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觀點 ACT

藝術觀點 ACT 為讀者打開一個立基台灣、面向世界,當代思潮匯流激盪的對話平台。 大家好,這是藝術觀點ACT的粉絲頁面,未來將在此更新相關訊息,也歡迎大家討論交流。

13/02/2024
【《藝術觀點ACT》95期出刊】 專題企畫 ■ 亞洲的另類海專題主編 ■ 文貞姬 「另類」亞洲是將其視為後意識形態和突破邊界的視角。它並沒有成為為過去對於西方的「東方」的相對意義,而是作為一個跨國的「亞洲」前進,將西方相對化,並將製造的「東...
05/01/2024

【《藝術觀點ACT》95期出刊】
 
專題企畫 ■ 亞洲的另類海
專題主編 ■ 文貞姬
 
「另類」亞洲是將其視為後意識形態和突破邊界的視角。它並沒有成為為過去對於西方的「東方」的相對意義,而是作為一個跨國的「亞洲」前進,將西方相對化,並將製造的「東方」埋葬為過去。為此,讓我們把它作為另類亞洲的海來分享吧。由此,通過一個地區的歷史和文化習俗,傳達出一種強烈的信息,即「海」,多種現象可以從同一時間的角度超越時空。
 
http://act.tnnua.edu.tw/?p=8983

【《藝術觀點ACT》94期出刊】 專題企畫 ■ 海浪的聲音那麼大:海景認識論專題主編 ■ 龔卓軍、黃瀞瑩 本專題以持續發生於東海岸的「採集」、「野燒」與「航行」行動為對象,透過《The Waves of Knowing》一書中所提出的「環境...
05/01/2024

【《藝術觀點ACT》94期出刊】
 
專題企畫 ■ 海浪的聲音那麼大:海景認識論
專題主編 ■ 龔卓軍、黃瀞瑩
 
本專題以持續發生於東海岸的「採集」、「野燒」與「航行」行動為對象,透過《The Waves of Knowing》一書中所提出的「環境識讀」、「具身實踐」、「認同重組」等概念群組,觀察東海岸藝術聚落中的藝術家或實踐者,如何折返於記憶與技藝之間,順延著特定的材質經驗,以及其所創造出的交纏於創作與生活之間的「感覺運動路徑」,嘗試描摹出某種根源於藝術行動的「屬地認同」。
 
http://act.tnnua.edu.tw/?p=8967

【《藝術觀點ACT》93期出刊】 專題企畫 ■ 長城與巴別塔:當代媒介的管制與擴延專題主編 ■ 沈裕昌、沈裕融 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曾提醒我們,疫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後疫情時代持續存在的數位監管技術,隨時準備將例外狀態...
05/01/2024

【《藝術觀點ACT》93期出刊】
 
專題企畫 ■ 長城與巴別塔:當代媒介的管制與擴延
專題主編 ■ 沈裕昌、沈裕融
 
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曾提醒我們,疫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後疫情時代持續存在的數位監管技術,隨時準備將例外狀態常態化。COVID-19全球疫情期間,當代媒介似乎朝向兩個看似對立卻又並存的方向發展:「管制」與「擴延」。前者藉由數據化、即時化與透明化,施展全面控管的防疫(或資訊防堵)策略;後者則發明各種越過肉身,讓社會機制繼續(甚至加速)運作的替代路徑。兩者皆使我們的身體與世界全面數位化,我們已然進入媒介世(Mediacene)。然而,即便數位媒介去物質化,我們仍難放棄使用建築的隱喻(如翻「牆」與網「路」)。因此本期將從「長城」與「巴別塔」這兩個建築意象出發,前者象徵各種水平式的封鎖隔離,後者則代表所有垂直式的穿破欲望,藉此思考當代媒介的管制與擴延問題。
 
http://act.tnnua.edu.tw/?p=8962

【《藝術觀點ACT》92期出刊】 專題企畫 ■ 流域之魂.萬物之聲專題主編 ■ 龔卓軍 針對國內較少見、有十位以上的策展人規模的「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進行大地藝術策展學的討論。從空間場所的討論,特定場址如今進一步以生態地理學上做為「關鍵帶...
07/03/2023

【《藝術觀點ACT》92期出刊】
 
專題企畫 ■ 流域之魂.萬物之聲
專題主編 ■ 龔卓軍
 
針對國內較少見、有十位以上的策展人規模的「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進行大地藝術策展學的討論。從空間場所的討論,特定場址如今進一步以生態地理學上做為「關鍵帶」的流域萬物為策展主題,是策展上的第一個挑戰。其次是以三年的時間準備,對國內既有的策展準備期,相對而言較為綿長,更涉及了生態與水文化的時間變化與歷史。最後,策展組織上如羊毛氈一般的複雜網絡的相互交織育成,也超越了單一策展人或單一策展中心的思維,如何構成一個有效的策展人組織,以及與藝術家、在地引路人、流域居民、NPO組織、學校、行政資源和行政管理單位之間的協調與聯結關係,都是本專題欲深入探索的策展學課題。
 
http://act.tnnua.edu.tw/?p=8942

【《藝術觀點ACT》91期出刊】 專題企畫 ■「帝國」果實專題主編 ■ 文貞姬 大約二十年前我來訪台南時,在第一次品嚐的所有水果中,芒果可說是最特別、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濃郁且飽足的甜味、竄鼻的香氣,遠比其他水果都來得優越。這一強烈的味覺記憶...
03/11/2022

【《藝術觀點ACT》91期出刊】
 
專題企畫 ■「帝國」果實
專題主編 ■ 文貞姬
 
大約二十年前我來訪台南時,在第一次品嚐的所有水果中,芒果可說是最特別、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濃郁且飽足的甜味、竄鼻的香氣,遠比其他水果都來得優越。這一強烈的味覺記憶,即使我再回到韓國後,仍對這樣的甜美滋味念念不忘。如今,在炎炎夏日時,芒果冰在韓國的豪華酒店中被視為上等甜點,並將其封為水果之王。當這些熱帶水果在亞洲溫帶氣候區出口和商業化時,大多數人都會想起果實的所在地區和歷史,以及全球化的經濟體系。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的台灣,亦是在這樣帝國殖民的歷史脈絡下,使其水果不僅是統治者眼中豐碩甜美的欲望對象,亦逐漸成為台灣自身主體性的某種形象。
 
今天當我們在餐桌上品嚐著異國水果,這絕非異國情調。因著全球化的經濟分佈,使熱帶與溫帶水果在世界各地流轉著。全球農業企業(Global Agribusiness)起源於過去經營殖民地的帝國主義國家,當時通過移植植物,藉以實現生產和利潤最大化的方法,造成了被殖民者的勞動力相對被剝削,和市場化的二元結構。
 
「果實」作為封建帝國的象徵,蘊含著吉祥的寓意,而現代帝國的果實則是通過產業的分佈鏈條將其形象化。對此,本期企劃《「帝國」果實》,試圖將果實作為一種網絡工業化的視覺形象,從過去封建帝國的貢品貿易,構建為帝國管理的形象進行審視:第一篇論文探討「鳳梨」作為現代帝國果實的複數性觀察;第二篇論文研究繪畫中出現的文化現象和朝鮮王朝南方熱帶水果,在前現代韓國被王室消費的問題;第三篇論文探討東亞餐桌上美國「聖美多」葡萄乾形象化,及成為現代甜蜜家園的象徵;最後一篇論文從紀錄片《關於香蕉》(About Bananas, 1935)中香蕉形象的建構、剝皮與吞食行動的影像分析出發,進而透過與電影《香蕉天堂》(1989)的相互比較,探討香蕉如何作為台灣被殖民者的身分與重建自身主體性的指涉對象。通過上述四篇論文,對「帝國」果實的諸種視覺文化之研究,試圖通過探討包括殖民主義在內的文化理論與主客體的循環現實,賦予果實圖像更為豐富且多重的視覺意涵。
 
http://act.tnnua.edu.tw/?p=8928

【《藝術觀點ACT》90期出刊】 專題企畫 ■ 幻。畫──繪本的奇藝世界2.0專題主編 ■ 林素幸 接續2021年7月出刊的《藝術觀點》86期夏季號「與世界共舞―繪本的奇藝世界」專題,在經過一年的籌劃下,「幻。畫:繪本的奇藝世界」展覽在20...
29/07/2022

【《藝術觀點ACT》90期出刊】
 
專題企畫 ■ 幻。畫──繪本的奇藝世界2.0
專題主編 ■ 林素幸
 
接續2021年7月出刊的《藝術觀點》86期夏季號「與世界共舞―繪本的奇藝世界」專題,在經過一年的籌劃下,「幻。畫:繪本的奇藝世界」展覽在2022 年2月24日至4月24日於臺南市美術館一館正式登場。「幻。畫:繪本的奇藝世界」打破繪本為童書的刻板印象,以歷史脈絡與藝術賞析的面向,構築出不同觀看繪本的世界。過去學院藝術系統建置的藝術門類常將書籍與插畫等的製作納入「小藝術」(arts mineurs)的範圍,因而產生以創作「大藝術」(arts majeurs)為職志的藝術家們常常不屑創作書籍或插畫等藝術的窘境。
 
二十一世紀的繪本市場,已突破過去為文字配插圖的角色,許多作品都以插畫為主,文字為輔,視覺圖像在現代溝通傳播上,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媒介。因應此藝術發展與潮流,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與臺南市美術館於2022 年新春後,攜手合作展出「幻。畫:繪本的奇藝世界」展覽,該展一共分為三個子題:一、「插畫黃金時期」,二、「繪本的前世今生」,三、「漫遊華文繪本」。透過不同主題的範例和演變脈絡,我們與觀眾一起探索繪本的發展及其圖文背後的奧妙,並了解繪本的形成演變及對臺灣視覺文化與插畫產業的影響。
 
作為一個大學的教師,而非專業的博物館員或專職的策展人,我個人在策劃展覽的過程中,較多偏重在研究與展覽如何呈現的專業上,於行銷等策略上的認識相對較弱。為了讓展覽策劃更周全,我們特別邀請王碩仁博士擔任此展覽的製作人暨共同策展人,以他在台積電與聯發科等科技業超過二十年業界的實務經驗,給予策展團隊不同的視野。在此專刊中,我們也特別邀請王碩仁老師,以自訪的方式,來跟大家一起介紹「製作人」在策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究竟為何?並透過展覽的實例與大家分享理想與現實如何平衡。
 
http://act.tnnua.edu.tw/?p=8910

【《藝術觀點ACT》89期出刊】 專題企畫 ■ 毡團存有・流域織造——大地藝術的境身力與群構造專題主編 ■ 龔卓軍、陳冠彰、黃瀞瑩 如果,大地藝術季是在特定場境上進行流域萬物網絡的對話與生產實踐,那麼,天空、大地、其間的地表與千萬種生命線條...
29/07/2022

【《藝術觀點ACT》89期出刊】
 
專題企畫 ■ 毡團存有・流域織造——大地藝術的境身力與群構造
專題主編 ■ 龔卓軍、陳冠彰、黃瀞瑩
 
如果,大地藝術季是在特定場境上進行流域萬物網絡的對話與生產實踐,那麼,天空、大地、其間的地表與千萬種生命線條所交織而成的表現力與境身力,就涉及了新型態的毡團境身與群的構造,以及各種毡團群之間的遭逢與交往。本期專題將以大地藝術中的集群表現方法為線索,透過理論上關於萬物的毡團存有狀態與既有人類學/民族誌方法的辯證交鋒,以及手創製作上的創作者、工藝師與幾個藝術社群的個案訪談,重新梳理藝術實踐中可能觸及的多重物質流與意識流的表現轉化。藉以與當代人類學家提姆. 英格德(Tim Ingold)的「Making」概念進行對話,讓物質流本身的表現力,在創作中與意識流的造形力相激相成。
 
本專題第一部分「Making的再思考」,邀請曾於2021年12月參與「四校論壇」的朋友,在英格德的相關著作與「南南東讀書會」講座的基礎上,針對Making作為一種實踐方法,進行深度對辯。人類學領域的林徐達和李宜澤特別提出了人類學認識論上的批判反思,而哲學美學領域的龔卓軍與蔡翔任,則對英格德方法論上貫通了身體實作與非二元論的環境機體深層存有學,給予進一步的內在性闡述。高俊宏與葉菁的文章,針對4A跨領域藝術實踐的潛力與影像創作上的境身時間性,給予肯定的概念內涵延伸。
 
http://act.tnnua.edu.tw/?p=8879

ACT 77. South +:全球南方的歷史共振 South Plus: Searching for New Solidarities in Global Critique ■企畫———辛友仁、蔣伯欣

【《藝術觀點ACT》88期出刊】 專題企畫 ■ 農業創生・萬物索引:如果耕耘是一種創作專題客座主編 ■ 吳克威、蔡郁柔 當代農業由純粹的作物生產邁向生產、生活與生態並重的三生農業,其後更發展出以更大尺度實踐食物生產與環境系統共生、共好的農業...
03/02/2022

【《藝術觀點ACT》88期出刊】
 
專題企畫 ■ 農業創生・萬物索引:如果耕耘是一種創作
專題客座主編 ■ 吳克威、蔡郁柔
 
當代農業由純粹的作物生產邁向生產、生活與生態並重的三生農業,其後更發展出以更大尺度實踐食物生產與環境系統共生、共好的農業觀念:如2009年的SATOYAMA倡議、有機農業、里山里海、綠色保育、林下經濟、森川里海實踐等,這股觀念的推進似乎正邁向一種重新將人類放回環境、作為無數棲居者之一的存有學,更具體的就農業生產而言,每一位農民的農園本身正是一個對於棲居環境生成保育觀念與實踐行動的創作場域,既通向人類食物供應鏈,也通向了共存的萬物。
 
http://act.tnnua.edu.tw/?p=8863

【《藝術觀點ACT》87期出刊】 專題企畫 ■ 女性主義前後,東亞.女性.藝術專題主編 ■ 文貞姬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洲女性藝術家開始與男性藝術家的世界同步發展,展現獨自的藝術成就。一九八〇年代在女性主義藝術風潮發起來到東亞,受到西方社會...
31/10/2021

【《藝術觀點ACT》87期出刊】
 
專題企畫 ■ 女性主義前後,東亞.女性.藝術
專題主編 ■ 文貞姬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洲女性藝術家開始與男性藝術家的世界同步發展,展現獨自的藝術成就。一九八〇年代在女性主義藝術風潮發起來到東亞,受到西方社會進步思想影響,但還沒出現女性自身藝術意識型態,只有提起女性主義藝術標示。到二〇一〇年代在脫西方中心主義出現之後,東亞女性藝術家逐漸不再標舉著女性主義大旗。這並不是說東亞的女性主義藝術已經退出,或者說女性主義已經不再為世人所關注,而應該說是,藝術家不再受女性主義這個名詞所框架,而回歸到女性本身,女性主義的藝術並不等同於女性藝術,和女性藝術家的藝術也不完全相關。當東亞的藝術圈不再特別標誌女性主義時,我們想要重新探討的是,女性藝術家在脫離女性主義觀點的束縛之後,強調以女性本身為主的藝術是如何呈現。本期將從台、日、韓三地女性藝術家的文章及訪談中呈現不同發展的脈絡,尤其是對比著女性主義前後,我們站在某一個制高點上重新觀看這一時期在藝術史上的轉折。
 
http://act.tnnua.edu.tw/?p=8840

【《藝術觀點ACT》86期出刊】 專題企畫 ■ 與世界共舞——繪本的奇藝世界專題主編 ■ 林素幸 「繪本」(E-hon)一詞是源自日文,指的就是圖畫書,早在19世紀末的英國,就有許多重量級的繪本畫家誕生。「繪本」的研究不僅在19世紀末、20...
19/08/2021

【《藝術觀點ACT》86期出刊】
 
專題企畫 ■ 與世界共舞——繪本的奇藝世界
專題主編 ■ 林素幸
 
「繪本」(E-hon)一詞是源自日文,指的就是圖畫書,早在19世紀末的英國,就有許多重量級的繪本畫家誕生。「繪本」的研究不僅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日本藝壇快速發展,在21世紀的華人世界也已發展為一種相當具有代表性的新的「視覺文本」(visual texts)。本期除了介紹插繪本在歐洲發展的脈絡及臺灣的圖畫書發展過程如何與世界連結外,也將介紹臺灣目前在各縣市幾個重要的繪本館和前輩繪本畫家,並請目前幾位活躍於繪本出版界的中生代畫家或文字工作者來分享其創作歷程。此外,本期也將帶領大家認識日本重要的繪本畫家之一長谷川義史,並一起遊覽日本極具特色的繪本館。
(封面─劉伯樂,《捉鎖管》內頁插畫)

http://act.tnnua.edu.tw/?p=8826

【《藝術觀點ACT》85期出刊】 專題企畫 ■ 原民場域.當代轉換:藝術的原民性與困惑的多元性專題主編 ■ 黃瀞瑩、呂瑋倫、龔卓軍 接續在原運過後的原住民文化復振運動,曾經是由少數的藝術工作者獨自摸索、積累形成,這條獨立發展卻又時常匯流於主...
30/04/2021

【《藝術觀點ACT》85期出刊】
 
專題企畫 ■ 原民場域.當代轉換:藝術的原民性與困惑的多元性
專題主編 ■ 黃瀞瑩、呂瑋倫、龔卓軍
 
接續在原運過後的原住民文化復振運動,曾經是由少數的藝術工作者獨自摸索、積累形成,這條獨立發展卻又時常匯流於主流藝術場域的實踐之路,存在著特殊的歷史處境與政治意圖,亦讓當代原民的復返路徑,從本真性的預設轉往積極創造的多重連結,從「我是原住民」的認同宣稱轉往「如何成為原住民」的辯證探索。本期專題將邀請關注當代原民藝術的創作者、策劃人與評論者,透過其長年的參與觀察所形成的視野,共同思考原民藝術或行動的實踐場域,在當代處境中的銜接與轉換。

http://act.tnnua.edu.tw/?p=8756

「我覺得ACT就像一個肛門期的刊物,對糞便很執迷,很享受那個拉屎、又把它夾斷的感覺……如果把消費當成消化道來看的話,每當有新一波論述出來,它彷彿立刻進入消化道,被快速蠕動之後排出,然後等待吞噬下一個議題,再快速蠕動。ACT很像是在蠕動、排出...
11/09/2019

「我覺得ACT就像一個肛門期的刊物,對糞便很執迷,很享受那個拉屎、又把它夾斷的感覺……如果把消費當成消化道來看的話,每當有新一波論述出來,它彷彿立刻進入消化道,被快速蠕動之後排出,然後等待吞噬下一個議題,再快速蠕動。ACT很像是在蠕動、排出的過程裡去阻止它,去挖糞,或是享受挖糞時肛門收縮的快感……」

【《藝術觀點ACT》專訪藝術家蘇育賢】

http://act.tnnua.edu.tw/?p=7894

【ACT改版10週年特輯】 Su Yu-Hsien on ACT

【《藝術觀點ACT》第78期出刊】專題企畫:文學作為影喻客座主編:張世倫、陳佳琦作為藝術文脈的潛流資源,文學時而是不可或缺的參照座標、時而提供了豐富的想像資源,也時而成為類型混種的催生基盤。本專題試圖探討文學與視覺藝術場域間,不斷生成且日益...
03/09/2019

【《藝術觀點ACT》第78期出刊】

專題企畫:文學作為影喻
客座主編:張世倫、陳佳琦

作為藝術文脈的潛流資源,文學時而是不可或缺的參照座標、時而提供了豐富的想像資源,也時而成為類型混種的催生基盤。本專題試圖探討文學與視覺藝術場域間,不斷生成且日益頻繁的交涉與其可能的意義,嘗試以一些案例提問:究竟文學的意象、慣習、體例,乃至其類型化的幽靈,如何纏繞並影響了視覺藝術的創生翻轉與反思更新?

http://act.tnnua.edu.tw/?p=7451
_________________

專題企畫
文學作為影喻 ■ 張世倫、陳佳琦
幻影、孔隙、曝光:複訪柏拉圖的洞穴 ■ 陳超敏 ■ 譯|呂佳機、曾涵生
和平共存於一個擴展中的美學宇宙:攝影與文學話語 ■ 陳佳琦
從「文學式的蒙太奇」到「散文電影」:從班雅明的「拱廊街研究」談起 ■ 李立鈞
片段性整體:W.G. 澤巴爾德《奧斯特利茲》裡的文字、影像與火車站 ■ 謝佩君
從紀實到散文:台灣攝影論述的文學想像及其可能的發明 ■ 張世倫
黃金時代 ■ 張碩尹
最經濟的!瞬間! ■ 張紋瑄
找不到一個把故事全翻出來的形式 ■ 整理 陳佳琦、編輯部
文字怪獸、假小說與書寫機器:當代藝術創作者為何而寫? ■ 王聖閎
故鄉的風景:高嶺剛的沖繩夢幻秀 ■ 馬然

編輯台的話|水痕裡,我們觀看螞蟻 ■ 呂佳機

影像紙上展覽
從歷史的影像到影像的歷史:論《歷史刺繡人》的微觀視覺政治 ■ 張世倫
《歷史刺繡人》影像的反身性 ■ 侯怡亭

獨立邀稿
在基地 ■ 高重黎
真實的幻境:VR的空間語言 ■ 李天爵
催眠式寓言——阿比查邦《華麗之墓》的睡眠時間 ■ 林日錦

【ACT 78.】 Literature as Shadow Metaphor 企畫——張世倫、陳佳琦

03/07/2019
陳愷璜×ACT

【《藝術觀點ACT》10週年線上特輯——專輯影片四之一】

北藝大校長陳愷璜,談藝術雜誌,藝術家寫作,以及藝術大學如何作為一個知識體系。

http://act.tnnua.edu.tw/?p=7199

【ACT改版10週年特輯】 Chen Kai-Huang on ACT

20/06/2019
ACT 77. South +:全球南方的歷史共振

《藝術觀點ACT》第77期出刊。

「南方的『+』意味著空間的重新構造與轉向,強化臺灣與亞洲、甚或與全球南方的連結,也強調以紮實的點滴工程,長時間積累檔案,探求世界歷史的共振。本專題將冷戰構造下長期仰望西方的藝術史軸線,轉向東南亞之維度,尋求另一種批判性的測繪尺度與參照座標,也探索二十一世紀臺灣在後殖民批判下重建藝術史的積極意義:重建一種平等的藝術史觀。」

本期內容請見:
http://act.tnnua.edu.tw/?p=6861

——

主專題:South +:全球南方的歷史共振
連結與共振:重建一種平等的世界藝術史觀 ■ 蔣伯欣、辛友仁
東南亞的文化反叛:1970年代基進學生運動與集體實驗藝術運動的連帶 ■ 辛友仁 ■ 譯|曾涵生
施亞努與電影的力量交鋒:1964年一部柬埔寨的處決電影 ■ 羅傑・尼爾森 ■ 譯|劉子瑄
現鬼靈媒:越戰中的三點五個鬧鬼現象 ■ Pujita Guha and Abhijan Toto for The Forest Curriculum ■ 譯|Leo C.
聆聽印地歌前衛:從奇拉・塔希米克《噴了香水的噩夢》概念化亞洲冷戰 ■ 許芳慈
冷戰時期寮國的世界秩序想像 ■ 安娜・柯斯齊娃 ■ 譯|游騰緯
南方性?離散意識與認同生產中的新南方 ■ 林育世

編輯台的話 ■ 陳嬿晴
幻燈簡報電影之六《秋刀魚的滋味》 ■ 高重黎
何謂「無條件基本收入」?座談(下) ■ 林暉鈞

影像紙上展覽
偶發相態・微/差分 ■ 李浩
影像的整體、生成與耗損:試論李浩作品裡的一些命題 ■ 張世倫

——
召集人|蔣伯欣
主編|龔卓軍、蔣伯欣、孫松榮、林暉鈞、林欣怡、林巧芳、龔義昭
客座主編|辛友仁
企劃主編|曾涵生
執行主編|陳嬿晴
執行編輯|徐翌婷、呂佳機
美術編輯|蕭佑任、雷文茹、徐翌婷
美術顧問|羅文岑
義工|吳尚育、謝博勻、陳威儒、童詠瑋

藝術觀點ACT|77期,2019年4月出版

【ACT77.】 South Plus: Searching for New Solidarities in Global Critique 企畫———辛友仁、蔣伯欣

09/10/2018
ACT 76. 看不見的城市:城鄉移動中的表演

《藝術觀點ACT》第76期出刊。

「我們對於一座城市的特殊性格,一點不感興趣。台南從來不慢活,巴黎從來不浪漫,羅馬從來不絕美,上海從來不摩登。我們關注的是,當我們將城市定性定調之後,當我們這樣談論城市的時候,我們排除了什麼?是那些不摩登、無法慢活、不夠美的人們?是哪一部分我們不想看見的城市?」

本期內容請見
http://act.tnnua.edu.tw/?p=4697
___________________

專題企畫
看不見的城市:城鄉移動中的表演 ■ 企畫│郭亮廷.周伶芝
其實我沒那麼愛吃杏仁餅 ■ 莫兆忠
有歷史的人:卓明的劇場實踐 ■ 對談│王墨林x卓明 ■ 整理│編輯部
小劇場與「到民間去」■ 吳思鋒
臺南藝術節「城市舞臺」中的城市空間與表演 ■ 厲復平
一種藝術文化的機構思考 ■ 對談│葉澤山x陳修程 ■ 整理│編輯部
兩種旅遊時間——《瞪陸》與《七股,一百五十分鐘。》 ■ 周伶芝、許斌、陳藝堂
土與火與核心的感覺劇場 ■ 對談│吳其錚x薛美華 ■ 整理│編輯部
從語言和音樂開始找回失落的文化 ■ 對談│瓦旦.督喜x萬正雄 ■ 整理│編輯部
百年御前客——關於《懶繡停針》■ 鄭尹真

編輯台的話│Re —— ■ 徐翌婷

高美館兩種對於高雄城市的想像 ■ 黃海鳴
冷戰時空下的歷史脈絡:恐怖 ■ 對談│王墨林x陳界仁 ■ 整理│林怡秀、編輯部
何謂無條件基本收入?(上)■ 林暉鈞

影像紙上展覽│彼岸花 ■ 企畫│張世倫 ■ 文· 圖│黃亦晨
影像評論│面對那不可命名的黑暗 ■ 張世倫

次專題:野根莖續篇
山、星叢、時間座標——當代藝術的野性蔓生 ■ 周郁齡
席德進幻燈沙龍x古厝古廟影像重訪——林柏樑 ■ 座談│林柏樑x李乾朗x曲德義 ■ 整理│編輯部
越回去越回不去——張恩滿 ■ 整理│編輯部

76期專題企畫 看不見的城市:城鄉移動中的表演Invisible Cities: Performance Mo…

20/07/2018

久等了!!《藝術觀點ACT》75期出刊,預計月底通路上架!

【本期專題】

野根莖:台灣當代藝術的野生捕獲
Wild Rhizome: Capturing Taiwan Contemporary Art in Its Wildness

企畫──龔卓軍.王品驊

《藝術觀點ACT》曾在2015年7月與10月推出了連續兩期的「『臺灣新電影與當代藝術』地下根莖再生計畫」專題,分別從場景、分鏡、剪接、論述四個範疇,反覆呈現臺灣新電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潛力。這個紙上策展行動,最後在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熱烈的討論中結束,並沒有實體展覽上的實踐。但實際上,由於踏查、課程與交互討論非常綿密,已具體而微地揭示了「地下根莖」與「當代藝術實踐」的緊密理論勾聯。

經歷過三年的反覆醞釀,「近未來的交陪」的「民俗誌攝影專題」與民間社會「交陪境」探索,這次「野根莖:台灣當代藝術的野生捕獲」,透過與國立美術館「2018台灣雙年展」的合作,不僅呈現一個更具體的「地下根莖再生計畫」,也分別從野策展、野山海、野影音、野身體四個範疇,企圖呈現一個較為完整的論述行動。

其中,「野策展」在這一期是由龔卓軍與王品驊,透過對於「策展」概念的重新反思,將弱機構、群組織、戰爭機器與國家機器區分開來,突顯台灣當代藝術策展概念上過去與現在的空缺,並由過去與當下的特異事件,指向未來的可能活性。「野山海」把焦點放在自然史與原住民創傷場域的勾勒,透過吉丁蟲計畫、二十世紀初期大豹社事件踏查、二十一世紀初期都蘭意識部落、東海岸沿岸踏查與海洋意識的創作歷程,呈現出另一種以自然環境史為基礎的野生捕獲台灣當代藝術。「野影音」接續著「野山海」的環境意識,對於聲景採集行動、60年代《上山》影像生產、80年代《唐朝綺麗男》影像根莖再生、90年代野生街景的動畫場景創製,提供了群組織再造想像的不同行動方案。最後,「野身體」從1987年剛剛解嚴之後發生的「拾月」劇展出發,進行地下根莖再生計畫,配合90年代之後在傳統民藝、小劇場、另類音樂、當代藝術之間不分畛域發展的藝術家經驗,以及在劇場、偶戲、影像、社區計畫與陶土之間的藝術實踐,突顯出「野身體」的不受拘束、自由創作的追求。

如何對台灣當代藝術進行一種「野生捕獲」?編輯們追隨著藝術家的腳步,嘗試用各種方式「重訪」、「重新抵達」那些可能被遺忘的野生現場,於是,300公尺以上的台灣,成了我們抵拒自我遺忘、重新挖掘內在真實的出發點。人跡未至之處,記憶未及之處,其實就在我們的內部、就在我們與無際海洋的接壤之處。那便是我們的千高原。

本期目錄請見:http://act.tnnua.edu.tw/?p=2935

20/07/2018

Profile Pictures

20/07/2018

藝術觀點 ACT's cover photo

20/07/2018

藝術觀點 ACT

19/07/2018
購買ACT

有10本雜誌,就有10種思維實踐,10種勘察路線,10種斷代史,10種修辭學,10種……。《藝術觀點ACT》雜誌改版10週年,特推出「任選10本過刊+書袋+運費」優惠專案,原價2,325元,特價1,888元(庫存有限,過刊限定第46至73期)。想一次打包藝術,帶走觀點?請見官網:http://act.tnnua.edu.tw/?page_id=2369

【ACT訂戶優惠】 自74期起訂閱新刊三期,含掛號運費,特價NT$630元。 【ACT改版10週年優惠】 任選…

15/06/2018
74. 反身像:異步、實驗、恍惚性

《藝術觀點ACT》第74期隆重出刊。

影像如何生產?攝影機如何「中介」歷史、他者、事件?由林欣怡策劃的本期主專題「反身像:異步、實驗、恍惚性」,從影像作者在實踐中遭逢的方法、倫理、政治等諸多困境出發,針對上世紀人類學家傑.魯比與尚.胡許分別給出的「反身性」、「恍惚」問題意識,展開一系列根植於台灣與東南亞田野經驗的辯證與反思。本期作者群涵蓋人類學家、文化研究者、影像工作者、藝術家,雖然題旨參差、取徑多樣,當其知識生產匯集在「反身像」之間,終交互鏡射出一幅影像政治的當代視野。

本期另與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合作,由林木材、孫松榮分別策劃「台灣切片|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不只是歷史文件:港台錄像對話1980-90s」兩篇次專題,在影像檔案重新出土之際,回頭探測冷戰格局下臺、港兩地影像實驗的歷史座標與時代文脈。

專題簡介請見:
http://act.tnnua.edu.tw/?p=2674

————————
專題企畫
反身像中的第三種聲音 ■ 企畫|林欣怡
反身像:異步、實驗、恍惚性 ■ 林欣怡
憶往的逆寫 ■ 高重黎
罔兩問「影」:初探東南亞實驗影像聲景的「性」■ 許芳慈
反身民族誌:田野與再現中的政治實踐 ■ 曾涵生
把事件的時空都鬆一鬆 ■ 許家維
真實在他方:尚・胡許的實驗影像、人類學/超現實反身性,與非洲的後殖民意象 ■ 林徐達
Trans-kidi(穿境):空場音聲與歷史折乘 ■ 陳冠彰
恍惚考:論顯象性與觀看的倫理政治 ■ 尤俊弘
敘事三則:被遺忘者 ■ 張立人
馬迪可攝影工作室 ■ 阿甘・哈惹哈 ■ 譯|曾涵生

編輯台的話|距離,始終存在 ■ 陳嬿晴
冷戰下的歷史脈絡:古代 ■ 整理|編輯部
影像紙上展覽|食炮人■ 企畫|張世倫 ■ 文.圖|陳伯義
影像評論|鬧熱之後 ■ 陳佳琦

TIDF×ACT
台灣切片│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 ■ 策畫|林木材
前衛追索,路徑想像:關於1960年代的電影實驗 ■ 林木材
六〇年代台灣青年電影實驗的一些現實主義傾向,及其空缺 ■ 張世倫
不只是歷史文件:港台錄像對話1980-90s ■ 策畫|孫松榮
關於「美國文化中心」封殺「告白二十五」個展事件-補述 ■ 陳界仁
香港錄像藝術之發展 ■ 鮑藹倫 ■ 譯|蕭鈺
鄭淑麗:電影、媒體、2030 ■ 整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編輯部

————————
藝術觀點 春季號|No. 74|2018年5月出版
召集人|蔣伯欣
主編|龔卓軍、蔣伯欣、孫松榮、林暉鈞、林欣怡、林巧芳
專題主編|林欣怡
網址|act.tnnua.edu.tw
編輯台|[email protected]
定價|200元

反身像:異步、實驗、恍惚性 Reflexive Image: Asynchronicity, Experime…

16/01/2018

大家好,《藝術觀點ACT》73期,出刊!

【本期專題】

後《劇場》:另翼影像與思想的未來
Theatre Quarterly and Its Afterlives:
The Future of Alternative Images and Thoughts

客座專題主編|周郁齡
專題協作主編|孫松榮

二〇一一年七月我在倫敦伯貝克學院(Birkbeck, University of London)參加了一場名為「日本藝術電影院聯盟(ATG):互文化與互媒體的電影」為期兩天的論壇,平澤剛(Go Hirasawa)是講者之一,他以在一九六〇年代於新宿的兩個空間「新宿文化藝術電影院」與「蝎座」為中心,鉅細靡遺地描繪圍繞著它們的地下文化場景,與向來以導演風格或電影作品進行類型分析不同,他試圖把電影與地下文化場景視作集體的想像與情感分享的場域,一種由空間甚至是城市帶來的新表現語言。因此,十六釐米放映機在空間內運作的機械聲響,電影放映之後,空閒下來的空間也是前衛劇場或藝術展示的所在。一幕熱烘烘的政治、社會、文化運動場景便在眼前展開。爾後閱讀平澤剛的文章,才知道這樣的地景分析其來有自,一群以電影作為政治運動的創作者發展的「地景理論」以攝影機拍攝處於變動狀態的地景,藉以對抗均值化的後工業資本主義社會。在這場論壇進行的同時,倫敦的「特寫電影院」(Close-up Cinema)也舉辦了一系列「日本藝術電影院聯盟」(Art Theater Guild,以下簡稱ATG)時期製作的影片。有別於大型製片廠如松竹映畫或日活株式會社對於電影製作的諸多限制,年輕導演紛紛出走投靠ATG,獨立製片由此誕生。日本新浪潮的實驗中心,也由於發行與獨立展演通路的暢通連結,使得一九六〇年代影像的奇花異果得以盛開。
時間往前推移一年,二〇一〇年第四十一期改版後的《藝術觀點ACT》進行《劇場》雜誌的回顧與書寫,發展的觀點包括現代/鄉土爭論、文化翻譯、《等待果陀》與《先知》在《劇場》時期演出的意義、現代性精神結構等論題之探討。該期專題引用大量《劇場》時期創作實驗短片的劇照圖集,僅藉以碩果僅存的劇照想像當年放映現場,或因為禁忌色彩而令人耳語的「小電影」,某種程度上都讓我將日本在一九六〇年代前衛電影的地下場景與《劇場》嘗試的實驗電影放映會現場進行想像的錯置與疊合。實際上,這樣的疊影在第五期《劇場》有了微小的引接線索。該期轉載李襄執筆的〈日本前衛電影〉介紹了了大林宣彥、高橋陽一、飯村隆彥、唐納德里在一九六四年新宿舉辦的實驗電影會;而黃華成的《實驗002》、《實驗003》在一九六七年《劇場》舉辦的第二次電影放映會裡,將投影機架設在半圓倒放的鋼盔上,同時播放六部電影,讓搖晃的影像隨他的操作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的廳室內四處漫射。這可以說是「擴延電影」在臺灣影像史上的初試啼聲,也同步回應著在日本方興未艾以「綜合藝術」為名的跨媒體實驗行動。
隨著二〇一〇年《藝術觀點ACT》重探《劇場》之後,許多疑問陸續浮現。關於《劇場》成員與香港知識分子的合作交流實況,黃華成與邱剛健去了香港之後究竟做了什麼?《劇場》的同人聚會與映演對香港產生何種影響?香港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來臺尋才,除了邱剛健與黃華成外,《設計家》雜誌擔任編輯設計的郭承豐、蘇新田也被挖角,在陳耀圻的《上山》一片中誓言要當導演的青年牟敦芾也進入了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商業電影公司大動作拉攏人才,某種程度上代表實驗電影創作階段性地結束,並消解於電影工業裡。在結束《劇場》之後,邱剛健曾提及他在香港過著安逸日子,直到一九七二年才有了些許的變化:「我在邵氏過了很舒服的日子⋯一直到七二、七三年,我才覺得要做點事情,⋯我跟香港的一群朋友在一起,就是保釣運動的一般朋友,我在《70年代》雜誌寫了很多詩」。同人聚會與刺激確實帶給個人不同的養分與力量,到香港之後邱剛健似乎依舊眷戀同人之間的相濡以沫,除了與羅卡、金炳興等人維持聯繫,他也經常在《70年代雙周刊》【註一】(以下簡稱《70年代》)發表具有政治意識與憤怒情感的詩作。例如第十二期的《70年代》刊登了三首詩〈槍斃〉、〈靜立一分鐘〉、〈弔JACK KEROUAC 一九二二-一九六九〉。以〈靜立一分鐘〉為例,雜糅了革命與情慾的雙面刃,而這樣直白的政治指涉,實則體現出《劇場》裡長久被壓抑的一面:

〈靜立一分鐘〉
南韓
有一個青年人因為辦地下報紙給槍斃了。
人。
請靜立一分鐘。
愛入肉穴的年輕人
請抽出你的雞巴
靜立一分鐘。

在上述交錯於個人與集體的歷史事件框架下,本專題「後《劇場》」意欲體現一種承接與推進的蒙太奇時態,試圖領會在一九六〇年代才短短發行了三年之後的雜誌所遺留下來的後延效應。首篇文章〈拿起你的弓箭,射下九個太陽:《劇場》的實驗電影與香港第一波實驗電影潮流匯流〉,以社群的交往與流動初探《劇場》時代所開啟的實驗電影面貌,同時討論港臺首波實驗電影的交匯與遷徙。羅卡在〈劇場的裂變・在香港的反響共振・及其餘韻〉中透過第一人稱,緩緩道來他與《劇場》成員的交集,以及在香港《中國學生周報》推動現代電影思潮並進一步組成「大學生活電影會」,後者舉辦了鼓勵實驗電影拍攝的放映會,也掀起了第一波實驗電影浪潮。李時雍的〈翻譯者與小雜誌〉則闡述《劇場》的文化翻譯現象,細數邱剛健的文學、劇本、劇場及電影的創作歷程。縱使《劇場》在一九六八年停刊使得三年間活躍的創作力量戛然而止,但當代影像創作者卻不斷地重新演繹這段「現代性」影像的某種起手勢,這無疑乃是對「過去事物的『此在性』」一個深刻的領悟。陳琬尹精彩地分析邱剛健的兩部影片《唐朝綺麗男》與《阿嬰》,仔細地闡釋參與兩部作品拍攝的人與事及種種,繪製了一張以邱剛健為中心的影像社群史。王柏偉的〈如何從視覺的層面上為世界塑形:七〇年代的「現實」感〉,則以另種視域介入「後《劇場》」的藝術實踐與精神結構:從奠基於攝影與繪畫的展覽「為了一種現代的視覺:七〇年代跨域的造型感」出發,思索一九七〇年代大眾媒體的傳散所創造的集體經驗,重新定位頭顱與臉面、大眾媒體與社會角色之間的可能關係,強調「現在」在影像經驗上的重要性,藉以重構這時期的藝術家作品中所蘊含的「現實-寫實-紀實」的分類架構與核心概念。而一直以來鮮少以文字自剖作品的蘇育賢,這一次難得地回顧新作《先知》與《石膏鍋蓋》的創作過程,嘗試回應《劇場》留下的提問,更進一步實踐黃華成的未竟之作。《先知》與《石膏鍋蓋》的此刻,猶如填補現代性主體空缺的巨大揣想與繪製。在跌進巨大空缺之前,這一切皆由如麵包屑一般微小的誘因入洞,《先知》與《石膏鍋蓋》可謂此種當代寫照。王墨林與黃孫權的對談實錄〈冷戰時空下的歷史脈絡:背叛〉,以王墨林的生命歷程為經緯,兩人交鋒於那些穿透著存在主義思潮、日本聯合赤軍、越戰、美國學生運動、左翼、星野文昭、禁書、《人間》、行動劇場、個人反抗及集體行動之種種變奏。專題最後一篇譯文〈早期的日本「藝術電影院聯盟」(ATG)與地下電影〉,平澤剛細緻地陳述了實驗電影、新浪潮及新宿文化等殊異且聳動的暴動影像與思想,擴展了東亞實驗影像史的版圖。
「後《劇場》」發軔於臺灣、途經香港,想望日本。這既在一九六〇—七〇年代全球歷史風起雲湧、冷戰將世界一分為二的國境之南尋得躥升的燎原之火,更重要的,與《劇場》以降正在發生的臺灣另翼影像文化與思想史形成平行的迴聲——那是不絕於耳的未來,轟隆作響。

【註釋】
一、《70年代雙周刊》是香港七十年代青年自主刊物,承繼六十年代以來青年自行刊物出版傳統,它也是一九六〇年代中後期全球反建制運動與反文化浪潮的一環,法國有學生運動,美國有反越戰,香港有一九六六年反天星小輪的青年絕食抗議與六七暴動。一九六九年珠海學院學生因為反校方操控學生會,發動罷課,其後多名學生被廢除學籍。該抗議的組織者吳仲賢與莫昭如等在一九七〇籌辦《70年代》是反殖、無政府傾向、保釣立場與反建制的青年獨立刊物。其中創刊者莫昭如亦投入實驗電影創作,例如一九七八年製作的《給香港的文藝青年》,以及一九八六年一月一日和黑鳥樂團共同製作的一部題為《黑鳥:A Living Song》的公路電影,透過十六釐米記錄莫昭如、郭達年與馮敏兒到威尼斯參加安那其組織舉辦的研討會及相關旅程集錦。

18/11/2017

讀者朋友們晚上好,《藝術觀點ACT》72期 【本期專題】
前衛與域外:東北亞藝術的歷史測繪與形象遷徙,明天週日會出現在 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的第二天「共再生的記憶:重建臺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暨論壇」,今天第一天很開心有部分臺中的朋友、學校,前來詢問,也討論一些對於刊物專題的想法,很直接的回饋也很感動。

明天第二天還有限量的刊物,都可以前來翻閱、購買。
-
論壇:(現場報名都還能夠入場)
https://event.culture.tw/NTMOFA/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useLanguage=tw&actId=70149

17/11/2017
共再生的記憶:重建臺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暨論壇

《藝術觀點ACT》72期 秋季號
本周末可在台中國美館研討會現場一睹為快~

為落實文化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結合文化資產保存再生、在地知識的歷史價值、以文化意義為核心之藝術史理念,國立臺灣美術館將辦理學術研討會及相關學術活動,以回顧臺灣藝術史相關研究,鑑往知來。本次研討會以「共再生的記憶」為主題,舉辦「重建臺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暨論壇」。「共再生」,既是共生也是再生,意味著臺灣藝術史研究在多年遲滯沉寂後重生,並從複數的藝術史觀,回應近年全球化下臺灣文化更為豐富的多元主體。本次研討會係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灣藝術檔案中心策劃、執行,集結國內臺灣藝術史學界的資深、中堅輩與新進學者發表十二篇論文,議題從原住民藝術論及近現代美術之下的繪畫、書畫、雕塑,涉入當...

Address

台南市官田區大崎里66號
Tainan
72045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藝術觀點 ACT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藝術觀點 ACT:

Share

Category


Other Magazines in Tainan

Sho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