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河流

私人河流 if you don't know, don't worry.

以電影為主的個人專頁,偶爾穿插一些動人的事物。

【2023年終回顧】一年又過去了,本來今年沒有想寫電影相關的回顧文,老實說2023年的電影看得並不多,雖然紀錄了156部片(但不少都是短片),嚴格來說好像並沒有很多非常喜愛的作品,甚至是我以往較偏好的經典作品也沒有許多真正喜愛的。原本想要默...
13/02/2024

【2023年終回顧】
一年又過去了,本來今年沒有想寫電影相關的回顧文,老實說2023年的電影看得並不多,雖然紀錄了156部片(但不少都是短片),嚴格來說好像並沒有很多非常喜愛的作品,甚至是我以往較偏好的經典作品也沒有許多真正喜愛的。原本想要默默地度過今年,意外看到壁虎先生列出了跨領域的年度榜單後,反正粉專好像也已經不只是寫電影很久了,我自己也想試著列出自己於2023年度很喜愛的電影、音樂、表演藝術、遊戲、酒吧、香水(並不選2022年前就認識的),對我而言都是足以支撐我的日常,給予我平淡的生活增添許多不同意義的作品,也想分享給大家。

1. Fred Again - Actuall Life系列(音樂)
先前曾經寫過Fred Again..,就不再贅述。我一直很喜歡較為私人的作品,Fred的Actual Life是他對於個人生活的音樂日記,卻同時能夠讓觀眾感受到很個別生活的連結,創造出非常私密卻同時普世的作品。

2. 楊.馬騰斯 Jan Martens - 任何搞分裂的企圖都將以粉身碎骨告終 any attempt will end in crushed bodies and shattered bones(表演藝術)
《任何搞分裂…》是一個概念先行的舞蹈作品,基本上就是在日漸激化的現代社會下,如何以多元共融的共同社會想像去對抗極右勢力的反動,作為舞蹈本身很難跟專業的舞團相匹敵,但我仍舊喜歡其作品中展現出來的理念,同時這些多元歧異卻和諧的動作確實很美。導演使用素人表演者沒那麼專業的肢體透過適當的安排反而更能突顯其想要呈現的左派共融的社會精神,面對極右逐漸崛起的現在,這部作品呈現出多元社會的美麗與可能性。

3. 三宅唱 - 惠子不能輸(電影)
因為影展放映時與工作有衝突,直到今年初才補的片。不如大部分的拳擊電影強調擂台上的搏擊時刻,電影花了很多篇幅於日常的持續訓練及隨著時間不斷地克服挫折及緩慢地進步。身為已經開始工作的上班族及一週四練的健身新手,我覺得電影在呈現這種緩慢微小卻持續著的努力很美麗、很感人。

4. SpeedRun By VG(酒吧)
朋友Neil在經歷了一波三折終於開成功的Arcade Bar,看到朋友心心念念的理想終於落成時竟然也挺感動的。隨著精緻調酒的發展,許多台北的調酒吧都逐漸走向嚴肅品酒的氛圍,相對有一定水準之上的調酒,同時輕鬆不拘謹的酒吧,可以很放鬆的喝酒,推薦給大家。

5. 拉瑞安工作室 Larian Studios - 柏德之門3 Baldur's Gate 3(遊戲)
現在已經想不起來當初為什麼會突然購入《神諭:原罪2》了,但自從玩過後就變成了拉瑞安的粉絲。當初也沒有想過《柏德之門3》可以引起這麼大的迴響,有在接觸遊戲的人應該都聽夠柏德的吹捧了,就不再多贅述。但看到真正對遊戲有愛、有熱誠、有理想的優質公司,不被其非主流的遊戲類型所限制,最終在打敗年初一致認為會得獎的大作成為2023年的年度遊戲,確實也是備感榮幸。

6. Stan Brakhage - The Act of Seeing with One's Own Eyes、Anticipation of the Night及其作品(電影)
不論是否透過攝影機,Brakhage的創作生涯給予我各式各樣純粹觀看影像的體驗,也透過純粹的影像讓觀者反思何謂觀看這件事。
The Act給予我極度震撼的觀影經驗,如此平實地拍攝竟創造出極端有力量性的觀影經驗,很難對這部片除了震撼外有什麼更進一步的評價(有一點怕看這類如此肉體的作品)。
Anticipation算是他較少被提及的作品,卻可能是我私心最愛的,也是Brakhage開始建立起創作脈絡的重要作品。純粹拍攝一個人的第一人稱視覺,反應出人如何透過觀看與週邊的世界建立起關係。據說當初Brakhage在拍攝期間經歷了很大的精神問題,卻能夠捕捉出(我認為的)美麗平靜的影像。

7. Nasomatto - Baraonda 喧囂中性淡香精(香水)
第一次在試香時就愛上的香水,在試香紙上是還原度很高的威士忌的味道,但噴在身上除了威士忌外,也帶有玫瑰跟木質麝香的香氣,濃郁卻讓人放鬆,持香跟擴香都很不錯,也不會到太強烈。

8. 霍華·霍克斯 Howard Hawks - Rio Brovo 赤膽屠龍(電影)
Hawks對於《日正當中》(High Noon 1952)的回應,雖然外頭有著困難重重的威脅,有著夥伴們也能夠順利地解決。這類主題後期被許多商業片拿來使用(所以聽起來很廉價),但Hawks執行起來就能夠讓這部片成為最棒的友情電影。

9. 無(酒吧)
不太想介紹,希望大家都不要去(?)。
無延續AHA Saloon的氛圍,就是專心喝酒的地方。只能點經典,其實沒有像是ig規則寫的嚴格,但還是要有一定的規矩。酒是無可質疑的好喝,尤其在酸甜的酒類上的風味非常地出眾。希望大家都不要去,或是至少去之前先去ig看過規則(不然會被趕出門)。

10. 泰勒・馬克 Taylor Mac - Judy秀:美可敵國 A 24-Decade History of Popular Music(表演藝術)
Taylor Mac透過美國的民謠歌曲去重述自己版本的美國歷史,原表演長度為24小時,在台灣演出的是2小時的濃縮版本,很自然的選題上幾乎都是關乎於性別的議題。老實說呈現上並不高深(很大程度仰賴Judy自身的魅力及群眾的互動),各類議題也很難說多深入,卻有著非常高的群眾互動性及感染力。
Taylor Mac有意讓被邊緣的族群(變裝王后、酷兒、女性等)能夠站上菁英品味代表的戲劇院舞台,透過藝術的力量去翻轉(同時也呈現)父權社會,老實說完全不是什麼創見,但在許多創作仍舊需要在作品中偷渡概念,這種直球對決的作品仍舊是世界需要的。

【Fred Again.. 私心分享時間】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近幾個月很愛的Fred Again..這位近期於歐美爆紅的DJ。一方面Fred Again..的音樂風格與我平常喜歡的類型實在相差甚遠(可能也因此覺得特別珍貴),另一方面可能因為...
16/12/2023

【Fred Again.. 私心分享時間】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近幾個月很愛的Fred Again..這位近期於歐美爆紅的DJ。一方面Fred Again..的音樂風格與我平常喜歡的類型實在相差甚遠(可能也因此覺得特別珍貴),另一方面可能因為身處在異溫層中,雖然在歐美Fred Again..已經紅到翻天,但很少看到繁體中文的社群有討論或介紹的文章,因此一直想要寫一篇短文,紀錄且分享近期音樂上的愛。
自從在倫敦的Boiler Room(舉辦地下音樂活動及線上直播的公司)現場首演後開始受到眾人的矚目。今年初Fred Again..(代表曲風為House)與獲得八次葛萊美獎的Skrillex(代表曲風為Dubstep)及實驗電音大師Four Tet(代表曲風為IDM),不同曲風及年代的電音製作人合作演出,首演後隨即造成轟動,在麥迪遜廣場花園的表演隨即完售,甚至於全球最大音樂節Coachella進行主舞台的壓軸演出(主因為Frank Ocean緊急因傷取消了演出),因為觀眾反應太熱烈,Coachella還特別將直播的影片重新上傳YouTube,也獲得樂評的盛讚。後續Fred Again..各地巡演的門票已經一票難求,也入圍了四項的葛萊美獎,已然是這兩年歐美電子音樂的當紅新星。
雖然說Fred Again..許多與知名音樂人的合作音樂可能是人氣比較高的作品(Turn on the Light、Rumble),不過我想真正讓我喜歡上Fred Again..的還是他於疫情前後推出的三張專輯《真實生活》(Actual Life)系列。
該系列如同日記般,用音樂記錄了Fred於疫情期間的生活片刻。大量取樣來自於既存的聲音片段,如:通話、語音備忘錄、社群影片與其他音樂人的作品等。透過許多背景音樂及對白在「景深」後及增加音樂的殘響(聽起來並不像是錄音室的乾淨音質,反而更像是生活中播放音樂的感受),在聲音的處理上創造出一種生活親暱的氛圍。使得他的音樂私人地像是日記般記錄自己與朋友相處或獨處的片刻心情,卻同時又非常的普世。老實說這類手法其實也常出現在後搖滾、氛圍音樂(Ambient music)中,不過特別的是Fred將這些氛圍音樂中的要素放入了流行舞曲的曲風之中,將能讓人感同深受的(不論是歡樂的、孤獨的或是憂傷的)生活片刻,轉換成為一個動聽流行的舞曲。
除此之外,我認為其作品中帶有陰鬱氣質,卻同時溫暖帶有正向激勵的內容是很感動人的。其中第一張專輯很大部分的內容是關於疫情期間的生活經驗,包括封城警戒、愛人生病等等。但同時作品中的舞曲元素,卻又將這種陰鬱的情緒包裹住,同時這些元素很直接地指涉與朋友相聚的時光(許多相聚時刻地對話被放置於作品中),或是來自於朋友們間的支持與協助。我以為Fred的作品其實可以代表一種疫情前後的生活經驗,我們在經歷了疫情封城下失去人際間互動後,這種人與人關係的重要性更被突顯出來,同時他的作品又能夠創造出這種經驗的氛圍,是我覺得他的作品真正能夠打動人的地方。
雖然不得不說Fred對於世界或未來的想像可能是相對樂觀與單純的,就像是Actual Life3中貫徹專輯的一句話:如果不清楚,就不需要擔心(If you don’t know, don’t worry)。但我想這句很單純、簡單的句子,確實對我而言也產生了很強大的支持力量。
推薦給大家。

【Three Reasons: Days of Heaven -1】大約十年前,標準收藏(criterion collection)曾經有個企劃,針對他們選出的作品,用一部約100秒的自剪預告片呈現出CC為什麼要推出這些作品的三個原因,Th...
05/11/2023

【Three Reasons: Days of Heaven -1】

大約十年前,標準收藏(criterion collection)曾經有個企劃,針對他們選出的作品,用一部約100秒的自剪預告片呈現出CC為什麼要推出這些作品的三個原因,Three Reasons。透過集錦這些作品的看點用一種影迷視角不爆雷的指出這些作品的看點,底下的影迷也會留言說出自己收藏這部片的三個原因,這系列的宣傳片解決了經典作品的預告片已經不貼近現代觀眾的問題,幾乎是我這代影迷為什麼那麼鍾情於標準收藏的原因之一。
當然Three Reasons停止計畫時(2014年)我們甚至還沒有成為影迷,而2023年的我們好像也已經不再期待每個月的15號標準收藏會推出什麼作品。不過我一直期待著標準收藏可以剪出一個天堂之日版本的Three Reasons。
適逢今年金馬影展推出了4K修復的天堂之日,還開了兩場的泰坦廳,我試著透過文字去點出我心目中Three Reasons: Days of Heaven。
1. 魔幻時光下的天堂影像
在籌備天堂之日的拍攝時,馬力克特地找了遠在歐洲的攝影師尼斯高·阿爾門德羅斯(Néstor Almendros),因為馬力克鍾情於尼斯高對於自然光的拍攝方式(盡量不使用人工打光、反光板去輔助拍攝),同時全片幾乎都拍攝於清晨或黃昏時的魔幻時光,此時陽光不再如此刺眼,光線成為更適當的光源,自然光拍攝搭配上魔幻時光的光源,人物與自然影像形成非常和諧的影像,而非只是角色與背景的關係。
尼斯高提到其拍攝的靈感都來自於偉大的畫家,我們其實不難看出其不少場景的靈感都出自於Andrew Wyeth和Edward Hopper所繪製的美國畫作,例如:Christina's World及House by the Railroad。
最後不能不提及的片末近乎不可思議的火災及蝗災場景,極美的攝影將災難場景拍攝成一種難以言喻的美景,用影像將原先可能是了無新意的第三幕昇華成為寓言性的煉獄影像。
所以筆者的私心是:不論大家是否對於馬力克存在著芥蒂,光是在大銀幕觀賞《天堂之日》的影像絕對是值回票價的。目前金馬影展放映的三場都還有票券,希望還沒有買票的大家可以至少進場觀賞一次大銀幕的《天堂之日》,尤其是泰坦廳的放映。
期盼能夠在金馬的放映場景上看到大家。
其他兩項就讓我下次再告訴大家(其實只是隔天要上班沒辦法在時間內完成XD,期望能在影展開賣前寫完)

迪斯可戰爭 Disco Boy 2023今年北影時錯過的柏林北影片《迪斯可戰爭》已經上MOD了,雖然這部片在大銀幕上應該才會是比較完整的體驗,但導演的第一部作品確實交出了一個執行良好的「致敬」作品,值得錯過的大家一看。用選片指南的方式介紹,...
17/09/2023

迪斯可戰爭 Disco Boy 2023
今年北影時錯過的柏林北影片《迪斯可戰爭》已經上MOD了,雖然這部片在大銀幕上應該才會是比較完整的體驗,但導演的第一部作品確實交出了一個執行良好的「致敬」作品,值得錯過的大家一看。
用選片指南的方式介紹,簡單來說就是用黑芬的影像風格拍一部符合現代歐洲影展喜好的《軍中禁戀》。
柏林影展於二月舉辦,當年許多的柏林首映的作品會由六七月的台北電影節進行台灣首映,自己偷偷把這些片子定義為柏林北影片,《鬼鎮疑雲》、《出走巴黎》、《鹽谷時日》個人都把他列在這類作品之中,今年的《迪斯可戰爭》也是我心目中很典型的柏林北影片,(通常可能會有)風格化、議題性強、非敘事導向等特性,很適合跟中山堂/信義威秀的超強冷氣一起看。
技術層面上的完整度,應該是這部片最優秀的地方,尤其是影像及視覺(及聽覺)氛圍的營造,多虧了獲得今年柏林技術獎的法國Helene Louvart(快樂的拉札洛、浪蕩沙灘、沙灘上的安妮、被遺忘的人生的攝影),其中最有意思的莫過於戰場上的紅外線攝影及夜店中的霓虹影像作為一個相互呼應的影像調度,也是片末結局得以成立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在故事編輯的處理應該是這部作品最被人詬病的地方。不可否認《迪斯可戰爭》到了中後段時,因為無法去回應前半段鋪設的白俄裔法國外籍兵及尼日反抗者的諸多如後殖民等議題,只能在後段透過魔幻寫實漫遊一步一步將故事導向「軍中禁戀」的收尾,其實是有一點取巧的敘事方式。
不過我對於此部片的好感還是大於缺憾的,畢竟這部片只是導演首部作品,臨摹其實也蠻常見,重要的事可不可以看出導演未來的發展潛力。Abbruzzese第一部作品就能交出主競賽技術等級的長片,應該是一個未來可期的導演。

【談Sigur Rós的新專輯ÁTTA及Andrá的MV】隨著Kjartan的回歸,對於Sigur Ros的新專輯當然還是喜歡與感動的,雖然還是有一點疑惑。畢竟新專輯ÁTTA很明顯在召喚粉絲對於Sigur Ros的過往情懷,有著Ágætis...
30/06/2023

【談Sigur Rós的新專輯ÁTTA及Andrá的MV】

隨著Kjartan的回歸,對於Sigur Ros的新專輯當然還是喜歡與感動的,雖然還是有一點疑惑。
畢竟新專輯ÁTTA很明顯在召喚粉絲對於Sigur Ros的過往情懷,有著Ágætis byrjun很多招牌的聲響(這張也是Kjartan加入後的第一張專輯),加上我本來就很喜歡的Valtari似的ambient曲風(偶爾又有一點像是Route 1),可以預期應該可以獲得很好的評價及反饋,我自己也很深受這個召喚。
當然聽了這張專輯確實也很感動,這個音樂影片也真的都是含淚看完的。
但某種程度還是會對於這種充滿情懷的作品感到擔心,大概是:我不太確定這個重新回歸的Sigur Ros可不可以帶我們到一個嶄新的可能性之中,還是2023年的Sigur Ros也只能跟我們這群粉絲一樣,一直去回憶去述說輝煌時期的美好回憶。
這樣的狀態下好像很難有什麼積極意義的未來性,但這或許不是大部分的受眾想追求的。(講一講發現好像在講當代電影)

【Podcast直播預告】大家好,如果有關注藏書閣(趙鐸)及甜寒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字戀男及變焦女近期嘗試挑戰直播聊電影。趁著直播軟體的期限尚未到期,我嘗試跟趙鐸提議要規劃一期新的直播,預計會討論這一屆北藝大電影系的畢業製作,我們預計會在這...
23/06/2023

【Podcast直播預告】

大家好,如果有關注藏書閣(趙鐸)及甜寒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字戀男及變焦女近期嘗試挑戰直播聊電影。

趁著直播軟體的期限尚未到期,我嘗試跟趙鐸提議要規劃一期新的直播,預計會討論這一屆北藝大電影系的畢業製作,我們預計會在這週日(06/25)晚間九點。

此次的來賓,除了老班底趙鐸、我及桑妮之外,還有兩位可能會出席的重量級神秘嘉賓。

當天除了會聊引起話題的驚喜之作《初春或晚冬》之外,成員也會分享自己心儀的作品,並開放聊天室點播特定作品。

歡迎大家一起來聊天,也可以跟我們敲碗想要特別聽哪一部的作品。

直播連結放於留言區,希望有興趣的大家都來支持一下!

《初春與晚冬》今天有幸去到北藝大參加今年電影系的畢業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第十屆畢業展《倒楣教授&瘋狂_片》,在今天的放映中看到了《初春或暖冬》,非常驚喜,想推薦給喜歡洪常秀電影的洪粉們,這一週還有許多場次放映(相關場次於文末),希...
11/06/2023

《初春與晚冬》
今天有幸去到北藝大參加今年電影系的畢業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第十屆畢業展《倒楣教授&瘋狂_片》,在今天的放映中看到了《初春或暖冬》,非常驚喜,想推薦給喜歡洪常秀電影的洪粉們,這一週還有許多場次放映(相關場次於文末),希望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去看看。
簡單來說,《初春或晚冬》就像是《這時對,那時錯》+《小說家電影》,但沒有慣常洪作品中的男性自憐,讓觀眾可以更專注於形式、虛實間的靈光。
導演致敬洪常秀的意圖非常明顯,最直接應該就是攝影上的選擇,許多洪粉非常熟悉的構圖及攝影機運動,也保留了洪常秀作品中的虛實、後設結構。不過導演也並非完全模仿洪的作品(在配樂的選擇上尤其明顯),在內容上抽離了洪作品中的男性自憐主題後,重新在這個框架中建立出一個屬於我們這時代的性別關係。
我想我喜歡洪常秀的作品,更多是洪可以在一個重複題材中,透過極簡的攝影、剪輯等導演手法,創造出一個獨特嶄新的敘事手法,也提供觀眾得以在作品的虛實結構中去玩味及詮釋。而在林杰的作品《初春或晚冬》中,我確實看到了許多這方面的驚喜。
此外,今天觀賞的七部作品,大部分都有其可觀之處,個人也推薦大家看《貓咪戰爭》。
以下是《初春或晚冬》這週尚有的場次,都可以免費去北藝大觀賞,詳情可以點選其粉絲專頁了解。
06/13 (二) 16:00
06/15 (四) 13:00
06/16 (五) 19:00
06/17 (六) 16:00

【21 世紀百大電影名單.台灣影評人版】台灣的影迷自發性的發起了此項企畫,邀請參與者分享十部自己的21世紀電影的十大片單。最終總計有114位朋友參與,共提名了435部作品。能夠與許多影評圈的好友,分享自己的喜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身為一個已經...
02/06/2023

【21 世紀百大電影名單.台灣影評人版】

台灣的影迷自發性的發起了此項企畫,邀請參與者分享十部自己的21世紀電影的十大片單。最終總計有114位朋友參與,共提名了435部作品。
能夠與許多影評圈的好友,分享自己的喜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身為一個已經荒廢很久的粉專還能被邀請參與這項活動,其實真的是蠻驚喜的,感謝主辦方的邀請。
根據不同的選片標準,在一個名額有限的片單中,肯定是會選出完全不同的片單。(不過我想不管怎麼樣都還是會有《永生樹》XD)
如果是依據21世紀電影,選擇出最具有影史地位的片單,肯定是不能漏掉《穆荷蘭大道》《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等等(當然也會有《永生樹》)這些被公認為有重要影響力的電影。
不過最終還是選擇了比較個人的標準,選擇對自己的觀影經驗中有重要影響力的作品(而不是最好、最喜歡的),同時也保留了特定片型的保留名額。
可能在此次的評選,我並不是真正想選出十部公認的好作品,而是透過這個片單去回望自己的觀影成長經驗。
以下是我的十大片單
1.永生樹 The Tree of Life 2011
2.醉鄉民謠 Inside Llewyn Davis 2013
3.聖杯騎士 Knight of Cups 2015
4.刺客聶隱娘 The Assassin 2015
5.過境情謎 Transit 2018
6.我們為什麼溜滑板 Minding the Gap 2018 【紀錄片】
7.大象 Elephant 2003 【青春片】
8.湖畔春光 Stranger by the Lake 2013 【酷兒片】
9.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 Oslo, 31. august 2011
10.生命宛如幽暗長河 By the Time It Gets Dark 2016 【實驗片】【女導演】
遺珠其實很多,一瞬間可能難以列完XD
不知道如果是讓你們來選,會選出哪十部作品呢?
附圖是《湖畔春光》。我覺得以酷兒片而言,湖畔春光絕對是21世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推薦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

《小說家的電影》以往洪常秀與金敏喜合作的作品中(從《這時對那時錯》到《逃跑的女人》),金敏喜的女神形象都是映照於一位男性創作者,金敏喜的天真美麗是如何反照出創作者(洪常秀的化身)的虛假醜陋,而這種性別張力對應出的戲劇性一直是上階段的作品核心...
03/04/2023

《小說家的電影》
以往洪常秀與金敏喜合作的作品中(從《這時對那時錯》到《逃跑的女人》),金敏喜的女神形象都是映照於一位男性創作者,金敏喜的天真美麗是如何反照出創作者(洪常秀的化身)的虛假醜陋,而這種性別張力對應出的戲劇性一直是上階段的作品核心。
但在李慧英加入洪常秀宇宙後,我不覺得可以繼續用上個時期的方式去理解,除了李慧英也是洪的繆思(而不只是代言人)外,而兩位角色的互動上沒有之前的創作者與繆思的戲劇衝突。事實上,李的角色形象也是遞延著《在你面前》的中年困境的女性形象,但她面對中年困境的方式明顯與上階段的頹廢導演(大多由權海孝飾演)不一致。
此外,片尾小說家的虛構電影很明顯不是慣常洪常秀的影像邏輯啊,當然退一步是洪虛構出來的小說家用一種新的方式去捕捉金敏喜美貌,但但但這種看似有些「笨拙」的手持影像,不就是《在你面前》中不熟練但真摯的吉他段落嗎?因此在結尾的短片不只呈現了金敏喜的美麗形象,也反映出了李慧英的角色特質,後者大家很容易會直覺地認為是洪常秀的化身,但我並不同意。
所以《小說家的電影》對我來說雖然也是一部洪常秀跟金敏喜的放閃作品,但也不只是一部洪常秀跟金敏喜的放閃作品。硬要說了話,更像是舊時期的女神(年輕的金敏喜)與新時期的女神(中年的李慧英)的crossover特輯吧?

因為特別的機緣成為主持人的一集,寒粉必聽(欸)
26/03/2023

因為特別的機緣成為主持人的一集,寒粉必聽(欸)

▌EP49 甜寒在哪裡?

https://reurl.cc/ykA4LD

主持人:鄭志國( 私人河流)(???)
與會成員:Alfredo( Blog on Cinema 電影誌)、桑妮、藏書閣、神秘人物

已經半年沒現聲的甜寒,這幾個月其中一個行程就是以影評人的身份,去柏林電影節的Berlinale Talents。

Berlinale Talents究竟在做什麼?如果要去要準備些什麼?還有甜寒對Berlinale Talents的方向與氛圍,甚至對整個電影節與柏林這個都市的觀察

就讓甜寒來現身說法吧,是身為影迷、影評還有寒粉的你不能錯過的一集


贊助連結
https://is.gd/n6c7UV
會員訂閱
https://www.patreon.com/wordieandzoomey
——
精彩回顧
EP 46 《不!》(你)到底想要跟我們講什麼?
https://reurl.cc/NGWGqk
EP 47 最怕你把沉默,當作對我的回答|梅爾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專題
https://reurl.cc/DXRMKO
EP 48 哈勇家
https://reurl.cc/3O3r0l
——
🔍Spotify、Podcast、SoundOn、KKBOX 「字戀男與變焦女」

《哈勇家》的結構、角色處理及世代形象確實讓我想到了山田洋次,尤其是賺人熱淚的《東京家族》。改編自《東京物語》,山田洋次將故事放置於311地震後的現代東京,將戰死的小兒子變成一個藝術家,蠻巧妙(也不巧妙)的將戰後的日本創傷放置在地震後的當代社...
06/03/2023

《哈勇家》的結構、角色處理及世代形象確實讓我想到了山田洋次,尤其是賺人熱淚的《東京家族》。
改編自《東京物語》,山田洋次將故事放置於311地震後的現代東京,將戰死的小兒子變成一個藝術家,蠻巧妙(也不巧妙)的將戰後的日本創傷放置在地震後的當代社會下,進一步去帶出世代傳承的議題。山田洋次讓妻夫木聰跟蒼井優在劇中扮演一對非常理想的現代年輕情侶(尤其對於較為庸碌的兩對中年夫妻),甚至兩者的形象完美到會讓人覺得角色很單薄,但對於整部作品可以成立的地方是,這對年輕的情侶要去承擔起世代交替的未來想像。其實這種處理可議的地方非常多,但實實在在能夠成立的原因在於,或許這就是舊時代的長輩少數能夠跟年輕世代的人和解的辦法:讓年輕人們自己出艱困的時局,並承載著傳統美德的現代意義。
這當然是一種很老派的想法。(非貶意)
以這個角度回望《哈勇家》的四位年輕角色,可以發現這些角色並非是真正作品想要深度剖析的角色,而是承載著上一代與上上一代的愧疚及期望的對象,藉以拉出一個漂亮的敘事弧線。讓故事能夠在一個客觀上絕望的時空當下,也有一個有希望的情感支撐。
身為一個喜歡山田洋次的觀眾,也理所當然的算微喜歡《哈勇家》,不過就如同podcast裡面討論到的,其實整部片在許多的處理上有一點取巧,就比較沒辦法碰撞出一些火花。
有興趣的大家可以聽聽看

▌EP 48 哈勇家

https://reurl.cc/3O3r0l

與會成員:Alfredo( Blog on Cinema 電影誌)、桑妮、鄭志國( 私人河流)、 Lizard的海底影院、藏書閣、魏安琪

本集聊的主題是這次金馬獲得最佳導演的陳潔瑤《哈勇家》。在這集裡頭我們會去聊說《哈勇家》是如何運用電影的形式去承載GAGA的意涵。同時也會去分析這部片中每個角色在劇中的功能,以及設計上的優缺點,還有從家庭劇的角度去看它的設計和其他台灣電影有什麼區別。

藏書閣去年對這部片還滿情有獨鍾,但是一直沒機會用比較完整的方式表達想法。另外AIfredo和Sunny也給了一個談論此片時比較不一樣的視角,暫時繞開議題式的切入,從家庭劇的邏輯去看《哈勇家》如何用類型電影的語法與形式去和觀眾溝通。我覺得也補足了一些關於這部片相關論述上的缺憾。

這一集由於是臨時決定要剪成單集,所以錄音品質會不太好,請大家抱持著聽朋友通話的心態去聽(?)同時由於節目的最後,大概在最後三十分鐘,開始本人(藏書閣)開吃了,所以會有一些吃麵和塑膠袋的聲音,請大家見諒。希望不要造成太大困擾,期待產生一點ASMR的效果(並不會)


【Alfredo】
〈哈勇家》隱藏的GAGA與前進的姿態〉
https://reurl.cc/Q4Wn15

【藏書閣】
哈勇家短評
https://letterboxd.com/wu3vupx03/film/gaga/

【桑妮】
方格子影評頁面
https://vocus.cc/user/?page=1&tab=new
放映週報影評頁面
https://funscreen.tfai.org.tw/author/37763

贊助連結
https://is.gd/n6c7UV
會員訂閱
https://www.patreon.com/wordieandzoomey
——
精彩回顧
EP 45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青春|YA 電影專題
https://reurl.cc/ERVVbk
EP46 《不!》(你)到底想要跟我們講什麼?
https://reurl.cc/NGWGqk
EP47 最怕你把沉默,當作對我的回答|梅爾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專題
https://reurl.cc/DXRMKO
——
🔍Spotify、Podcast、SoundOn、KKBOX 「字戀男與變焦女」

【如何放下成見,並再次理解《如夢之夢》】在月初曾寫了一篇對《如夢之夢》感到失望的發文,在發文後重新整理了原版《如夢之夢》跟現今版本的內容差異。劇中角色江紅的角色故事,從六四的流亡學生,轉變成為追求自由的偷渡客,江紅的代表信物也從民主女神像改...
25/01/2023

【如何放下成見,並再次理解《如夢之夢》】
在月初曾寫了一篇對《如夢之夢》感到失望的發文,在發文後重新整理了原版《如夢之夢》跟現今版本的內容差異。劇中角色江紅的角色故事,從六四的流亡學生,轉變成為追求自由的偷渡客,江紅的代表信物也從民主女神像改變成象徵自由的帆船。再次回想起這一點改動,竟想到了詮釋《如夢之夢》的另外一種方式,而不是只把這部作品當成八個小時的通俗流水帳而已。
黃豪平曾經在《如夢之夢》的心得文提出一種詮釋,就是整場戲其實都只是江紅在偷渡時將死的想像,並指出反覆出現的莊如夢的夢境與江紅偷渡的情節十分相像(黃豪平的貼文見留言)。我個人的切入點大致與黃豪平的一致,不過後續黃豪平關注的是整部作品如何貼合是江紅夢境的證據,我則會比較想要繼續討論如何理解賴聲川對於夢的詮釋。
在此先引用一下黃豪平對於莊如夢夢境的敘述:「莊如夢於秦朝,遭到秦始皇焚書坑儒,跟著其他人被關進了密室但在此之前,莊如夢習得夢行之術,能夠打造夢中世界並遨遊其中,於是在外人打開密室時,莊如夢看似已經死去,但前一日他早就完成夢中世界並遁去了那個世界。」此外在五號病人正式講述故事前,也講述了一個類似南柯一夢的改編故事,故事聚焦於主角追尋迷失太太的流離夢境。
將上述兩個故事與主要角色的歷程交疊之後,可以定錨一個方向,故事中的夢境與角色遭遇大抵是對於現實世界的出走。江紅逃離了六四的中國;五號的妻子逃離了喪子之痛;香蘭離開了中國、勃根地及巴黎;伯爵則輾轉到了南非等,劇中角色的背景大抵不離出走或流亡。因此《如夢之夢》要串聯一個一個夢境的目的,並非是要講述一個《一千零一夜》般的夢境故事,更像是要將「華人」離散於海外故事,串聯成為一個史詩般的故事。
使用夢講述流亡的故事,除了海外是相對於華人世界的另一個場域外,大抵也指涉了流亡時的失根狀態,如同江紅在劇中所言,「在中國的江紅已經死了,在法國的江紅並不存在。」
而這種離散文體最終大多還是需要回歸到「現實」世界懷抱中,在《如夢之夢》的語境中指涉的即是:這種流亡失根的狀況終究都是一個過渡的狀態。因此顧香蘭最後仍舊選擇回中國、五號最終仍舊於台灣長眠,海外離散的眾多華人仍需要回歸文化母國的懷抱,我想也是賴聲川那代創作者的一種願景吧。
從這個切入觀點(由江紅的角色歷程出發)繼續詮釋,大抵會將整部作品,詮釋成賴聲川當時對於華人政治情勢的一種回應,也因此在2013於中國重製時,這些角色背景需要被和諧的原因(甚至今年在台灣製作時仍舊無法補回)。
從這個角度去詮釋《如夢之夢》後,我覺得自己有更理解這部作品於華人世界的地位。當然我怎麼想其實不太重要,也不代表這次的重製很多拖沓荒謬的片段可以被接受。不過應該可以幫助一些當下同樣無法理解《如夢之夢》的觀眾找到屬於自己的詮釋,分享給大家。

08/01/2023

從劇場開始入門的我一直對於《如夢之夢》有一種期待,畢竟早先聽到前輩們談論《如夢之夢》時,都把它放在一個華語舞台劇的神壇上。也因此聽到《如夢之夢》要再製時,不論票價開的多高,我也是立刻想辦法買到蓮花座的位子,甚至為了平日場的優惠請假。
老實說自從大學畢業後,還以為自己已經對台灣的大團夠失望了(但可能只是個人倦怠..),多少也期待再見證「經典」的再製可以重新帶給自己什麼。也因此或許問題並非出於劇作本身的,單純只是自己對於這部作品有了不切實際的想像。
這種期待與失望的過程也反應了一整天的看劇體驗。
看第一幕會以為《如夢之夢》要做莊周語境的命運交織的城堡,結果在七八個小時的發展後,只是變成一個漫長的跨國跨時代的八點檔。
當然,我不覺得通俗劇有什麼不好(我甚至很喜歡《苦雨戀春風》這種很campy的古典好萊塢八點檔),只是如果劇情走向是如此了話,第一部分的夢境神祕性的建立,就變成販賣東方主義的幌子。故事發展到最後編劇無力再收回處理所謂的浮生若夢的哲學觀,只能繼續用更多煽情的橋段進行眼淚轟炸,更別提許多不明所以的喜鬧劇橋段(廉價地調侃現代藝術並不會顯得自己比較高尚)。
只能說對於這部作品不切實際的夢也該醒了。

我的愛團TOTORRO在沉寂了數年後,終於有了新的作品。取名自龍貓的法國數學搖滾團,不同於大家對於數搖團的某種既定印象(精密、冷靜等等),TOTORRO的音樂溫暖且充滿能量,在數搖的包裝下其實聽起來很像是在聽龐克樂,在跑步時聽著他們的音樂都...
23/10/2022

我的愛團TOTORRO在沉寂了數年後,終於有了新的作品。
取名自龍貓的法國數學搖滾團,不同於大家對於數搖團的某種既定印象(精密、冷靜等等),TOTORRO的音樂溫暖且充滿能量,在數搖的包裝下其實聽起來很像是在聽龐克樂,在跑步時聽著他們的音樂都會有一種可以衝刺到最後的力量。真的是很感謝PutsSound當年有邀請他們來台灣,讓我有機會認識這個有熱情又親切的團。
在新冠肺炎後其實有一段時間沒有聽到他們的消息,那段時間還以為是天有不測,不過幸好在今年終於有了一些消息,包括他們的SideProject Do It Later(音樂風格真的就是Pop Punk了),還有鼓手自己出去玩的樂團等等,不過最有趣的似乎是這個計劃:替漫畫進行配音。
部分的團員跟音樂人Pierre Marolleau合作,替法國漫畫家Fabcaro的漫畫(Et si l'amour c'était aimer)配音,一開始有一點像是「漫畫音樂會」的合作,不過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錄音作品,目前連載的在YouTube上(影片我會放留言),雖然看不懂法文感覺少了一點樂趣,不過依舊可以聽到招牌Totorro的音樂風格。
不過當然也是希望未來Totorro能夠發表正規的新專輯,然後再來台灣巡演拉。

一年前時寫的文章,沒想到今年機遇之歌竟然會上映。
14/08/2022

一年前時寫的文章,沒想到今年機遇之歌竟然會上映。

「Witek,我想要你知道,你不必做任何事。」
前段時間看了一系列韋家輝的作品,竟意外地燃起重看《機遇之歌》的慾望。奇士勞斯基的《機遇之歌》可能客觀上並不能與三色或是十誡相提並論,但我卻是我一直牽掛的作品。這次重看之後,似乎可以確認是我最喜歡的奇士勞斯基作品。
大部分的觀眾在看完《機遇之歌》後,似乎都會把作品解釋成悲觀的宿命論作品。確實不論主角怎麼選擇,似乎最終都沒有好下場,甚至也被詮釋成極權體制下人民的無力。但《機遇之歌》對我來說一直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撫慰感,第一次看的時候將這種撫慰感詮釋成宿命論的前提下,人類並不用去承受命運交叉的選擇,然而第二次看卻得到近乎相反的想法。
在「工整」的三段式結構中,主人公Witek遇見了三位不同的女孩與三位不同的精神導師,卻都幾乎是在「愛情與理想」中的搖擺不定造成最終的悲劇。與其將這種對應詮釋成命定式的悲劇,反而更讓我聯想到了「性格決定命運」的悲劇能量。換句話說,不論Witek有沒有趕上火車、政治立場為何都不重要,重要的反而是Witek自己的性格以及其行動。從這個角度切入,似乎能夠從《機遇之歌》中的故事中擷取出一個異常正向的結論:不論主人翁有沒有趕上時代的洪流,他終究還是自己,獨一無二且無可取代的自己。
我想這或許就是我在觀看《機遇之歌》時感受到難以言喻的撫慰能量吧。

蠻推薦大家有興趣可以聽聽這集的,覺得算是輕鬆又不失深度的介紹(畢竟有深度擔當桑妮)。
25/07/2022

蠻推薦大家有興趣可以聽聽這集的,覺得算是輕鬆又不失深度的介紹(畢竟有深度擔當桑妮)。

▌EP 42 彼得吐了沒|台北電影節醉後大丈夫が(1)
https://reurl.cc/W1anOx
特別來賓:桑妮、鄭志國( 私人河流)、楊國鴻(大象映像)
本集正確名稱:台北電影節 Peter Bogdanovich 專題
▶0:00-7:00 調酒時間
▶7:00-10:00 本集討論內容介紹:台北電影節
▶10:00-32:00 Peter Bogdanovich 介紹 & 末路狙擊(Targets,1969)
▶32:00-1:01:24 最後一場電影(The Last Picture Show,1971)
▶1:01:24-1:14:10紙月亮 (Paper Moon,1973)& 聖人皮條客(Saint Jack ,1979)& Peter Bogdanovich X Orson Welles
※本集由於是大家在志國家邊喝酒邊錄製,聲音會忽大忽小,內容會瘋癲神棍,角色會形象崩壞,還請聽眾見諒。(但我們愛電影的心與愛聽眾的心是不會變!)
本集重點
● 教你如何正確地唸出 Peter Bogdanovich 的名字
● 解析新好萊塢時期前後美國電影業的產製關係
● 介紹新好萊塢時期代表導演的背後重要推手:Roger Corman
● 分析如何從《紙月亮》和《聖人皮條客》中看出 Peter Bogdanovich 與 Orson Welles 虐戀般的師生關係,又屬於星宿關係的哪一種(?)
● 有鄭志國調酒時間,如果受歡迎不排除以後我們就不聊電影了
● 失控的主持人和來賓,以及終於講白話文(但膚淺化)的主持人
--
【桑妮】
方格子影評頁面
https://vocus.cc/user/?page=1&tab=new
放映週報作者個人頁面
https://funscreen.tfai.org.tw/author/37763
【楊國鴻】
大象映像粉絲專頁
https://reurl.cc/zWblY6
【鄭志國】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yownprivateriver

贊助連結
https://is.gd/n6c7UV
會員訂閱
https://www.patreon.com/wordieandzoomey
——
EP 39 詩意寫實的妮|法國經典影展專題
https://reurl.cc/M09zzm
EP 40 黃以曦的眾妙之《們》(Men) feat. 我《們》
https://reurl.cc/Gx2p4v
EP 41 離開我就是(債務不)旅行 | 人生電影茶話會
https://reurl.cc/mo8X77
——
Spotify、Podcast、SoundOn、KKBOX 「字戀男與變焦女」

【未完成的稿件】大約是一年前還沒開始工作,有幸接到影壇前輩的邀稿,請我大概以台灣電影為題寫一篇文章,不過因為後來自己拖稿拖到開始工作,後來其實就沒什麼心力繼續寫長文就沒有把未完成的文章結束。其實很羨慕一些朋友能夠很流暢的完成一篇長文影評的,...
18/07/2022

【未完成的稿件】
大約是一年前還沒開始工作,有幸接到影壇前輩的邀稿,請我大概以台灣電影為題寫一篇文章,不過因為後來自己拖稿拖到開始工作,後來其實就沒什麼心力繼續寫長文就沒有把未完成的文章結束。其實很羨慕一些朋友能夠很流暢的完成一篇長文影評的,因為自己在撰寫文章的速度實在很緩慢,又很常寫到一半自暴自棄。

一年的時間過去了,偶爾會想到這幾篇未完成的稿件,覺得蠻可惜的。雖然小當家說過:「沒有完成的作品沒有試吃的必要。」回首一年前寫的文章其實也沒什麼發表的必要,但剛好撰寫的這篇文分成兩個獨立的作品,或許可以把已經完成的上半部拿出來獻醜,就當作紀錄當初對於電影的某種熱誠。

-------------正文開始------------------

林龍吟的《蚵豐村》與陳玉勳的《消失的情人節》是去年兩部頗受好評的作品,而這兩部風格各異的作品,卻巧合地都使用嘉義東石作為電影中的重要場景。從這個出發點,筆者竟聯想到另外一部也是以嘉義東石作為重要場景的經典作品—陳玉勳導演的首部作品《熱帶魚》,似乎能夠同時呼應這兩部作品。而這種跨時空的呼應,是否也代表著台灣電影仍舊無法擺脫新電影榮光的影子呢?筆者嘗試用這兩部作品與《熱帶魚》的相互呼應,去檢視這兩部作品的設計。
《蚵豐村》鄉村的台北神話
從捷克布拉格電影學院畢業的林龍吟導演,經歷了長期的田調以及製作,完成了有歐洲電影氣息的本土作品。故事聚焦於北漂失敗返回家鄉的青年盛吉,面對繼承家業的父親順明以及有發財夢的朋友昆男,逐漸發展出成功神話、城鄉差距及世代傳承等主題。
然而創作者並沒有選擇以寫實的筆觸捕捉時代下青年與鄉村的困境,而是選擇間隔出與現實狀況進一步去探討這些命題。這種脫節最明顯體現於對成功的描述,片中的成功模式是到台北開飲料冰品店與賣電動牙刷等上個世代的成功模式(故事是設置在智慧型手機的時代),或許是為了讓觀眾一眼就能看破劇中角色執迷的成功神話,或許為了提醒觀眾這些問題不只存在於現代,卻意外與《熱帶魚》共享相近的漁村風情。不僅是共享相似的沿海鄉村、地層下陷、沙丘等地理性的特色,也都同時放大了鄉村對城市的想像。台北在這些逐漸下沉的漁村,成為居民眼中的奶與蜜之地,僅有到過城市的部分角色才能看破這神話。誠然城鄉情懷是一種普世且永恆命題,放置於古今中外的情境都能夠成立,但《蚵豐村》建立起的「台北想像」過度脫離台灣現下的環境,對比於詳實的鄉村風俗,反而會讓觀眾在觀看時產生時空錯置的困惑。
有意思的是,近年來歐洲電影也流行起「時空錯置」的電影,義大利導演艾莉絲·羅爾瓦雀(Alice Rohrwacher)的《幸福的拉札洛》(Happy as Lazzaro 2018)從義大利的古代莊園小鎮時空跳躍到現代城市;德國導演克里斯汀·佩佐(Christian Petzold)的《過境情謎》(Transit 2018)以現代的時空背景拍攝二戰故事;義大利導演皮耶卓·馬塞洛(Pietro Marcello)的《馬丁伊登》(Martin Eden 2019)以20世紀中期的時空設計為主卻刻意的置入現代的物件。或許《蚵豐村》的設計也能夠被歸類在這類手法之下,不過這些作品幾乎都是在將時代的故事放置於現代時空之中,而《蚵豐村》則比較像將現代的故事置於台灣八九零年代的時代背景下,前者直觀詮釋較接近這些歷史故事也同時發生於現代;後者則較接近現下面臨的遭遇以前也曾經發生過。從這個角度切入便能夠將此設計與劇情結合,劇中提到祖父當年也曾經面臨類似的困境,最終選擇回歸鄉村與繼承家業,不僅暗示了主角最終的選擇,也將作品中的男性困境、父子傳承、城鄉情節相互結合,最終使用了致敬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著名的《犧牲》(The Sacrifice 1986)的父子樹作為總結。這可能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昆男選擇離鄉繼續追逐虛浮的成功,因為昆男並沒有一個可以讓其扎根的父親。
不過這種高概念的設計卻是一把雙面刃,時間錯置、引用經典等手法固然可以增加一部作品的詮釋空間,卻容易放大劇本本身的缺陷。《蚵豐村》的劇本相對青澀,許多對話的前後文沒有足夠的關聯性,對話的敘事目的也過於刻意,使得對話並不自然。在已經不自然的對話中加入時空錯置的元素,更容易使觀眾察覺劇本的問題,尤其是熟悉語言及時空背景的觀眾。這或許能夠解釋《蚵豐村》在國外影展受歡迎,在國內的評價、票房與獎項都不盡理想的關係。
平心而論,《蚵豐村》有著絕美的攝影,使用16釐米底片拍攝出來的沿海鄉村風俗,雖不一定真正能與故事產生作用,但搭配著同樣優秀的聲響與配樂設計就使作品有了價值。雖然導演與編劇上仍舊有青澀之處,仍舊是一個讓人眼目一新的新起之秀。

(後半部討論《消失的情人節》的部分,因為沒有完成就不公開了)

《月八拍片日記》目前可以在MUBI上看到,推薦給大家。https://mubi.com/films/the-tsugua-diaries
18/07/2022

《月八拍片日記》目前可以在MUBI上看到,推薦給大家。

https://mubi.com/films/the-tsugua-diaries

▌EP 41 離開我就是(債務不)旅行 | 人生電影茶話會
https://reurl.cc/mo8X77
特別來賓:鄭志國
▶0:00-16:36 喜歡如何旅行,及《秘境探險》
▶16:36-37:00《月八拍片日記》
▶37:00-42:45〈小徑分岔的花園〉、 陳湘馥《路徑之外》、《居所的幻象.台北》
▶42:45-49:27 旅行、出走以及一點侯麥
▶49:27-1:05:15 《我們的相愛時光》I&II
▶1:05:15-1:14:21 伊莎貝爾十二星座系列求婚廣告
▶1:14:21-1:21:00 吳思嶔《伊利薩山》、黃偉軒《2020年3月8日週日晚上10點20分》、何兆南《作品命名尚未成功》
「季節轉變的時候
我會背上空白行囊
遺忘的童話 是我的嚮導
等他們美夢中醒來
我已跨越一整個沙漠
在廣衾草原上睡著
然後夢見思念的妳
在夢中翻開了日記
妳大笑為寫給妳的詩
在夢中牽著妳的手
說著旅行的故事。」
——1976:《壯遊前夕》
●這一集原本是想回應大家疫情時期無法出國的旅行渴望,特別選了幾部讓大家有出國感的電影,讓大家在家裡頭也能夠體會異國風光,殊不知因為技術問題,其中一位來賓的聲音錄音軟體沒錄進去,他成為一個不存在的他者,永遠無法抵達的他方,讓這一集本身就像是一個旅行的隱喻。但是聽眾如果認真聽,最後我們還是有給這位最後可惜無法「露聲」的來賓一個小小的祝福,大家也可以找找看這位神秘嘉賓的名字。最後還是要跟這位神秘嘉賓說聲抱歉,感謝他的鼎力相助,可惜無法與聽眾分享他的旅行經驗。
●旅行的樂趣就是計劃與迷路的錯綜,原本計畫只是要談有異國情調的電影,後來我們聊到大家喜歡的旅行方式,印象深刻的旅行經驗,又離題到旅行是什麼?地圖是什麼?出走是什麼?主持人趙鐸不好好聊電影,硬要講小說,已經結束的展覽(那是推心酸的?)還扯到星座求婚廣告(?)這一集就像旅行主題本身,沒有固定路徑,遇到岔路就去探索,累了就躺下,與偶然相會的旅伴們試圖創造繼續行走下去的理由。
--
「為了明天的進行式」展覽資訊
https://www.mocataipei.org.tw/tw/ExhibitionAndEvent/Info/為了明天的進行式
鄭志國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yownprivateriver

贊助連結
https://is.gd/n6c7UV
會員訂閱
https://www.patreon.com/wordieandzoomey
——
EP38 當帝國大學海鷗社充值台灣價值|TIDF
https://reurl.cc/e3VKxj
EP 39 詩意寫實的妮|法國經典影展專題
https://reurl.cc/M09zzm
EP 40 黃以曦的眾妙之《們》(Men) feat. 我《們》
https://reurl.cc/Gx2p4v
——
Spotify、Podcast、SoundOn、KKBOX 「字戀男與變焦女」

在《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裡面Anders跟好友Thomas在公園中說了,『一切都會變好的,一切都會找到出路的(笑)…可是並不會。』當時Anders處於34歲,正經歷生命中的巨大轉折,他不相信回歸(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有什麼值得期待的,卻...
02/03/2022

在《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裡面Anders跟好友Thomas在公園中說了,『一切都會變好的,一切都會找到出路的(笑)…可是並不會。』當時Anders處於34歲,正經歷生命中的巨大轉折,他不相信回歸(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有什麼值得期待的,卻也沒有其他的選擇。Anders當然有餘裕能夠回歸正常生活,但出於自己過去的青春歲月,反而無法接受現在自己的失敗。而同樣由Anders Danielsen Lie飾演的Aksel在《世界上最爛的人》最後對了女主角Julie很真誠的說出了祝福:『一切都會變好的』,觀看的當下意識到這個互文性時,下意識不免有些毛骨悚然的猜想。不過尤沃金提爾無意再重返《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的絕望,反而是回歸《愛重奏》的輕快,甚至整體的調性更加地輕快甜美,原因或許可以從奧斯陸系列的主角Anders作為出發點,Anders在《爛人》飾演的是一個成熟的漫畫家,年過四十的他,已經從前兩部作品的叛逆,逐漸成為一個嚮往平凡生活的人(從跟Julie的爭吵可以看出)。作為奧斯陸三部曲的重要角色,熟悉的觀眾或多或少都會將Anders飾演的角色作為導演的自我投射,在三部曲中Anders的年紀也從二十歲的野心蓬勃、三十歲的迷惘變成四十歲的渴望安定,或許也可以解釋出作品調性的轉換(剛好也可以對應到《爛人》中的三位主角)。
《奧斯陸三部曲》也因此可被理解成關於時間(主角步入成人社會的不適)與空間(奧斯陸作為家鄉的束縛與眷戀)的系列作。從這個角度切入,就算只是經過相仿的街道、咖啡廳及公園,都能夠產生出特別的情懷。
對我而言,《爛人》的許多場景都擁有這類召喚,可能是類似的對白、情境,甚至只是同樣的城市空間,無不充滿『奧斯陸的鄉愁』。我相信提爾是有意識在《爛人》中再現這些場景,Aksel最後的懷舊宣言,似乎也都在為這些再現背書。
提爾一直在拍攝屬於這個世代的法國新浪潮,賦予他所熱愛的經典作品一個當代的面貌,不論是《愛重奏》的楚浮、《奧斯陸》改編的路易馬盧,或是《爛人》致敬的高達《隨心所欲》等等。但《爛人》不僅僅只是再現了法國新浪潮的作品,甚至再現了提爾的《奧斯陸三部曲》。身為這系列的粉絲,光是這一點我就願意給予很高的評價。

三月電影評分——世界上最爛的人 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平均2.3★

水原吸管★★
「觸動到我的部分大概就是只是這人生,有選擇就有遺憾。
Normal People 成年版本+低配版fleabag。不過光是Julie討論要不要孩子那段,和同年的挪威片《忍者寶寶》皆顯而易見北歐女性擁有大聲說出『我不想要孩子』的自由意志。」

晢晢★
「尤沃金提爾在本片好像只會拍兩種戲,一是用好聽流行歌串連大光圈手持特寫拍兩人如何相戀,二是讓女主角跟另一半說一堆話然後拍哭戲配一堆奧斯陸絕美背景。於是,我們聽了旁白念出茱莉的徬徨、聽了茱莉自己說她有多爛、聽了別人說他們跟茱莉的愛情有多珍貴,結果根本看不到這些人為什麼相愛、為什麼掙扎、為什麼覺得自己很爛(唯一看得到的是那些煩死人的章節標題)。你們看起來一週打工個三、四天就可以住市區的工業風三房一廳兩衛套房欸,還可以常常喝酒趴踢爬山野餐⋯⋯Shut up and move on.」

國哥★★★★
「在《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裡面Anders跟好友Thomas在公園中說了,『一切都會變好的,一切都會找到出路的(笑)…可是並不會。』當時Anders處於34歲,正經歷生命中的巨大轉折,他不相信回歸(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有什麼值得期待的,卻也沒有其他的選擇。Anders當然有餘裕能夠回歸正常生活,但出於自己過去的青春歲月,反而無法接受現在自己的失敗。而同樣由Anders Danielsen Lie飾演的Aksel在《世界上最爛的人》最後對了女主角Julie很真誠的說出了祝福:『一切都會變好的』,觀看的當下意識到這個互文性時,下意識不免有些毛骨悚然的猜想。不過尤沃金提爾無意再重返《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的絕望,反而是回歸《愛重奏》的輕快,甚至整體的調性更加地輕快甜美,原因或許可以從奧斯陸系列的主角Anders作為出發點,Anders在《爛人》飾演的是一個成熟的漫畫家,年過四十的他,已經從前兩部作品的叛逆,逐漸成為一個嚮往平凡生活的人(從跟Julie的爭吵可以看出)。作為奧斯陸三部曲的重要角色,熟悉的觀眾或多或少都會將Anders飾演的角色作為導演的自我投射,在三部曲中Anders的年紀也從二十歲的野心蓬勃、三十歲的迷惘變成四十歲的渴望安定,或許也可以解釋出作品調性的轉換(剛好也可以對應到《爛人》中的三位主角)。
《奧斯陸三部曲》也因此可被理解成關於時間(主角步入成人社會的不適)與空間(奧斯陸作為家鄉的束縛與眷戀)的系列作。從這個角度切入,就算只是經過相仿的街道、咖啡廳及公園,都能夠產生出特別的情懷。
對我而言,《爛人》的許多場景都擁有這類召喚,可能是類似的對白、情境,甚至只是同樣的城市空間,無不充滿『奧斯陸的鄉愁』。我相信提爾是有意識在《爛人》中再現這些場景,Aksel最後的懷舊宣言,似乎也都在為這些再現背書。
提爾一直在拍攝屬於這個世代的法國新浪潮,賦予他所熱愛的經典作品一個當代的面貌,不論是《愛重奏》的楚浮、《奧斯陸》改編的路易馬盧,或是《爛人》致敬的高達《隨心所欲》等等。但《爛人》不僅僅只是再現了法國新浪潮的作品,甚至再現了提爾的《奧斯陸三部曲》。身為這系列的粉絲,光是這一點我就願意給予很高的評價。」

* 金樹懶獎評分標準:最高分為4星,最低為X

今天後搖界有了重量級的喜訊,冰島天團Sigur Rós宣布了2022年即將展開了世界巡迴,並公布了即將開始製作新專輯(距離上一張專輯已經快十年了),並找回了在Valtari後因為其他音樂計劃而退團的Kjartan Sveinsson(合成器...
23/02/2022

今天後搖界有了重量級的喜訊,冰島天團Sigur Rós宣布了2022年即將展開了世界巡迴,並公布了即將開始製作新專輯(距離上一張專輯已經快十年了),並找回了在Valtari後因為其他音樂計劃而退團的Kjartan Sveinsson(合成器、鍵盤、鋼琴等等),雖然之前因為醜聞退團的鼓手Orri Páll Dýrason並沒有回歸,但仍舊是一個值得高興的好消息。

目前只有公布北美的巡迴場次,不過官方有說並不只有北美的場次,希望大家可以許願集氣讓Sigur Rós來到台灣巡迴XD

以下碎念

對我而言,稱Sigur Rós是最喜歡的樂團似乎不能完全描述Sigur Rós對我的重要,不僅僅是每個失眠的夜晚聽著Valtari專輯就能緩解焦慮而入眠,而是Sigur Rós的音樂似乎能夠提煉出一種很純粹簡單的美,而這種純粹能夠讓我繼續相信。當然也因此我並沒那麼喜歡Sigur Rós的作品中比較激烈的Untitled678或是專輯Kveikur。

從《浪蕩沙灘》開始就蠻關注哈里斯迪金森(Harris Dickinson)的動向,私以為是外型跟表演都蠻優秀的年輕(甚至比我小!)演員,不過可能是一直在英國發展所以沒有太多(台灣觀眾)的關注,不過看完了在12/30上檔的《麥特與麥斯》與《金...
09/01/2022

從《浪蕩沙灘》開始就蠻關注哈里斯迪金森(Harris Dickinson)的動向,私以為是外型跟表演都蠻優秀的年輕(甚至比我小!)演員,不過可能是一直在英國發展所以沒有太多(台灣觀眾)的關注,不過看完了在12/30上檔的《麥特與麥斯》與《金牌特務:金士曼起源》後,不管是影展觀眾或是商業片受眾感覺都會注意到迪金森的存在。
回頭盤點迪金森的演出,除了接演一些謎樣的商業大作《黑魔女2》或《黑暗之心》之外,他在獨立製作上的選片都頗有意思(不代表全部都是好作品,像怪異的《英倫男孩的奇幻旅程》),而且儘管有些作品戲份很少(像《我們的相愛時光:續集》),也都蠻讓人印象深刻的。
不過話說回來,作為一個演員而言,迪金森如時尚模特兒的外型確實在表演上確實蠻限縮戲路的,目前看過的作品似乎都還沒能跳脫這類的形象,甚至不少導演會更強調這特質。就像《麥特與麥斯》中多藍對迪金森的處理根本只像是為了要呈現迪金森的外貌與氣質才寫出了那個角色,不過確實也很有效(但這種任性不就是我們喜歡看多藍作品的原因之一嗎?)。英國的獨立製片《County Lines》感覺是某個轉型的演出,不過台灣地區還沒有機會能夠看到。
在《金牌特務:金士曼起源》後,目前還沒有消息迪金森要接演其他的商業大作,反而幾乎仍舊是與獨立的導演合作,最值得一提的應該是與《抓狂博物館》的魯本奧斯倫合作新片《Triangle of Sadness》,可以期待之後迪金森的表現。

和趙鐸、甜寒、Alfredo一起錄的《偶然與想像》終於上線了,沒想到自己竟然能在三個濱口粉絲前談這部片。其他人講得都非常的精采,也幫我釐清了很多自己在觀看時產生的疑問,相信大家聽了也會有一些收穫的!不過因為會暴雷,所以請大家趕緊去支持場次有...
29/11/2021

和趙鐸、甜寒、Alfredo一起錄的《偶然與想像》終於上線了,沒想到自己竟然能在三個濱口粉絲前談這部片。其他人講得都非常的精采,也幫我釐清了很多自己在觀看時產生的疑問,相信大家聽了也會有一些收穫的!不過因為會暴雷,所以請大家趕緊去支持場次有一點危險的《偶然與想像》!

▌EP25 《偶然與想像》​
https://reurl.cc/XlM1Nj​
今年我最愛的電影,無需贅言,票房告急,請大家進戲院支持。看完後歡迎搭配這集一起服用
特別來賓:鄭志國、Alfredo
0:00-4:40 前言:英文片名與「命運之輪」
4:40-5:20 來賓介紹:Alfredo、鄭志國
5:20-38:40 總論:三部短片的喜好排序
38:40-1:10:25 第一部短片討論:魔法(或比魔法更虛幻的東西)
1:10:25-1:45:40 第二部短片討論:敞開的門
1:45:40-2:12:40 第三部短片討論:再一次
2:12:40-2:20:10 結論:電影、藝術、虛構與生活之輪
2:20:10-2:35:38 餘論:《偶然與想像》中的音樂使用與Zoom In鏡頭
●《偶然與想像》(Wheel of Fortune and Fantasy)的英文片名如何與塔羅牌中「命運之輪」的意涵呼應?「命運」與「偶然/想像」之間的關聯是什麼?
●如何理解濱口龍介大量的獨白對於人物處境與作品境界的相互證成?濱口龍介作品中大量的對白是如何與電影本身的影像形式做出巧妙的交織?濱口龍介又是如何用視覺上的物件去為作品中大量的對白營造出適當的互動空間?如何理解《偶然與想像》中類似(但不完全是)洪常秀是的Zoom In手法?侯麥作品中的人物和濱口龍介中的角色在行動抉擇以及人物特質上有什麼樣的差異?
●如何理解「魔法(或比魔法更虛幻的東西)」最後的結局?這部短片的發展如何能夠看出濱口龍介「真誠」與「正面」但是對於人性如何在生活中的開展有著說服性的展開?該如何介定這部短片中的角色台詞在人物行動中的意義?在這部短片裡頭,「魔法」指的究竟是什麼?為何成為這部片的關鍵詞,以及推進情節的關鍵詞會?「魔法」存在於什麼樣多重的意涵?如何去解釋片中透過傷害來創造連結的行為以及後續發展的意義?
●如何理解女主角和教授兩人的行為動機?中間心理狀態的轉折是什麼?門開與門關在情節設計是什麼樣的意味?如何理解教授堅持開門的堅持?如何理解「敞開的門」最後女主角親吻的舉止?如何理解女主角的色誘行為,教授前後反應的轉變該如何理解?該如何理解這個段落裡頭「誘惑」與「真情」間的虛實轉換?
●「再一次」如何將一般專屬於某些空間的這樣的「重演」特殊時刻融合在日常的片刻中?「重演」的意義是什麼?日常與重演的關係又是什麼?濱口龍介如何將兩人之間的互相扮演增生成為無窮可能性的膨脹? 生命的黑洞如何透過「重演」與另一個人的黑洞連結,又如何透過彼此黑洞的連結重新創造新的可能?如何將片頭的同學會的情節與整部的意涵貫串再一起?
●《偶然與想像》的三個故事如何可以作為電影與觀眾之間關係的三種隱喻?或電影、人性、生活之間的交互過程?
【鄭志國】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yownprivateriver
【Alfredo】電影網誌「Blog on Cinema」
https://blog-on-cinema.blogspot.com
【Alfredo】電影粉絲專頁「Blog on Cinema 電影誌」https://www.facebook.com/BlogOnCinema
——
我們的贊助連結
https://is.gd/n6c7UV
——
精彩回顧
EP22 這個導演不稀微|【閱影展 X 希維特】(1)
https://reurl.cc/EZ43Ma
EP23 修女,女神,壞女人|【閱影展 X 希維特】(2)
https://reurl.cc/RbY5WZ
EP24 白馬非馬緝魂非魂|金馬影展特輯(1)
https://reurl.cc/2oe0jv
——
Spotify、Podcast、SoundOn、KKBOX 「字戀男與變焦女」

帶我入門文學、電影的朋友終於出書了,老實說如果沒有遇見他,現在可能不會對廣義的藝術有興趣,更別說對電影有一點點粗淺的見解了。《新兵生活教練》對我而言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中篇,或許跟創作者太過熟悉,許多文字都直接與過往的特定回憶所連結。看到這個...
02/11/2021

帶我入門文學、電影的朋友終於出書了,老實說如果沒有遇見他,現在可能不會對廣義的藝術有興趣,更別說對電影有一點點粗淺的見解了。
《新兵生活教練》對我而言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中篇,或許跟創作者太過熟悉,許多文字都直接與過往的特定回憶所連結。看到這個故事從本來的短小,歷經了數年的演化,最終終於能夠有一個完整的版本,其實還蠻欣慰的。不過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新兵生活教練》應該很能滿足對南方還有軍中的獵奇想像,或許還能因此回想起一些(當下很痛苦卻)回味無窮的青春場景。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6956?sloc=main

書名:新兵生活教練,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3874829,頁數:312,出版社:印刻,作者:吳佳駿,出版日期:2021/10/28,類別:文學小說

造訪 Come Here 2021在我還不知道誰是高達的時候,偶然接觸了Anocha Suwichakornpong的《生命宛若幽暗長河》。隨著電影知識的增長,越覺得《生命宛若幽暗長河》越有意思,遂成為了我電影歷程的重要參照,因此我對Ano...
13/10/2021

造訪 Come Here 2021
在我還不知道誰是高達的時候,偶然接觸了Anocha Suwichakornpong的《生命宛若幽暗長河》。隨著電影知識的增長,越覺得《生命宛若幽暗長河》越有意思,遂成為了我電影歷程的重要參照,因此我對Anocha一直很有情感。
《造訪》延續了Anocha對歷史的關注,卻刻意淡化了歷史本身(僅透過紀念碑),更專注於「電影」是否能夠「再現」歷史(其實她的作品都有處理到這個議題),涉及了諸如並置、剪輯等電影手法,或是詮釋扮演等再現方式,卻不以解說、評論、提問等方式討論(註),而是邀請觀眾自行詮釋,進而理解這些機制的運作,使得作品更實驗與硬派。
值得一提的是,拍攝於《生命宛若幽暗長河》之後的《造訪》,(有意識的)使用了相同的演員,並再現幾個相似的場景,使得這兩部作品產生了直接的連結,甚至可以進一步地腦補:在《造訪》中拆解的舞台即是《生命宛若幽暗長河》,從這個觀點切入,《造訪》也可以成為《生命宛若幽暗長河》的後設電影,不僅補足了《造訪》中僅透過一個紀念碑文就帶過的歷史軌跡,更增添了許多詮釋的切點。
不過這些詮釋的機制得以作用之前,數個不同段落交錯的出現,確實也讓人摸不著頭緒,縱然有非常美麗的攝影(Anocha的御用攝影師是香港攝影師梁銘佳)以及精緻的聲音設計(ASMR?),在觀看的當下也難免不耐,事後卻越想越有趣。
當然,我們總是會開玩笑的指稱這些詮釋前衛電影的心得、影評都是作文大賽,影評寫得比電影本身好看。不過我反而認為《造訪》的魅力正是來自於,導演本人邀請各位觀眾從接收資訊的被動方直接參與電影的「完成」,用一種新型態的方式與觀眾對話。
註:在書寫的當下,聯想到了同樣深受高達影響的Harun Farocki,用有如學術討論般的video essay去檢視觀看與影像的各項議題。

好像沒有在粉專分享過調酒相關的文章,不過近期品嘗到了一款心心念念已久的琴酒,一方面驚嘆疫情期間在自宅中竟然就能夠喝到如此符合我胃口的酒款、一方面也感嘆自己先前錯過數次喝這款琴酒的機會,想說在粉專上記錄一下。就是圖中這款有著簡約設計的德國琴酒...
25/08/2021

好像沒有在粉專分享過調酒相關的文章,不過近期品嘗到了一款心心念念已久的琴酒,一方面驚嘆疫情期間在自宅中竟然就能夠喝到如此符合我胃口的酒款、一方面也感嘆自己先前錯過數次喝這款琴酒的機會,想說在粉專上記錄一下。

就是圖中這款有著簡約設計的德國琴酒——柏林縱火人琴酒(Berlin Brandstifter Dry Gin)。畢業於藝術大學的文森,有一天在家族聚餐中喝到家族流傳的曾祖父自釀的穀物烈酒,便決定跟隨先人的腳步。首先在募資平台上獲得第一桶金後,創立了品牌柏林縱火人,首先推出的是穀物烈酒Kronbrand,接著花了一年研發的時間推出了品牌下的琴酒Berlin Dry Gin。為追求品質,一年只會產出9999瓶,在瓶身上可以看出產出的專屬序號。這些都不重要XD我們大致上只需要知道原料是用小麥烈酒分別浸泡杜松子及其他有機農作物(包括:小黄瓜、接骨木花、錦葵花、香車葉草等等),蒸餾後再將各種酒液調和成成品。

有意思的是,入口的第一口瞬間的風味竟是非常明顯的莓果香氣,甚至帶有一點果醬般的香甜氣息,不過仍舊有琴酒標誌的杜松子風味,尾韻稍微帶有一點辛香的刺激,自己覺得是一款冰鎮後單喝就非常好喝的琴酒。

這次搭配了Fever-Tree的接骨木通寧水,花果香的互相搭配非常的合適,甚至簡單的攪拌後就有一種在家就能喝到酒吧等級的調酒的感覺。推薦給那些雖然酒吧已經開放內用,但還是不敢去喝的大家。

「Witek,我想要你知道,你不必做任何事。」前段時間看了一系列韋家輝的作品,竟意外地燃起重看《機遇之歌》的慾望。奇士勞斯基的《機遇之歌》可能客觀上並不能與三色或是十誡相提並論,但我卻是我一直牽掛的作品。這次重看之後,似乎可以確認是我最喜歡...
20/08/2021

「Witek,我想要你知道,你不必做任何事。」
前段時間看了一系列韋家輝的作品,竟意外地燃起重看《機遇之歌》的慾望。奇士勞斯基的《機遇之歌》可能客觀上並不能與三色或是十誡相提並論,但我卻是我一直牽掛的作品。這次重看之後,似乎可以確認是我最喜歡的奇士勞斯基作品。
大部分的觀眾在看完《機遇之歌》後,似乎都會把作品解釋成悲觀的宿命論作品。確實不論主角怎麼選擇,似乎最終都沒有好下場,甚至也被詮釋成極權體制下人民的無力。但《機遇之歌》對我來說一直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撫慰感,第一次看的時候將這種撫慰感詮釋成宿命論的前提下,人類並不用去承受命運交叉的選擇,然而第二次看卻得到近乎相反的想法。
在「工整」的三段式結構中,主人公Witek遇見了三位不同的女孩與三位不同的精神導師,卻都幾乎是在「愛情與理想」中的搖擺不定造成最終的悲劇。與其將這種對應詮釋成命定式的悲劇,反而更讓我聯想到了「性格決定命運」的悲劇能量。換句話說,不論Witek有沒有趕上火車、政治立場為何都不重要,重要的反而是Witek自己的性格以及其行動。從這個角度切入,似乎能夠從《機遇之歌》中的故事中擷取出一個異常正向的結論:不論主人翁有沒有趕上時代的洪流,他終究還是自己,獨一無二且無可取代的自己。
我想這或許就是我在觀看《機遇之歌》時感受到難以言喻的撫慰能量吧。

發現自己寫了一篇如果是一個從來沒有看過維斯康提電影的觀眾會完全不知道在衝三小的文章....
17/07/2021

發現自己寫了一篇如果是一個從來沒有看過維斯康提電影的觀眾會完全不知道在衝三小的文章....

【沒有戲院的日子】

沒想到這個企劃竟然還能撐到第二輪!?讓社畜新鮮人國哥來緬懷不用上班每天只要看電影時光,順便推薦我以為的我的愛導康提最被人低估的一部片。
大熊星座的朦朧星光 Sandra
盧契諾·維斯康堤 Luchino Visconti|Italy&France|1965|105min

1965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1965年電影筆記十大第二名
劇情簡介:為了參加已故岳父的紀念儀式,美國籍的Andrew與妻子Sandra一同前往她成長的義大利小鎮。當Andrew第一次見到Sandra的帥氣弟弟Gianni時,他隨即意識到了Sandra似乎隱瞞了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

我想應該沒有人會反對維斯康提是電影史中最會拍貴族(沒落)的導演,維斯康提確實許多關於貴族沒落的作品,甚至他翻拍的那麼多文學作品,也都嘗試在捕捉逝去的時代氛圍。不過如果仔細觀察這些看似大同小異的故事,能在這些(風格與故事走向等等的)差異中,發現許多解讀上的趣味。比如說《戰國妖姬》的歌劇通俗劇風格對立於《浩氣蓋山河》的大氣史詩,其實與主角伯爵夫人與薩利納王子在(性別、權力的)身分、選擇上的差異相對應。自己會默默地把這些作品當成維斯康提建構出來的貴族平行宇宙,就像《機遇之歌》、《羅拉快跑》這類的作品,而《浩氣蓋山河》可能是這些平行宇宙中最好的結局。這種想法多少來自於維斯康提下的角色幾乎都共享著某些共通性,不過這個如果要仔細講可能會花上許多篇幅XD。
《大熊星座的朦朧星光》把貴族沒落的故事拍成田納西威廉斯風格的黑色電影,藉著外來者的視角,逐漸挖掘出家族中的秘密。改編自希臘神話Electra & Orestes的故事至二戰後,由《浩氣蓋山河》的CC Claudia Cardinale與低配版亞蘭德倫Jean Sorel(第一次在《青樓怨婦》時看到他的想法就是他好像維斯康提的男演員哈哈)的姊弟組合,以及故事中那個不像秘密的秘密(I mean 兩人的sexual tension實在太明顯,就很田納西),意外能夠嫁接起《浩氣蓋山河》與《納粹狂魔》這兩部看似南轅北轍的作品。
這部作品的黑白攝影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有一個說法是:維斯康提用彩色拍貴族,用黑白拍平民,這並不適用於此,但《大熊星座的朦朧星光》中的貴族已經沒落了,只剩下曾經繁華的建築與花園。高對比的黑白攝影將這些豪華背景拍成鬼影般的廢墟,更為這部作品添增了不少氛圍。
而片名《大熊星座的朦朧星光》(Vaghe stelle dell’Orsa…),取自於義大利詩人Giacomo Leopardi詩作《回憶錄》(Le ricordanze)。但作為一部電影片名似乎太過拗口,所以英文片名所幸叫簡潔有力的Sandra,英國則稱為Of a Thousand Delights。我一直覺得康堤在引用典故上其實蠻巧妙的(而且很多時候其實經過重新改寫),雖然乍看都像是角色在掉書袋,卻能夠藉由這些典故式的徵引去建立起角色本身的厚度。真的要談自己喜歡的導演好像就會像這樣沒完沒了的講下去,所以最後就節錄了這首詩的英文翻譯作為總結吧,有興趣的人可以找到台版的DVD哦!
Glimmering stars of the Great Bear,
I never thought I'd be back to see you
Shining down on my father's garden,
Nor talk to you ever again from the windows
Of this house where I spent my childhood
And saw the last of my happiness vanish.

原本打算發在這邊的,不過剛好有人提出來這個企劃,就主要放在金樹懶獎那邊。這段期間其實看了不少MOD的經典作品,不過有一些不太確定能寫出什麼所以就沒有推薦了。然後近期終於開始要工作了,所以可能會是短期內最後一部MOD推薦文。
09/07/2021

原本打算發在這邊的,不過剛好有人提出來這個企劃,就主要放在金樹懶獎那邊。這段期間其實看了不少MOD的經典作品,不過有一些不太確定能寫出什麼所以就沒有推薦了。然後近期終於開始要工作了,所以可能會是短期內最後一部MOD推薦文。

【沒有戲院的日子】

三級警戒也將接近尾聲,在這段沒有電影院的時間我們仍舊繼續看著電影,卻也改變我們的觀看的方式,在少了院線與影展替我們規劃的片單後,我們第一個面臨到的改變就是:規劃自己的片單。金樹懶是一群喜好各異的朋友,不只對一部電影的看法可能有很大的差異,這段期間內我們選擇觀賞的作品也都相當分歧,因此我們便決定每一天都輪流由一位成員推薦一部這段期間內喜歡的作品(推薦的方式可能也會不一樣XD),或許能夠激盪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火花。

-------

那第一部由我(國哥)來推薦,是近期我在MOD上看到很喜歡的《組織者》。
組織者 The Organizer
馬里奧·莫尼切利 Mario Monicelli|
Italy&France&Yugoslavia|1963|128min

奧斯卡最佳劇本提名
劇情簡介(取自mod的簡介):故事背景在19世紀末的義大利的都靈,一群紡織廠的工人不滿老闆開出的工作制度,決定集體抗議要求更多的員工福利,工人們組成勞工委員會,並請到一名高中教授參與指教。然而面對老闆的不妥協政策及教授瘋狂的罷工活動,工人們是否能為自己謀出福利?

-------

莫尼切利大概是台灣觀眾相對不熟悉的義大利導演,許多人可能都是在去年的費里尼影展的《三艷嬉春》(Boccaccio '70, 1962)第一次注意到這位導演,不過其實莫尼切利也默默地提名了數次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與劇本。莫尼切利可以算是義大利式喜劇(Commedia all'italiana)的代表導演,這類喜劇通常可以視為一種「新寫實風格」的喜劇,通常聚焦於一些相對辛辣的社會議題,就像是前年義大利電影課播放過的《義大利式離婚》(Divorce, Italian Style 1962)。莫尼切利曾說過:「讓人能放聲大笑的主題通常取自於貧窮、飢餓、苦難、老年、疾病與死亡。無論如何,這些都是讓義大利人大笑的主題。」
不過不同於其他作品的輕巧,《組織者》相對複雜了些,甚至在分類上通常也不會被列入喜劇中,更像以喜劇的方式去拍攝一部罷工的悲劇,透過對刻板角色的喜劇橋段,出場的角色們都得到足夠的描寫,使觀眾更能夠同理這群工廠員工們的處境,完全不會被馬切洛·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飾演的逃難高中教師所遮蔽。這也是《組織者》最有趣的地方,融合了悲劇與喜劇能量,創造出了一種難以言喻的感性氛圍,或許就如同義大利共產主義思想家Antonio Gramsci所說的:「理智上的悲觀主義;意志上的樂觀主義。」(Pessimism of the Intellect, Optimism of the Will.)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片的攝影是曾經拍攝過《白夜》、《洛可兄弟》、《浩氣蓋山河》、《愛情神話》、《爵士春秋》的Giuseppe Rotunno,以仿古的黑白攝影拍攝出19世紀末的時代氛圍,使「觀眾認為這部作品就像是在1895年拍攝出來的」,如同置身於當下的環境之中。
《組織者》除了在MOD上,LiTV線上影視、Hami video、Friday影音也都能看到,推薦給大家。

感謝女神殿的提及!題外話:以前有嘗試馬丁辛的那種穿牛仔外套的方式(好像是在某個影片留言下看到的),結果差一點毀掉一件牛仔外套,大家可以嘗試穿穿看XD
19/06/2021

感謝女神殿的提及!

題外話:以前有嘗試馬丁辛的那種穿牛仔外套的方式(好像是在某個影片留言下看到的),結果差一點毀掉一件牛仔外套,大家可以嘗試穿穿看XD

本篇謹獻給普天之下,悲天憫人的馬力克粉們,筆者和美指的新系列:〈目不斜視 Custody of the Eyes〉Vol. 1《Badlands: A Blossom Fell on Jeans》(以及空条承太郎配色的 Kit)。
 
網誌版:https://bit.ly/35yGfI2
Instagram 版:https://bit.ly/3xpqAXw
 
----------
 
Badlands: A Blossom Fell on Jeans
 
 
我們可以從馬丁辛(Martin Sheen)飾演的 Kit,與西西史派克(Sissy Spacek)飾演的 Holly,兩人衣著質量與關係的改變,來回視(revisit)《窮山惡水》這部電影。
 
從片頭開始,男主角 Kit 一直身著那套出現在無數劇照裡的經典牛仔勁裝,女主角 Holly 大概換到第六套衣服,Kit 才第一次把那件牛仔外套給脫下,換上淺藍色長袖襯衫與 Holly 散步。
 
Kit 進入 Holly 家中槍殺 Holly 父親,展開奪命鴛鴦逃亡旅程前,他先從衣櫃隨手撈了好幾件 Holly 的衣服,一一丟進行李箱裡。Kit 則是在整趟旅程中,幾乎只有帶同一套牛仔勁裝,無法更換。單就「有沒有漂亮衣服可穿」來看,Holly 貌似是資源較多的一方,但兩人資源分配都來自 Kit 一時倉促的決定。
 
 
衣服作為文明產物,我們可以再把兩人衣著質量,延伸到文明與自然的對立。
 
Kit 是個不顧一切(hell-bent)從文明世界,往大自然懷抱逃脫的傢伙,Holly 則是一開始跟隨 Kit 逃跑的人。當 Kit 依舊沈浸在自己絕聖棄智的桃花源,Holly 開始懷疑兩個人,或者自己,是否能夠繼續像野生動物般,跟 Kit 生活在完全沒有人類文明的原始自然裡。
 
Holly 用自己的聲音,告訴 Kit 很久沒有看到文明產物,想去看看平原上如馬可波羅商隊前進的火車。大概是這個時候,兩人關係因為對文明與自然的取捨不同,而開始改變。
 
 
Holly 有意識到自己對文明的需求,一心想脫離文明的 Kit,則無意識地也受文明所影響。
 
Holly 翻閱地圖,自顧呢喃,開始不那麼在意身旁的 Kit 正在噴什麼人生哲理。Kit 從廣播這項文明產物上,聽到納金高(Nat King Cole)演唱〈A Blossom Fell〉,將 Holly 拉出車外,於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裡,與愛人共舞。
 
而歌詞 “The night a blossom fell, and touched two lips that lied” 訴說愛情裡對彼此美好未來的幻想,終將如花凋零,Kit 此舉看似雄渾浪漫,卻更像是為了挽回 Holly 而做出的拉扯。

Kit 甚至講到「如果我可以把現在的感受唱成一首歌,絕對是首暢銷金曲。」這種自我膨脹的妄想。Kit 遭捕後,被警察說長得像詹姆士狄恩(James Dean),他微笑不語,彷彿邊緣人終於被主流社會價值肯定,Kit 的妄想,也摻雜文明世界娛樂產業對偶像明星之模仿。
 
 
某次 Holly 終於對 Kit 親口說出「你瘋了。」這句話,她拒絕跟隨 Kit 繼續逃亡。
 
Kit 獨自踏上逃亡道路,意圖於加油站補充子彈時,從行李箱掏出一件又一件 Holly 的衣服,Kit 當初自己從 Holly 衣櫃隨手撈取的衣服。衣服作為文明產物,此時在 Kit 眼裡成了沒有價值的廢棄物,無法交換子彈,全被 Kit 給狠狠丟進垃圾桶。
 
對於從社會體制被逼到自然生活的 Kit 來說,正如動物受本能的生存所驅使,文明世界的衣飾,不論 Holly 的洋裝,或者 Kit 塑造個人形象的牛仔勁裝,最終還是不如生存所需的子彈來得迫切。
 
 
 
 
最後,再補充一些牛仔勁裝的軼事。
 
對馬丁辛在《窮山惡水》之牛仔勁裝印象,是上淺和下深的藍色,類似傑克吉倫霍在《斷背山》的選擇。如果要穿牛仔整套,要嘛你是木村拓哉,要嘛上下兩件藍色有明顯區別較好駕馭。
 
然而,記憶狡詐如地鼠,馬丁辛在《窮山惡水》穿的牛仔外套和牛仔褲,幾乎是一樣的藍色,褲子只比外套再深一個色階的藍而已。
 
 
我們知道《窮山惡水》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十九歲的 Charles Starkweather 狹持十四歲的 Caril Ann Fugate,於一九五八年一月橫跨北美大平原,踏上逃亡路。這位真實事件男主角 Charles Starkweather,本身就會穿牛仔襯衫配牛仔外套和牛仔褲,《窮山惡水》對牛仔外套也沒有丁點馬虎。
 
馬力克受訪時曾提及,他盡量把故事背景的五零年代氛圍降到最低,避免懷舊感壓過劇情,但劇組還是十分講究,讓馬丁辛穿上一九五三年問世的 Levi’s “Type 2”(507XX)牛仔外套,而不是自一九六七年流傳至今的 “Type 3”(557XX)。
 
特別值得一說的是,馬丁辛角色被清潔隊工頭開除後,若無其事地將牛仔外套從胸前拋到身後,咻一聲同時把兩隻手伸進袖子裡。馬丁辛表示,他出生時被鉗子夾傷,導致左手臂比右手臂短了三英吋(七點六公分),因此習慣這樣穿外套。我們可以端詳馬丁辛高舉雙手投降的著名劇照,左手臂確實較短。
 
馬丁辛秀的這手,絕對沒有想像中簡單,不信可以在電腦或書本前自己試試看。
 
 
影視文化男裝學家 BAMF Style 有篇〈Martin Sheen in Badlands〉的文章,對馬丁辛《窮山惡水》造型進行細密考究,馬丁辛的食衣住行育樂兼槍砲彈藥,也全都給研究過一遍了。
 
 
 
 
窮山惡水 Badlands
94 min. 1973
 
 
延伸閱讀:
https://reurl.cc/qg5Wxg
04:15-49:55 鄭志國的啟蒙電影:馬力克《永生樹》
w/ 私人河流

Address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私人河流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ortcuts

  • Address
  • Alerts
  • Claim ownership or report listing
  • Want your business to be the top-listed Media Company?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