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2023
很久沒有跟大家update我自己的旅行的一些感想,我想2024年可以每個月更新一下這個粉絲專頁,其實我最喜歡還是寫作同攝影,我都好想念大家,大家好嗎?
過去6年我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去創業了,我做了一個文化旅行的平台叫「賞遊地」 (APP下載:https://apps.apple.com/us/app/賞遊地- 伴你知行天地/id1414051942),大家可以GOOLGE「賞遊地」 就可以找到很多我們的報導。 當初創立賞遊地是因為自己好想分享過去20年走過的60個國家,200多個城市去過那些有趣的博物館和當地百年老店,於是從2018年開始去了很多地方跟每一個商家聊合作進駐平台,到2019年融資,2020年經歷全球COVID-19,停頓,經歷了許多過後,我和團隊活下來了,沒有倒閉。
碼字其實是我跟每一個粉絲,每一個喜歡賞遊地的人最直接的一種交流,很多人說見字如見人,的確希望你感受到我時刻都在你們身邊,默默地努力著 做一些事情。 2020年,因為疫情讓平均一年要坐100次飛機的我安靜地待在國內,那時候我創業3年,創業三年以來,從來沒嘗試過這麼安靜地待在一個地方這麼久,身邊的 人也很不習慣,說實話,我也很不習慣,因為我是一個坐不住的人。
靜靜地待在國內的這半年,我有感知到一些平常忙碌、營營役役不會感知到的事情,也悟出來了一些規律,啟發了新的思考。 但如此熱愛旅行的我,無論什麼情況都無法阻止我去探索這個世界,我想去敦煌很久了,終於我去了!
敦煌,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從上海飛5個多小時就能到甘肅省。 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甘肅、青海和新疆三省的交會處。 這個小城市只有19萬人口,地區生產毛額卻達82億,人均生產毛額4,2716元(2019年數據)。 步出飛機場那一刻,感覺這裡完全不像4、5線城市。 來接待我們的是敦煌當地人司機──小範,範哥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樸實真誠。 他說敦煌人都這樣,無爭也不好鬥。
一個城市的印象來自於人。
每個當地人都是這個城市的名牌,尤其是從事文化文旅產業的從業人員。 來敦煌以前,我讀過一些資料,當然這些資料都是書上的,可只有與當地人吃上肉喝上酒聊一聊,才能真正打開這個城市不為人知的一面。 這也是我過去十多年體驗旅行的方式。
大家有沒有去過一些地方,感覺這個地方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每個承載著千禧年文化的地標都有一個共通性,它們見證著這片土地的變遷,人走茶涼,而藝術,還是屹立不倒。
當年作畫的那些人,看著營營役役的遊人,重複著走馬觀花,可能這之中有那麼幾個人能挖掘和欣賞這些藝術背後的故事和哲學。
敦煌,就像一本古書,打開即啟程。
而這段旅程彷彿沒有終點,從以前的絲路到現在的一帶一路,我們一直在開拓這條獨特的路。
敦煌小小的城市卻能海納百川。
2019年,一共有1,337.33萬國內外遊客打開了這本古書,旅遊業為敦煌實現了全年總收入150億的營收。 2019年接待國內旅客1330.64萬,境外遊客6.69萬(其中接待外國遊客4.06萬人次,接待港澳台同胞2.63萬人次)。
範哥說來的比較多的外國人,是日本人。
我不知道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喜歡敦煌這個地方,他們還拍了一部電影叫做《敦煌》,並且特意建了一個拍攝基地,現在則是一個旅遊景點。 來敦煌,當然要去膜拜世界有名的文化遺產-敦煌石窟。 這裡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巨大的「圖書館」。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 洞窟記載著1500多年各朝王室和民間的有趣故事。
在人來人往的今天,每天接待3000-5000名遊客,如今因為疫情遊客稍微減少。 敦煌莫高窟長期經歷風沙的侵蝕,其實它是極度需要保護的文物。 導賞員跟我們說研究院每天都會偵測洞窟裡面的溫度和濕度,一旦超出指標就會停止這個洞窟的參觀,因為人們在裡面呼吸的二氧化碳也會讓壁畫受到破壞和加速氧化。 聽到這突然有一秒我屏住了呼吸。
親眼看到這些上千年的文物,那麼近,心裡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動。 我在想,在擁有電腦以前人腦就是人類最珍貴的資產,而以前的民間藝術發展的好,是因為大家都沒有那麼忙碌。 我們參觀的八個洞窟的壁畫故事性都很強。 其中講到了佛教的輪迴、因果,也記載了一切當時的民風和故事。
由於大自然的災害和觀光業的過度發展,也為了讓敦煌的文化永生,2016年在前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女士的領導下,苦盡了18年的努力,「數位敦煌」正式上線。 現在每個洞窟、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都建立了數位檔案,用高清數位化內容,全球人民都可以看到敦煌之美。
今天,全球網友只要點擊滑鼠,便能免費觀覽莫高窟30個經典洞窟的高清數位化內容,就像在石窟中遊覽一樣,甚至比石窟中看到的更加清晰。
樊錦詩女士是一位我很崇拜的女士,她致力於推動敦煌文化遺產的保育和創新,深居大漠57年,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守護敦煌莫高窟。
熱愛一件事情到這麼極致的年輕一代其實沒多少個。 樊錦詩女士雖然不是敦煌人,但她卻代表著這裡的精神。
在大城市成長的我,自出生而來都是追趕著生活,85後的這一代,我們經歷了互聯網的崛起,社交媒體網絡的發展,我經常思考我們是不是過度社交了?
上班要社交,各種微信群釘釘群每天幾百個訊息,放假我們也在社交,你有沒有一霎那衝動突然想把手機給丟河裡? (我有無數次這樣的想法可因為還沒backup資訊所以沒丟)。
社交氾濫的時候,看到大漠風沙、渺無人煙就特別感悟。
這次出遊認識了兩個當地人——朱哥和範哥,兩位大哥在旅程中給我們很多照顧,十分感謝,俗話說出門靠朋友,也很感謝陳導讓我們有機會認識他們。 範哥跟我說敦煌人特別樸實,雖然遊客絡繹不絕,但很少聽到敦煌坑遊客的事情。
在這樣的小城市,敦煌人也沒有因為物質的繁華而特別浮躁。
80後這一代甚至90後敦煌人都是安安分分的文化傳導者,默默地做著偉大的事。從兩位大哥的眼神和談話之間,我深深感受到敦煌人對文化的熱愛、驕傲,也許這些都是我們大城市的孩子需要學習的精神。
很多時候別人都覺得我很沉默
卻在我的文字裡感受到了未知的那股勁
從而成為了我的讀者
可能我們在人生的旅程裡
都在嘗試摸索自己真實的模樣
在浮躁的世界試著活出最好的自己
每一趟旅程都值得被紀念
因為陪你一起旅行的人
因為我們一起經歷過的每一個細節
感謝路上遇上的每一個人
也希望有一天在路上遇見你~
COVID-19 didn't stop our journey of exploration of travel. Sharing culture is always our founder's mission and this Sep, she travelled with her filming team ...