、結論:氣候政治的可行之道

核心理念:政治是「可能性的藝術」(Bismarck)

務實策略:

將淨零轉化為可調整的長期目標

優先減輕民眾痛感、降低生活衝擊

結合具象化的利益敘事與技術樂觀主義

長期願景:透過務實政治與技術進步,使氣候政策走上更穩健、可持續的路徑

To win voters’ consent, policymakers must offer pragmatism and hope

 #思考臺灣未來台灣思考「 #無美援抗中」:從延遲到長期抵抗的防衛新局一、戰略思維的轉變台灣長期的防衛規劃建立在一個前提:若能抵抗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個月,美國就會介入援助。然而,隨著美國對台承諾的不確定性升高,台灣不得不重新思考「若美國不來」...
06/08/2025

#思考臺灣未來

台灣思考「 #無美援抗中」:從延遲到長期抵抗的防衛新局

一、戰略思維的轉變

台灣長期的防衛規劃建立在一個前提:若能抵抗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個月,美國就會介入援助。然而,隨著美國對台承諾的不確定性升高,台灣不得不重新思考「若美國不來」的生存戰略。

傳統戰略:以「延遲戰略」為核心,承受數週轟炸、封鎖或登陸行動,等待美國馳援。

不確定性升高:川普多次表態美國介入需「先談條件」,且曾輕視台灣抵抗前景;台灣民眾與政府對美國承諾愈發疑慮。

烏克蘭啟示:川普對烏克蘭的態度讓台灣感受到孤立處境;烏克蘭戰爭也提醒台灣,短期抵抗不足以保證生存,必須準備長期對抗與封鎖局面。

二、從模糊到公開的社會韌性建設

在蔡英文時期(2016-2024),政府多將戰時準備保密以避免影響投資與民心;現任總統賴清德則選擇公開強化民間防禦的努力。

社會動員與民防建設:

加強糧食、水、藥品及能源儲備

推動「全社會演練」與防空防災訓練

強化對中國網攻與假訊息的抵禦能力

外交與示範效應:

透過公開演練與韌性建設,讓友邦在不提供武器的情況下可提供協助

以色列與芬蘭已接待台灣民防考察團;歐美亦希望學習台灣資安經驗

三、產業與能源脆弱性

台灣半導體產業為全球命脈,但在戰時極易受限於進口依賴:

半導體風險:TSMC生產超過全球九成先進晶片;即便晶圓廠未被摧毀,戰時封鎖亦可能中斷關鍵氣體與化學品供應。

能源依賴:因高度仰賴進口化石燃料,台灣社會已對維持部分核電運轉的國安論點更為開放。

四、國際互動與外交訊號

德國突破:柏林舉辦「台灣三邊論壇」,允許國安會祕書長吳釗燮公開致詞,展現對台支持。

外交策略:台灣強調「不做挑釁者」、願增加國防預算,但更著重展現「持久抵抗意志」,以爭取國際輿論與長期支援。

歐洲與美國的分歧:美方部分官員批評英、德軍艦通過台海,主張歐洲應專注自身安全,凸顯台灣在地緣政治上的孤立感。

五、延伸戰略與爭議

是否準備淪陷後抵抗?

支持者認為:烏克蘭的經驗顯示「生存是長期戰」

反對者認為:此舉挫敗民心、製造恐慌,且未必能嚇阻習近平

核心共識:台灣必須展現「長期抗戰意志」,才能維持國際政治與軍事籌碼

六、結論

台灣正從「等待美援」轉向「自立長期抗戰」的防衛思維:

軍事上:延遲作戰仍為基礎,但需結合社會動員與長期封鎖對策

政治上:公開民防建設以凝聚國內共識,並向國際展示決心

國際上:透過韌性與持久力換取外交空間,為未來可能的孤立局面預作準備

Its plan was to hold off a Chinese attack until America turned up. What now?

💼 國際商業焦點整理1️⃣ 美國與歐盟達成初步貿易協議歐盟出口至美國將面臨 15% 關稅(原威脅為30%),包括歐洲製汽車。歐盟將取消對美國汽車、飛機及晶片製造設備等產品的關稅,並承諾增加能源採購與美國投資。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這是...
03/08/2025

💼 國際商業焦點整理

1️⃣ 美國與歐盟達成初步貿易協議

歐盟出口至美國將面臨 15% 關稅(原威脅為30%),包括歐洲製汽車。

歐盟將取消對美國汽車、飛機及晶片製造設備等產品的關稅,並承諾增加能源採購與美國投資。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這是「能達成的最佳結果」。

2️⃣ 全球貿易連鎖效應

其他國家趕在8月1日前與美國達成協議:

南韓協議生效後,關稅維持在15%(原25%)。

關稅對企業衝擊明顯:

賓士:北美及亞洲銷量下滑,全年銷售預期大幅低於去年。

福特:Q2因關稅成本損失8億美元,轉為淨虧損。

寶僑(P&G):關稅成本將達10億美元,產品將全面漲價。

3️⃣ 全球經濟與央行動態

美國聯準會(Fed):利率維持 4.25%–4.5%,首次自1993年有兩位官員投票支持降息,暗示未來可能調降利率。

日本央行:利率維持 0.5%,上調通膨預期。

IMF:將2025全球GDP增長預測上調至 3%(原2.8%),美國1.9%、中國4.8%。

4️⃣ 企業與市場動態

微軟:Q2 淨利年增 24% 達 272 億美元,資料中心及 AI 投資帶動成長。

Meta:財報強勁,股價大漲,祖克柏稱「超級智慧」將改善全公司業務。

特斯拉:與三星簽署 165 億美元合約,未來將供應自駕車與機器人用 A16 晶片(德州工廠生產)。

波音:Q2 現金消耗幾近歸零,虧損縮小,2025上半年交付 280 架飛機,創2018年以來新高。

5️⃣ 併購與產業重組

聯合太平洋鐵路 收購 諾福克南方鐵路,打造首家美國東西岸無縫貨運鐵路公司,市值 2,500 億美元,預計面臨監管與工會審查。

Skydance Media 收購 派拉蒙環球 獲美國FCC批准,預計數週內完成。

雷諾(Renault) 迎來新CEO:弗朗索瓦·普羅沃斯特(François Provost),前任轉任奢侈品牌開雲(Kering)CEO。

諾和諾德(Novo Nordisk) 發布全年獲利警告,股價大跌近 30%,因美國市場競爭加劇與仿製藥興起,並任命新CEO杜思達(Maziar Mike Doustdar)。

6️⃣ 美國經濟數據亮眼

Q2 GDP年化增長3%,高於市場預期;投資下降,但消費支出支撐增長。

6月商品貿易逆差降至兩年新低,因進口大幅減少。

The world this week

🌍 國際時事重點整理1️⃣ 加薩人道危機持續以色列每天暫停數小時軍事行動,並開放人道走廊空投麵粉、糖及罐頭給聯合國分發。約旦、埃及、阿聯酋也加入空投行動,但聯合國仍警告援助「遠遠不夠」。WHO指出營養不良達「驚人水準」,川普承認加薩已出現「...
02/08/2025

🌍 國際時事重點整理

1️⃣ 加薩人道危機持續

以色列每天暫停數小時軍事行動,並開放人道走廊空投麵粉、糖及罐頭給聯合國分發。

約旦、埃及、阿聯酋也加入空投行動,但聯合國仍警告援助「遠遠不夠」。

WHO指出營養不良達「驚人水準」,川普承認加薩已出現「真正的飢荒」;停火希望再度破滅。

2️⃣ 巴勒斯坦國承認與兩國方案

英國首相施凱爾·斯塔默宣布,若以色列不同意停火與兩國方案,英國將於9月承認巴勒斯坦國。

法國、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及埃及共同發表七頁聲明,提出在加薩成立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導的「過渡管理委員會」,並呼籲哈瑪斯繳械。

美國與以色列未出席會議,加拿大也將於9月承認巴勒斯坦國。

3️⃣ 非洲與中東局勢動盪

多哥北部今年已有數十名平民死於聖戰組織攻擊,薩赫勒地區暴力升溫。

蘇丹快速支援部隊(RSF)宣布成立15人「總統委員會」,在其控制區組建平行政府。

象牙海岸總統瓦塔拉決定競選第四任期,違背原先不連任承諾,稱為「維持穩定」。

厄瓜多爾幫派暴力再起,瓜亞斯省酒吧遭槍擊致17死。

4️⃣ 美國與全球焦點

川普將俄羅斯和平談判期限提前至8月8日,若無進展將實施嚴厲制裁;俄羅斯在烏克蘭札波羅熱監獄轟炸造成16死。

美國前總統川普對巴西施壓,因「獵巫」博索納洛案,對最高法院法官莫拉埃斯制裁,並對巴西商品加徵50%關稅。

共和黨的保羅·丹斯宣布挑戰林賽·葛拉漢參議員席位;北卡前州長羅伊·庫珀宣布參選參議員。

5️⃣ 亞洲與台灣動態

柬埔寨與泰國達成邊境停火協議,結束30年來最嚴重衝突,至少40人死亡。

印度內政部長阿米特·沙阿宣布,已擊斃造成喀什米爾26人死亡的恐攻嫌犯,屬於巴基斯坦「拉什卡雷義軍」。

菲律賓最高法院駁回國會對副總統莎拉·杜特地的彈劾程序,為其2028總統選舉抱負鋪路。

傳美國拒絕台灣總統賴清德過境紐約,賴將延後巴拉圭行程;台灣外交部否認近期有出訪計畫。

6️⃣ 其他國際事件

俄羅斯太平洋海域發生規模8.8地震,觸發日本、太平洋島國及美洲海嘯警報,暫無傷亡。

哥倫比亞前總統烏里韋因試圖賄賂證人與「程序詐欺」被定罪,國內再掀政治分裂。

北京暴雨釀災,至少30死、8萬人撤離,密雲及懷柔受創最嚴重。

英國新網路安全法上路後,VPN下載量暴增,部分社群平台因「過度封鎖」連議會演說與示威片段也受限。

The world this week

 #臺灣未來思考若中國入侵台灣,誰會參戰?日本與菲律賓難以置身事外,其餘國家態度仍充滿不確定性一、背景與國際疑慮2025年5月30日,法國總統馬克宏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中直言:「真正的隱憂,是中國決定採取重大軍事行動的那一天。」他也坦言,若...
01/08/2025

#臺灣未來思考

若中國入侵台灣,誰會參戰?

日本與菲律賓難以置身事外,其餘國家態度仍充滿不確定性

一、背景與國際疑慮

2025年5月30日,法國總統馬克宏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中直言:「真正的隱憂,是中國決定採取重大軍事行動的那一天。」他也坦言,若中國攻台,法國是否第一時間介入仍需謹慎。

這種模糊態度並非個案。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最新報告指出,若美國選擇不介入,其它國家也大多不會出手。雖然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在會議上重申:「任何共產中國企圖以武力奪取台灣,都將付出毀滅性代價。」但亞洲盟友仍擔心美國承諾動搖,尤其前總統川普曾表示,介入前可能先「談條件」,部分五角大廈官員甚至認為台灣可能已是「失去的戰局」。

二、最直接受影響的盟友:日本與菲律賓

日本:不願直接全面介入,可能僅限於潛艦巡邏或飛彈打擊等有限行動。

菲律賓:因有17.5萬公民在台,更傾向謹慎。但若中國軍力受阻,菲律賓可能會趁機在南海主張領土利益。

前提變數:中國是否先攻擊駐日或駐菲美軍基地,以爭取美國中立,將直接影響兩國行動。

三、次要盟友:南韓、澳洲與印度

南韓:首要顧慮是北韓是否趁美軍分心行動,可能僅提供後勤與支援。

澳洲:雖未正式承諾介入,但作為美軍重要基地,若拒絕出手,恐動搖AUKUS核潛艦合作與美澳同盟。

印度:將專注於中印邊境防禦,可能提供情報與反潛合作,但直接參戰機率低。

四、東南亞國家:多數傾向中立

目前約有90萬東南亞國民在台,占外籍人口九成。

多數國家經貿高度依賴中國,傾向保持中立,但美國可能施壓要求泰國、新加坡開放空軍與海軍基地。

五、歐洲的角色與可能手段

法國、義大利近期已派航母進入印太,英國也有航母在途中。

歐洲政策圈對中國入侵台灣的憂慮上升,但軍事支援有限,更多可能在網路與太空領域提供協助。

最具實質影響力的行動是歐盟對中貿易制裁,若能禁止中國出口至歐洲,可能扭轉戰局;但目前仍是極高難度的政治決策。

六、結論

#美國態度 將決定整體戰局與盟友動向;若美國不出手,其他國家多半保持觀望。

日本與菲律賓最易被捲入戰火,但行動將趨向有限與謹慎。

歐洲與多數東南亞國家更可能以外交、情報與經濟手段參與,而非直接出兵。

整體而言,中國若對台動武,將引發一場高度不對稱且地緣政治層層交織的國際危機。

Japan and the Philippines would struggle to stay out. But what about the rest?

國際時事分析:美國放寬對中國的晶片出口限制:時機最糟的決策 2025年以來,中國在人工智慧(AI)領域進展迅速。自「DeepSeek」震驚全球後,多家中國實驗室陸續推出頂尖AI模型,部分性能甚至超越美國。這場競爭不僅關乎商業,也具有重大地緣...
31/07/2025

國際時事分析:

美國放寬對中國的晶片出口限制:時機最糟的決策



2025年以來,中國在人工智慧(AI)領域進展迅速。自「DeepSeek」震驚全球後,多家中國實驗室陸續推出頂尖AI模型,部分性能甚至超越美國。這場競爭不僅關乎商業,也具有重大地緣政治與軍事意義,率先實現「超級智慧」的國家將獲得強大軍事優勢。

在此背景下,川普政府於7月14日突然允許輝達(Nvidia)恢復向中國出口H20晶片,推翻了4月才宣布的出口禁令。這一轉變發生在川普與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於白宮會面後,引發外界對政策受市場與政治考量影響的質疑。

#出口禁令原本發揮成效

H20晶片特性:為符合先前規範而設計,雖不利於訓練新模型,卻非常適合進行推論(inference),即將模型投入實際應用。

禁令效果:自4月禁止出口後,中國AI公司雖仍能開發世界級模型,但缺乏足夠的運算力來商業化服務,只能依賴有限的華為晶片與海外託管。

戰略價值:隨著AI應用普及,推論能力愈發關鍵,美國出口管制有效延緩了中國AI商業化進程,對競爭格局產生實質影響。

#戰略權衡與風險

美國面臨的核心抉擇在於:

短期壓制中國AI軟體產業,但可能刺激其硬體自立研發;

放寬出口限制,使中國依賴美國晶片,但削弱即時的戰略優勢。

川普政府的顧問主張,讓中國依賴美國晶片有助於拖慢華為等本土廠商的商業化進度,並讓中國「沉迷於美國技術生態系」。然而,考慮到超級智慧可能在2030年前出現,短期贏得AI競賽比長期硬體壟斷更為關鍵。

#中國的優勢與短板

優勢:人才、數據、資本與能源供應充足;

短板:先進晶片仍遠落後於美國,是AI產業的「阿基里斯之踵」。

在AI競賽白熱化之際,美國放寬晶片出口,等於向主要地緣政治對手提供助力,被批評為「在最糟的時間做了最錯的事」。

#結論
美國對華晶片出口管制已證明能有效遏制中國AI商業化進程。若超級智慧競賽真如專家預期般在未來五年內決出勝負,短期保持技術優勢至關重要。放寬出口限制,雖可能帶來經濟利益,卻削弱了美國在AI軍備競賽中的戰略籌碼。

The ban on sales to China was working, and should be kept in place

本週全球商業焦點:美國:AI政策與監管動向AI監管放寬計畫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放寬人工智慧(AI)開發的相關法規,並對實施嚴格AI部署規範的州政府祭出懲罰措施。目標:統一50州日益分裂的AI法律環境,並大幅擴大AI出口至美國盟國。川普簽署行政...
27/07/2025

本週全球商業焦點:

美國:AI政策與監管動向
AI監管放寬計畫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放寬人工智慧(AI)開發的相關法規,並對實施嚴格AI部署規範的州政府祭出懲罰措施。

目標:統一50州日益分裂的AI法律環境,並大幅擴大AI出口至美國盟國。

川普簽署行政命令,要求剷除AI模型中的「意識形態偏見」,他稱此為「覺醒的馬克思主義瘋狂」。

OpenAI與軟銀爭議
報導指出,OpenAI與軟銀就「Stargate計畫」存在分歧。該計畫為今年1月宣布的5,000億美元AI投資案,並獲川普支持,但雙方在數據中心建設上協調困難。

OpenAI聲明:已與Stargate夥伴Oracle達成協議,開發4.5GW數據中心容量,但未透露地點與資金來源。

金融政策與央行動態
川普抨擊聯準會
川普批評聯準會主席鮑爾為「笨蛋」,並稱其8個月內將被撤職,雖然他先前表示不會直接解雇鮑爾。

財政部長Scott Bessent呼籲聯準會徹底檢討「非貨幣政策業務」,指控其「職權擴張」。

歐洲央行(ECB)
歐洲央行暫停降息步調,目前歐元區通膨率為 2%,符合ECB中期目標,且低於美國、英國、日本。

企業營運與市場消息
Alphabet(Google母公司)季度淨利年增 19%
搜尋與廣告收入增長 12%,緩解AI聊天機器人搶市的擔憂。

AI突破
Google DeepMind開發的AI系統在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中,首度獲得「金牌」級標準。

OpenAI稱其成績接近DeepMind,但未正式參賽。

能源產業

雪佛龍(Chevron)完成 530億美元收購Hess案,解決與ExxonMobil的仲裁爭議。Hess擁有圭亞那大型離岸油田股份。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解除Hess CEO加入雪佛龍董事會的禁令。

歐洲銀行業
義大利UniCredit撤回對Banco BPM的惡意收購案,並批評政府阻撓。

歐盟執委會也譴責義大利政府干預收購過程。

汽車產業壓力
特斯拉(Tesla)馬斯克警告未來幾季「將面臨挑戰」,原因包括美國EV購車補助 7,500美元 將於9月結束。

未更新全年展望,稱「全球貿易變動影響難以預測」。

通用汽車(GM)與Stellantis
GM第二季獲利大跌,因承擔 11億美元關稅成本(進口自韓國、墨西哥等地)。

Stellantis上半年首次出現淨損,部分原因為 3億歐元關稅損失。

消費品與飲料市場
可口可樂(Coca-Cola)

北美市場銷售持續下滑,因消費者追求更健康選擇。

推出「蔗糖版可樂」,與長期使用的高果糖糖漿版本並行販售。

航空與貿易
Ryanair策略

CEO O’Leary考慮將波音新機交付註冊改至英國,以避免歐盟對波音飛機徵收高額關稅。

歐盟若與美國貿易談判破局,可能對波音課徵懲罰性關稅。

✅ 重點摘要:

川普推動AI監管鬆綁與出口擴張,並與聯準會關係緊張。

AI產業競爭加劇,Google DeepMind奪國際數學奧林匹亞「金標準」,OpenAI與軟銀合作陷入爭議。

歐洲央行暫停降息,美歐利率政策分化。

能源巨頭併購完成,汽車業受貿易與補貼政策影響。

消費市場趨勢轉向健康化,可口可樂推「蔗糖版」。

歐洲航空公司因潛在關稅風險考慮改變飛機註冊策略。

The world this week

本週國際重大新聞摘要:美國政局:愛潑斯坦文件引發爭議美國眾議院共和黨領導層提前休會,以避免就釋出與已故金融家傑弗瑞·愛潑斯坦相關文件進行表決。愛潑斯坦因涉及未成年性交易而臭名昭著。此舉引發白宮危機,部分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對文件被扣留感到憤怒...
26/07/2025

本週國際重大新聞摘要:

美國政局:愛潑斯坦文件引發爭議
美國眾議院共和黨領導層提前休會,以避免就釋出與已故金融家傑弗瑞·愛潑斯坦相關文件進行表決。愛潑斯坦因涉及未成年性交易而臭名昭著。此舉引發白宮危機,部分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對文件被扣留感到憤怒,認為可能涉及對前總統不利的內容。特朗普表示支持透明,但同時起訴《華爾街日報》與魯珀特·梅鐸,指控其刊登他於2003年寫給愛潑斯坦的挑逗性字條。

中東局勢:以巴衝突與人道危機
包括澳洲、英國、加拿大、法國、義大利、日本在內的29國呼籲以色列結束加薩戰爭,解除人道援助限制。以色列回應此舉「脫離現實」。109個援助與人權組織警告,加薩人口面臨大規模飢荒。
同時,加薩地區持續有人因以軍行動喪生,部分死者是在領取食物時遇襲。以軍誤炸當地唯一天主教堂,造成3人死亡,並表示「深感遺憾」。

非洲焦點
剛果:東部北基伍省爆發政府軍與疑受盧安達支持的M23叛軍衝突。美方施壓剛果政府維持和平,但該國剛於8月同意與M23簽署和平協議。

莫三比克:去年總統大選落敗的反對派候選人蒙德拉內因「煽動抗議」被起訴,稱其因揭露「大規模舞弊」而遭打壓。

烏俄戰爭與內政
烏克蘭爆發抗議,反對新法案賦予總統澤連斯基控制反貪機構的權力,批評此舉將削弱反腐機制,違背西方援助條件。澤連斯基辯稱此舉為剷除「俄國滲透」。

伊斯坦堡舉行烏俄新一輪和談,源於特朗普威脅若俄國不在數月內達成協議,將實施制裁。克里姆林宮稱不抱突破希望。

國際法院裁決
位於海牙的國際法院裁定,各國有義務合作應對氣候變遷,並暗示受影響國家可索取賠償。裁決具劃時代意義,但不具約束力,美、中、俄等主要排放國未承認法院管轄。

亞洲動態
孟加拉:中國製F-7 BGI戰機墜毀達卡一所學校,釀至少31死,引發學生抗議。

日本:首相石破茂(Ishiba Shigeru)誓言不辭職,儘管自民黨及盟黨在參院選舉失去多數席次,民怨集中於稅制與移民。市場擔憂政局不穩,長天期日債需求下跌。
同時,日本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對日進口貨品課徵15%關稅,低於特朗普威脅的25%,但高於談判時的10%。石破強調此協議對汽車業有利,且無出口數量限制。

泰柬衝突:泰國全面關閉與柬埔寨邊境,並以F-16戰機轟炸柬方軍事目標,雙方互射炮火,數萬人撤離。

拉美與國際司法
巴西:最高法院大法官德莫拉埃斯威脅逮捕前總統波索納洛,原因是違反社群媒體禁令。波索納洛因涉嫌阻撓政權交接而受審,否認指控。

委內瑞拉:釋放10名美國人,以換取250多名被美方遣送至薩爾瓦多監獄的委國人士。薩國總統布克爾促成交換,被美國讚為「好朋友」。

金融與司法
英國最高法院推翻兩名前銀行家因操縱基準利率(LIBOR、EURIBOR)被定罪的判決,理由是陪審團指引不當。案件由英國嚴重詐欺辦公室(SFO)發起。

摘要重點:

美國:愛潑斯坦文件爭議撼動共和黨與特朗普。

中東:29國促停戰,加薩人道危機惡化。

非洲:剛果叛亂再起,莫三比克政爭升溫。

烏俄:反腐改革爭議、和談進展有限。

國際法:ICJ裁決要求各國減排,具象徵意義。

亞洲:日本政局震盪、泰柬爆邊境衝突、孟加拉空難。

拉美:巴西波索納洛風波,委內瑞拉換囚案。

金融:英國法院推翻LIBOR操縱案定罪。

The world this week

國際時事分享:小米從手機霸主到電動車新星,挑戰全球市場自2010年共同創立小米以來,執行長雷軍一次又一次展現驚人的銷售實力。十年前,他曾因24小時賣出210萬支智慧型手機而獲得金氏世界紀錄。如今,他不再只專注於平價手機,而是成功跨足電動車領...
23/07/2025

國際時事分享:

小米從手機霸主到電動車新星,挑戰全球市場

自2010年共同創立小米以來,執行長雷軍一次又一次展現驚人的銷售實力。十年前,他曾因24小時賣出210萬支智慧型手機而獲得金氏世界紀錄。如今,他不再只專注於平價手機,而是成功跨足電動車領域,並創下佳績:上個月,小米首款電動SUV「YU7」上市僅三分鐘便售出超過20萬輛。

小米的崛起速度驚人,如今全球智慧型手機銷售僅次於蘋果與三星,並延伸至涵蓋智慧家電、掃地機器人、電視、電動滑板車等龐大生態圈。2022年曾因中國市場競爭激烈陷入低潮,但去年營收強勁反彈,年增35%,市值自2024年初起幾乎翻了四倍,達1.5兆港元(約1900億美元)。

打敗蘋果,進軍電動車市場
小米在2021年宣佈進軍電動車,短短15個月已在中國道路上投放超過30萬輛車,並累積超過一年以上的訂單。相比之下,蘋果在投入十年、燒掉數十億美元後,仍放棄造車計畫。儘管小米汽車部門目前仍虧損,但雷軍預計今年內可望轉虧為盈,這在競爭慘烈的中國車市可說相當罕見。

小米的成功不僅因中國電動車產業成熟、零組件價格下滑及建廠效率高,雷軍個人的決策也至關重要。與蘋果不同,小米親自投資北京工廠,並計劃擴大自有產能,確保品質管控。去年,小米更開始在北京自行生產智慧手機,並在武漢興建工廠,預計未來生產包括空調在內的智慧設備。

「雷軍效應」與粉絲文化
小米的品牌影響力與雷軍的個人魅力密不可分。他被譽為「中國的賈伯斯」,擁有龐大的「米粉」社群,粉絲熱衷收集周邊並搶購新品。即便在今年3月自駕系統事故導致3名學生罹難並引發輿論風波後,小米新款電動車仍在上市時引爆搶購,顯示品牌黏著度之高。

目前小米擁有全球超過7億月活用戶,除硬體銷售外,應用商店遊戲與廣告收入占其獲利一半。隨著早期購買小米手機的年輕用戶步入30多歲,他們正是購車的主力族群,小米因此具備將手機用戶轉化為車主的巨大優勢。

佈局海外與技術創新
小米近半營收來自海外,主要集中於印度與印尼等新興市場,並計畫2027年將電動車推向國際。為提升品牌認知,小米未來幾年將在海外開設1萬家實體店,展示汽車與智慧產品。此外,小米積極投入前沿技術,開發人形機器人CyberOne、設計3奈米晶片,並在研發上投入34億美元,占員工總數近一半。

挑戰與風險
儘管小米前景看好,但風險依舊存在。中國電動車價格戰持續升溫,小米每月銷售約2萬輛,仍遠遜於龍頭比亞迪的20萬輛。同時,智慧手機市場競爭加劇,華為捲土重來也可能削弱小米優勢。然而,雷軍的行銷手腕與快速執行力,讓外界不敢低估小米的全球野心。

Having conquered carmaking, Xiaomi now has its sights set on world domination

重大國際事件重點摘要:📌文章主題總覽俄羅斯自2022年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至2025年6月已造成近100萬人死傷,創下二戰以來最慘重的軍事損失。儘管如此,普丁政權透過金錢補償與宣傳動員,繼續維持戰爭動能,使西方民主國家對抗這種「不在乎人命代...
16/07/2025

重大國際事件重點摘要:

📌文章主題總覽
俄羅斯自2022年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至2025年6月已造成近100萬人死傷,創下二戰以來最慘重的軍事損失。儘管如此,普丁政權透過金錢補償與宣傳動員,繼續維持戰爭動能,使西方民主國家對抗這種「不在乎人命代價」的敵人時面臨困境。

📌一百萬死傷:俄軍歷史性的代價
根據每日1,000至1,200人死傷的趨勢,俄軍即將達到百萬人總傷亡。

比較:
超過蘇聯在阿富汗戰爭的損失(6.8萬人)
約等於英國在二戰的全體死亡(26.4萬人)
接近美國在二戰中的戰場損失(29.2萬人)
是美國在越戰8年傷亡(4.7萬人)的四倍

📉 死亡統計來源與可信度

烏克蘭軍方提供初始估計,獨立俄媒(如 Meduza、Mediazona)透過社群訃聞、繼承紀錄等數據佐證。

2024年底前的估算顯示,約有16.5萬俄國男性過世,推估2025年中已達25萬陣亡士兵。

受傷人數估為死亡的四倍,因俄軍醫療救援低落、前線醫療設施不足。

🇺🇦 烏軍死傷與戰爭型態比較

澤倫斯基曾宣稱有4.6萬人戰死、38萬人受傷(實際可能更高)。

烏克蘭以防禦為主、善用無人機與FPV爆破技術,有效降低傷亡。

傷亡比高達1死對8傷,反映出民主政體更重視士兵性命與照護責任。

🪖 俄軍如何「承受」這場災難:

1. 持續動員與補充兵力每月需補充3萬~4萬人。

原有的正規軍已耗盡,普丁透過新策略進行「市場動員」。

2. 金錢補償與死亡經濟學(Deathonomics)

一般簽約士兵年薪為350萬至520萬盧布(高於平均薪資3~5倍)。

死亡撫卹金為1100萬~1900萬盧布(約新台幣400萬~700萬)。

這些待遇吸引中年與貧困地區男子報名服役,視為改善家庭命運的契機。

3. 社會默許與心理緩衝

調查顯示:88%俄國人支持「他們去打仗、我們付錢」的安排。

家屬可藉由高額撫恤金減輕哀痛與不公感,社會因此逃避對死傷者的道德責任。

🧱 普丁的「意識形態+金錢」雙軌動員策略

透過國家宣傳,塑造對抗西方帝國主義的「正義戰爭」敘事。

提供改變命運的高額合約,讓戰死成為一種家庭投資選擇。

結合這些方式,普丁試圖避免全面徵兵引發社會反彈。

❓ 未來的不確定性

這種社會默契能維持多久?目前仍無人能確定。

當前俄國社會的接受度是一種「不完全動員」的權宜模式。

如果傷亡進一步擴大、金錢無法彌補損失,整體社會結構可能動搖。

His regime uses payouts to salve Russian families’ grief

週末晚間閒聊分享:美國前總統川普第二任政府持續陷入已故戀童富豪傑佛瑞・愛潑斯坦(Jeffrey Epstein)相關陰謀論的泥淖。儘管司法部已否認存在任何「名單」或陰謀,但川普政府過去的支持言論讓謠言持續延燒,也對其政權穩定性構成挑戰。🕳️...
13/07/2025

週末晚間閒聊分享:

美國前總統川普第二任政府持續陷入已故戀童富豪傑佛瑞・愛潑斯坦(Jeffrey Epstein)相關陰謀論的泥淖。儘管司法部已否認存在任何「名單」或陰謀,但川普政府過去的支持言論讓謠言持續延燒,也對其政權穩定性構成挑戰。

🕳️ 陰謀論的起源與擴散

📌 愛潑斯坦事件背景

富有金融家,擁有與克林頓、英國王室成員等權貴的交情。

被判性犯罪與戀童罪名成立,2008年僅服刑13個月且有大量自由時間。

傳聞中利用私人島嶼與「Lolita Express」噴射機接送未成年少女供性交易。

2019年在監獄內自縊,引發「他是否被謀殺」的廣泛質疑。

📌 陰謀論主軸

他是否真的自殺?

是否存在「性交易客戶名單」?

陰謀論者認為這份名單揭露了上層社會的集體戀童罪。

🔥 川普陣營曾推波助瀾

多位現任官員在加入政府前曾散播陰謀言論:

現任副總統 J.D. Vance 暗示政府掩蓋「客戶名單」。

FBI局長 Kash Patel 2023年在國會要求公布名單。

川普本人也曾影射比爾·克林頓涉入其中。

現任司法部長 Pam Bondi 2025年宣稱掌握「愛潑斯坦名單」與數萬段影片,邀請MAGA社群網紅進白宮「發布檔案」,但內容無新意,反被右翼輿論奚落。

她將責任推給FBI,繼續聲稱有驚人證據,導致信者怒火反撲。

💥 陰謀論反噬川普政府

司法部7月7日聲明否認存在名單,堅稱愛潑斯坦為自殺身亡。

許多MAGA支持者開始轉向批評Pam Bondi,認為她誤導民眾、浪費資源。

極右派意見領袖 Laura Loomer 呼籲開除Bondi。

馬斯克等人開始懷疑川普本人名字是否出現在愛潑斯坦文件中。

****川普的「模糊處理」策略

川普與愛潑斯坦私人關係早已被揭露(從1980年代起為朋友與鄰居):

2002年稱其為「很棒的人」

2019年改口「我不是他的粉絲」

川普以「選擇性遺忘」的方式迴避相關話題:

「你們還在講這個變態?這還有什麼好說的?」

🎯 結論:自食其果的資訊戰

川普政府一度操弄陰謀言論來激起基層支持,如今卻難以收拾。

司法部與政府澄清反成為新的火種,讓陰謀論更具吸引力。

若非政府本身曾積極散播相關謠言,這場風波也許早已平息。

His administration cannot shake rumours of a cover-up—in part because MAGA types enthusiastically endorsed it

Address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每日一經濟學人 Daily x The Economist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每日一經濟學人 Daily x The Economist:

  • Want your business to be the top-listed Media Company?

Share

關於我們

跟著「經濟學人」看世界,一起探討國際議題、精進英文。

出發,總要有一個方向,我們從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開始 經濟學人已創刊 177年,是國際公認極具權威的新聞雜誌之一。然而,因讀者須具備「高階的英文閱讀能力」以及「廣泛的政治經濟基礎」,經濟學人在台灣的普及度仍不高。因此我們藉由翻譯經濟學人的即時內容並透過此粉專為平台,致力於和大家分享經濟學人的內容及觀點,讓更多人可以身歷此一資訊寶庫、知識殿堂。

讓我們用專業為你/妳突破語言的門檻,探索國際經濟、世界政治

目前編輯團隊成員皆為國內外碩士,具備英語及國際政治經濟的背景。總編輯具備比利時荷語天主教魯汶大學 (KU Leuven) 以及荷語區根特大學 (Ghent University) 的雙碩士學位,負責每日新聞、每週週報 (政治篇);副總編輯為成大外文所碩士,每週週報 (商業篇)、每週看圖;總監為台大法學碩士,負責每週回顧、所有PO文的選圖與美編,也是辛苦的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