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風報

季風報 季風報:跨域多元的華文社群

評論·文化·生活

 #季風書評〈《通往自由之路:美國共和黨的理想、墮落,及其如何被保守主義意識形態綁架?》書評〉文:顏漢霖目前的世界很適合閱讀海瑟‧理察遜的《通往自由之路:美國共和黨的理想、墮落,及其如何被保守主義意識形態綁架?》。當「自由」在今日的美國不斷...
07/04/2025

#季風書評

〈《通往自由之路:美國共和黨的理想、墮落,及其如何被保守主義意識形態綁架?》書評〉

文:顏漢霖

目前的世界很適合閱讀海瑟‧理察遜的《通往自由之路:美國共和黨的理想、墮落,及其如何被保守主義意識形態綁架?》。當「自由」在今日的美國不斷被用來當作政治鬥爭的口號的時候,也許我們是時候重審「自由」,問自己捍衛的到底是誰的自由。

作者在書中就探討了共和黨創黨時捍衛全民自由,到逐步淪為財團和極端右翼代言人的漫長過程。

本書標題的「理想」和「墮落」就明確顯示作者自身的意識形態。而就在川普第二任任期以來,他對富豪減稅卻對窮人加稅、各種擴大行政權並侵犯美國三權獨立機制、高關稅、反DEI政策,以及外交上對盟友的無理強硬,都體現了作者在書中描述的:一個原本抱持人人平等「理想」而解放黑奴的政黨,是如何一步步「墮落」成鞏固少數特權的政黨。

閱讀《通往自由之路》才能夠理解,川普在美國的出現以及美國當下的分裂,從來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問題,而是美國從開國以來根深蒂固的矛盾導致的結果。

《通往自由之路》在導論就提到,美國在獨立建國以來,就在「機會平等」和「保護財產」這兩大基本信念之間保持緊張關係。獨立宣言裡雖然提倡每個美國公民都可以獲得平等的經濟機會,但獨立宣言的「人人平等」一直都只是原則,並沒有寫入憲法之中。美國開國先賢彼時相信美國的資源足夠豐富,能夠確保機會平等,因此他們更為擔心社會的安定,因此在憲法裡寫入了另一個原則:「財產權必須受到保護」。

而這兩者的矛盾一開始也不明顯,直到某些人的財富開始積累成為富人後,他們利用自己的財富來取得政治權力,並讓立法人員配合自己,設立對自己有利的法律,來獲取更多的財富。南方的奴隸制便是最佳的體現,一小撮地主通過壓榨奴隸獲得財富,並跟政黨聯合,讓他們起草對地主和富人有利的政策。

在當下的美國,同樣的事情還在發生,還創造了一個看似很高大上的理論來包裝這些有利富豪的政策:「涓滴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s)。

到了林肯時期,矛盾終於大到再也無法被忽視了。根據書中所提到的內容,1854年,南方的奴隸主僅佔全國人口的1%左右,但卻掌握了白宮、聯邦參議院和最高法院。

共和黨的成立,就是在美國人民憤慨於政黨和富豪聯手,導致普通人民失去階級流動機會的時候。彼時的美國白人無法接受自己永遠只能成為低下階層的情況,他們主張獨立宣言裡的人人平等理念,堅持政府必須保證人人皆能平等取得經濟機會。

這並非代表林肯和共和黨反對私有財產,恰好相反,他們支持保護私有財產,他們反對的是對財富的聚斂、富人對經濟的高度壟斷,他們認為,如果少數人主宰了國家的資源,那多數的普通人就失去努力向上改變自己生活的機會。

而為了保護每個普通人的平等機會,林肯認為政府應該更為積極有為地對國家進行介入,而不是僅僅不去妨礙人民而已。

沒錯,創黨時期的共和黨,是一個左派政黨。而和它對立的民主黨,在當時反而是維護地主和富豪權力的右派政黨。目前看回來實在唏噓。

共和黨最終成功將林肯送入白宮,但這也導致美國分裂,內戰就此開打。諷刺的是,就是因為內戰讓共和黨可以實踐自己「積極有為」經濟的信念,讓共和黨領導的美國迅速累積財富,成功改革全國的經濟政策,建立新的、龐大的全國軍隊,並且解放全國的黑奴。

共和黨這些積極有為的經濟政策,卻讓美國出現新的一批富豪,而且他們更為親近共和黨。加上黑人的種族問題、民主黨的攻擊污衊、共和黨的內亂,很快的,共和黨就為了獲取支持,拋棄「人人平等」的理念,實施傾向「保護財產」的政策。

作者在書中這麼寫著:
「當初林肯懷抱的協助每個人力爭上游的政策,僅僅十二年之後就被他自己的黨拋棄。」

雖然老羅斯福總統和艾森豪總統在位時都有嘗試將共和黨拉回林肯創黨時期的理念,可惜他們的努力都引來共和黨黨內更為強大的反撲。隨著時代推進,尤其19世紀末工業資本主義興起,也讓共和黨和財閥之間的關係愈發緊密,共和黨逐漸演變成為特權階級的代言人。在20世紀期間,自號「保守主義」者在美國的興起,更是和共和黨匯流,讓共和黨開始用激進的策略來修正他們眼中的「左派」、「社會主義」政策。

但諷刺的地方在於,所謂「保守主義」原本應該是只要體制和政策沒有太大問題,就不輕易予以大幅度的修正。但美國的「保守主義」卻是用著右翼的意識形態來實施激進的改革,好比小布希總統期間,為了對應911事件,他將涉及海關、移民、交通運輸、聯邦緊急管理署等22個機關併入國土安全部,將行政權力整合;要求國會大規模撥款,但只有行政部門可以監管這些款項;總統可以不受國會或法律的局限,包括不經法院批准就監聽公民、無限期暫停人身保護令等等;小布希還曾經濫權對犯人刑求。

這其實都符合右翼和共和黨的「左派大政府」定義,弔詭的事情是,他們卻做的比民主黨總統和政府還要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大政府」。

當下不也是如此?川普和目前的美國政府罔顧美國的政治傳統、對政府部門進行激進的改革、用行政命令迴避國會的監督、拒絕遵守法庭的命令,在前川普時代這些都會被共和黨指控為「大政府」、「獨裁」的行為,在川普時代,共和黨竟然毫無愧色為川普辯護。

更為諷刺的是,1896年後,原本跟地主富豪勾結的民主黨,反而繼承了林肯的主張,逐漸轉變成主張人人平等的政黨。美國內戰期間,民主黨抹黑共和黨為「左派」、「社會主義」、「大政府」、「黑人守護者」,來到現代卻完全相反,不免令人感慨。

自由本應是人人平等享有的權利,但今天美國「保守主義者」對自由的定義,早已偏離了原意,正如作者在書中指出的一樣。川普一方面宣稱自己是言論自由的守護者,一方面將批評他的媒體稱為騙子和人民公敵,並試圖壓制這些媒體的採訪權和針對他的不利言論。

同時間,作者也敏銳指出,控制歷史敘事正是美國現代「保守主義」最有力的戰略之一。從川普的反DEI政策試圖抹除美國歷史上的種族不平等以及社會運動的複雜事實,包括他在第二任任期要求抹除黑人以及性少數者對美國的付出和貢獻的紀錄。

操控歷史的人,才能夠決定一個社會是否還記得什麼是自由。而就如米蘭·昆德拉所言,我們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而記憶就是勝利。這也是為何需要閱讀本書的原因,《通往自由之路》不僅是共和黨墮落的歷史紀錄,也是對我們所有相信自由者的一次叩問:在這個被扭曲與操弄的時代,我們是否還記得「自由」真正的意義?

面對川普主義對全球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價值的摧毀,我想,作者正是要提醒我們,維護自由從來都不容易,也因此理解歷史、堅持普世價值,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03/12/2024

南韓右翼總統尹錫悅今天突然宣布實施緊急戒嚴令,並表示這是為剷除親北韓勢力,守護自由憲政體制。

尹錫悅指責有國會多數的在野黨民主黨綁架國會,彈劾國家高官和否決預算使政府無法運作,是反國家行為。

但尹錫悅近幾個月民調支持度已經陷入最低點,到十一月只剩19%,第一夫人金建希和密友明泰均被指介入政府決策,引發干政疑雲。而尹錫悅拒絕在野黨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相關醜聞的要求。

民主黨在召開緊急會議後表示,尹錫悅的戒嚴令是違憲的。根據大韓民國憲法,總統只可以在戰時,武裝衝突,公共安全重大危機時宣布戒嚴。

總統頒布的戒嚴令可以在國會多數的要求下取消,而目前在野的民主黨掌握300席中的170席。

Reference:
各英文媒體

14/11/2024

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近日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時,被問及台海關係。

問:新加坡一直致力於維持台海和平,促進海峽兩岸對話,你是否認為川普任內中共對台武統的風險會增加,考慮到川普在談判上的空間更大,若是如此,而新加坡將採取何種措施,以繼續其維持台海和平的立場?

李顯龍答:首先,我們從來沒有“維持”(keep)台海和平,我們一直“祈求”(pray)台海和平,這差異很大,這遠超出我們的能力。

我們希望兩邊都好,我們和台海兩岸都是朋友,我們希望他們有和平和穩定的關係,任何改變都能以和平和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進行,而這隨著時間發展越來越複雜。

我不確定接下來這四年會如何發展,但我認為這個形勢的動態發展是超過這四年的時間週期的,我也不認為有些人說的2028或任何特定年份很重要,或美國政府的下一個四年任期內一定會有大事發生。

09/03/2024

#季風影評

〈戲裡戲外的《年少日記》〉

文: 自由的囚鳥

孤獨是無可避免的成長,但是年少的孤獨是永無止境的黑暗。課室中發現一封沒有署名的遺書,為找出班上企圖輕生的學生阻止悲劇發生,讓中學老師鄭Sir在尋找當事者的時候,一步步回憶起遺憾的童年往事。

做為弟弟的有俊才華橫溢,而哥哥卻不太聰明成為家中最讓人煩惱的成員。一次次的挨打,父母一次次的失望,到最後看不到人生的希望而選擇消失。

嚴父到底有沒有愛孩子,非常確定的是父親想要望子成龍的心,說不愛是假的。如果真的不疼愛孩子,不會想盡辦法要孩子成功。面對教育爸爸其實也不知所措,只是想要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

【關於父親的暴力】
我們來到人間,第一次做孩子,而養育我們的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我們都會不自覺的傳承上一代的教育。我們都是背負著一代又一代的傷痕活下來,又覺得年少的痛苦只是過程。可是,嚴父並沒有發現到上一代的教育已經改變了他的處理事情方式。除了對孩子的教育之外,表達不滿也只會用暴力解決。父親是加害者,也是隱性的受害者。

在家中帶來困擾和隱形的孩子,會不會消失了才是對家的【貢獻】?當自殺是一種勇敢,遺書是一種表演。真正的傷痛和不存在感是無法訴說的。有傑在痛苦萬分的時候,把弟弟抱起來痛哭著。在生和死之間掙扎丟出的求助訊號,只是希望有人能默默地讀懂和看懂。所謂的【表演】,是無聲的掙扎,【勇敢】是因為覺得別無選擇。

【老師/教育能做什麼?】
電影裡有傑說道:【我要做一個好老師,如果學生不交功課,我不會處罰他,會問他到底開不開心。】
Miss Chen:【但是我不是學校的那種老師。】

我們在局外可以很輕易的批判父親為什麼要換老師,現實上Miss Chen不是學校裡的老師,只要有傑完成不了reverie,就無法陪伴下去。學生開不開心,重要嗎?結果論的時代裡,我們無可否認的更想要孩子劇中嚴厲到令人討厭的老師一次又一次冷酷的說【再一次】,讓孩子深刻記得。我們嘴上不說,但我們心裡知道孩子的學業一直以來都比開心更重要。

【無視是最殺傷力的刀刃】
漫畫被父親撕碎,抱著的公仔被拋棄,一再的否定努力。弟弟的不在乎與漫罵,總以為激將法能喚醒才華。尚未完美的reverie,在父親的眼中只是代表不夠努力。殊不知,有的人是不能,而不是不要。我們都是太看得起努力,有的事情不是努力就有回報。父親一點一滴的把希望拆除,也一點一滴把生命摧毀。

一直支撐著有傑的漫畫家說出:【加油!終於一天你會長大,成為想要成為的大人...不要放棄!】有傑一直期盼著長大能做很多事,直到漫畫家也沒有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大人才明白,有很多大人最終也沒能成為自己期盼的樣子。

【我們都是具備做父母的資格嗎?】
有俊害怕做爸爸,因為心裡一直都沒有準備好。那麼好的老師,就一定可以做好爸爸嗎?何謂好爸爸,又何謂好老師?Miss Chen關心他,但是卻完成不了曲子。有俊關心學生,但是也在無意之間言語傷過學生。沒有人能知道哪套教育是最好的,誰也沒有把握成為一個好爸爸。

沒人告訴有傑,人生可以自私一點讓自己讓自己快樂。自己是不是垃圾重要嗎?自己在世界重要不重要,重要嗎?我們應該允許自己是垃圾,允許自己是不重要的人,允許自己成為不了別人期待或自己期待的大人。人生是來體驗過程的,不是用來演繹完美的。

【陽光普照...嗎?】
有俊傳承了有傑的理念當了老師,小時候背負著父親的期待,長大後背負著哥哥的夢想。整個家庭都是充滿傷痕和痛苦的,哪怕是才華橫溢的有俊,都沒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如果要說有傑是代表陰天,有俊就是沒有陰天的陽光普照。有傑在生命中看不到一絲陽光,而有俊就是生命中不允許有一絲陰暗。不管是陰天或陽光普照,都有可能承受不了生命的輕而消失人間。

【我未必可以幫到你,但我會陪著你】
每個陪伴的人都要傳達一個理念,人與人之間沒有永遠,因為大家始終會離開。我們不能永遠做浮木讓對方抓住,我們最終只能陪伴,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不必說教,不必分析。每個受傷的人,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一個安靜的擁抱。

電影的宣傳句是「好好記住」和「陽光普照」,希望每個人都能記得我們曾經的傷痕,也要關心看似陽光普照的孩子身上的疤痕。戲裡戲外,我們社會都不斷上演著《年少日記》。

04/02/2024

#季風書評

〈《只有一半的真相:為什麼科學看不到全貌?》書評〉

文:顏漢霖

由天下文化出版、布拉斯藍德所著的《只有一半的真相:為什麼科學看不到全貌?》是一本相當有趣的書,作者除了是一位暢銷作家外,也是一位廣播員,他所創辦和製作的《數字知多少(More or Less)》是英國最權威的數據及證據型廣播節目。

書中先從一種大理石紋螯蝦說出,這種螯蝦實在1995年才在德國水族館被發現的生物,牠特別的地方在於,牠不但可以進行孤雌生殖,而且能夠大量產下後代,每一個後代基因的組合也一致,因此成為科學家進行研究的絕佳素材。關鍵是大理石紋螯蝦的每一個個體的差別都很大,體型、壽命、花紋、行為模式等等。於是科學家開始設計一個可控的環境,並盡可能確保用一模一樣的環境來養育螯蝦,具體到溫度、濕度、投放的食物營養,甚至連餵養員都是同一個人。基因和環境都一樣,那產下的螯蝦在生長後,應該個體都差不多,對吧?

大跌科學家眼鏡的是,螯蝦的個體不僅不同,甚至差異甚大,壽命長短不一、體型甚至可以差到好幾倍。問題就在於,我們所認知的主導遺傳的因素(環境和基因)既然都一致了,那為什麼還會出現那麼大的差異。科學家提出了很多的假說,但還是沒能找出答案。

這就是作者在書中一直在強調的主題,這個世界還是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影響因素,那「一半」目前還是因為科學的界限,無法被突破。作者在書中接著用更多例子來提醒讀者保持謹慎的態度來面對這個世界,其中有兩個例子是我個人很詫異的內容。

第一個例子是對兩組各500名男孩的追踪,這兩組男孩的背景都類似,只是其中一組有輕微犯罪記錄、另一組則沒有相關方面的記錄。兩位教授後來追踪這兩組男孩時,發現童年的經歷並沒有影響到這些男孩成年後的人生。有輕微犯罪記錄的男孩長大後可能過著毫無犯罪的正直人生,沒有相關方面記錄的男孩成年後卻也有可能成為罪犯。看到這裡可能就有人覺得也許是後來的經歷改變了這些孩子,但作者在書中還有提到另一個例子——拳王麥克·泰森,泰森自己也說自己的行為是受到小時候環境的影響,但跟他一樣小時候素行不良的哥哥,長大後卻在醫院擔任手術助手。

從這兩個例子來看,我們一直認為小時候的環境會影響孩子長大之後的性格,很可能也只是看到了「一半的真相」。

書中看到這裡時,讓我想到了聞名的「棉花糖實驗」,在我中學聽到這個實驗時,一直就有人用這個例子來說明要教導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沒想到在2018年,哥倫比亞大學重新進行棉花糖實驗後,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不同於聞名於世的那一場實驗,這次棉花糖實驗,研究者找來的兒童是來自不同的族群以及階級。他們發現,能夠忍受誘惑的孩子很多時候是來自中上階層的家庭,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則比較容易選擇馬上吃掉眼前的棉花糖。

問題在於,「棉花糖實驗」並非唯一一個重新進行後發現結論有誤的實驗。書中叫我驚訝的另一個例子,就是澳洲學者貝格利在2012年對血液腫瘤領域的53個重要研究重新進行實驗。這53個研究都是曾經在自然科學頂尖刊物了發表過的研究論文,也有許多被引用在後續的研究中。但在他重新複製實驗的過程後,卻發現僅僅只有6個研究能夠複製成功。這代表即便是我們一直以來信賴並投入無數時間精力金錢的科學研究,都很有可能是錯誤的。

雖說如此,我上面說的這些,可能會讓人覺得作者是在提倡玄學或信仰,但事實並非如此,作者指出這些問題,恰好是要讀者用科學的態度來面對身邊的事物。作者在第九章也給了讀者們十二項建議,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這個不確定性的世界。真正的問題並非無知,而是誤以為我們已經知道了。唯有認清這點,我們才能夠確保科學的發展以及進步。

01/02/2024

季風帶新網店今天正式與各位朋友見面。

新網店設計採用簡約風,方便各位朋友選購 #季風帶出版 乃至星馬港台中英文好書。新網店亦放眼國際,設置不同地方貨幣顯示,身處星馬港台大陸澳門乃至英美加的朋友購書會更方便。大家可以Paypal、Mastercard 或Visa 付款。首頁置頂的,是來自A Game of Thrones 作者George R.R. Martin的一句話。他提醒我們閱讀的意義:“A reader lives a thousand lives before he dies. The man who never reads lives only once.”

新網店共分四部份:

▍季風帶出版:一目了然地介紹季風帶出版三個品牌的好書,這三個品牌分別是 #季風帶 、 #文學季風 、 Plus 。細心的朋友,應會發現 #季風帶 今年的重磅新書資料已然在新網店上架,這幾天我們會再慢慢介紹。

▍季風帶書店:這部份會為大家介紹星馬台港的新書、文學作品、地方研究、英文書、文創品。英文書以星馬出版品為主,坊間不易見,歡迎大家來尋寶。

▍季風帶日誌:這部份其實是我們的blog,內容結集散見於星馬港台媒體、關於我們出版品的書摘、我們對各種書的書評,乃至我們跨域活動的各種紀錄。

▍季風帶故事:我們為新網店重新寫了季風帶故事,回顧這幾年來我們走過的路。一路走來,絕對不易。希望在日後的路上,仍然有你。

▍季風帶新網址: https://mzbooks.shop/
我們也令新網址變得易記,希望大家在這裡尋寶愉快!預祝各位龍馬精神!

#季風帶-帶給你不一樣的跨域視野
a different world. Read the world differently

 #季風書評〈《趁我們還有時間While Time Remains》書評〉文:Alvin Yap一個從極端集權國家(北韓)逃出來的人,到了被譽為「民主燈塔」、資本主義典範的美國生活幾年之後,卻說美國也有可能成為集權政府統治的國度!?如果你想...
24/01/2024

#季風書評

〈《趁我們還有時間While Time Remains》書評〉

文:Alvin Yap

一個從極端集權國家(北韓)逃出來的人,到了被譽為「民主燈塔」、資本主義典範的美國生活幾年之後,卻說美國也有可能成為集權政府統治的國度!?

如果你想要了解,或正在思考左派思想與覺醒運動(woke)和右派思想與自由主義之間的異同,我強烈推薦這本書!

作者朴研美出生於共產集權制度下的北韓/朝鮮,在飢寒交迫中度過童年。其父病亡之後,她和母親逃出北韓,卻在中國淪為性奴隸。後來是在一群基督教士的幫助下,從中國逃到南韓。在南韓期間,她為了找到還在中國受壓迫的姐姐,而上了電視節目,開始披露北韓鐵幕下的人民生活。

上了南韓電視節目、逐漸受到關注之後,她也獲得移民美國,並在哥倫比亞大學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在《趁我們還有時間》書中,朴研美大量描繪了自己從北韓一步步到美國的生活轉變,究竟有多大落差,以及生活方方面面裡的文化衝擊。

我們多數在家裡舒舒服服坐著、躺著看書劃手機的人,只能多加想像,在兩餐溫飽都難保證、各種洗腦教育下成長的人,到了號稱自由世界首領、資本主義大本營的美國,真的仿如火星人移民地球(北韓政府教育人民,北韓就是太陽系中心,因此當作者從北韓到美國,真的有種移民星球的感覺)。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從集權國家北韓、中國逃出來的人,踏足美利堅合眾國的時候,會有多大憧憬。偏偏,她入讀的大學是哥倫比亞大學(簡稱哥大)。

我在還未閱讀本書之前,就曾聽聞位於紐約曼哈頓的哥倫比亞大學的大名。哥大是著名的美國左派思想、覺醒運動的重鎮之一。

在朴研美書中,就描述了不少她在哥大求學期間所面對的各種荒腔走板的事。例如,哥大無論是哪個學科的學術討論,最終都會導向批判白人霸權,或是圍繞著覺醒運動的思維做討論。於是大學課堂上人人比誰更woke,論文只要是這種價值取向就能得高分。如果不趨附批判父權、白人霸權,迎合多元文化,就別想畢業。

哥大求學的經歷,讓朴研美聯想到這種美國左派思潮與北韓集權政權所強制推廣的「主體思想」有諸多共通之處。這些極端左派,為了想像中的「平等」、「多元」,簡單粗暴地憑空想像社會規範,再強制他人遵從。例如,為了迎合性別概念流動的概念,稱呼人時不再只是使用英語裡的he, she, it,而是需要時刻注意要稱呼的那人的自我認同與其流動的狀態,因此出現幾十種代稱,如果搞錯了還會因此得罪人。

這種因為思想浪潮所帶來的結構性問題,會導致種種壓迫者與被壓迫者出現。例如,強制他人使用這堆生搬硬造出來的代稱的人,他們強制他人時成了壓迫者,倘若別人用錯了代稱,他們又可能因此心裡受傷,而成了被壓迫者,循環往復。

當然,最可怕的還是抱持極端左派思想的社會高層。

朴研美在書中大力撻伐了許多美國左派的偽善,政商名流如亞馬遜(Amazon)的老闆Jeff Bezos、前國務卿Hillary Clinton。

Jeff Bezos每年慣例會舉辦私人聚會,租借私人飛機來邀請當代名人一聚,並且會在席間讓與會者發表演說(那個引發MeToo運動的Harvey Weinstein也曾是Jeff Bezos嘉賓)。朴研美受邀參與時,在席上公開北韓的慘況以及中國作為北韓共犯的事實。結果卻是席上一眾與中國有千絲萬縷聯繫的政商大佬們一陣沉默,從此朴研美不再受邀。

朴研美也曾在一次宣揚女權的運動中,聽到Hillary Clinton親口表示將永遠記得朴研美演說中提及的北韓女權問題。結果是,Hillary Clinton競選總統失利後,不再有任何公開對北韓女權表示關注的記錄。

除此之外,朴研美也用了不少篇幅,指名道姓批評美國政壇中較左的民主黨與其政治人物。揭示了好些極端左派政治人物,將左派思想當成攫取權力的武器,甚至為此罔顧基本事實。恰與北韓、中國獲得權力的共產黨人異曲同工。

在北韓、中國維護共產思想的,在美國鼓吹覺醒運動的社會上層,心底裡未必就相信這套思想,可能只是以此為攫取權力的工具。

北韓、中國強力把控媒體,人民幾無公開的言論自由。美國現行的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了言論自由,「即使我不認同你的言論,但我也不妨礙你發表這番言論的自由」。但是,美國極端左派卻以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使任何他們認為不符合他們意識形態的人社會性死亡。可以說,取消文化繞過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妨害言論自由。這也是朴研美將美國極端左派和北韓、中國集權架構相提並論的原因之一。

作為從北韓逃到美國的政治難民,朴研美一開始是驚嘆於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為美國人民所帶來的繁榮與富足生活,進而成為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擁護者。當她開始受到美國極端左派的挑戰並且堅持說真話的過程中,她被極端左派大力撻伐。她多年來試圖引起美國與國際對北韓、中國女權慘狀的廣泛關注,宣揚女權,本應是左派的座上賓,卻因為她戳穿美國左派人士的偽善而被「取消」(Cancel)。

但她也在這過程中,接觸並吸收了自由主義思想,認識了自由主義旗幟人物如Dr. Jordan Peterson、Joe Rogan等。她特地用了書中的一個小節介紹這幾位自由主義人物。她甚至不掩飾地自稱自己是Dr. Jordan Peterson的超級粉絲。

許多「脫北者」在逃出北韓之後或擔心北韓政權報復,又或純粹是逃出生天之後想要低調生活,都會選擇低調、不去揭露北韓集權政治制度下的慘狀。朴研美卻相信Dr. Jordan Peterson關於「多功能性」(pluripotentiality)的論述,而積極揭露北韓與中國的問題。

Dr. Jordan Peterson論述,每個人一開始都是充滿無限可能性的小孩,直到有一天「選擇自己的犧牲」,犧牲自己的無限可能性去專注做好一件事。朴研美選擇去專注做好的事,就是不斷提高人們對於集權政體(北韓、中國)的認知,警惕美國社會。

作為民主燈塔、資本主義大本營的美國,必須避免極端左派思想,或說消極的左派思想對社會各個層面的侵蝕。

朴研美也引用了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的言論,自由並非代代相傳,而是需要每一代人去守護、為之奮鬥。

這也是為什麼這本書命名為「趁我們還有時間When Time Remains」,趁我們還有時間,必須守護自由主義與其所代表的種種自由。

朴研美認為,從歐洲人移民美洲、北美殖民地獨立、美國內戰與奴隸制度廢除再到種族隔離制度被取消,美國這一偉大國度經歷了好幾次重新建構,而當代美國在經歷過恐怖主義戰爭、數次經濟危機、COVID疫情之後,將可能迎來又一次重新建構。「光明戰士」應當為此奮戰,使自由主義的薪火存續。

跳脫本書內容的思想脈絡,我認為朴研美的文筆極佳。在描繪北韓、美國的生活境況時,能讓讀者清楚想像畫面。論述上,對比北韓和美國極端左派時,也有極好的鋪排。因此我認為從這方面來說,本書也是讓我們多數人想要多加了解北韓與美國生活境況的極佳參考。

至於極端左派思想、覺醒運動和自由主義的碰撞,書中可見不少朴研美的思路。我個人認為,自由主義也並非不可批判。例如,朴研美所推崇的資本主義與自由主義(或更準確的新自由主義)造成貧富懸殊,還有貧富分化造成的階級固化與複製,都是值得廣泛討論的問題。但,朴研美這麼個從集權到民主國度的人的觀察角度與思路是獨特的。她在書中的論述,值得深思。這也增加了本書的可讀性與再三思量之處。

21/01/2024

#季風書評

〈《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心得〉

文:顏漢霖

讀了著名歷史學家威廉·H·麦克尼尔的《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本書原是麦克尼尔於1976年所著,台灣天下文化出版社在2020年2月選擇再次出版本書,想必跟當時全球猖獗的武漢肺炎脫不了關係。雖然近年各種流行病依然層出不窮,比如說前幾年的禽流感、豬流感、SARS、MERS等等,但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所謂的「瘟疫」其實已經不再存在於我們的「現實」之中,反而更像是電影小說等創作物虛構出來之物,一直到2019年開始引起全球大恐慌的武漢病毒出現為止。在這種情況下,重讀經典,就是為了再次思索流行病/瘟疫將會對人類的文明帶來什麼影響,以便探討人類接下來該前進的方向。

一直以來,在史學界裏,佔據眾人目光的必然是政治史、文化史、軍事史、經濟史甚至神話史等層面,卻甚少有史學家會關注疾病/瘟疫史,甚至連記載的幅度都遠比其它歷史記錄來得少。麦克尼尔會開始關注疾病和瘟疫史,是在他寫作《西方的興起》期間,他發現到一件事情,那就是南美洲的原住民明明已經建立起龐大的帝國、有著自己的信仰和文明,加上人數百倍千倍於來到南美洲的西班牙人,那為何西班牙人不僅可以輕易打敗這些原住民建立的帝國,甚至可以讓這些原住民心甘情願地放棄自己的信仰和文明,反過來接受入侵者的信仰和文明呢?

當然類似的主題也並非麦克尼尔獨有的視野,知名演化生物學家、生理學家及生物地理學家賈德‧戴蒙在其經典著作《槍炮、病菌與鋼鐵》中便有探討過相關的話題,成為另一本歷久不衰的暢銷著作。但賈德‧戴蒙的著作雖然能夠解釋西班牙人的軍隊戰鬥力遠勝美洲原住民的原因,卻依然無法解釋為何美洲原住民可以如此輕易放棄自己的信仰和文明。而麦克尼尔便嘗試通過探討疾病/瘟疫是如何影響人類的文明,進而對以上問題作出解答。

在本書中,麦克尼尔並不拘泥於一時一地的重大事件和危機,而是從史前時代開始,探討整個人類歷史發生的疾病和瘟疫歷史,並嘗試推敲這些疾病和瘟疫是如何影響人類的文明。書中開始不久,麦克尼尔便開宗明義,將疾病和瘟疫定義為病毒/細菌等微生物對宿主進行感染的過程,而這些感染勢必要達到一種平衡,即不會太快將宿主殺死導致後繼無人感染的情況,又不至於被宿主的免疫力輕易打敗。麦克尼尔將這種平衡的情況稱之為「微寄生」。

但這種平衡的情況卻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才能達成,在書中,麦克尼尔用不同的例子說明,許多流行病和瘟疫一開始都將導致重大的傷亡,甚至有可能導致文明崩潰。但只要經過一定時間,宿主族群獲得對該疾病的免疫力,病毒/細菌也可能降低了它們的毒性後,該流行病/瘟疫就會演變成流行一地之風土病。但這些風土病一旦傳播到其它地方,依然會對還沒有發展出免疫力的族群帶來可怕的殺傷力。在早期交通不便利的情況,這種現象往往發生在兩個不同文明接觸時,已經培養出優異免疫力的族群將自己地區的風土病傳染給還沒有發展出針對這些疾病免疫力的族群。這種情況不僅會對族群的生存帶來嚴重的破壞,甚至連精神都會受到沉重的打擊。尤其在面對入侵者的時候,因為沒有足夠知識解釋為何同樣的疾病會對自己帶來嚴重的傷害卻對入侵者近乎絲毫無損,最後的結論自然就是入侵者「神明」的「神力」勝過己方的「神明」,其帶來的信仰瓦解,給了入侵者傳播自身文明和信仰的機會。

除了「協助」文明的擴張以外,麦克尼尔也認為人類在面對微生物的寄生以外,還要面對來自統治階層的「巨寄生」。而巨寄生為了能夠長久維持自己的統治現況,也勢必需要和宿主族群達至一個平衡,不然被統治的階層就會因為無法忍受壓迫,進而逃離或者推翻統治階層,使巨寄生難以維持下去。有趣的事情在於,微寄生和巨寄生之間會相互影響。許多微寄生的開啟正是因為巨寄生建立起來的大城市,讓微生物有了進行傳播的機會。

而微寄生也可能會影響巨寄生的統治,除了上面協助西班牙這個「巨寄生」成功寄生在南美洲原住民身上,微寄生也有可能阻礙巨寄生擴張自己的統治腳步。在書中有用各種不同例子說明,從較為冰冷乾旱的人類要入侵較為溫暖濕潤的地區時,往往會遭遇各種流行病和瘟疫的打擊,導致入侵的腳步被阻攔,唯有獲得針對該地區疾病的免疫力後,才能真正對該地區進行佔領。

除此之外,微寄生也有可能改變巨寄生的政策,進而改變了人類的文明。書中有以印度作為例子,解釋印度種姓制度的由來,就是因為印度西北方的的文明在入侵溫暖濕潤的南方和東方的森林族群時,會遭遇森林族群身上的傳染病,導致軍隊潰敗,入侵失敗。在屢敗不成的情況,唯有通過種姓制度,將東方和南方的森林族群納入到印度的文明之中,但為了避免傳染病的問題,於是嚴禁不同種姓之間的人接觸。麦克尼尔甚至認為,在微寄生和巨寄生的雙重寄生下,人類的宗教信仰也會受其改變。書中還是以印度作為例子,描述印度在流行病猖獗加上物質稀薄,導致人民常常需要面對驟然而逝的情況,這就導致印度宗教信仰的發展逐漸衍生成嚮往來世、不注重今生,也不求物質享受,認為唯有心的適應才能夠真正離苦得樂的哲學觀。

當然本書也並非毫無瑕疵,由於史學家對疾病和瘟疫的冷落,導致許多疾病或瘟疫的記載匱乏。因此麦克尼尔很多時候難以通過歷史文獻來驗證其推論,只能「想當然爾」,這對一本嚴謹的科學書籍來說是個非常嚴重的傷害。另外,麦克尼尔在書中也過於關注環境地理的因素,而沒有將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納入考量當中。但總體而言,本書是少見將病理學和歷史學相結合的著作,書中所提到的各種觀點,即使在45年的今天來看,依然未曾過時。在後疫情時代,我們整個生活方式被改變了的當下,也許才是我們更需要重讀經典的時候,好讓我們能夠重新思考如何應對新的未來。

16/01/2024

#季風書評

〈《消失吧,紙本世界》心得〉

文:顏漢霖

讀完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馬丁·薛伯樂所著的《消失吧,紙本世界》。馬丁 ·薛伯樂是德國人,除了作家的身份以外,他也是一名自由記者。在創作小說之前,他原是撰寫專業書籍的作家,曾經親自到中東地帶進行實地調查,並出版了幾本關於中東政治局勢的書籍,包括《認識以色列人及巴勒斯坦人的歷史》、《聖戰黑盒子》、《邊境之間,徒步穿越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等等。

本書是他創作出來的第一部小說,書中虛構了一個反烏托邦的未來:在「超網巨擎集團」的強取豪奪下,這個世界的紙本書籍已然寥寥無幾。書中主角羅伯‧桑塔格(即馬丁·薛伯樂虛構的作者)便是超網巨擎集團旗下的其中一位「圖書經紀員」,工作就是從「讀者」身上購買紙本書籍,掃描到公司的「超網媒體」上,讓使用「智慧視鏡」的人人都可以自由讀取,然後便把紙本書籍銷毀。看似未來科幻的劇情,其中卻包含許多對當下資訊時代的爭議。

其中一個就是知識到底是有價還是無價之物。免費的知識可以讓大眾輕易獲得,但卻會傷害到創作知識的群體。在書中,超網巨擎集團便打著非常令人感到嚮往的口號:「所有的知識屬於所有的人!不論何時!完全免費!」大眾都可以隨心所欲獲取任何知識,看似絢爛光明的未來,但實際上是否真的如此呢?書中一個作者就發出震耳欲聾的責問:「如果文字都不需付費的話,我要以什麼為生」,「為了寫書,我到處旅行、做調查……結果超網上什麼都可以找得到,我有些作家同事因為這樣而自殺,你知道嗎?」

全部知識都免費的世界看似美好,但卻會傷害到創作知識和散播知識的群體,最終反而導致知識的沒落。由此可以看出,這本反烏托邦的小說,其實就是作者對於現代資訊革命時代的反思以及批判。

作者批評的另一個重點,就是資訊超載以及奶嘴文化。小說裏,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智慧視鏡隨時隨地上傳和獲得資訊,似乎是一件好事,但卻因為資訊過多的緣故,大家的注意力反而無法集中在太有深度的內容,很容易沉溺在各種膚淺片面的影片和訊息中不可自拔。真的反映出現在社會許多人把時間和注意力放在各種短文或短片上,但卻很難靜下心來閱讀長文、書籍,或觀看內容充實的影片。

作者在小說中也批評了資訊被壟斷的現象。小說虛構的超網巨擎集團把所有的資訊給壟斷後,連政府都需要跟它們合作,也因此它們可以決定什麼類型的資訊才能出現在眾人面前。說對自己不利的資訊,比如說針對自己公司的批評,都可以輕易封鎖或刪除。也因此資訊的壟斷,可以通過散播被扭曲的資訊,將批評者抹黑成激進份子/恐怖份子,其餘人即便想要為自己申辯,申辯的內容也無法讓他人看到。感覺是作者的警世之言,雖然我們目前的時代還不至於有這麼龐大、可以壟斷一切的資訊公司,但最近幾年臉書和推特對特定內容和發言者的偏袒,實在令人擔憂書中虛構的背景是否會成為現實的未來。

總的來說,這類型反烏托邦科幻小說,都是通過營造一個悲觀恐怖的未來,好提醒世人現今時代的問題。像本書這種探究資訊壟斷和思想審查的主題,雖然並不少見,但能夠成功將當今時代資訊革命的問題完美地和劇情契合,依然是一項壯舉,也讓這本小說成為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書籍。但我們不應該僅僅沉醉在小說的劇情之中,而是應該反思資訊時代在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是否也對我們造成了各種傷害。不然的話,本書的情節恐怕就並非虛構,而是會變成對將來的「預言」。

13/01/2024

#季風書評

〈《獅子的點心》心得〉

文:顏漢霖

一旦面對人生的最後路程,我們會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人生呢?

悅知文化出版、小川糸的著作《獅子的點心》,就是在嘗試探討如何面對人生的最後一刻。故事開始就以「我」——海野雫小姐為主要視角,自五年前查出癌症後,「我」已經獨自對抗癌症多年,但醫生還是告知了「我」剩餘的生命時間。拒絕一個人孤單寂寞地死去,「我」選擇了瀨戶內海偏僻島嶼上的安寧療護院——「獅子家園」,打算在此安度餘生,卻沒想到在和療護院的病人以及護工相處後,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的體會……

小川糸是我個人非常推崇的日本作家之一,她的作品甚少有大起大落的劇情,但卻充滿溫暖、靜謐、安穩的氛圍。《獅子的點心》也是如此,從故事可以看出來,這就是一本探討生死主題的作品。但小川糸並沒有因此刻意賣弄一些煽情的片段(雖然整部小說還是常常令人感動落淚),小說依舊以緩慢的節奏,讓讀者可以伴隨主角慢慢走向死亡。

說來也奇怪,明明每個人從出生都是一路向著死亡前進,但歷史上人類一直很忌憚死亡,甚至連提及都盡量不要提及。到了現在雖然情況有些許好轉,但在華語圈子裡,似乎還是少見能夠坦然談論自己生死問題的人。

更糟糕的是,不提及死亡,似乎讓我們忘了死亡離我們有多麼靠近。我們常常毫不留戀地揮霍時間,對自己的身體也不好好愛護(包括我也是如此),看似毫不畏懼死亡,總是看著未來,想著自己還有明天,卻也因此沒有察覺到今天的美妙,讓今天就這麼白白從手中溜走。

書中的「我」便是一個例子,她的人生過得非常艱辛,總是不停忍耐,甚至連較為昂貴的調味料都小心翼翼地不敢多放,沒想到一天突然確診癌症,努力忍耐五年的治療後,最終還是不敵病魔。但也因為發現自己已經沒有「明天」了,她才真正能夠體會「今天」的美妙。讀者就隨著她的視角,品嚐獅子家園的美妙膳食、體會海風撲鼻的感覺、陽光照耀在臉上的溫暖……

這並非代表「我」毫無畏懼死亡,恰好相反,正是因為「我」終於發現自己畏懼死亡,才讓「我」更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讓「我」更想繼續活下去!

小川糸真的很擅長通過這種簡單的日常生活,以及各種幾乎從書中滿溢出來的情感關係,來探討一些很嚴肅的主題。我在閱讀本書的時候,數度流淚不止,情緒激動,只好放下書本,待情緒緩和後才能繼續閱讀下去。而故事也沒有所謂的「好結局」,沒有任何「奇蹟」,「我」最後在和養父和解、見到了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妹妹後,平靜地去世了。

這也許才是人生,我們總會有遺憾,能夠像故事的「我」一樣在養父和養妹的關懷下去世,應該已經算是最好的結局了。有更多的人,連一聲道別都來不及說,就離去了,世界這幾年面對的天災人禍,不都是如此嗎?或許我們都應該將今日過得如同最後一日一樣,這樣一來,我們在面對人生的最後路程時,才能夠盡可能不留任何遺憾。

 #季風書評〈《我的好gay蜜》書評〉文:自由的囚鳥 圖:枯麻 · KuMa 在《我的好gay蜜》剛出版之時,我就火速下訂購買。我好奇的是在女性視角下,用怎樣的語境和同志處境來書寫本地同志。《我的好gay蜜》沒有刻意的煽情,沒有撕心裂肺,「...
07/01/2024

#季風書評

〈《我的好gay蜜》書評〉

文:自由的囚鳥
圖:枯麻 · KuMa

在《我的好gay蜜》剛出版之時,我就火速下訂購買。我好奇的是在女性視角下,用怎樣的語境和同志處境來書寫本地同志。《我的好gay蜜》沒有刻意的煽情,沒有撕心裂肺,「只是」記錄著跟Gay之間的交流。恰恰這份「只是」卻顯得珍貴,讓更多人了解同志的人生也可以淡如水,也會守身如玉,像是大馬男同版的Channel A(張小嫻作品系列)。

【同性戀是隱藏的怪物】
在各種同性戀出櫃的影片分享之中,會在特殊的場合或節日中跟父母坦白自己的性傾向。我們在網絡上看到的影片都是開明的父母,然而更多的是不被承認而遭受以怪物般的目光看待。

大家總是宣傳父母的愛是無條件,事實上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被視為無條件是因為尚未抵觸到父母的底線。也許是孩子犯法讓父母失望,也有可能單純是孩子的性傾向跟主流不一樣。

性少數有特殊的共同經歷,傳統家庭常會被江湖術士誤導為同性戀就是中邪,而較現代的家庭則會被帶到心理輔導企圖可以扭轉治療。性少數需要的不是同情,也不需要特別的支持,而是同理。心理輔導師說道:「反正這時間是你家長買的,他們覺得你的病需要治療,我不覺得你有這需要,你只要把時間撐過去就好。」

看似不負責任的心理輔導師,這句話在當事者耳裡是當做常人般對待。不必要的心理輔導只是給父母的安慰劑,讓他們有覺得盡到父母責任的心安。

【愛和被愛都痛苦的關係】
她愛他,他也愛她,縱然共同渡過萬重山,但也只能相愛卻不相戀。或許,Gay蜜才是真正不容置疑的柏拉圖式戀愛。《當哈利遇見莎莉》中男女主角就男女之間是否存在純友誼進行的激烈辯論。我想,當時編劇肯定忽略了Gay蜜的存在,男方是同性戀也只能被迫純友誼。可是,女方是同性戀卻阻擋不了男方的非分之想。

我曾經跟作者交流過,朋友也如同小說般論文沒有被掛名,才知道研究人員的名字被消失是極為常見的情況。在文明社會下,對同性戀並不會明目張膽的霸凌,而是隱形的歧視。何苒苒堅持在論文中保留小林的名字,只为了争取属于小林的贡献和公平的對待。

小林受到何苒苒突如其來的告白,只能以冷漠的態度加以拒絕。幸運的是小林並沒有利用何苒苒掩護自己的性傾向,拒絕不是因為不愛,而是不能愛。現今鼓勵性少數勇敢坦誠,不單單是讓性少數可以活得坦然,也可以減少更多愛錯或同妻*的悲劇發生。

*同妻:男同性戀者進入異性戀婚姻後法律關係上的妻子

【跨族的Gay蜜】
〈椰絲馬來糕〉最別緻也最馬來西亞特色,馬來友族在藝文作品中,性少數被迫要政治正確而失真或迴避。宗教的因素,馬來同志更隱藏於主流社會之中,所幸能借尸還魂在中文作品看到馬來友族真實的一面。

何苒苒對著友族的凱里說:「只是,我希望你快樂,你這條路不容易走。公開不是,不公開也不是。我們身處環境太保守。這個你比我更清楚。」

辨識同性戀者需要特殊的第六感,也就是俗稱的同志雷達。有的人特別敏銳能發現到性少數,卻自以為事的跟對方侃侃而談。最溫柔的關心並不是有咄咄逼人的要對方承認自己,又或是特別的對待,而是將心比心的同理。

或許異族能撇開宗教和同溫層的枷鎖,曾我也遇過不少馬來友族對我出櫃。有的躲在異性戀婚姻之中,又或是未來預算躲在異性戀婚姻。

《我的好gay蜜》沒有讓人姨母笑的情節,都是Gay蜜在破爛不堪的世界裡積極的生活。愛沒有邊疆,可事實是我們必須跨過性別、還有國籍、膚色、家庭、宗教等的鴻溝。

04/01/2024

#季風書評

〈《如果我的腦袋正常的話…》心得〉

文:顏漢霖

讀完皇冠出版、山白朝子(乙一)的著作《如果我的腦袋正常的話…》。乙一,日本小說家,本名安達寬高,1978年出生於福岡縣,豐橋技術科學大學生物工學部畢業,目前居住於久留米市。除了乙一的筆名外,也曾經使用中田永一、山白朝子以及越前魔太郎的名義發布小說。

17歲出道的乙一,寫作的風格其實非常貼近輕小說的形式,他的作品常常是花費一個下午就能夠閱讀完畢。但這並不代表他的小說真的像輕小說一樣能夠輕鬆閱讀,反而常常會給心靈帶來極大的震撼。

我第一部閱讀的乙一作品是《JoJo的奇妙冒險第四部不滅鑽石》的官方外傳小說《The BOOK》,從此就迷上了他。Jojo作為一個長篇漫畫系列,已經發展出自身描繪戰鬥場景的風格,但乙一依舊能夠將自己的完美融入作品之中,並將Jojo式的戰鬥場景發揮地淋漓盡致。故事描述了一個為了私慾殺死自己情人的父親,以及情人遺留下來的孩子對父親進行復仇的故事,讓人看了感到不寒而栗。而故事的結尾卻留下了「希望」,毫不留情揭露人性的黑暗,但依舊相信人性可以保有的光輝,這就是乙一的獨特風格。

乙一的作品通常可以劃分成兩種,一種直指人性的黑暗,揭露人性的殘酷;另一種則是溫暖陽光,治愈人心。兩者差距之大幾乎像是不同的作者所寫的作品一樣,也因此乙一的粉絲總是用「黑乙一」和「白乙一」戲稱乙一不同風格的兩種作品,個人覺得這也是對乙一的極高讚譽。

也許乙一就是太了解人性了,無論是好是壞,所以他的作品才能那麼直指人心。《如果我的腦袋正常的話…》乙一以「山白朝子」為筆名的作品,根據乙一自己的說法,他覺得「明明是寫陰森可怕的小說,卻使用『白朝』這樣帶有清涼感的字很有趣。」但這部小說集跟「山白朝子」其它作品的風格相比,黑暗驚悚的成分極低,比較偏向是溫暖的奇幻故事。

書中由八個以「離別」為主題的短篇小說組成,其中包括妻子流產後突然見鬼的夫妻、能夠通過酒精預知未來的情侶、奮力與精神疾病對抗卻聽到小女孩求救聲音的女性等等。

這些人雖然生活在和我們一樣的日常生活裡,卻因為某些事情發生,導致他們一腳踏入超自然的生活裡,但這些超自然的生活卻不一定是給他們帶來災難,大多數情況下反而是撫慰了他們受傷的心靈,我相信也同時撫慰了讀者的心靈。

〈溺死孩子〉這篇可以說是完美融合了「山白朝子」和「白乙一」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也是整本書裡我最喜歡的一篇。故事前面相當黑暗驚悚,講述四個女性在高中時霸凌同學,導致同學自殺。沒想到這四人生下的孩子都越長越像被霸凌自殺的同學,其中三人因此殺死自己的孩子。但結尾依舊是溫暖的,主角因為懷抱同學的愧疚,因此依舊保有善良的心,最終學習到如何愛自己的女兒,算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正是因為了解人性,所以才明白人性的脆弱,也因此才能夠讓讀者感到安慰吧。期待乙一的其它作品,因為我自己也屬於脆弱人性的一份子,也同樣期待閱讀他作品後得到的慰藉。

Address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季風報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ortcuts

  • Address
  • Alerts
  • Claim ownership or report listing
  • Want your business to be the top-listed Media Company?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